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能力
」家庭看護移工要求納入長照體系 衛福部回應了
昨(16)日是「國際家務工日」,台灣移工聯盟偕同一群移工到衛福部門口抗議,高喊「泰源部長看長遠,不然長照走不遠!」,指國內21萬名家庭看護移工是提供照顧的主力,卻長期沒法令保障,要求衛福部將他們納入長照體系。衛福部回應,已著手規畫將通過語言、照護能力檢定的中階技術人力,可進入社區和居家擔任照服員。台灣移工聯盟專員王俐婷表示,監察院2023年報告指出,2022年我國對於長照人力需求高達82萬9431人,其中老人占比65.43%,但截至同年6月,長照服務體系登錄照顧服務員9萬2558人,其中居家服務員僅4萬9425人,難以因應整體需求,21萬名家庭看護移工才是我國最重要的長照人力。勞動部2023年統計,家務移工平均工時約10小時,但一家一聘僱方式,導致移工長期血汗,幾乎24小時待命,宛如現代奴工。來自印尼的移工Cici說,自己由仲介分配到照顧老奶奶及打掃4層樓房子,早上6時開始從1樓掃地、拖地、清潔天花板、擦窗戶、清理房間,直到凌晨;沒午休時間,連睡覺都被要求和阿嬤同房。Cici說,自己因過勞摔傷,被送回仲介公司,期間還要打掃仲介的房子;後來重新安排,卻是照顧110公斤重的長輩,以及煮一家六口的飯,腰傷難耐仍得繼續工作,沒法令保障。王俐婷指出,國人對家庭看護照顧的需求目前只能二選一,若選擇家庭看護工,就不能使用長照資源,但政府長照資源始終不足,若把21萬家庭看護工的人力納入長照體系,不僅能補足需求,同時家庭看護工的勞權也能獲得保障。王俐婷表示,衛福部曾說家庭看護工是長照制度之前就已存在,與長照完全沒有關係,根本是「講幹話」。台灣將邁入超高齡化,呼籲將家務移工人力納入長照體系,並逐步廢除1對1、24小時在宅的家庭聘僱制度。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回應,已規畫讓符合一定語言能力檢定、照顧技術成熟的外籍看護中階技術人力,優先開放成為居家或社區照顧服務員。是否將外籍看護納入長照體系?吳希文表示,目前已開放機構申請外籍看護工,但家庭看護工屬於家庭聘僱,工作性質是居住在案家提供陪伴照顧,和長照人員屬性、定位不同。衛福部會持續蒐集意見,審慎評估。
又是她!板橋女20坪公寓內養81隻犬貓 滿地排泄物臭翻鄰居黑歷史曝光
新北板橋區近日發生飼養環境不當案件,住長江路某公寓頂樓的女飼主,於20坪室內空間內飼養共81隻犬貓,而飼主並未善盡照顧責任,屋內滿是排泄物,臭味更嚴重影響附近住戶,且該名飼主是累犯,去年住在三民路公寓時,就因環境問題而遭住戶檢舉,被強制搬遷後卻越養越多,動保處發現飼主未完成成寵物晶片轉讓、未絕育、未定期施打狂犬病疫苗,再次開罰28萬2500元。據了解,該公寓室內環境極為糟糕,滿地都是犬貓排泄物,附近住戶不堪其擾,且動保處、環保局和警局前往該址,一進門就聞到濃烈寵物排泄物異味,動保處更一眼就認出該名飼主是累犯。該飼主去年在板橋三民路一間公寓承租頂樓,當時飼養共計63隻犬、貓,同樣因環境不當而遭住戶檢舉,動保處當時發現她完成晶片轉讓、未絕育、未定期施打狂犬病疫苗,依據違反動保法及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開罰20萬3000元罰鍰,後因三民路房東不堪多數鄰居責罵,尋求法律程序請法院強制飼主搬遷。而女飼主帶著貓狗搬到長江路後卻越養越多,動保處上門時邀請飼主限期改善,並提出協助送養方案,飼主卻並不接受,她自稱是中途之家,為飼主無法繼續飼養,及寵物業者汰除的犬隻尋找新飼主,卻讓貓狗生活在滿是屎尿的空間中。該公寓內滿時貓狗排泄物,稽查人員一進門就聞到濃濃惡臭,附近住戶更是不堪其擾。(圖/翻攝畫面)動保處調查確認部分犬隻未進行晶片轉讓、未絕育及未定期施打狂犬病疫苗,依動物保護法第19條規定應植入晶片,再度開罰28萬2500元,總計開罰48萬5500元罰鍰。新北市動保處表示,設立中途之家協助動物認養本是件美事,但因收容數量超過送養的數量,且未提供良好的飼養環境屢勸未改,甚至使鄰近住戶不堪其擾,僅憑飼主一人之力難以應付這麼多隻犬、貓照護,呼籲飼主應妥善評估自身照護能力,飼養寵物應量力而為,切勿飼養超出自己所能負擔的能力,不僅造成旁人困擾,也將因動物照護不周而受罰。
