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明顯症狀
」 日本腦炎 新冠肺炎 癌症 大腸癌 食道癌男「不酒不吃檳榔」…首次健檢驚罹食道癌 醫曝1症狀:恐已3期
定期健檢相當重要,可以及早發現潛藏的疾病並提早治療。醫師近日就分享1起案例,一名略為肥胖的40歲男子,平時沒有吃檳榔、喝烈酒習慣,身體也沒有任何不適,沒想到首次健檢,竟然就檢查出食道腺癌。對此,醫師特別示警,食道癌初期大多無明顯症狀,發現時通常已經是第三期,在治療上非常困難,因此民眾務必提高警覺,及時就醫檢查,把握治療黃金期。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胃腸肝膽科醫師林相宏日前在粉專發文分享,先前有名40歲的男子,身高170公分、體重80公斤,BMI指數為28屬於略為肥胖,雖然有抽菸習慣,但不會吃檳榔及喝烈酒,平常身體也沒有任何不適,只有偶爾有胃食道逆流、胸口灼熱感等症狀,沒想到首次做健康檢查,赫然發現胃和食道交接處有一個腫瘤,切片後發現是食道腺癌,所幸發現當下為早期,可即早接受手術治療。林相宏說明,食道癌最典型的症狀就是吞嚥困難,初期是固體食物吞不太下去,經常需要配水,但9成的民眾「要腫瘤阻塞食道近4分之3,才會發生吞嚥困難,通常已經是第三期,在治療上非常困難」。林相宏補充表示,其他不明顯的症狀還包括吞嚥疼痛、胃酸逆流、胸痛等,與胃食道逆流通常難以區分,若晚期還會出現體重減輕、吐血、解黑便及咳血等情況。而肥胖與胃食道逆流都是食道癌的風險因子,建議患者要定期做內視鏡追蹤。至於該如何預防食道癌呢?林相宏提醒,食物方面要避免含有亞硝酸鹽,像是醃漬、燒烤、煙燻、加工肉品等;也要避免過燙的食物,WHO將超過攝氏65度的熱飲,定為食道癌可能的致癌因子,因此當覺得食物燙口時,儘量等食物稍微溫涼後再食用。最後林相宏強調,食道癌初期大多無明顯症狀,若出現喉嚨卡卡、咳嗽、常清痰、聲音沙啞、食物逆流、火燒心、胸痛、體重減輕等,務必提高警覺,及時就醫檢查,才能把握治療黃金期。
《原來是美男》張根碩驚傳罹癌!瞞1年鬆口最新病況
韓國演員張根碩當年憑著電視劇《原來是美男》爆紅,除了演戲還跨足主持領域,才華洋溢。怎料,一向工作滿檔的張根碩去年10月消失幕前數個月,近日才公開自己罹患甲狀腺癌,緊急停工接受手術治療;張根碩表示,康復後更積極進行健康管理,目前邊休息邊旅行。綜合韓媒報導,張根碩最近透過經紀公司Craft42 ENT公開罹患甲狀腺癌一事,他在2023年10月被檢查出甲狀腺有惡性腫瘤,醫療團隊討論後建議他暫停工作接受治療,於今年5月接受手術且相當成功,因此他才決定分享這段經歷,康復後積極進行健康管理,還有接受定期檢查,隨時掌握身體狀況。張根碩昨(16日)也在個人YouTube上傳影片,親口向粉絲報告健康狀況,坦言1年前被診斷出甲狀腺癌時,怕粉絲擔心才不敢公開病情,雖然手術非常成功,但術後嘴巴一度無法張開,當下很害怕,「身體不能動,也不能做運動,什麼也做不了。」 最後張根碩感謝所有關心他的人,目前身體慢慢恢復健康,現在已經能夠到處旅行了。據台灣癌症基金會消息,台北醫學大學癌症中心的杜世興醫師指出,甲狀腺癌初期無明顯症狀,主要是醫師觸摸到病患甲狀腺有腫塊,或健康檢查時接受甲狀腺超音波才會發現;只有少數病患能摸到腫大的頸部淋巴腺,或是有聲音沙啞、呼吸困難、吞嚥困難等症狀。
根除C肝進度「台灣成亞洲標竿」 衛福部加碼!篩檢費調高至370元
「全球消除肝炎聯盟」今年底將來台參加國際肝病研討會並檢視台灣C型肝炎根除現況及進度,台灣可望在明年(2025)交出亮眼的成績單,提早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為全球設定的2030年C肝根除目標。面對根除C肝的最後一哩路,全台仍有約四萬名C肝感染者不自知,其中糖尿病、腎臟病與高血脂患者是屬於C肝感染中度風險的族群,需盡快被診斷出來並加以治療。衛福部BC肝辦公室臨床醫療組召集人、長庚大學醫學院教授、林口長庚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簡榮南指出,「一腎三高(血糖、血脂、血壓)」是C肝中度風險族群,若同時感染C肝且能及時治癒,除了可遠離肝硬化、肝癌,還可改善現有疾病,一舉兩得,呼籲全國各醫療院所應積極運用慢性病照護網與成人健檢進行全篩、全治。而45至79歲民眾則可主動接受政府提供終身一次免費BC肝篩檢。肝病是國病,C肝更是肝病三部曲與肝外病變的重要殺手。台灣在2018年發佈國家消除C肝政策白皮書,宣誓在2025年要根除C肝,早於世界衛生組織設定的2030年。過去幾年來全球因為新冠疫情打亂根除C肝的步調,但台灣在根除C肝的範疇仍屬前段班。亞太肝臟研究學會今年三月在京都舉行年會,亞洲各國分別發佈根除C肝進度,台灣在國家政策支持之下,全力執行C肝篩檢與治療,表現十分亮眼並超前領先日、韓等國,被與會學者視為亞洲標竿。累計至今,全台C肝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人數已突破十六萬五千人,預估明年底可治癒十八萬人。簡榮南教授說,若以地區來分,濁水溪以南的C肝高盛行縣市有卓越的防治成果,除了優等生的彰化縣之外,雲嘉南、高雄與屏東也都有耀眼成績。濁水溪以北的縣市則有待急起直追,如雙北、基隆與桃竹苗。目前以人口數最多的新北市防治行動最為積極。若以罹病風險來看,簡榮南教授進一步指出,糖尿病、腎臟病與高血脂患者的C肝盛行率較高,約6%到8%,是一般民眾的兩倍。這些病人若不治療C肝,不但有肝硬化、肝癌的風險,原本的疾病還會加速惡化,因此這三類病人應全面篩檢、積極治療。倘若治癒,更可有助於原本疾病的控制、延緩惡化,對促進病人健康、增進國民生產力,均有好處。簡榮南教授補充,以感染C肝的糖尿病患為例,若將C肝治癒,可大幅改善糖尿病的控制,「少數病人原本需要施打胰島素,治癒後可改為口服降血糖藥物;血糖控制的重要指標『糖化血色素』則平均可下降1-2%;少數原本服用口服降血糖藥物的病人,也有機會停藥。」簡榮南教授同時表示,感染C肝的慢性腎病不論處在哪一個階段,治癒C肝可減緩慢性腎病的進展,「C肝口服藥療效好,只要能治癒,即可延緩洗腎的風險。」另外,感染C肝的高血脂患者,若治癒C肝,也可降低冠心病及中風的風險。簡榮南教授提醒民眾,肝臟是「沉默的器官」,大部分肝病並無明顯症狀,導致容易忽略追蹤與治療,一旦發現不適,通常可能已進展為肝硬化或肝癌。