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傷
」 性病 潰傷 胃癌 舌癌砸7百萬修修臉!雪碧驚爆「眼睛半年閉不了」角膜破洞 親揭超慘現況
42歲網紅「情色教主」雪碧(方祺媛)因大膽作風、曼妙身材受到粉絲喜愛,她曾自爆因為容貌焦慮,砸了700萬元在臉上動刀。雪碧近日自爆,自己為了追求完美,逼醫生幫她做手術,結果眼肌提得太高,至今半年眼睛都閉不起來,導致乾眼症、角膜潰傷等問題,「整形之前,真的要好好思考不要一時衝動」。雪碧今(7日)在臉書透露,自己出現整型後遺症,不是醫生問題,是她容貌焦慮太嚴重,追求完美,逼醫生做手術,「所以奉勸大家提眼肌真的不要提太高,半年了,眼睛還是閉不上來,導致乾眼症,角膜一直潰瘍破洞,現在最後的解決方法,就是睡覺戴眼罩滴眼藥水,等提眼肌自己降下來。整形之前,真的要好好思考不要一時衝動」。雪碧今(7日)在臉書透露,自己出現整型後遺症。(圖/翻攝自方祺媛臉書)貼文曝光後,網友紛紛留言「我做眼尾下至也是,本來沒睫毛倒插,做完下至立馬倒插」、「眼睛閉不上,那要怎麼睡覺?」、「你還好嗎?心疼」、「真的過頭了,加油恢復健康!」、「早日恢復保重」、「外表已經夠美了,是心理問題,弄到走火入魔了」、「提眼瞼肌可以再放下來」、「花錢買罪受」。雪碧曾說自己有嚴重容貌焦慮,全身上下都動過刀,抽脂6次,鼻子、臥蟬4次,下巴也有2次,只要1個月沒打個肉毒或玻尿酸,全身就會不舒服,並PO出睡覺照片自嘲「睡覺像死不瞑目」,坦言飽受手術後遺症困擾,導致現在眼睛無法正常閉合,「大家整形不要像我這樣要求極緻,愛美的代價很大!」
全台單周逾2萬人染腸病毒!5歲童四肢水泡 專家估疫情持續到「這時間」
全台單周超過2萬人染腸病毒,台中更是有一名5歲女童發病四肢都是水泡,讓家長驚呼,「太可怕!」醫師表示,近期台南出現一例腸病毒克沙奇A16型,可見病毒活躍活躍。據疾管署數據,9日至16日,全台有超過2萬2313人染腸病毒,創10年同期新高,也超越今年春夏,單周329班停課,比近4年同期還高,專家估月底到跨年疫情在高原期震盪。小兒科醫師施勝桓說,近期門診腸病毒佔1/3,而且病況慘,一名5歲女童發病2天四肢滿是水泡,嘴巴更是多處潰傷,連腳底板都有,也不能穿鞋子走路,症狀緩解後變成大量脫皮。小兒科醫師胡書瑋也在「幸胡醫師」粉專發文,「這波腸病毒有出現不少青少年罹病,手腳常常破的挺厲害的,甚至有碰到高中同一班7人淪陷,雖然都是輕症,但是手腳破洞不太舒服,其中一人來我門診,原本以為是近期主流的克沙奇A6或A16,想不到抽血檢驗居然驗到71型。」疾管署說明,疾管署說明,腸病毒在家庭及人口密集的場所最容易傳播,提醒大人出外返家後,務必先更衣,在摟抱、餵食嬰幼兒前,應以肥皂正確洗手,並時常清洗及消毒幼兒常接觸物品及玩具,以降低嬰幼兒感染腸病毒的機會。家中幼兒如感染腸病毒,應在家休息並避免與其他幼兒接觸或至人口密集公共場所,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並請留意幼兒健康狀況,一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應儘速送大醫院治療,以掌握治療黃金時間。
旅遊怕中鏢1/日本買春「無套免加錢」 下場超慘烈!30歲金融男新宿見識一回染2性病
就愛去日本!根據日本觀光局統計,7月台人赴日破57.17萬人次,再創歷史新高。但外出遊玩也要預防染病,醫師透露,一位30歲男性赴日買春,受到「不戴套免加錢」的誘惑,因而進行不安全性行為,而貪小便宜的下場就是男子嘴巴染淋病、而下體則驗出梅毒!受到疫情解封、日幣貶值影響,日本成為許多旅客心中的首選,根據日本觀光局最新公布的訪日外客數統計顯示,2024年7月赴日外籍旅客人數高達329.2萬人次,超過6月份的313萬人次,再創單月歷史新高;中國有77.65萬人次赴日;南韓以75.77萬人次緊追在後,台灣57.17萬名列第三名,但已創下台灣旅客赴日人數新高紀錄,足見台灣人對日本旅遊的狂熱。日本同樣創下歷史新高的,還有梅毒感染人數。根據日本國立傳染病研究所統計,梅毒病例從2021年起連續3年增加,2023年多達14906例,創下新高紀錄。