亞州超過6成「國際認證搜救犬」來自台灣 公益專案提升毛英雄福利
4/3花蓮強震,搜救犬在瓦礫堆中穿梭,以敏捷身手及靈敏嗅覺在黃金救援關鍵時刻為人類嗅出生機。牠們能成功救援,絕非偶然,而是透過專業及嚴謹的培訓,並且需要通過高難度的資格認證,才能實際參與救援任務。在危險環境中工作,牠們的傷亡率也相當高,法國皇家基金會宣布將攜手社團法人臺灣工作犬發展協會,推動「守護瓦礫堆上的毛英雄」公益專案,期望透過兩年的時間,循序漸進提升領犬員與搜救犬的訓練環境,同時透過招募有志一同的獸醫師、醫護人員參與特搜隊醫療組的訓練,來強化對搜救犬的照護能力,為台灣的特搜隊伍打造最有力的後盾。台灣搜救犬隊緣起於921大地震,當時沒有搜救犬隊的台灣,仰賴各國派遣來的搜救隊員與搜救犬前來救援,爾後,台灣決定開始成立搜救隊,並在2010年正式設立了搜救犬隊,目前除了內政部消防署特種搜救隊外,還有10個地方搜救犬隊。亞洲區超過六成通過國際MRT認證之搜救犬來自台灣 ,堪稱「台灣之光」。相較其他工作犬,搜救犬隊是最晚在台成立,但危險性相對也較高的工作犬隊。近期因2023年土耳其大地震及403花蓮大地震,越來越多民眾關心起搜救犬的生活與照護福利。搜救犬從挑選、培訓到實際派遣都須經過嚴格的考驗與認證,多數搜救犬都具備堅定地愛吃與愛玩特性,牠們為了得到領犬員的獎勵,會努力克服挑戰,拚命尋找、達成任務;同時,搜救犬訓練需長時間持續付出心力,專業要求非常嚴格,犬隻皆須累積上千小時以上的訓練,與領犬員長期培養默契,才得以成熟展現國際級的搜救能力。社團法人臺灣工作犬發展協會理事長關心羚醫師表示:「希望能夠提升搜救犬整體制度的全面性,畢竟我們花了那麼多時間來培育國際認證的搜救犬們,受到牠們的幫助,同等我們也應該當那個守護牠們的人。」領犬員羅浩芳表示,今年403花蓮大地震搜救犬出勤的表現令人驚艷,也收到許多民眾的關心,網路留言紛紛提醒「要注意狗狗的腳」、「狗狗加油」等暖心鼓勵。臺灣工作犬發展協會秘書長戴安娜指出:「重大災難發生時,搜救犬執勤受傷、傷亡率是非常高的,牠們跟人類一樣也都需要第一時間的治療,若沒有獸醫的協助,搜救犬的死亡比例將高於百分之九十。這次花蓮地震在搜救的過程中也遇上了突然的山崩,還好搜救隊員與搜救犬都平安無事。」無論是人類或搜救犬,都應該享有同等的醫療福利與支援,讓為救援工作努力的牠們,能夠完善接受身心照護沒有後顧之憂。法國皇家台灣香港總經理張堇琪表示:「寵物使人類的生活變得更美好,所以同樣地,我們也希望為牠們創造更好的世界,特別是為在最前線無條件保護、救援我們的搜救犬們,我們將提供定期的健康護理計畫,支撐牠們平時高壓的訓練及降低工作時的風險。」法國皇家基金會挹注的資金,主要將運用在45隻搜救犬及牠們的領犬員身上,以領犬員對搜救犬的照護能力為原則,給予搜救犬更完善的照護環境,並確保每隻搜救犬都能獲得所需的醫療保健和急難救助裝備。這項為期2年的專案,將支持搜救犬的醫療需求,包括疫苗防蟲、健康檢查、肌力復健、以及災難現場的急難醫護。此外,這個計畫也涵蓋10位專業獸醫師在日常對搜救犬常規健康的照護,必要時更會讓獸醫師隨行到災難現場,讓搜救犬在執行任務時,依需要接受診斷與治療。為了能隨行照顧搜救犬,這些獸醫師將完成災難現場的搜救訓練,以確保他們即便在危急的情況下,也能夠有效地照顧搜救犬的醫療需求。