C肝全口服新藥只需服藥8週或12週,治癒率高達98%,藥費約20萬元,全由健保給付。提醒民眾應早篩、早發現、早治療,減少對肝臟及健康的危害。為了積極達成全民根除C肝,衛福部加碼多項利多,今年起提高成人預防保健B、C肝篩檢的服務費用,由200元提升至370元,同時鼓勵醫療院所主動關心病人。另一方面,衛福部與勞動部、法務部跨部會合作,鼓勵勞工健檢加入C肝篩檢,並從今年起針對高風險族群的受刑人,入監時全面篩檢C型肝炎病毒。國健署也積極推動全台地方衛生局加強C肝防治,預計明年底前達成90%的C肝篩檢率,並壓線達標完成世衛組織的要求。簡榮南教授說,C肝篩檢與治療去年納入醫院評鑑試評條文,鼓勵各醫學中心支持國家政策,大大提高院內C肝篩檢率及治療率。他期待新政府可將此概念擴及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同時將糖尿病、腎臟病及高血脂病患的全篩全治納入政策追蹤,搭配各地衛生局督導,相信可更有效篩出社區內潛在的C肝病人。
愛滋今年「新增通報424人」!6成是年輕族群 疾管署推出「愛篩抽好禮」活動
我國截至今年5月新增通報確診愛滋計424人,主要係因不安全性行為感染,且約6成為34歲以下年輕族群。今(27日)為美國國家愛滋患者協會(NAPWA)發起的全民愛滋篩檢日「National HIV Testing Day」,衛福部疾病管制署也推出「及時愛自己,愛篩抽好禮」活動,於去年12月1日至今年11月30日期間完成自我篩檢及匿名登錄作業,即可獲得抽獎資格。疾管署官網今發布新聞稿指出,6月27日是由美國國家愛滋患者協會(NAPWA)發起的全民愛滋篩檢日「National HIV Testing Day」,藉此提醒民眾不分年齡、性別、性傾向或種族,只要有過性行為,都應至少接受一次愛滋篩檢。疾管署為了鼓勵民眾多加利用愛滋自我篩檢及匿名篩檢,推出「及時愛自己,愛篩抽好禮」活動,於去年12月1日至今年11月30日期間完成自我篩檢及匿名登錄作業,即可獲得抽獎資格。此外,於活動期間無論進行自我篩檢或由專人提供的匿名篩檢服務,達2次以上者還可參加「定期篩檢加碼抽」活動,將於今年9月及12月,分2波抽出450份好禮,包含iPhone、iPad、藍芽耳機及藍芽音響等豐富獎項等你帶回家!疾管署說明,為鼓勵民眾瞭解自身健康狀況,疾管署還持續辦理具有方便、隱私及快速等優點的「愛滋自我篩檢計畫」,今年截至5月底止已提供約3萬人次篩檢服務。民眾可透過疾管署自我篩檢計畫官網訂購愛滋自我篩檢試劑,並選擇鄰近超商通路,支付200元試劑費及45元物流費取得試劑;或前往合作民間團體、衛生局(所)、自動服務機等實體服務點取得試劑;篩檢後可依包裝指示上傳「試劑編號」照片、登錄檢驗結果及註冊會員(匿名),經審核後可獲得免費試劑電子兌換券1張,可兌換試劑再次篩檢,或轉贈親友使用,還可參加抽獎活動。另外,疾管署亦與85家匿名篩檢醫事機構、各縣市衛生局、相關民間團體、多元性別健康中心合作,提供專人免費愛滋衛教諮詢及匿名篩檢服務,並使用最新「愛滋抗原/抗體複合型快速篩檢試劑」,現場等待約30分鐘即可得知初步篩檢結果,有關匿名篩檢服務點相關資訊請至https://gov.tw/kPc查詢。疾管署也提醒,截至今年5月新增通報確診愛滋計424人,主要係因不安全性行為感染,且約6成為34歲以下年輕族群;又依聯合國2030年「95-95-95」目標,亦即95%的感染者知道自身愛滋感染狀態、95%的感染者已服藥、95%服藥的感染者達到病毒量測不到,我國2023年防治成效已達91-96-95,顯示在各界共同努力下,愛滋防治成果已具相當成效,然也代表近9%的感染者仍尚未找出,由於感染愛滋病毒初期無明顯症狀,且潛伏期長不易察覺,因此透過定期篩檢方能確認自身健康狀況,照顧自己也保護身邊的人。
日本腦炎流行季「嚴重恐昏迷死亡」 花衛局籲:接種疫苗最有效
台灣每年5至10月為日本腦炎的流行季,其中6至7月為流行高峰,而日本腦炎病媒蚊以三斑家蚊、環紋家蚊和白頭家蚊為主,常孳生於水稻田、池塘及灌溉溝渠等處,吸血高峰為黃昏與黎明時段,大部分的人感染日本腦炎後大多無明顯症狀,嚴重則可能出現腦神經功能損傷、輕癱等,甚至昏迷或死亡。對此,花蓮縣衛生局提醒民眾,接種日本腦炎疫苗是預防日本腦炎最有效的方法。衞生局提醒,民眾應儘量避免於病媒蚊吸血高峰時段附近活動;如無法避免,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於身體裸露處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成分的防蚊藥劑,以避免蚊蟲叮咬,降低感染風險。衛生局長朱家祥則表示,依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統計資料顯示,截至國內今(113)年6月12日,國內已有5例日本腦炎確定病例,其中高雄市3例,嘉義縣1例及屏東縣1例。日本腦炎大部分的人感染無明顯症狀,少數會有頭痛、發燒等症狀,嚴重則可能出現意識改變、對人時地不能辨別、全身無力等,甚至昏迷或死亡。朱局長也提醒民眾,接種日本腦炎疫苗是預防日本腦炎最有效的方法,幼兒一般接種時程為出生滿15個月接種第1劑,間隔12個月接種第2劑。家中若有尚未完成日本腦炎疫苗接種之適齡兒童,請儘速帶至衛生所或合約醫療機構完成疫苗接種。日本腦炎相關資訊可至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全球資訊網(http://www.cdc.gov.tw),國內免費防疫專線1922或撥花蓮縣衛生局防疫專線8226975洽詢。
首例本土日本腦炎在屏東發現 7旬翁「住豬舍附近」
