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手機
」 烘手機腸病毒流行期!小心絨毛玩具成傳染媒介 6大QA一次看
疾管署於7日提醒民眾,國內腸病毒正處流行期,疫情持續上升,預計6月中會達到高峰。由於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在家庭與教托育機構(幼稚園、托兒所、安親班)等處最容易傳播,其中以5歲以下嬰幼兒為重症的高危險群。疾管署也請家長要保持警覺,留意嬰幼兒健康狀況,疾管署也整理了相關Q&A。●腸病毒是怎麼傳染的?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在家庭及教托機構育機構等處最容易傳播,可經由接觸或以飛沫方式感染幼兒而造成,也可能經由接觸無症狀帶病毒家長或病人的口鼻分泌物、咳嗽、打噴嚏飛沫,或吃進被含有病毒之糞便所污染的食物而受傳染,玩具常成為幼兒間傳染的媒介,尤其是帶毛的玩具更容易因接觸幼兒口嘴造成大量病毒感染而發病。●腸病毒何時流行?潛伏期與可傳染期各是多久?腸病毒流行期為每年4至9月,夏季為高峰期,但在亞熱帶國家全年都可能發生。腸病毒潛伏期約2至10天,病人大多可在一週左右痊癒,一般而言,在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高,痊癒後,腸病毒還會隨著糞便排出達 8 到 12 週之久,表示都還有傳染力。所以痊癒之後還是要繼續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才可以降低病毒傳播的機會。●感染腸病毒會出現什麼症狀?感染病毒後一般3至5天會出現症狀,但是大多數感染者,沒有臨床症狀或臨床症狀極為輕微,而大部分病例過了幾天之後就會自然痊癒。典型症狀為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可能合併發燒。病程為七至十天。極少數個案,有可能發生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心包膜炎、肺炎、麻痺等併發症。●如何預防腸病毒?目前腸病毒中,除了小兒麻痺病毒以外,沒有疫苗可以預防,所以勤於正確洗手、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減少被傳染的機會是預防的基本方法。1.正確的洗手方法為:在水龍頭下把手淋濕、擦上肥皂或洗手液、兩手心互相磨擦、兩手揉搓自手背至手指、兩手揉搓手掌及手背、作拉手姿勢以擦洗指尖、用清水將雙手洗淨,關水前先捧水將水龍頭沖洗乾淨、用乾淨的紙巾或烘手機將手烘乾。2.流行期間儘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不要跟疑似病患(家人或同學)接觸,特別是準媽媽、幼童和新生兒,盡量避免接觸腸病毒病人。3.家有嬰幼兒的成人工作或外出返家後,務必先更衣洗手,在摟抱、餵食嬰幼兒前,應以肥皂正確洗手。4.罹病之學童,宜請假暫勿上課,接受治療並好好休息,同時也可避免傳染其他學童。5.平時注意營養、均衡飲食及運動,增強個人之免疫力。也要注意環境衛生及通風。●腸病毒如何治療?重症前兆是什麼?除了小兒麻痺病毒有疫苗預防之外,腸病毒感染症目前並沒有特效藥,採取支持療法,如退燒、止咳、症狀治療等方式,絕大多數患者會在發病後 7-10 天內自行痊癒。少數患者會出現「持續發燒、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至大醫院就醫。●吃冰或是冰的東西可以治療腸病毒嗎?坊間有傳言吃冰或冰的東西可以治療腸病毒,其實這是不正確的觀念,請民眾不要誤信;腸病毒目前沒有特效藥物可以來治療,吃冰(含冰涼食品)只可以緩解小朋友嘴巴破的不舒服症狀,也可以幫小朋友補充一些水分,但是大量吃冰並無法治療腸病毒。疾管署也再次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洗了等於白洗!實驗曝烘手機將細菌全吹到手上
