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
」 刷牙 口腔清潔刷牙力道越大,牙齒越乾淨? 「出現這些狀況」恐是牙齦退縮
26歲的朱小姐因為刷牙時經常牙齦流血、疼痛而來到牙科就醫,醫師發現她的牙齦不但發炎,還有退縮、牙根外露、牙齒變長的情形,於是詢問她的牙科病史、日常口腔清潔情形,並安排放射影像檢查,最後確定她是使用刷毛過硬的牙刷,且刷牙力道過大造成的牙齦退縮。牙齦退縮 與這些因素有關台北慈濟醫院牙科蘇穎珊醫師指出,正常牙齦的高度應位於牙釉質、牙骨質的交界處,可是隨著年齡增加,牙齦退縮的比例也會增加。台灣研究指出,30 歲以下的人,有31%的人可以觀察到牙齦退縮的現象,然而年齡大於30歲以上的人,則有大於80%的人有牙齦退縮。此外,不當的牙刷與刷牙方式、刷牙用力過度、天生牙齒結構問題如邊緣軟組織較薄、高位繫帶、牙齒錯位、牙根外突或牙周炎、矯正治療及牙周治療後的副作用也都有可能出現牙齦退縮情況。治療牙齦退縮 常見方式一次看牙齦退縮會造成牙根裸露,進而影響美觀,造成齒質敏感、齒頸部磨耗或牙根齲齒等的問題,因此牙周病科的醫師若從患者的牙齒外觀發現牙根裸露、牙齒變長,便會先詢問病人牙科病史、刷牙習慣,之後再輔以影像檢查確認牙齦退縮的嚴重程度,決定治療方式。蘇穎珊醫師表示,臨床上治療牙齦退縮的手術方法眾多,包括蒂狀瓣移植、皮下結締組織移植、游離牙齦移植、引導組織再生手術、牙釉基質衍生物治療等。其中,皮下結締組織移植術式因為是自體移植手術,所以移植後的追蹤牙齦除了術後初期增加的覆蓋範圍會再自行增長至正常位置的預測性高,是牙根覆蓋效果較佳的術式。但不管是哪一種牙齦覆蓋手術,都會因為患者本身的口腔衛生習慣以及牙齒本身結構等而有約10%~40%的復發率。刷牙這樣做 避免傷牙齦許多人為了要將牙齒刷乾淨而暴力刷牙,或選用粗硬刷毛的牙刷,但卻導致牙齦創傷。蘇穎珊醫師提醒,刷牙宜採改良式貝氏刷牙法和軟毛牙刷,民眾要規律作口腔檢查,如有牙齦退縮的情況,應讓牙周病專科醫師鑑別退縮原因、嚴重程度以及時治療。
妙齡女牙齒變長狂滲血!竟是「粗暴刷牙」害牙齦萎縮
養成正確刷牙習慣是維持口腔健康的一大關鍵,不過刷牙並非用力刷才乾淨,一名妙齡女子牙齦經常滲血且伴隨疼痛,前往牙科看診才發現,原來女子長期刷牙力道過猛,導致牙齦發炎萎縮。台北慈濟醫院牙科醫師蘇穎珊分享診間案例,一名26歲朱姓女子因刷牙時經常流血、疼痛前來就醫,檢查發現患者有牙齦發炎、牙齦萎縮、牙根外露及牙齒變長等狀況,詢問過去牙科病史與生活習慣才得知,原來患者使用過硬的牙刷清潔,且力道掌握不佳,導致牙齦嚴重受損,經教導正確的口腔清潔衛教,加上進行牙根覆蓋手術後,終於還給女子一口好牙恢復自信笑容。蘇穎珊說明,健康牙齦的高度應位於牙釉質、牙骨質的交界處,隨著年紀增長口腔容易發生牙齦萎縮,除了正常老化現象之外,牙周炎、不當清潔方式、牙刷不合適、天生牙齒結構缺陷、牙齒不整齊等口腔問題,都會引起牙齦退縮。對此,蘇穎珊提醒,正確的刷牙方式為「貝氏刷牙法」,並挑選「軟毛牙刷」進行清潔,切勿為了想刷乾淨就猛力刷牙,另外定期到牙科檢查才能預防、及時治療口腔疾病。
連拉肚子好幾天!以為是腸胃炎 急診一查竟是心肌梗塞