屏東縣九如鄉7旬翁18日起陸續出現嘔吐、發燒等症狀,後因呼吸喘、抽蓄而住院,27日被診斷出罹患本土日本腦炎,是今年屏東縣首例確診案例,屏東衛生局發現患者近期沒有旅遊史,但住家附近有豬舍等高風險場所,呼籲民眾要加強防蚊措施、帶幼兒接種疫苗。屏縣府指出,7旬翁18日出現嘔吐、發燒等症狀時,曾至診所就醫,不料21日又出現呼吸喘及抽搐等症狀,當下立即住院診治,而經醫院通報採檢後27日確診,目前持續治療中,同住者無疑似症狀。屏東縣衛生局經疫調發現,7旬翁近期無國內外旅遊史,也無相關疫苗接種史,平日活動地點以住家周圍為主,而住家或活動地附近有豬舍、水稻田等高風險場所,為此,防疫人員已在其住家周邊懸掛捕蚊燈,進行誘捕病媒蚊及噴藥等緊急防治措施。屏東縣衛生局表示,台灣每年5至10月為日本腦炎的流行季,其中6至7月為流行高峰,依據疾病管制署監測資料顯示,110至113年全國同期截至5月28日止,確定病例數分別為5、1、4、4例,以50歲以上成人較多。衛生局長張秀君說,日本腦炎病媒蚊以三斑家蚊、環紋家蚊和白頭家蚊為主,大部分的人感染日本腦炎後大多無明顯症狀,少數會有頭痛、發燒或無菌性腦膜炎,嚴重則可能出現意識改變、對人時地不能辨別、全身無力、腦神經功能損傷、輕癱等,甚至昏迷或死亡。她強調,預防日本腦炎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種日本腦炎疫苗,提醒民眾家中如有出生滿15個月以上的幼兒,應至各地衛生所或合約院所接種疫苗,以避免因感染衍生嚴重後遺症,而住家或活動地鄰近豬舍、水稻田等高風險環境的民眾應加強防蚊措施,如自覺有感染風險的成人,可前往旅遊醫學門診評估自費接種疫苗。衛生局呼籲,民眾儘量避免在病媒蚊吸血高峰時段,也就是黎明或黃昏時,在豬舍、其他動物畜舍或病媒蚊孳生地點等高風險環境附近活動;如果無法避免,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政府主管機關核可的防蚊藥劑,避免被病媒蚊叮咬而感染。
八旬嬤肩頸痠痛、疲倦以為感冒 就醫一查竟中風!「血壓飆破200」
80歲李奶奶,平時身體還算硬朗,然最近因為氣溫巨幅變化,開始感到容易頭暈、胸悶、肩頸僵硬痠痛、容易疲倦等症狀,起初以為是感冒,於是就近到家裡附近的診所就診,然而在服藥後依舊未見改善,某天甚至在家中昏倒,家人驚覺事態不對,緊急送醫治療。就醫時發現李奶奶血壓飆破200/120毫米汞柱,且檢查發現高血壓同時誘發中風及心肌梗塞發作,所幸在經過各科醫師專業治療及家人細心照料下,逐漸恢復健康。高血壓不是年長者專利 與這些因素有關家人回想起來,李奶奶平時在家裡偶爾量測血壓時,往往血壓數值常在150/90毫米汞柱以上,因聽信網路謠言,認為老人家血壓要求不用太嚴格,所以不以為意,甚至以為血壓高是正常老化現象,直到這次事態嚴重,才驚覺調控血壓的重要性。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陳玠宇指出,很多人聽到「高血壓」這三個字,以為只是醫學專有名詞,認為它與自身毫無相干,殊不知它卻距離我們相當近,在過往,高血壓常被認為跟年長者畫上等號,但近年因國人飲食逐漸西化,再加上年輕族群喜愛重油、重鹹、重口味、高熱量甜食等食物的關係,高血壓已走向年輕化。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密不可分 血壓升高無明顯症狀根據2022年衛福部死因統計顯示,國人與高血壓密不可分之心血管疾病而死亡之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分別在前10大死因中佔第2位、第5位及第7位,合計一年就有超過4.4萬人死亡,總和年增率高達20.8%。陳玠宇提及,當血管壁愈硬化、狹窄或愈緊繃時,血壓也會愈高,當初期血壓升高時,大部分的人並不會有明顯症狀,因此很容易被忽略。居家量測血壓 牢記「7-2-2」準則法「130/80」是當前多數國際準則認定的高血壓數值。陳玠宇說明,居家量測血壓的方式採用「7-2-2」準則法,「7」連續7天量測、「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1次、「2」每次量兩遍,透過「定期量測」清楚掌握血壓變化狀況,是做好血壓管理的重要關鍵。維持血壓穩定 避免不可逆憾事陳玠宇強調,平日若無養成量血壓的習慣,往往無法在第一時間點察覺高血壓的存在,但傷害卻往往累積於無形,一旦當持續累積一段時間後,便會開始產生明顯的症狀與併發症,甚至導致無可挽回的結局,因此,維持血壓標準穩定,遠離高血壓隱形殺手是當今身體保健與養生的重要課題。原文出處:國泰醫院【護心專欄】2024/5醫訊
今年首例!岡山男「頸僵臉麻」確診日本腦炎9天亡 住家附近有這設施
疾病管制署今(15日)公布國內2例日本腦炎確定病例,個案一為高雄市左營區70多歲女性,5月6日出現發燒、喉嚨痛、嘔吐及暈眩等症狀至診所就醫,5月7日再次就醫,於急診時因震顫、語速變慢、意識改變收治住院治療,後經醫院通報及採檢確診日本腦炎,目前持續住院治療中。疾管署表示,個案二為高雄市岡山區60多歲男性,5月4日因上腹痛住院治療,6日出現發燒症狀,9日出現頸僵硬、臉神經麻痺、吞嚥困難、聽覺障礙等症狀且意識轉變,後經醫院通報及採檢確診日本腦炎,12日因病況惡化於院內死亡。疾管署說明,2案平日活動地點皆以住家周圍為主,住家附近均有鴿舍、豬舍及水田等高風險場所,且皆查無日本腦炎疫苗接種紀錄,研判於居住地附近感染可能性較高。衛生單位已針對個案活動地周邊豬舍懸掛誘蚊燈,同時加強對當地民眾之衛教宣導,並請醫療院所加強通報。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年截至5月14日,累計2例確定病例,臺灣每年5至10月為日本腦炎流行季,其中6至7月為流行高峰,2020至2023年全國同期確定病例數分別為0、2、0及2例,以40歲以上成人較多,惟各年齡層都有感染風險,提醒民眾應提高警覺,不可掉以輕心。疾管署指出,臺灣傳播日本腦炎的病媒蚊以三斑家蚊、環紋家蚊及白頭家蚊為主,常孳生於水稻田、池塘及灌溉溝渠等處,吸血高峰為黃昏與黎明時段。大部分的人感染日本腦炎無明顯症狀,有症狀者會有頭痛、發燒等症狀,嚴重則可能出現意識改變、對人時地不能辨別、全身無力等,甚至昏迷或死亡。疾管署呼籲,請民眾儘量避免於病媒蚊吸血高峰時段,在病媒蚊高風險環境附近活動;如果無法避免,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於身體裸露處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成分的防蚊藥劑。疾管署強調,預防日本腦炎最有效的方法為接種日本腦炎疫苗,我國幼兒常規接種時程為出生滿15個月接種第1劑,間隔12個月接種第2劑,提醒民眾應按時帶家中適齡幼兒至各地衛生所或合約院所接種疫苗,以避免因感染衍生嚴重後遺症。此外,住家或活動地鄰近豬舍、水稻田等高風險環境的民眾應落實防蚊,如自覺有感染風險的成人,可前往旅遊醫學門診評估自費接種疫苗。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網站(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aespa成員WINTER動手術!又痛又喘 氣胸治療、照護可以這樣做
