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敷
」 中醫 乾眼症 經痛 熱敷 眼睛《黑白大廚》看健康2/小三生喊「眼睛好乾」 機車族剉著等!風吹空汙增風險
熱門實境秀《黑白大廚》冠軍、評審猛眨眼,疑似有乾眼症症狀,事實上,隨著3C產品普及,乾眼症已成為困擾民眾的常見文明病,甚至出現年輕化趨勢,醫師透露,竟有小三患者因眼乾而就醫。另外,廣大機車族也要當心,因為眼睛長期接觸風、空汙,也容易讓乾眼症更加惡化。依據美國眼科學會估計,全球約有3.4億人罹患乾眼症,光是美國就約有2,000萬名患者,台灣也不例外,根據健保署統計,乾眼症發生率每年正以10%的速度成長,近20年間每年患者增加人數從38萬人,大幅上升至70萬人,台灣乾眼症盛行率高達30%,每3人就有1人罹患乾眼症,推估約有700萬人飽受乾眼症所苦。林口長庚研究團隊更針對1997至2013年台灣健保資料庫中的乾眼症患者進行研究分析,發現18歲以下的乾眼症患者暴增53倍,而且確診時大多已出現角膜損傷的情形,風險較年長患者增加6.66倍,若不及早確診治療,可能致角膜穿孔、發炎潰瘍等併發症,恐有失明風險。「年齡雖然是乾眼症的危險因子之一,但並非絕對,臨床上看到很多年輕人病況比老人家更嚴重!」朝沐和安診所院長、眼科醫師陳韵臻透露,這與使用3C產品年齡逐漸下探有關,遇過最年輕的乾眼症案例是小三學生,自述眼睛乾澀不舒服,另一個小六學生則是眼睛乾到角膜已破皮。「過去幾乎不會有年輕的乾眼症患者!」基隆長庚紀念醫院眼科孫啟欽教授說表示,林口長庚研究團隊發表於美國眼科醫學會的期刊報告卻發現,1998年時18歲以下的乾眼症患者僅占0.01%,但2013年時卻暴增為0.53%。正常的眼睛表面有一層淚液層,由外而內分別為油脂層、水液層、黏液層,經由眨眼的動作而均勻分布,形成一個潤滑保護膜,如果有一層分泌不足或是分布不均勻,都會造成乾眼症,因此乾眼症成因可分為缺水型、缺油型、缺黏液型,其中缺油型乾眼症最常見,大多與瞼板腺功能障礙相關。孫啟欽教授說,一般來說每分鐘應該眨眼10~12次,每次眨眼就能刺激淚腺分泌,而使用3C時由於眼睛緊盯螢幕,就會減少眨眼次數,長期下來就會增加罹患乾眼症的機率。乾眼症的症狀千變萬化,包括畏光、疲勞、流淚等,多數人不容易立刻察覺。(示意圖/報系資料照)「體質也是原因之一!」陳韵臻表示,如果屬於易發炎的體質,眼瞼的瞼板腺也容易發炎,當影響分泌油脂的功能時就會造成乾眼症。「但乾眼症的症狀其實千變萬化,除了較常見的眨眼,還會視力模糊、眼疲勞、刺痛、畏光、分泌物、流淚等,有些人不會聯想到自己罹患了乾眼症。」若是在不知罹病的情況下,長期騎機車讓眼睛接觸強風、空汙,都可能進一步讓乾眼症更惡化。「例如新竹的乾眼症患者比例就很高,除了多是緊盯電腦螢幕的工程師族群之外,也和新竹風勢強勁有關。」陳韵臻建議機車族選擇有面罩的安全帽,或是配戴具有包覆性防風眼鏡來保護雙眼。想要治療乾眼症,必須多管齊下、內外調理。「首先要就醫確認乾眼症原因,如果屬於最常見的缺油型乾眼症,平常可熱敷眼睛軟化異常油脂,幫助維持瞼板腺通暢,也可以多點人工淚液維持眼部濕潤,避免因長期乾燥引發的慢性眼表發炎。」陳韵臻說,平時使用3C產品時則要做好防護措施,例如抗疲勞的多焦眼鏡或防藍光眼鏡,盡量減少眼睛的負擔,同時使用20~60分鐘就要看遠方讓眼睛放鬆。如果需要進一步治療,可以採用乾眼針疏通術,利用瞼板腺探針、瞼板夾、顯微刮刀、震動儀清潔儀等疏通瞼板腺。「另外,也可搭配使用用光熱儀器如全脈衝、ㄧ般脈衝或熱脈動儀,同步疏通瞼板腺及促進腺體分泌正常化。」不只如此,飲食習慣也要調整。陳韵臻建議多補充魚油、維生素D、抗氧化營養素等,同時也要多運動、睡眠充足,才能降低身體發炎指數,減少乾眼症機率。
女子持續兩年頭暈! 復健意外發現「頸因性頭痛」
王小姐22歲,間歇性常常頭暈頭痛已經1-2年,起初一兩個月發作一次,近幾月常頻繁發作,症狀常先出現後頸部緊繃,如果沒有休息持續忙碌工作,就會往上延伸引起頭暈頭痛,但又不會有看見閃光等典型偏頭痛症狀,偶爾也會出現眼窩附近痠脹不舒服,曾至神經內科及眼科多次就診及詳細檢查,都告知沒問題。頸因性頭痛 局部類固醇注射改善最近因手肘痠痛前往復健科就診,看診當天剛好頭痛發作,自行吃了止痛藥也無法改善,經門診問診後執行X光檢查,側面X光影像顯示頸椎變直(正常應為C形)但無其他異常,整體判斷應為「頸因性頭痛」,與患者討論後執行局部類固醇注射,頭痛瞬間緩解。反覆疼痛至手麻 椎間盤突出導致頭痛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主任武俊傑指出,因3C產品普及,頸因性頭痛患者有逐年增加的趨勢,門診常見到許多患者反覆疼痛數年,直至手麻之後才來復健科就診,此時已合併頸神經根壓迫症狀,經2-3個月漫長的頸部牽引等復健治療後,手麻及頭痛都消失了,此時才知道原來多年的頭痛頭暈及眼窩痠痛是頸因性頭痛。引起頸因性頭痛的主因係長期固定同一姿勢(如:看電腦、追劇、長時間使用手機等),導致椎間盤突出而後壓迫頸椎附近神經及頸部肌肉緊繃牽引至頭部肉導致頭痛,至於引起眼窩附近不適的機轉則未明。避免長時間專注3C每30分鐘做30秒伸展運動要預防頸因性頭痛,武俊傑提醒,應避免長時間專注3C產品,每30分鐘做30秒的頸椎伸展運動,按摩、熱敷也是放鬆方式,若經神經內科檢查已排除其他問題,頸因性頭痛應是可能原因,可藉由藥物及復健來逐漸改善。
