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綠色蔬菜
」 營養師 譚敦慈 蔬菜 葉黃素 營養素防膽固醇超標! 專家曝10招飲食建議:避免高鹽高糖
冠心病患者通常伴隨膽固醇超標,特別是低密度脂蛋白(LDL)膽固醇升高,此為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風險因素之一。對此,營養專家洪泰雄,也針對冠心病患者的高膽固醇問題,提出飲食控制方面的建議,例如減少飽和及反式脂肪攝取、增加不飽和脂肪及膳食纖維攝取等等。洪泰雄在臉書粉專發文列出以下10點專門針對膽固醇超標的飲食建議:減少飽和脂肪攝取,來源:肥肉、奶油、全脂乳製品、椰子油、棕櫚油。建議選擇低脂或脫脂乳製品、瘦肉(如雞胸肉、去皮魚肉),避免油炸食物。避免反式脂肪攝取,來源:人造奶油、酥皮糕點、加工餅乾、速食。建議選擇天然油脂(如橄欖油、亞麻籽油),閱讀食品標籤,避免標註有「氫化油」的產品。增加不飽和脂肪攝取,來源:深海魚(如鮭魚、鯖魚)、堅果(如核桃、杏仁)、植物油(如橄欖油、亞麻籽油)。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降低壞膽固醇(LDL),提升好膽固醇(HDL)。增加膳食纖維攝取,來源包括可溶性纖維:燕麥、藜麥、大麥、豆類、蘋果、柑橘類水果,有助於降低壞膽固醇;不溶性纖維:糙米、全麥麵包、深綠色蔬菜,促進腸道健康。建議每日攝取25至30克膳食纖維,其中包括可溶性纖維。多攝取植物固醇來源:豆製品(豆腐、毛豆、豆漿)、堅果、植物油、強化食品(如植物奶)。植物固醇能阻斷膽固醇在腸道的吸收,幫助降低血清膽固醇。控制膽固醇攝取量,植物固醇能阻斷膽固醇在腸道的吸收,幫助降低血清膽固醇。來源:動物內臟(如肝臟、腎臟)、蛋黃、海鮮(如蝦、蟹)。建議每日膽固醇攝取量應少於300毫克,對於已確診冠心病者則建議不超過200毫克。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Omega-3能降低三酸甘油酯,減少心臟發炎風險。來源:鮭魚、鯖魚、沙丁魚、亞麻籽、奇亞籽、核桃。避免高糖食物,因為高糖攝取會增加三酸甘油酯水平,加重血脂異常。來源:甜點、含糖飲料、精製糖。適量飲用綠茶,綠茶中的兒茶素(catechins)有助於降低壞膽固醇,但不要空腹喝,以免刺激胃部。保持低鹽飲食,高鹽攝取的主要來源包括:加工食品、罐頭、醃製食品等。這些食品通常含有過多的隱藏鹽分,例如速食麵、罐頭湯或醃製泡菜,容易讓我們不知不覺攝取過量的鹽。洪泰雄還建議,每日鹽分攝取量應少於6克(約1茶匙)。烹飪時,用天然香料(如迷迭香、胡椒粉、檸檬汁)替代鹽調味,並多選擇新鮮食材以減少隱藏的鹽分。此外,注意事項還包括定期檢查血脂,冠心病患者應每3至6個月進行一次血脂檢查,評估LDL、HDL和三酸甘油酯水平。再來就是配合藥物治療:飲食調整是基礎,但有時需要配合醫生開的降膽固醇藥物(如他汀類藥物),效果更佳。透過這些調整,患者可以有效降低膽固醇,進一步減少心血管事件的風險。
每4人就有1人便秘! 譚敦慈曝「預防大腸癌菜單」:每天必吃2大碗
47歲女星林利霏日前透過社群平台透露自己罹患大腸癌第一期,需要開刀處理,也向宇宙許願希望開刀順利,同時呼籲大家應每年做健康檢查。此前,無毒教母譚敦慈曾表示,想要腸道健康,就一定要預防便秘,建議每天都要吃2大碗青菜,包括煮熟的深綠色蔬菜、白色的蔬菜,以確保攝取足夠的纖維質。譚敦慈在節目《挖健康》指出,據統計數據顯示,全台有520多萬人有便秘問題,相當於平均每4人就有1人中標;若想要維持腸道健康,關鍵在於別讓它有堵塞的機會,因此務必要「預防便秘」,而攝取纖維、補充水分、規律運動,更是缺一不可。譚敦慈說,腸道容易吸收有毒的膽酸、膽鹼,所以一定要讓腸胃道通暢,這不僅能降低生病的機率,也對改善情緒有著正面影響。她強調,台灣人普遍纖維質攝取不足,可以遵循國健署的餐盤建議,每天必吃1碗煮熟的深綠色蔬菜,再加上1碗白色蔬菜。譚敦慈也解釋,之所以要求是煮熟的深綠色蔬菜,係因生菜煮熟以後,份量就會變少,纖維質可能就不夠了,因此她建議,深綠色蔬菜的部分,可以選擇空心菜、地瓜葉、菠菜;白色蔬菜則推薦白蘿蔔、白花菜、菇類、竹筍等等,尤其竹筍還擁有高纖維、低熱量,更是她的首選食材。從國建署官網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來看,成人每日膳食纖維量中,男性最低應吃到25公克,女性則應吃足20公克。國建署說明,大腸癌有許多的危險因子,多半和生活作息有關,包含肥胖、高脂肪食物、紅肉、低纖維飲食、抽菸及飲酒等,而多運動、多蔬果(每日建議食用3份蔬菜與2份水果)、少紅肉便是預防大腸癌的健康秘訣。
蔬菜吃出病1/「當季養生食材」竟致甲狀腺低下? 抗氧化青菜也藏地雷
