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獎
」 諾貝爾獎 諾貝爾 物理學獎 諾貝爾物理學獎影爆點/以硬科幻包裹愛情!諾蘭科幻經典巨作《星際效應》10週年IMAX重新上映
克里斯多夫·諾蘭的宇宙史詩經典之作《星際效應》從2014年上映至今10週年,這10年之間,諾蘭以3年為一個單位,拍出了題材各異,但同樣震撼觀眾的戰爭經典《敦克爾克大行動》、考驗時空線的《天能》以及橫掃奧斯卡的核爆史詩《奧本海默》。在《星際效應》上映10週年的今年,片商做了一個令影迷們充滿感動的決定——將《星際效應》重新帶回全球大銀幕,10年之後,與深深愛著這部作品的影迷再次相見,以及與沒有機會在大銀幕上見到這部作品的觀眾們初次相見。以IMAX規格重新上映的理由,則是因為這是諾蘭第一部使用大量IMAX技術拍攝的作品,同時也以大量的實景拍攝和搭景取代動畫合成,從此開啟了他與IMAX攝影的不解之緣。事實證明片商的決定是正確的——《星際效應》的重新上映引發了大量影迷的連續回憶殺,台灣迅速飆破千萬票房,目前在全球也已經收穫了2100萬美金,成為史上票房最高的IMAX重映作品,隨著電影持續上映,紀錄還在繼續被突破中。每個時代都該有屬於自己的科幻經典作品,前有《星際大戰》系列及《2001太空漫遊》,而諾蘭的《星際效應》是他成功打造黑暗風格的《蝙蝠俠》三部曲(中間還穿插了《全面啟動》)之後,接拍的首部作品。劇本由諾蘭兄弟二人攜手打造,為了在大量太空、星際及物理理論方面追求真實性,劇組請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獎物理學家擔任科學顧問,電影中出現的時間及空間理論都經過精密計算驗證,劇組也克服大量技術上的難度,包括重現蟲洞及黑洞在銀幕上的形象。而在詳實嚴謹的科學及物理論述之外,《星際效應》之所以成為影迷心目中的史詩科幻經典,並不只因科學面向的精準與否,而是諾蘭以科幻片的形式架構出的世界觀,藉此討論科學與信仰、人文、哲學,以及愛之間的關係。他藉由重力與時間,拉出超越科學理論的劇情弧線,一段為了愛而啟程,為了愛而離別及相聚的太空之旅。《星際效應》太空駕駛員庫柏在女兒墨菲年紀尚輕時就離開她,親情成為電影最大淚點。(圖/華納兄弟提供)「父母永遠都是孩子的鬼魂。」是貫串電影最重要的台詞,太空駕駛員庫柏在女兒墨菲年紀尚輕時就離開她,踏上尋找人類可能移居星球的宇宙之旅,從此音訊全無。被留在地球的墨菲長大之後繼承父親的衣缽,也成為航太科學家。在時間、重力與空間多重物理條件的交疊之下,多年之後的墨菲才終於發現,小時候發生在家中書架的靈異現象,是多年後的父親在太空中透過重力,與數十年前的自己對話。《星際效應》以太空冒險講述科學與信仰、人文、哲學,以及愛之間的關係,上映10年後仍是經典。(圖/華納兄弟提供)很少科幻片能讓人看到淚流滿面,《星際效應》必定會是其中之一。做足了研究及準備,諾蘭以太空冒險的堅硬外殼,包裹了柔軟的普世感情,蟲洞、黑洞、多維空間等等硬科幻的議題,他用盡全力想講的,其實是最「非科學」的親情與愛。時間能被伸縮與折疊,唯獨無法倒退,重力越大,時間走得越慢,在認真忙於工作,忙於眼前重要事物的同時,每個人或許已經錯過了最重要,而且無法重來的——與所愛的人共度的時間。能以知識解釋的叫科學,難以語言形容的叫作愛,這或許便是《星際效應》無論在10年前、10年後,或者更久之後,都能繼續打動許多非科幻迷的重要原因。《星際效應》重映版上映中。 自介:資深媒體工作者,曾任國際中文版封面及電影線採訪編輯。成長於港片最輝煌的80年代,相信在黑黑的電影院裡痛哭一場的神奇療癒力,沒有一場好電影不能解決的事,如果有,那就看兩場。