23歲的韓國女團aespa成員WINTER(金旼炡)近期因氣胸住院進行手術,引起外界關心。氣胸是指空氣進入肋膜腔內而造成肺部擴張不良,可能造成器官破裂或胸壁破洞。花蓮慈濟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鍾秉儒表示,輕微者觀察並給予氧氣治療即可;嚴重者則建議進行氣管引流術治療或胸腔鏡手術,目前微創手術採用最細的5毫米胸腔鏡,用不插管的方式麻醉,傷口僅1.5至2公分,術後約2至3天即可出院。WINTER術後恢復 巡演回歸不受影響根據韓媒《tenasia》報道,Winter11日在首爾的醫院進行了氣胸手術,而在手術前夕,她還完成了預定的日本行程,出演了日本人氣音樂節目《Venue 101》。經紀公司SM娛樂表示:「Winter最近接受氣胸手術,正在恢復中。因爲是容易復發的疾病,所以根據醫療團隊的意見,經過充分的討論後做出了決定。今後的日程將把 Winter的恢復狀態放在首位。」接下來aespa預計5月帶著新作品回歸,並從6月開始舉行世界巡演會「2024 aespa LIVE TOUR – SYNK : PARALLEL LINE -」,8月的台灣場也是巡演名單之一,因此外界也關心WINTER能否參與相關行程。報導指出,氣胸手術後通常需要住院2、3天,距離完全恢復還需要1、2個月。雖然Winter的健康恢復程度仍需觀察,但應不會影響Winter參與aespa的回歸活動及世界巡演行程。又痛又喘 原發性自發性氣胸4大原因所謂氣胸,是指因為外傷或自開性等其他原因導致空氣進入肋膜腔內而造成肺部擴張不良的一種情況。空氣進入肋膜腔的管道,包括肺泡、支氣管、氣管、食道破裂或胸壁的破洞等等。氣胸依照發生的原因,可分為「創傷性氣胸」及「自發性氣胸」二種。鍾秉儒推估,以金旼炡的情況來觀察,應該為原發性自發性氣胸,常見4大原因如下:年輕人原本就有不正常的肺大泡,一般以高瘦男性居多。抽煙造成肺部發炎反應,導致氣胸。特定職業容易發生自發性氣胸,例如潛水員、跳傘從業人員、舉重選手,由於需要憋氣,腹腔壓力增加、胸腔壓力改變巨大,就可能造成氣胸。有家族基因者,肺部組織較為脆弱,容易造成氣胸。氣胸治療兩大方向患者病情輕者無明顯症狀,照X光氣胸範圍無超過1/3,只要觀察並給予氧氣治療即可;嚴重則會感到單側胸痛、呼吸易喘,建議採取進一步處理,包括氣管引流術治療與手術。氣管引流術治療放置導管,使膜腔內空氣排出,即可緩解氣胸。胸腔鏡手術氣胸首次發作就嚴重之患者,建議採取胸腔鏡手術,將復發率降到5%以下;例如經常搭乘飛機、潛水、攀爬高山者,環境壓力會導致氣胸情況較嚴重,形成張力型氣胸,恐影響心臟等內臟活動,危險度較高;還有高風險職業如機組人員、空姐等,萬一執行勤務中氣胸發作,也比較危險,建議首次發生氣胸就應採取手術治療,可大幅降低復發風險。另外,復發者或是進行引流治療時若持續漏氣,引流管沒辦法拔掉,放置久了可能會感染慢性疼痛為主,這些患者也建議接受手術。鍾秉儒進一步解說,新型胸腔鏡微創手術採用最細的5毫米胸腔鏡,傷口僅1.5至2公分,用不插管的方式麻醉。不過,不插管麻醉,手術時需在喉頭放置較粗的氣管內管置入,多少會傷害聲帶,對於靠聲音工作的職業稍微有一些影響。微創手術恢復快,術後約2至3天即可出院,主要取決於病人漏氣的恢復情況。另外若病人有醫療保險或經濟狀況許可,也可使用組織修補片,大幅降低漏氣的情況。醫師提醒,病人術後可多下床活動,促進肺部擴張、將殘餘空氣排乾淨,可盡早移除管路出院。出院後1個月內,應避免激烈運動、攀爬高山或搭乘飛機,以免肺部尚未修復好又漏氣復發,只要遵循上述原則都可正常生活。最後要注意的是,病人接受手術後,仍有3至5%復發率,病人需要有警覺性,萬一有突發性單側(或對側)胸痛和易喘的情況,應盡早就醫治療。
僅20多歲就得子宮頸癌! 醫曝高風險HPV感染年輕化
一名20幾歲妙齡女子因不舒服就醫,確診竟然已是子宮頸癌第三期,不僅需要負擔龐大的醫藥費,後續更帶給家庭無盡的傷痛!近年台灣子宮頸癌有年輕化的趨勢,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副院長馬漢平表示,子宮頸癌癌前病變無明顯症狀,等到異常出血恐為時已晚,政府補助30歲以上婦女定期子宮頸抹片檢查,每3年至少接受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如發現病變就能即早處理。HPV感染風險達9成 男性感染風險更甚女性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人類乳突病毒(HPV)為常見的性傳染病毒,只要曾有性行為就有可能感染。持續感染可能導致子宮頸癌前病變,也可能罹患子宮頸癌、外陰癌、陰道癌、陰莖癌、肛門癌、口腔癌等癌症或者生殖器疣(俗稱菜花),其中子宮頸癌就佔全球女性HPV相關癌症的90%以上[i]。HPV不只與女性相關,國際期刊研究報告指出,男性一生感染HPV的機率逾9成,高於女性的8成3,而且感染後產生抗體的比例更低於女性[ii]。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表示,近年受惠子宮頸抹片檢查,子宮頸癌早期患者減少許多,但仍因部分民眾不願意篩檢、疏於追蹤等原因,導致第三、第四期子宮頸癌患者人數並未下降,甚至出現年輕化趨勢。她提醒,據國健署「110年青少年健康行為調查報告」顯示,國中學生曾經發生過性行為者已占1.4%、高中職學生占 11.6%[iii],如沒有安全性行為觀念,後果不容小覷。3大高風險族群 接種疫苗防護6癌1病馬漢平指出,6年未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者,罹癌風險是3年內有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者之3倍。