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邪
」 中醫 濕疹化療副作用!常出現手腳麻木 中藥與針灸治療有望改善
台灣十大癌症之首前三名分別是大腸癌、肺癌與乳癌,這些癌症治療最常見的化療藥物,為鉑金、紫杉醇、長春花鹼及希羅達等。這些藥物常見副作用之一就是手腳麻木,並容易引起周邊神經病變。較輕微的像是神經受到影響導致手腳麻木,而嚴重時,患者的皮膚甚至可能出現紅腫、刺痛或脫皮現象,伴隨著神經性麻木的手足症狀。治療化療後手麻 西醫多採抗憂鬱或抗癲癇藥物頤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康涵菁中醫師表示,化療引發的手腳痲木在部分患者中是可逆的,通常會在化療結束後六個月內逐漸消失;但也些患者的麻木症狀可能會持續一生。因此,及早介入治療成了重要的課題。一般而言,西藥治療通常採用抗憂鬱藥物或抗癲癇藥物,這些藥物透過影響神經傳導物質來減輕患者的疼痛或不適,並搭配止痛藥,以達到緩解症狀、提高生活品質的目的。中醫治療觀點及方法康涵菁中醫師解釋,目前已知這些化療藥物會破壞神經,如神經軸或神經節受損,因此單靠補充營養神經的B群效果有限。然而,中醫針灸和中藥的治療在這方面顯示出一定效果。有研究指出,中藥寄生腎氣丸或蒼朮提取物可能有助於緩解神經病變的症狀,且副作用較少。中醫對手腳麻木的診治分析從中醫角度來看,化療後的手足麻木,麻通常屬於血液循環不良,木則是痰阻。針對這些症狀,中醫會優先考慮使用黃耆五物湯等藥物來促進血液循環,並可搭配水煎藥外洗手足以加強效果。如果是因紫杉醇或希羅達引發的手腳發黑,中醫會考慮用祛濕熱的方法,加入威靈仙、薏仁和蒼朮等藥物,來加速局部局部濕邪的散出,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針灸在治療化療後急性手足麻木有顯著效果康涵菁中醫師分享,針灸在急性發作的手足麻木中有顯著效果,尤其是放血療法能快速緩解症狀,並搭配艾灸促進血液循環。針對慢性調養,則可選擇手三陰俞穴、神門、大陵、太淵,勞宮外,足部三太穴和足三陽滎穴等穴位進行針灸,並且腹針療法也是重要的一環。此外,透過中脘、下脘、氣海、關元等穴位的針灸,也能有效幫助氣血循環,並提升患者的康復效果。康涵菁醫師提醒患者,化療後出現手腳麻木的症狀,應避免自行購買保健品使用,最好尋求專業醫師的諮詢與治療。雖然有些研究提到DHA、α-硫辛酸和SIRT2可能對改善症狀有些幫助,但這些研究的樣本數仍然有限,效果尚未得到充分證實;補充維生素時,應特別小心,例如維生素E在前列腺癌患者中可能會加重病情,因此務必要聽從醫師的指示。
把握春末養生好時節 中醫授「食療與自製茶湯」調身體
春溫、夏熱、秋涼、冬寒,自然界的氣候變化會對人體產生各種影響,從立春開始,春季歷經六個節氣,天氣由寒轉暖,萬物萌發,正是適合養生、調理身體的好時節。春季養生食療 遵循三重點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吳炫璋主任指出,所有生物都會去適應四時氣候的變化,這是正常的規律,而人們若能順應自然變化,適時養生,就能避免或減輕疾病發生。從中醫的角度來說,春季是人體肝氣最暢旺之時,也是調養肝臟的好時機,春夏養陽要使肝氣保持正常的生發和調暢。1.宜辛甘性溫,避酸味、生冷黏滑的食物辛甘味食物如麥、棗、豉、花生、蔥、香菜等有發散效果,能順應季節扶助陽氣升發,所以春季適合食用。而酸味入肝,且具收斂之性,生冷黏滑的食物也有傷害脾胃的可能,所以都不宜於春天食用。2.飲食以清淡平和為宜由於冬季人們食用較多膏梁厚味的食物,少補充維生素,因此到了春天,要多補充新鮮綠色的蔬菜水果,並減少高脂肪食物或辛辣的調味品及烈酒。3.養生茶飲避免感冒春天後母面,溫差變化大,所以流感、新冠肺炎等呼吸道疾病患者增多,抵抗力弱的小孩及老人除了注意保暖,也可以煮橘子皮、金桔、蘿蔔、梨子或荸薺入茶,幫助理氣化痰,清熱潤肺,提高對呼吸道的保護。