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差過大
」 心肌梗塞 溫差 猝死 寒流 心血管疾病天冷猝死「10大NG行為大揭密」 洗澡溫差超過1數值…恐召喚死神
近來天氣寒冷,許多地區甚至不到10度,也傳出不少猝死案例。醫師便提醒,有10大行為超級危險,一不小心就可能召喚死神,家中有老人或慢性病患者更要注意,一定要避開,千萬不要去做。腎臟專科醫師洪永祥在臉書專頁指出,國外研究數據發現,在溫度24度的基準下,每下降1度,台北居民因心肌梗塞而住院的比率會上升2.6%,而地處更南緯度、對氣溫變化更敏感的高雄居民,心肌梗塞住院率會上升4%。洪永祥說明,心肌梗塞引發的心律不整,是冬天猝死的常見原因之一,「只要氣溫下降10度,2星期內因寒流效應引發心肌梗塞的相關死亡率就會上升36度」,有10大在寒冬中常見的行為,其實相當容易猝死。TOP.10 寒冬中戶外吸菸菸草中含有超過7000種化學物質和化合物,其中數百種是有毒的,配合寒冷的雙重作用,增加心臟負擔和猝死可能。另外,吸入忽冷忽熱的溫差與有毒刺激氣體,更容易造成支氣管的不正常收縮,導致氣喘與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急性發作,還來不急送醫就呼吸衰竭死亡,不可不慎,唯一解方還是戒菸吧。TOP.9 冬天喝酒酒醉後入睡酒精會擴張血管,加速體熱散失,加上酒精麻醉了感覺,降低體溫感知力,特別是在寒冷環境下,容易因低體溫猝死。另外,冬天若是喝到斷片,更是猝死的高風險,建議冬天飲酒適量即可,切莫到喝到酒醉斷片。TOP.8 棉被蓋滿頭入睡許多人在寒冷的冬天,喜歡棉被蓋頭睡來抵抗臉龐的寒冷,但若是家中有小嬰兒或臥床無法表達、不能自由翻身踢被的長者,可能壓迫到呼吸道導致窒息,建議蓋被還是要留呼吸的空間,不要蓋到鼻子以上。TOP.7 寒夜露宿或睡在戶外入睡後人體沒了活動、代謝減慢,體溫會降低,容易因低體溫喪命,建議若不得不夜宿在外,務必帶足保暖設備,若寒冬發現居家附近有需要幫助的街友,務必多注意與關懷。TOP.6 穿著單薄在戶外長時間進行靜態活動人體是恆溫動物,短時間處在低溫環境,會經由神經與內分泌系統,增加代謝產熱,並且收縮表皮血管減少熱量的流失,但是若長時間穿著單薄從事戶外活動,身體產熱不足,不知不覺中可能導致低體溫引發猝死的風險。TOP.5 晚餐高熱量飲食夜半頻尿起床溫差大晚餐攝取過多高油鹽糖的食物,不但容易造成慢性病長者的血糖血壓飆高失控,心臟負荷加大,一到半夜更會頻繁上廁所,長者半夜離開溫暖被窩瞬間進入寒冷室溫,溫差過大,若沒做足保暖的功夫,往往就被發現猝死在廁所。,因此寒冬還是要健康適量飲食,長者房間可多增加暖氣設備或是穿保暖長褲入睡,減少半夜起床入廁的溫差。TOP.4 熱水器放在對外窗戶緊閉的後陽台若是把瓦斯熱水器安裝在室內或後陽台,但後陽台有裝對外密閉窗,一但瓦斯然收不完全,就可能產生一氧化碳中毒的悲劇,建議熱水器不要裝室內,若裝後陽台務必要保持後陽台對外通風。TOP.3 寒流清晨戶外登山工作或是劇烈運動冬天清晨是溫度最低的時候,血壓容易上升,加上寒冷刺激和運動負荷,增加了交感神經的興奮,心肌梗塞或心律不整風險也會提高。TOP2. 將胸痛或呼吸困難等徵兆視而不見就早早去睡覺在冬天,很多猝死還是有徵兆,像是胸痛、胸悶呼吸困難,但許多人歸因於天氣過冷或疲勞,往往因為不舒服就早早睡覺,結果就猝死一覺不醒。TOP1. 浴室脫光衣服洗澡前後溫差超過5度溫差愈大,死亡率愈高,研究發現大於5度以上,就愈來愈危險,即使是健康沒有病史的人,也有4倍風險罹患急性腦中風,建議洗澡可將室內暖氣打開,或浴室可裝置保暖設備,從脫光衣服到洗澡、洗完再穿上的這段時間,務必不能有過高的溫差。
天冷心肌梗塞風險大增! 12月2週內OHCA猝死高達535例
近期寒流來勢洶洶,全台非創傷院外心跳停止(OHCA)案例激增。根據消防署統計,自12月9日至12月22日,每天平均有26到55例非創傷OHCA病例,短短14天內累計高達535例。根據消防署數據顯示,OHCA病例最高峰出現在12月15日,共有55人因非創傷OHCA送醫,最少的一天也有26例(12月12日)。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因寒流造成的OHCA案例明顯上升,特別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成為高風險族群。腎臟專科醫師洪永祥指出,心肌梗塞引發的心律不整,是冬天猝死的常見原因之一,只要氣溫下降10度,2星期內因寒流效應引發心肌梗塞的相關死亡率就會上升36%。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提醒,寒冷天氣和早晚溫差過大會導致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增加心臟病和中風發作的風險,呼籲民眾在氣溫驟降時務必做好保暖,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避免門窗緊閉,並適當補充水分。衛福部也強調,當氣溫驟降或氣候變化反覆時,如果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徵兆,務必盡速撥打119儘速送醫,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