他呼籲,政府自民國84年開始補助30歲以上婦女定期子宮頸抹片檢查,每3年至少接受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如發現病變就能即早處理,如發現潛在的前癌病變,透過即時治療,就能預防子宮頸癌發生。這個政策已經成功使子宮頸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下降約7成,可見其成效。如為下數3類高風險族群,更應定期篩檢。有過性行為有HPV感染史免疫抑制者此外,如為接受過子宮頸癌或前癌病變治療的女性,更別忘了定期篩檢,如發現復發或新的病變,即時治療就可提高治療成功律。如覺得醫院不方便,其實現在也有許多社區篩檢車,符合公費篩檢資格者,可就近篩檢。除了透過篩檢早期發現疾病,健康管理醫美診所郭彥妤醫師也建議,無論男女都應該要接種HPV疫苗,越早接種效果越好。目前國民健康署已經推動國中女生公費施打HPV疫苗,民國107至110年入學國中女生完整接種2劑之涵蓋率,最新年度已達91.3%,朝接種率穩定達90%以上之目標前進。民國113年起,各縣市衛生局也陸續推出公費施打第二劑,顯現趁早接種疫苗及定期篩檢的重要性。她提醒,HPV多達上百種型別,感染後不一定會有抗體,未來仍有可能持續性感染,因此建議感染後仍需接種疫苗。林美秀呼籲接種疫苗 價數越高防護力越高公益大使林美秀長期關懷癌友,不僅曾演出癌症相關戲劇,自身也有過婦科疾病治療經驗,讓她對於疾病的警覺性提升,日前也接種了HPV疫苗。她分享親弟弟罹患鼻咽癌,感嘆表示:「癌症離大家都很近,提早防範才能避免遺憾」。目前市面上共有2價、4價、9價三種HPV疫苗,價數越高,防護病毒種類越多。最新且預防9種HPV型別的疫苗(9價疫苗)男女都可接種、越年輕接種越有效!醫師提醒民眾,依照接種時程完成,如果無法按期完成,應諮詢醫師是否繼續完成接種。[i] WHO 人類乳突病毒與癌症
「致盲殺手」青光眼年輕化!醫曝7大危險族群:早期眼睛症狀不明顯
青光眼是不可逆的眼睛疾病,更是世界第二大致盲原因,且近年來青光眼已有年輕化的趨勢,一不小心無聲的視力殺手恐找上門,就有眼科醫師示警,年齡超過40歲、糖尿病患者、有青光眼家族病史等7類人,均是罹患青光眼的高風險族群,更可怕的是早期眼睛並無明顯症狀。根據醫院衛教資訊顯示,青光眼(Glaucoma)是一種可導致眼盲的眼部疾病,臨床特徵為眼壓升高、視神經盤凹陷萎縮、視野缺損及縮小,且由於多數青光眼病患通常難以自我覺察,直到視神經嚴重損傷時才會發現異樣,因此導致後天失明的風險相當高。台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青光眼科主治醫師郭哲源表示,除了眼壓過高容易造成青光眼外,包括眼睛受過外傷、高度近視及遠視者、年齡超過40歲、長期使用類固醇、糖尿病患者、患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以及家族有青光眼病史者等7類人,均是罹患青光眼的高風險族群。值得關注的是,高眼壓普遍被認為是引起青光眼的主因,醫師也會透過測量眼壓協助診斷是否患病,不過即使是眼壓正常的人,仍有可能罹患青光眼,而此類病患則是所謂的「低壓性青光眼」,因此高眼壓並非是誘發病變的唯一條件。
吃燙食小心增食道癌風險! 專家列3點提醒防癌上身
根據國民健康署110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食道癌新診斷個案有2,881 人,其中男性就高達2,614人,占9成以上,是男性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第6名,其中50至69歲發生人數占7成以上;另,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111 年有1,980人死於食道癌,是男性十大癌症死因排名第5位。食道癌新診斷個案 七成有吸菸、近五成嚼檳榔目前已知食道癌之致癌因子有不健康飲食、菸酒檳、含亞硝胺之食物、過熱的飲食溫度、胃食道逆流、肥胖、口腔衛生不良等;從110年癌症登記資料中發現,我國食道癌新診斷個案中,75.2%有吸菸行為、52.4%偶爾喝酒或習慣性喝酒、48.9%有嚼檳榔的行為。遠離食道癌 注重飲食避免過燙、戒除菸酒檳由於食道癌尚無實證有效之篩檢工具,因此,落實健康生活型態、避免食用過燙食物、遠離致癌因子及養成運動習慣,都是預防食道癌的重要撇步。食道是食物進入胃腸的必經之道,也因此暴露於致癌因子及病菌當中,應落實下列三項健康生活型態,避免對食道造成傷害:1. 避免飲食過燙的食物:國際癌症研究機構 (IARC) 將攝氏 65 度以上的熱飲,歸類為食道癌可能的致癌因子,且研究顯示,過燙飲食之罹癌風險為一般熱食的1.92 倍,因此,請民眾務必注意食物溫度是否過燙,儘量溫涼後再食用。2. 戒除菸、酒、檳榔:美國癌症協會 (ACS) 指出,菸草製品是食道癌的主要風險因子,且抽菸、飲酒及嚼食檳榔是多種癌症共有的風險因子;另,根據台灣社區世代研究,有飲酒、吸菸、嚼檳榔者罹患食道癌的機率分別是沒有者的3.80、2.29、2.62倍。呼籲有抽菸、飲酒、嚼檳榔行為的民眾,應儘速戒除,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3. 少吃醃漬或加工食品,多攝取蔬果: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 (ASCO) 指出,煙燻、燒烤、醃漬、加工肉品等食物,為了增加保存期限,故添加亞硝酸鹽作為防腐劑,若與食物中的「二級胺」結合,形成「亞硝胺」,已證實其為致癌物質,會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風險。平時應減少食用此類食物,多攝取富含維生素及礦物質的蔬菜、水果,可降低罹癌風險。吞嚥困難、火燒心要注意 嚴重不適應就醫!食道癌的症狀除吞嚥困難、吞嚥時有異物感或痛感外,也可能導致食物逆流、火燒心、聲音沙啞、胸後痛、體重減輕、上腹痛及久咳等情形,且初期大多無明顯症狀。國民健康署呼籲,平時應提高警覺,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切勿僅上網搜尋相關資訊後,即自行判定身體無異狀,而延誤就醫時機,如出現上述症狀時,應及時就醫檢查,把握黃金治療期!