女星自曝「痛到蜷曲在床上哭」 親揭減少工作入院開刀病況
女星吳怡霈曾出演許多知名電視劇,也活躍於各節目,然而近期她透露,自己因為子宮肌腺症需入院動手術,「最近一年止痛藥已經擋不住了,五月六月七月的外景,每次都遇到月經痛,晚上痛到哭不知所措,吃了止痛藥蜷曲在床上哭」,因此吳怡霈決定9月大幅減少工作,開刀手術休養治療。吳怡霈在臉書發文表示,自己從小便忍受經痛,受家庭習慣影響,她曾誤以為這是女性的宿命。吳怡霈回憶道,母親經痛時曾經痛到幾乎暈倒在浴缸,而她自己也曾接受過各種治療,包括中醫、針灸、熱敷、調整飲食作息、運動等。然而這些措施對於她的子宮肌腺症似乎效果有限。吳怡霈說明,沒想到今年情況惡化,她甚至在月經期間無法正常工作,經常因大量失血而感到虛弱,「最近一年止痛藥已經擋不住了,五月六月七月的外景,每次都遇到月經痛,晚上痛到哭不知所措,吃了止痛藥蜷曲在床上哭,等藥效來,那種真的可以感受到止痛藥散開,滲進血液了,去細胞跟神經了,漸漸的比較不痛了,痛感漸漸變弱」。吳怡霈提到,月經不僅造成嚴重的貧血,還伴隨著持續的骨盆腔疼痛和頻繁的夜間尿意,她的經紀人不得不隨身攜帶鐵劑以維持她的健康,「今年更嚴重了,月經不來的時候也痛,整個骨盆腔都在痛,肌腺症嚴重到壓迫膀胱,晚上一直頻尿,一個晚上起來上8次廁所,無法好好睡覺。原本打算與病痛共存,找到與他相處的方式,今年真的撐不下去」。經過詳細評估,最終吳怡霈選擇了微波消融手術。這項手術利用高溫微波原理,將子宮內的病變組織燒毀,以達到緩解病症的效果。吳怡霈表示,她的醫生告訴她,這種手術對於子宮肌腺症的治療效果較為明顯,但仍需注意術後觀察,因為這種病症有可能復發。吳怡霈表示,手術後的恢復過程雖然艱難,但她感覺到了一種「重生」的希望。她希望自己的經歷能夠給其他正在經歷類似痛苦的女性提供一些啟發,鼓勵她們尋找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法,並勇敢面對健康挑戰。
出國藥小心1/日本超夯止痛藥「竟含鎮靜劑」 專家嘆:曾看過媽媽給孩子吃!
疫情後的暑假,國人瘋出國,每3人就有1人去日本,尤其愛去日本藥妝店血拚,對此藥劑師感染師驚呼母湯,「日本藥並沒有比較厲害」。CTWANT記者調查,女性哈日族最愛搶購用來緩解經痛的「EVE止痛藥」,其實含有鎮靜劑,可能會增加出血風險。「我看過媽媽給女兒吃這款止痛藥,驚訝之餘也提醒對方。」藥師說,不懂日文的民眾根本不知其副作用。台灣人有多愛去日本?根據交通部觀光署最新統計,2024年1至4月出國人數達534萬人次,其中去日本的就多達193萬人次占36%,換算下來每3人就有1人是去日本。許多人去日本也必定到藥妝店血拚,無論是旅遊網站、網紅Youtuber推薦的必買名單,EVE止痛藥都一定榜上有名,許多哈日族都推崇它非常有效。「EVE止痛藥分成非常多系列,有些針對頭痛、有些針對生理痛等等。」藥師公會全聯會副發言人、台北予志藥局執業藥師王明媛說,這款止痛藥非常夯,尤其許多青少女都用來減緩生理痛,卻不知暗藏風險。王明媛說,EVE止痛藥所有系列都含有主成分布洛芬(ibuprofen)與Allylisopropylacetylurea(丙烯異丙乙酸尿)。「布洛芬是一種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是臨床上非常廣泛使用來解熱鎮痛的藥物,但Allylisopropylacetylurea則不同,它是一種鎮靜劑,可能會引發血小板低下造成自發性出血、或是導致昏沉疲憊。」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旅日達人林氏璧表示,Allylisopropylacetylurea是一種1926年就研發的鎮靜劑,也有幫助止痛的效果,但因為曾出現血小板減少的副作用,所以全世界幾乎很少國家使用。林氏璧說,很多人認為EVE止痛藥很有效,他認為一部份是心理因素,一部分也與添加Allylisopropylacetylurea等成分有關。日本一直是台灣人最愛出遊的國家,根據觀光署統計,每3個出國者中,就有1人是去日本。(圖/CTWANT資料照)「但日本倒是一直用到現在,也似乎相安無事,或許其中有人種的因素,但也因為含有這樣的成分,EVE止痛藥在日本屬於第一類或是第二類藥品,需要諮詢藥師或者配合使用說明書才能購買與服用。」林氏璧說。但有多少台灣消費者會看日本藥品的說明書?王明媛說,她自己既是藥師、又懂日文,但都很難做到好好詳閱藥品仿單,更何況是一般的消費者?「EVE止痛藥的仿單上註明15歲以上才可服用,兒童、孕婦都不建議服用,但很多人根本不知道!」王明媛說,她曾親眼看過一位媽媽拿EVE止痛藥讓女兒服用,驚訝之餘也婉轉告知對方最好少吃。「鎮靜劑成分造成的血小板低下副作用,它不一定是立刻會發生,也有可能之後才造成影響,甚至可能導致藥物過敏。」王明媛的女兒也有經痛問題,雖然身為藥師,但王明媛建議先採取非藥物的止痛方式,例如熱敷、吃熱紅豆湯等,真的要吃止痛藥,她會給女兒只含布洛芬成分的止痛藥,「藥物成分單純一點,還是比較安全!」林氏璧也提醒,在國外自行購買的藥物出問題,是不能在國內申請藥害救濟的。身體若有任何長期疼痛,建議就醫找出病因,不要長期自己買藥吃,長期吃止痛藥可能會傷胃造成胃潰瘍,也可能造成腎功能受損。