氣溫驟降好發心血管疾病 高風險族群「這些」發病前兆勿忽視
隨著氣溫驟降,早晚溫差明顯變大,國民健康署提醒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尤其是長者、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務必做好保暖措施,避免因寒冷天氣及溫差過大引發心血管疾病的急性發作。機車族防寒要訣 四肢與頭頸保暖不可少除了長者及慢性病患者外,機車族群在冬季也面臨寒冷考驗,冬季低溫與車速所帶來的冷風會加速體溫流失,尤其對機車通勤族造成不小的影響。為此,國健署建議,機車族騎行時應放慢速度,避免強風加劇體溫流失,並穿著保暖且靈活的衣物,確保騎行操作不受影響。最外層衣物應選擇具有防風、防水功能的外套,並重視四肢與頭頸部的保暖,穿戴手套、襪子、圍巾與口罩等,全面做好防寒保護,並隨時保持安全車速。低溫對心血管健康的隱藏威脅低溫會引起血管收縮,進而讓血壓上升,增加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的風險。國健署建議,若發現自己或親友出現以下心臟病或中風徵兆,應立即就醫,爭取黃金搶救期。心臟病徵兆 及早發現、及時就醫突然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或暈厥等症狀,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的信號,應立即就醫治療。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同樣需要提高警覺。有冠狀動脈疾病病史者,若發作時可先使用醫師開立的舌下含片,進行緊急救護。中風徵兆 牢記FAST口訣、迅速應對F(FACE,臉歪):觀察臉部表情,檢查兩側臉部是否對稱。A(ARM,手垂):將雙手舉高,觀察是否有一隻手會無力下垂。S(SPEECH,大舌頭):讀一句話,觀察語言是否清晰。T(TIME,記錄時間):若出現上述任一症狀,應立即記下發作時間,迅速撥打119緊急送醫,爭取急性中風的黃金治療時間。國民健康署呼籲,寒冷天氣下,務必做好保暖工作,尤其是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更應格外注意,從日常生活中落實健康管理,安全迎接每個寒冬。
中山美穗疑似熱休克死亡 每年近2萬日本人喪命「比交通事故多4倍」
朝日電視台、Sponichi Annex等日媒報導,日本女歌手、演員中山美穗今天在東京都自宅被發現陳屍於浴缸中。相關人士今天中午左右報警,發現中山美穗在澀谷區惠比壽自宅的浴缸裡身亡。由於現場沒有發現遺書、藥物等,遺體也沒有外傷,「初步看來沒有自殺跡象」,警方推論她可能是病死。根據現場研判死因或許是溺水,或是因為溫度急劇變化而發生了「熱休克」。日本醫學博士、SAKAI診所院長堺浩之表示,「熱休克」(Heat shock),主要的形成原因是溫度變化過於劇烈。從溫度較高的地方走到溫度較低的地方時,血壓容易飆升,反之血壓則快速下降。有些人會因溫差過大造成身體無法負荷,不僅腦中風或心血管疾病突發,嚴重者甚至引發突然休克。堺浩之表示,浴室是最容易發生熱休克的場所。在寒冷的浴室脫下衣服時常常不少人冷得直跳腳,接著立刻泡到熱呼呼的洗澡水裡,這樣一冷一熱的溫度變化下,血壓就像坐雲霄飛車一般急速升降。根據日本人口動態統計,每年因洗澡時引起的熱休克死亡人數高達1萬7000人,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的4倍!尤以60歲以上的老年人為熱休克高危險群。堺浩之建議, 在脫衣洗澡前,先在浴缸放熱水或是用蓮蓬頭熱水沖刷一下浴室地板,讓熱水的蒸氣提高浴室溫度 ,如此一來就能降低熱休克發生的機率。
今迎處暑!4生肖注意健康和安全 開運養生與禁忌一次報你知
2024年8月22日22點56分節氣來到「處暑」,「處暑」其實是炎熱離開的意思,這個節氣到了以後,秋意就漸濃,氣溫會逐漸降低。處暑之後陽氣開始減弱、陰氣增長,開放轉為收斂,成長變為成熟。濕氣下降,燥氣上升。“處暑,秋老虎猖狂,天氣炎熱。”氣候特點是白天熱,早晚涼,晝夜溫差大,降水少,空氣濕度低。處暑也是“熱燥”的開始,比夏天的乾燥還要明顯,因此常會感到既熱又乾燥,容易出現皮膚乾燥,口鼻喉嚨乾燥,乾咳無痰,發熱等症狀。天高氣爽中,也含有秋殺之氣,天氣逐漸轉成「晝熱夜涼」型態,養生聚焦於「留意晝熱夜涼」與「持續抗秋躁」。《易經》中講天人合一,人的氣是天地所賜,養生要根據天地陰陽之氣的變化來進行,四時之中,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氣候變遷,是自然界變化的一個規律,順應自然則養生成功,違背自然則百病迭起。養生就跟做事情一樣,一定要順勢而為,方能成功。2024年「處暑」這半個月,健康要注意的生肖是屬虎、蛇、猴、豬,不宜參加刺激性或危險性的運動,多主意外之災,出差或外出旅行必須注意安全第一,不要作危險性的運動,以免樂極生悲,提高警惕,有備無患。小感冒、小病痛會特別明顯,一些病痛在所難免。