中年男長期鼻塞…檢查竟是「鼻咽癌4期」 醫曝7大症狀:快就醫
別輕忽身體出現的小症狀!一名48歲的蔡姓男子平時無抽菸、喝酒等不良嗜好,5年前因脖子莫名腫大、長期鼻塞且出現複視症狀,就醫檢查後驚覺已罹患「鼻咽癌」第四期。對此,亞東醫院耳鼻喉部主任廖立人提醒,鼻咽癌初期症狀不易察覺,因此確診時多已進入中後期,提醒民眾若出現鼻塞、鼻涕帶血絲、耳鳴或耳塞、不明原因的脖子腫塊不退、臉部麻痺、複視或頭痛等症狀,應盡速就醫檢查。亞東醫院耳鼻喉部主任廖立人表示,該名48歲的蔡姓男子確診罹患「鼻咽癌」後,經醫療團隊7周的治療後,目前腫瘤已經完全消失,鼻咽功能也恢復正常,檢查均未顯示轉移或復發情形。廖立人醫師指出,台灣與中國東南沿海各省是鼻咽癌的高危險發生區,根據衛生福利部109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鼻咽癌發生率排名中,男性為第14位、女性為第20位,雖然各年齡層皆有罹癌可能,但仍以40至60歲年齡層的患者居多。此外,廖立人醫師表示,鼻咽癌在早期的治愈率可達90%,但因初期無明顯症狀,患者容易忽略,確診時多已進入中後期,其症狀可能有眼皮下垂、臉麻嘴歪、吞嚥困難或聲音沙啞等。廖立人醫師特別提醒,若民眾出現鼻塞、鼻涕帶血絲、耳鳴或耳塞、不明原因的脖子腫塊不退、臉部麻痺、複視或頭痛等症狀,應盡快至耳鼻喉科就診。至於導致鼻咽癌的原因,放射腫瘤科主任謝忱希表示,目前導致鼻咽癌的原因尚未完全釐清,不過種族、地區、家族遺傳、環境因子等都可能是潛在因素,環境因子也包括攝取鹽漬或煙燻的食物、進香拜拜或抽菸等;而在治療方面,謝忱希醫師解釋,初期鼻咽癌常以治癒性放射治療為主,中晚期則主要採用同步性放化療或引導性化學治療合併同步放化療等方法。
48歲男不菸不酒竟罹鼻咽癌 「影像導引合併螺旋刀」重獲健康
台灣為鼻咽癌高發生率之國家,其初期症狀不易察覺,常被誤以為是慢性或過敏性鼻炎。48歲的蔡先生,5年前因脖子莫名腫大、長期鼻塞且出現複視症狀,前往亞東醫院就診,平常沒有抽菸喝酒嚼檳榔習慣的他,被確診為鼻咽癌第四期。在亞東醫院頭頸癌多專科照護團隊的治療下,蔡先生的腫瘤已經完全消失,不僅讓他擺脫了健保卡上的重病註記,更讓他重回一般民眾的生活。亞東醫院耳鼻喉部廖立人主任與放射腫瘤科謝忱希主任召集頭頸癌多專科照護團隊,共同評估最佳的治療方案,並決定採用「前導化學治療合併同步性放化療方式」為治療策略,同時運用「影像引導合併螺旋刀技術」治療。針對鼻咽腫瘤區域,實施高劑量放射治療,並搭配每日放射治療前的影像引導調教技術,確認腫瘤位置,即時修正誤差,提高原發處腫瘤與轉移淋巴結消融控制率,降低周圍重要器官的傷害。接受頭頸癌多專科照護團隊七周治療後,患者的腫大淋巴結及眼中雙影的情況完全消失。在過去5年,除了接受團隊照護,更積極參與復健課程,蔡先生的鼻咽內視鏡、磁振造影及人類疱疹病毒第四型病毒量等檢查均未顯示轉移或復發情形,腫瘤已經完全消失,鼻咽功能也恢復正常,蔡先生終於能夠取消健保卡上的重病註記,重返一般民眾身分,他激動地表示:「謝謝醫院頭頸癌團隊的用心與鼓勵,讓我戰勝癌症,我終於成功了!」台灣與中國東南沿海各省是鼻咽癌的高危險發生區。根據衛生福利部109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鼻咽癌發生率排名中,男性為第14位、女性為第20位,儘管各年齡層皆有罹癌可能,但仍以40-60歲年齡層的患者居多。謝忱希主任指出,目前導致鼻咽癌的原因尚未完全釐清,種族、地區、性別和遺傳因子都可能是潛在因素;此外,環境因子如攝取鹽漬或煙燻的食物、進香拜拜或抽菸等,也有報告指出可能與鼻咽癌相關。在鼻咽癌患者的血清中,人類疱疹病毒第四型病毒指數通常較高,然而,該病毒與鼻咽癌的確切關係截至目前仍未完全明瞭。廖立人主任表示,鼻咽癌在早期的治愈率可達90%,但因初期無明顯症狀,患者容易忽略,確診時,多已進入中後期,其症狀可能有眼皮下垂、臉麻嘴歪、吞嚥困難或聲音沙啞等。廖主任提醒,若民眾出現鼻塞、鼻涕帶血絲、耳鳴或耳塞、不明原因的脖子腫塊不退、臉部麻痺、複視或頭痛等症狀,應盡快至耳鼻喉科就診,切勿延誤。在治療方面,謝忱希主任也說明,鼻咽癌的治療方式包括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免疫治療等。針對初期鼻咽癌,常以治癒性放射治療為主,中晚期則主要採用同步性放化療或引導性化學治療合併同步放化療等方法,如同蔡先生,只要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團隊,仍然能夠獲得良好的治療結果。亞東醫院林子玉副院長表示,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和壓力是難以避免的現象,我們更應該謹慎關注自己的生活習慣,維持良好的生活環境。在飲食方面,民眾應當注重均衡飲食,避免攝取過量的高鹽、高油、高糖食物,並增加蔬果和高纖維食物的攝取。同時減少抽菸和限制飲酒,並定期接受健康檢查以保障身體狀況。
肺癌成為新癌王!無明顯症狀 醫曝「做這1檢查」及早發現
