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氣供應業
」 經濟部 製造業 主計總處 薪資 工業生產指數九崴電廠設哪地方槓中央 黃偉哲喊有電廠才不缺電
台南市長黃偉哲23日表示,行政院保證未來5至8年內不缺工業電力,是必須在電廠順利興建的前提之下,台南市政府尊重民眾抗議九崴天然氣電廠設置,市長也表示尊重民意。「九崴電力南科天然氣發電廠」原先計畫在安定區設廠,在地方民眾抗議後,決定遷移場址,一度傳出計畫落腳位於新市的台南樹谷園區。此舉引起園區部分廠商與居民抗議,他們組成「反九崴電廠設置於樹谷園區自救會」,接連拜訪執政的民進黨台南市黨部,還去了台南市議會無黨聯盟黨團與民進黨團,獲得不小支持,議會不少人了解來龍去脈後,同聲反對九威在樹谷設廠,卻令主管機關連聲哀號,若不順利興建商轉,恐釀台南缺電危機。地方人士對此直言,台灣北、中、南各地區都須加速推動興建燃氣機組,包含反對黨台中市長盧秀燕,也喊出配合「以氣換煤」希望替台中空汙解套,結果台南執政黨自家人卻和中央意見不一致,與國家政策推動方向背道而馳,近來AI產業成為各縣市積極爭取設廠標的,電力供應無虞正是發展該產業關鍵因素,若不蓋電廠「南科怎麼發展得下去」,他憂心。黃偉哲指出,台南市每年用電量達到328億度,其中自給發電僅約89億度,不足部分目前由台中、高雄供應。他坦言,台南用電自給率在6都排名倒數是擺在眼前事實,日前閣揆卓榮泰所承諾的「不缺電」,必須在電廠順利興建運轉之下,未來5至8年的工業電力才不會短缺。黃偉哲說,舉台南來講,九崴電廠必須順利設置運轉,才能達到南科管理局所稱的「不缺電」,台南市政府仍尊重民意,但事實上「台南用電就是不足。」台南市政府經發局官員回應,工業區為台南主要用電標的,而為配合中央分散式電力規畫,未來工業區土地規畫將設置「電力設施用地」,引進產業別將增加「電力及燃氣供應業」或「配合能源政策」,以確保電力事業可進入工業區內,會加強與地方溝通。
2050淨零排放衝擊!電子零組件業明年恐逾萬人失業
台灣宣示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屆時將對我國勞工產生什麼衝擊?勞動部委外研究發現,在產業未因應淨零、轉型的情況下,以電子零組件業減少的就業人數最多,2025年就將有超過1萬勞工失業,到2050年高達4萬人以上失業,燃氣供應業的負面影響到2050年則高達84.1%。為深入了解淨零轉型對我國就業市場的可能影響,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委外執行「推動淨零轉型對勞動市場影響之國際比較研析」。根據該份研究,因電子零組件業、金屬製品業、批發業、電腦電子光學製品業、機械設備業、零售業、基本金屬業等產業使用較多能源、規模也較大,如果實施碳定價等淨零相關政策,將提升製造成本,造成直接衝擊,導致這些產業就業減少最多。在產業未因應、轉型的情況下,以電子零組件業失業人數最多,預估2025年1萬708人失業,逐年攀升到2050年將有4萬4599人失業,其次為金屬製品業,到2050年將有3萬909人失業、批發業則是2萬1445人失業。如果看淨零政策對各行業就業的影響幅度,燃氣供應業遭受的負面影響最高,從2025年的7%逐年攀升至2050年的84.1%,也就是到2050年將有4896人失業,其次為砂石及其他礦業,到2050年受到的負面影響為57.6%、592人失業,石油及煤製品製造業到2050年受到負面影響為46.5%、2402人失業。勞安所勞動市場研究組長林詩騰解釋,傳統產業因應淨零政策,將陸續採用新設備與製程,基層的勞工將受到不少衝擊,例如電子零組件業,以機械設備操作、組裝人員最受影響。
碳費拍板每公噸300元 經濟部:短期難達標衝擊企業競爭力