日媒《朝日新聞》甚至以「50年1遇」來形容目前的梅毒的擴散速度,以東京都為例,截至今年9月1日,梅毒患者人數已累積至2640人,與去年破記錄的3701人增幅速度相近。日本政府推估梅毒大爆發與社群媒體、性產業結構改變有關,過去日本的風俗業皆會定期檢驗性病,但疫情期間收入受到影響,讓許多風俗女子自行出來接客,除了不再定期檢查,為了賺錢甚至標榜「不戴套免加錢」。泌尿科醫師顧芳瑜分享一位患者的慘烈經驗。「這位30歲男性是金融業上班族,單身的他前陣子去日本旅遊,聽聞日本新宿歌舞伎町附近的大久保公園有許多女性『站壁』,而且價格便宜,所以特別去見識。」顧芳瑜說,男子一開始有戴保險套,但後來女子宣稱『無套也不加錢』,於是便興奮地『攜槍上陣』,甚至連嘴巴都用上。沒想到回台灣之後,男子發現全身出紅疹、喉嚨也劇痛,猜測自己中鏢,於是趕緊就醫。「一驗之後就發現嘴巴有淋病、下體有梅毒,幸好淋病、梅毒都是可以治癒的,只要服用口服抗生素或施打青黴素就可控制住病毒,但未來並不會因此免疫,所以還是要堅守安全性行為的原則。」顧芳瑜說。日本一直是台灣民眾最愛旅遊的國家,隨著疫情解封、日幣貶值,赴日旅遊人數屢破新高。(圖/報系資料照)除了日本,包括南韓、美國的梅毒案例都不斷激增,南韓今年1至8月已有1881人感染,遠遠超過去年同期的4倍,美國則在2022年統計時,全國超過21萬人感染,改寫過去70年的最高紀錄。台灣也同樣發現梅毒案例增加,根據疾管署最新統計數字發現,去年新增確診通報梅毒感染人數來到9941人,與前一年相比,15至24歲族群感染梅毒、淋病的增幅最為明顯,梅毒甚至上升接近2成之多。皮膚科醫師吳明穎表示,梅毒病程分為三期,梅毒一期的症狀是無疼痛感的潰傷,持續約2至6周,因為無症狀所以容易被忽略,但到了二期就會開始有變化,最常見的就是四肢冒出特殊紅疹,也有部分人會出現異常掉髮情形,有經驗的皮膚科醫師通常都能辨別。第三期病毒會開始侵犯身體各器官,如神經系統、心血管等造成不可逆的傷害,所以建議若有疑似症狀,還是要趕緊積極就醫,才不會後悔不已。
再晚一天恐喪命 名嘴呼籲:別輕忽異常的喉嚨痛和嘴破
名嘴王瑞玲近期分享自己與死神擦肩而過的醫療經驗,原本以為只是普通的流感,但是卻讓他的生命差點在56歲時畫下句號。原本以為自己只是得了普通的流感,但實際上,王瑞玲左側的扁桃腺出現嚴重潰瘍,並伴隨著細菌和病毒的感染。這些感染形成了5個大小約0.3×0.3公分的潰瘍,如果再晚一天就診,感染可能會擴散至頸部,甚至危及心臟,導致致命的心肌炎。王瑞玲日前在FB發文表示,在20當天,王瑞玲因發燒38.9度、全身畏寒、肌肉酸痛、無法吞嚥等症狀,前往台北內湖三軍總醫院急診室。醫師根據其症狀懷疑是流感,雖然流感和新冠檢測結果為陰性,但王瑞玲仍被投放價值2000元的抗流感藥物。而王瑞玲雖然不斷向醫師反映左側喉嚨的劇痛,卻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醫師甚至沒有對王瑞玲的喉嚨進行詳細檢查。後續服藥後,王瑞玲昏睡了兩天,醒來後感覺左側喉嚨的疼痛更加劇烈,像是被侵蝕一般。直覺告訴他情況不妙,於是立刻聯繫耳鼻喉科醫師好友張益豪醫師。張醫師當時迅速回應,要求他隔天前來診所進行詳細檢查。王瑞玲提到,這時候的喉嚨已經疼痛無法吞嚥,他不得不一路吐口水到張益豪位於新竹的診所。到達診所後,張醫師立刻檢查王瑞玲的喉嚨,發現王瑞玲的喉嚨左側扁桃腺的嚴重潰瘍。張醫師質疑急診醫師為何沒有進行抗生素治療,並指出只需簡單的「問切」(張口和檢查頸部)步驟,便能避免情況惡化。隨後,王瑞玲在張醫師的診所接受了抗生素和止痛針的治療,並帶回五天的藥物,僅花費健保250元。這次經歷讓王瑞玲深刻體會到,忽視簡單的喉嚨疼痛症狀,也是可能會帶來生命危險。王瑞玲感謝張益豪醫師的及時幫助,並提醒大家千萬不要輕忽身體異常,尤其是耳鼻喉相關的問題。
嘴破是因火氣大?權威研究曝「恐和這牙膏」有關 建議補充3食物