「撞球之子」楊清順、大陸女網紅李小妞皆因肺癌病逝。據國民健康署110年癌症統計,肺癌首次衝上首位,成為新癌王。肺癌腫瘤較小 容易轉移他處樂生療養院胸腔內科王琮柏主任說,肺癌是由於肺部細胞不斷的異常增生、分裂形成特殊腫塊,稱為腫瘤。腫瘤會干擾正常的肺部細胞運作,且變性的細胞會更進一步的突破原有腫瘤,經由周邊組織或血流而被帶到身體的其它部位,造成腫瘤轉移。由於肺癌早期腫瘤較小,大多無明顯症狀,故有「無聲殺手」之稱,當肺癌腫瘤變大時才慢慢出現聲音沙啞、咳嗽、胸痛、咳血、呼吸喘、吞嚥困難等症狀。因此如何能在早期篩檢出肺癌患者,將影響後期治療的存活率。低劑量電腦斷層 國際認證有效篩檢工具王琮柏主任表示,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是電腦斷層的一種,是目前唯一具國際實證可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不僅輻射劑量低且不須注射顯影劑,只需2-5分鐘、即可掃描整個肺部,並能找出小於1公分的肺部腫瘤。LDCT肺癌篩檢 這些高危險群應定期做國健署推動的LDCT肺癌篩檢,補助的對象包含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或是年齡介於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戒菸或戒菸15年內重度吸菸者。王琮柏主任提醒,因晚期肺癌難以治癒,只能減緩疾病惡化的速度,所以建議肺癌高危險族群或長期暴露於特殊環境(如石綿、金屬、冶礦、玻璃、粉塵、油煙、石化等)的民眾及機車族,都應該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的肺癌篩檢,早期診斷及治療,除了可減少晚期肺癌的比例,也可連帶提升病人生活品質。
食道癌9成是男性!不碰菸酒也會中 國健署曝「9症狀」及防癌「3重點」
知名動漫《灌籃高手》主題曲主唱千葉湧介4月宣布罹患食道癌,治療半年後仍於5日被證實不敵病魔,享年55歲,噩耗傳來,除了引起全球漫畫迷的不捨,食道癌也再度掀起討論。根據我國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全台每年大約新增2700例食道癌個案,其中9成的患者皆為男性,對此,國健署也提供減少食道傷害的3大重點,並呼籲民眾若出現吞嚥困難、吞嚥時有異物感或痛感時,務必及時就醫檢查。國健署癌症登記和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109年有2875人罹患食道癌,110年有2030人死於食道癌,以50至70歲的男性居多,國健署也指出,過去幾年多數的個案具有吸菸、咀嚼檳榔、偶爾喝酒或慣性喝酒的生活習慣,以往在十大死因榜上無名的「食道癌」,如今已成為男性中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第6位、癌症死因第5名。國健署提到,由於食道癌目前尚未具有實證有效的篩檢工具,因此養成落實健康的生活型態成為防癌的重要因素,除了及時戒除菸、酒、檳榔等風險因子外,也要適時減少食用經過煙燻、燒烤、醃漬、加工肉品等含有亞硝胺的食物,更必須注意平日飲食減少過燙的食物,避免達到傷害食道的溫度。針對食道癌症狀,國健署說明,雖然食道癌初期大多無明顯症狀,但倘若出現吞嚥困難、吞嚥時有異物感或痛感、食物逆流、火燒心、聲音沙啞、胸後痛、體重減輕、上腹痛及久咳的情形務必提高警覺,國健署也呼籲民眾,平時就需留意自身的不適感,切勿藉由上網搜尋相關資料判定自己身體的症狀,造成延誤就醫的風險。
近7旬婦頸部長甲狀腺結節 醫生用「這1」微創手術成功治療
69歲女性,無意間摸到頸部中間下方之腫塊,理學檢查發現該腫塊會隨著吞嚥動作起伏,超音波顯示為甲狀腺之海綿狀結節,兩次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皆顯示為良性結節。病患隨後接受微創甲狀腺射頻消融術治療,術後追蹤恢復良好且無復發。甲狀腺結節多數為良性 風險分級定期追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耳鼻喉科主治醫師余育霖指出,甲狀腺結節是常見的甲狀腺問題,超音波檢查中發現結節的情況約為二到三成,其中絕大多數結節都是良性的,極少數可能是甲狀腺癌。評估結節性質需要超音波檢查和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根據結節的特徵進行風險分級,風險低者約每一至二年追蹤超音波即可;風險高者及結節變大或出現惡性特徵者則須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及至少每年超音波追蹤。另外,也可以抽血檢查游離四碘甲狀腺素及甲狀腺刺激素等,必要時也可以安排核子醫學科的甲狀腺掃描。無根治口服藥物 這些情況建議手術余育霖說,目前沒有口服藥物能根治甲狀腺結節,治療方式根據結節的特徵而異。對於超音波特徵及細胞穿刺傾向良性的結節,且無明顯症狀的患者,通常會建議定期追蹤觀察。倘若有影響外觀或是造成吞嚥困難之患者,則會建議傳統治療方法如外科手術切除甲狀腺結節,或選擇微創甲狀腺射頻消融術。相較於傳統外科手術可能有明顯疤痕、需住院觀察、術後可能須終身吃藥、可能聲帶麻痺的問題,微創甲狀腺射頻消融術僅須局部麻醉、保留正常甲狀腺組織而不易影響甲狀腺功能、手術過程時間短、無手術疤痕、免住院且術後觀察一至二小時即可出院。依據結節特徵適當治療 惡性結節以手術為主至於首次發現超音波特徵及細胞穿刺傾向惡性的結節,目前還是建議手術切除甲狀腺及淋巴廓清手術,視情況接受碘-131的治療。如果於術後追蹤時不幸產生甲狀腺及淋巴腺的復發,身體狀況不宜或不願意接受全身麻醉手術之患者,則可考慮甲狀腺射頻消融術。
台灣飲食重油重鹹!最新癌症發生率報告 大腸癌連15年穩坐癌症之首
