淋巴結
」 颱風 類鼻疽 腫瘤 疾管署 山陀兒![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0/389990/sm-5b20cb7f3784b8d2e8778a66bd62108f.jpg)
新一代「達文西手術系統」 醫:提升手術安全性
最新一代達文西Xi手術系統能精確模擬人手的自然運動,消除手部顫抖,提升手術效率,讓需接受進階微創手術的患者不因設備更新而延誤治療時機。特別適用於癌症手術中的淋巴結廓清及肝膽胰手術。「達文西Xi系統」高解析度 極致微創單孔手術減少外觀影響亞東醫院副院長林子玉也指出,達文西Xi系統具備高解析度、10倍放大的3D立體影像,並搭載螢光攝影功能,輕量化的機械手臂不僅縮短安裝時間,還支援極致微創的單孔手術,將傷口隱藏於肚臍,進一步減少對外觀的影響。一般外科醫師許志豪指出,該系統設計的傷口位置避開協助呼吸的肋骨下腹壁肌群,有效減少呼吸時的疼痛問題,提升術後舒適度。新式系統應用於心臟、大腸手術 精確穩定提升手術安全性創傷科醫師張堯任也提到,對於體重管理與微創膽囊手術來說,新式系統將疤痕隱藏於肚臍處,相比傳統微創手術,在平均住院天數、術後疼痛及美觀性都有其優點,其精確性與穩定性能提升手術安全性。心臟外科醫師黃日新表示,傳統心臟手術需正中胸骨切開,而達文西機器人手臂系統僅需在左胸部開極小的傷口,即可完成內乳動脈擷取及繞道手術。研究顯示,使用達文西系統進行手術後,一年內血管暢通率高達99%,平均住院天數縮短至2至7天,顯著優於傳統手術的7至10天。直腸外科醫師林耿立說明,達文西機器手臂在大腸直腸手術中的應用愈加廣泛,特別是在直腸癌手術,其淋巴結廓清更加精確且徹底。雖然手術時間可能較長,但患者的手術效果更加理想。泌尿、婦產及耳鼻喉相關手術 降低術後併發症風險泌尿科醫師俞錫全分享,達文西機械手臂在泌尿外科的應用已成熟,且有顯著成果,尤其在前列腺癌根除手術及腎切除手術,不僅有效減少術中出血量,還進一步提高手術的安全性與成功率。婦產部醫師莊乙真強調,達文西系統在子宮肌瘤切除及子宮內膜癌手術中展現了卓越的精準性,可清晰辨識輸尿管和子宮動脈的路徑,安全地分離並切割子宮及周圍重要器官,顯著降低術後併發症的風險。耳鼻喉部醫師鄭評嘉補充,達文西系統在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及頭頸部腫瘤手術中,提供高解析度的3D立體視野及靈活的手術工具,有效避免傳統手術需進行大範圍切開,提高手術的安全性與治療效果。微創手術適用範圍廣泛 降低術後疼痛、加速恢復時間亞東醫院副院長林子玉呼籲,微創手術的適用範圍廣泛,結合高解析影像和靈活操作功能,為外科、泌尿科及婦產科等手術團隊提供有力支持,並顯著降低術後疼痛、加速恢復時間。有相關需求的病友應主動與醫師討論病況,評估自身是否適合接受微創手術,以獲得最佳治療效果。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1/388631/sm-b85401d35969ecc7528afe4541f6ab3c.jpg)
30歲女肚子痛嘔吐!醫一看「胃裡都珍珠」 還驚見8公分腫瘤
一名30歲女病患日前因腹痛就診,結果醫生電腦斷層一看,就知道有喝珍珠奶茶,因為胃裡都是珍珠。外科醫師黃漢斌判斷,右側後腹腔發現有一顆8公分的腫瘤,不過不需要緊急手術切除。黃漢斌在粉專《黃漢斌醫師 /「斌」紛外科視角》發文表示,30歲女病患右上腹痛合併嘔吐看診,電腦斷層時,看見胃裡都是珍珠,原本以為是急性膽囊炎,但從影像上看起來膽囊沒什麼問題,倒是右側後腹腔發現有一顆8公分的腫瘤。女病患不好意思回,「昨天就是吐珍珠啦。」黃漢斌指出,前一天喝的珍珠奶茶,隔了一天還殘留那麼多在胃裡面,不過腫瘤從影像上看起來是良性的,再加上抽血檢查都正常,還不需要緊急手術切除。黃漢斌說明,這右側後腹腔腫瘤最常見的可能來源包括,腎臟、十二指腸、大腸,甚至是後腹腔結締組織、神經源性腫瘤及淋巴結,假設源自於十二指腸或大腸,手術切除把腸子挖一個洞,還要考量到後續腸道修補等問題,女病患後來接受腹腔鏡後腹腔腫瘤切除,術後住院2、3天就出院了。黃漢斌透露,回來門診複診時,向女病患笑說「現在可以安心喝珍珠奶茶了,農曆新年可是烏魚子、豬腳等年菜吃下去也不怕消化不良了」,而病人也很開心回「原本排便不順的問題,開完刀以後也變正常了」。他聽完忍不住大笑,「坊間有所謂的『整骨師』,沒想到你竟然找了個『整腸師』,開完刀就腸胃順暢了呀。」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6/386396/sm-c81c00f0b522fc487761d548d0e77ab6.jpg)
薪水不錯但過不開心 妹子掙扎是否離職:我好痛苦
近日一位網友表示,她在航空業工作,薪水不錯但過不開心,因為主很雷,她又跟同事翻臉,工作內容變困難,身心靈都太不快樂,「我好痛苦,光踏進辦公室就非常的不開心,離職已經是思考半年以上的事了。」原PO在論壇《Dcard》發文,她在航空業待一段時間,明年薪水估可逼近5萬,年終也不錯,還有機票福利,隨年資增長,免費票也越來越多。原PO說,她做越不開心、沒有熱情了,主管也很雷,不是不可理喻但工作能力不佳,「在他下面做事的人大家都受不了,基本上就是每天輪流有人不爽他。」本來能靠好同事撐,但又跟同事翻臉。原PO指出,工作變越來越難,也具有挑戰性,「前陣子身心靈都太不快樂、太累,淋巴結腫大,那一陣子真的是地獄。」至於為何要留下來,原PO解釋,因為全家也能享機票福利,她是私立大學文組,要有5萬不容易,在這升遷管道也暢通。原PO說,她做幾年了,基本業務都熟,當然還是會有挑戰,但不用同事幫忙,只是非常累,而她家經濟不好,雖不用拿錢回家,但一直存錢預防突發狀況。原PO嘆,她不知道要不要離開,她離開這個產業找不太到福利更好的工作,薪水也可能較差,「我好痛苦,光踏進辦公室就非常的不開心,離職已經是思考半年以上的事了,現在還是不知道怎麼抉擇。」此文一出,不少人紛紛留言「進來的人想出去,沒進來的人想留下」、「或許可以考慮申請內轉其他單位?或是考慮換到其他航空」、「當你現有的工作已經影響到你的身心靈健康時請果斷捨棄,不然等你健康出大問題時你要付出更多的代價」、「先找到其他工作再說」,不過也有人說,「幹嘛離職?外面工作薪水更低,同事一定有好的跟不好的,更何況這幾年航空業年終都給很多,你不做,一堆人搶著做」。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dist/imageholder.jpg)