「核能可帶來能源安全」 諾貝爾獎得主朱棣文:台灣應重新思考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國能源部前部長朱棣文(Steven Chu)18日在永續發展的電力與動力論壇上,以「邁向電力超載及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的其他挑戰」為題開獎。談到核能議題時,他直言,「我知道核能在台灣很具爭議,但核能可以帶來能源安全,懂技術的人必須勇敢發聲,台灣不管什麼黨派的政治人物都應重新思考核能使用。」台北政經學院基金會、台灣經濟研究院、中華經濟研究院、中央研究院、政治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及台北政經學院,於今(18)日在台北福華國際文教會館舉辦 「永續發展的電力與動力論壇」。朱棣文是全球知名的物理學家,1997年因研發出雷射冷卻與光學捕捉原子技術榮膺諾貝爾桂冠,在美國總統歐巴馬執政時期擔任能源部長。朱棣文指出,目前台灣規劃是以天然氣為主,但天然氣的費用十分昂貴,「而且我知道台灣沒有很完善的天然氣儲存設施,近來軍事演習不斷,萬一被圍攻,台灣會遇到很嚴重的能源安全問題。」談到核能議題時,朱棣文舉例表示,美國加州原本計畫關閉2座核電廠,他曾向州長表達不同看法,認為目前要做的是提升核電廠的安全性,而不是關閉它,最新消息是,該座核電廠確定至少延役20年,「幾個月後我再碰到對方,我告訴他,『你做了一個正確的確定』,所以我自己認為,懂技術的人必須要勇敢的發聲。」他直言,「我知道核能在台灣很具爭議。」朱棣文進一步解釋,全世界現在已經逐步擴大核能發電趨勢,美國民眾的態度也在改變,「核能可以帶來能源安全,我可以這麼說,當風不再吹、太陽不再閃耀,電力需要更多喘息空間。」朱棣文呼籲,希望民眾能說服不同黨派的政治人物重新思考核能使用,否則使用化石燃料發電極為昂貴,且有產業外移危機。至於核電廠安全問題,朱棣文談到,觀察每單位電力造成死亡率數據,死亡率最高為褐煤,後依序為煤、石油、生質、天然氣、水力(水壩故障致災造成淹死風險)、風能,接下來才是核能,可見核能更加安全,核能甚至比煤炭安全1000倍。
安海瑟薇靠《星際效應》挽救演藝生涯 發文謝諾蘭暖舉:像天使
導演克里斯多夫諾蘭執導的科幻電影《星際效應》上映十週年再次重返大銀幕,女主角安海瑟薇日前在社群上發文表達自己對這部電影的愛「猶如大海一般」,並將導演諾蘭形容為天使,「因為他給了我一個最美麗的角色,這是我參與過最棒的電影之一。」這篇貼文獲得超過37萬位粉絲按讚力挺,而背後其實有著一段令人動容的故事。原來安海瑟薇在2013年以《悲慘世界》拿下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後,網路上意外掀起一波惡意攻擊,不僅影響到她的生計,也大大打擊她的自信心。安海瑟薇表示:「當時很多人不願意給我演出機會,因為他們非常在意我在網路上的名聲並不好。而諾蘭完全不在意這些。」雖然安海瑟薇不確定導演是否意在那場風波中支持她,但她也指出「因為演出《星際效應》,才讓我的職涯沒有因網路風波而停滯。」道出這部電影在她的生涯中有多麼重要。《星際效應》當年上映創下全球6億美金票房。(圖/華納兄弟提供)《星際效應》是由諾蘭擔綱導演,並找來弟弟強納森諾蘭共同執筆劇本。針對故事中大量科幻背景的設定,他邀請到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基普索恩,來擔任電影的科學顧問。該片在全球叫好又叫座,不僅獲得5項奧斯卡獎提名,更締造超過美金6億(約台幣194.8億)的全球票房,其中台灣也創下新台幣2.8億票房佳績。《星際效應》將於5日以2D、 IMAX 、 4DX版本重返大銀幕。
2024諾貝爾物理獎揭曉!為「生成式AI」奠定重要原理 美加2學者共享殊榮