嘴破是常見又惱人的症狀,雖然8成屬於輕微潰傷,約7至10天會自行痊癒,但嚴重的潰瘍可能超過1公分,且持續將近4週,有時甚至會留疤。耳鼻喉科醫師曾家承分享權威研究結果,建議有相關困擾的民眾避免使用含月桂基硫酸鈉(SLS, Sodium lauryl sulfate)的牙膏,多攝取薑黃素、蜂蜜或益生菌也有一定幫助。曾家承在臉書粉專「書米蟲的啃食日記」發文,根據美國醫學期刊《JAMA》發表的最新回顧文章,復發性口瘡性口腔炎(recurrent aphthousstomatitis)可能與基因、免疫、營養缺乏、過敏反應或系統疾病相關,特徵為一或多個圓形、淺的疼痛潰瘍,普通人一輩子有39%至50%會得到,發生頻率從1年1次到1月多次。醫師指出,口腔潰傷的嚴重程度分3種,最常見是輕度(佔80%),通常是1公分、圓或橢圓疼痛潰瘍,多於7至10天癒合;再來是重度(10-15%),傷口常大於1公分,痊癒期可長達4週,癒合後可能留疤;最少見的則是皰疹型,經常是數個小潰瘍融合成大潰瘍,約7至14天癒合,不會留疤。曾家承說明,口腔潰傷可能與基因、免疫、營養缺乏、過敏反應或系統疾病相關;另外,系統分折4個隨機研究,發現使用不含SLS成分牙膏可降低潰瘍發生率;治療方面,局部類固醇可降低疼痛,縮小潰瘍範圍,同時可優先考慮改用不含SLS成分的牙膏,或是透過雷射治療,但目前證據不足。醫生強調,臨床上口腔潰傷最重要是要排除口腔癌或其他系統性疾病的可能,確切病因雖不明,但正如大家熟知的說法「嘴破是因為火氣大」相似,它和不正常的免疫力造成免疫細胞胡亂攻擊口腔黏膜相關。另外,補充可能缺少的營養素、蜂蜜、薑黃或益生菌,有小型研究顯示或許有效,屬於姑且一試的治療選擇。
科技業主管上腹痛檢查驚見腸胃潰傷 「傷身作息」曝光醫生直搖頭
一名40歲的科技業主管,平常生活忙碌、壓力大,加上三餐不固定,又常喝咖啡、飲酒抽菸,某天突然感覺上腹不舒服、不想吃東西,檢查後才發現有胃潰瘍與十二指腸潰瘍,並合併幽門桿菌感染;醫師則提醒,消化性潰瘍並不罕見,但拖久可能導致潰瘍出血、胃或十二指腸穿孔或阻塞。 根據《TVBS》報導,消化性潰瘍病歷中,以胃潰瘍與十二指腸潰瘍最為常見,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超音波室主任楊建華表示,消化性潰瘍主要指食道、胃、十二指腸的黏膜受胃酸腐蝕產生的黏膜受損,從聯安健檢資料庫統計來看,2018年至2022年間共32046位有做胃鏡的受檢者發現,有將近10%人患有消化性潰瘍,比例其實不低。導致消化性潰瘍的原因主要可分為兩大類,內在因素包括胃黏膜抵抗力不足、胃酸分泌過多等;外在因素則包含飲食習慣不佳、藥物影響、壓力過大、幽門桿菌等原因。而民眾最擔心的,如何確認上消化道不適跟消化性潰傷是否有關,楊建華表示,最快的方法即是胃鏡檢查,透過內視鏡確認,過程中要是發現病灶,能進一步做切片篩檢或止血治療。楊建華也進一步說明,平時可以至醫院做內視鏡了解自己腸胃狀況,若發現問題積極處理很重要,此外,平日飲食習慣、生活作息以及壓力狀態皆會影響腸道健康,唯有檢查、調整生活習慣才能避免症狀找上門。
胃痛吃止痛藥沒效! 醫點名「這6種」情況需做胃鏡檢查
現代人壓力大、三餐不正常,容易導致胃不舒服,腸胃科醫師鄭泓志在社群媒體上以「什麼情況要做胃鏡檢查?」為題發佈一則貼文,並表示有這6種情況發生的民眾,需做胃鏡檢查。腸胃科醫師鄭泓志在社群媒體分享,一名50多歲的病人張先生,近幾個月經常感到胸口有灼熱感和胃痛,他吃了許多止痛藥和市售的胃藥,但症狀仍然沒有改善,於是到診所就醫。在問診的過程中,鄭泓志醫師發現張先生有出現典型「胃食道逆流」的症狀,所以建議他進行胃鏡檢查,起初張先生有些害怕,但經過詳細解釋檢查的必要性和過程後,他同意接受胃鏡檢查。透過胃鏡檢查發現,除了胃食道逆流之外,張先生胃中有幾處潰瘍,醫師發現後便開立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給他服用。胃鏡檢查全名為「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是一種用來觀察食道、胃和十二指腸的內部狀態。醫生會透過口腔插入一根細長且有彈性的管子,這根管子稱為「內視鏡」,內視鏡會從口腔進入,經由食道至胃,再到幽門及十二指腸,之後回到胃部將胃的上半部(胃底部)也檢查清楚,在離開胃之前,會抽掉胃內多餘的空氣,最後退出時再次檢查食道,待胃鏡抽出即完成檢查。胃鏡檢查如何進行。(圖/取自 你的腸胃科醫師鄭泓志內科慢性病 臉書)鄭泓志醫師指出有這6種症狀發生的民眾,可能需要做胃鏡檢查。