針對法國皇家基金會挹注的資源,臺灣工作犬發展協會表示,目前已擬定初步申請辦法:首先,即日起協會將接受犬隊以單位形式進行申請,後續則會再正式寄發公文至各犬隊,以及網路報名連結給有意申請的犬隊;再綜合考量地區資源分配狀況來確認申請成功的隊伍,並於7月1日在官網正式公布。本次公益專案由法國皇家台灣分公司提案,從法國皇家全球近50個專案中脫穎而出,獲得法國皇家基金會經費贊助。身為臺灣工作犬發展協會理事長的關心羚醫師對此表示感恩與珍惜。關心羚說,「獸醫師的使命不僅是照護伴侶動物,更要保護和珍惜更多的生命。在意外來臨,搜救犬冒著自己都不一定理解的危險完成任務,在搜救犬為人類社會貢獻的同時,我們更希望投入獸醫專業,幫助搜救犬獲得更適切的醫療保健,也期望民眾可以跟我們一起重視這些事, 一起成為牠們堅強的支柱,給予團隊最大能量的協助。」
鼓勵生3孩 大陸17部門聯合發文催生
大陸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7部門16日發布指導意見,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持措施。《意見》要求,深入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完善和落實財政、稅收、保險、教育、住房、就業等積極生育支持措施,落實政府、用人單位、個人等多方責任,為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綜合陸媒報導,指導意見提到,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平,實施母嬰安全行動提升計劃;推進婦幼保健機構能力建設,各省、市、縣級都應設置1所政府舉辦、標準化的婦幼保健機構;加強高質量產科建設,全面改善住院分娩條件;推動落實出生缺陷三級防治策略,健全縣級篩查、市級診斷、省級指導、區域輻射的出生缺陷防治網路,強化新生兒遺傳代謝病、聽力障礙和先天性心臟病篩查和診斷;加強生殖健康服務,擴大分娩鎮痛試點,提高不孕不育防治水平;預防非意願妊娠,減少非醫學需要的人工流產。《意見》指出,加強0—6歲兒童和孕產婦健康管理服務,加強基層兒童保健服務網絡建設,推進基層醫療機構兒童保健門診(兒童保健室)標準化建設,提高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專業從事兒童保健和基本醫療服務的醫生配備水平。「十四五」期間,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開展10個左右兒科類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項目,推進兒科醫聯體建設,促進優質兒科醫療資源下沉和均衡布局。提高家庭嬰幼兒照護能力。鼓勵地方採取積極措施,支持隔代照料、家庭互助等照護模式。擴大家政企業上門居家嬰幼兒照護服務供給。鼓勵有條件的托育機構與家政企業合作,提供上門居家嬰幼兒照護服務。鼓勵有資質的服務機構、行業協會和專業人員,依托村(居)委會等基層力量,通過家長課堂、入戶指導等方式,提高嬰幼兒照護能力。《意見》指出,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支持有條件的用人單位為職工提供福利性托育服務,支持有條件的幼兒園招收2—3歲幼兒。《意見》明確,2022年,全國所有地市要印發實施「一老一小」整體解決方案。通過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和引導,實施公辦托育服務能力建設項目和普惠托育服務專項行動,帶動地方政府基建投資和社會投資。公辦托育機構收費標準由地方政府制定,加強對普惠托育機構收費的監管。