資訊工程的祖師爺成了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開發人工神經網路進行機器學習之技術的美加學者,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榮譽教授辛頓(Geoffrey Hinton)、美國科學家霍普菲爾德(John Hopfield),諾貝爾獎物理學委員會認為,兩位的學術研究為當紅炸子雞「生成式AI 」奠定了重要基礎,把統計物理學的模型發展出方法,讓人工神經網路能夠用於機器學習,帶來突破性的研究與應用,特此頒發今年的大獎。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榮譽教授辛頓(Geoffrey Hinton)(右),美國科學家霍普菲爾德(John Hopfield)(左)共同獲得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圖/諾貝爾獎官網)人工神經網路在學術界的名字有多次的改變,及至2012年開始在學界和應用上站穩腳步,流傳的名稱改為「深度學習」,因此更多的研究,辛頓他的研究夥伴約書亞.班吉歐(Yoshua Bengio)與楊立昆(Yann LeCun),共同在2018年拿到電腦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圖靈獎」, 並列「深度學習三巨頭」。辛頓等人也因此被譽稱為資工學界的祖師爺。為讓國人更為了解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及其研究,台灣科技媒體中心8日晚間,邀請清華大學物理學系特聘教授林秀豪和東海大學應用物理學系教授施奇廷,在線上為媒體說明。中興大學資訊工程學系主任吳俊霖則向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表示,近幾年人工智慧在電腦視覺與自然語言處理,包含大家所熟悉的YOLO模型與ChatGPT的成功,都源自於這兩位得獎的學者傑出的研究。吳俊霖認為,目前人工智慧在醫學,農業工業與運動科學上都正蓬勃發展著,這兩位學者的基礎研究帶來了現今與未來的AI時代。林秀豪說明,這次得獎的看似屬於電腦科學領域,但得獎者之一的霍普菲爾是物理學家,他參考統計物理學的理論,模擬人腦中的神經細胞連結,提出原始的人工神經網路,藉由神經元間的連結變強或變弱,達到學習與記憶的功能。而同時得獎的辛頓,工作上是將霍普菲爾的神經網路進一步發展,結合統計物理與資訊科學的技術,建構出能夠處理複雜資訊的人工神經網路,是現在人工智慧技術的基石。施奇廷則表示,辛頓十分關心人工智慧造成的爭議,近期也提醒人工智慧領域的研究必須謹慎發展,避免造成傷害。施奇廷說明,這次得獎的研究初衷是向人腦學習,如同人類腦細胞互相連結,且學習和記憶的過程會重塑腦細胞之間的連結強度,兩位得獎者根據人腦細胞對外界刺激有不同反應的概念,做出了人工智慧的模型。
2024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2美加學者共享殊榮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自7日陸續公布各個獎項得主,2024年諾貝爾物理獎於台灣時間8日下午5時45分正式揭曉,由美國科學家約翰霍普菲爾德(John J. Hopfield)和加拿大學者傑佛瑞辛頓(GeoffreyE. Hinton)共享殊榮,表彰他們透過人工神經網絡,實現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的基礎發現與發明。綜合外媒報導,高齡91歲的美國科學家約翰霍普菲爾德在1982年發明聯想神經網絡,被普遍稱為「霍普菲爾德網絡」;而76歲的加拿大學者傑佛瑞辛頓是反向傳播算法和對比散度算法的發明者之一,也是深度學習的推動者。傑佛瑞辛頓透過霍普菲爾德開發的網絡作為新的基礎「玻爾茲曼機(Boltzmann)」,這項發明可用於圖像進行分類或做訓練模式類型創建新的範例;傑佛瑞辛頓也持續以這項基礎拓展,開創機器學習的驚人發展。兩名得主運用人工神經網絡實現機器學習,使人類在科學、工程與日常生活都帶來革命性的改變,這項新工具也能讓需要的人將其用於良好的目的。諾貝爾獎在每年10月公布各個獎項得主,12月會發放獎金並在斯德哥爾摩舉辦頒獎儀式。