補氣養生湯 健康製作方春季養肝,吳炫璋主任分享,可以自行製作老少咸宜的補氣養生湯,選用補脾燥濕、扶助正氣的藥物如黃耆、太子參、山藥、茯苓,藉此補氣健脾,一方面增加代謝,一方面去除體內濕邪。此外,也可以加入當歸、枸杞子、紅棗來養血補血,再配合麥門冬養陰化痰。其作法為準備當歸1錢、枸杞3錢、蜜炙黃耆5錢、太子參3錢、懷山藥2錢、茯苓3錢、生甘草3錢、麥門冬3錢、紅棗10顆、冰糖一茶匙,之後先以3000C.C.水加入當歸、蜜炙黃耆、太子參、懷山藥、茯苓、生甘草和麥門冬煮沸10分鐘後,再加入紅棗與枸杞煮5分鐘,關火,放置微溫加入適量冰糖調味即可。其中紅棗與枸杞可以一併食用。春季健康養生 增加抵抗力吳炫璋主任建議,在春天多從事「緩」的運動,使身心舒暢、活潑,適應春生之氣,包括早起到空氣清新的公園、廣場做運動,舒緩全身筋骨,亦可到郊外踏青,放鬆情緒,消除疲勞;平常也可自行做足三里、風池、迎香等穴位按摩,強化身體免疫力。而最重要的是切忌惱怒、殺奪等念頭,以免損傷肝氣,導致夏季罹患寒性疾病。
出國旅遊後「類流感症狀」纏身 中醫辨證治療對症下藥
31歲的周小姐年初至國外旅遊,返台隔天就出現了鼻塞、咽喉癢等症狀,原本以為只是單純感冒,不料一覺醒來出現了畏寒、胸悶、咳嗽、高燒不退且伴隨全身痠痛無力等症狀,自行服用退燒藥後仍有頭痛、喉嚨疼痛、劇烈咳嗽及全身倦怠等類流感症狀,求診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陳淑儀醫師,治療一周後,不適症狀改善許多,後續持續調養,恢復身體機能。陳淑儀醫師表示,中醫將類流感視為一種「感冒」。中醫對於「感冒」的定義為,受到風邪或時行病毒侵襲,引起肺衛功能失調,造成鼻塞、鼻涕、頭痛、發熱、畏寒…全身不適的外感疾病。陳淑儀醫師指出,一般感冒因四季皆會發生,故又稱「四時感冒」,六淫邪氣風、寒、暑、濕、燥、火為主要病因,通常以風邪為首、互相兼夾為病,常見冬季夾寒、夏季夾熱,而成風寒、風熱之證,治療以解表藥為主,根據其病邪屬性選擇荊防敗毒散、銀翹散、香薷飲等藥物治療。 而新冠肺炎、流感則偏屬時行病毒造的「時行感冒」,有較強傳染力。除了常見的風寒及風熱邪氣之外,也常兼具濕邪,因而出現畏寒、疲憊、關節肌肉痠痛、腹瀉、病情難癒等濕勝之證,治療可選擇羌活勝溼湯、藿香正氣散、甘露消毒丹等藥物以祛濕邪。 許多疾病都會出現類流感症狀,在中醫辨證上也分寒熱虛實等不同證型,每個人治療的藥物及時間長短也不相同,需要醫師多方面的評估。陳淑儀醫師表示,周小姐經診斷起初為風寒型,但不久就化熱了。因此治療期間必須密切注意證型及症狀的變化,以隨時調整藥物。一週後周小姐病況已有明顯改善,但後續還是有鼻涕倒流、咽癢咳嗽情形,仍持續調養治療,讓身體狀況恢復。 陳淑儀建議,平常可使用黃耆大棗泡茶,一天約300-500c.c.,可以益氣固表、增強免疫力,但若有感冒症狀或是火氣較旺者則不適合飲用。此外,充足睡眠、適度的運動及均衡飲食也能增加自己的正氣。平時到人多場所記得配戴口罩,並且多清潔雙手,季節交替、溫差大時也要注意保暖,才能預防呼吸道疾病感染。
濕疹飲食禁忌多,誤食更癢更難受? 中醫師利濕止癢處方大公開
天氣溫差大,容易誘發免疫失調,濕疹跟著大爆發。邱先生是一位54歲男性,平日裡常覺背部搔癢難耐,若是不小心吃到蝦子、螃蟹等海鮮更是癢得受不了。皮膚起紅疹,搔癢難耐令人痛苦,尤其需要注意很多飲食禁忌。海鮮尤其是貝類在中醫被認為是容易引發發炎反應的發物,所以若本身體質有過敏的人較不適合碰到海鮮。平時可以喝綠豆薏苡仁湯清熱解毒,祛溼止癢,緩解濕疹症狀。濕疹反覆發作因素多 脾無法代謝食物成濕邪中醫診所院長賴睿昕中醫師認為濕疹是一種慢性發炎性的皮膚病,可發生於身體任何部位,常見於背部、腿部、腋窩、肘窩、膝後關節處、頸部等都是好發部位。濕疹又分為急性、亞急性、及慢性濕疹。