以下從食衣住行育樂探討「處暑」開運養生與禁忌:一、食這個季節仍有暑氣,脾胃功能還是比較弱,不適合吃過於油膩的食物,由於處暑也有“燥”的特點,過食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會傷及肺氣,肺氣旺則會傷肝,所以處暑時節的飲食應該“少辛多酸”,酸味有潤肺收斂的作用。中醫理論裡,處暑需益腎養肝,潤肺養胃,清熱交神,食材的運用如下:枸杞、紅棗、甲魚,能益腎養肝;梨、蜂蜜、海帶、海蜇、黃瓜,可潤肺養胃;蓮子、百合、銀耳、芹菜,助清熱安神。除了以上的食物外,還需要多喝溫開水,少喝寒冷的水,防止寒冷傷肺,多吃當令水果防燥邪,比如哈密瓜,梨,葡萄等。二、衣處暑到了以後,天氣就會逐漸變涼,要從防暑降溫慢慢轉向防寒保暖;最需要注重肚臍的保暖,因為肚臍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又沒有脂肪組織,更容易被寒氣入侵。不管男女,都要保護好肚臍,尤其是女人們,別再穿露臍裝了。三、住寒氣一旦從肚臍侵入到身體裡面以後,如果寒氣直衝腸胃,則可能發生腹痛、腹瀉等問題,甚至還會出現嘔吐,如果寒氣大量積累在小腹部位的話,則會導致泌尿生殖系統出現問題,在晚上氣溫比較低的時候,要記得給自己的腰腹部蓋上被子或小毯子。溫差大易感冒,家裡的冷氣溫度設定不能太低,應適時調整,進出室內外溫差過大,忽冷忽熱,易引發感冒,而過敏性鼻炎、咳嗽及哮喘者也易發作,身體體質偏燥熱的人,容易出現肌膚、鼻腔、口舌乾燥、便祕等症狀。四、行早睡早起的良好生活作息,讓身體得到完整的睡眠,自然避免陰虛火旺,能強健益氣。早睡可以收斂陰氣,早起可以舒展陽氣。若經常熬夜,體內的陽氣損耗就變多,秋季是需要收斂陽氣的。另外,除了不要熬夜之外,還應該堅持午休,讓睡眠更加充足一些。古人在睡眠養生法中還強調了子午覺的重要性(子時:晚上23至01點,午時:中午11至13點),認為子午之時,陰陽交接,極盛及衰,體內氣血陰陽失衡,必欲靜臥,以侯氣復。中午12至13點,是人體交感神經最疲勞的時間,老年人睡子午覺可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因此,子午覺即有防病保健的意義,又符合養生道理。老年人的氣血陰陽俱虧,會出現晝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現象,老年人宜“遇有睡意則就枕”,這才符合養生學的觀點。五、育進行輕緩運動,適量運動本是好事,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進新陳代謝。但如果過量運動,尤其是劇烈運動,反而是傷身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秋天本該收斂陽氣了,過量運動卻會消耗陽氣。六、樂白天熱,早晚涼,晝夜溫差大,情緒容易起伏,要保持快樂心情,這樣精神心緒都穩定,得以開心、用心,神清氣爽好運自然來。
長時間待冷氣房恐患冷氣病! 還可能引起「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隨著夏季氣溫不斷飆升,許多上班族每天在冷氣環境中會待上超過20個小時,不僅會因為室內外溫差過大而出現頭暈、頭痛、精神不濟、眼睛乾澀、手腳冰冷或流鼻水等適應不良症狀,還可能引發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根據知名復健診所疼痛專科醫師王竣平的觀察,夏季來診所就診的患者中,有不少人提到有肩膀痛或大腿痠痛等症狀,其實很可能是長時間待在冷氣房所引發的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冷氣房為何會導致肌筋膜疼痛症候群?肌肉收縮和僵硬:在冷氣環境下,肌肉容易收縮和變得僵硬,增加受傷風險,進而增加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發生。血液循環不良:冷氣的低溫會讓血管收縮,影響肌肉組織的血液供應和代謝,進而加重疼痛症狀。疼痛感加重:冷氣增加了身體對溫度變化的敏感度,對於已受損或受傷的肌肉和筋膜組織來說,疼痛感會更加明顯。肌肉彈性降低:長時間處於冷氣環境中,會讓肌肉失去彈性,容易導致運動時的拉傷或損傷,進一步加重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程度。此外,工作壓力大、情緒緊張和焦慮也可能誘發或加重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如何預防肌筋膜疼痛症候群?適度調整冷氣溫度:辦公室的冷氣溫度應保持適中,避免過冷或過熱。定時休息和活動:長時間坐著工作的人,應定時起身進行適當的身體活動或休息,避免肌肉長時間受壓。加強運動和伸展:適當的運動和伸展可以增加肌肉的柔軟度和彈性,減少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風險。緩解壓力:保持情緒穩定和正常作息,可以有效紓解肌肉的壓力。面對炎熱的夏季,雖然冷氣讓我們感覺到舒適,但長時間暴露在冷氣環境中也會存在健康風險。留意身體發出的警訊,適度調整冷氣的使用方式,並採取相關預防措施,才能度過一個健康的夏天。