浙江妹鼻塞2個月 以為小感冒「檢查竟是癌症」
不少人會有鼻塞、流鼻涕的問題,通常不會太在意,但有時候小症狀可能隱藏大危機。過去就有民眾出現鼻塞症狀,都以為是感冒,所以沒放在心上,豈料最後檢查出來是惡性腫瘤,確診癌症。根據《齊魯壹點》報導,浙江紹興一名年輕女子,2個月前出現單側鼻塞的情況,以為只是小感冒,就自行買藥吃,但服藥後症狀並沒緩解,到醫院檢查才發現左側鼻咽部有異常占位,並且雙側頸部的淋巴結增大,確診為惡性腫瘤。另外,家住北侖柴橋15歲少年也經常鼻塞、流鼻涕,原以為是鼻炎,然而症狀長達了半年時間,而且愈來愈嚴重,到了醫院檢查才驚覺,在右側鼻咽部有一個1.8cm*1.3cm大小的腫塊,最終確診為鼻咽癌。據了解,鼻咽癌是南方華人特別盛行的腫瘤,在2005年時為台灣男性癌症發生率的第10位,死亡率位居第9,有626人死於鼻咽癌。雖然各年齡層皆有可能罹患,但以40歲為高峰。醫師說明,鼻咽癌早期症狀容易和普通鼻炎、感冒混淆,有家族史的人患病風險相對較高,但環境因素、病毒感染、不良生活習慣(如吸煙、喝酒)等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不過,只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鼻咽癌的治癒率相較於其他癌症來說,是比較高的,尤其是初期的病患,5年存活率高達90%以上。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6/384286/sm-7cf013a014a51263ff58634123a4a042.jpg)
IU自爆罹罕見疾病! 自曝身上部分皮膚已壞死:連針刺都不會痛
南韓人氣女星IU(李知恩)近年戲劇、歌唱2開花,從貧窮逆境翻身的經歷更是讓人嘖稱奇,出道後累積大批死忠粉絲。她近日才獲得美國《告示牌》雜誌評為「南韓第一藝人」,卻在此時傳出罹患罕見疾病「斯基特症候群」(Skeeter syndrome),對蚊子叮咬會出現異常的嚴重反應,甚至IU也坦言身上「已經有一部分皮膚壞死」。據韓媒報導,IU近日登上好友劉寅娜主持的廣播節目,兩人話題聊到「殘酷二選一」,在「整晚聽到蚊子在耳邊嗡嗡叫但沒有被叮」,與「沒被蚊子干擾但隔天起來發現被叮咬」中間,會選擇哪個選項時,IU罕見露出困擾的表情,沉重表示:「兩個都不喜歡。」IU透露,她從小罹患罕見疾病「斯基特症候群」,若遭蚊子叮咬,就會出現異於常人的大面積腫塊,甚至發炎、流膿,嚴重的時候甚至需要吃抗生素。而且小時候被叮咬的部位,一直到現在都留有疤痕,甚至該部分的皮膚已經壞死,「就算用針刺都不會痛」,所以她坦言:「我比起蟑螂,其實更討厭蚊子。」根據林口長庚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資料,斯基特症候群」是蚊子叮咬後出現大面積局部炎症反應,並伴隨低燒,特別容易在2至4歲兒童發生,易被診斷為蜂窩性組織炎。此症在蚊子叮咬後數小時內發生,而蜂窩性組織炎的發生則需2到3天。可由蚊子叮咬數月之後,患者血清可測得對蚊蟲唾液腺抗原之特異性抗體IgE及IgG增加,來確診「斯基特症候群」。林口長庚指出,雖然此疾大致預後良好,但該院曾收治一名7歲男孩,只要夏天一到,蚊子叮咬後局部便出現嚴重潰爛,水泡,腫脹,甚至發燒,全身淋巴結及肝脾腫大。抗生素治療無效。經檢查發現病患有慢性EB病毒感染,血液中的白血球有一半是大型顆粒性淋巴球(large granular lymphocytes),即所謂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s)。故確診為「蚊蟲叮咬過敏症」(Hypersensitivity to mosquito bite, 簡稱HMB)。根據日本學者研究:HMB乃因蚊蟲唾液腺抗原引發患者CD4+T淋巴球活化,進一步誘導慢性EB病毒感染之自然殺手細胞大量增殖,長此以往,甚至可能轉化為淋巴腫瘤,不可不慎。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6/380466/sm-aac97d17da669de51f18ab6edfcd699f.jpg)
劉家昌肺腺癌離世!吸菸者容易忽視「1症狀」 蘇一峰:定期篩檢很重要
84歲華語流行音樂教父劉家昌昨(3日)驚傳因為肺腺癌離世,而罹癌的主因則是長期吸菸。對此,知名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今(4日)也發文解釋,劉家昌是很典型的肺癌晚期,發現時肺癌已經轉移出去,肺癌常常轉移到淋巴結,骨頭,腦部,腎上腺,肝臟等等,因此呼籲要定期肺癌篩檢。曾提攜鳳飛飛、林青霞、費玉清、鄧麗君等名歌手的劉家昌,生病後鮮少在螢光幕出現,由於發現罹癌時已是後期,劉家昌起初不願住院醫治,最終在眾人鼓勵下才接受治療,雖然治療後癌症所引發的疼痛一度好轉,但劉家昌還是不願待在醫院,最終決定返家休養。對此,蘇一峰今在臉書發文解釋,劉家昌摸到脖子腫塊,進一步檢查後來才發現是肺癌轉移到脖子,後來又轉移到腦部,「這就是很典型的肺癌晚發現,發現時候肺癌已經轉移出去,肺癌常常轉移到淋巴結,骨頭,腦部,腎上腺,肝臟等等。」他也強調,沒有定期肺癌篩檢,等到有症狀才來,十之八九都是肺癌末期,因此呼籲要定期篩檢。尤其肺腺癌若在早期治療,仍有治癒的可能,部分患者除了化療外,也可使用標靶藥物。蘇一峰接受《三立新聞網》採訪時也表示,肺癌中有8成為肺腺癌,常見的危險因子除了空污和基因外,還有抽菸的習慣。由於劉家昌經常抽菸,因此也是高危族群,而且抽菸者常伴隨咳嗽現象,所以容易忽視肺癌的咳嗽症狀,延誤醫療黃金期。尤其肺腺癌的早期症狀不明顯,蘇一峰解釋,患者通常都是等到癌細胞轉移頸部、鎖骨淋巴、腦部、骨骼等其它地方,導致這些部位出現不適和異狀後,才會就醫,甚至有患者曾經因為骨折做檢查,才發現肺腺癌細胞已經轉移到骨骼。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380203/sm-ad6d241ddd1b22a2ff306db75a66a24f.jpg)