急性期時,皮膚搔癢較厲害,出現丘疹、膿液,皮膚常因搔抓而破皮流膿;亞急性期則症狀較為減輕,但依然還是會起疹;而慢性期則是濕疹反覆發作後,皮膚增厚、乾燥、苔癬化,但依然有搔癢感。濕疹的發生受到季節、環境、飲食、及個人體質有關,其中飲食習慣是個人較可以控制的因素。賴睿昕中醫師解釋,以中醫觀點來說,脾主運化,我們吃進來的食物和水都需要經過脾的運化功能將食物代謝為精微物質,才能讓人體吸收。而有些人的體質無法代謝吃進去的食物,就會在身體內變成代謝廢物累積,也就是中醫所說的濕氣。若是脾無法代謝吃進去的食物,就會產生濕邪,進而引起濕疹。而濕邪主要好發於以下幾種體質:濕熱型:好發於急性期濕疹,主要發於夏季,皮膚會出現丘疹、皰疹,以及搔抓後流膿、糜爛,常伴隨心煩、口渴、夜晚較睡不著,搔癢較劇烈。治療:以清熱祛溼為主,如三仁湯。脾虛型:多發生於亞急性濕疹,通常由於急性期濕疹反覆發作遷延,症狀為起紅疹、水皰,但症狀較為減輕,常伴有腹瀉、食欲差、腹脹,通常搔癢比急性期較為緩解。治療:以健脾去濕止癢為主,如茵陳五苓散。血需風燥型:多見於濕疹慢性期,因久病耗傷陰血,形成血虛體質,症狀為皮膚肥厚、乾燥、脫屑、出現苔癬樣,但仍有搔癢感,多見於老人。治療:以祛風癢血為主,如當歸飲子。濕疹有哪些飲食禁忌呢?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例如貝殼類海鮮、香菇、鵝、鴨、雞等飛禽類容易引發發炎反應的食物,例如堅果、啤酒、炸物、烤物、辣物寒涼性的水果會造成脾的運化功能下降,例如火龍果、奇異果、西瓜容易造成發炎反應的飲品,例如含糖類飲料、咖啡、啤酒,盡量多喝白開水綠豆薏苡仁湯緩解搔癢綠豆薏苡仁蓮子湯材料:薏苡仁500克、綠豆50克、蓮子20g做法:將上述食材洗淨加入1000CC水中煮沸後即可食用功效:薏苡仁清熱祛溼可緩解皮膚症狀;綠豆清熱解毒可緩解搔癢症狀;蓮子健脾祛濕緩解搔癢不適症狀
五毒月解方2/天氣熱爆卻頻頻感冒 醫師揭密「大家都忘了打開這一機」
農曆五月被稱為「毒月」,原因就在於非常容易生病,醫師就發現近來因感冒、咳嗽求診的患者不少,由於天氣又濕又熱,許多人猛吹冷氣、電風扇,卻反而不小心著涼。除了適時調整冷氣、電扇的強度之外,醫師表示許多人最常忽略打開除濕機,「濕邪」一旦入侵呼吸系統,就會引起鼻過敏與感冒。另外,許多人夏天常會出現濕疹,醫師也建議多吃葉菜類蔬菜,幫助身體代謝肉類食物,有助於減緩濕疹。夏天氣候悶熱潮濕,稍微活動一下就會滿身大汗,如果沒有及時擦乾汗水,當心濕疹上身。鄒瑋倫中醫師表示,若是體內排除濕氣的管道阻塞,例如少喝水、不排便,再加上外在環境如熱濕寒夾雜產生濕氣,就會造成濕疹。如果濕疹猶如白心粉圓、且相當密集,較屬於氣虛濕熱體質;濕疹類似紅心粉圓、且零星分布,屬於肝胃火盛體質;如果濕疹彷彿零星的透明珠珠屬於脾虛寒濕體質。可依照體質加以調養身體,例如氣虛就要補氣,可以喝黃耆冬瓜薑絲湯;火旺就多喝薄荷冬瓜茶;濕氣重就吃薏仁小米粥利濕。飲食上建議清淡,鄒瑋倫表示,不可吃過多太鹹、油膩、重口味食物,其他如芒果、竹筍、涼拌食物容易引發過敏反應也要避免,平時可以多吃豆腐、白木耳、山藥、薏仁等能夠修復皮膚,而且建議多吃葉菜類如地瓜葉,因為葉菜類不會刺激濕疹症狀,而且能幫助身體代謝。天氣熱到不行,站在大太陽下很容易汗流不止,此時若狂吹冷氣、電扇,反而容易導致感冒。(示意圖/黃鵬杰攝)另外,天氣雖然愈來愈熱,但感冒、咳嗽的患者卻沒有減少。李琪中醫師表示,就連她自己也常常因為冷氣風口對著吹,因此開始流鼻水、咳嗽。李琪表示,電扇和冷氣的風屬於中醫的「風邪」,是百病之長,所以電扇直接對著身體吹,非常容易導致著涼感冒,如果天氣真的太熱時,她建議打開冷氣讓室內溫度降低,切記別讓冷氣風口直接吹向身體,然後再將電扇作為調節通風的工具,放在較遠的位置,並開啟擺頭功能,或者將電扇的風量開大,但對著牆壁吹讓空氣對流即可。