第一種是「持續的胃部不適」,長時間受到胃痛、胃酸逆流、食慾不振或體重下降等問題困擾,並找不出原因,第二種是「上消化道出血」,有黑便、帶血的嘔吐物或是出現貧血等症,以及「無法解釋的消瘦或體重下降」、「懷疑有胃或十二指腸的潰瘍、炎症、息肉或癌症的跡象」,以上症狀可能都需要進行胃鏡檢查。同時「有胃炎或胃潰傷」的民眾,胃鏡檢查可以幫助了解疾病的改善況;再來就是「50歲以上且有胃癌風險因素(如飲食習慣、家族病史等)的人」,這些人可能需要定期胃鏡檢查,作為癌症的早期檢測。這6種情況發生時,就可能需要進行胃鏡檢查。(圖/取自 你的腸胃科醫師鄭泓志內科慢性病 臉書)鄭泓志醫師表示,當身體發出求救的信號時,我們不能忽視,胃鏡檢查是一個有效的診斷工具,能幫助發現問題並及早治療。
醫揭「9成胃癌病因」是1細菌導致! 主要經口傳染可寄生胃部
根據衛生福利部(以下簡稱衛福部)統計,2022年癌症蟬聯國人十大死因的冠軍,其中胃癌列居死亡率第八名。對此,台大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李宜家指出,導致胃癌的因子包括環境、飲食、免疫力,但有9成是「幽門螺旋桿菌」所害,其可寄生於人體胃部,多為經口傳染,像是飲食及唾液,一旦有家人感染,同住者的中鏢風險就會增加2倍;此外,胃癌也有遺傳的傾向,家中若有一等親曾罹癌,建議去做相關檢查。李宜家在節目《健康2.0》表示,胃癌目前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與發生人數第八位,每年有約2000多人死於胃癌及4000多名新生個案,好發於50歲以上的中年族群,男性比女性多出1.6倍,「可以說是壯年世代的重大威脅。」他提到,致病因子大多與環境、飲食、免疫力有關,其中有9成是「幽門螺旋桿菌」引起。李宜家指出,涉及幽門螺旋桿菌的常見病症,就是消化性潰傷,但民眾多半對其不甚了解,「但它可是讓胃部飽受折磨的罪魁禍首,有9成的胃病都是因為它而起,它會分泌一些鹼性的物質去中和胃酸,因此它可以長久居住在胃部裡面。」他提醒,若未及早發現幽門螺旋桿菌,其會慢慢破壞胃部黏膜,導致胃酸逐漸減少,進而發炎或誘發基因層面的變化,一旦造成胃部萎縮,就會造成胃癌。李宜家表示,導致胃癌的因子包括環境、飲食、免疫力,但有9成是「幽門螺旋桿菌」所害。(圖/翻攝自YouTube/健康2.0)談及幽門螺旋桿菌的中鏢途徑,李宜家透露,其是經口傳染,像是飲食與唾液,或吃下不潔食物與本身就有共杯、共食的習慣,以上均為傳染途徑,「可以說是大人對小孩的餵食,舉例來講,把食物咀嚼再餵給幼童,口水就可能會傳遞幽門螺旋桿菌,所以幽門螺旋桿菌在家戶間的傳染風險特別的高,如果家裡有一個人感染,其他家人感染的風險就會高出2倍之多。」至於檢測幽門螺旋桿菌的方法,李宜家指出,包括吹氣、抽血與糞便皆可驗出,胃鏡也能直接發現胃部的情況,進而採樣、化驗,診斷率都非常高;一旦驗出幽門螺旋桿菌,臨床上會給予2週三合一或四合一的療程,他解釋,「成年人如果成功的除菌治療之後,再加上公筷、母匙、飯前洗手等生活習慣的調整,治癒率可以達到9成左右,日後再感染的機率也不高。」李宜家表示,順利防治胃病,就能預防其惡化成胃癌的可能,但仍需注意的是,儘管有9成的胃癌是幽門螺旋桿菌引起,仍有1成是由於抽菸、酗酒、吃太多醃製與過鹹食物有關,「菸草是一個很明顯的致癌物,它跟消化道的癌症都有關係,第二個要強調的是,酒精沒辦法殺死幽門桿菌,而且它的高濃度會傷害胃食道的黏膜,導致食道癌的風險上升。」李宜家補充,胃癌也有遺傳的傾向,家中若有一等親曾罹癌,最好接受幽門螺旋桿菌的相關檢查或胃鏡篩檢,早日找出可能的致病因子。此外,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官網資訊顯示,民眾不妨利用健康飲食、良好生活習慣、遠離菸檳酒、規律運動和即時檢查等5招,減少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機率,防範胃癌發生。
168斷食3個月狂胃痛…檢查驚見「全是潰傷」 醫揭1習慣超NG