7旬老翁突發顏面麻痺 中醫針灸一周後好轉
71歲王先生今年5月某個早晨起床刷牙時,發現漱口水會從嘴角流出,右側上下嘴唇及臉頰感覺麻麻的,右側耳後也有輕微疼痛感。太太發現王先生的臉部左右不對稱,右半邊明顯鬆垮,閉眼時右眼無法完整閉合。隔天王先生至西醫檢查,被診斷為貝爾氏顏面麻痺症,醫師開立類固醇及B群控制發炎、減少神經受損、幫助修復神經,並建議至中醫針灸,增強療效。因此,王先生到北市聯醫中興院區中醫科尋求治療,經過一個禮拜的針灸治療,臉部左右不對稱的狀況有明顯改善,持續追蹤治療中。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醫師廖皓涵指出,王先生的狀況是典型的貝爾氏顏面麻痺症狀,包括急性、嘴角不自覺流水(口水或漱口水)、嘴角歪向正常的那邊(表情不對稱)、法令紋消失、眼皮無法閉合、臉部有麻鈍感、有些人會耳後疼痛、聽覺異常或味覺異常。要非常注意的是,如果伴有半邊肢體無力和感覺異常、口齒不清、抬頭紋沒有消失(可完整閉眼),需馬上到醫院求助,很可能是腦中風。另外一種情況是伴隨耳朵疼痛、耳朵附近出現水泡,這是由帶狀皰疹造成比較嚴重的顏面麻痺,稱為侖謝亨特氏症候群,需要合併抗病毒藥物治療。造成貝爾氏顏面麻痺的原因與病毒感染有關,黃金治療時間是72小時,八成的病人在三個月內會復原,比較嚴重的患者有可能拖到1-2年才痊癒,也可能留下後遺症。中醫觀點認為貝爾氏顏面麻痺症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正氣不足,風邪入中。二,痰濕內生,阻於經絡。三,氣虛血滯,經脈失濡。治療常用針灸疏通經氣,頭部穴位可取翳風、魚腰、攢竹、陽白、瞳子髎、顴髎、迎香、地倉、頰車、人中、承漿、風池、下關。遠端可取合谷、足三里、外關、太衝、內庭,更可在慢性期加電刺激神經幫助肌肉收縮、消除水腫、增加循環,以縮短復原時間,也可由醫師判斷是否需開立中藥,加強祛風、清熱、利濕、化痰、補氣血等,幫助局部循環改善,加速神經修復。並調養體質,提升免疫力,避免再次發作。廖皓涵說明,患者平常可以多做嘟嘴、抬眉、微笑、閉眼等表情動作,或是嚼口香糖,訓練神經與肌肉。同時應注意面部保暖,可用溫毛巾熱敷。避免臉部吹風、洗冷水。若眼睛因無法閉合而乾澀,可用人工淚液維持濕潤,睡覺時可用透氣膠布黏住眼皮幫助閉合,或是用紗布沾生理食鹽水覆蓋保濕。飲食上避免辛辣烤炸食物,如麻辣鍋、麻油雞、蔥、蒜、炸物等。應注意均衡飲食,多吃綠色蔬菜。最後,請保持心情輕鬆,避免過度勞累及緊張。貝爾氏顏面麻痺大多數會痊癒,不必過度焦慮擔心,以免心理負擔影響恢復力。
久咳不癒好難受! 中醫師曝:中藥精油按摩穴道有效緩解
酸的藥物如烏貝散,或清熱化痰濕的中藥以外,常加入健脾與滋養胃陰的中藥以修復胃黏膜,並針對產生胃酸的原因加以治療。例如:過飽或食入難消之品加以消食,情志鬱悶或易怒加以疏肝理氣,暴受風寒加以袪風散寒,過食生冷加以溫補脾胃。如何有效避免胃食道逆流的發作,首先就是要減少壓力,放鬆心情:壓力及心情的好壞也是誘發胃食道逆流的重要關鍵,有空要出門去郊外走一走,放鬆心情,不只心靈放鬆,也能讓腸胃道真正的休息。賴睿昕院長睡前拿薄荷油按摩1)內關穴:位於前臂掌側正中線上,腕橫紋中央直上2寸(三指幅寬),兩條肌腱中間。按壓內關穴有助消脹氣、紓緩心悸、失眠。2)合谷穴:將食指與拇指合攏,虎口處肌肉最高處。噁心想吐,尤其伴隨頭痛時,按壓合谷穴可緩解,也有助腸胃收縮消化。3)足三里:小腿的正面,脛骨外側一橫指寬。膝眼下方3寸(四指幅寬)。將食指放在膝眼上,其餘三指自然貼近小腿,無名指下緣所到之處即是。足三里是顧胃的重要穴位,可消脹氣、助消化,強化腸胃功能,防止胃痛。除了以上三大顧腸胃的穴位之外,也可加強腹部按摩。以中脘穴(位於肚臍與胸骨尾端連線的中間點)為中心點,在穴位四周熱敷,然後再以畫圓方式按摩,也有助促進消化,解除便秘,強化腸胃功能,能減少胃食道逆流引起的咳嗽。另外,賴睿昕中醫師說明劇烈咳嗽時會提高呼吸肌的負擔,造成肌肉緊張,緊接著胸部、背部就可能跟著僵硬,使血液流動惡化,而透過適度刺激中府穴,可望幫助放鬆僵硬緊張的肌肉,同時改善附近的血液流動,使咳嗽、呼吸困難的問題得以緩解。賴睿昕中醫師提醒,下列的生活型態和居家治療方法,將有助舒緩咳嗽的狀況:充分的休息。休息有助於提升免疫力,讓身體能更有效抵抗病毒侵擾。喝大量的水或是乾淨的清流質液體,讓身體飽含水分。減少抽菸或戒菸。避免去潮濕、濕氣重的地方。咳嗽時喝什麼可以舒緩?賴睿昕院長強調,「其實喝微溫的水最好。吃完其他食物,最好也喝一點温水清一清,可以避免殘餘物刺激喉嚨引發咳嗽。」如果喉嚨一直乾癢不舒服,可以喝一些簡單的茶飲,舒緩咳嗽。《薄荷麥冬茶》薄荷 1錢麥門冬 2錢600cc 以保溫杯滾水沖泡,燜一下放涼後飲用。薄荷精油 辛涼,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可治咽喉腫痛,疏肝解鬱。麥門冬 養陰、清熱、潤燥,能滋養潤肺,減少乾咳。除此之外,蜂蜜水也有鎮咳功效,可以泡淡淡的喝,但必須為純正不含糖的蜂蜜。