中年男喝綠豆湯…隔天手腳無力「竟是腦中風」 醫點名4族群超危險
綠豆湯是消暑聖品,炎炎夏日來一碗相當過癮。不料,中國有一名40歲男子喝完冰鎮綠豆湯後,竟狂拉肚子,隔天發現走路不穩、口齒不清,緊急就醫驚覺中風了。據悉,這名男子發病前一天晚上,滿頭大汗回到家,喝下一碗冰鎮綠豆湯,但沒多久就肚子痛,一連拉肚子好幾次,感覺快要虛脫。一天的疲憊加上腹瀉導致身子虛弱,他開冷氣入睡,但隔天醒來手腳無力、走路也不穩,漸漸地手腿抬不起來,連講話也口齒不清,送醫診斷為「中風」。對此,中醫師蔡昕霈在《健康2.0》專欄中說明,夏天吃冰消暑或沖冷水澡降溫,這樣的行為可能會讓血管收縮或心跳變快,導致血壓出現急速變化。另外,民眾在大熱天的戶外活動時,血管會擴張,並大量出汗,人體也會流失水分,而脫水會使得血液濃度變黏稠,此時再進入冷氣房,因室內外溫差過大,若本身有血管動脈硬化、長期抽菸史,或者其他慢性疾病,可能造成血液流動速度變慢,血壓波動過劇,發生「血管性頭痛」,甚至腦血管阻塞而中風。夏天腦中風的4大危險族群,包括三高病患、常喝含糖飲料、不常運動以及高溫環境工作者。1.三高病患三高患者本身即是中風危險族群。2.常喝含糖飲料的人市售飲品經常使用果糖,果糖不僅會引起三高問題,還有利尿作用;長期飲用,可導致身體水分的流失。3.不喜運動者運動會增心肌含氧量,促進代謝,增加血管對溫度的調節。4.高溫環境工作者包括建築工人、送貨員、運動員、廚師等長時間處於高溫環境者,建議隨時補充水分。
大夏天「喝冰水」恐中風? 醫師這樣說
近期台灣受到太平洋高壓勢力影響,天氣炎熱,各地高溫普遍為33至35度,這也讓許多民眾相當希望能在夏天中來一杯冰水感受涼爽,不過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心臟外科醫師鄭伊佐表示,雖然在高溫下飲用冰飲不一定會引發中風,但在氣溫達到40度時,確實應避免飲用過冷的水或冰水,以防溫差過大引起不適,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醫學教授李建璋則認為,當體溫過高時應立即進行降溫,此時喝冷水、冰水不會猝死,且可避免器官遭受致命危害。近來天氣炎熱,網路上也流傳一則說法,無論天氣多熱,都應堅持喝溫開水,避免飲用冷水或冰水,以防止人體的小血管破裂或爆炸。酷暑中喝冷茶或冰水,可能會危及生命,當氣溫達到38度以上時,人從戶外回家後應先休息,不要立即喝冷水或冰水,也不要馬上洗冷水澡。此外,剛在陽光下曝曬過的皮膚也不應立即沖涼,需等待30分鐘後再洗澡,若此時立刻洗冷水澡,可能會導致中風。對此,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心臟外科醫師鄭伊佐也在《健康2.0》解釋說,在炎熱環境中,周邊血管會放鬆,大量流汗容易導致脫水,若此時突然飲用冰水,體溫驟降會導致血管急劇收縮,可能引起血壓上升,造成頭痛不適,還可能增加中風和心絞痛等致命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他建議民眾應逐步補充水分,避免大量飲用冰水,「先用常溫水解渴,並適度補充電解質,等到進入陰涼處、體溫下降後,再慢慢飲用冰水,這樣可以避免因溫差過大而造成的血管傷害。」鄭醫師也提醒,許多人夏天喜歡喝手搖飲料,但這類飲品含糖量高,反而會加速身體脫水,其實是越喝越渴,因此他也建議運動後要補充水分,最好是選擇等滲透壓的運動飲料最為理想,飲用後可以補充水分,等滲透壓也不會使體內水分流失,還能適度補充電解質。根據《三立新聞網》的報導,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醫學教授李建璋認為,網路上流傳的天熱時喝冷水或冰水會使血管收縮導致猝死的說法毫無根據。李建璋指出,熱衰竭和中暑是由於人體中心體溫過高引發組織和器官受損,這時應該立即進行物理性降溫,像是吹電扇、泡冷水或喝冷水,也可用毛巾包裹冰塊,放置於患者的腋下等處,以快速降溫。這些方法是治療熱衰竭和中暑的最有效手段,人體不會因快速喝冷水或冰水而導致心肌梗塞等猝死問題。
車用冷氣「內外循環」何時切換 專家解釋:很多人都開錯
有開過車的民眾都知道,汽車內的空調分有「車內循環」與「車外循環」兩種,但到底要在怎樣的情況下切換到哪種循環模式,相信許多人都搞不太清楚。為此,中古車專家綸爸就特別拍片解釋,更強調只要在適當的環境做出切換,不僅能讓汽車更加省油,甚至還有保命的功效。中古車專家綸爸近期在IG上傳影片,他在影片中表示,許多人都開了十幾年的車,但是還是沒有搞清楚循環模式的使用時機,他也依照實際上路會遇到的情況,做出循環模式切換時機的解釋:車上有異味/煙味由於車內有異味、煙味,所以在這情況下,要打開「外循環」模式,如此可以快速排除車內的味道。馬路上塞車由於這時候切換外循環的話,有可能會讓附近車子排出的廢氣吸入車內,因此這時候應該是要打開空調的A/C鍵後,切換到「內循環」模式。車子經過曝曬後啟動經過曝曬後的車子,車內溫度極高,車輛內的塑膠製品也有可能因此產生甲醛等有害氣體,因此這時候應該要切換到「外循環」模式,讓車內的有害氣體盡速排出。夏天車內快速降溫而在前一步完成後,雖然車內有害氣體排出了,但是車輛溫度還是十分的高,這時候就是打開空調的A/C鍵後,切換到「內循環」模式,如此便可讓車內迅速降溫。高速公路行駛在高速公路上行駛之際,只要不是遭遇到塞車,大多時候都是打開空調的A/C鍵後,切換到「外循環」模式,如此可以保證車內空氣流通,駕駛也不會因為缺氧出現頭暈想睡的情況。車內起霧當車輛內外溫差過大,或是雨天行駛之際,擋風玻璃極有可能會因為溫差關係而起霧,這時候就是將空調切換到「Fornt」(扇形圖標)的模式,就可以開啟前檔除霧功能。