歷經半年討論後,環境部7日召開第6次碳費費率審議會,拍板一般費率為每公噸300元,企業可進行自主減量、就會有優惠費率50元與100元,預計10月底預告碳費費率,2025年1月1日生效,2026年開始收費,這次針對碳費建議值,訂出一般費率為每公噸300元,技術標竿指定目標的優惠費率B為100元,若是國際減碳最高標準的行業別指定目標,適用費率A方案50元。經濟部表示,現場經濟部代表已明確表達不同意見,高度希望費率能考量台灣產業國際競爭力。特別是應對標日、韓等主要出口競爭國的費率標準,除SBTi標準對一般產業而言是短期難以達標的標準外,優惠費率B訂定100元,明顯較日韓更高,對部分企業會造成財務衝擊。經濟部表示遺憾,這次產業意見未能被委員會採納,未來會持續爭取。工總也表示,各產業對碳費的負擔能力差異頗大,且景氣循環及產業執行減量措施需成本投入,應讓企業將資金留作低碳轉型投資,碳費費率不應過高。這次建議費率偏高,不利產業低碳轉型。工總表示,碳費制度設計應通盤考量對經濟、社會的衝擊,碳費費率偏高,加上基本工資、電費等成本同步調升,對產業形成沉重負擔。且目前碳費規劃沒有與台版CBAM同步,沒辦法對國外進口高碳排的產品課稅,無異於鼓勵進口國外高碳排產品,傷害台灣相關產業,更無助國內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呼籲政府應儘早實施台版CBAM。環境部長彭啓明7日表示,台版CBAM正在跨部會協商,預計明年要求進口的鋼筋、水泥等試行申報碳排放係數及碳足跡,來保護國內產業,同時也會觀察明年歐盟CBAM公布細節,會盡快進行。依2022年的碳盤查結果,初步碳費收費對象約500家工廠,共計281家公司,其中141家是上市櫃公司,收費對象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大約是155百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占全國總排放量54%。
碳費收費時程再拖1年挨批 彭啟明喊已盡力向前
環境部長彭啟明30日表示,環境部克服萬難才能完成「碳費3子法」公告,2026年終於可以正式收碳費,已是一大邁進。環境部29日正式公告與碳費相關的周邊三項子法,包含《碳費收費辦法》、《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碳費徵收對象溫室氣體減量指定目標》。依此也宣告台灣正式邁入「排碳定價」時代,初期打算徵收年排放量2.5萬公噸以上的電力業、燃氣供應業及製造業,大約有281家公司要繳交碳費。據了解,環境部原定2024年6月早該發布三項子法,並於2025年開徵,卻因討論過程中難以取得共識,拖到預計十月才可能完成審議,2025年5月將有望採行「試申報」制度,並於2026年才會真正開始收費,時程拖延讓環保團體不滿。督政盟發起人、前立委陳椒華向本刊直言,依照目前環境部的碳定價機制,俗稱「碳底價」的優惠後費率,根本無法達到已開發國家守住的新台幣300元水準,而碳費費率是碳定價政策能否推動企業實質減碳的核心,如此「破防」將恐怕造成企業還得向其他國家繳納「碳關稅」,這樣無法讓碳費留在國內更有效運用,放長遠看,還是損及國內產業競爭力。彭啓明強調,碳費是減碳手段,不是為增加政府稅收,更不是部分評論所言的「環境部小金庫」。他緩頰說,自己可以理解企業對開徵碳費憂心忡忡,但其實碳費對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影響極小,連帶對企業經營影響也不大,環境部會戮力避免「綠色通膨」,碳費開徵是趨勢,初期一定會遭遇反彈,「環境部會繼續扛住」,他說。
是你嗎?主計總處公布去年38%員工有加薪 調薪幅度3%至6%
軍公教調薪4%,羨煞所有上班族;主計總處30日公布112年經常性薪資調升情況調查顯示,有38%工業及服務業受雇員工經常性薪資有調薪,雖然較111年減少了1.6個百分點,仍是近5年來次高水準;若以每人調薪幅度來看,調薪3%至6%是最常見的範圍。若從112年工業及服務業調升經常性薪資的廠商比例來看為30.7%,同樣較前1年減少了2.6個百分點,比例也是近5年來次高水準。主計總處國勢普查處副處長陳惠欣解釋,111年下半年製造業有庫存過多等疑慮,經濟情勢受到影響,進而影響企業調升經常性薪資的意願;不過,調查同步顯示,今年已調升或預期調升經常性薪資的廠商占比提高至31.7%,意味今年的經濟情勢比去年佳。調查顯示,各行業調薪廠商比率,以金融及保險業最高、達72.2%,礦業及土石採取業、 製造業均逾 4 成;以調薪人數比率觀察,金融及保險業 56.6%最高,製造業49.2%次之,而電力及燃氣供應業、礦業及土石採取業則僅約1成。
薪資差距擴大創近5年新高! 408萬人月薪不到4.3萬元