小孩在外擦傷、瘀青怎辦? 兒科醫教父母這樣應對
暑假將至,不少父母會幫小孩安活動,小兒科醫師巫漢盟說,「出門在外安全為上,需要避免受傷以免壞了出遊興致」,他也列出常見的傷害急救應對方式,給爸媽參考。巫漢盟在臉書粉專《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發文,「安排課程,玩樂也少不了,出門在外安全為上,需要避免受傷以免壞了出遊興致,以下列出常見傷害急救處理。」巫漢盟說,擦傷包括外傷、皮肉傷,能先用生理食鹽水消毒傷口,再包紮止血,用OK繃或紗布包紮,如果有必要可用人工皮或藥物加快癒合與消腫。巫漢盟指出,割傷要依照傷口大小處理,小傷用生理食鹽水清潔傷口再止血,如果是20分鐘後還止不住血,5年內沒打過破傷風疫苗的小孩,要趕快送醫。巫漢盟表示,瘀青48小時內冰敷止血消腫,48小時後熱敷助消散,如果範圍太大,疑似內出血或骨折也要送醫。巫漢盟說明,溺水會導致缺氧,「應即刻將孩子救起平放,並移除口中異物保持呼吸道暢通,接著測量脈搏進行體外按摩與人工呼吸,並同時撥打119送醫。」巫漢盟指出,燙傷要進行從小背到大的步驟「沖脫泡蓋送」。文章曝光後,有網友在下方問,那噎到怎麼處理,巫漢盟貼了之前的衛教文稱,如果是異物卡上呼吸,可以拍背壓胸或哈姆立克法,如果還能發出聲音,那是卡在下呼吸道,盡速取出異物。
瘦子花8個月尋找垃圾桶 寧願用紙袋原因曝光
瘦子擔任電商平台品牌大使,在形象影片中,他也化身「品牌設計師」精心選物,總是以時尚裝扮現身的瘦子,透露私下其實很少買衣服,反而喜歡添購家用品,而且講究賞心悅目,曾為了找能搭配浴室的垃圾桶,找了整整八個月,至於沒有垃圾桶的空窗期怎麼辦?他笑說:「只好先拿紙袋檔著!」此次拍攝形象影片主要傳達「對自己好一點」的理念,問及紓壓秘方,瘦子透露除了冥想、潛水之外,在家也會戴熱敷眼罩舒緩壓力,還分享其實當天拍攝影片時,就很想試戴體驗現場準備的熱敷眼罩,但礙於工作只能先專心拍攝,「我本身很容易眼壓高,有時候一整天工作拍攝下來,閃光燈一直打,眼睛很容易不舒服,所以對我來說可以按摩眼睛的熱敷眼罩是很好的紓壓物。」瘦子曾花8個月找適合廁所的垃圾桶。(圖/citiesocial提供)母親節將至,這次身為品牌大使的瘦子感性地說:「每個人要好好照顧自己母親及另一半,花點時間陪伴,挑選一個小禮物,讓她覺得欣慰,送禮不在於多貴重,而在於用心。」至於自己要準備送給媽媽的母親節禮物,他則笑說先保密但早就準備好了。
長針眼警訊「3類人小心」 醫曝快速痊癒妙招
不少人都有長針眼的經驗,正式名稱為「麥粒腫」(Hordeolum),是一種急性瞼腺炎,雖然不是嚴重疾病,但可能會影響外表。醫師便說明,長針眼期間的照顧方式,並點名3類人是高機率族群。家醫科醫師陳宥達在臉書粉專指出,針眼是出現在睫毛毛囊處的膿腫,通常與皮脂腺堵塞、以及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有關,症狀可能包括眼瞼(眼皮)邊緣、眼睫毛下方有引起疼痛的紅腫顆粒,有時候會整個眼皮腫起來、紅腫處中心通常會有小小的化膿點、眼睛有異物感、眨眼時覺得有刮擦感、眼睛對光敏感、眼瞼(眼皮)邊緣有結痂、容易流淚。針眼是急性發炎,3類人特別容易感染。(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由於針眼是急性發炎,會有紅、腫、熱、痛之發炎症狀,輕微約3至5天內便會痊癒。治療方式為局部塗抹抗生素藥膏,熱敷可加速針眼之消褪,若膿點出現,則應切開排膿;若感染症狀嚴重,便需口服抗生素。陳宥達透露,痊癒最好的方法,是以熱敷的方式增加血液循環,讓膿腫自然排除,並暫時減少化妝品、隱形眼鏡的使用,才能降低皮脂腺阻塞感染的風險、避免鏡片變性或變質。不過,若是針眼在同一處反覆發作、或是膿腫過於嚴重,都應盡早就醫治療,避免病情惡化。至於那些人容易長針眼?陳宥達點名,過度疲勞,情緒緊張,引起內分泌失調,皮脂腺排泄不暢、油性體質,皮脂腺分泌旺盛,分泌出口容易阻塞、用不潔的手搓揉眼睛,容易感染細菌。
繞境、進香中該如何預防足底筋膜炎?讓救護員來報你知!
每年媽祖進香、遶境過後,因足底筋膜炎尋求急診的人數增加。大多因為長時間行走以及進香、繞境時背包負重過重,導致腳部壓力過大而引起足底筋膜炎。童綜合醫院中級救護員白圓宏表示,徒步行走期間,應適當休息按摩腳底,並增加鞋墊支撐足弓,減輕腳底壓力,以免造成傷害。民眾尋求醫療站救助,有哪些常見的症狀?白圓宏課長表示:今年我是第12年參加媽祖進香整個醫療服務。民眾會找急救站。就是腳起水泡、抽筋,又或者是低血糖、熱中暑,這些都會找醫療站來處理。那老人家最怕的就是他的慢性病,藥都忘了帶、高血壓又或者是在走路的途中,他沒有補充足夠的水分,那造成他熱衰竭或者是熱中暑都有可能會發生。我想在進香,畢竟是一個長途跋涉的路程,那當然身上常備用藥一定要準備好。那能休息就休息,然後多吃一些維他命,補充B群,這些東西對身體其實是蠻有效的。該如何預防足底筋膜炎?針對足底筋膜炎的部分,基本上就是身上的負重實在是太重了,或者是長距離的行走。那不然就是要趕快趁媽祖鑾駕,停駕或者是住駕休息的時候,趕快讓自己的腳部放鬆,把鞋子給脫掉,做適當的按摩,那有辦法熱敷或者是冰敷都可以,讓腳部的壓力適當的釋放。那如果可以的話,我們鞋墊下面加一個舒適的墊子,讓他稍微我們的足弓稍微往上墊,讓他的整個壓力比較釋放一點,才不會腳底整個壓力,承受住身上的重量跟行李的重量。那還是要呼籲下民眾,身上的常備用藥一定要準備足夠。那身體如果任何的不適、頭暈、暈眩或者是盜冷汗,一定要趕快找就近的醫療站做適當的處置。在沿路中如果有發生其他人也不舒服,你也可以幫忙他尋找就近的醫療服務站或者是跟我們醫院聯絡。