8旬翁血尿持續兩個月!就醫檢查竟是侵犯性膀胱癌 「三模式治療」保住膀胱
85歲陳伯伯今年初因出現血尿近2個月,到醫院求治,診查無小便疼痛、腰及腹部疼痛,診斷為無痛性血尿。經由尿路顯影斷層掃描發現陳伯伯右側膀胱壁有一個超過6公分大型腫瘤,內視鏡切片檢查發現腫瘤充滿右側膀胱憩室,因體積巨大而無法以內視鏡完全刮除乾淨,腫瘤切片病理報告顯示為「高度惡性尿路上皮癌」,且已侵犯到膀胱肌肉層。評估年紀與體能狀況 目標改善血尿症狀、控制腫瘤由於腫瘤表現高度惡性,有極易侵犯及轉移之風險,臨床上標準治療應安排膀胱全切除手術,但考量陳伯伯有許多內科疾病,接受大型手術發生併發症機率極高。經泌尿科、放射腫瘤科和血液腫瘤科團隊研究討論後,安排接受三模式治療,希望能改善血尿症狀及控制腫瘤。醫師團隊評估陳伯伯的年紀與體能狀況,以膀胱腫瘤為放射治療的主要重點,輔以適合其體況的化學治療配方,順利完成同步化學放射治療的完整療程,治療效果評估也達成團隊原先設立的目標,後續並未再發現血尿症狀或殘留顯著副作用。三模式治療需審慎評估 安全治療並提升生活品質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大里仁愛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黃文冠指出,對高齡膀胱癌病人而言,根除性膀胱切除術雖然是標準治療方式,但可能對生活品質造成顯著影響,三模式治療(TMT, Trimodality Treatment)是值得考慮的替代選擇。TMT結合了經尿道腫瘤切除術(TURBT)、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目的是保留膀胱功能並有效控制腫瘤,選擇TMT需要謹慎評估,並與多學科診治團隊進行深入討論,確定對特定病人的適用性,在治療後必須接受長期定期追蹤,以及時發現可能的復發或進展。這種平衡療效和生活品質的治療方式,為許多不適合接受根除性手術的老年膀胱癌病人提供新的希望。放射腫瘤科主任盧皓維強調,膀胱癌的三模式治療需仰賴泌尿腫瘤團隊多專科醫師的合作。先經泌尿科醫師執行最大限度且安全的經尿道腫瘤切除術,再經放射腫瘤科醫師標示膀胱內殘餘腫瘤、膀胱全體積和區域淋巴結等區域,依序給予適當的放射線劑量,期間還需腫瘤科醫師輔以同步化學治療。如此才能達到安全治療膀胱腫瘤,同時仍保有生活品質的目標。中老年人為膀胱癌高危險群 有相關症狀應謹慎就醫泌尿科劉緯陽主任表示,中老年人都屬於罹患膀胱癌的高危險群,如果解尿時發現有無痛性血尿,甚至解血塊,不分男女都應儘快到泌尿科就診,接受詳細完整的尿路系統檢查,例如:電腦斷層尿路顯影及膀胱鏡等。另外,老年病人如果罹患侵犯性膀胱癌,當身體狀況已無法承受手術風險時,可考慮同時接受低劑量化療及放射治療,以達到控制和縮小腫瘤的目標,進一步改善生活品質。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7/374797/sm-330196eda1c4cd76e5b7b1783e013568.jpg)
男子刺青突冒疹子! 就醫檢查竟是「刺青肉芽腫」作祟
25歲男性因追求流行在四肢刺青,在大面積刺青後,黑色顏料區域增生許多小丘疹,且開始感覺搔癢,因影響生活而到醫院皮膚科就診。經病理切片檢查發現,患者的丘疹起因於皮膚對黑色顏料過敏,引起刺青肉芽腫反應所致。後續經系統性治療(口服藥物1個月),外觀已恢復正常,不適症狀也得到緩解。黑色顏料過敏 出現丘疹反應安南醫院皮膚科主任羅子焜說明,因刺青須將大量色素顆粒注射入皮膚,因而引發多種發炎狀態,如過敏反應、感染及蟹足腫甚至皮膚腫瘤,皮膚最為常見的發炎部位,甚至引起全身性炎症如類肉瘤。刺青的色素主要可分為兩組:碳黑和偶氮/多環色素,碳黑(即無定形碳顆粒、印度墨水)主要存在於黑色刺青中,偶氮和多環色素則可創造幾乎所有可見光譜的顏色;而刺青色素所含的副產品和雜質,正是可能導致發炎和過敏反應的因子。不建議雷射去除刺青 恐致全身性擴散患者若因備感不適欲雷射去除刺青,羅子焜主任反而是不建議的,因為刺青顆粒很小。研究發現,皮膚中的刺青墨水可在血管或其他淋巴組織中找到,如肝臟、脾臟、腎臟和肺組織等,倘若進行雷射除刺青,可能引發刺青色素的全身性擴散,且排入淋巴結中的色素可能會與腫瘤轉移混淆,需要進一步淋巴結切片診斷。治療肉芽腫性發炎這樣做 出現不適症狀應就醫羅子焜主任指出,在病態生理學上,刺青肉芽腫反應屬於肉芽腫性發炎,與類肉瘤類似,目前已證實治療類肉瘤的方法,如局部/全身皮質類固醇和抗瘧藥物,同樣能有效治療刺青肉芽腫。總括來說,刺青肉芽腫是皮膚炎症中較為罕見的反應,通常由黑色刺青墨水引起,且難以處理。因此,若刺青後出現不適症狀,建議及早諮詢皮膚專科醫師,以獲得有效的治療。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1/374111/sm-d2e117109c2134834760c172acbaf427.jpg)
上周新增4例類鼻疽個案 颱風後恐陷吸入性感染