除此之外,李琪提醒一定要常開除濕機,她表示這是多數人最容易忽略的一點,台灣屬於亞熱帶氣候,環境濕度經常高於75%以上,環境濕度可以視為中醫的「濕邪」,首要影響的就是呼吸系統,像是慢性鼻過敏、長期咳嗽和氣喘。李琪說,許多人平常覺得昏昏沉沉、汗要流不流、身體常有黏膩感的時候,也可能是因為環境太潮濕,她自己平時使用的除濕機具有偵測濕度的功能,超過70%濕度就會開啟,其他如陰天、下雨天或剛下完雨,只要覺得空氣潮濕,她就會適時進行除濕。李琪表示,有些人擔心人在室內時開啟除濕機會過於乾燥,其實只要控制濕度在60%左右,就會舒適又不會太乾燥,而且有時天氣悶熱時,只要開除濕機搭配電扇,就會頓時覺得乾爽,根本不需要開冷氣,還能節省些微電費。
梅雨季濕疹好難受! 中醫籲:少吃甜食、奶製品
最近進入梅雨季,空氣潮濕、天氣悶熱,有許多人因濕熱而造成皮膚發癢。70歲的林先生長期手、腳、胸、背、鼠蹊部常起一塊一塊的紅疹,癢感越來越明顯,經常抓到流血甚至嚴重影響睡眠品質,遂求診中醫改善。濕疹症狀紅腫熱痛癢 「濕熱內蘊型」最常見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醫師廖振凱說明,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發生於任何年齡且不分性別,若體內過於濕熱,皮膚就會產生發炎反應,造成紅、腫、熱、痛、癢。然而,諸多辨證分型中,最常見的三種證型為:1.濕熱內蘊型:發病急,皮膚發紅、灼熱、搔癢不止,有時滲液,常伴隨身體燥熱、口乾舌燥。2.脾虛濕蘊型:發病緩,患處顏色黯淡,不如濕熱型那般痛癢,此類患者會感到疲困。3.血虛風燥型: 患處皮膚乾燥,摸起來粗糙,有食慾不振的情況。上述證型中,又以濕熱內蘊型最為普遍,廖振凱指出,高溫濕氣重的夏天,易引發濕邪和熱邪,尤其臺灣四面環海且屬於亞熱帶氣候,本就處於濕熱的環境,大台北地區受到盆地地形影響,相較於其他縣市,又更加濕熱,更容易出現濕疹、痰多、食慾不振、胸悶、排便鬆散等症狀。除了外在環境,飲食上碰到海鮮、芒果、荔枝、鳳梨等過敏食物,也會導致體內濕熱,使皮膚搔癢劇烈。內服中藥與針灸 改善濕疹症狀臨床上,中醫師以把脈、問診、症狀,分清體質後,便會依照病況開立中醫處方。廖振凱醫師表示,濕熱型患者可以透過黃芩、連翹、薄荷等藥材調理身體,或透過針灸曲池、三陰交、血海穴,達到清熱解毒,化濁利濕的治療效果。除了內服中藥外,亦可用天然中藥製作成藥膏消炎止癢。少吃過甜、奶製品 出現不適快就醫廖振凱提醒,濕熱的外在環境無法改變,若要改善濕疹,需要改變個人飲食習慣,少吃油膩、過甜、奶製品、易過敏的食物。若皮膚出現發紅、搔癢建議盡快就醫,由醫師評估體質,給予適切的藥物治療。
端午節前後腸病毒來勢洶洶 中醫師曝「驅毒避邪法」降感染風險
根據疾管署的監測資料顯示,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人次持續上升,已高於2017年以來的同期。而農曆五月初五為一年一度端午節,端午前後,由於氣候愈加悶熱潮濕,也是腸病毒等許多濕熱疫病蠢蠢欲動的時節,中醫因此發展出一套驅毒避邪的方法。腸病毒不一定有腸胃道症狀 5歲以下較易感染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中醫部總醫師莊照宇表示,中醫認為腸病毒屬於溫病疫癘,風邪熱毒兼夾濕邪侵犯人體而發病。感染腸病毒雖然可能出現腸胃道症狀,例如腹痛、腹瀉,但比例並不高;腸病毒的「腸」,是代表此類病毒經由「腸道」感染,大多透過糞口、飛沫或接觸傳播,故不一定有腸胃道症狀。而腸病毒一般潛伏期約3至5天,最常出現的症狀反而是咽喉痛、發燒,甚至合併口腔黏膜、牙齦、舌頭以及手腳掌出現水泡潰瘍等疱疹性咽峽炎與手足口症之典型特徵。最容易感染腸病毒的年齡層落在5歲以下小朋友,同時這階段也需特別留意腸病毒重症的出現。