經痛20年終於找到元凶! 她戒1類食物驚呆:狂喝冰飲也沒事
不少女性都深受經痛困之苦,有時候甚至會痛到生活難以自理,一名女網友也分享自身慘痛經歷,她從高二開始每個月經期都痛到上吐下瀉,看中醫、戒冰飲、熱敷全都沒用,直到去年決定減肥,除了多喝水、戒飲料外,也停掉任何奶製品,沒想到月經竟然不痛了,測試幾個月下來,證實導致她經痛的元凶真的是牛奶,只要不再碰奶製品,怎麼喝冰水也不會痛,順利解決20年來的問題。一名女網友昨(29日)在Dcard以「經痛20年,終於找到經痛的元兇」為題發文表示,她從高二開始每個月經期都痛到上吐下瀉,甚至常常跑急診,幾乎各種民間偏方我都試過,中藥調理、戒冰飲、經前1週熱敷、用月見草油等等,笑稱「大概只差懷孕沒試過了。」直到去年,原PO決定要減肥,開始了飲食管理,基本上是低碳、多喝水、戒飲料,還有最關鍵的一點是「不吃任何奶製品」,那個月她明明每天狂喝「大冰美」,但沒想到月經竟然奇蹟似的不痛了,「一開始我也懷疑是飲食比較清淡的關係嗎?還是有多喝水的關係?」結果原PO測試幾個月下來,才發現以前經痛竟然是牛奶造成的,「原本的我超愛喝鮮奶茶和拿鐵,因為減肥的關係戒掉了最愛的鮮奶沒想到我的人生因此而改變了!我從此以後不再經痛了!牛奶NO、乳製品NO、起司NO,但奶精奶茶可以,冰飲也OK。」原PO也好奇,「上網查發現幾乎沒有相關說法,但有聽說是因為牛奶中含有太多的荷爾蒙嗎?還是容易引起發炎反應?有相關專業的人可以科普一下嗎?」貼文曝光也引發網友熱議,「其實真的很多人有奶製品過敏的問題,只是我們習慣有奶類的生活,根本不會想到奶類是過敏原」、「實證證明有很多人戒蛋奶、戒麩質就膚況變得超級穩定,或者是一直困擾自己的某些狀況消失」、「很多人戒蛋、奶、麩質,膚況就變穩定,或某些困擾狀況消失,原來奶類真的是發炎元凶。」也有過來人表示,「半年前濕疹爆發看中醫調養,醫生要我從戒奶開始,本來也會經痛,最近半年卻相安無事」、「我和原PO狀況很像,中醫師也是請我別再碰奶製品」、「我超愛吃乳製品,經期也是會超級痛,是非常好的實驗材料」、「版主跟我一樣,我只要生理期前低碳,吃乾淨一點,生理期來就不會痛。主要是賀爾蒙的波動少、內分泌比較穩定,差很大,我試了好幾次,屢試不爽。」
顏面神經麻痺後遺症 針灸、臉部運動、穴位按摩助回復原貌
冬春交際是顏面神經麻痺好發的時期,在台灣,顏面神經麻痺的發生率為每一萬人中會有一至二名,年齡分布大約在15-45歲。中醫師康涵菁說明,顏面神經是人體第七對腦神經,主要掌管臉部的表情肌肉及舌頭前2/3的味覺,造成顏面神經麻痺的可能原因很多,包含臉部吹風、過度勞累、病毒感染或是腦部的損傷,都有機會引發,進而出現抬頭紋與法令紋消失、嘴角歪斜、眼睛不能閉、半邊臉部感覺麻木或遲鈍或是耳後疼痛等症狀。康涵菁中醫師提及,現在民眾普遍很有警覺心,看到臉部歪斜首先都會懷疑是不是中風,然而中風和顏面神經麻痺不同在於中風除了臉部表徵以外,還會有口齒不清、肢體無力及感覺異常的症狀,可藉此去作辨別。把握黃金期治療 中醫密集針灸有助益儘管近八成的顏面神經麻痺患者在數週到一兩個月內會漸漸回復,但也有些病情較為嚴重的病人會持續面部僵硬,單邊歪斜不自然的症狀長達1-2年之久,造成生活社交上的困擾。西醫治療在疾病初起之時會給予高劑量的類固醇及抗病毒藥物,後期的話則會建議復建治療搭配服用B群促進神經修復。中醫方面則是可以透過中藥與臉部美容針灸內外同步調理,若能發病兩周內的治療黃金期積極治療,回復速度會較快。康涵菁中醫師提醒,假使錯過黃金期才來治療,則需要更加密集的針灸,才有機會恢復正常樣貌。以中醫觀點來看,顏面神經麻痺可對應到古代典籍中的「面癱」、「口眼喎斜」及「歪嘴風」, 主要影響陽明經與少陽經所循行的位置,病因是由於風邪侵犯、痰瘀阻滯或是氣血失養所導致。用藥可視情況使用祛風、通絡、祛痰與補虛的方劑,像是使用補陽還五湯和牽正散去補養氣血,紓解筋攣,同時加入陽明與少陽經的引經藥如白芷與柴胡,去增強療效;若處於停滯期,則還需加上活血化瘀藥物例如丹參和三七,才能突破治療瓶頸。康涵菁中醫師說明,除了服用中藥以外,搭配美顏針灸能夠縮短病程並促進局部神經血管的修復。美顏針的針身比一般針具更為細滑,不僅可大幅降低痛感,還能針對失衡的肌肉筋膜去做調整,並且促進氣血循環,使得患側逐漸恢復自然樣貌,是現今治療臉部相關疾病的一大利器。臉部運動配合按摩穴位 疏通經絡早日康復顏面神經麻痺的患者最忌諱受到風寒,因此平時一定要做好頭面部的保暖,避免吹風著涼。保持充足的睡眠也是相當重要,不讓自己過度勞累,才能提升免疫力。康涵菁中醫師建議,患者可每天使用毛巾熱敷臉部僵硬的區域,並且早晚在鏡前進行張眼、閉眼、挑眉的眼部運動以及吹口哨的噘嘴動作,以刺激肌肉,避免萎縮。此外,也可依據神經肌肉走向去按摩以下三組穴位,幫助疏通經絡。1. 眼部-攢竹穴與太陽穴找法:攢竹穴位於眉頭凹陷處;太陽穴位於眉尾和目外眥的連線中點向後一橫指處。2. 顴部-顴髎穴與下關穴找法:顴髎穴位於目外眥直下,顴骨凹陷處;下關穴位於耳前一橫指,顴弓與下頷切跡中的凹陷處。3. 頷部-地倉穴與頰車穴找法:地倉穴位於嘴角旁約五分位置;頰車穴位於下頷角前上方一橫指處。