疾管署今(5)日公布國內上週新增4例本土類鼻疽個案,3例居住於高雄市,1例居住於臺南市,年齡介於60多歲至70多歲,發病日介於10月4日至29日,具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病史,高雄市其中1例住家附近於山陀兒颱風期間有淹水的情形,其餘個案均無汙水汙泥接觸史,多數個案在室內外皆無佩戴口罩。上述個案因發燒、呼吸喘或頭痛等症狀就醫,目前均住院以抗生素治療中,其中1例曾入住加護病房,目前已轉至一般病房;同住者共計8人均無疑似症狀。疾管署指出,今年國內已累計105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其中21例死亡,為歷年同期最高,本土病例以65歲以上(62例)和50-64歲(32例)為主要年齡層,分布縣市以高雄市(80例)為多,其次為臺南市(11例)、屏東縣(4例)和臺中市(4例),其中69例於凱米颱風後1個月內發病,10例於山陀兒颱風後發病。疾管署提醒,康芮颱風過境帶來大量降雨及驚人風力,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且常為吸入性感染,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有增加趨勢,且近期東北季風增強易有較強陣風出現。疾管署呼籲,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感染後重症機率較高,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應儘速就醫,即早診斷與治療。疾管署說明,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潛伏期平均為9天,短則數小時,亦可長達21天,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感染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而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請民眾務必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及早診斷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儘速評估給予抗生素治療並於24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3/372673/sm-aa7f3f49229e5cbdac79d35851397c6f.jpg)
新增3例類鼻疽!死亡數歷年同期新高 康芮颱風來襲再拉警報
疾管署今(29)日公布國內上週新增3例山陀兒颱風後本土類鼻疽病例(其中1例死亡),均位於高雄市,年齡介於 40餘歲至70餘歲,3例均具糖尿病或慢性腎病等慢性病史,發病日介於10月11至22日,其中2例無汙水淤泥接觸史,因發燒、呼吸喘等症狀就醫,均住院以抗生素治療中。死亡個案為60多歲男性,接觸史不明,10月22日因呼吸喘就醫,當日因敗血性休克、嚴重肺炎、呼吸衰竭不幸死亡。疾管署呼籲,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感染後重症機率較高,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應儘速就醫,即早診斷與治療。疾管署表示,今年國內已累計101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其中20例死亡,為歷年同期最高,本土病例以65歲以上(59例)和50-64歲(31例)為主要年齡層,分布縣市以高雄市(77例)為多,其次為臺南市(10例)、屏東縣(4例)和臺中市(4例),其中69例於凱米颱風後1個月內發病,6例於山陀兒颱風後發病。疾管署說明,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潛伏期平均為9天,短則數小時,亦可長達21天,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而颱風後因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且常為吸入性感染,於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疾管署指出,依中央氣象署發布資料,預測近期康芮颱風將於10月31日至11月1日通過臺灣或鄰近海域,且不排除中心登陸臺灣的可能,受外圍環流影響可能帶來大量降雨,疾管署呼籲高風險民眾颱風天應儘量待在室內並避免開窗及建議於室內外皆佩戴口罩,避免吸入空氣中帶有病菌的塵土或水滴,並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受汙染塵土、土壤及汙水,降低感染機會。疾管署提醒,感染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而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請民眾務必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及早診斷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儘速評估給予抗生素治療並於24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1/372621/sm-b8cab1b52663541b1a7a3cf4713ffb81.jpg)