2024諾貝爾醫學獎揭曉! 2美國學者發現microRNA作用共享殊榮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陸續開始揭曉,醫學獎得主首先在7日公布,由來自美國發育生物學家安布羅斯(Victor Ambros)和美國分子生物學家魯夫昆(GaryRuvkun)共享殊榮。兩人發現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及其在基因調控中的關鍵作用,這項發現揭示了基因表達調控的新機制,甚至對醫學研究領域有深遠影響。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在基因學中有卓越貢獻,發現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在其轉錄後基因調控中的作用。(圖/翻攝自X)根據外媒報導,兩人發現了microRNA,這種新種類的微小RNA分子在多細胞生物的基因組中進化和擴展了5億多年,並在基因調控(gene regulation)中發揮關鍵作用。若沒有microRNA,細胞和組織恐無法正常發育,異常調節可能導致癌症,基因突變導致先天性聽力損失、眼睛和骨骼疾病等疾病。除此之外,基因調控出錯,恐導致嚴重疾病,譬如癌症、糖尿病或自體免疫疾病等。安布羅斯和魯夫昆針對身長只有0.1公分的秀麗隱桿線蟲進行研究,其擁有許多特殊的細胞類型,例如在更大、更複雜的動物中也能發現的神經和肌肉細胞,這使其成為研究多細胞生物中組織如何發育和成熟的有用模型。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在基因學中有卓越貢獻,發現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在其轉錄後基因調控中的作用。(圖/翻攝自X)安布羅斯是發現第一個已知的微RNA,同時也美國麻薩諸塞州伍斯特市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教授,2008年曾獲得拉斯克基礎醫學獎。至於魯夫昆,則是發現了首例微microRNA「Lin-4」通過與目標信使RNA不完全鹼基配對來調控這些目標的翻譯的機制,並發現了第二個microRNA「Let-7」,以及它在動物和人類系統發育中如何保護的。隨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揭曉,2024年的「諾獎週」也正式拉開帷幕。接下來,物理學、化學、文學、和平和經濟學等多項諾貝爾獎將依次揭曉,明日頒發的是諾貝爾物理學獎,每項諾貝爾獎獎金達1100萬瑞典克朗(新台幣約3242萬元),最多由3名得主共享。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在基因學中有卓越貢獻,發現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在其轉錄後基因調控中的作用。(圖/翻攝自X)