中醫採清熱、解毒治療 緩解不適、縮短療程莊照宇總醫師指出,針對腸病毒的治療,中醫常採用「瀉脾清熱、解毒透疹」的治療原則,初期發燒、咽喉紅痛,選擇銀翹散合麻杏甘石湯;若咽喉腫痛明顯,影響進食吞嚥,可改為普濟消毒飲,配合外用的吹喉散,以有效縮短病程,避免小朋友脫水或營養失衡;針對口咽及手足部的水泡,若合併腹悶脹、胃口不佳,則可用甘露消毒丹合藿香正氣散,酌加薏仁、茯苓、桑白皮化水濕,以及銀花、牡丹皮、清血熱。若小朋友原先有癲癇、熱性痙攣病史,甚至處方可提前加入鉤藤、燈心草等清心肝鬱熱,穩定神經系統。做好腸胃保健、增強免疫力 有效降低腸病毒傳播腸病毒的預防方面,由於酒精對腸病毒無效,因此,莊照宇總醫師建議,洗手、戴口罩,甚至用漂白水做居家消毒,預防效果會更佳。由於腸病毒經由腸道感染繁殖,故平素加強腸胃道的免疫防護很是重要,在中藥保健茶飲方面,可選擇金銀花、連翹、藿香、扁豆、薄荷等解熱毒化腸胃濕氣;並配合穴道按摩,如合谷、曲池、魚際、神門、陰陵泉等通暢身體循環;飲食方面,也要盡量少食用烤、炸、辣、甜食等高熱量食物,並配合適當運動與水分補充,方能有助於免疫力提升,降低腸病毒感染與傳播的風險。
今起節氣「雨水」迎春!4生肖慎防氣喘發作 專家提醒6大禁忌
2023年2月19日06點35分,節氣進入「雨水」,是大地回春的重要節點,自此之後氣溫開始回升,濕度逐漸升高,但冷空氣活動仍頻繁,天氣相當不穩定,台中市名門命理教育協會創會理事長楊登嵙提醒,寒濕邪氣是雨水節氣常會出現的病邪,尤其生肖是屬牛、龍、馬、羊的人特別要注意感冒、過敏性疾病,如皮膚病、氣喘、過敏性鼻炎、風濕性關節炎等。台中市名門命理教育協會創會理事長楊登嵙以下依照食衣住行育樂來建議「雨水」開運養生與禁忌:一、食的養生與禁忌應少吃酸味,多吃微甜甘潤,以養脾臟之氣,可選擇蓮子、紅棗、桂圓、百合、糯米、淮山、甘蔗、黃豆芽、綠葉蔬菜、甜椒、枇杷、芭樂、粥等;達到健脾養胃的目的,脾胃顧好了,體質就優良,年後不應盲目進補,建議多喝溫開水與食性平之物。喝杯溫熱的紅糖薑棗茶,泡個熱水腳,微微出汗即可祛除外濕。同時,還要注意防止內濕。注重於「防風祛濕」,建議將菊花、甜菊、萬壽菊、甜薄荷、薰衣草、百里香、綠茶、玫瑰、……等食材,沖泡成茶飲,作為日常生活中的飲品,排解積蓄在人體內的濕氣,利尿、利便,就不怕濕體質帶來各種病症。二、衣的養生與禁忌天氣雖開始回暖,但氣候仍會多變,時冷時熱,故厚衣棉服不可驟減,以防風寒侵入而致病。易下雨,濕衣裹身而感受寒濕會引發疾病,建議採用「洋蔥式穿搭」,用來應付冷熱難以捉摸的氣溫。三、住的養生與禁忌在居室及其周圍種植綠葉花卉,既能讓環境充滿生機又能凈化空氣促進身體健康。穿襪子睡覺,盡量以棉、毛天然材質為主,不要勒太緊,以免影響循環,越睡越累;最重要是自己能感覺到舒服、溫暖,而不是束縛感,入睡時腳暖,比較容易睡得著、睡得深。四、行的養生與禁忌日夜溫差仍大,作息最好早睡早起,清晨出門運動,最好穿上外套,加強頸部與四肢保暖。雨水節氣降雨多,出門最好帶把傘,這樣就可以避免冒雨涉水。五、育的養生與禁忌春天是向上萌發的季節,不是閉塞的時候,適合多嘗試多發展。用不著生別人的氣,或生自己的氣。在揚發的春季,忌火爆生氣、大動肝火。宜多接近青山綠水、多走動,將怒火、鬱悶疏泄。到空氣好的地方,吐舊納新,享受一下深呼吸的舒暢感。人體的脾胃被濕邪所困,易導致中氣不足,氣血運行不暢,就會出現疲勞、乏力、頭昏腦漲等不適症狀;不少人到了春天就呵欠連連、昏昏沉沉沒精神,這就是「春睏」。這時最好的解決方法不是多睡覺,而是應當適當的運動,一則動能生陽,二則汗能排濕。可進行和緩的運動,如飯後至戶外散步,若室外氣溫仍低,則可以爬樓梯、做家事,甚至原地踏步,都能溫和增進身體的活動量,卻不使身體過度勞動。六、樂的養生與禁忌雨水節氣想出門走走常常遇到下雨,臥室鋪上瑜珈墊立刻變成個人健身房,室內運動省錢又方便。想要好玩一點,就拿出健身環,搭配電動邊玩邊運動,既可促進血液循環還有娛樂效果。