主計總處11月30日公布,2022年工業及服務業全體受僱員工全年總薪資中位數為51.8萬元,較前一年增加2.37%,平均總薪資為69.3萬元、年增3.44%,兩者增幅皆是近4年最高;不過,最高薪資10%與最低10%兩者差距,從上年度的4.09倍擴大至4.12倍,顯示高薪族與低薪族薪資差距持續擴大,倍數創近5年新高。受僱員工全年總薪資高低差距一覽表。主計總處分析,主要是疫情期間,內需服務業受創最深,電子科技、製造或海運等產業在終端消費需求拉抬下,企業積極加薪,年終獎金發放也相對大方,高低薪資差距因此持續擴大。主計總處統計顯示,以十分位數來看,最低薪資的10%,全年總薪資僅30.6萬元,換算成月薪約2萬5500元,去年全體受僱人數共817.1萬人,卻有408.5萬名員工年薪低於總薪資中位數的51.8萬元,這群廣大員工的月薪不到4.3萬元。中央大學台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表示,月薪不到4.3萬,要在都會區討生活,扣掉房租後,在物價高漲年代,龐大的生活壓力恐怕會喘不過氣來。調查顯示,平均總薪資不到中位數51.8萬元、人數又眾多的產業,包括住宿餐飲、藝術娛樂與休閒服務、批發及零售業等,全年總薪資中位數分別為38.1萬元、38.5萬元以及48.1萬元。全年總薪資中位數高的產業,分別為電力及燃氣供應業的108.8萬元、金融及保險業103.7萬元,分居行業別第一、第二名。低薪產業如何改善?吳大任指出,低薪產業有共通特性,以內需為主、周末生意最好、偏愛用工讀生等,薪資即使有基本工資調漲撐腰,仍難與外需為主的製造、科技業抗衡。吳大任建議,政府要改變台灣地緣政治風險高的刻板印象,讓內需服務業也能擴大外銷市場,即讓國外觀光客願意來台觀光,若能安排7到10天的觀光旅遊,內需服務業周一到周日生意都暢旺,廠商自然願意增加投資、聘僱正職員工,給予更好的待遇來搶才;全球邊境解封後,日本的觀光客源源不絕,就是最好的例子。
各種負面影響…今年2月職缺率2.57% 創近13年來新低
歐美去年急速升息,我國出口表現衰退、製造業用人也大受影響,主計總處昨公布2月工業及服務業職缺數為21.6萬個,換算成職缺率為2.57%、年減0.5個百分點,官員坦言,受這波景氣影響,職缺率創近13年新低,上次低點是民國99年、職缺率為2.4%。主計總處官員解釋,當景氣好時,廠商用人需求增加,職缺數會上升;去年俄烏戰爭,全球飽受通膨、升息等負面夾擊,景氣於下半年趨緩,導致商品需求減弱,國內外經貿減緩,衝擊我國出口表現,廠商用人需求顯得保守,職缺數、職缺率從去年的25.8萬、3.07%,降至今年的21.6萬以及2.57%。主計總處統計顯示,今年2月底工業及服務業職缺數年減4.2萬個,其中,製造業年減2.9萬個最多,官員分析,這是廠商調整庫存,導致用人轉趨保守有關,營建工程業職缺數也年減9900個,與央行升息、《平均地權條例》修正打擊不動產有關,而各行各業職缺數多呈下降。相反地,內需產業隨邊境解封、服務業復甦,職缺數不減反增,例如,住宿及餐飲、批發及零售業,職缺數年增700、1700個,職缺率分別上升0.13、0.1個百分點;官員解釋,職缺率的計算公式,分母是受僱員工人數加職缺數,分子是職缺數。主計總處昨也同步公布去年經常性薪資調整的概況,受疫情數位商機蓬勃、出口成長等影響,去年有近3分之1、33.3%比例的廠商調升員工經常性薪資,比例創90年以來新高;若以行業或廠商規模來看,金融及保險業、電力及燃氣供應業等,以及規模愈大的廠商,調薪幅度與比例是最顯著。官員分析,去年調整經常性薪資比例創22年新高,與疫後復甦、廠商獲利提升有關,加上基本工資也調漲,都會帶動廠商加薪的意願;不過,去年下半年景氣反轉,統計截至3月底止,今年已調升或預計調升經常性薪資的廠商比例為28.2%,官員預估,最終結果比例不會相差太遠,今年廠商加薪比例很可能創近3年新低。
工業生產指數年減4.9%連三黑 零售、餐飲業逆勢翻新高