陳明珠脖子長腫塊蔓延至腋下 開刀切片檢查結果曝光
陳明珠今(29)日出席公益活動,過去陳明珠曾是黃子佼唯一簽約的女弟子,今受訪時被問師父黃子佼遭「K小姐」控訴一案確定不起訴,陳明珠則表示自己沒看新聞,無從回應。先前黃子佼被控涉嫌性侵案,以藝術為由,誘導當時才17歲的K小姐拍泳裝照,期間趁機猥褻、性侵得逞。台北地檢署日前以罪嫌不足等理由,予黃子佼不起訴處分。之後K小姐提起再議,高等檢察署近日再駁回,黃子佼此案確定不起訴處分。此外,陳明珠透露自己6年前因工作壓力太大脖子長出腫塊,還一度蔓延至腋下,形容猶如長了一串葡萄在身上,就醫檢查時還做了穿刺,並進開刀房做切片,檢查後確定沒事、並非癌症,僅是淋巴結發炎,才讓她鬆了一口氣。之後她到沖繩出外景,突起物就自己消失了,醫生則說可能是因為太累導致免疫力下降,這之後她更加注意生活作息,也會定期做健康檢查。《CTWANT時報周刊》提醒您:若自身或旁人遭受身體精神虐待、性騷擾、性侵害,請打110報案再打113找社工。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5/372575/sm-7264132480fc54a6f12eabffc5b64522.jpg)
13歲少女長期胸悶不適! 就醫檢查發現心臟旁超大腫瘤壓迫
一名13歲的少女,因長期感到胸悶不適至本院急診就醫,檢查後竟發現她胸腔裡長了一顆超過12公分的腫瘤,且確定為罕見淋巴癌,由於壓迫著心臟,醫療團隊迅速為患者制定治療計畫,盼助她早日恢復健康。淋巴癌致病因多 出現這些症狀要警覺門諾醫院心臟外科主任黃振銘表示,造成淋巴癌的原因很多,包括基因、長期接觸化學物質或輻射、免疫系統功能低下以及病毒感染等。一般來說,淋巴癌的典型症狀包括無痛性淋巴結腫大、反覆發燒、夜間盜汗和體重減輕。T細胞淋巴癌 化學治療搭配放射線、干擾素治療黃振銘進一步說,縱膈腔的腫瘤常見的有胸腺瘤、胸腺癌、畸胎瘤和淋巴癌,多數為惡性。由於這顆腫瘤體積龐大、血流供應豐富,為了確定這顆腫瘤的性質,同時避免手術不慎可能引發的大量出血,醫療團隊採用微創單孔胸腔內視鏡進行切片手術,最終確診這名少女罹患T細胞淋巴癌。而這類腫瘤的治療主要是全身性的化學治療,並可能搭配放射線或干擾素治療,就有相當大的機會能達到完全緩解,讓病患恢復健康。因此,這名少女不需要再接受進一步的腫瘤切除手術。大多胸悶為肌肉骨骼問題 症狀持續應儘早就醫治療黃振銘提醒,大部份小朋友或青少年的胸悶是因為肌肉骨骼的問題引起,尤其因課業壓力或運動引起的筋膜炎、肋軟骨炎較為常見。但胸悶也可能是因為器官的疾病,臨床上常見的原發性氣胸、縱膈腔氣腫等,另外少部份可能是先天性心臟疾病造成。不過,當胸悶頻繁發作或症狀持續時,還是應該保有警覺心,才能早期發現,並積極治療。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9/371529/sm-69bb7bb924ddc3d44a64c4c325df9335.jpg)
廚師腹脹燒到38度!送急診竟「快洗腎」 醫示警「這疾病」易被輕忽:今年7例
57歲林姓男子是一名廚師,有高血壓並接受藥物控制,不過從今年1月中旬起發燒到38.1℃、有畏寒現象、輕微腹脹,除此外並無其他症狀,也沒出去旅遊、或接觸動物、家人同事也沒群聚現象,因症狀愈來愈嚴重,於是前往北市聯醫急診就醫。經檢查,醫師表示,是鉤端螺旋體感染。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感染科主任王登鶴指出,林男當時血氧飽和度97%、體溫35.4℃、脈博99次/分、呼吸18次/分、血壓93/50 mmHg,急診發現其腎功能很嚴重,肌酸酐8.1 mg/dl,已到了要洗腎的程度,同時有泌尿道感染、低血壓、肝功能異常、肺水腫併發急性呼吸衰竭現象,因病情病危,於是安排住院至加護病房。經過檢查,林男被診斷出是鉤端螺旋體感染。王登鶴說明,鉤端螺旋體為細桿狀螺旋型,主要宿主包括鼠、犬、豬、牛、羊、馬等動物,為人畜共通病,感染症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好發於熱帶地區,發生國家遍及全世界,以中國大陸、韓國及東南亞病例較多,感染的病人其臨床症狀為高燒、全身酸痛、乏力、結膜充血、淋巴結腫大,重者可併發肺出血、黃膽、胸膜炎和腎衰竭。王登鶴表示,傳染途徑主要為接觸感染,病原會存在於動物的腎臟或生殖器官中,造成慢性持續感染,進一步污染水源、土壤等周圍環境,再伺機經由動物皮膚傷口、結膜與被污染尿液或食物接觸而感染宿主,皮膚有傷口、戲水、接觸囓齒動物的人較易被感染,農夫、漁民、廚師、食品加工工人、污水或垃圾處理廠的工人都是易被感染的族群,嚴重時將有致命的可能性,死亡率高達5-10%。王登鶴示警,因鉤端螺旋體感染在台灣不常見,今年到5月中旬全台總共7例,容易被醫師輕忽,沒想到這個病而診斷延遲,導致病人死亡,因此提醒大家,在台灣對於發燒、肢體疼痛、或合併黃膽或急性腎衰竭的病人,鉤端螺旋體感染應該列入鑑別診斷,以免延誤治療的時機,導致病人死亡。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2/371082/sm-e6ae327ba643dd6e539784561bcdb99a.jpg)
山陀兒襲台後首例死亡個案!高雄男染類鼻疽 發病住院1週亡