近來氣溫下降、早晚溫差大,會造成血管收縮使血壓上升,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對此,急診科醫師就表示,急性心肌梗塞若延遲診斷或治療,都會造成嚴重後果,甚至有可能猝死,醫師提醒,心肌梗塞臨床表現多且複雜,經常「偽裝」成其他疾病,包括腹痛、腹瀉、牙痛等,因此民眾要特別注意。浙大二院急診科盧驍醫師在微博發文指出,近來心梗患者明顯增多,心內科和急診科每天都會接診好幾例急性心肌梗塞,盧驍醫師表示,心梗的臨床表現很多且複雜,經常會「偽裝」成其他疾病,其中包括一些腸胃道症狀,例如腹痛、腹瀉及嘔吐等,特別是在活動量增加時反覆出現,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前兆。此外盧驍醫師表示,疲累或激動後會感到劇烈牙痛,這種疼痛通常發作於多顆牙齒,並伴隨頸項痛,這也可能是心梗前兆,但經常誤診為牙周炎、頸椎病變;而突然喉嚨賭塞、頸部緊縮,同時伴隨呼吸困難,若本身沒有氣喘病史或呼吸道感染,也要注意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前兆。盧驍醫師提醒,老年急性心肌梗塞與中青年急性心肌梗塞有明顯不同,因為年齡愈大、神經系統愈老化,痛覺障礙也愈嚴重,「疼痛警報系統失靈」所以無痛性的多;盧驍醫師解釋,因急性心肌梗塞引起的心臟衰竭、嚴重心律失常以及多器官衰竭等嚴重併發症所掩蓋,也是造成無痛的重要原因之一。
3顆爛牙讓他險送命!蛀牙2年沒理 男子淋場雨就被送進加護病房
廣東省深圳市一名24歲年輕男子,日前因淋雨後高燒不退到醫院救治,隨後病情竟加重惡化出現昏迷、癲癇等症狀,醫生檢查發現,竟是因為他嘴裡3顆未及時治療的爛牙導致嚴重細菌感染,右側硬腦膜下積液併發腦疝,最終醫生切除了他部分頭骨清膿腫,才讓他脫離鬼門關轉危為安。據《廣東台觸電新聞》報導,年輕男子小張(化名),2年前嘴裡就有3顆壞牙,但他沒當一回事一直拖延治療,加上平時喜歡熬夜,漸漸地,他發現自己一感冒身體就有地方會發炎,這次感冒最一開始是鼻竇炎,但前幾天淋雨後高燒3天不退,才到急診就陷入昏迷,最後進了加護病房。深圳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古媚表示,當時小張發炎指數爆表,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 PCT)飆升超過了正常值的3800倍,為人反應遲鈍、智力減退,「當時問他100減7他都回答不了」。經過檢查醫生初步診斷,小張得了齒原性的敗血症、顱內膿腫,硬腦膜下積液擠壓造成腦組織移位,情況十分危急。深圳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郭毅說明,小張顱內膿腫是多種細菌混合感染引起,其中多數細菌來源於他的3顆爛牙,小張就是前段時間一直在熬夜,導致抵抗力下降,齒源性細菌感染才會一發不可收拾。為了搶救小張的生命,醫生替他做了開顱減壓手術,切除部分頭骨清除膿腫,術後第二天他就清醒了,行動、智力方面目前恢復良好。郭毅也提醒,很多人都有壞牙,及早治療是很重要的。為預防致命性顱內膿腫的發生,建議患有中耳炎、鼻竇炎、牙周炎都要儘早處理,也要適當的鍛鍊身體增強抵抗力。
牙醫師曝「4招護牙方式」 早晚做1運動:可讓牙齒保持堅固