「上帝粒子」之父過世 享耆壽94歲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獎者希格斯(Peter Higgs)有「上帝粒子」之父之稱,愛丁堡大學指出,希格斯在8日去世,享耆壽94歲。而上帝粒子為何重要,外媒也從4問題做出分析。據BBC報導,英國科學巨人希格斯提出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被人稱為「上帝粒子」之父,他也因為這革命發現,在2013年得到諾貝爾物理學獎。愛丁堡大學發聲明稱,希格斯8日去世,享耆壽94歲。愛丁堡大學說,希格斯是真正有天賦的科學家,他的的遠見和想像豐富了人類對世界的認知。教授考克斯(Brian Cox)也在X上發文,他很幸運能遇到希格斯,希格斯是一名著名的物理學家,是一位謙虛又有魅力的人,「只要我們以希格斯玻色子的形式研究物理學,他的名字就會被記住。」歐洲核子研究中心負責人賈諾蒂(Fabiola Gianotti)說,希格斯是一位特別的人,對全世界的物理學家來說,都是一個極具啟發性的人物,他也是一位偉大的老師,用簡單又深刻的方式解釋物理的深奧。對於上帝粒子,CNN曾點出它的重要性:1.什麼是希格斯玻色子?科學家表示,希格斯玻色子可以解答粒子為何有質量,希格斯玻色子跟基本粒子作用後,粒子就有了質量,所以希格斯玻色子填補了當代物理學的黑洞。2.希格斯玻色子如何運作?希格斯和其他人在1960年提出相關理論,如果將宇宙想像成一場派對,不知名的客人快速穿過房間,而受歡迎的客人會吸引另群人(希格斯玻色子),放慢速度進行移動。3.希格斯玻色子為何重要?希格斯玻色子解決50年「標準模型」的黑洞,但物理學家說,這不是全部,也不是結束,但這是科學界4世紀以來的重要發現。4.希格斯玻色子為何叫「上帝粒子」?上帝粒子是1988年諾貝爾物理學奬得主萊德曼(Leon Lederman)的書名,但其實里昂不愛這名,他想將其稱為該死的粒子,因為沒有人能找到這個東西。
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美德瑞典3位物理學家獲殊榮
諾貝爾獎的第二天,輪到物理學獎登場,由於領域包羅萬象,從最微觀的量子力學,到最宏觀的天體運動都屬於物理學範疇,外界難以預測,而得主也在剛剛揭曉,由美國、德國和瑞典3名學者共同獲獎,共享1100萬瑞典克朗(約3250萬台幣)獎金。20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於台灣時間10月3日下午5點30分揭曉,共有3名物理學家榮獲殊榮,分別為費倫茨克勞斯(Ferenc Krausz)、皮耶爾奧古斯提尼(Pierre Agostini)安妮呂利耶(Anne L’Huillier)獲得這項殊榮。奧古斯提尼、克勞斯和呂利耶創造了足夠短的閃光,可以拍攝電子極快速運動的快照,呂利耶發現了雷射與氣體中原子相互作用的新效應,而奧古斯提尼和克勞斯證明,這種效應可以用來產生比以前更短的光脈衝。其中,克勞斯是匈牙利裔奧地利物理學家。他的研究小組產生並測量了第一個阿秒光脈衝,並用它來捕捉原子內部電子的運動,標誌著阿秒光脈衝的誕生。原子物理學。至於呂利耶則是史上第5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女性得主,她致力於超短脈衝雷射光與原子之間的交互作用,也是透過實驗證明高階諧波(High harmonic generation)產生的首批科學家,對原秒脈衝理論有重大貢獻。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圖/翻攝自推特)
2023諾貝爾生醫獎 mRNA疫苗2開發者獲獎