疾病管制署今(22)日公布國內上週新增2例山陀兒颱風後本土類鼻疽病例(其中1例死亡),均位於高雄市,其中1例70多歲男性有慢性病及汙水/淤泥接觸史,目前仍醫院住院治療中;另一例80多歲男性因有多重慢性病史,常因呼吸困難、肺炎頻繁住院,10月7日再次出現發燒、呼吸喘,就醫住院並採檢,10月13日因肺炎及自身慢性疾病不幸死亡。疾管署表示,今年國內已累計98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18例死亡),為2001年以來同期最高,98例本土病例以65歲以上(57例)和50-64歲(31例)為主要年齡層,分布縣市以高雄市74例為多,其次為臺南市10例)屏東縣4例和臺中市4例,其中69例於凱米颱風後1個月內發病,3例於山陀兒颱風後發病。疾管署指出,颱風過後為類鼻疽疫情高峰,1個月內仍有機會出現個案,且近期持續有颱風生成,外圍環流可能帶來大量降雨,民眾颱風天應儘量待在室內並避免開窗及建議於室內外皆佩戴口罩,避免吸入空氣中帶有病菌的塵土或水滴,並應做好其他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受汙染塵土、土壤及汙水,降低感染機會。疾管署說明,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潛伏期平均為9天,短則數小時,亦可長達21天,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而颱風後因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且常為吸入性感染,於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疾管署提醒,感染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而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請民眾務必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及早診斷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儘速評估給予抗生素治療並於24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2/370052/sm-70a8683851048e12add29ab955542d90.jpg)
15歲少女身體癢到睡不著 醫稱過敏治療3個月沒好轉…驗出淋巴癌
身體有異樣都是健康出問題的前兆,英國蘇格蘭有一名15歲少女費雪(Niamh Fisher)自今年6月起,睡覺時身體發癢,起初就醫被推判是皮膚過敏反應,但吃藥治療3個月沒好轉;經過進一步檢查後,竟驗出她已經罹患淋巴癌二期,目前正在接受化療。根據外媒《每日郵報》、《蘇格蘭太陽報》報導,蘇格蘭北拉納克郡的一名15歲少女費雪在今年6月開始,每晚身體都癢到快睡不著,她的家人迅速帶她就醫治療,醫師起初認為費雪是過敏反應,開藥給她吃還有外敷的藥,並請她遠離貓狗等有可能的過敏原。費雪接受治療近3個月都不見好轉,8月更發現脖子上出現一個大腫塊,家人火速帶她到大醫院掛急診,終於在電腦斷層、超音波和抹片檢查後,找到費雪身體癢和長腫塊的真正原因,她罹患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種淋巴細胞的癌變,目前是癌症二期。在確診淋巴癌二期後,費雪馬上接受4個為期28天的化療,目前已經完成2個,費雪也用自身經驗呼籲其他人,身體無緣無故有強烈搔癢症狀,就該盡早就醫檢查,再小的狀況都不該忽略。報導中指出,淋巴結無痛腫脹是霍奇金淋巴瘤最常見的病徵,最常出現在頸部、腋窩或腹股溝。除此之外,霍奇金淋巴瘤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會身體發癢,主因是免疫系統會釋放一種細胞激素的化學物質來對抗癌症,細胞激素會刺激皮膚神經末梢,就會有持續性搔癢;特別在夜間,發癢頻率會特別嚴重,而常見於手、腳和小腿。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6/369516/sm-17144c04ffdc0cdf452f89ff50dc1694.jpg)
山陀兒襲台後首例類鼻疽!高雄男接觸汙水 呼吸困難、四肢無力住院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5日)公布國內上週新增1例山陀兒颱風後本土類鼻疽病例,為高雄市60多歲男性,具慢性病史及汙水、汙泥暴露史,因發燒、呼吸困難、四肢無力等症狀就醫,目前住院治療中。疾管署呼籲,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重症機率較高,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請儘速就醫,即早診斷與治療。疾管署表示,今年國內已累計96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17例死亡),為2001年以來同期最高,96例本土病例以65歲以上(55例)和50-64歲(31例)為主要年齡層,分布縣市以高雄市(72例)、臺南市(10例)、臺中市(4例)和屏東縣(4例)為多,其中69例於凱米颱風後1個月內發病。疾管署說明,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潛伏期平均為9天,短則數小時,亦可長達21天,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而颱風後因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且常為吸入性感染,於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疾管署指出,感染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而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提醒民眾須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治療,同時籲請醫師提高警覺,注意類鼻疽疑似個案之通報與診治。