清明時節雨紛紛!連假忽冷忽熱「慎防腦中風」 醫教4招保平安
「清明時節雨紛紛」,清明連假將於4日開始,2波鋒面也跟著接力來襲,預計第2波鋒面於6日報到,到時全台有雨,天氣陰晴不定,而此天氣型態容易造成血管收縮,使血壓上升,提升腦中風的機率。對此,神經外科醫師謝炳賢分享,4招在清明時節預防腦中風的方法。謝炳賢在臉書粉絲專頁「守護家人的帶刀侍衛 謝炳賢醫師|宜蘭神經外科推薦 礁溪診所 陽明醫院 頸椎 腰椎 微創手術」發文指出,常聽到的「清明時節雨紛紛」、「春天孩子面,兩日一變臉」,就是在指每逢3、4月的春天時節,天氣變化總是相當快速,陰晴不定。而這樣忽冷忽熱的天氣容易造成血管收縮,使血壓上升,提升腦中風的機率,尤其是老人家更是要特別留意身體狀態。對此,醫師就分享了4招在清明時節預防腦中風的方法:洋蔥式穿搭:春天後母面,有時出門看起來大太陽,一下子就又冷起來!建議可以採取洋蔥式穿搭,內層穿較透氣排汗的衣服,中間則是保暖衣物,最外層再加上防風外套,另外也可以帶上帽子、薄圍巾等穿搭物品,能夠更好的隨時依照需求來增減衣物,不僅減少受風寒的機會,也能避免溫差過大而造成血管負擔。避免劇烈運動:清明時節早晚溫差劇烈,尤其清明掃墓常常會是選擇在一大早時出發,或是有些習慣清晨早起爬山運動的老人家,容易使血管收縮,引發腦中風的發生。建議不要在早晚較冷的時段進行劇烈運動,並且在運動或勞動前,也務必做好暖身,盡量維持身體的緩和,才能減少中風發作的機率。少鹽少油膩:清明祭祖是許多家庭相聚的時刻,而連假也有許多人會安排出門旅遊,聚餐吃美食絕對少不了!要特別提醒有慢性病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美食當前也先別一下子就吃進過多食物,以免攝取過量油脂、鹽分及糖份,造成身體負擔。建議可以在大魚大肉間多搭配一些新鮮蔬果、低脂蛋白質,既能享用美食,也能保護心血管健康。多喝水少喝酒:假期間的聚餐除了豐富饗宴外,喝酒助興也是正常,不過務必要適量小酌就好,過量酒精對身體健康絕對是負面影響!此外,也別忘記適時補充水分,能避免因血液過度黏稠而增加腦中風的風險。
全台破百測站飆30°C高溫! 專家示警4類人:溫差大比低溫更致命
近日天氣炎熱,昨(19日)全台更有破百測站錄得超過30°C高溫,但台灣大學大氣科學博士林得恩卻提醒,近日日夜溫差超過10°C以上,「溫差大、要人命」!醫師也直呼「溫差大比低溫更致命」,並示警4大族群必須多留意溫差過大的問題。林得恩今(20日)清晨在臉書粉專《林老師氣象站》發文直呼「溫差大,要人命!」他表示,昨日受偏南風影響,全臺破百測站觀測到超過攝氏30度的高溫紀錄,彷彿是夏天提早報到,其中臺南玉井自動觀測站還觀測到攝氏35度的最高溫。林得恩也提醒,西半部日夜溫差特大,基隆、台北、嘉義、高雄及屏東等氣象觀測站,不到6至10小時內,同一站的溫差都在攝氏10度以上,著實讓人身體有點調適不過來。尤其今、明2天,環境還是偏南風,各地白天高溫依舊,北部、東半部地區高溫介於攝氏26至30度之間,中南部地區還可來到攝氏31、32度或以上。他也強調,一直要等到22日(週四),鋒面通過及後續的東北季風增強,北部及東北部天氣才會稍轉涼冷,其它地區早晚亦涼,「請多留意溫度變化,確保身體康健!」對此,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檢查室主任潘泓智也提醒,「溫差大比低溫更致命」,雖然冬天氣溫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風險高,但相較於持續性低溫,人體較有足夠時間適應溫度,反而是忽冷忽熱的天氣所引發的心血管危機,更容易被忽視,引發猝死的風險也會明顯增加。尤其若出現胸痛、胸悶、喘不過氣、冒冷汗等症狀,就極有可能是因氣溫驟降,血管劇烈收縮,若是血管原本就有硬化或狹窄,就有可能導致心肌缺氧,產生胸口不適的諸多症狀。潘泓智也叮嚀,民眾常誤會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的專利,其實年輕人病發前,有可能完全沒有明顯症狀,往往更會導致無法挽回的憾事。此外,《康健雜誌》日前也示警4大族群必須提防早晚溫差過大,包括:年長者、高血壓及心臟病患者、氣喘病人、精神病人。也建議採洋蔥式穿著,且天冷泡湯也必須留意起身後溫度下降太快的問題,另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危險因子則包括三高、抽菸、肥胖、慢性腎衰竭等,平時也應養成運動與健康飲食習慣,並務必戒菸,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
溫差大凍未條…急診1夜收3心肌梗塞病患 醫曝6症狀籲注意