「你是嗡嗡或嘰嘰?」耳鳴竟能揪病因 醫師曝分辨關鍵
嗡嗡耳鳴讓人心慌,不免擔心自己是不是聽力受損了。醫師指出,不同的耳鳴聲音,可以分為幾種類型,如果是高頻且持續不斷的聲音,務必盡早治療;低沉的耳鳴可能是肌肉緊繃導致;至於和心跳同步的搏動型耳鳴,如觀察2周未改善,建議積極安排檢查。大林慈濟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主任黃俊豪說明,如果是高頻的「嘰嘰」聲,且持續不斷,屬於聽神經性的耳鳴,需進一步檢查是否為聽神經退化、突發性耳聾或聽神經瘤。聽神經退化和年齡有關,通常好發於40歲以上,兩側耳朵會同時出現耳鳴。突發性耳聾則通常是單側耳鳴,如果3天內出現聽力下降,務必留意。黃俊豪曾遇過一名年輕護理師,值完夜班後到門診求助,說耳朵聽起來「懵懵的」,雖然聽力沒有明顯下降,沒有符合傳統的突發性耳聾定義,但仍然積極治療,3天左右就恢復正常,「聽神經一旦受損,越早治療效果越好」。如果是比較低沉、似有似無的耳鳴,可能和三叉神經、顳顎關節、頸椎神經有關,通常服用肌肉放鬆的藥,或接受復健、針灸、熱敷就會改善。黃俊豪說,當周邊肌肉太緊繃,或是正在受傷發炎,感覺訊號會傳回脊椎和中腦,過程中會和聽神經交叉聯絡,同時這些訊號會刺激到聽神經,腦部也會覺得聽到來自耳朵的聲音。第三種則是搏動型耳鳴。黃俊豪說,病人會聽到耳朵裡有和心跳同步的搏動聲音,短期可能和作息不正常、血壓不穩定有關,如果觀察2周未改善,建議安排血管攝影或腦部核磁共振檢查是否有中耳腔或者腦部血管瘤,積極處理,以免發生猝死憾事。另外,黃俊豪在2018年提出全新病理概念「耳蝸前庭性偏頭痛」,已登上國際醫學期刊,該研究證實偏頭痛是耳鳴的重要原因。這類患者可能發生突發性耳聾、耳鳴甚至眩暈,透過偏頭痛的治療,可以同時解決耳鳴、聽力與眩暈問題。
腰薦椎退化性關節炎不可逆! 醫曝「日常9個改變」避免症狀惡化
腰薦椎是骨關節系統的一部分,其獨特性在於彎曲活動外,也承載身軀的重量。如同身體其他系統,骨關節系統亦會隨年齡退化,腰薦椎也不例外,在反覆性物理機械性運動下,腰薦椎體會產生結構性變化。重要腰薦椎 退化性關節腰薦椎體結構性變化則會造成功能性的影響,主要是被包覆在腰薦椎體內的神經血管組織因結構性變化(諸如:黃韌帶肥厚、骨關節肥厚)受壓產生各種症狀,在感覺部分會有下背疼痛、肢體疼痛、或是痠緊、僵直等不適感,在運動部分,則是腰部下背或受壓部位肢體無力。腰薦椎退化性關節炎是一不可逆的退化過程,影響因素極其複雜且難以量化,以生命進展部分觀點而言,甚至不算是疾病,但有症狀的腰薦椎退化性關節炎確實對患者生活品質產生重大影響,患者活動力因而下降,間接影響了健康。先採保守治療 效果不佳建議手術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神經外科主任馮睿哲指出,多數腰薦椎退化性關節炎的病人在接受幾種非手術性的保守療法:臥床休息、藥物治療、牽引治療、局部熱敷與按摩、射頻燒灼和神經阻斷藥物等輔助治療皆能獲得改善,若是保守療法不能奏效時,才會考慮手術治療。日常生活起居9個改變 避免症狀惡化馮睿哲主任建議患者之日常生活起居可做以下改變,亦有助於症狀緩解與避免惡化。改變方法:1、床鋪應軟硬適中,最好是在木板床上加鋪一個薄墊。2、臥床姿勢:仰躺時,雙膝下方置放枕頭,如為側躺,髖關節與膝關節宜彎曲,並在兩膝間加放一個枕頭。3、起床方式:由仰躺時先將兩腿彎曲,翻身側臥,將雙腳移到床下,用雙手用力將上半身撐著坐起。4、上床方式:先坐在床沿,用手向旁撐著,慢慢向床邊躺下,再將下肢彎曲移到床上,成側臥狀,再翻身仰臥。5、不可坐太柔軟之沙發或無靠背之座椅,坐時上身保持垂直坐下,先坐在椅子邊再靠椅背,並保持上身垂直。6、要從椅子站起來時,先將臀部移至椅子邊,足移到髖關節的正下方,保持上身垂直地面而後站立。7、走路時應抬頭挺胸,保持上半身垂直地面。8、避免彎腰取物,如欲拾取地上物,應蹲下撿取。9、避免背負重物。
生長痛不可忽視!「這兩個部位」發生劇痛 醫:迅速就醫