保持口腔清潔非常重要,不過牙齒周邊組織也會隨著年紀愈漸脆弱,可能還容易出現牙周病、蛀牙等問題,牙醫師也分享了4種護牙方式,其中1種運動還能讓牙齒保持堅固。牙醫師蔡雅藍在臉書粉絲專頁發文,指出許多銀髮族都會有口腔問題,若是出現問題要盡快尋求醫師幫助,另外也建議4種護牙方式:1.保持口腔清潔 :每天早晚用溫水刷牙,三餐後用清水漱口,定期至醫院去除牙結石防止牙周炎。2.叩齒運動 :每天早晨和睡前持續做上下牙之間相互叩擊。開始時輕叩十幾下,之後慢慢增加叩擊次數和力量,增強牙周組織纖維的堅韌性,促進血液循環,使牙齒保持堅固。3.用力咬合 :牙齒用力咬合,鍛鍊咀嚼肌,增強牙齒的功能。4.鼓腮漱口:每天做1-2次閉口鼓腮漱口動作,並將舌頭左右轉動,促進唾液分泌增多。
孕婦罹「妊娠性牙齦瘤」產後即切除 再懷孕竟原位置復發
王小姐首胎懷孕6個月時,因左上牙肉長出瘤狀物經常出血而就醫,經口腔衛教與局部清潔後症狀改善,產後1個半月安排切除,術後癒合良好,經病理報告證實為妊娠性牙齦瘤。懷第二胎30週時,左上牙同一區域再度復發妊娠性牙齦瘤。俗諺說「生一個孩子,掉一顆牙」,懷孕期間可能會造成牙齒崩壞與產生牙齦炎或牙周病的症狀,不只造成孕婦的不適,口腔的感染甚至會影響肚子內寶寶的健康。臺北榮總牙周病科陳雅琪醫師表示,有些孕婦喜歡吃酸甜食物,孕吐易使口腔環境變成酸性,再加上進食次數增加,或因容易疲倦忽略口腔清潔保健,導致孕婦口中的蛀牙細菌增加,蛀牙機率大增,若忽略蛀牙,可能惡化導致牙髓炎。此外,懷孕婦女因體內荷爾蒙改變,造成血液循環豐富,對牙菌斑刺激更為敏感,可能造成牙齦發炎、牙齦瘤,甚至產生牙齒周圍骨破壞的牙周病。陳雅琪醫師說明,常見的妊娠牙齦炎,造成牙齦腫大與刷牙出血的情況,發生比例高達30-100%,一般在懷孕的第二與第三期牙齦的發炎會更為嚴重。妊娠性牙齦瘤是因牙菌斑與牙結石堆積造成的嚴重發炎而形成的肉芽腫,發生率為1.8~5%,在懷孕第二與第三期較為常見,牙齦瘤因富含血管容易出血,咀嚼或刷牙時不小心碰撞到腫塊,會造成表面潰瘍疼痛與出血,過大的腫塊也有可能影響孕媽咪吃東西與營養攝取。懷孕期間若肉芽腫生長快速而影響咀嚼,可能需要在生產前切除,切除後仍需須維持良好的口腔清潔與照護,否則仍有可能復發,其復發率約為15%。當懷孕婦女產生牙齦紅腫發炎,因刷牙會流血不舒服,不敢徹底清潔牙齒,繼而產生口臭與牙齦更加發炎,嚴重時甚至產生牙齒周圍骨吸收與牙齒動搖,出現妊娠性牙周炎。孕期若有嚴重的牙周病,所產生的發炎物質透過血流影響胎兒,也可能增加胎兒早產與新生兒體重過輕的機率,不可等閒視之。孕媽咪的口腔衛生,會影響胎兒的發育,也可能造成胎兒牙齒發育異常,孕婦有高蛀牙率時,蛀牙細菌會垂直傳給嬰幼兒,增加蛀牙的風險。臺北榮總兒童牙科施文宇主任提醒,婦女備孕時,除了身體的調養,更要注意牙齒的照護。孕婦可多攝取鈣(牛奶、乳酪、優格、青花菜)、磷(肉類、牛奶、穀類)、維生素D(鮭魚、鮪魚、適度曬太陽)及蛋白質(大豆、魚類、肉類)等營養。另四環素類抗生素會造成小寶寶的牙齒染色,應避免食用。研究也顯示,孕婦服用氟化物,並無法有效改善齒質及降低蛀牙率,一般不建議使用。臺北榮總牙周病科林怡君醫師指出,孕婦的口腔健康攸關孕婦與胎兒的健康,孕婦必須徹底刷牙與使用牙線,若因刷牙容易噁心,可以使用較小的刷頭,防止口腔感染,並進行產前牙科檢查,接受定期的口腔保養及諮詢:健保給付懷孕婦女每三個月的洗牙,提供較頻繁的牙齒檢查與保養,可及早發現與處理口腔問題;一旦發生妊娠性牙齦瘤,則建議於胎兒狀況較穩定的第二孕期或是生產完進行切除治療,切除後也應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避免復發。預防重於治療對準媽媽的口腔照護是相當重要的觀念!