蔬菜一向被視為健康的代表,但若不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有時反而會吃出毛病!一名36歲女性吃下大量白蘿蔔後,竟被診斷出甲狀腺功能低下,專家告訴CTWANT記者,擁有「抗癌青菜」美名的青花菜同樣也會影響甲狀腺功能。為何這些養生食材會致病?關鍵正是碘攝取量不足。36歲的陳小姐(化名)近日突感精神不濟、整天疲憊不堪,就醫後檢查出甲狀腺功能低下,原來陳小姐平時食用不含碘的玫瑰鹽,長期碘攝取不足導致甲狀腺濃度下降,再加上最近親友贈送醃漬的白蘿蔔,陳小姐短時間內吃下大量生蘿蔔,因此才導致甲狀腺功能低下。「十字花科類蔬菜如白蘿蔔、花椰菜、大白菜和甘藍是國人常吃的食材,一向被認為有益健康,但實際上,也可能帶來不良影響。」營養師程涵宇說,十字花科蔬菜含有葡萄糖苷,吃下肚後經過酶解會產生異硫氰酸鹽,具有抗氧化、抗癌功效;但其他成分如吲哚類葡萄糖苷則會分解為致甲狀腺腫物質、硫氰酸鹽,可能抑制甲狀腺素的生成。程涵宇說,如果平時碘攝取量不足,例如不吃碘鹽或海藻類食物,並且又大量生食這類十字花科蔬菜,例如生白蘿蔔,就可能影響甲狀腺功能。「但十字花科蔬菜中,還是有風險高低的差別。研究顯示,194 μmol(微莫耳)的致甲狀腺腫物質會讓阻止甲狀腺吸收碘,但77 μmol則無此影響。」舉例來說,羽衣甘藍、球芽甘藍含有較高的致甲狀腺腫物質,而大白菜、花椰菜、青江菜含量較低。程涵宇強調,在一般情況下,食用十字花科蔬菜病不會有健康疑慮,「首先要生食才有風險,例如醃蘿蔔、泡菜;其次要吃下極大份量,例如一天吃下1公斤的羽衣甘藍,且持續數個月;不只如此,還要身體點攝取不足才會致病。」青花菜含有極佳的抗氧化力,但較容易引發脹氣,建議細嚼慢嚥,同時勿搭配碳酸飲料。(圖/123RF)不過,若是消化系統較為敏感,十字花科蔬菜的確容易造成脹氣。程涵宇解釋,因為十字花科蔬菜含有較高的纖維和低聚糖(發酵性寡糖、雙糖、單糖和多元醇),這些非可溶性纖維不易消化,會在大腸中發酵產生氣體,進而導致脹氣:十字花科蔬菜富含非可溶性纖維,這些纖維在腸道中不易消化,會在大腸中發酵,產生氣體,導致脹氣。程涵宇建議少量吃、慢慢吃,同時避免搭配碳酸飲料,就能減少脹氣機率。另外,蒸煮的烹調方式可抑制十字花科蔬菜產生的酵素芥子酶,也能減少引發脹氣的可能性。如果脹氣情形嚴重,也可改吃其他類型的深綠色蔬菜如菠菜,一樣可攝取豐富纖維。
汗臭是身體警訊!專家揭「5種汗臭」意義:聞焦味需注意心血管、腥味該保護腸胃
許多人有飽受汗味的尷尬之苦,為此不惜想方設法動手術、噴制汗劑或是用各種秘方除臭。不過營養師高敏敏提醒,當流汗有明顯異味時,可能是身體在對你發出警訊!她列出5種汗臭背後可能代表的健康問題,比如當流汗出現「油垢味」,可能代表高油飲食導致肝膽功能不佳建議多吃深綠色蔬菜;又比如排汗有「甜膩味」,可能代表吃太多糖,使胃、胰臟功能不佳,建議三餐補充山藥、秋葵、地瓜、玉米等菜色。高敏敏在粉絲專頁發文,表示汗臭是身體的警訊,並整理出以下5種汗臭可能代表的健康問題,以供民眾參考:一、油垢味:可能是高油飲食導致肝膽功能不佳所致,建議多吃深綠色蔬菜。高敏敏指出,脂肪肝會使代謝變慢,無法排除毒素,進而導致毒素從汗液中排出。多吃膳食纖維可增加糞便中油脂的含量,降低油脂吸收。日常進食時宜以蒸、煮、滷、燉等方式料理,避免攝取過多油脂。二、焦味:愛吃燒烤,會對心臟、腸道負擔大,建議適量補充攝取各色蔬果、黑巧克力、綠茶。高敏敏指出,含有澱粉或油脂的食材,經過高溫燒烤後易產生致癌物;而富含多酚的食物,有保護心血管的功效,也可以減少自由基傷害腸道、幫助體內抗發炎。三、甜膩味:吃太多糖,使胃、胰臟功能不佳,建議三餐補充山藥、秋葵、地瓜、玉米。高敏敏解釋,吃甜食容易刺激分泌胃酸,增加胃部負擔,而山藥、秋葵含有多醣體,可以增加胃部黏膜的保護力。若是血液中的葡萄糖過高,也會產生體味,可以多吃低升糖(GI)澱粉,維持血糖平衡。四、腥味:愛吃乳製品,導致肺、腸胃不佳,建議吃點白蘿蔔,或泡點生薑茶。高敏敏指出,乳製品中的「酪蛋白」不易分解,在消化過程中容易產生異味。生薑有溫潤腸胃的效果,而白蘿蔔富含蘿蔔硫素等,都可幫助防癌、抗氧化,2樣食材都有助於清除體內油脂、改善體味。五、腐味:排汗出現腐味,可能代表你愛吃加工肉,攝取鹽分過高導使腎臟功能受損、膀胱結石。建議多吃植物性蛋白質的豆類、豆製品。應多多補充水分,足夠飲水量有助於尿液中的鈣、草酸鹽溶解,從而減少結石形成。高敏敏還表示,想到對抗汗臭,應該要在飲食上多吃以下食品:深綠色蔬菜:含鉀、鈣、鎂的蔬菜,可維持酸鹼平衡,幫助淡化體味。高纖水果:維持消化道健康,有助於減少體味。柑橘類:富含檸檬酸&維生素C,幫助抗氧化、改善體臭。植物性蛋白質:減少攝取紅肉,減少高油脂肉類。綠茶:富含茶多酚,可幫助抗菌、抗氧化,可改善體臭、口臭。充足飲水:促進代謝力,幫助排毒、排便順暢。高敏敏還提醒,透過維持標準體重、放鬆心情、多清潔、局部除毛、適當使用止汗劑產品等方法,也都能幫助降低體味。倘若真的深受體位困擾,應尋求專業醫生幫助,切忌不要自行胡亂嘗試偏方。
汪建民病逝/汪建民肺腺癌逝!享年56歲 營養師點出「肺癌飲食3害」:沒抽菸也可能確診