防長新冠!康復1個月內勿進補 飲食清淡「避免邪毒殘留」
COVID-19急性感染一般症狀會在4週內好轉。但部分病人康復後,可能會因新冠病毒感染引發生理病理變化、急性感染引發的免疫系統失調及發炎性損傷,與重症相關後遺症等,影響日常身體活動功能,可能造成呼吸、血液、心血管、神經精神、腎臟、皮膚等系統出現新的、反覆的、持續的症狀。這些症狀通常在3個月內痊癒,而部分病人的症狀可能持續超過3個月或陸續有新的症狀出現。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因罹患新冠肺炎產生的長期影響稱為COVID-19急性感染後徵候群或長新冠,定義為確診或疑似感染新冠病毒3個月後,仍有無法以其他診斷解釋且持續至少2個月的症狀,並通常對日常生活或身體活動功能造成影響。根據WHO估計,約10~20%的新冠感染康復者會出現長新冠後遺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醫師張馨予指出,長新冠後遺症最常見症狀包括全身倦怠(47%),呼吸困難(32%)、肌肉酸痛(25%)、咳嗽(20%)、頭痛、關節痛、胸痛、嗅覺味覺的喪失、腹瀉等,而且可能會有腦神經系統、精神、心血管、腸胃等系統併發症。張馨予說,以腦霧為例,可能有注意力不集中、思考變慢、健忘、類似腦中風等症狀。以中醫來看,新冠病毒感染屬於疫病範疇,病因爲感受疫癘之氣,病機特點有濕、毒、瘀、虛。中醫典籍中也有提到瘟疫後遺症如瘥後發瘡、瘥後發腫、瘥後發痿、瘥後咳嗽、瘥後怔忡、瘥後不寐、瘥後昏沈等,皆是描述各種可能的後遺症症狀。新冠病毒感染時,急性期濕毒之邪流竄、困阻氣機,容易化燥傷津,恢復期主要病機爲氣陰兩傷甚至陰損及陽。同時新冠肺炎本身濕邪黏滯的特質使其更容易病症纏綿難癒產生後遺症。張馨予表示,長新冠常見中醫證型包含脾肺氣虛、氣陰兩虛、肝鬱氣滯及氫氣不升等。脾肺氣虛型常見症狀有疲倦、胸悶、胃口不佳、腹脹、解便稀軟等。氣陰兩虛型常有疲倦、胸悶、口乾、心悸、乾咳等症狀。肝鬱氣滯型常見憂鬱、焦慮、失眠、咽喉梗感等症狀。淸氣不升型常見症狀有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衰退、思考變慢等類似腦霧症狀。這些都可以到中醫門診開立合適對證藥物治療改善。平時也可以通過穴位按摩改善一些新冠後遺症個症狀,例如在思緒不清晰、無法集中精神時可以按摩頭頂的百會穴及四神聰穴,可以幫助醒腦開竅。疲倦、胸悶、腹脹、解便稀軟時可以按摩肚臍下方約隔2指寬的氣海穴及膝下前側四指寬偏外的足三里穴幫助身體補氣理氣及調理脾胃。張馨予提醒,新冠感染康復後1個月內,建議避免自行進補。新冠肺炎恢復期,在飲食上建議以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為主,避免過飽過飢、肥甘厚膩、生冷瓜果、烤炸辛辣的食物,以免助長濕邪化熱或邪客脾胃影響消化。生活上也建議保持心情愉悅、充分睡眠、適當活動、注意保暖避免溫差大而著涼、維持個人防護如佩戴口罩。
8成洗腎患者搔癢難耐 中藥助清熱解毒
70多歲的林阿嬤,有高血壓病史,身材嬌小瘦弱、膚色黃黑,因末期腎病,兩年前開始在家中進行腹膜透析。經過一段時間的透析過後,四肢皮膚起疹,乾燥搔癢無比,逐漸蔓延到身體各處,經醫師診斷為腎病所致的尿毒性搔癢症。經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楊茲甯醫師診治近半年,林阿嬤食慾漸增、脹氣減輕、小便時已無灼熱感、下肢腫脹消退、身體各處的皮疹也逐漸痊癒,大大提升的生活品質。國際期刊統計,尿毒性搔癢症的盛行率,在尚未接受透析的患者低於3成,已接受透析的腎病患者則高達5~8成,約有1成的患者因搔癢嚴重到徹夜難眠。