78歲老翁蛀牙延誤治療 竟釀蜂窩性組織炎險致命
78歲的梁先生有高血壓及末期腎臟病史,也因罹患重度失智症而有暴力躁動等攻擊行為,無法正常地進行牙科診察與治療。前年居住在養護機構期間,就曾因左下側反覆牙痛及臉部腫脹至臺中醫院進行症狀治療。然而後來因疫情爆發,梁先生中斷定期回診習慣,前陣子再到醫院就診時已經因齲齒殘根併發蜂窩性組織炎感染,緊急收治住院接受多顆齲齒拔除與感染控制後,復原狀況良好,終於能平安回到機構休養。衛福部臺中醫院牙科主任林佳詠表示,梁先生久未就醫,再次回診時左臉已呈現嚴重腫痛,並出現呼吸急促的狀況,經診斷發現是智齒齲齒殘根引發蜂窩性組織炎。臺中醫院也啟動跨醫療科整合共治策略,聯合牙科、家醫科、精神科及麻醉科主治醫師共同制定治療方針,在進行全身麻醉的清創及多顆阻生齲齒殘根的拔除後,才終於穩定發炎疼痛情形,術後的住院照護也呈現良好的預後。林佳詠主任指出,阻生埋伏智齒常因型態多樣變異,加上清潔照護不易,無法進行根管及牙周治療,一旦發生嚴重齲齒,極容易導致牙髓炎及牙周炎,更可能進一步惡化成蜂窩性組織炎,甚至是深頸部感染及路易氏咽峽炎,若沒有謹慎處理,就可能出現致命危險。林佳詠主任提醒,長期臥床或身心障礙等特殊需求的病患,應定期追蹤口腔清潔狀況,並給予適時的治療;若併發系統性的感染,更應迅速就醫並遵從醫師指示拔除感染牙齒,一再拖延反而會有更嚴重後果。也呼籲各位民眾切勿因疫情嚴峻就忽視牙齒的治療需求,臨床上就有許多重度感染症的成因是來自於牙齒的照護不周。
刷牙比你想得更重要 牙周病患染疫風險暴增11.8倍
台灣的疫情在全國共同努力及疫苗施打率提升下,風險降低,國人生活也逐漸恢復常軌。然而仍有不少校長或老師,對於學生在校園內進行漱口或餐後潔牙等健康行為,關切校園口腔衛生是否會影響到疫情。為兼顧疫情控制與維持健康生活,衛生福利部委託社團法人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簡稱牙全會),辦理「COVID-19疫情對國小校園口腔保健的影響」專家研討會,會中邀請到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陳秀熙教授分享「國小校園與家庭口腔保健及COVID-19防疫」。陳秀熙教授指出,依據國外口腔健康照護對COVID-19感染的近期研究顯示,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可以降低COVID-19的感染風險,例如清潔舌頭、定期消毒牙刷或確診後更換牙刷都是保護因子,但共用漱口杯或牙膏則會增加感染風險;另口腔衛生不良者得到 COVID-19 的嚴重程度和需要康復的時間更長;有牙周炎患者相較於無牙周炎者,其感染的風險也增加11.8倍。此外,在疫情大流行封鎖期間對孩童口腔衛生的影響,有2成以上的孩童口腔衛生變差、有37.5%的家長因為孩子牙痛而聯絡牙醫、33.3%的家長會額外努力地維持孩童口腔健康,例如增加孩童刷牙次數、額外使用漱口水等,4成5的家長會為了預防蛀牙而改變孩童的飲食習慣;顯示在減少看牙醫的情況下,更應該要加強家庭的口腔照護。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陳少卿簡任技正表示,目前本部結合教育部辦理國小學童含氟漱口水及餐後潔牙防齲計畫,另於6歲以下的幼兒園及教保機構推動兒童塗氟預防保健服務;疫情期間由於學校停課並遵循指揮中心的相關規定停止服務,9月開學後各學校均以嚴謹的措施落實防疫,在具備家長同意書下,各項保健活動也逐步因地制宜恢復執行。因應疫情,衛福部也結合牙全會與教育界專家,推出「校園督導式潔牙」影片及「兒童青少年口腔保健防齲及飲食指導」手冊,提供家長及校園場域運用,建議家長應重視孩童每日潔牙,善加利用含氟用品,烹煮食物時加入氟鹽並減少含糖飲食頻率等,達到「從小保護牙,老來不缺牙」的美好生活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