近年健康意識抬頭,相信不少民眾都聽過知名的「168」斷食法,就是集中在8小時內進食完成,其餘16小時禁食,希望藉此有效減重,甚至是改善脂肪肝等。不過,一名生活作息不正常的35歲男業務,嘗試168斷食法3個月後開始胃痛,就醫檢查發現胃裡竟布滿大小潰瘍與發炎,原來是犯了1大忌。肝膽腸胃科醫師王威迪在《醫師好辣》節目中分享收治個案,該名35歲男子從事業務工作,因為中午才到班,所以開始晚睡晚起,起床後直接跳過早餐,後來他決定嘗試168斷食法,集中在8小時內完成每日進食,但他認為自己沒吃早餐,所以從不忌口,不僅愛吃高油、高鹽食物,還常搭配含糖飲料。醫師提到,患者持續168斷食約3個月後,開始感覺胃部不適,就醫後透過胃鏡檢查,赫見胃裡遍布大大小小的潰瘍及發炎。王威迪說明,雖然168斷食法必須在8小時內完成進食,但仍不該暴飲暴食,尤其應減少攝取如澱粉類等容易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且含量飲料也要避免,防止胃酸分泌過剩造成傷害。王威迪也提醒,有3種人不適合執行斷食法,首先是運動量大者,空腹過久可能造成低血糖導致昏倒;第二則是患有糖尿病且控制不佳者,因為斷食容易使血糖值不穩定,一旦未進食時間拉長也會出現低血糖,引發危險;最後便是不忌口的人,即便16小時不進食,每餐的量卻是2至3倍,反而會對健康造成影響。
尪瘋狂放屁…鄰居被臭到「不敢搭同台電梯」 醫一看搖頭
放屁是人類正常的生理反應之一,但如果一直放臭屁就要小心了。一名男子放屁的味道實在太臭,連鄰居也不願與他搭乘同台電梯,經檢查後才發現,原來長了一顆惡性腫瘤。肝膽腸胃科醫師錢政弘在節目《醫師好辣》表示,一名40歲左右男病患日前來就醫,他的老婆在診間提到,丈夫平時有脹氣問題,最近更發現他的屁越來越臭,臭到受不了,連同社區的鄰居都不願意跟丈夫搭電梯,讓他們相當困擾。醫師表示,康消化正常的人,一天放屁大概10到18次。(圖/翻攝自YouTube/醫師好辣)錢政弘聽完後替男病患安排大腸鏡檢查,結果在乙狀結腸靠近降結腸的地方發現腫瘤,且很明顯是惡性腫瘤。錢政弘指出,上面有潰傷、流血,所以臭屁的味道可能就是「沾了血的味道」。錢政弘也提到,健康消化正常的人,一天放屁大概10到18次,而多屁可能與消化不良、壞菌太多有關,臭屁可能與潰瘍、惡性腫瘤有關,至於連環屁可能與宿便、息肉或腫瘤有關。
醫揭胃癌「1致病因子」進化過程 示警:多數人早期沒症狀
現代人工作忙碌,常常因此忽略身體警訊,總是拖到最後一刻才就醫,容易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肝膽腸胃科醫師詹宜學透露,自己最近整理健康檢查資料,發現很多人都有胃潰傷或幽門桿菌感染,詢問病人後,他們說平日裡並無感到身體有任何異狀和不適,「一旦輕忽了病情,最後可能會演變成胃癌。」詹宜學醫師在臉書粉專發文,「最近在整理健康檢查報告的時候,發現很多人都診斷出胃潰瘍與幽門桿菌感染。詢問病人後,他們說平日裡並無感到身體有任何異狀和不適。有些人合併慢性胃炎;有些人合併萎縮性胃炎;多數人合併腸上皮化生。幾乎每位病人都會問詹醫師:為什麼我都沒有感覺?每個人對於疼痛的忍耐度真的都不一樣。」醫師提到,「通常這種慢性胃炎造成的潰瘍,往往不是兩三天的事,也因為長期以來胃都在發炎,讓胃處於長時間的不健康狀態,導致病人都不覺得身體有任何不適感。通常遇到這類型的病人,詹醫師都會覺得還好發現的早,一旦輕忽了病情,最後可能會演變成胃癌。」詹宜學表示,「胃癌早期,大多數的病人是不會有症狀。通常是經過長期的時間,一連串的黏膜病變而形成。幽門桿菌是胃癌的致病因子之一,由於幽門桿菌的感染,胃黏膜逐漸形成慢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低度分化不良、高度分化不良,最終形成胃癌,這進化的過程是需要時間的。」(圖/翻攝自肝膽腸胃科 詹宜學醫師臉書)
吃辣會胃潰瘍?營養師破3大迷思「可抑制胃酸分泌」 6大好處曝光