經濟部統計處昨(23)日公布11月零售與餐飲業營業額,由於內需回溫,兩者皆續旺,全年營業額都幾乎確定能創歷史新高;批發業則翻黑,終結連二十四紅;工業生產統計指數則為130.3,年減4.9%連三黑,統計處預估12月也將見黑,但全年仍有機會維持微幅正成長。據統計處統計,11月工業生產減少4.9%,其中製造業減少5.2%,礦業及土石採取業減少6.4%,電力及燃氣供應業減少0.08%,用水供應業增加1%。統計處表示,11月份製造業生產指數第三黑,主因全球經濟受通膨及升息影響,終端市場需求下滑,以及產業鏈持續進行庫存調整,加以上年同月比較基期偏高所致。統計處同時公布批發、零售、餐飲業11月營業額,11月批發業營業額為9981億元,年減8.3%,月減6.2%,主因全球經濟成長趨緩,終端市場需求疲弱,客戶持續去化庫存影響拉貨動能,加以上年同月比較基期相對偏高。11月零售業營業額3827億元,年增1.4%,其中電子購物及郵購業因業者加碼促銷雙11優惠活動刺激買氣,推升營業額再締新猷;11月餐飲業營業額760億元,年增13.3%。其中餐館業及飲料店業受惠雙11、世足賽商機挹注,外燴及團膳承包業也受惠於航班載客量提升,空廚餐點需求增加。其中製造業指數132.8,年減5.2%,受全球經濟受通膨升息影響,終端市場需求下滑,以及產業鏈庫存調整,加上上年同月比較基期偏高所致。儘管製造業指數9、10、11月均呈衰退,但累計今年前11月製造業生產指數為135.4,仍年增1.8%。統計處預估,因有5G及高效運算等晶片需求、農曆春節前備貨需求兩項支撐,今年全年製造業生產指數約在134.9至135.3,年增0.8~1.1%,仍可望守住正成長。統計處副處長黃偉傑表示,工業生產指數12月要跌到116.7才會造成全年負成長,目前來看很難跌這麼多,統計處預估今年生產指數年增幅仍會有0.8到1.1%。再者,國外預測明年景氣仍為正成長,但幅度變小,國內部分,主計總處也不看好出口,但由於內需表現佳,包括民間消費、政府投資,因此批發業的內需部分、零售、餐飲應該皆能正成長。
萬物齊漲…通膨吃掉上班族薪資漲幅 近年經常性薪資變化曝
萬物齊漲,通膨吃掉上班族薪資漲幅!行政院主計總處昨公布全體受雇員工1至5月平均經常性薪資為4萬4252元,雖年增2.83%,創近22年同期最大增幅;不過,消費者物價指數連續好幾個月超過3%,扣除物價漲幅後,實質經常性薪資年減0.2%,為近6年同期首度負成長。主計總處官員表示,其實今年企業普遍替員工加薪,經常性薪資成長幅度是自民國90年以來最高,通膨吃掉薪資漲幅的關鍵點,是今年2月爆發了俄烏戰爭,歐美頻頻出招、對俄羅斯經濟制裁,全球農工原物料價格大漲;政府祭出減徵貨物稅、油價平穩措施等因應,我國CPI仍連續好幾個月超過3%,加薪速度跟不上通膨,才會導致實質經常性薪資倒退嚕的狀況發生。人資專家楊宗斌認為,要受雇員工對加薪兩字「有感」,提升「實質購買力」才最實在;假設CPI年增率為3%,以最新經常性薪資約4.4萬元估計,企業主平均至少要調高1300元月薪,才能真正抵銷物價漲幅帶來的衝擊。從行業別來觀察經常性薪資變動,官員表示,受國內疫情急速升溫影響,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其他服務業(包括美容美髮按摩等)、住宿及餐飲業經常性薪資分別月減2.93%、1.85%、1.52%,電力及燃氣供應業因近來新進員工較多,亦減2.72%。總薪資方面,運輸及倉儲業部分廠商營運狀況佳,加上年終獎金、加班費後,1至5月總薪資較上年同期增加 8.98%,其中,海洋水運業增加41.75%最多,製造業亦增6.82%,製造業又以電子零組件製造業增加8.86%最顯著。
你拉低數字了嗎?主計處公布「8月平均薪資4.3萬元」 受雇員工增3萬人
行政院主計總處今(13)日公布8月份工業及服務業薪資統計結果,全體受僱員工(含本國籍、外國籍之全時員工及部分工時員工)經常性薪資平均為43,227元,月增0.76%,年增1.66%;總薪資平均為51,169元,年增0.49%;其中部分工時員工經常性時薪195元,與上月持平,較上年同月則增2.63%。主計處統計結果顯示,隨國內疫情趨穩,勞動市場持續回溫,8月底工業及服務業全體受僱員工人數809萬3千人,較上月底增3萬人或0.36%。其中工業部門增加0.45%,服務業部門亦增0.01%。就行業別觀察,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年增1萬4千人,製造業亦增1萬3千人,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則減1萬人。