近日日夜溫差大,是心血管疾病發作旺季,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昨(13日)夜間到今(14日)凌晨收治3名心肌梗塞病患,其中還有2人分別從東勢、和平區轉診過來,幸經緊急進行心導管治療預估病患預後良好,醫師也呼籲胸悶、胸痛不要忍,最好到醫院接受心電圖檢查。2024年春節長假,中部地區一度溫度降到攝氏10度以下,這兩三天雖然天氣回暖,但日夜溫差也有10度,天冷加上溫差大往往是心血管疾病好發期,中國附醫急診室主任陳維恭指昨13日深夜到14日早上,該院連續收治3名心肌梗塞病患,有住在都會區的,也有東勢病號,還有1例更是從和平衛生所轉送而來。陳維恭說3名病號都是年約60多歲,原本就有慢性病史,一出現胸悶、胸痛症狀立即就醫,從山區轉診的病患在救護車就已做了心電圖診斷是急性心肌梗塞,因即時診斷,到院也立即做了心導管治療,可以預期3名病患預後應無大礙。陳維恭說,心血管疾病最容易受到氣溫影響,又被稱為「沉默殺手」,其中「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慢性病患者是高危險群,他也呼籲這些患者應控制好慢性病,在天冷或溫差過大時外出一定要做好保暖。他也呼籲民眾一旦出現疑似胸悶、喘不過氣、冒冷汗等心肌梗塞症狀,或發生臉部不對稱、雙手一邊較無力、說話不順的中風症狀時,應迅速撥打119掌握黃金治療時間。
全台急凍「壯漢心梗險死」送醫搶命!重症醫曝4徵兆要小心
入冬最強寒流才剛襲台,全台已傳出多起心臟驟停及猝死案例,一名收治在高雄榮民總醫院的51歲男子,到院前已無呼吸心跳,所幸急救後才撿回一命。對此,醫師示警,氣溫急凍導致心肌梗塞患者激增,若民眾出現胸悶、胸痛、喘及冒冷汗等4大症狀,應立即就醫。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理事長、高雄榮總重症醫學部主任黃偉春表示,一名51歲男子因為「心因性休克」,到院前已無呼吸心跳,經緊急搶救後才恢復生命跡象,不過至今仍未完全脫險,由於寒流來襲氣溫驟降,導致心肌梗塞送醫的民眾突然爆增,目前加護病房已經滿床。黃偉春提醒,心肌梗塞的好發時間是在清晨與入夜,民眾除了應避免在清晨氣溫較低時出門之外,若出現胸悶、胸痛、喘及冒冷汗等4大症狀,恐是心肌梗塞發作前的徵兆,應立即前往醫院看診,切勿輕忽。另外,門諾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陳翰興醫師指出,心肌梗塞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生活習慣不佳、精緻飲食加上攝取過多油脂,容易罹患三高疾病,導致心血管硬化,一旦溫差過大造成血管劇烈收縮,容易誘發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呼籲民眾應養成規律運動及健康飲食,才能降低健康風險的發生。
心肌梗塞出現年輕化趨勢 氣溫驟降要注意!避免猝死
急性心肌梗塞常讓人猝不及防,近年發生多起年輕名人因心血管出問題猝死,衛福部國健署還特別提醒,心血管疾病有年輕化趨勢,維持健康生活型態,才能愛護自己的心,尤其在忽冷忽熱的天氣中,更容易增加猝發風險,不可不慎。低溫又溫差大 心肌梗塞多驟升門諾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陳翰興醫師說,低溫加上溫差大,容易造成血管劇烈收縮,導致血壓上升,若血管內不健康的斑塊裂解,可能就會誘發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或中風發作的機會,因此為避免增加猝死風險,平時就要注意保暖並處於恆溫環境,以免溫差過大,使血管適應不及。若出現胸痛、上腹痛、呼吸喘或冒冷汗等症狀,務必盡速就醫。陳翰興醫師表示,由於飲食西化,年輕族群多半傾向精緻或高油脂食物,加上生活習慣不佳,容易有三高問題,導致心血管硬化、出現斑塊,若受到壓力、溫差劇烈變化,斑塊剝落恐會堵塞血管,呼籲平時養成健康飲食並適度運動,40歲後也要定期健檢,了解自己是否有三高等慢性病。避免冷熱交替 加速心臟負荷民眾天冷會選擇泡湯、或沖洗熱水澡暖身。陳翰興醫師建議,泡湯應避免「冷熱泉交替」,過度刺激心臟血管,水位也不要超過心臟,每次約泡10分鐘就要起身休息,水溫則不宜過高,有高血壓或心臟疾病患者,不建議泡湯,以足浴替代。民眾在家洗澡,則是避免浴室內外溫差過大,擦乾身體著裝後再走出浴室,降低血管因溫差波動的不正常收縮。陳翰興醫師呼籲,民眾若出現突發性胸悶、胸痛、心悸、心絞痛、喘不過氣或冒冷汗等心臟病症狀,以及嘴歪、流口水、半身無力等中風症狀,就應盡速就醫,把握黃金治療期;平時階段性出現胸悶、易喘、背痛、頭暈等症狀,也應警覺並就醫檢查找出病因,切勿症狀緩解而輕忽嚴重性,心血管疾病其實只要提早發現、積極治療,多半能穩定控制,預後狀況良好。
今年首波寒流來襲!雲林虱目魚凍斃逾萬斤 漁民憂下一波更慘