拓展社區托育服務功能,完善嬰幼兒照護設施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降低托育機構運營成本。「十四五」時期,拓寬托育建設項目申報範圍,中央預算內投資加大支持力度給予建設補貼。落實社區托育服務發展稅費優惠政策。托育機構用水用電用氣用熱按照居民生活類價格執行。各地要落實疫情防控期間托育企業紓困政策。鼓勵有條件的普通高等學校和職業院校開設托育服務相關專業,加快培養專業人才。依法逐步實行托育從業人員職業資格準入制度。深入實施康養職業技能培訓計劃,加強托育崗位人員技能培訓。優化生育休假制度,完善生育保險等相關社會保險制度,逐步將適宜的分娩鎮痛和輔助生殖技術項目按程序納入醫保支付範圍。各地要完善生育休假政策,幫助職工平衡工作和家庭關系,促進公平就業和職業發展。要結合實際完善假期用工成本合理分擔機制,明確相關各方責任,採取切實有效措施保障職工假期待遇。國家統一規範並制定完善生育保險、生育津貼支付政策,強化生育保險對參保女職工生育醫療費用、生育津貼待遇等保障作用,保障生育保險基金安全。有條件的地方可探索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靈活就業人員同步參加生育保險。未就業婦女通過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享受生育醫療待遇。為領取失業保險金人員繳納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費(含生育保險費),保障其生育權益,所需資金從失業保險基金列支。《意見》指出,強化住房、稅收、金融等支持措施,住房政策向多子女家庭傾斜,進一步完善公租房保障對促進積極生育的支持措施,各地在配租公租房時,對符合條件且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可根據其未成年子女數量,在戶型選擇方面給予適當照顧;優化公租房輪候與配租規則,將家庭人數及構成等納入輪候排序或綜合評分的因素,對符合條件且子女數量較多的家庭可直接組織選房;完善公租房調換政策,對因家庭人口增加、就業、子女就學等原因需要調換公租房的,根據房源情況及時調換。《意見》明確,住房政策向多子女家庭傾斜,在繳存城市無自有住房且租賃住房的多子女家庭,可按照實際房租支出提取住房公積金;對購買首套自住住房的多子女家庭,有條件的城市可給予適當提高住房公積金貸款額度等相關支持政策。各地可結合實際,進一步研究制定根據養育未成年子女負擔情況實施差異化租賃和購買房屋的優惠政策。實施好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費用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政策。建立對依法保障職工生育權益用人單位激勵機制。向提供母嬰護理、托育服務以及相關職業培訓、消費品生產的企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意見》指出,「十四五」期間,將實施學前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著力補齊農村地區和城市新增人口集中地區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短板。《意見》指出,提高學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切實落實各級政府發展學前教育責任,健全政府投入為主、家庭合理分擔、其他多渠道籌措經費的機制。逐步提高學前教育財政投入水平,保障普惠性學前教育有質量可持續發展。健全學前教育資助制度,切實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兒童接受普惠性學前教育。