許多孩童在成長期時都出現過手腳疼痛的情況,讓家長懷疑是否是生長痛的症狀,骨科醫師指出,生長痛部分發生在幼稚園剛上小學的階段,由於活動量較大,導致骨頭的生長與肌肉拉扯的因素不平衡,進而造成疼痛感。醫生進一步提醒:「若孩童腳後跟或膝蓋,突然有劇痛或腫脹變形的狀況發生,應盡速就醫檢查。」生長痛主要常見於3至12歲,且正處於快速成長階段的孩童身上,臺大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吳冠彣說明:「跟骨的地方有一個生長板,此年齡的孩童時常跑跳、活動量大,所以腳底的阿基里斯腱,會拉在生長板上面,導致疼痛感產生。」而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外科病房主任林聖傑進一步補充:「生長痛主要是表現在膝蓋周邊,尤其是小腿、膝蓋、大腿等地方,有時候嚴重的話,甚至會在晚間痛醒過來,不過大部分的疼痛感是間歇性的,也不會在同一側持續的發生,所以並不會影響到小朋友日間的一些活動。」為緩和生長痛帶來的不舒服,林聖傑主任建議,平常日間時要避免過於激烈的運動,而在晚上睡覺的過程當中,要適度的保持溫暖以及良好的睡姿,也可以透過熱敷、按摩、放鬆,情緒的安撫等方式來舒緩疼痛。此外,醫生提醒,若孩童的腳後跟或膝蓋,突然產生劇痛或腫脹變形,應迅速就醫檢查,以防止出現生長板被肌腱拉扯產生撕裂傷的情況。
過年通宵打麻將、追劇小心 「春節疼痛症候群」恐找上門
正值春節假期,安南醫院復健科醫師林芳嫻指出,在春節前後期間,門診常見由於過度運用肌肉,造成各種不同程度肌肉傷害的特別酸痛症,如「麻將肩」、「手機關節炎」,以及頻繁清潔、打包、搬重物,造成手部或腰部肌肉過勞的大掃除「仙杜瑞拉酸痛症」等;這些酸痛症大部分都是因為肌肉使用不當、過度使用及不正確的姿勢所造成。林芳嫻醫師表示,春節假期常見因大掃除造成各種身體疼痛,包含因為清潔工作造成手部肌肉過勞,形成所謂的「網球肘」及「高爾夫球肘」;腰部因過度彎腰或提重物,造成「腰椎神經痛」及「坐骨神經痛」,甚至有時會使先前已存在的椎間板突出或脊椎滑脫症變得更為嚴重,這些症狀統稱為春節「大掃除酸痛症」。另外,有些民眾於春節假期中選擇打麻將聯絡感情,不過由於過久的肩部及手部運動,造成類似五十肩的症狀,往往也被戲稱為「麻將肩」;近幾年出現的青少年酸痛族群,則多為春節期間在家日夜上網,忘了正確的坐姿,造成頸部及背部的肌肉酸痛,患了「上網族酸痛症」;以及許多線上遊戲發燒友,由於長時間以手指推動滑鼠,造成指間的關節過度摩擦,形成關節局部發炎而疼痛,可稱之為「滑鼠關節痛」。林芳嫻醫師說,這些酸痛症大部分都是因為肌肉使用不當、過度使用及不正確的姿勢所造成,因此除要注意正確坐姿、站姿及彎腰的姿勢外,還要避免過度使用肌肉,也就是說,使用一段時間後要給予足夠的時間休息,才可繼續使用。例如大掃除應工作半小時或一小時後,休息5~10分鐘才繼續工作;打麻將也一樣,更不要日以繼夜打電腦、電動或滑手機,應有適當的休息時間或間斷性上網,同時保持良好的姿勢,才不會造成肌肉過度疲勞而酸痛。一旦出現春節疼痛症候群,林芳嫻醫師建議先休息,避免肌肉再度受傷及惡化,同時可做些簡單的復健,例如使用酸痛藥膏或薄荷油(白花油、綠油精…)按摩患部肌肉及熱敷等;如果效果不佳,應找醫師做正確的診斷,找出原因依病情給予適當治療。她強調,其實此類疼痛大部份都是所謂「肌筋膜症候群」,只要找出壓痛點給予適當處理,再加上口服止痛、消炎、鎮靜、肌肉鬆弛藥物等,大部分都可以快速復原。
醫教脫臼4大處理原則 不可隨意亂動以免留下後遺症
不少人以為遇到脫臼,只要像電影裡演的一樣,自己喬回去就沒事了。不過,台中光田醫院骨科醫師嚴可倫提醒,發生脫臼時,應遵循4大處理原則,包含先固定脫臼部位、就醫檢查及復位、進行局部冰敷、關節復位後再慢慢恢復活動,以免留下後遺症。▲ 發生脫臼時,應遵循4大處理原則,以免留下後遺症。 (示意圖/Shutterstock)嚴可倫在臉書專頁《有溫度的嘮叨 台中光田骨科 嚴可倫醫師 脊椎關節骨鬆專業 - 骨筋中外》發文指出,當關節遇到外力撞擊或拉扯時,就有可能會發生脫臼,如果沒有及時做適當處理,不僅會感到劇痛難耐,還可能留下後遺症。對此,嚴可倫整理出脫臼的4大處理原則:一、固定脫臼部位:發生脫臼時,關節四周的肌肉、韌帶、神經組織等,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若是隨意移動或是自行復位,可能造成二度傷害,所以千萬不要亂動,盡量保持原先姿勢,先將枕頭或夾板用繃帶把患處加以固定,或以另一隻手保護受傷的手,限制關節活動,再盡速就醫檢查。二、就醫檢查及復位:發生脫臼後,應盡速就醫檢查,醫師會透過X光來判斷脫臼的情形,以及確認是否傷及骨頭(如骨折),若是一般脫臼,醫師可依照其專業評估下進行復位與固定,讓骨骼盡早回到原有的關節位置,以免關節周圍軟組織卡住,若神經血管受壓迫過久,則可能需要手術治療,恢復期較久。三、進行局部冰敷:脫臼後可能出現疼痛腫脹的情形,這時可以在患部進行局部冰敷,使微血管收縮,減少疼痛及局部發炎反應,切忌受傷後暫時不要按摩和熱敷患部,以免加重組織損傷程度,造成二度傷害。四、慢慢恢復活動:脫臼的關節復位後,雖然症狀會大幅緩解,但仍然需要一段時間復原,讓損傷的關節與韌帶重新癒合,因此治療後也必須避免過度活動,可以採取「可忍受的小幅度運動」,再慢慢加強活動幅度,同時也要注意是否仍有其他異常的疼痛或後遺症。延伸閱讀喝「這種咖啡」腰圍直接瘦6公分!絕對不是超難喝的黑咖啡,這麼好喝還能瘦,太沒天理了吧!超簡單又自然的方式,才幾個晚上,就能幫你消除討厭又煩人的痣!吃對油脂才有「易瘦體質」!每天一匙降血壓、改善血流、減少罹癌率|每日健康 Health
手指發出喀喀聲? 小心過度使用手指可能導致「板機指」!