男星汪建民平時不菸不酒,在去(2023)年10月因背部劇痛,竟檢查出肺腺癌,雖然前後歷經多次化療、電療,他仍在昨(7)日晚間逝世,享年56歲。不過,營養師高敏敏曾解釋,沒有抽菸習慣也會得肺癌,若想要遠離肺癌,應設法避開「肺癌飲食3害」。高敏敏在臉舒粉專發文提到,肺癌的危險因子包括肺癌家族病史、變異基因、長期接觸致癌物質或肺部病變、吸菸或二手菸、吸入烹調產生的油煙、吸入汽機車廢氣或石化燃料等污染源懸浮微粒等等。其中,研究發現,華人肺腺癌與高風險遺傳因子YAP1變異基因有很大的關聯,尤其女性罹患機率會更高,是正常基因的5.9倍。高敏敏建議,若想要遠離肺癌,應避免以下「飲食3害」:1. 少吃紅肉、加工肉:加工肉品已被癌症研究中心(IARC)列為第一級致癌物,而紅肉被列為第二級A類致癌物,營養師建議還是少吃為妙。2. 避免飽和脂肪、精緻糖:飽和脂肪酸攝取和肺癌風險正相關,且肥胖者也會提高罹癌的機率,而精緻糖也會造成身體處於發炎狀態。3.縮短烹煮時間:避免高溫長時間烹調,如:油炸、燒烤、煙燻、煎炒,易產生致癌物質,建議以蒸煮、燉滷的方式烹調。此外,高敏敏也點出5種「防肺癌營養素」,提醒民眾盡量從天然食物中攝取,更為天然健康,也避免一次補過頭,反而出現反效果:1. 植化素:各色蔬果各色蔬果本身含有不同的植化素,而植化素本身就有強大的抗氧化力、消除自由基、減緩發炎的功效,也可抑制癌細胞初期分裂2. 膳食纖維:菇類、深綠色蔬菜腸道健康自然可以有良好的免疫力,因此攝取膳食纖維可以降低罹癌風險。3. 天然β-胡蘿蔔素:胡蘿蔔、南瓜β-胡蘿蔔素在人體內,會轉化成維生素A,有助於修護粘膜,進而提升防護力。4. Omega-3:魚油、藻油、堅果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降低發炎症狀、維持免疫力。5. 天然維生素C:芭樂、櫻桃、蔓越莓維生素C是維持免疫力的重要維生素,也可以透過攝取維生素C來增加膠原蛋白製造,幫助增強肺部的結締組織。
近2成孕婦貧血 妊娠高血壓風險增1.5倍
依據統計,我國懷孕婦女在孕期第24-28週的貧血檢驗,結果異常的比率為17.6%(以第二孕期血紅素<10.5g/dL判斷),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孕期貧血可能增加妊娠併發症風險,影響胎兒未來發展與健康,應善用公費產檢,及注意孕期鐵、葉酸、維生素B12及蛋白質四大關鍵營養素的補充。孕期貧血可能造成胎兒過小、發生早產、發展遲緩、注意力不足、智力障礙及兒童時期罹患癌症的風險上升,甚至增加周產期死亡率等,貧血也會讓孕產婦心肺負擔加重,增加子宮收縮不良、難產、周產期憂鬱等發生機率。根據國外文獻指出,孕期診斷為貧血的孕婦,發生妊娠高血壓風險為孕期未患貧血孕婦的1.5倍、發生妊娠糖尿病風險為1.2倍。懷孕期間攝取足夠的鐵、葉酸、維生素B12、蛋白質等4大營養素,可預防貧血的發生。國民健康署提供營養攝取4招,幫助孕媽咪在日常飲食中攝取關鍵營養素,預防因營養素缺乏而發生貧血:1.深綠蔬菜補葉酸:孕媽咪們可以透過每日攝取1至2碗的深綠色蔬菜(如:菠菜、紅莧菜、空心菜等),來達到懷孕期間每日需攝取600微克(μg)葉酸的建議量,其他包括肝臟、豆類(如:黃豆、黑豆)、芭樂等,也是補充葉酸的選擇。有懷孕計畫的婦女,可以在懷孕前3個月就開始留意葉酸的補充,不僅有助於預防貧血,還能幫助胎兒正常發育與成長及神經系統的發展。2.肝臟海鮮富含鐵:肝臟類(如:豬肝)、海鮮類(如:文蛤、章魚)和紅肉類等富含鐵質,懷孕期間建議每日需攝取15毫克(mg)的鐵質,若在第三孕期(29週以後)及哺乳中的媽咪,則需要增加鐵質的攝取至每日45毫克(mg)。此外,在飯後2小時內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如:橘子、小番茄、芭樂等)也可以幫助鐵質的吸收。3.充足攝取B12:懷孕時每日攝取2.6微克(μg)維生素B12能增進胎兒的神經系統健康。可以透過攝取動物性蛋白質(如:肉類、海鮮類、蛋、乳品)或是紫菜等食物補充。4.豆魚蛋肉幫造血:豆魚蛋肉所提供的蛋白質為身體提供足夠的造血元素。懷孕期間孕媽咪應注意蛋白質的補充,比平時額外攝取10公克(g)的蛋白質,也要注意蛋白質的來源一半以上應來自優質蛋白質,如:黃豆、毛豆、黑豆與相關製品,或乳製品、魚、蛋、肉等。國民健康署提供14次公費產檢,其中包括在懷孕第24-28週補助的貧血檢驗,詳細的檢查項目和期程可以參閱「孕媽咪健康手冊」和「孕媽咪衛教手冊。
超過50億人無攝取足夠碘 「7大營養素」如何攝取一次看
鐵和鈣等營養素分別對血液和骨骼健康至關重要,根據一項新的研究結果發現,數十億人沒有攝取足夠的 7 種關鍵營養素。根據CNN報導,8月29日發表在《The Lancet Global Health》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超過50億人沒有攝取足夠的碘、維生素E或鈣,超過40億人鐵、核黃素、葉酸和維生素C攝取不足。共同主要研究作者弗里(Christopher Free)表示,女性和男性之間存在差異,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沒有攝取足夠的碘、維生素 B12、鐵和硒,然而男性卻沒有攝取足夠的鎂、鋅、硫胺素、菸鹼酸以及維生素A、B6和C。另外,在印度,核黃素、葉酸以及維生素B6和B12攝取不足的情況尤其嚴重,而鈣攝取不足的情況在南亞和東亞、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太平洋地區最為嚴重。至於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攝取了足夠的維生素或礦物質,報導指出,營養師和醫生可以幫助確認,或者透過血液檢查自己是否有缺陷。