提高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水平,依法落實政府舉辦義務教育的主體責任,確保義務教育學位主要由公辦學校提供和政府購買學位方式提供。繼續落實「兩免一補」政策,降低學生就學成本。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嚴格落實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收費實行政府指導價管理政策。加強非學科類校外培訓監管,規範培訓機構收費行為。《意見》指出,構建生育友好的就業環境, 鼓勵實行靈活的工作方式,幫助職工解決育兒困難。用人單位可結合生產和工作實際,通過與職工協商,采取彈性上下班、居家辦公等工作方式,為有接送子女上下學、照顧生病或居家子女等需求的職工提供工作便利,幫助職工解決育兒困難。推動用人單位將幫助職工平衡工作和家庭關係相關措施,納入集體合同和女職工權益保護專項集體合同條款。實施母乳餵養促進行動。女職工比較多的用人單位應當建立孕婦休息室、哺乳室。鼓勵有條件的用人單位、學校、社區、群團組織等開展寒暑假托管服務。推動完善促進婦女就業的制度機制,加強對女性勞動者特別是生育再就業女性相關職業技能培訓。持續開展就業性別歧視約談工作,依法查處侵權行為。督促用人單位依法依規落實對孕產期、哺乳期女職工關於工作時間、工資待遇、勞動強度等方面的特殊勞動保護。
本土新冠「奪逾800條人命」 7家屬正式申請國賠
國內首宗新冠國賠申請案!5月中旬迄今,本土新冠疫情爆發奪走800多條人命,其中病患等不到隔離病房,打1922打了3天都無人回應,從輕症變重症,最後只能在家中坐以待斃。前衛生署長楊志良發起國家賠償官司,目前已有7名死者家屬委託,近日將正式提國賠,希望政府可以還給家屬一個公道。國家疏失在哪裡?楊志良指出,當初已有許多專家建議要建立自己的方艙醫院,結果說了許久都不做,當疫情已經爆發太快時,就發生醫院沒有病床,許多患者只能在家中無止盡的等待,所以他挺身而出,組成律師團5人,決定為死者家屬提起國賠,要政府對「當作為而不作為」負責。目前楊已與7名死者家屬聯絡上,有的死者起初是因為輕症,沒有隔離病房被迫在家休養,最後卻因為快樂缺氧而死;還有患者已經出現症狀,連打3天1922,卻沒有得到任何衛生局的訪視,最後也只能坐以待斃。這7個案例皆由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來審核,分析哪些病例是政府應作為而沒作為而導致死亡,目前已組成5人律師團,也和家屬見面,近日會正式提告。王任賢表示,這7名死者都是高齡長者,在5、6月本土疫情爆發時遭感染,多數是確診者的第一、二層接觸者,當時由於政府不願開設輕、重症醫院,將病患分流,讓大部分確診者的接觸者住進檢疫所,甚至待在家中,否則以台灣醫療照護能力,他們若能受到妥善照料,不必枉死。「既然蔡英文、蘇貞昌、陳時中都說自己有做錯,那就應該下台,如今卻沒人受罰!」楊志良表示,有太多案例都是因為國家沒有作為所導致的死亡案件,自己發起國賠,所有訴訟費用初估超過百萬元,將由他本人負擔,也希望各界支持。
洗腎患者逾5成是壯年 腹膜透析助工作不中斷