今年首波寒流來襲,雲林縣沿海地區漁民嚴陣以待防寒,但25日虱目魚還是出現凍斃災情,台西鄉漁民陸續打撈起1萬多台斤虱目魚,漁民表示這波寒流雖未降到10度以下,不過由於今年暖冬,突然降至12度溫差過大,體弱虱目魚還是撐不過去,也有虱目魚凍傷,雖魚價尚無明顯波動,但漁民擔心,下一波寒流可能讓凍傷虱目魚大量死亡。雲林台西地區魚塭主要是文蛤與虱目魚混養,面積逾1000公頃,由於是淺水池,一旦寒流來襲,不耐寒的虱目魚很容易凍傷、凍斃,本月21日雲林沿海地區白天氣溫降至14度,入夜後僅12度,不少漁民緊急抽取水溫較高的地下水注入魚塭,避免虱目魚凍斃。台西鄉民代表陳文求表示,他本身有養殖虱目魚,這幾天有少部分體弱虱目魚凍傷,25日早上發現凍斃數量變多,忙著打撈以免汙染水質,後來接到10餘名漁民告知也出現虱目魚凍斃災情,估計總共超過1萬台斤,大家只能含淚打撈,嘆老天爺不賞飯吃。陳文求說,近期虱目魚產地價每台斤在50元至60元之間,截至25日,凍斃虱目魚數量未達養殖量的10%,雖未對價格產生明顯影響,基本上若氣溫低於10度,虱目魚一定會凍斃,這幾天最低溫約12度,但之前因暖冬,虱目魚沒有遇過低溫,突然溫度差太多,體弱或幼小虱目魚便抵抗不了,這一批凍傷或凍斃虱目魚是個警訊,下一波低溫來襲,災情可能會更嚴重。漁民提到,目前只能把凍傷或凍斃虱目魚打撈起來,避免魚屍汙染水質,然後隨時準備抽地下水因應,大家也把受損情況拍照存證,希望相關單位能給予天災救助,以減少損失。雲林縣政府農業處指出,目前已著手彙整沿海地區各公所申報的災損資料,約有3萬多尾虱目魚凍斃,提醒大家這幾天氣溫仍偏低,漁民務必持續加強防寒措施,於魚塭北側搭蓋防風棚、加強越冬溝保溫。
天氣轉冷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起床、出門、進門時注意「這些」護心撇步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根據中央氣象署氣象預報顯示,12月5日東北季風增強,天氣明顯轉涼,6日、7日持續受到東北季風影響,各地氣溫又將稍降。近日氣溫變化大,可能會增加心血管風險,因此國健署提供保暖護心小撇步,呼籲民眾注意起床、出門、進門3大關鍵時機。天氣濕冷「這些」心血管高風險群 謹記5保健要訣國健署表示,氣溫驟降、濕冷,會使血管內的平滑肌收縮,容易導致血壓升高,可能會增加心臟病、急性中風等疾病發作的機會,尤其三高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高齡長者等族群,應謹記低溫保健要訣:規律運動均衡飲食定期量測血壓定期回診,做好三高的管理與控制避免使用菸酒的習慣注意3護心關鍵時機 國健署授對抗溫差小撇步此外,護心保暖有3大關鍵時機要特別注意,分別是起床時、出門時、進門時,身體最有可能會在這3個時間點受到溫差影響。國健署針對這3個時機點提供以下護心保暖小撇步:起床時:晚上睡覺前應先備妥保暖衣物,並放在隨手可拿到的地方。半夜醒來上廁所、早上起床時,都要記得先活動一下四肢、身體,待身體暖和後再緩慢坐起、坐穩,添加衣物保暖後手扶床邊、腳步踩穩地板再行走,謹記「慢、熱、起、穿、行」口訣,切勿過於急促。出門時:應適時添加衣物,注意頭頸部、四肢末端的保暖,可戴上帽子、口罩、圍巾、手套等保暖衣物,最外層則可選擇具有防水、防風功能的外套,且易於穿脫、合適肢體活動的衣物,避免穿著過於笨重或厚實,以維持恆定的體溫。進門時:從寒冷的戶外走進溫暖的室內時,應先讓身體逐漸回暖,再洗熱水澡,避免溫差過大導致血管擴張,尤其血管彈性不佳或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很可能會引起低血壓。洗完澡後,也要注意保暖,不可馬上進入環境較低溫的空間,以免造成血管急速收縮,容易促發心血管疾病急性發作,並建議維持室內空氣的流通,避免緊閉門窗。國健署署長吳昭軍也提醒,民眾應注意頭頸、四肢的保暖,並留意家中長輩有無穿戴帽子、口罩、圍巾、手套及襪子等,早出晚歸的民眾則可以多層次(洋蔥式)穿著,隨著溫度變化穿脫衣物,避免溫差造成心血管健康問題。
寒冬來襲!中醫師教你5招冬季保暖小撇步 遠離心血管風險
隨著氣溫驟降,心血管疾病和猝死的風險逐漸升高。對此,中醫師王心眉日前在臉書上發布文章呼籲大眾,冬季無論在室內或室外都應加強保暖,特別是對於有心血管疾病史、三高族群及老年人更應留心,並分享了五項冬季保暖的小撇步。王心眉表示,冬季心血管疾病和猝死的發風險攀升,特別是三高族群和老年人等高風險群體更要加強保暖,避免溫差過大導致血管急速收縮。對此,她分享了五個實用的冬季保暖小撇步,其中最推崇的是睡眠時蓋兩層薄棉被。她解釋,較薄的被子更能貼近身體,既能阻隔冷空氣,又能在太熱時方便掀開一層,兼具保溫與調節的功能。此外,她進一步分享了其他四種冬季保暖的小撇步,包括用溫水洗臉刷牙、外出時耳朵注意頸部保暖、吃一些防寒溫性食物、以及穿襪子睡覺。對於溫水洗臉刷牙,她指出,天冷時冷水溫度通常都比氣溫還低,接觸頭頸部很容易造成血管急速收縮而中風。另外,外出時應注意保暖,尤其是頸部,戴上圍巾或帽子可以有效保護頭部血管。在飲食方面,可以多加入一些生熱保暖的食材,如肉桂、桂圓、老薑、胡椒、辣椒、羊肉,有利於提升體溫,但要注意不可過量食用。王心眉強調,晚上睡覺時也要特別注意足部的保暖,建議穿寬鬆的襪子,以維持足部的保暖,切忌不要穿太緊的襪子,以免影響足部血液循環。她表示,這樣的小撇步對患三高、肥胖、心血管疾病史族群尤其重要,呼籲大家在寒冷冬季應更加重視生活習慣,不僅關心自己,也要關心身邊的家人,共同度過這個寒冷的季節。寒冬來臨,王心眉醫師整理出過冬5大撇步!(圖/翻攝自王心眉醫師臉書)
衛福部司長賴向華夢中猝死!享年56歲 疑天氣驟降突發心肌梗塞導致
