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花羅
」3姊弟遭撞飛「反人類斑馬線」掀譁然…專家提解方 他嗆交通部:只想著檢不檢舉
彰化3姊弟遭無照74歲老翁駕駛休旅車撞飛,造成2命危1輕傷。公路局雖在事故後將邀請專家學者會勘評估優化該路口,但這起事故只是全台灣「不合理道路設計」縮影之一,也讓長期呼籲中央及地方改善道路設計的人士心寒與憤怒。多次代表民間與公部門會議的交通YouTuber「火花羅」指出,該路段為交通部管轄的彰化台17線及台61乙線路口,但這處路口既有「標準最爛的4線車道」,也缺乏人行道、行人庇護島、行穿線加強補助燈照明等設施,更沒將行穿線退縮。行穿線退縮能降低行人遭遇危險的機率。(圖/翻攝自Cheap臉書)行穿線退縮除了讓路口更方便設置行人庇護島,也能減少轉彎車因死角撞上行人,且以本次事故路口的「斜長行穿線」為例,若行穿線退縮將大幅縮短行人過馬路時間,等同減少遭遇危險的機率。消基會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李克聰指出,斜高路口的行穿線通常也是斜的,但這會拉長行人穿越時間也有視線死角,導致人車衝突,也容易讓高齡者或行動不便人士,斑馬線走一半變成紅燈。李克聰表示,「行人穿越線最好能90度正視,才不會有死角」。而該處行穿線要退多遠,需視實際勘查測量,而退縮的唯一可能影響是行人過馬路位置離路口有段距離,但這樣穿越馬路才安全。如果是高齡者社區,也可評估設置庇護島。事故路口缺乏足夠照明,容易讓駕駛來不及發現行人。(圖/翻攝畫面)李克聰強調,政府應宣導行人遵守號誌、車輛行經路口減速慢行,也可研議科技執法或其他方式對經過路口未減速車輛開罰,且車輛即使是綠燈,遇到行人闖紅燈或走到一半變綠燈,也要停讓行人。另外,台灣除普遍存在道路設計的工程(Engineering)問題,「交通3E」中另2E執法(Enforcement)、教育(Education)也漏洞百出,考照者無法學習到應有知識,擁有駕照後也無法回訓學習新法規及知識;現行法規的設計及裁罰也跟不上國際潮流,交通部長王國材日前提出「擬微罪不記點」更大開違規之門。火花羅對此怒斥:「行人地獄吵這麼久了,交通部直轄下的省道還是這個垃圾樣,然後一個標準化的道路設計規範都生不出來,整天只放在檢舉不檢舉。我就問你行政院開的道安會報,找了這麼多縣市首長是在開什麼鬼東西?」
「綠化」措施反成道路殺手!避免植栽遮擋視線出意外 內政部將修法
為洗刷台灣「行人地獄」惡名,內政部營建署著手修法,規畫交叉路口25公尺範圍內的植栽限高50公分,以確保駕駛和行人不會因植栽遮擋視線,而發生意外。若依此規定,各地著名的林蔭大道,如台北市仁愛路、敦化南北路等多處蓊鬱的路樹,將不復存在,都市景觀將大為改變。避免遮擋視線 減少車禍意外用路安全與路口植栽,哪個重要?YouTuber「火花羅」曾拍攝影片,指新北市蘆洲環東大道分隔島上種植行道樹,會遮蔽駕駛視線,汽車在停止線之前,才會看到有行人站在分隔島與斑馬線的交界處,「火花羅」批評政府的「綠化」措施反成為道路殺手。花蓮縣壽豐鄉東華大學前的大學路分隔島上也種滿植栽,曾因樹木垂枝遮蔽視線,導致2名大學生車禍死亡。東華大學表示,正門前大學路(花35-1)係屬縣道,非學校所轄。壽豐鄉公所祕書江思婷則表示,車禍原因很多,不過如果危及行車安全,公所在人力充足下會配合,並尊重專業判定。營建署5月就《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規範》修正草案,召開審查會,邀請地方政府代表共同討論,並達成共識,「交叉路口為保持良好行車視距,距停止線25公尺範圍內植栽帶種植之灌木、草花或草皮,栽植高度應低於50公分。」迄今3個月後,修正草案尚未公告。營建署說,還需要再請專家、地方政府就實務面做討論。移植工程浩大 實務恐有困難其實交通部在2020年5月曾公布《公路景觀設計規範》,規定中央分隔島頭應保持視距淨空25公尺內,植栽不可高於50公分,營建署這次修法是將市區道路納入規範。「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召集人林柏勛贊成營建署願意修法改善,政府終於肯面對是好事。林柏勛認為,相關規範都有,但這些都是準則,不具強制力,地方政府沒有落實,形同具文。