腎病友在透析劑量調控過程中,體內難免有一些毒素殘留積累,離子失衡,激化神經及內分泌激素反應,誘發皮膚癢,加上此案為年長患者,老化也會導致皮脂腺萎縮、汗腺分泌失能,致使皮膚乾燥、搔癢加劇。病人除了皮膚搔癢起疹外,還有諸多不適的症狀,包括小便時有灼熱,尿量少、下肢腫脹、腹部脹氣、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經楊茲甯醫師診斷發現因脾土虛弱,導致水液代謝不良,表現在腹脹、食慾不好、舌苔白厚上。楊茲甯醫師表示,脾居中焦,主運化,調控體內水液的代謝,若運化失常,則濕邪瀰漫,體內濕氣過重,故以香砂六君子湯健脾益氣。濕邪鬱久化熱,濕熱蔓行肌表,會導致皮膚搔癢起疹,用黃連解毒湯、蒲公英清瀉熱邪,解決起疹搔癢。另採導赤散、茵陳蒿,幫助排尿順暢與灼熱感。除此之外,也加入生地、麥冬以養陰,兼防苦寒藥物太過傷陰。治療方針攻補兼施、清熱解毒外不忘扶正補虛、標本共治。腎病患者需要長期透析治療,過程中經常伴隨不適症狀,表現在消化系統、泌尿道系統或皮膚上,讓患者情緒低落、焦慮不安。中醫經辨證論治,根據患者身體狀況及抽血數據,調整處方用藥,可緩解腎病的併發症,陪伴腎病友維護生活品質,使其更有心力面對後續的療程。
今天「小滿」容易生病感冒 吃這兩種東西增強免疫力
2022年5月21日09時23分節氣來到「小滿」,是24節氣中夏季的第二個節氣,台中市名門命理教育協會理事長楊登嵙教授解釋,「小滿」在過去農耕時代,代表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沒完全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此時也是梅雨季節開始,天氣越來越熱,日照也越來越長,楊登嵙提醒,此時節好像夏天但仍未到夏天,反而是最容易生病感冒的時候,因此在食衣住行育樂仍有許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一、食1. 中醫認為「夏養心」,而心喜涼,也可以適量食用一些帶有酸味的飲食,如檸檬、梅子等。養生方面應該以健脾、清熱、祛濕的清淡飲食為原則,避免辛辣、重口味的飲食。初夏濕熱的天氣飲食調養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為主,適合多吃苦味的食物如苦瓜、筍、秋葵,或甘涼屬性的食材如絲瓜、冬瓜、西瓜、小黃瓜、綠豆、決明子、綠茶、薏苡仁、水芹、荸薺、黑木耳、胡蘿蔔、番茄、山藥、生薑等,來消暑、降火氣,少吃肥膩、生濕助濕的食物。不過,身體屬寒者注意飲食方面還是要適量食用一些性溫或性熱的食物來調整體質。2. 苦瓜能「除煩熱,解勞乏,消心明目」,苦瓜能消暑解乏,刺激人的食欲,開胃健胃助消化,有利於提高免疫力,可以多食用。值得提醒的是,苦瓜性寒,大便溏瀉、脾胃虛寒者應少食。3. 中醫認為,生薑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等功效,生薑能把體內寒毒排出體外。此外,夏天人體唾液、胃液分泌會減少,影響食欲,很多人胃口不好,有「飯不香、吃生薑」的說法,如果飯前吃幾片生薑,可以刺激唾液、胃液和消化液的分泌,增加胃腸蠕動,增進食欲。4. 少喝冷飲:氣溫不斷升高,人們往往喜用冷飲消暑降溫,但冷飲過量會導致腹痛、腹瀉等病癥,由於小兒消化系統發育尚未健全,老人臟腑機能逐漸衰退,故小孩及老人更易出現此種情況。身體屬寒性者以及身患重病者猶應注意,因貪圖冷飲冷食容易引發全身各種疾病,或使已有病情更加嚴重。5.注意衛生飲食:溫度比較高,而且濕度比較大,這樣給了細菌、病毒繁殖創造條件,而且隔夜的食物是容易變質,生冷的食物是容易損傷脾胃,這樣就是會造成我們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等胃腸道疾病。二、衣早晚仍會較涼,氣溫日差仍較大,時冷時熱,因此要注意適時添加衣服。