主計處指出,8月全體受僱員工較上月淨增加3萬人,因增僱或召回等原因而進入之人數為24萬5千人,較上月增加2萬人,其中住宿及餐飲業增加1萬3千人最多,批發及零售業增加9千人次之,教育業增加4千人再次;因辭職、解僱、退休等原因而退出之人數為21萬6千人,較上月增加3萬4千人,其中批發及零售業增加1萬3千人最多,住宿及餐飲業增加1萬1千人次之,製造業增加7千人再次。主計處表示,隨國內疫情趨穩,相關商業活動持續回溫,住宿及餐飲業、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其他服務業(包括美容美髮按摩等)經常性薪資分別月增5.42%、5.00%、3.31%。總薪資部分,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受部分廠商 8 月發放員工酬勞(紅利)影響,月增19.06%較高;而電子零組件製造業因部分廠商上月發放員工酬勞致月減32.62%,另電力及燃氣供應業、運輸及倉儲業亦因上月發放績效獎金,分別月減32.34%、24.71%。
連17紅 6月工業生產指數創歷史次高
經濟部統計處公布6月工業生產指數為135.32,連17紅、創歷史次高,較上月增加4.87%,其中製造業增加5.61%;經季節調整後,工業生產增加2.57%,製造業增加3.34%;與去年同期增加18.37%,其中製造業增加20.20%,礦業及土石採取業減少5.11%,電力及燃氣供應業減少0.29%,用水供應業減少4.39%。工業生產指數各項變動。(圖/資料來源經濟部統計處)第2季工業生產指數129.23,季增5.54%,其中製造業增加4.97%;與上年同季比較,工業生產增加16.50%,其中製造業增加17.61%。上半年工業生產增加14.62%,其中製造業增加15.66%。
遙不可及的3萬 畢業生出社會2020年平均薪資僅2.9萬元
據勞動部公布的2020年職類別薪資調查,發現去年「初任人員經常性薪資」是2.9萬元,仍未突破3萬元門檻,其中均薪最慘的依序為「其他服務業」的2萬6676元,「住宿及餐飲業」的2萬8018元及「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的2萬8110元。再據其統計發現,以初任人員薪資來看,就漲幅而言以「教育業」最明顯,達1051元、或3.82%;「批發及零售業」達1034元、3.62%次之。據統計顯示,去年7月我國各業受僱員工經常性薪資為4萬2380元,其中以電力及燃氣供應業最高達6萬4440元,金融及保險業則以6萬4084元次之;教育業則僅有2萬7281元最低,住宿及餐飲業則僅3萬1906元次之。
797萬上班族的「中產階級」年薪是多少?50萬有找
主計總處23日公布薪資中位數統計指出,2019年上班族低於平均總薪資的人數比率升至67.72%,創下有統計以來最高,顯示極端高薪族群與中產階層的薪資差距,又進一步擴大。主計總處指出,2019年工業與服務業總薪資(經常性薪資加年終獎金、加班費)平均為64.4萬元,成長2.39%,總薪資中位數49.8萬元,成長1.64%,平均數比中位數成長得更快。所謂薪資中位數,是指將所有人的薪資依高低排序而居中位者,有半數的人比他低,也有半數的人比他高,較貼近中產階層的感覺。國勢普查處副處長陳惠欣表示,平均薪資升得快是受到極端高薪族群的影響,他們的薪資成長得快,所以把平均數給拉高了,根據本次統計,2019年國內797萬名受僱員工裡,有540萬人(占比67.72%)低於平均總薪資。根據統計,2012年低於平均總薪資的人數占比64.98%,逐年升高至今年的67.72%,這個比率是有統計以來最高,陳惠欣表示:「這說明中產階層與極端高薪族群的薪資差距,又進一步擴大。」如果薪資屬常態分配(normal distribution),平均數應該等於中位數,惟實際分布並非如此,以薪資為橫座標,人數為縱座標所繪得的分布圖為高峰在左、尾巴在右的「右偏」型態,陳惠欣表示:「這個尾巴近年愈拉愈長,右偏愈趨明顯,因此才會出現平均數與中位數愈差愈大。」主計總處統計,總薪資平均數與中位數的差距已由2012年11.1萬元升至2019年的14.6萬元,至於中位數與平均數的比值也由0.80降至0.77,這反映的正是極端高薪族群的薪資增幅,遠超過多數上班族的薪資增幅。依各業別觀察,總薪資平均數與中位數差距最小的是電力及燃氣供應業、運輸倉儲業,中位數與平均數比值皆逾0.90,差距最大的是製造業、醫療保健業、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比值都在0.80以下。若依年齡觀察,隨著年紀愈大,差距愈大,30歲以下的比值皆逾0.90,65歲以上則降至0.63。