全球攝取量最低的7種營養素、哪些食物富含:鈣對於強健骨骼和整體健康非常重要,存在於乳製品和大豆、杏仁中、深綠色葉菜、豆腐、沙丁魚、鮭魚、芝麻醬、柳橙汁或葡萄柚汁。葉酸對於紅血球形成、細胞生長和功能很重要,尤其是在懷孕期間,存在於深綠色蔬菜、豆類、豌豆、扁豆和麵包、義大利麵、米飯和麥片等。碘對甲狀腺功能、骨骼和大腦發育很重要,存在於魚類、海藻、蝦、乳製品、雞蛋和碘鹽中。鐵對於輸送氧氣到身體以及生長發育非常重要,存在於牡蠣、鴨肉、牛肉、沙丁魚、螃蟹、羊肉、穀物、菠菜、豆類、扁豆、深色綠葉蔬菜和馬鈴薯。鎂對於肌肉和神經功能、血糖、血壓以及蛋白質、骨骼和DNA的形成很重要,存在於豆類、堅果、種子、全穀物、綠葉蔬菜中。菸鹼酸對神經和消化系統很重要,存在於牛肉、雞肉、番茄醬、火雞肉、糙米、南瓜子、鮭魚和穀物中。核黃素對於能量、免疫系統和健康皮膚和頭髮的食物代謝非常重要,存在於雞蛋、乳製品、肉類、穀類和綠色蔬菜中。
有結石該吃鈣嗎? 營養師急澄清「缺鈣才危險」:這時間補鈣最好
鈣質有助於鞏固骨骼,減低日後出現骨質疏鬆的機會,也可幫助血液凝固、協助心臟肌肉收縮等功能,但有些腎結石患者害怕,擔心補充鈣質後,反而更容易結石。對此,營養師Emma(劉雅惠)澄清,有結石的人更應該補鈣,缺鈣反而會讓草酸被人體吸收,反倒增加結石的風險。劉雅惠日前於臉書粉專上傳影片表示,「總聽到有人說,補鈣會增加結石的危險,有腎結石過的人,是不是就不該補鈣呢?我每次聽到這個,真的會昏倒耶!」劉雅惠說明,「缺鈣才是大大增加結石的危險,有結石的人,更應該要補鈣,不但不會造成結石,還會降低結石的風險」,腎結石常見原因,可能是飲食中草酸被吸收,加上水喝太少、排尿量太少,在腎臟裡濃度太高,結晶就變結石。劉雅惠進一步解釋,如果吃的鈣太低,反而會讓草酸大量被人體所吸收,選擇吃足夠的鈣,可以讓草酸在腸道裡與鈣結合,從糞便裡排出去,「所以有腎結石的高風險族群,補鈣的時間建議在餐後」。另外,衛福部曾在官網衛教,成人每日建議鈣攝取量為1000毫克,每1毫升低脂乳品約含1毫克的鈣質,而除了攝取高鈣食物,如起司、黑芝麻、小魚干、蝦米、傳統豆腐、豆干、紫菜及深綠色蔬菜等,也可嘗試在糙米飯中拌入富含鈣質的芥藍菜、蝦米及吻仔魚,清爽又少負擔。
止痛藥「4大禁忌飲食」!醫示警搭配錯誤:恐增加肝毒性、血壓飆風險
不少現代人有服用止痛藥解決頭痛跟肌肉痠痛的習慣,但神經外科醫師謝炳賢也示警,止痛藥若和錯誤的飲食搭配起來吃,不但會影響療效,還會產生交互作用,他也列出「4種食物或飲料」的止痛藥禁忌,提醒民眾務必小心,否則可能會導致肝毒性、血壓飆升,及出血等症狀。謝炳賢近日在臉書粉專發文指出,「這裡痛、那裡痛可說是現代人常見的問擾,像是頭痛、肌肉痛、關節痛、神經痛,只要拿出隨身攜帶的神奇止痛藥,好像就什麼事情都可以輕鬆解決。」而在神經外科中,在保守治療中也很常使用到各類止痛藥,例如:非類固醇消炎藥、抗癲癇藥物和嗎啡類等。(圖/翻攝自Facebook/守護家人的帶刀侍衛 謝炳賢醫師|宜蘭神經外科推薦 礁溪診所 陽明醫院 頸椎 腰椎 微創手術)但謝炳賢表示,止痛藥如果和錯誤的食物搭配吃,可能會大大影響療效,甚至是產生交互作用,因此他也列出吃止痛藥的飲食禁忌:咖啡因飲料:咖啡因飲料包含可樂、茶類、巧克力及咖啡,可能會加重藥物的副作用,甚至增加心悸或血壓升高的風險。酒精飲品:酒精與止痛藥同時服用,不僅容易影響藥效,也可能增加肝臟負擔或肝毒性風險,並可能加強藥物的鎮靜效果,導致過度昏睡或其他副作用。葡萄柚及柚子:葡萄柚或柚子中含有抑制肝臟代謝酵素的成分,使止痛藥在體內代謝變慢,可能導致藥物累積體內,增加藥效不穩定的風險。含抗凝血功能:含抗凝血功能的食物包含魚油、深綠色蔬菜(維生素K)、納豆、紅麴等,如果同時服用抗凝血劑與止痛藥,可能會產生加乘效應,進而增加出血的風險。
50歲女喝「綠拿鐵搭配優格」出現泡泡尿 她3個月後竟慘要洗腎
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在節目中表示,綠拿鐵搭配優格是很好的促排便組合,然而,他也提醒,有些族群真的不宜飲用,過去就曾遇過一名長期飽受便秘所苦的女患者,後來,她發現喝綠拿鐵加優格能使排便更順暢,於是天天飲用;不料3個月後,整個人變得很疲倦,經檢查發現,她的腎功能嚴重衰退,需要洗腎。腎臟科醫師洪永祥過去就曾遇過一名50歲女子,長期飽受便秘所苦,後來,她發現喝綠拿鐵加優格能使排便更順暢,不料整個人變得很疲勞還有泡泡尿。(圖/翻攝自醫師好辣YT)洪永祥在《醫師好辣》節目中表示,這名50歲女子長期飽受便秘所苦,經常得靠軟便劑才能排便,但他進去系統後卻發現無法開藥,原因在於對方已在腸胃科拿過同樣的藥物,有重複用藥的問題。洪永祥表示,醫師一般會建議晚上服用兩顆軟便劑,但女子透露,自己需要吃到5顆才有效。洪醫師就勸她,服用如此高劑量,除了會對心理、生理產生依賴外,腸黏膜也會受傷,若仍想服用,只能自費。腎臟科醫師洪永祥過去就曾遇過一名50歲女子,長期飽受便秘所苦,後來,她發現喝綠拿鐵加優格能使排便更順暢,不料整個人變得很疲勞還有泡泡尿。(圖/翻攝自醫師好辣YT)不過這名女子3個月後再回診時向洪永祥表示,可以不用再開立軟便劑,原因是她找到更好的方法,就是綠拿鐵加優格,這段時間她每天飲用,排便順暢無比;但奇怪的是,她整個人變得極度疲倦,小便也出現泡泡尿。據洪永祥解釋,綠拿鐵搭配優格是很好的促排便組合,同時含深綠色蔬菜、堅果、橄欖油等健康食材,能攝取到豐富的膳食纖維、不飽和脂肪酸、益生菌及水分,可說聚集了許多保衛腸胃的元素。腎臟科醫師洪永祥過去就曾遇過一名50歲女子,長期飽受便秘所苦,後來,她發現喝綠拿鐵加優格能使排便更順暢,不料整個人變得很疲勞還有泡泡尿。(圖/翻攝自醫師好辣YT)由於這名女患者因為有腎臟病,在飲食上需限蛋白、限磷和限鉀,而綠拿鐵的蔬菜含高鉀,堅果含高磷,等同攝入大量高磷、高鉀食物,導致腎功能衰退,最後女子必須洗腎治療,他也呼籲,腎友務必遵守腎臟病的飲食原則,應避免飲用綠拿鐵增加健康風險。