很多人無辣不歡,吃任何食物都要加辣才過癮,但也有人擔心「吃辣會傷胃」,對辣椒避之唯恐不及。不過,營養師高敏敏透露,其實吃辣不會造成胃潰瘍,反而能增加胃黏膜的血流、抑制胃酸分泌,雖然吃太辣易有灼熱感,但不會加重胃食道逆流的症狀,此外還有6大好處,但凡事過猶不及,建議民眾量力而為。「到底吃辣是好是壞?」高敏敏在臉書粉專發文,許多人認為吃辣會導致胃潰傷,事實上辣椒素不會造成胃潰瘍,反而能增加胃黏膜的血流、抑制胃酸分泌。至於吃辣是否會加重胃食道逆流?她表示,雖然吃太辣易有灼熱感,但不會加重胃食道逆流的症狀」。營養師說明,吃辣椒容易拉肚子,是因為辣椒中的辣椒素會刺激腸道及胃壁,使身體加速蠕動把辣椒素排出。高敏敏指出,吃辣有6大好處,分別是燃燒脂肪、提高代謝力、開胃、養顏美容、暖身驅寒,以及心情愉悅,且辣椒中除了辣椒素,還含有維生素A和維生素C,可以縮短感冒病程、加快傷口癒合或幫助膠原蛋白合成。不過,高敏敏也提醒,凡事過猶不及,建議愛吃辣的朋友量力而為即可,且每個人對辣的耐受度不同,若發現吃辣時,胃有點悶悶、食道灼熱的感覺,就該適可而止,雖然現在正值冬天,吃辣可以幫助出汗、暖身,但腸胃道敏感的民眾必須避免空腹吃辣,以免造成身體不適。
母胎單身妹下體長水泡…遭疑「私生活混亂」慘被禁足 醫檢查曝:是罕病
私密處問題總讓許多男女羞於開口,然而若發現身體有異狀,還是要盡快就醫,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婦產科醫師李偉浩近日在節目中透露,一名20多歲女性因私密處頻繁發炎、長水泡,甚至出現潰爛情形,被懷疑是私生活不檢點感染性病,然而她卻堅稱自己沒有性經驗,經切片檢查才得知罹患了罕見疾病。李偉浩醫師日前在《醫師好辣》節目中分享個案,該位女病患年約20多歲,長期飽受私密處問題所苦,因下體不時長出小水泡,時間久了引發感染,最後出現潰爛,導致下體又痛又癢,去診所檢查後用了藥膏、塞劑治療,效果都不如預期,甚至被醫生質問「你在外面有沒有交很多個男朋友?」讓她尷尬不已。婦產科醫師李偉浩近日在節目中分享個案。(圖/翻攝自YouTube/醫師好辣)女患者喊冤,自己從沒交過男朋友,也沒有性經驗,無奈自己的病情一直沒好轉,就連媽媽也不相信她,最後連夜間外出都被禁止。為了找出原因,醫師替女子進行內診,發現對方會陰部的感染情況嚴重,布滿大大小小的潰傷,加上傷口和一般性病有落差,於是決定切片檢查,這才確定她罹患了「貝西氏症」。李偉浩說明,貝西氏症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除了容易引起會陰部潰瘍,有時也會在口腔周圍出現病灶,因此患者常被誤認為是反覆性的細菌或病毒感染,甚至被懷疑是私生活太亂所導致,「這自體免疫疾病很可憐,不是她自己願意得的」,所幸只要透過相關藥物,就能明顯改善病情。
別再說辣椒會傷胃 美國大學研究:可降低80%幽門桿菌感染
很多人無辣不歡,吃什麼東西都要加辣才會爽,但也有人不吃辣,因為「吃辣會傷胃」。對此,醫師引用國外研究指出,辣椒可以保護胃壁的潰傷,「不要再說辣椒會傷胃,其實辣椒會保護胃的。」保健醫師江守山26日在臉書發文指出,「辣椒素在動物研究中可以保護胃壁避免酒精及出血性休克造成的造成胃損傷,辣椒可以降低阿斯匹靈引起的潰瘍」,墨西哥盛產全球最辣的魔鬼辣椒,該國也曾做出研究,評估胃潰瘍的發生因素,發現辣椒不會造成潰瘍。江守山表示,西班牙一個研究把辣椒放入潰瘍傷口,發現傷口不會惡化;南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曾招募190位消化性潰瘍患者、35胃癌患者,和125位正常人進行對照,「51%(180/350)的參與者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結果發現吃辣椒可以降低幽門桿菌感染80%。降低幽門桿菌感染自然可以降低潰瘍、胃癌。」江守山還強調,如果大家覺得他引用的研究不夠多,他還能再貼其他的數據。此文曝光後,網友紛紛留言回應「我胃不好,韓國辣椒還行,泰國辣椒吃了胃會痛,大陸吃剁椒魚頭剛吃很辣後來很喜歡吃,目前對某些辣椒胃是無法承受」、「我有一個很愛吃辣的同事,前幾年胃裡出現6個穿孔,那就不是因為吃辣造成的,我可以安心吃辣了」、「感謝醫師說明,終於還辣椒一個清白了」。
20歲女舌頭突冒詭異斑點…以為性病不敢就醫 拖7個月才知罹舌癌已擴散