台灣2019年慢性腎臟病就醫人數已達42萬人,其中透析人數超過9萬。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黃尚志根據2019台灣腎病年報指出,我國透析患者五年生存率超越馬來西亞、加拿大及歐洲等地,凸顯我國腎臟病照護品質於國際的優異表現。然透析盛行率有逐年攀升趨勢,其中半數透析腎友年齡低於65歲,正值勞動黃金期,若因治療中斷生計恐造成家庭負擔外,也將成國家勞動力缺口。為了解透析治療對腎友的工作影響狀況,中華民國腹膜透析病友協會、台灣腎友生活品質促進協會及桃園市腎友協會聯合針對30-64歲的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患者進行「2021年度全台透析病友就業意願調查」,共蒐集390份有效問卷。問卷結果顯示,6成腎友因透析治療感到壓力,其中經濟為最大壓力源。7成腎友認為透析治療影響自身就業競爭力,逾3成腎友自透析後離開職場。透析後無持續就業腎友中,超過4成仍有就業意願,主因為「具經濟壓力」、「盼藉由工作充實生活」等。透析後持續就業的腎友中,超過4成腎友表示治療後薪資下降,逾3成幅度高於兩萬;且超過4成腎友治療後工時縮短。此外,問卷中更觀察過半數腎友感受到大眾對透析病患存有「需要被照顧」、「無法工作」、「不具勞動生產力」及「消耗健保資源」等誤解。黃尚志說明,目前我國透析治療人口中,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比例約9比1,前者需定期前往醫療院所由專業醫護人員執行,每周需至醫療院所至少3日;後者則可在家中或適合透析的場所,視疾病狀況安排時間自行操作。根據問卷結果分析顯示「因透析治療而影響工時」為治療後工作受影響的最關鍵因素之一,且腹膜透析患者較血液透析患者有更高的就業率(64% vs 36%),腹膜透析腎友協會理事長吳鴻來表示:「腹膜透析治療保留腎友更高的自主權及可運用時間,且無須經常回診醫療院所都是其優勢。」將有助解決影響腎友就業的痛點「時間」,幫助腎友提升就業競爭力。林口長庚自2019年開始推動雲端醫療腹膜透析計畫,藉由優化醫病共享決策流程,使病友更了解透析對生活與工作的影響,迄今已成功輔導數百位腎友透過居家透析自我照護維持日常生活,降低謀職中斷率及經濟衝擊;搭配遠端醫病管理平台,醫護人員可透過雲端數據及時掌握病友狀況,也有效兼顧照護品質。計畫負責人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腎臟科主任田亞中說明:「計畫有效提升腎友自我照護能力,使透析治療對腎友的影響衝擊降到最低。」對照積極推動腹膜透析為第一線治療、創造高達7成腹膜透析使用率的香港經驗,其使用自動腹膜透析(APD)的腎友就業率突破6成,同樣凸顯腹膜透析治療對腎友就業率的正向影響。吳鴻來感性表示:「謝謝各界的共同努力,讓腎友對工作的需求得以持續受到關注。」期盼社會大眾包容與重視,讓腎友就業需求可被持續重視,創造個人、家庭及社會共贏。
早產兒體重如一杯手搖飲 盼突破「城鄉屏障」助小腳Y長大
11月是世界早產兒關懷月,居住在堪稱「醫療偏鄉」的台東、現年2歲半活潑可愛的宣汝,很難想像一出生就經歷一場生死交關戰役!因胎兒窘迫,緊急於30週提前剖腹,出生時體重如同大杯手搖飲,730公克的小小身軀幸得專業醫療團隊與北區支援醫師的細心照顧下,強韌生命力戰勝一切艱難。107年3月,懷孕30週的陳小姐因發高燒、血壓不穩等子癲癇症徵兆,同時伴隨胎心音減弱,緊急剖腹,產下巴掌小公主-宣汝。原本就屬於35歲高齡產婦的宣汝媽媽,在懷孕初期就因自身免疫功能問題,定期在當地診所密切追蹤產檢,然而懷孕25週時,診所醫師發現胎兒出現生長遲滯、羊水減少、臍帶血流阻力增強等症狀,進一步建議宣汝媽媽轉診到具有高危險妊娠與新生兒照護能力的台東馬偕紀念醫院追蹤。宣汝出生後立即由新生兒科加護病房接手照護,歷經76天的治療,宣汝終於得以出院回家。宣汝媽媽回憶說:「我們非常幸運!居住在市區、且剛好有北區支援醫師的專業協助,不然真的不敢想這場戰役會有多麼困難!」身為醫療團隊成員之一的沈上博醫師,談及東部醫療現況表示:「台東縣目前沒有小兒外科醫師是最為迫切的問題,如遇到嚴重小兒疾病患者,救急與救命每一次都是艱難挑戰,以新生兒高致死率的『新生兒壞死性腸炎』為例,必須搶在黃金救援時間內將孩子緊急且安全地轉診到高雄醫治,有些孩子的臨床狀況甚至會不穩定到在轉送的過程中面臨需要在救護車上急救的情形。