不只海鮮、雞蛋,也有人對白飯過敏! 營養師教如何抗發炎及舒緩
常常會聽到生活周邊有人說「我對海鮮過敏」或是「不可以吃雞蛋因為會皮膚癢」等食物過敏的狀況,近日也有媒體報導女藝人郭碧婷居然對白飯過敏。造成民眾出現過敏的食物種類不盡相同,當享用完食物之後,可能會出現身體上的異常症狀,例如皮膚濕疹搔癢、呼吸急促、腸胃不適等過敏反應,不過為什麼會過敏?當食物過敏該怎麼辦?。過敏反應是防禦機制 嚴重恐有生命危險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黃淑敏營養師指出,過敏反應是人體本能的反應機制。當外來物入侵體內,人體的免疫系統會啟動防禦機制,消滅入侵物來保護身體安全。但如果人體內的免疫系統無法抵擋或無法辨識外來物入侵體內時,就會導致身體器官產生傷害,產生過敏反應現象。一般會有局部性反應如:濕疹、過敏性鼻炎、氣喘及過敏性腸胃炎。或是全身性反應如:過敏性休克,嚴重或許會有生命危險。含有組織胺食物 花生、海鮮最容易引起過敏哪些食物最容易引起過敏呢?黃淑敏營養師表示,易產生過敏反應的食物如:花生、蝦蟹、牡蠣、核桃及魚類、蛋甚至發酵食品、酒、米飯等。主要是這些食物大多含有組織胺。而組織胺會隨著食物新鮮度下降而逐漸升高。體內組織胺升高會造成皮膚癢、打噴嚏、鼻塞、流鼻水等症狀。最好的改善方法就是盡量吃新鮮食物,不確定是否新鮮的食材就不要輕易嘗試。維生素C、E、 A及胡蘿蔔素 抗發炎及抗過敏當急性過敏發作期可由醫師開立抗組織胺藥物處置,但在日常中其實也有營養素可以改善過敏症狀。例如維生素C、維生素E和維生素A/胡蘿蔔素這幾種抗氧化維生素,具有抗發炎及抗過敏的作用。黃淑敏營養師指出,維生素C的食物來源有青椒、花椰菜、高麗菜、蕃茄、橘子、木瓜、蕃石榴、芒果、草莓、葡萄柚等。維生素E食物來源則是深綠色蔬菜、小麥胚芽、植物油等。維生素A在綠色及黃色蔬菜、水果中含有維生素A的前驅物質,稱為胡蘿蔔素(carotene)。其中主要為β-胡蘿蔔素(β-carotene),食物包括:鮮黃及鮮橙色的蔬菜水果以及深綠色的蔬菜等。當然也可以到醫療院所抽血檢測自己的過敏原,檢查看那些食物是導致過敏的原因,避免食用含有過敏原的食物而引起過敏反應,民眾若出現因飲食後產生過敏症狀時,應儘速就醫。
狐臭要怎麼改善? 營養師揭5地雷飲食「導致異味加重」
狐臭主要是由於腋下汗腺分泌的汗液經細菌分解後產生特殊氣味,可能使周圍的人感到不適,影響人際關係,特別是在密閉空間如辦公室、教室或公共交通工具中,令許多人感到尷尬,營養師高敏敏也指出,其實狐臭可以通過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來改善。高敏敏在臉書粉專「高敏敏 營養師」發文表示,雖然嚴重的狐臭問題可以透過手術根治,但也可以通過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來改善尷尬的體味問題,她建議多補充的3類食物,像是深綠色蔬菜,如莧菜、芹菜、菠菜,這些含鉀、鈣、鎂的蔬菜可以維持體內酸鹼平衡,淡化體味;助排便水果,如鳳梨、香蕉、奇異果,這些水果幫助消化道健康,降低體內毒素堆積,減少體味;充足飲水,按照體重(kg)x(30~40c.c.)計算,增加體內代謝,促進排便。高敏敏也提到這5類食物要少碰的,包括重口味食物、酒精、海鮮、紅肉和加工肉、濃茶和咖啡等。重口味食物,如炸物、咖哩、辣物,這些食物會刺激皮膚分泌大量油脂,細菌分解油脂後容易產生異味,重口味食物還會刺激汗腺分泌;而酒精會刺激汗腺分泌汗液,長期飲酒會降低肝臟代謝能力,使身體無法正常通過尿液排毒,導致異味加重。高敏敏說明,海鮮含有大量蛋白質,人體在吸收時會產生氨,若攝入過量容易產生體味;人體在代謝紅肉和加工肉時會產生乳酸、尿素等酸性物質,這些物質在汗水中與細菌接觸後會產生異味;至於濃茶和咖啡這些飲品與酒精一樣,會刺激汗腺分泌汗液,加重體味。高敏敏也指出,降低體味的5種生活習慣,像是維持標準體重,過胖者容易有較多皮膚皺摺,導致細菌積存且不易清潔;放鬆心情,壓力大、緊張時容易使交感神經活躍,從而增加汗腺分泌;多清潔,汗水接觸空氣中的細菌後容易產生異味,因此要多清潔並保持乾燥,減少細菌滋生;局部除毛、抑汗,可以避免汗水和細菌附著在毛髮上,適當使用止汗劑產品抑制汗腺分泌,不過若問題嚴重,要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切忌不要自行嘗試偏方」。
「一分鐘」簡單自我檢查 7種表現說明你蔬菜沒吃夠!