如果依照營建署的新規範,路口植栽遷移將是大工程。根據統計,台北市的行道樹有9萬4053棵,新北市的行道樹,包括分隔島與人行道就有7萬3396棵,當時至營建署開會的地方政府就反應,若依規範執行,恐有很大數量的喬木需遷移,實務上有困難。增加彈性機制 融合景觀安全消基會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李克聰肯定營建署修法方向,但李克聰認為,保障道安須與環境融合,地方政府才易於執行與維護,例如台北市仁愛路樹木較多,若採取統一標準,強制移除可能將引起民怨,建議增加彈性機制,在行的安全與維護景觀之間,找到修法平衡點。台北市警察交通大隊表示,有些駕駛人到停止線才能看到用路人的情形,如果能更早之前發現,確實能對行車安全更有幫助。北市交通管制工程處也建議,考量路口行人可視性及右轉車輛轉彎視距,路側人行道的植栽規畫應該也要納入規範。新北市交通局交通管制工程科長林昭賢表示,打開視距對交通而言是好的,交通單位當然支持,但實際執行面須視維護單位評估是否有困難。新北市養工處長簡必琦則說,若跟交通安全有關,地方都會配合,且路口轉彎處若有高大灌木確實有安全疑慮,過去執行人行道改善工程時,施作前都會與交通局一起研究是否有行車安全疑慮,交通局也會提出類似建議,對於營建署修法內容,目前看起來都可以配合。
搜奇/全世界「第一條高速公路」 感受復古美式情懷的66號公路
騎乘機車橫跨美國,新信是不少喜愛騎士夢想,先前,國內的攝影師同時身兼影片創作者的「火花羅」就完成了這項創舉,騎著品牌白牌重機,在30天內,橫跨全世界以及美國的第一條高速公路,美國66號公路(Route 66)。66號公路全長3945公里,起始於美國中部大城芝加哥,終點則是美國西岸的洛杉磯聖塔莫尼卡。說到這條66號公路,雖然因為州際公路興起之後重要性逐漸被取代,但依然是許多遊客心中公路旅遊的首選。66號公路全長3945公里,起始於美國中部大城芝加哥(Chicago),終點則是美國西岸的洛杉磯聖塔莫尼卡(Santa Monica)。經濟大蕭條期間,公路沿途小鎮店家林立,這條公路象徵著美國強烈內需的希望。66號公路於1926年施工,並再1938年全線完工,經濟大蕭條期間,公路沿途小鎮店家林立,這條公路象徵著美國強烈內需的希望,二次大戰期間,66號公路還肩負起運輸軍用物資的主要道路之一,也促使沿途商業活動更加繁榮,進入1950年代,66號公路更成了旅遊度假的首選路線,沿途優美景色,旅遊業興盛持續拓展,可惜來到1960年代因為洲際公路興起,66號公路相形之下黯然失色。以現代道路建築品質來看,66號公路稱不上是「高速公路」,但卻是當年貫穿美國東西部的一條主要公路。66號公路是美國高速公路的雛型與前身,正式的名稱是「威爾羅傑公路」(Will Rogers Highway),道路編號66(Route 66),因而被稱為「美國的主要道路或美國大街」(Main Street ofAmerica),雖然被稱為全世界以及美國的第一條高速公路。當然,以現代道路建築品質來看,66號公路稱不上是「高速公路」,但卻是當年貫穿美國東西部的一條主要公路。早期的66號公路是許多開車族從美國東岸至西岸的必經之路,所以沿途有許多商店、餐館或是酒店等。這條公路從1956年州際公路法案通過之後開始沒落,美國官方改採以德國具有國防目的的高速公路為模範,此後新式公路不斷興建,66號公路就很少有車輛行經。早期的66號公路是許多開車族從美國東岸至西岸的必經之路,所以沿途有許多商店、餐館或是酒店等,提供當年駕駛族與遊客的需求,但是,隨著車流量急劇減少,僅留部份歷史路段的店家也轉賣66號公路的紀念品。66號公路可說是美國歷史上主要的交通要道之一。66號公路可說是美國歷史上主要的交通要道之一,沿途經過8個州、3個不同時區,透過許多民間組織的努力,才保留各州的部分66號路段,也就是現今稱的「歷史的66號公路」(Historic Route 66),除此之外,66號公路的代表圖案更被印在路面上、紀念品和紀念服飾等,另外各種建築、文物和歷史紀錄,也讓原本已經沒落的66號公路慢慢浴火重生,如今成為汽車族和重機族的朝聖之路。透過許多民間組織的努力,才保留各州的部分66號路段,也就是現今稱的「歷史的66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