衛生福利部口腔健康司司長賴向華,今日凌晨驚傳於家中離世,家屬發現時人已無呼吸心跳,緊急送往醫院搶救後仍宣告不治,警方依調查研判並無外力介入,初步判斷死因疑為天冷導致引發急性心肌梗塞。據了解,賴向華與妻子女兒同住於新北市新店地區,生前並無慢性急病或向家人表達身體不適,昨日晚間一如既往比妻子先進臥室就寢,未料妻子事後進房時察覺賴向華身體冰冷,仔細查看後竟已失去生命跡象,立即呼喊女兒前來,女兒聞聲衝來當場實施CPR心肺復甦,並撥打119。警消獲報後立即趕抵現場,並協助接手CPR心肺復甦,救護人員緊急將其送往新店耕莘醫院急救,經院方極力搶救1小時後仍不幸宣告死亡。新店警分局鑑識人員後續前往現場進行勘查採證,依現場情況研判並無打鬥跡象排除外力介入,初判可能是天氣驟降導致突發急性心肌梗塞,家屬對於死因並無異議,後續將自行處理葬禮事宜。衛福部長薛瑞元得知此事後感到痛心不已,並呼籲民眾及衛福部同仁,氣溫突然驟降溫差過大,可能引發心血管或腦血管疾病,一定要多注意氣溫變化,身體若胸悶、胸痛、冒冷汗或四肢冰冷,可能是急性心肌梗塞發作,應盡快就醫。
早晚溫差大…「2病」風險激增 由內到外保命5重點曝
入秋後早晚溫差大,國民健康署提醒,低溫與早晚溫差大均會造成血管收縮,使血壓上升,進而增加心臟病和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呼籲民眾面對氣溫下降而導致的溫差大,一定要加強身體的保暖,並維持室內的空氣流通,避免門窗完全緊閉,適當補充水分及身體的活動等。國健署指出,常見誘發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包括腹部肥胖、血壓偏高、血糖偏高、膽固醇偏高等,但其實這些是可以被提早預防的;首先,先了解是否有家族病史的疾病,並善用政府提供之成人預防保健服務,以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確認是否有三高或其他疾病等問題),透過健檢的結果,早期發現是否有慢性病、早期介入及治療,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此外,國健署再次呼籲,由內到外保命的5個重點:1.控制三高:有三高(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的民眾要維持量血壓-量測7天、每天2次、每次2遍原則、定期測血糖習慣,更應遵照醫師指示用藥及定期回診追蹤,切勿任意停藥或增減用藥劑量,積極做好三高的管理與控制。2.健康飲食、體重及腰圍的控制:採低油、低糖、低鹽、高纖(3低1高)原則,避免加工食品的攝取,並建議身體質量指數(BMI)控制於18.5-24之間;另外,腰圍部分,成年男性控制小於90公分,女性小於80公分。3.規律運動、減輕壓力:避免早、晚低溫時段外出運動,運動前先充分暖身,或天冷時改採室內運動;尋找適合自己的放鬆方式,盡可能減緩或降低緊張情緒。泡湯時溫度勿超過攝氏40度,避免冷熱溫差過大,且不宜單獨泡湯。4.戒除喝酒取暖、戒菸、遠離二手菸:不管是直接吸菸或被動吸入二手菸,都會增加血管傷害以及心臟病的風險,所以戒菸、遠離二手菸危害;另,以茶(水)代酒,避免喝酒造成身體內部的中心體溫下降更危險,茶(水)溫度以攝氏65度以下入口,避免食道灼傷。5.注意保暖:留意天氣,採多層式穿搭法,適時增減衣物,外出穿戴帽子、口罩、圍巾、手套、襪子、暖暖包(須注意溫度與放置的位置)等。
長待冷氣房感到疲憊 小心「冷中暑」找上身!
天氣炎熱高溫,許多上班通勤族因長期頻繁進出冷氣房,冷熱溫差交替下,整日疲倦昏沉,不僅工作提不起勁還外加食慾不振相當苦惱,門諾醫院醫師建議民眾多補充水分,並保持運動習慣排汗散熱,避免身體散熱不良,導致熱氣累積過多而讓「冷中暑」找上門。身體溫差過大 造成「冷中暑」立秋剛過早晚氣溫逐漸轉涼,但秋老虎發威,白天體感溫度仍與夏季差異不大,1名38歲女性上班族最近辦公時不僅愈坐愈累、身體感到疲倦,整個人還特別「阿雜」甚至身體感到悶熱不適,詢問同事後,意外發現大家都有類似症狀,嚴重的人還會出現頭暈及噁心反胃等現象。就醫才知道原來是「冷中暑」。門諾醫院壽豐分院家醫科醫師陳怡廷說,夏天不論在冷或熱的環境中,只要身體接觸溫差過大的室內外,當散熱或是體溫調節不良時,就有可能會造成中暑,除了一般常見的熱中暑,也會有冷中暑的情況發生。尤其上班通勤族或送貨員,反覆進出冷熱溫差大的環境中,這些都容易會造成身體散熱不良,讓原本應該通過汗水或毛細孔排出去的熱氣,因為遇冷後,毛細孔和微血管急速緊縮,導致無法散去而出現冷中暑。減少頻繁進出 運動也能緩解陳怡廷醫師表示,冷中暑主要是由於身體在環境溫差的改變下,身體沒有成功達到排汗、散熱,長期累積下來,人就會容易感到比較疲累,並覺得頭暈虛弱或出現食慾不振等症狀,建議民眾應減少頻繁進出溫差大的地方,或是在冷氣房中留意環境溫差變化,可添加薄外套,避免讓身體溫度忽高忽低。陳怡廷醫師強調,若民眾因工作需求,時常處於溫差大的環境中或長時間待在冷氣房中,就要看水分流失狀況適當補充水分,建議以溫水、常溫水為主,切忌冰水,如果流汗量大,則可補充含有電解質的水,每天還要保持固定運動習慣,適度流汗能幫助散熱,有助緩解及減少冷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