日常生活中,「多吃水果和蔬菜」的道理幾乎人人都知道,但真正吃夠蔬菜的人卻不多!近日中國網路上一篇熱文「7種表現說明蔬菜沒吃夠!」廣為流傳,教民眾自我檢視蔬菜攝取量是否足夠。第一項沒蔬菜吃夠的表現,是「容易發胖」。由於蔬果中纖維和水含量很高,且熱量較低,可以讓人保持飽腹狀態而不提供過多的熱量。有研究指出,在飲食中增加蔬菜和水果與體重減輕有關。第二項表現,是「皮膚易出油」。研究發現,水果和蔬菜攝入少的女性患脂溢性皮炎的風險增加了47%,隨著飲食中水果攝入的增加,風險降低了25%。第三項表現,是「經常會便秘」。纖維是植物性食物中的一種碳水化合物,有助於促進腸道有益細菌的生長。蔬菜攝入不足的人,更容易出現便秘。第四項表現,「視力易下降」。無論男女老少,每個人的眼睛都離不開一種「葉黃素」。葉黃素的主要來源是蔬菜,尤其是深綠色蔬菜。第五項表現,是「血糖易升高」。研究發現,體內維生素C含量最高的人罹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最低。而蔬菜往往富含維生素C,有助於調節血糖。第六項表現,是「情緒易低落」。研究資料發現,有12種與抑鬱症狀的預防和治療有關的營養素,其中包含維生素B1、維生素B6、維生素B12、鐵、鋅、鎂、鉀、維生素A、維生素C、葉酸、硒等。我們常見的蔬果,包含上述絕大多數營養素,充足攝入水果蔬菜對抵抗抑鬱情緒很有價值。第七項表現,是「身體易發炎」。常見的抗氧化劑有維生素E、維生素A、維生素C、β-胡蘿蔔素、番茄紅素、葉黃素、硒等,這些廣泛存在於蔬菜和水果中。蔬果攝入不足的人,身體更容易出現炎症反應。文章另外指出,有些人會通過吃水果來代替蔬菜,或者直接吃各種營養素片(如維生素C、膳食纖維)補充營養。但這兩種方法並非長久之計,尤其是水果中糖分較高,想要通過吃水果來補充足夠的營養素,糖分就容易超標,一方面會導致肥胖,另一方面還可能對血糖產生不利影響。那麼,蔬菜怎麼吃才算「夠」?每人每天推薦攝入蔬菜約在300至500克,其中深色蔬菜占1/2。雖然聽起來很多,但每100克生的蔬菜做熟後,也就相當於一個網球大小的量,把每日所需的蔬菜分配在一日三餐中,中晚餐時每餐至少有2個蔬菜的菜肴,把適合生吃的蔬菜作為加餐,不知不覺就能滿足攝入需求。此外,新鮮的應季蔬菜顏色鮮亮,水分含量高、營養豐富,食用這樣的新鮮蔬菜水果對人體健康益處多。蔬菜發生腐爛時,會導致亞硝酸鹽含量增加,對人體健康不利。而根據顏色深淺,可分為深色蔬菜和淺色蔬菜。深色蔬菜指深綠色、紅色、橘紅色和紫紅色蔬菜,這類蔬菜普遍富含β胡蘿蔔素,是維生素A的主要來源,應特別注意多多攝入。文章另外提醒,挑選和購買蔬菜時,種類要多變換,每天最好能攝取5種以上不同種類的蔬菜,葉菜、鮮豆、菌菇類蔬菜最好都要包含在內,才能確保營養均衡。另外,如果選擇蔬果包含土豆、山藥、南瓜等根莖類蔬菜,就\要適當減少主食量,以免澱粉攝取過多。
炸物高溫油炸易致癌 譚敦慈曝吃「3物」助排毒
許多人喜愛吃炸物,酥炸的口感讓人想了就流口水。毒物科醫師顏宗海提醒,雞排高溫油炸又裹粉,可能會產生異環胺等3種化合物,腎臟病人不建議吃。「無毒教母」譚敦慈也分享,吃完炸物可以吃藍莓、大蒜等3物助排毒,吃完炸物一小時內都能吃。顏宗海和譚敦慈上節目《小宇宙大爆發》談到炸物的危害,顏宗海說,高溫炸雞排會有異環胺,動物實驗會增加癌症風險,如果雞排油脂會產生多環芳香碳氫化合物,這也是致癌物,雞排的粉碰到高溫,也會產生丙烯醯胺會致癌。顏宗海表示,腎臟功能不正常的人,飲食要吃低蛋白飲食,如果吃很多雞排,可能會造成腎臟負擔。譚敦慈說,很多人會用氣炸鍋料理,但一樣會產生油煙,所以還是要開抽油煙機,氣炸鍋溫度最好定在攝氏120度以下。主持人廖怡婷問,但是烤牛排120度不好吃,200度以上比較好吃。譚敦慈指出,牛排可以先加熱到7分熟,或是煎2次,先把鐵盤烤熱再上油,快速煎兩面再將肉拿起,煎肉2次能避免異環胺。譚敦慈提醒,如果一定要吃炸物,可以吃藍莓、深綠色蔬菜、大蒜,吃完炸物一小時內都能吃,可以代謝有毒物質。
豆腐加菠菜會得結石? 營養師:一起吃更好!教4招飲食法遠離結石
不少民眾對於營養知識總是有迷思,像是多數人認為有腎結石不能同時吃豆腐和菠菜,甚至怕吃了會增加結石機率。對此營養師蘇意芳則表示:「適量補鈣並不會結石,建議大家吃富含鈣質的食物,且豆腐和菠菜的搭配反而能降低腎結石風險。」她也分享4招遠離腎結石的飲食方法。蘇意芳營養師在粉專發文,由於大部分腎結石都是為鈣結石,所以才有不能搭配的迷思,但根據研究發現,缺鈣反而會使身體來分解骨骼而增加尿鈣排出,所以建議每日每人鈣需求為1000毫克,而有腎結石的人更是要補足這建議量,另外大於50歲的人,鈣建議量為1200毫克,是可降低結石發生率。除此之外有關「豆腐跟菠菜不能在一起吃」的迷思,蘇意芳解釋,是因為豆腐鈣質含量高加上菠菜為高草酸蔬菜而形成草酸鈣導致腎結石,聽起來似乎合理,但是這兩個營養素形成草酸鈣並不會被人體吸收,反而會「隨著糞便」排出。 因此對於有腎結石風險的人來說,反而在攝取富含草酸食物時同時攝取高鈣食物,是可以降低尿中草酸含量。為了讓民眾能預防腎結石疾病,蘇意芳也分享了4招,首先是「補足水分」,多喝水可增加排尿並稀釋尿鈣及草酸沉澱,而計算方法為每公斤體重乘以30至40 c.c.,因此60公斤的成人,建議每日補充1800~2400c.c.的水分。再來是「吃足鈣質」能降低人體腸道對草酸的吸收,跟隨糞便排除體外,才能預防或改善結石問題成人建議每日建議攝取1000毫克,大於50歲的人鈣建議量則為1200毫克。接著是以「植物性蛋白質為主」,以此減少動物性蛋白,植物性蛋白質來取代部分紅肉攝取,像是透過豆製品、黑豆、黃豆以及毛豆。最後則是「不用刻意限制草酸攝取」因為天然食物中的草酸對於尿中草酸的量影響很小,所以適量攝取並沒問題,但不建議無限制過量吃高草酸食物,像是 深綠色蔬菜、濃茶、水果、堅果、巧克力等,特別是體重管理的民眾,再好的食物都是過猶不及,凡是適量剛剛好。此外,蘇意芳也提醒要特別注意,攝取過多維他命C,代謝後會增加高草酸尿症風險,因此非有特殊情況,建議成人每日攝取量為100毫克即可;另外當身體攝取過多的鈉,可能會增加尿鈣濃度、增加結石沉澱結晶,而常見的結石症狀包括結石和尿路結石,愛吃重口味飲食的民眾也需注意。營養師加碼分享預防腎結石的4種飲食方法。(圖/蘇意芳營養師粉專)