英國一名20歲女性舌頭突有奇怪斑點,因一直以為是性病,遲遲沒有就醫,直到進食疼痛,才被診斷出是舌癌第四期,並且已擴散到淋巴結。抗癌6年,她目前已痊癒,並以自身經歷告訴大家,不要害怕尷尬而不去就醫。根據《太陽報》報導,奧利維亞(Olivia Wallace)20歲那年舌頭出現奇怪斑點,起初以為是性病,因此覺得尷尬遲遲沒有去看醫生,拖了7個月後,直到進食感到疼痛才去就醫,結果被診斷出是舌癌第四期,已經擴散到淋巴結。奧利維亞經過6年治療,目前已康復。在戰勝病魔後,她分享了自己的手術照,從照片中可以看見,脖子上有一個大疤痕。奧利維亞表示,當時腫塊越來越大,但自己一直認為是性病,所以整整拖了7個月,畢竟年輕女性對性病都會有恥辱感,這讓她不敢去檢查,儘管可能會產生嚴重後果。奧利維亞說,除了舌頭上的潰傷,其他沒有感到不適,但如果我再晚1個月治療,可能現在人已經不在了;她坦言,當下被告知是癌症時,相當震驚,有些後悔沒有在第一時間去治療,因此現在決定把自身經歷分享給大家,「如果我能幫助一個因尷尬而無法前往醫院檢查身體的人減少恥辱,那麼我的故事就是值得的。」青少年癌症信託基金會護士路易絲(Louise Soanes)說,「與老年人相比,年輕人罹癌機率較小,但一旦發生,就會產生毀滅性影響,因此如果能夠及早發現癌症的潛在警告訊息,在早期就發現癌症,將對病情有所幫助。」至於口腔區域癌症的危險訊號可能包括,舌頭、臉頰內側、上顎、嘴唇或牙齦上出現口腔潰瘍、紅色或白色斑塊、不尋常的腫塊、腫脹、牙齒鬆動等,若有異狀,建議趕緊就醫治療。
舌頭潰爛「呈菜花狀」…她痛到暴瘦只剩35kg 女兒嚇傻急找原因
大陸一名68歲張姓婦人因舌頭反覆潰傷,且伴隨疼痛,已經嚴重影響她的進食與生活,因此前往醫院就醫。醫生發現,張婦舌頭潰傷呈菜花狀,經診斷是舌癌,後續為她進行切除腫瘤手術、安排化療,目前張婦已出院。根據陸媒《極目新聞》報導,張姓婦人透露,自己的右側舌頭一直有潰傷,吃東西很痛,嚴重影響生活。張婦的女兒則說,「母親務農,擔心給兒女造成負擔,因此一直忍著,後來我們發現她很少吃飯,體重只剩35公斤,一問才知她舌頭痛。」經過詳細檢查,口腔科主任曹直發現,張婦的潰傷位置在右側舌緣,呈菜花狀,大小為3*5厘米,接近舌中線處,「我們高度懷疑是舌癌。」果然,病理診斷結果顯示,張婦所患的是中低分化舌癌,惡性程度較高。為徹底清除癌變組織,降低復發率,醫生切除了張婦舌部的腫瘤,清掃右側頸淋巴結,還將右側下頜骨部分切除。醫生說,「張婦口腔右側有殘冠沒有得到及時處理,尖銳的牙齒很容易擦傷口腔黏膜,與舌癌的產生有一定關聯,因此我們在手術中也一併處理了殘冠等其他的口腔問題。」手術後,張婦還接受了化療,所幸恢復狀況良好,目前已出院休養。口腔科主任曹直表示,預防舌癌平時就要做好口腔衛生,及時處理殘根牙,防止口腔黏膜擦傷,生活中要注意飲食,避免辛辣物的刺激,同時,如果出現長期不癒合的口腔潰瘍,而且潰傷面較大、伴有疼痛的情況時,千萬不能掉以輕心,一定要趕快就醫。
單親媽患舌癌…移植小腿皮膚 術後「舌頭長毛」崩潰:怎麼舌吻啦!
英國一名單親媽媽,因為意外發現自己罹患舌癌,經過醫師建議,開刀切除腫瘤,並移植小腿的皮膚修復。沒想到因為小腿皮膚的毛囊會長毛,導致這名婦女術後新生的舌頭皮膚,也跟著發出毛髮,讓她快崩潰,抱怨無法好好舌吻。據英國《太陽報》等外媒報導,這名住在英國的48歲婦女洛維克(AnnabelLovick),本身是一名單親媽媽,平時與兩名分別16歲與14歲大的兒子,一同居住在倫敦郊區布羅姆利(Bromley)。日前她發現,舌頭上有一個小潰傷,但傷口過了2個月,遲遲沒有痊癒,讓她覺得有異,就醫檢查才發現,是罹患了第二期舌癌。後來婦人進行長達10小時手術,切除了約3分之一的舌頭,醫師拿她的小腿部分肌肉和皮膚,進行舌頭功能與外觀重建。婦人經過手術,發現小腿皮膚移植到舌頭後,竟然長毛了。(圖/翻攝自TheSun)洛維克表示,術後她花了很長一段時間進行口腔復健,現在她雖然慢慢適應了新舌頭,已經能重新說話、進食,但舌頭目前還是無法清楚發音,且最讓她崩潰的是,她的新舌頭居然會長毛,讓她傷心地直說:「我最傷心的就是我不能舌吻了。」
男洗泰國浴衰中標「下面爛掉」 皮膚科醫檢查「問題出在這」