疾管署強調,颱風過後為類鼻疽疫情高峰,民眾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或吸入受汙染塵土、土壤及汙水,降低感染機會。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及早診斷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儘速評估給予抗生素治療並於24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7/367137/sm-573cceff5516fe911ad7b1cfe455794c.jpg)
山陀兒帶來豪雨…恐再掀起「類鼻疽」疫情 7月凱米颱風後已釀13死
颱風「山陀兒」目前已減弱為熱帶性低氣壓,但在侵襲台灣期間,仍讓多地區出現積水、淹水的情況。對此,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先前就提醒,這次「山陀兒」颱風因為滯留期長,加上豪雨影響,很可能再度引起類鼻疽疫情。羅一鈞表示,今年7月下旬「凱米颱風」襲台後,當時累計了80例本土類鼻疽病例,其中13例死亡,超越2005年海棠颱風42例的最高紀錄;值得注意的是,類鼻疽潛伏期通常為2至4周,而凱米颱風過後的80例個案中,便有69例均是在颱風後1個月內發病。疾管署指出,颱風導致多地出現積水或淹水情況,民眾易因接觸污水、污泥或環境積水孳生病媒蚊,而造成感染鉤端螺旋體病、類鼻疽、登革熱及腸道傳染病等風險,籲請民眾於颱風期間及颱風過後,如需清理家園或外出時務必落實防疫措施,包括穿著雨鞋、防水手套和口罩,避免刺傷或割傷,以保障自身及家人健康安全。疾管署進一步說明,引起類鼻疽的類鼻疽桿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而颱風後因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常為吸入性感染且慢性病患感染後重症機率較高,因此颱風天應儘量待在室內,並避免開窗,建議於室內外皆佩戴口罩,避免吸入空氣中帶有病菌的塵土或水滴。颱風導致多地區積水、淹水,民眾應慎防類鼻疽。(圖/翻攝自臉書/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疾管署提醒,類鼻疽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請留意自身健康狀況,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治療,同時籲請醫師提高警覺,如遇有疑似個案,應詢問接觸史、受災/受傷情形、汙水暴露史等,並加強疑似個案之通報與診治。另外,國際上報告類鼻疽死亡率達40到75%,國內統計近5年類鼻疽致死率則為4.5%。其中,抵抗力較差的民眾,包含糖尿病、外傷者,應避免暴露於受污染的泥土或水中,皮膚有傷口者若接觸到受污染的水或土壤,應儘快以水沖洗並就醫。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5/365975/sm-4017d4d5aa46e86152b8b8dc655641cb.jpg)
颱風後「類鼻疽」疫情恐升溫 衛福部示警6類人:重症機率較高
每當颱風侵襲,台灣的類鼻疽疫情往往會隨之上升。疾管署說明,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但也可經由吸入受污染的塵土、土壤或水滴感染;而颱風後疫情常為吸入性感染,於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衛福部曾在官網指出,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的細菌感染,此致病菌以腐生之方式,存在於特定的土壤或水中,許多不同的動物均可能被感染,包括羊、馬、猪、猴、囓齒類、鳥類等。主要的傳染途徑是由於皮膚傷口接觸到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水而引起感染,但也可能經由吸入、食入受污染的土壤或水,或吸入受污染的塵土而受感染的情形,一般情形下,並不會由人直接傳染給人。 疾管署說明,類鼻疽菌本身對多種抗生素都有抗藥性,即使在實驗室細菌培養有效的抗生素使用在臨床上也不一定有效。目前一般認為急性期需要用針劑的第三代頭孢子素(ceftazidime),視臨床情況使用 2~4 週。急性期治療後還必須使用長期20週的維持療法(maintenance treatment ),以避免復發,目前一般認為有效的處方為合併的抗生素療法(如:Chloramphenicol、doxycycline及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 疾管署進一步指出,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常見的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國際上報告類鼻疽死亡率可達40-75%,國內統計近五年類鼻疽致死率則為4.5%,其中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重症機率較高,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請儘速就醫,即早診斷與治療。疾管署強調,颱風過後為類鼻疽疫情高峰,民眾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或吸入受汙染塵土、土壤及汙水,降低感染機會。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獲得妥善治療。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363605/sm-5bdbf9911161b3312cf8dca72eb12d21.jpg)