2023年「諾貝爾獎」(Nobel Price)各獎項得主將從2日起陸續揭曉,首先公布的獎項為「生醫獎(生理學或醫學獎)」(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得主為成功開發mRNA疫苗的科學家卡里科(Katalin Kariko)和魏斯曼(Drew Weissman),巧的是,兩人在今年8月時曾訪台,與國內產官學界專家對話,針對「施打mRNA疫苗後,10年後會不會有副作用」,魏斯曼自信表示「不會」。 諾貝爾基金會在台灣時間2日下午5點30分頒發生醫獎,得主為開發出mRNA疫苗的匈牙利裔美籍科學家卡里科和美國科學家魏斯曼,他們在核苷酸(Nucleotide)方面的發現對mRNA疫苗有重大助益,藉此成功對抗新冠疫情的擴散。mRNA原名為信使核糖核酸,就像個快遞員,能將蛋白質資訊提供給其他胞器,這些資料推動細胞合成抗體,為了對抗新冠肺炎病毒,2020年,mRNA疫苗藉此問世,全球已有數億人口接種這款疫苗,但由於mRNA疫苗接受臨床試驗時間短暫,引發外界「安全性夠不夠和10年後副作用是否仍然存在」等擔憂,甚至有少數人抗拒接種這款疫苗。巧的是,兩位得主和另一位開發者庫利斯(Pieter Cullis)今年8月初訪台,並以「新一代藥物的誕生:mRNA」 為題,與國科會副主委陳儀莊、中研院院士王惠鈞、及東洋藥品進行對話,當時,曾擔任中研院副院長的王惠鈞就提出民眾疑慮「全球有超過10億人口接種過mRNA疫苗,10年後會不會面臨安全疑慮」,對此,魏斯曼當時表示,RNA這款前趨物質可轉譯成蛋白質,做為疫苗接種的RNA在體內幾天後就會不見,加上人體細胞擁有相同RNA,因此會自然吸收無須擔心副作用。許多觀察家預測,近年受到疫情影響,mRNA疫苗技術依舊是獲獎大熱門,另外,據先前消息,今年諾貝爾獎得主可獲得瑞典幣100萬克朗,折合新台幣約294.3萬、總獎金高達瑞典幣1100萬克朗,換算約新台幣3237.8萬,接下來每日都有獎項揭曉,分別是3日的「物理學獎」(Physics)、4日的「化學獎」(Chemistry)、5日的「文學獎」(Literature)、6日的「和平獎」(Peace)和9日的「經濟學獎」(Economic Sciences)。 2023諾貝爾生醫獎頒給2位研究mRNA關鍵技術學者,分別為匈牙利裔美籍生技科學家卡里科和美國科學家魏斯曼。(圖/翻攝自推特)
2022諾貝爾物理學獎 法美奧3學者「量子力學研究」共享殊榮
2022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來自法國的學者阿斯佩(Alain Aspect)、美國學者克勞澤(John F. Clauser)以和奧地利塞林格(Anton Zeilinger),他們對於量子資訊具有先驅性貢獻,透過量子電腦、量子密鑰系統以及量子資訊處理器等研究,讓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能夠透過轉化為新科技研發的基礎。諾貝爾物理學獎出爐,法美奧3學者「量子力學研究」共獲殊榮。(圖/翻攝自諾貝爾委員會推特)根據諾貝爾獎委員會表示,3名得獎者研發的實驗工具,為新時代量子科技奠定基礎,人類能夠操控和管理量子狀態及它們所有層次的屬性後,獲得具有潛力十足的工具,如今利用特殊屬性的單粒子系統展開密集研究及研發,建構量子電腦、改良量子測量技術、建立量子網絡及安全量子密鑰通訊。回顧歷史上該獎頒發115次,總計有219位獲獎者,其中美國物理學者巴丁(John Bardeen)成為唯一摘下2次殊榮的得主;最年長得主則是艾許金(Arthur Ashkin),他在雷射物理領域有卓越貢獻,並於2018年以高齡96歲之姿摘下桂冠;最年輕得主則是布拉格(Lawrence Bragg)與父親歸納出布拉格定律,使科學家能夠得知各種晶體的原子結構,當年他才25歲。這219位獲獎者中,僅有4名女性得主,分別是居禮夫人(Marie Curie) (1903)、梅耶(Maria Goeppert Mayer)(1963)、史垂克蘭(Donna Strickland)(2018) 以及蓋茲(Andrea Ghez)(2020)。2022年諾貝爾獎頒獎時間(以下皆為台灣時間)10/5(三)17:45 化學獎(Chemistry)10/6(四)19:00 文學獎(Literature)10/7(五)17:00 和平獎(Peace)10/10(一)17:45 經濟學獎(Economic Sciences)