台灣普遍重油、重鹹的飲食習慣,再加上外食文化興盛,常對國人身體健康帶來負擔,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健署)近日公布最新的癌症發生率報告,大腸癌連續15年穩坐癌症之首,專家警告,大腸癌在今年的罹患率可能會有彈跳式成長。營養學博士吳映蓉就多次在媒體上表示:「大腸癌是吃出來的!」她曾在《聚焦2.0》節目上提及,有研究發現吃越油越容易罹患大腸癌,自己的女性親戚特愛吃梅干扣肉,已經到天天必吃的程度,而且一定會撈油湯拌飯,吳映蓉指出,梅干扣肉又油又鹹,果然,該名長輩因便祕多日就醫時被檢查出大腸癌第2期,半年後,她的先生同樣也確診,推測是相同飲食習慣所致。另外,吳映蓉也直言,路邊小吃攤若沒定期的更換鍋油,鍋油裡面的劣變物質就會變得非常多,「對身體的傷害非常大」,且油炸時會產生終端醣化產物(AGEs)這東西到身體裡面,等於是一把鑰匙開啟慢性發炎的鎖,所以高油、油炸這樣的飲食,會讓身體慢性發炎反應持續地發生,最終導致癌症。另外,營養師余朱青也在臉書上撰文提到,預防大腸癌應該從日常飲食中開始下手,除了避免攝取過多加工、高糖、高脂肪的食品外,可以多攝取富含膳食纖維的新鮮蔬果,不僅可以促進排便、幫助腸道蠕動,同時還能降低食物因待在腸道過久,而產生變質的機率。國健署「癌症登記報告」中顯示,109年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2萬1,979人,平均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由於初期並無明顯症狀,常常要等到身體發生警訊時才為時已晚,國健署表示,要預防癌症的最好辦法,除健康的生活作息外,也要定期做癌症篩檢,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阻斷變異細胞發展成癌細胞,大幅減少死亡率。為了降低國人罹癌率及死亡率,中央健康保險署與國健署攜手推動「全民健康保險癌症治療品質改善計畫」,建立從篩檢、追蹤到確診的完整機制;透過醫療院所共同合作,針對大腸癌、口腔癌、子宮頸癌、乳癌及肺癌五項癌症篩檢結果為疑似異常之個案,主動向民眾進行健康指導及說明後續檢查相關注意事項,並依民眾就醫意願協助妥適安排,完成進一步就醫診斷。
廣西一家7口採野生蘑菇 食用後慘中毒「2猝死2重症」
遇到沒有看過的蘑菇,千萬不要亂採,小心把毒吃下肚。中國廣西省桂林市有一家7口,食用了自採的野生蘑菇後,出現2死2重症的悲劇,才發現他們誤食假褐雲斑鵝膏菌。據桂林衛健委消息,8月31日至9月2日,郭男一家7口多次食用在村莊附近山林採集的野生蘑菇,隨後發病。他的岳母無明顯症狀,不料本月6日下午猝死,母親則是7日上午在家中猝死,父親和妻子在醫院加護病房,自己和兒子則住院進行治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前往蘑菇採摘地做樣品採樣,經過專家鑑定,他們食用的蘑菇可能是假褐雲斑鵝膏,中毒會以腎衰竭為主,伴隨肝損害和心肌損傷。郭男一家誤食假褐雲斑鵝膏菌。(圖/翻攝自九派新聞)據了解,假褐雲斑鵝膏菌是鵝膏菌屬的一種木耳真菌,中毒後有8~12小時的潛伏期,誤食後導致肝腎損害約1~4天,肝轉氨酶升高約為正常上限的15倍,反映肝功能中度受損。醫院證實事情屬實,一家人後來轉到腎臟內科治療,但病情和後續治療等情況不便透露。另外,院方也補充:「有些蘑菇真的挺毒的,菜市場買的蘑菇是安全的,但大家不清楚山裡蘑菇的毒性」。消息曝光後,引來一陣討論,網友紛紛留言,「山裡人吃蘑菇一定要小心啊」、「請大家以後別挑戰毒蘑菇,弄不過它」、「真服了…什麼都敢吃」、「別說你認識,很多劇毒蘑菇和無毒蘑菇特別像,幾乎肉眼不可辨別的地步,可以說是偽裝,只是你沒遇到而已」。
糖尿病患者恐視網膜病變 定期追蹤預防失明風險!
一名60歲男子患有糖尿病,血糖長期控制穩定,過去數年來雙眼視力逐漸模糊,原以為是年紀增長的視力退化,檢查後發現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不只造成黃斑部水腫,視網膜還險些剝離,差點失明。恩主公醫院眼科陳彥晟醫師表示,人體眼睛內的視網膜富含血管,糖友因血管長期暴露在高血糖環境,造成視網膜受損,形成「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不只容易加速早發性白內障出現,也是造成許多糖友失明的原因。視網膜病變衍生 末期併發恐失明長期視網膜病變會造成視網膜的血管阻塞及缺血,陳彥晟醫師解釋,缺血又缺氧的視網膜會刺激體內分泌血管新生因子,去促進視網膜長出新血管。但新生血管的管壁非常脆弱,容易突然破裂出血,若血液滲漏到黃斑部,會產生「黃斑部水腫」,出現視力濛霧、扭曲、有暗影的症狀;當血液瀰漫玻璃體,則會變成「玻璃體出血」,病人會突然地感受到飛蚊症增加、眼前一片雲霧般模糊、視力明顯下降。陳彥晟醫師也指出,新生血管持續一段時間後會萎縮及纖維化,在我們的視網膜上方形成一層層的薄膜並拉扯,造成「視網膜剝離」,產生視野缺損或失明。此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末期併發症常見「青光眼」,原因是不健康的新生血管長在虹膜上,阻礙正常眼睛房水排出的通道,使眼壓上升、視力模糊、感到眼睛紅、痛,且當眼壓過高的時間太長,會產生不可逆的視神經病變,進而失明。血糖穩定仍病變 定期追蹤防惡化陳彥晟醫師說明,糖尿病初期因為無明顯症狀不易發覺,當出現症狀時,血糖其實已經超標一陣子了,此時全身的血管及代謝功能都已經大受影響,即使後來血糖控制穩定,視網膜血管可能先前就已經病變受損,加上未至眼科檢查、治療,等到視網膜病變衍生成其他眼疾、影響視力功能時才恍然發現。糖尿病是眼睛的無聲殺手,陳彥晟醫師建議,新診斷為糖尿病的糖友應立即至眼科就診進行眼底檢查,若初次眼底檢查無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可定期一年追蹤一次。若已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須根據臨床情況每三至六個月追蹤一次,較嚴重或需要進行治療的病變,則是一至三個月追蹤一次,避免失明危機找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