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門診
」中秋地雷3/「飽和脂肪增2倍」人氣月餅藏中風風險 3類肉品加速血管硬化
最受歡迎的月餅莫過於蛋黃酥,業者更創新推出菠蘿蛋黃酥成為最新人氣商品,但專家提醒,相較於一般的蛋黃酥,菠蘿蛋黃酥最可怕的是飽和脂肪高出1.5~2倍,可能會增加中風機率。另外,雞皮、牛五花、豬五花這3類肉品的熱量、脂肪都超高,長期攝取也會增加血管硬化風險。營養師高敏敏表示,根據過往的營養門診經驗,每逢中秋節過後,患者體重平均會增加2公斤、血糖血脂也都一起上升,主要就是月餅的熱量與脂肪量都很高,建議切片與親友一起共享。以最受歡迎的蛋黃酥為例,營養師程涵宇分析40家受歡迎的烘焙業者,發現熱量最高的是金葡萄的蛋黃酥,一顆就有328大卡,排名第二是吳寶春320大卡,第三是陳耀訓316大卡。程涵宇說,蛋黃酥熱量最高的是外層的酥皮,它的油脂來源是飽和脂肪,過多的飽和脂肪與血管硬化、中風、心臟病等有關,也會使肝臟產生膽固醇,造成壞膽固醇上升。而最近很受歡迎的菠蘿蛋黃酥,是在蛋黃酥外再鋪上一層菠蘿皮,雖然熱量沒有增加很多,但菠蘿蛋黃酥的飽和脂肪含量較高(約8g),約比傳統蛋黃酥高出1.5~2倍,如果已有心血管問題,就不建議攝取過多。雞皮是烤肉食材中熱量No.1,尤其9成熱量都來自於油脂,吃多了會傷害血管健康。(圖/報系資料照)另外,程涵宇也評選出烤肉肉品熱量的前三名,分別是雞皮513大卡、牛五花430大卡、豬五花405大卡。「以雞皮來說,90%的熱量都來自於油,牛五花與豬五花也差不多,8成熱量也來自油,換句話說,不僅熱量高、脂肪量也相當高!」程涵宇說,肉類通常含有豐富鐵質,但上述這3類肉幾乎都不含鐵質,反而是過多的油脂導致血管硬化、中風、心臟病等疾病,並促進肝臟產生膽固醇,更會使血液中的壞膽固醇上升,也會造成脂肪肝、痛風等問題。中秋節過後,若想快速消除多出來的肥油,程涵宇建議每天喝水2000毫升,增加身體代謝力,同時不喝含糖飲料,採取減醣飲食或間歇性斷食法如168或52斷食法,但也提醒並非所有人都適合斷食,例如孕婦或哺乳期婦女、12歲以下兒童都不建議,其他如年長者、慢性病患、心血管疾病患者、腸胃疾病者也需要和醫師與營養師先討論。
工地工頭便當吃十年 赫然罹患第二型糖尿病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在工地當工頭的50歲男子,工作量大,餓得快,一餐要吃兩個便當,不是爌肉就是雞腿,不但沒有增胖,三個月還消瘦了十公斤,他樂得減肥,太太卻憂心,經檢查竟罹患糖尿病。錯誤飲食習慣 糖尿病也上身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家醫科戴廷羽醫師表示,經區別診斷,該男子並沒有罹患癌症也沒有經常性腹瀉,抽血檢驗發現其醣化血色素為11%(正常為4%-6%);空腹血糖為260mg/dl(正常為80mg/dl-100mg/dl),確診為罹患糖尿病。該男子對自己罹患糖尿病很驚訝,認為他每天耗體力工作,根本沒時間吃甜食,便當是多吃了,但不吃會餓沒體力工作。第二型糖尿病 多是家族遺傳患者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目前台灣的糖尿病患者至少230萬人,其中90%為第二型糖尿病,且有年輕化趨勢。第二型糖尿病是一個血糖從正常到不正常緩慢發展的歷程,症狀不明顯,目前認為和家族遺傳、飲食、活動量少的生活習慣、以及肥胖有關。戴廷羽醫師說,這跟遺傳有關,第二型糖尿病,只要父母其中一人罹患,子女就有四成機會也患上,該病患的母親也是糖尿病。而吃甜所造成的「肥胖」只是其中一項危險因子,因為甜份不一定在甜食中,一些加工食品或油炸物,都含有高糖的成份,常吃就有風險,還是儘量吃原形的食物最好。罹患糖尿病 營養需控制男子於確罹患糖尿病後,也轉介給營養門診給予飲食的建議,他的太太也每天親手做健康便當給先生帶到工地吃,進一步從飲食來控制血糖數值,再加上規則服藥,其醣化血色素已控制到7%,控制的效果不錯。戴廷羽醫師強調,對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遵守四大原則:飲食避免高糖、規律運動、服藥控制、定時自我測量血糖。