經濟部:7月底公司登記數71.2萬家 創歷年新高
經濟部公布今年1~7月公司新設立家數,呈逆勢成長,1~7月新設立公司家數為24,543家,較去年同期增加360家,年增率1.5%,其中以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最多,佔22.4%、製造業佔16.8%,及營建工程業佔13.7%。依地區別觀察,前3大分別為台北市(增6,039家)、新北市(增4,235家)及台中市(增4,203家),且新設立之行業均集中於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經濟部表示,新冠肺炎爆發重創全球經濟,惟台灣因疫情控制得宜,未實施封城且主要經濟活動如常,影響所及,今年7月底公司登記現有家數達71.2萬家,為歷年新高;今年1~7月申請解散、撤銷及廢止公司有17,939家,惟新登記家數增加數較多,致今年7月底公司登記現有家數達71.2萬家,為歷年新高,較去年年底增0.9%。觀察7月底現有公司之行業分類,以製造業19.5萬家(佔27.4%)最多,其次為營建工程業11.0萬家(佔15.4%)、批發及零售業10.3萬家(佔14.5%),前三大行業合佔公司登記總家數5成7。另外,公司資本額呈穩健成長:今年7月底公司登記現有實收資本額為24兆9,358億元,其中以製造業7兆9,655億元(佔31.9%)、金融及保險業7兆9,599億元(佔31.9%)為最大宗。與上年年底比較,合計淨增加297億元,其中以金融及保險業淨增加1,300億元較多,其次分別為電力及燃氣供應業淨增加676億元,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淨增加660億元,製造業則因部分業者為調整資本結構或收回限制員工權利新股等辦理減資,致淨減少2,829億元。在資本額登記地區方面,台北市為全台之冠,今年7月底公司登記現有實收資本額主要集中於台北市(佔51.5%),其他依序為:新北市(佔9.4%)、高雄市(8.4%)、台中市(7.4%)、桃園市(6.3%)、台南市(3.8%)。與上年年底比較,以桃園市(增511億元)、彰化縣(增395億元)及新北市(增317億元)淨增加較多。女性公司負責人佔比呈逐年上升趨勢,按性別觀察,公司負責人向以男性居多,惟近10年女性公司負責人佔比呈逐年上升,今年7月女性負責人公司有22萬家(佔30.9%),較100年底增加4.8萬家,佔比上升2.0個百分點,影響所及,性別差距(男性佔比—女性佔比)由100年之42.2個百分點降至109年7月之38.2個百分點,差距逐漸縮小,顯示女性企業家已漸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無懼疫情 2月工業生產指數逆勢成長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影響,許多國內經濟活動趨緩,在外界擔心影響經濟發展之際,經濟部發布2月份工業生產指數年增20.34%,其中製造業也有21.12%的年增成長,顯示我國製造動能仍相當強勁。經濟部統計處指出,與上年同月相比,工業生產增加20.34%,因為春節落點不同,其中製造業生產指數增加21.12%,礦業及土石採取業增加26.68%,電力及燃氣供應業增加11.56%,用水供應業增加3.75%。若與1月分相比,經濟部統計處表示,1月逢農曆春節基期低,但因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干擾,2月仍減少1.85%,其中製造業減少1.89%。經季節調整後,工業生產減少5.16%,製造業減少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