然而與生命賽跑的同時,轉診費用高達兩萬元,對病童及其家屬來說,雙重的心裡壓力是難以想像的沉重」。現在2歲的宣汝活潑又可愛,追蹤評估也都正常。(圖/早產兒基金會提供)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7年統計資料顯示,早產兒比例從十年前的8.8%上升至10%,每10位新生兒即有1位是需要更多醫療照顧與長期追蹤返診的早產兒。而東台灣受限地理位置與城鄉差距,早產兒照護、高危險妊娠治療成為東西屏障下重要問題。以「急救責任醫院分區名單」顯示,東部備有兒科醫師24小時值班的急診醫院僅有3家、具有高危險妊娠與新生兒照護能力之醫療院所僅4家,且近九成集中於市區,對於早產兒家庭來說,資源缺乏與就醫不便性,無疑都是一場困難戰役!由於早產小腳丫出生時,心肺等器官發展未臻成熟,尤以出生體重低於1500公克的極低體重早產兒是神經動作發展、心智評估異常的高危險群,出生闖過生命關卡後,後續就是成長健康的挑戰,必需配合專業醫護團隊定期追蹤、掌握黃金治療期,如:眼科、耳鼻喉科、小兒神經科、復健科及早療機構,定期且全面地追蹤並及時介入治療,以促進健康發展。宣汝媽媽感慨地說:「儘管我們幸運地度過最艱難的時刻,兩歲半的宣汝目前所有追蹤評估都很正常,但是追蹤期所需要的醫療人力資源,往往都仰賴北部醫師支援,總是歷經很漫長又無助的等待」。早產兒基金會和新生兒科醫界十多年來推動「母體轉診」不遺餘力,透過將高危險妊娠或有早產跡象的產婦,轉診到有能力照顧早產兒或重症寶寶的醫院待產,讓寶寶出生時,立即獲得完善的醫療照顧,以減少遠距轉運的危險與偏鄉醫療差距。以花蓮縣基督教門諾會醫院為例,在婦產科主任廖基元醫師積極落實婦產科高危險妊娠整合性照護與院際轉診機制,目前平均每月約達30至40人次受惠,使得東部偏遠地區婦女與新生兒的生命安全獲得保障。廖醫師也積極呼籲:「早產問題與女性生育年齡、生活作息以及工作壓力等息息相關,孕期媽媽們除了定期產檢外,一旦懷孕20週後出現早產徵兆,就需要多加注意並安胎休息,以預防早產的發生」。
糖尿病普查3/延緩腎心併發症是關鍵 基層診所團隊照護更全面
中央健保署的統計資料指出,有接近4成的糖尿病患都在基層診所就診與治療,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理事長李洮俊醫師表示,根據協會最新的基層診所糖尿病照護普查顯示,逾5成糖尿病患血糖達標(HbA1c<7%),顯示基層照護能力與美國等醫療先進國家同步。基層診所具便利性、可近性和持續性等優勢,可協助糖尿病患維持穩定的疾病控制。李洮俊醫師表示,為持續提升糖友血糖控制,並加強「保腎護心」的控糖觀念,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推出「及時篩、腎心安」計畫,糖友可透過「第2型糖尿病患風險評估」,了解自身的高風險因子並提升自我照護意識,經醫護人員確認資訊促進醫病溝通與衛教,最後由醫師、糖尿病衛教團隊透過醫病共決的方式,協助患者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有助於延緩糖尿病腎心併發症,優化生活品質。李洮俊醫師進一步說明,「及時篩、腎心安」計畫預計於2020年底前協同100家診所合作,有了基層體系的投入,同時響應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提出的「控糖321」照護新觀念,定期監測飯前、飯後血糖和HbA1c 3個數據,監測有無微蛋白尿和檢測eGFR(腎絲球過濾率) 2個腎功能指標,並早期控制三高,1定預防心衰竭合併症,糖友將能獲得更好的醫療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