三寶媽最愛「窮緊張」狂尖叫 她曝三種「療癒食物」:越吃越神經質
一名三寶媽帶著三個孩子到營養門診諮詢,但只要其中一個孩子隨便動一下,她就緊張到不行、以為孩子快要摔倒或尿褲子,還發出各種尖叫。營養師高敏敏表示,這名三寶媽超愛吃三種貌似療癒的食物,但實際上卻讓她「越吃越神經質」。高敏敏在臉書粉絲頁發文表示,三寶媽天天都喝兩杯特大杯的美式咖啡,又愛吃甜點、炸物等看起來能療癒心情的食品,「其實咖啡因、糖、加工食品都會讓人越吃越神經質喔!」高敏敏建議攝取六種營養素。(圖/高敏敏 營養師臉書粉絲頁)高敏敏表示,如果要讓情緒穩定,在營養素的分配上是很重要的;想要趕走神經質,應多攝取以下六種營養素:陽光維生素D建議可以多補充蕈菇類、雞蛋,也可以多去戶外走走、曬曬太陽。礦物質鈣建議補充牛奶、豆乾、豆皮、小魚乾、黑芝麻等 這些都是鈣質豐富的食物。礦物質鎂平常多吃綠葉蔬菜、紫菜、堅果、燕麥、香蕉 就能補充足夠的礦物質鎂。色氨酸牛奶、乳酪、香蕉中都有豐富的色氨酸。Omega-3脂肪酸深海魚如鯖魚、秋刀魚、鮭魚、沙丁魚等,或是藻油、亞麻仁油中也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
治癌這樣吃1/同樣罹病生死卻迥異 醫師:關鍵在發炎指數!
衛生福利部日前公布108年度國人十大死因,其中癌症連續38年高居死因之首,平均每10分鐘27秒就有人因癌症死亡,比107年的癌症時鐘快轉12秒。研究顯示,無論是哪種癌症,患者營養不良比例均偏高,高達75%癌友確診時已被診斷出營養不良。基隆長庚醫院林奕岑營養師說,「多數患者都是沒有食慾、體重下降才就醫,因此才發現罹癌,其實這時候身體已經處於發炎狀態。」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王照元醫師說,正是身體發炎才導致罹患癌症,若是沒有改善,還會影響藥物治療效果。(圖/馬景平攝)「以發生率第一名的大腸癌為例,大概每2位就有1位患者正處於發炎狀態。」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王照元醫師說,由於白血球中的「嗜中性球」負責吞噬病菌,當身體發炎時,嗜中性球會大量增加,淋巴球則會減少,因此經抽血檢查,若嗜中性球數量為淋巴球數的三倍以上,就顯示身體正在發炎。研究顯示,若是發炎指數愈高,癌症患者的存活期就會愈短,這也是為何一樣罹癌,有些患者治療效果好、有些則較差的原因,而結果往往就是生死兩途。抽血檢查後,若發現白血球中的「嗜中性球」多於「淋巴球」太多,就顯示身體正在發炎,也會使癌友的存活期縮短。(圖/羅東博愛醫院提供)除了利用抽血得知是否發炎之外,體重也是一個觀察指標。「我當時吃不下、體重驟降,所以醫師就趕緊幫我安排營養門診。」48歲的簡小姐罹患大腸癌,一確診就立即手術切除腫瘤,但因為厭食而瘦了一大圈,根本沒辦法進行後續的化療。若一個月體重降1%、六個月降10%以上就是警訊,而食量降低1/3、疲倦也都是相關症狀,後來經過抽血檢查,簡小姐的發炎數值果然超標,於是林奕岑便著手安排營養改善計畫。體重下降是癌友身體發炎的症狀之一,尤其進入治療階段,情況可能更加惡化。(圖/123RF)「簡小姐有個迷思,她認為反正活動量不多,所以也不必吃太多,還可以餓死癌細胞,但這是錯誤觀念。」林奕岑說,癌友所需的營養與一般人不同,需要高熱量、高蛋白、EPA脂肪酸、適醣、適脂,簡稱「5好」飲食原則。在這樣的原則下,簡小姐挺過種種不適與副作用,目前進行到第17次的化療,即將抵達治療的終點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