著裝宜寬鬆舒適,不僅活動方便,而且通風透涼,有利於散熱,要保持下身衣著寬鬆透氣,以免陰部患皮膚病。中醫認為,濕邪有重濁、趨下的特性,易侵襲陰部、下部。服裝覆蓋身體面積越小,體溫散失越快,但在炎熱的夏季,不要誤以為穿的越露就會越涼快,因為只有當外界氣溫低於皮膚溫度時,暴露才會有涼快感。當外界氣溫高於皮膚溫度時,暴露面積不宜超過人體總表面積的25%,否則熱輻射就會侵入皮膚,反而更熱。三、住夏季天氣濕熱,易滋生蚊蟲,晚上睡覺時,要注意避免著涼受風而患感冒,夏天受寒於身,到了秋天易犯咳嗽,貪涼臥睡必將引發風濕疹、濕性皮膚病等疾病。注意居家和個人的衛生,勤換洗曝曬被褥和貼身衣物,剷除病菌在濕熱天氣滋生蔓延的「溫床」。四、行夏季日長夜短的規律,早起晚睡,但要睡眠時間充足,以保持精力充沛。在炎炎夏日預防內熱的有效方式,就是規律作息,避免熬夜。日長夜短,氣溫高,人體新陳代謝旺盛,消耗也大,容易疲勞。如果長期熬夜,造成人的生理機體和新陳代謝系統的紊亂,導致內熱上火,很容易引起便祕、口腔潰瘍、咽痛等上火症狀。五、育夏天身體陽氣旺盛,應該要出些汗,使身體過盛的陽氣能宣通開泄於外,要適當的到戶外活動,因應「夏長」之氣來調養身體的。可在清晨參加體育鍛煉,以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練氣功等為宜,不宜做過於劇烈的運動,避免大汗淋漓,傷陰也傷陽,每個人要根據自己的身體實際狀況來安排鍛煉事宜。天熱人易出汗,中醫視汗為「心之液」,出汗過多自然易消耗心臟陰液,導致心陽更加虛亢,人也會覺得疲累,這叫「壯火食氣」,也就是火太壯會消耗掉我們身體裡的氣,所以運動要適量。六、樂氣溫升高,陽光較強,人們也易感到煩躁不安,此時要調適心情,注意保持心情舒暢,胸懷寬廣,以防情緒劇烈波動後引發高血壓、心腦血管意外等,可多參與一些怡養性情的藝文活動,如下棋、書法、畫畫等。
60歲婦人膝關節疼痛難耐 中醫針灸6穴位改善
60歲的李女士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已多年,雙膝疼痛導致生活品質降低,平時不敢出門,走路超過15分鐘就會開始疼痛不已,外出時無法上蹲式廁所,上下樓梯更是困難,影響她自行出門的意願。注射玻尿酸、吃止痛藥皆無法減輕疼痛,骨科醫師建議若無法改善可能需要換人工關節,故李女士尋求中醫幫助希望能減緩症狀。膝關節經長年累月使用,會導致軟骨磨損,進而形成骨刺、關節變形產生膝關節疼痛問題,因而影響活動功能及生活品質。好發於老人、停經後的婦女及體重過重者,王怡婷醫師表示,中醫認為關節疼痛屬於「痹證」,是由風、寒、濕等外邪侵襲人體,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經絡不通造成疼痛的症狀,以風邪致病為主者,疼痛較無定處,可選用羌活祛風通絡;寒邪致病為主者,疼痛劇烈且位置固定,可選用附子溫經散寒;濕邪致病為主者,常見關節酸痛而沉重,天氣陰雨時可加重或誘發症狀,可選用薏苡仁祛濕除痹。王怡婷醫師取陰陵泉、足三里穴,健運脾胃、利濕消腫;取內膝眼及犢鼻穴,促進膝關節腔內循環,刺激軟骨修復;取血海穴改善血液循環以濡養關節;取伏兔穴強化股四頭肌;除了上述6穴位,並搭配補肝腎、強筋骨、活血化瘀之中藥共同調理身體。李女士經針灸及中藥治療一個多月後,膝痛不適已逐漸獲得改善,可自行走路去搭公車,暫不需要開刀。王怡婷醫師提醒,膝關節退化並不是老年人專有的疾病,若常常姿勢不良、體重過重者也可能提早面對關節炎的問題,所以平時應注重保養關節,如避免蹲跪的動作、體重過重者應減重以減輕膝蓋壓力、多熱敷膝蓋促進血液循環、穿合適有彈性的布鞋,鞋墊可以緩衝膝蓋受力,以及抬腿運動或是其他強化大腿股四頭肌力量的運動,可以協助膝蓋有良好的穩定性以及避免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