肥皂洗手後再弄乾水分能更有效預防細菌沾染,而為了響應環保,減少垃圾製造,許多公司、營業場所、公家機關等也紛紛在廁所裝上烘手機。但近期一實驗顯示,烘手機反而會透過強風將空氣中的細菌吹到手上,甚至比起自然風乾還要髒。3月25日,TikTok帳號the_lab_life1上傳了一部實驗影片,她分別於商場、電影院以及工作地點採集了烘手機強風的樣本,欲與自然風乾做比較,而經過封箱培養後發現,自然風乾的培養皿中未看見細菌產生,而其餘三者均有不少黏稠的細菌泡沫。根據《紐約時報》報導,公廁中曾發現能透過皮膚感染的金黃色葡萄球菌,以及其他例如大腸桿菌、沙門氏菌、A型肝炎病毒、諾羅病毒等等,而沖馬桶這個舉動則會使得病原微生物以氣溶膠的形式飄散到空氣中,再加上烘手機的強風,促使細菌在空氣流動中停留更久時間。機器本身沒有問題,但烘手機會把帶有細菌的強風吹到人的手上,進而增加感染的風險。這部影片在TikTok上已達到2330萬播放量,並獲得220萬點讚和1.2萬則留言,網友驚嘆道,「這就是我為什麼從不使用烘手機」、「我都只是甩乾水自然風乾」。也有人提到自己都將水直接擦在褲子上,但實際上衣物褲子因長時間接觸空氣也都會沾染上細菌,若將濕濕的手在褲子上抹乾,也等於白洗了手,最好還是以手紙擦乾,再不濟則選擇自然風乾,以真正達到洗手消毒的效果。
公廁到底有多髒? 小心細菌「轟炸機」
俗話說「人有三急」其一指的是上廁所,出門在外難免會有需要使用公廁的時刻,而上完廁所必須洗手,這更是所有人的常識,尤其碰上疫情爆發,民眾洗手的次數更是頻繁。然而大陸近期有調查數據顯示,許多公廁中常備的洗手液以及烘手機,經檢測微生物含量皆超標。據《頭條新聞》報導,曾有財經節目,對商場、餐廳及機場等地的公廁內的洗手液進行調查,結果經檢測發現所有的樣本皆細菌超標,其中最嚴重為位於北京市機場廁所的洗手液,菌落總數60萬,超出國家規定標準的600倍,因此不管外表多光鮮亮麗,該洗手液也有可能是細菌培養基地。大陸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所副主任技師李濤表示,這洗手液可說是細菌的培養基地了。對於洗手液為何普遍那麼髒,主要原因在於商家為了省錢,重複給同個容器加註洗手液;往洗手液裡加水。此外劣質洗手液如批發的洗手液,本身的細菌含量就容易超標,因此如果加水會更加劇微生物繁殖。不管哪種烘手機款式,其原理都一樣,會將廁所中所有的細菌收集起來,噴向你的手甚至全身。(圖/翻攝自頭條新聞)除了洗手液,極多公廁還設有烘手機供民眾使用,而烘手機的細菌比洗手液更誇張。如今常見的烘手機款式為「雙面烘」及「向下吹」,然而不管哪種款式,其運作原理皆與吹風機一樣,風從一面進,再從另一面出,因此烘手機啟動時,會吸入廁所空氣中的細菌和細菌孢子,再通過出風口將微生物吹出。曾有研究人員進行對照試驗,將培養器皿放置在沒有烘手機的公廁內,經過18小時後,僅長出6個病原菌菌落。將培養器皿放置在設有烘手機的公廁內,烘手機啟動30秒,之後便會長出254個病原菌菌落。因此烘手機可以稱是細菌「轟炸機」,因它會將廁所中所有的細菌收集起來,再噴向你的手甚至全身。使用者有可能因此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皮膚紅腫、糜爛及流膿;腸桿菌「克雷伯氏菌」傷口感染甚至引起敗血症;「陰溝腸桿菌」嚴重呼吸道感染等多種細菌。烘手機之所以充滿細菌,主要是因為許多地方一旦安裝完畢,便不會再對其烘手機進行定期檢修、維護及保養。
烘手機PK擦手紙 洗完手「這方法」細菌殘留量最少
許多民眾去公廁上廁所洗完手都會用烘手機,因為這樣可以省紙。但高雄大同醫院近日做了一項實測,發現使用烘手機殘留的細菌是擦手紙的5倍,台大醫院小兒科醫師李秉穎也說,「擦手紙比烘手機好。」綜合媒體報導,高雄大同醫院近日做了實測,用醫院用ATP生物冷光檢測烘手機和擦手紙,發現兩者的菌落數相差5倍,大同醫院職安衛室主任沈駿緯說,「使用擦手紙,他手上的菌落數大概只剩下103RLU,如果使用烘手機,他的平均數值是525RLU。」沈駿緯表示,該實測是針對內部進行試驗,希望給醫護人員一個安全的廁所環境,因為疫情期間曾發生使用共用廁所染疫的情況。沈駿緯說指出,下吹式烘手機在使用後水分會累積到底部,導致病菌孳生,熱風一吹又會跟著擴散,舊式烘手機熱風是往下吹,則不會有積水問題。沈駿緯也呼籲,防疫期間還是要經常洗手,最重要的是洗完要「擦乾」,如果手部再進行酒精消毒,是更保險的作法。李秉穎7日在臉書發文指出,「用擦手紙比烘手機好,主要是因為細菌、病毒會附著在手上。擦手紙可以產生物理摩擦作用,所以除菌效果比較好。如果用毛巾,就要看毛巾乾不乾淨。多人使用的毛巾,殘留微生物一定較多。」此外,國外也有做出相關研究,使用烘手機會把細菌帶到整個空間,研究建議在疫情期間最好用擦手紙。