春天犯睏懶得動? 營養師授5招:喝「此茶」振精神又醒腦
春天犯睏?整個人變得懶洋洋,起床困難、有氣無力、精神渙散沒辦法工作啦!營養師王證瑋分享5招,包括:防寒保暖且定時量血壓、喝綠茶、養出健康紅血球、優質蛋白與Omega-3脂肪酸、規律運動。王證瑋在臉書粉專指出,春睏是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因生理機能會隨著氣候的變化而感變,越暖越會加速新陳代謝,使得耗氧速度變快,導致腦部的供氧量不足,抑制大腦的興奮感,才會覺得懶洋洋。他也指出,氣溫變化快速,春天更是心血管疾病好發期,最易發生腦中風,對於心腦血管病者,都有著血管硬化的現象,血液循環不佳下也會造成疲勞睏倦感,一旦控制不好更可能產生中風的風險。防寒保暖且定時量血壓:春天別過早脫衣服,特別是清晨與夜晚,因溫差大務必做好保暖措施(背心、圍巾、帽子、手套等);心血管疾病者,最重要的是要早晚都要量血壓,做好血壓監測。一杯清茶解春睏,抗氧提神也護心:精神不好,綠茶含有豐富的多酚類及兒茶素,研究發現,兒茶素抗氧化能力優異,不僅可以保護心血管外,綠茶中的茶胺酸與咖啡因兩者協同可提振精神,讓思緒清晰。養出健康紅血球:打哈欠、懶洋洋是缺氧的表現之一,其中紅血球不健康也是一大原因,紅血球的營養包含蛋白質、銅、鈷、鐵。維生素B12與葉酸,這類營養素可從深綠色蔬菜、蛋豆魚肉類中取得,因B12源自動物食品,建議全素者額外補充B12。優質蛋白與Omega-3脂肪酸:照顧心血管計畫中,魚是選擇之一,不僅有優質蛋白讓身體修復補充體力,魚肉中含有DHA、EPA豐富Omega-3脂肪酸能幫助降低膽固醇,讓血循通暢。可透過在餐中選擇鮭魚、鯖魚、秋刀魚或鮪魚罐頭,增加Omega-3脂肪酸攝取的量。規律運動:運動可促進循環,增強心肺功能,對中樞神經系統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增加大腦含氧量,透過運動找回活力,也能讓心血管更加健康。
孕婦患「妊娠糖尿病」母嬰健康風險高! 專家授招數輕鬆控糖
懷孕期間,孕婦過高的血糖會通過胎盤而影響到胎兒,可能會造成胎兒過大、肩難產、新生兒低血糖、黃疸等風險;對孕婦而言,則增加剖腹產率,提高產後發生典型糖尿病之風險。母嬰併發症風險高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妊娠糖尿病的孕婦,其母嬰併發症風險相對較高,為降低妊娠風險,提供準爸媽控糖5招的飲食新選擇,提升準爸媽之孕期健康飲食知能,另提醒孕婦體重依懷孕前體重適當調整,以增加10~14公斤為宜。掌握控糖拒NG 媽寶都健康孕期NG食物停看聽,注意食物中隱形的加工碳水化合物會影響血糖變化,且較沒有飽足感,宜減量攝取,如:甜不辣、丸子、肉羹、炸雞(外裹的粉)等,並避免或減少油炸、糖醋、燴(勾芡)等烹調方式的食物。均衡攝取全穀雜糧類、水果類、乳品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和豆魚蛋肉類,並多食用富含纖維的食物(如:蔬菜、糙米、燕麥等),避免加工或醃製食物;烹調食物宜採清蒸、水煮、涼拌等方式,養成孕期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此外,孕期需攝取適量碳水化合物,以供胎兒發育所需。建議選擇富含纖維的全榖雜糧類,如:糙米、地瓜、南瓜等,可避免血糖急速上升,減少攝取含精緻澱粉的碳水化合物,如:麵包、麵條。高纖飲食可控糖 少量多餐更穩糖足夠的纖維素能幫助準媽咪維持腸道健康、促進蠕動、預防便秘及幫助血糖穩定,又可以提供飽足感,建議每餐至少攝取一個拳頭大的蔬菜份量,且含兩種以上的蔬菜,以深綠色蔬菜尤佳,如:銀魚莧菜、蒜炒菠菜、清炒芥藍等,另外水果份量要控制,一餐約一個拳頭大。一次大量進食易造成孕媽咪血糖快速上升,建議以3正餐搭配1-3次小點心,少量多餐、定食定量的方式進食。點心建議以奶製品為主可增加鈣質的攝取量,如:鮮奶240 ml、無糖優格250ml,或綜合堅果一茶匙(5公克)、茶葉蛋一顆等,較不影響血糖起伏。定期產前檢查 善用孕產資源為幫助孕媽咪瞭解自己和寶寶的健康狀況,國民健康署提供14次公費產檢,包含2次貧血檢驗(建議檢驗週數分別為第12週前與第24週至28週之間)、3次一般超音波、妊娠第24-28週妊娠糖尿病篩檢、第35-37週產前乙型鏈球菌篩檢及2次產前一對一衛教指導,請孕媽咪定期接受產檢,以早期發現及早治療。
營養師整理3大營養素有助血液循環 天冷立即暖身