近年來,手機已融入現代人生活,成為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然而,亞東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陳鈺泓指出,隨著人們在捷運、用餐等生活場合時,習慣性地使用手機,過度使用手指的習慣也成為引發健康問題的新源頭之一;過度使用手指將可能引發「板機指」的問題,這種情況使手指無法順利彎曲,患者需要用另一手才能扳直,需引起重視。亞東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陳鈺泓透過臉書粉專發文表示,當手指出現無法自由彎曲,甚至發出怪聲音時,可能已經患上了「手指屈指肌腱狹窄性肌腱鞘炎」,俗稱「板機指」。陳鈺泓醫師近一步解釋,板機指是一種手指屈指肌腱狹窄性肌腱鞘炎,當手指過度使用時,滑車韌帶與屈指肌腱摩擦過度,引起發炎、腫脹,使手指難以順利伸直,類似扣板機的動作。板機指主要出現在拇指、中指、無名指,患者會感到手指腫脹壓痛、伸展不順、難以彎曲的情況,甚至需要另一隻手輔助扳直,且可能伴隨著特有的喀喀聲響。陳鈺泓醫師指出,早上起床時手指僵硬和疼痛的狀況尤為明顯。對於容易患上板機指的族群,陳鈺泓指出,長時間反覆彎曲手指、過度用力的族群,如電腦族、清潔人員、髮型師、鋼琴老師、作業員等,更容易患上板機指。此外,女性中更年期女性和懷孕婦女也是高風險族群。在治療上,陳鈺泓建議,當板機指急性發炎腫脹時,可採用冰敷和消炎止痛藥緩解疼痛。隨後,搭配適度休息及熱敷。對於症狀嚴重且持續的情況,患者可考慮就醫,利用增生療法促進組織修復。在一些極端情況下,手術治療也是一個可行的選擇,以鬆弛肌腱,使手指能夠順利活動。這一健康問題的崛起提醒著人們,即便享受現代科技帶來的便利,也需謹慎使用手機,特別是長時間反覆使用手指的族群應留意保護手部健康。亞東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陳鈺泓表示,現代人過度使用手機已成常態,若民眾察覺自己患上「板機指」,可先採用冰敷和消炎止痛藥緩解疼痛。(圖/翻攝自Facebook 陳鈺泓醫師粉專)
五十肩疼痛、難舉? 醫教「3招復健」改善關節活動度
五十肩又稱為「冰凍肩」,在醫學上的學名為「沾黏性肩關節囊炎」,由於此病症好發於中年以上,特別是五十歲左右而得其名。若肩關節囊因發炎而產生沾黏,會造成肩關節之攣縮,進而使肩部關節活動受限,臨床表現為肩部多角度受限,且活動時伴隨疼痛,甚至夜間容易痛醒,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中醫治五十肩 消腫又通絡 安南醫院中醫部醫師沈佩諠指出,五十肩的自然病程會經歷疼痛期、冰凍期和解凍期,平均花費約2至3年後痊癒;但在疾病發展過程中,及早採中醫介入治療的話,則可緩解不適,並將病程縮短至1到1.5年。在中醫觀點上,五十肩起因內在氣血不足,如年老體衰、肝腎氣血虛損,以致筋失濡養,風寒濕邪之氣乘虛侵襲肩部經脈,遂致氣血阻滯、筋脈凝滯,或外感風寒濕邪及外傷筋骨失治,因而引起肩部功能退化。沈佩諠醫師建議治療上,中醫師會根據病程發展,選用針灸、拔罐(火罐或氣罐)以及傷科手法,來達到疏筋活血、通絡止痛、消腫消炎等目的,以改善肩部疼痛或活動不利之情形。除熱毛巾濕敷 三招復健運動日常生活中,沈佩諠醫師建議可使用熱毛巾濕敷在疼痛的地方,約10至15分鐘;睡覺宜採平躺或仰睡姿勢,避免患側肩膀受側睡壓迫。她補充,五十肩與肩膀受涼有關,所以肩部要注意保暖,避免電風扇或冷氣對著肩部直吹。另外,亦可從事以下幾種復健運動,幫助改善肩部關節活動度:一、鐘擺運動:站立時身體向前傾斜,讓患側手臂下垂,藉由身體搖動,讓手臂跟著輕輕畫小圓圈擺動,並可手握礦泉水瓶或啞鈴來增加強度與感覺。而手臂搖晃範圍,依自身可承受的強度來進行,且隨著症狀的改善,可增加畫圓的範圍。二、毛巾操:讓患側的手先往後(做向後穿內衣的動作),兩隻手握著毛巾,患側手儘量抬高到緊繃的時候,再用另一手往上拉,拉到患側肩膀有緊繃感,停20至30秒再放下──這樣算一次,十次算一回合,一天建議做2到3回合。三、爬牆運動:找一面牆並站在約一個手臂的距離,用手指頭當輔助慢慢往上爬,身體同時慢慢往牆面靠近。覺得腋下緊繃或不舒服的時候,可再往上一、二步後,維持姿勢10到15秒,然後慢慢放下來。可以正面身體面對牆壁,以及側面身體面對牆壁,各做10到15次。
每日配戴隱形眼鏡長達10小時! 女子罹乾眼症雙眼視力只剩0.6
30多歲小華是因工作因素配戴隱形眼鏡每日長達10小時以上,近期感到眼睛乾澀難耐,睜眼就痠脹刺痛,視力時好時壞,診察發現雙眼視力只剩0.6,角膜上皮點狀發炎及缺損,確定診斷為乾眼症,立即給予人工淚液、自體血清眼藥水及口服四環黴素治療,並改變用眼習慣,才得以改善痠脹刺痛及視覺模糊情況。乾眼症年輕化 了解造成原因奇美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黃萱指出,「乾眼症」是非常常見的眼科疾病,但卻又容易被我們忽略。乾眼症成因五花八門,其中包括常見的老年族群淚腺功能退化、糖尿病、3C產品過度使用、不當使用隱形眼鏡、環境溼度過於乾燥等,都是各年齡層與族群常見的乾眼症成因。採合適眼藥水 口服藥物搭配乾眼症可分為缺水型與缺油型。缺水型顧名思義是指淚水分泌不足所致,而缺油則是因瞼板腺阻塞、萎縮,使油脂分泌不足,進而導致淚液缺少油脂層,間接加速水份蒸發所致。黃萱醫師建議,目前乾眼症治療以人工淚液為主,有藥水、凝膠及藥膏等選擇,可選擇不含防腐劑、小包裝、單次使用的人工淚液。黃萱醫師提供其他許多的治療方式,例如通過淚點栓塞法減少淚水排出、針對瞼板腺阻塞或是萎縮導致淚膜脂質缺乏病人,以透過脈衝光雷射治療,利用光熱原理軟化油脂、抑制局部發炎反應。瞼板腺脈衝光雷射治療搭配瞼板鑷擠壓,能夠提升脂質層的品質及厚度,達到較長期的乾眼症狀改善效果。至於改變用眼習慣方面,建議長時間閱讀或使用電腦等電子產品的上班族,應定時讓眼睛休息,並注意環境溼度與眨眼次數,以有效的減少淚水蒸發排出。預防勝於治療 避免乾眼這樣做黃萱醫師表示,除了改變生活型態、不熬夜、避免刺激性飲食、眼睛熱敷(每天3次,每次5至10分鐘)及注意眼瞼緣的清潔之外,若持續出現乾眼症相關症狀時,應該儘早就醫,尋求專業眼科醫師的評估及檢查,排除眼睛或全身性疾病等因素之後,再依照醫師指示使用眼藥水,切忌自行使用成份不明的眼藥水,導致嚴重的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