6歲童如廁「馬桶都血便」 醫一查不是吃壞肚子…罹罕見疾病
排泄物就能反映身體現況!台中一名6歲男童上廁所後驚見大量鮮紅色血便,就醫照大腸鏡,大腸內有許多鮮血,小腸也有潰瘍的狀況,進一步檢查得知男童罹患罕見自體免疫疾病「克隆氏症」;所幸經過藥物治療後,男童已經順利恢復健康。童綜合醫院兒童醫學部小兒腸胃科醫師胡書瑋分享一起病例,有一名6歲男童被家人帶來就醫,男童上廁所大出血便,但他沒有腹痛、腹瀉、便祕或發燒等情形,確定不是吃壞肚子,決定透過大腸鏡、梅克爾憩室掃描及腹部電腦斷層等檢查,查明他血便的原因。胡書瑋從檢查結果發現男童大腸正在出血,小腸潰瘍且淋巴結腫大,和男童家長商量後決定再用胃鏡和膠囊內視鏡檢查;經過1天後結果出爐,胡書瑋從影像判讀中,研判男童罹患罕見疾病「克隆氏症」,好在還是早期,使用藥物治療止血成功控制病情,男童出院後也持續回診追蹤治療。兒童醫學部小兒腸胃科胡書瑋醫師筆指處即為小腸潰瘍和出血處。(圖/翻攝畫面)胡書瑋說明,克隆氏症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會造成腸胃道慢性及反覆性發炎,主要症狀有腹瀉、腹痛和發燒,伴隨一些肛門的合併症,像是膿瘍、肛裂,瘻管等,但發病初期常常只有部分症狀。另外指出,兒童在成長發育期間患病,長期腸道發炎就會造成營養吸收不良,因此兒童罹患克隆氏症恐導致發育不良的狀況。除此之外,胡書瑋指出,男童無痛性血病的情形,臨床上會懷疑是梅克爾憩室導致,這是一種先天性胃腸道畸形,發生比例約2%,男性多於女性,在孩童身上比較常見。不過男童最後診斷是克隆氏症,在台灣發生比例約10萬分4.7,好發於20歲至30歲青壯年,男性多於女性,鮮少發生在兒童。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4/363254/sm-17748895a70f7c9b2cd6435fe1fbf65e.jpg)
徐少強罹患食道癌病逝 癌症基金會:早期無症狀「發現時多是晚期」
香港演員徐少強近日傳出因罹患食道癌而不幸病逝,享年73歲。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資料顯示,食道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許多患者發現時幾乎已經是局部晚期狀態,且存活率偏低,民眾日常都要特別留意。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資料顯示,食道癌的形成大多是食道管腔內襯黏膜的「鱗狀上皮細胞」癌化病變後形成「鱗狀細胞癌」;少部分由食道下段與胃之間的「腺體細胞」癌化病變後形成「腺癌」。在台灣,鱗狀細胞癌在食道癌病理分類中佔大多數(約90%),致病原因和抽煙、喝酒、含亞硝胺之食物、過熱的飲食、食道曾受腐蝕傷害有關;而歐美常見的食道腺癌,在台灣並不常見(小於10%),成因則可能和肥胖、胃食道逆流有關。在症狀方面,食道癌在發生初期因食物尚能通過,通常沒有明顯的症狀;至晚期,食道腫瘤持續變大造成管腔狹小阻塞,而出現吞嚥困難症狀。在臨床上,90%以上食道癌的病人最早發現的症狀為吞嚥困難以及體重減輕,大多數病人在吞嚥時會感到食物卡在喉部至上腹部之間。食道癌的症狀還包括吞嚥疼痛、食物逆流、心窩灼熱感(胃酸逆流)、胸骨後面疼痛或上腹部疼痛。食道癌發展至晚期,則可能會出現食道出血、吐血、解黑便,以及因食道氣管瘻管引起的咳血、咳嗽等症狀。腫瘤侵犯到鄰近的主動脈或大血管,甚至會發生大出血的嚴重狀況。若轉移至遠端部位會表現不同的症狀:轉移到頸部淋巴結,會表出現頸部淋巴結腫大;轉移到肺部,會表現出咳嗽、胸痛、咳血,甚至呼吸困難等症狀;轉移至骨骼,會出現骨骼疼痛的症狀;轉移至肝臟,可能會出現黃疸、腹脹、腹痛等症狀。食道癌初期症狀不明顯,病患出現吞嚥困難、體重減輕症狀就醫時往往已是局部晚期或已有遠端轉移。因此,若持續出現上述食道癌的症狀,建議至腸胃科或耳鼻喉科等相關科就診,以便早期發現癌病並儘早治療。除了難以發現外,食道癌的預後不佳,最主要原因是不容易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多數病患就醫確診時往往已是局部晚期或已有遠端轉移。台灣食道癌的平均五年存活率僅12-15%,僅稍高於十大癌症中預後最差的肺癌(五年存活率10-13%)。食道癌五年存活率分別為第一期60~70%、第二期40%、第三期20%、第四期小於5%。因此,民眾若有疑似食道癌的症狀需儘早就醫,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提升食道癌的控制率與存活率。而資料中也提到,目前已知食道癌的高危險因子有下列數種: 抽煙、喝酒、檳榔、含亞硝胺之食物(醃漬、煙燻食物)、過熱的飲食、食道曾受腐蝕傷害、食道弛緩不能(吞嚥功能疾病)、肥胖、胃食道逆流等等。而其中抽菸、喝酒同時也是頭頸癌(口腔癌)的高危險因子。在預防食道癌方面,首先要避免上述的危險因子,少吃太燙熱之食品,尤其是不抽菸、不喝酒及不嚼檳榔更可預防多種癌症的發生。另外多吃蔬菜、水果、含維他命C食物等,可以降低食道癌的發生。吞嚥感覺異常雖然並非食道癌特有的症狀,若超過兩參週仍未消失,就應儘快就醫,以便釐清病因獲得正確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