諾貝爾醫學獎揭曉 瑞典進化遺傳學權威帕博榮獲
2022諾貝爾醫學獎今(3)日下午揭曉,由瑞典生物學家暨進化遺傳學權威專家斯萬特帕博(Svante Pääbo)獲獎。67歲的帕博曾於1992年,獲德國科學基金會頒發的戈特弗里德威廉萊布尼茨獎。1997年起,一直擔任馬普進化人類學研究所所長。2007年,被評為《時代》全球最有影響力百人之一。2008年,被《新科學家》評為8位年度科學英雄之一。他還是美國、瑞典等國家科學院院士。2022年諾貝爾獎頒獎時間(以下皆為台灣時間)10/4(二)17:45 物理學獎(Physics)10/5(三)17:45 化學獎(Chemistry)10/6(四)19:00 文學獎(Literature)10/7(五)17:00 和平獎(Peace)10/10(一)17:45 經濟學獎(Economic Sciences)
地表最強阿姨1/蘇媽8年讓AMD市值翻100倍 關鍵都在Zen架構
亞洲第一大的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2022)因疫情停辦實體展兩年後,24日重新登場,展場有400個實體攤位,另有600個廠商選擇線上參展,CTWANT記者觀察,這場虛實電腦大展中,就以「地表最強悍女性CEO」超微(AMD)執行長蘇姿丰(Dr.Lisa Su)及新一代Zen 4最搶盡風采。已舉辦41年的COMPUTEX,已從電腦展搖身為全球矚目的科技展,2020年因新冠肺炎取消,2021年維持線上舉辦,今年重回實體展,列出「智慧驅動」、「無限體驗」、「數位韌性」、「開創運算」、「創新與新創」、「綠能永續」六大主題,但疫情影響仍在,現場不見昔日萬頭鑽動的消費者,攤位前僅有少數的企業客戶。看似人潮冷清的COMPUTEX,最具看頭的就是外貿協會請來蘇姿丰擔任首位主講者。「這是半導體界最令人興奮的時刻」,蘇姿丰的開場白,也點燃外界對A下半年將登場的Zen 4架構Ryzen 7000處理器的新期待。受到新冠肺炎變異株Omicron影響,此屆COMPUTEX雖然是虛實整合,但實體展部分相比疫情前人數大減。(圖/黃威彬攝)這次實體展上,AMD端出Zen2架構的Mendocino筆電處理器以及Smart Access Storage功能更新,而新一代Zen 4架構的Ryzen 7000處理器,核心採用的是台積電5奈米製程,支援DDR5記憶體以及PCIe 5.0,也從原本的AM4(Socket 1331)平台轉為AM5(LGA 1718)。更重要的是在IoD(I/O Die)捨去GlobalFoundries(格羅方德)成熟的12奈米製程,轉抱台積電6奈米製程,並將RDNA 2顯示晶片整合在內,換言之,未來Ryzen 7000處理器都會有內顯核心。在性能部分,前代Zen 3 Ryzen 5000,最高核心時脈僅4.9GHz,Ryzen 7000處理器則進步到5.5GHz。光是講數字,恐難以說服業界或玩家。「與對手Intel的Core i9-12900K處理器相比,同等處理器在BLENDER 渲染效能快了31%。」蘇姿丰一語勝出。業內人士告訴CTWANT記者,「INTEL傾盡全力在去年底推出的12代CPU,原以為可以壓制AMD的發展,但沒想到的是AMD靠著台積電的製程,讓優勢不到1年就被反超,但這對電腦玩家來說是好事。」母親節時蘇姿丰(右)在推特上,PO出讀書時期與母親羅淑雅(左)的合照。(圖/翻攝自Lisa Su推特)事實上,對業界、玩家甚至投資人而言,AMD及蘇姿丰最吸睛的除了新一代Zen多強大,還有蘇姿丰如何領著AMD起死回生,以及超車頭號勁敵晶片大廠INTEL的奇蹟故事。蘇姿丰生於台南大家族,3歲時隨父母移民美國紐約,父親蘇春槐是統計學家、母親羅淑雅為會計師,有別於小女孩喜歡洋娃娃,蘇姿丰更喜歡拆解玩具。