有些人民眾前往泰國旅遊,為了尋求刺激好玩,便會去體驗「泰國浴」。婦產科醫師分享一名男子在友人慫恿下,也跟著嘗試洗泰國浴,結果不幸一次就中標,就醫時哭喊「那邊爛掉了」,泌尿科初診為性病,幾天後男子又改掛皮膚科,原因是吃藥沒有改善,結果皮膚科醫師一檢查,才知道問題出在哪!婦產科醫師詹景全在《媽媽好神之俗女家務事》分享曾遇過的一名案例,過去在泌尿科實習跟診時,遇到一名年輕病患哭訴「那邊爛掉了」,檢查後才發現生殖器上有個超大潰傷,病患坦承和友人到泰國玩,跑去體驗有名的泰國浴,沒想到一玩就立刻中標。當時主治醫師向其他實習醫師解釋「這個就是性病」,並叮囑病患返家服藥,檢驗報告出爐後再回診。沒想到幾天後,詹景全換到皮膚科實習跟診,沒想到又遇到那名病患哭訴「那邊爛掉沒有好」,詹景全則提醒皮膚科主治醫師「他之前好像有到過泌尿科,是性病問題」。然而病患卻表示,抽血及細菌培養報告都正常,就是找不到潰瘍原因,才轉至皮膚科求診,皮膚科醫師於是拿一枝筆提起病患生殖器一看,並問「你有吃什麼藥嗎?」病患才說早在服用泌尿科醫師開的藥物前,因為擔心染病就聽從友人建議到藥房買預防性藥物,卻愈吃愈不舒服。詹景全事後解釋,該病患的狀況為「固定藥疹」,有些人吃下預防性抗生素後,身體特殊部位會有過敏反應,於是讓病患停藥,不道1週潰瘍症狀就逐漸恢復改善了。
胃狂長58克結石!醫開藥方「日喝1.5大瓶可樂」連灌1週 驚人效果曝光
大陸浙江義烏市一名65歲的金姓老翁喜歡吃柿子,上月底一口氣嗑了3斤後,突然出現胃痛、嘔吐、反胃等症狀,隨即被家人送醫急診;醫生檢查後發現,患者的胃部有大量結石,加上他有胃潰傷,若直接取出可能造成胃出血,決定先進行止吐、緩解潰瘍治療,並要老翁每天喝1875毫升的可樂,還得連續喝1週。《澎湃新聞》報導,金翁上月底吃了3斤柿子,當晚就胃痛、嘔吐、反酸,被送進醫院急診。經胃鏡檢查,醫生發現他胃中有大量胃石,然而患者有胃潰瘍,若直接取出恐引發胃出血,決定先進行止吐、緩解潰瘍治療,然後讓他每天喝1.5大瓶(約1875毫升)的可樂,再用碎石器將結石分解成小塊後取出。消化內科醫生蔡啟茂表示,柿子含有大量鞣酸,空腹食用後容易與胃酸、纖維素結合,形成胃石;而可樂中的檸檬酸、碳酸氫鈉可以將胃石逐層溶解,產生的二氧化碳也會使胃部膨脹,使胃石處在較大空間內,有利於滾動、撞擊,進而讓胃石自行碎裂。報導指出,老翁連喝可樂1週後,於11日接受了胃鏡取石術,當時胃石已明顯溶解、變小,最後共取出58克結石,術後病情明顯改善。醫生指出,食用大量柿子、山楂後生成的植物性胃石最常見,但不是所有胃石都可以通過喝可樂治療,還有藥物治療、胃鏡下切割取石、激光碎石等,「要不是為了治療,千萬不要喝這麼大量的可樂。」
日嚼百檳榔長達21年 型男帥臉因口腔癌慘變大叔
彰化有位外貌神似李志希的42歲何鴻昌,自21年前因工作開始嚼食檳榔,曾在1天內食用高達100顆;他去年發現舌頭異常疼痛,被確診為罹患舌癌,為此動手術切除1半的舌頭與牙齦,從型男慘變大叔。據《聯合新聞網》報導,彰化基督教醫院於昨(26日)要邀請何男與鹿港鎮街尾里長42歲許勝嘉進行口腔癌防治宣導,一同呼籲民眾戒檳榔,彰基院長陳穆寬表示若發現口腔潰傷超過2周,或因不明原因出血、惡臭、腫塊或頸部腫瘤等,就需盡速到醫院檢查。何男說:「我吃檳榔20多年了,勸大家不要再吃檳榔。」原先何男因工作關係食用大量檳榔,直到被診斷出罹患舌癌第2期後,便動手術切除舌頭與部分牙齦,沒想到回診後發現變成舌癌第4期,便再次動手術切除下顎骨,再取出小腿骨與鈦金屬進行下顎重建手術。失去下顎與舌頭的何男,必須重新學習講話。為此何男勸癮君子,「看我這樣子,你們不怕嗎。」沒想到動手術後,何男從型男慘變成大叔。(圖/擷取自彰化基督教醫院)《中時電子報》表示,里長許男因18歲開始做管線工程,因此染上食用檳榔菸酒;他在端午節因車禍就醫,被醫師意外診斷出口腔癌1期,許男說:「(趾甲)挖起來我大叫一聲,剛好我嘴巴打開被醫生看到(腫瘤)。」目前已將口腔內腫瘤移除,並持需追蹤中。陳穆寬表示,口腔癌患者中,每10人就有9人吃檳榔,而檳榔容易引起口腔黏膜產生病變,故癮君子需定期做口腔黏膜篩檢,還有咽部與定期檢查,若發現嘴巴潰瘍超過2周或頸部出現腫塊,就有可能罹患口腔癌。陳穆寬說:「吃檳榔、有抽菸、有喝酒的,或者你有家族史的就一定要來做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