近幾天受到冷氣團影響,全台各地氣溫下降,許多人會選擇吃薑母鴨、麻油雞等食物進補,對此,營養師李宜樺特別整理出3大營養素,有助於暖身,還強調「薑」這類食材具有產熱及改善血液循環的效果。營養師李宜樺向《健康2.0》透露,當天氣寒冷時,人體容易感到手腳冰冷,主要是因為身體面對低溫時,血液會集中到重要器官,而末端的血液相對比較少。不只這樣,李宜樺還指出,天冷會使血管收縮,防止身體散熱,血液也無法順利的流到末端,因此容易手腳冰冷,因此她整理出3大營養素有助於身體血液循環,包括:維生素B1、菸鹼酸和鎂。一、維生素B1維生素B1能增加身體的新陳代謝,讓血液循環更順暢,可以減少末梢血液循環不良的問題,像是全穀類食物,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如糙米、胚芽米;而精緻的白米、白薏仁少了麩皮,維生素B1也較少,建議白飯可以添加糙米、胚芽米,增加維生素B1的攝取量。另外,瘦肉、黃豆及豆製品,如豆漿、豆腐、豆花等,也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二、菸鹼酸菸鹼酸又稱為維生素B3 ,具有血管擴張的作用,可以幫助改善手腳冰冷,如:雞肉、鮭魚、蛋、牛奶或全麥製品。三、鎂鎂除了能安定神經,也具有血管擴張的作用,讓末稍血管擴張,手腳的血液循環較好,就不容易手腳冰冷,建議食物包括:菠菜、青江菜等深綠色蔬菜,或腰果、杏仁等堅果。李宜樺特別點出,如薑、辣椒、肉桂等,改善血液循環及新陳代謝的效果很好,像是麻油雞、薑母鴨必用的薑,在中醫觀點認為,乾薑是溫性的食物,可以讓身體發汗,且生薑中富含薑辣素,具有改善末梢血液循環及增加身體產熱作用,因此吃了薑之後,會立刻讓身體變暖。
食物保存不慎可能導致健康危害 護理師提醒:三種菜不宜再次加熱食用
民眾為了節儉常選擇將剩菜剩飯冷藏保存,第二天再次加熱食用。然而,這樣的做法可能對你的健康不利,毒物專家譚敦慈就曾在節目上提醒,有三種食物千萬不可再次加熱食用,因為可能將對健康造成嚴重危害。譚敦慈曾經在節目中提及三種食物應該避免隔夜加熱食用,首先是「深綠色蔬菜」,因其可能含有硝酸鹽,經過加熱後轉化為致癌物質亞硝酸鹽;其次是「冷盤」,由於其本身溫度較低,打包後更容易滋生細菌;最後則是「魚蝦貝類」,譚敦慈指出,重複加熱不僅使口感變差,還可能導致蛋白質生成有害物質(氧化膽固醇)對心臟血管造成損害。對於不得不將剩菜帶回家繼續食用的情況,譚敦慈提供了一些建議。她建議在加熱前先將湯汁濾掉,因其裡面可能含有過量的鈉及嘌呤(普林),可以再重新添加新鮮水,例如在加熱雞湯時,可以將雞撈起,保留一點湯汁,加入新鮮蔥、薑、蒜、洋蔥(擇一),以減少氧化膽固醇的生成。然而,譚敦慈也強調,食物打包回家後一定要確保進行「充分煮沸」。僅使用微波爐或電鍋蒸煮可能無法達到徹底滅菌的效果,更可能導致食物中毒的風險。此外,對於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喜歡自己攜帶便當不想再吃外食的現象,譚敦慈提醒,煮完菜後盡可能立即裝進餐盒,因為溫度介於7~60度稱為「危險溫度帶」,甚至只要溫度低於60度,就可能會開始滋生細菌。她建議民眾只要飯盒「手摸起來不燙了」就要盡快放入冰箱保存,以免食物受到細菌的污染。
家人常生病問題恐出在冰箱! 「無毒教母」公開廚房管理的6大重點
家中的冰箱要是沒有定期整理或是做好分類,除了會讓一家人難以取得食物外,也會造成食品保存不佳的問題,進而導致身體出狀況。對此有「無毒教母」之稱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分享,曾有一家人常生病,後來被發現是因為冰箱塞得太滿,常吃保存不佳的食物所導致。對此她也分享了,廚房管理的6大重點。譚敦慈上營養師宋明樺的網路節目「明欣醫聊事」分享,林杰樑醫師生前的看診經歷,有位病人的家人常常生病,後來林醫師發現他們家中的2個大冰箱,裡面竟被食物塞滿滿,「就是那種打開冰箱東西會掉出來的」,林醫師就告訴對方,就是因為常吃保存不好的食物,才會容易生病。譚敦慈補充,後來這家人把冰箱大掃除後,自然而然全家人生病次數就變少了。所以譚敦慈指出,記得冰箱只能放7成,放超過了,冷藏效果就會打折扣。此外,譚敦慈也分享歸納廚房管理的6大重點,像是冰箱東西不要放超過7成、醬料統一用1個籃子裝好,剩菜在溫熱時就放進冰箱裡、吃菜要先瀝掉菜湯、油品要分裝保存於冰箱、煮菜不爆香以免產生油煙。其中,醬料統一用1個籃子裝好,是因為醬料常常用了一點就放進冰箱,找不到又去買,家庭中最常重複購買就是醬料,為避免浪費就拿個盒子收納,這樣不只省錢又能輕鬆取得。至於剩菜在溫熱時就放進冰箱裡,譚敦慈說細菌會滋生是在攝氏7至60度,吃剩的菜用手摸若還有溫熱的感覺,就是攝氏約65度,這時趕快放冰箱,因為這沒有低於攝氏60度,還沒有長菌,這時候隔天再拿出來複熱吃,是沒有問題的。而吃菜要先瀝掉菜湯則是因為,現在種菜多用氮肥,過去檢驗發現紅白蘿蔔、深綠色蔬菜,都有比較多的硝酸鹽,但洗菜時是可以洗掉大部分硝酸鹽,剩下會溶於水,只要記住不要吃菜湯,就可避免吃到太多硝酸鹽。最後在油品選擇與保存上,譚敦慈說選油以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愈高、飽和脂肪酸愈低較好,例如苦茶油.橄欖欖油、芥花油等。在煮菜時,建議用冷鍋冷油,不爆香,記得冒煙就會產生有毒物質。譚敦慈建議,買了新油後進行分裝,並選擇避光不透明的玻璃瓶,以每人每天二湯匙的量,進行一周一瓶的分裝,再置放於冰箱裡,用完了再依序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