商場女廁烘手機疑安全隔板脫落 5歲女左食指慘遭絞斷濺血
意外隨時都可能發生,家長帶孩子出門遊玩時,務必隨時注意幼童的狀況。新加坡1名5歲女童,本月(12月)6日晚間9時許,和家人前往愛雍烏節(IONOrchard)購物中心。不料,卻在上廁所後烘乾手部時,手指不慎遭烘乾機絞斷,只能進行截肢手術,留下永久性殘疾。根據中國《聯合晚報》報導,女童父親在社群平台臉書上PO文表示,事發當天自己帶著家人前往該間購物中心用餐,吃完飯後5歲的女兒想上廁所,便由外傭帶往B4的女廁,洗完手後自行走向女廁裡的烘手機,沒想到才不到兩秒鐘,女童的小手指就被缺了隔板的烘乾機絞斷。據了解,烘手機原應設有安全隔板,避免使用者觸碰到運轉中的扇葉。然而,女童當時使用的烘手機不知為何竟缺少這層安全隔板,導致其在烘乾手部時,小指就直接進入葉片的運轉範圍,食指的指尖瞬間被絞斷。女童父親表示,意外發生後女兒立即放聲大哭,一旁的孩童也被嚇哭,他聽到聲響趕忙衝進去救人。商場人員也急忙趕赴女廁,一行人試著將烘手機從壁櫃裡取出,想要找到女童被絞斷的手指碎骨,但卻找不到鑰匙,最後只好硬將壁櫃撬開。據報導,該名受傷的女童已順利完成手術,左手的小食指超過一半被截斷,讓女童父親十分痛心,「我希望有朝一日科技夠發達,讓女兒裝上可行動自如的假肢。在此之前,她得不斷面對他人的疑問,以及對這起意外的慘痛回憶。」
洗手很重要 怎麼擦乾也是大學問
因應新冠肺炎,「多洗手」是必要的抗疫方法之一,但是洗完手後要如何弄乾,也是大學問。英國史雲斯大學(Swansea University)人類中央科學部研究學者茱莉安(Julian Hunt)及約翰(John Gammon)提出相關的解釋。根據2018年的調查,有97%的人,在上完廁所後沒有好好地洗手,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就有提供洗手時機及正確洗手的方式:1.先用正在流動的水將手沾濕,把水關上後,拿起肥皂。2.把肥皂弄出泡泡,搓揉指甲、指甲間的細縫。3.至少搓揉20秒,CDC提出計算時間的小方法,就是唱兩遍完整的「生日快樂歌」,就能計時。4.打開水龍頭用流動的水清洗5.用乾淨的毛巾擦乾,或用風吹乾。兩位研究員針對「細菌」而非「病毒」,提供了把手弄乾的方法。把手弄乾除了去除水分之外,藉由摩擦可以阻斷微生物的移動,而且潮濕的肌膚更容易讓微生物傳播。調查發現,若使用像美國一般公共廁所的溫風烘手機,反而會將微生物擴散到空中,造成環境的污染,一般毛巾的話,則可能因為反覆使用而將乾淨的手變得不乾淨。學者建議,最好使用「熱風」烘手機,或是使用紙巾會比較好,而且紙巾用完最好丟棄,不要重複使用,才能讓洗手真正有效。
濕手擦褲子等於白洗!醫揭容易被忽略的「6大洗手時機」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民眾都知道要養成勤洗手的習慣,才能降低感染病菌的風險,不過若是洗手的方式錯誤,其實就跟白洗沒兩樣。皮膚科醫師蔡逸姍也分享了「洗手的時機」及正確觀念,並且提醒民眾務必把手擦乾,也別將濕手在褲子上擦兩下,這樣反而更髒。蔡逸姍指出洗手的6大時機,包括吃東西前後、照顧(抱)小孩前、看病前後、擤鼻涕後、上廁所後,最重要也最容易忽略的就是外出回家後,一定要馬上洗手。無論是使用藥皂、肥皂或洗手乳,只要遵守正確的搓洗方式(內外夾攻大立腕),且清洗40秒以上,都能達到除菌效果。若是濕洗手(洗手乳、肥皂洗手),一定要記得把雙手擦乾,否則根本就是白洗,因為細菌、病毒等最喜歡潮濕的環境。不論是用烘手機、擦手紙、擦手毛巾皆可,毛巾需要經常清洗,也別將濕手隨便抹在褲子上,這樣就白費了剛才洗手的用意,養成勤洗手的好習慣,才能有效防止細菌入侵身體。蔡逸姍提醒,如果是使用乾洗手、酒精等產品,切記等待酒精揮發乾燥,若提早拿紙巾擦乾,會導致酒精的清潔效果打折。蔡逸姍指出,病原體最喜歡光滑的表面,因此手機螢幕也暗藏許多危機,可以使用75%酒精擦拭,一樣等待自然風乾,且每天回家都要記得清潔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