從小思考方式就異於常人的蘇姿丰,高中讀的是誕生7名諾貝爾物理學獎、1名化學獎的Bronx High School of Science,儘管同儕競爭壓力大,她仍說「I love to win!」還進入「世界理工大學之最」麻省理工學院(MIT),八年內取得電機工程的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畢業後,年僅24歲就進入德州儀器、IBM、Freescale等大廠,2012年加入AMD擔任資深副總裁、總經理,2014年接任總裁暨執行長,此時的AMD可說是瀕臨破產,雖然已分拆,將製造廠獨立為「格羅方德」,AMD成了無廠半導體(fabless)後新推的處理器又不敵INTEL,近乎停擺10年。為救活這間公司,蘇姿丰從AMD的晶片設計優勢著手,佈局全新架構的CPU,取名Zen,東方「禪」的意思,有「自我超越、涅槃重生」的解釋,蘇還將Zen架構交給台積電代工,有別於AMD昔日垂直整合模式生產晶片模式。蘇姿丰接手AMD 8年後,股價從不到5美元一度漲到158美元,市值也成長了100倍,被譽為半導體界的奇蹟。(圖/AMD提供、翻攝自Nasdaq)蘇姿丰2017年推出第一代Zen架構Ryzen 1000系列CPU,以每1.5年更迭1代的速度,而對手INTEL因仍採垂直整合模式,使得晶片製程卡關,遲遲無法突破7奈米製程,2021年底INTEL發布的12代CPU仍沿用10奈米製程,反觀AMD靠著台積電成熟的製程,在Zen 3就進步到7奈米,甫發表的Zen 4甚至進步到5奈米製程。AMD靠著蘇姿丰打造的Zen,順利翻身,8年內股價從1.61美元漲到最高158美元,公司市值也從19.52億美元(約新台幣546億元),到今年2月已到1977.5億美元(約新台幣5.5兆元),足足增長100倍,還超車INTEL的1972.4億美元(約新台幣5.49兆元)。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在5月初時也針對AMD、INTEL進行分析,表示INTEL的CEO不應該頻頻對外放話,認為應該像蘇姿丰一樣少上媒體,多點執行力;而股市Podcast「Gooaye 股癌」曾在去年底表示,2022年的股運籤就是「姨」,字裡行間對於AMD的後勢相當看好。儘管AMD的Ryzen 7000處理器效能強悍,但INTEL在PC市場有一定的口碑,INTEL在2022年Q4將發表的13代CPU效能勢必更佳,屆時又有一場武林大對決,台灣業界及玩家都拭目以待。
諾貝爾得主發聲!俄羅斯664學者連署 「戰爭背叛斯拉夫人共同記憶」
根據法國世界報報導,俄羅斯國內664 位學者,包括一位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和十位俄羅斯科學院院士,於報章公開連署,認為「這場對烏克蘭戰爭不正義,並且荒唐」,預見俄國「國際孤立」危機,要求「俄國負起責任」,「立即撤軍」。664位學者包括曾訪問台灣的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諾伏西羅夫(Konstantin Novoselov),還有沙格底耶夫(Roal’d Sagdeev)等十名俄國學術最高殿堂「俄羅斯科學院」院士。沙格底耶夫曾任前蘇聯領袖戈巴契夫的科技顧問,2005年獲頒我國國立中央大學名譽博士學位。這些學者連屬聲明中提到,「作為俄國學者的我們,在此表達我們強烈的抗議,反對我們國家於烏克蘭領土使用武力。此致命決定製造了大規模死亡,破壞了集體安全體制基礎。於歐洲發動這場戰爭,責任全在俄國。」學者們認為,這場戰爭毫無理性與合法性。試圖操縱頓巴斯地區情勢,作為開戰的藉口,完全無法信服任何人。烏克蘭對俄羅斯並沒有威脅。這場對烏克蘭戰爭不正義,並且荒唐。連屬聲明中也寫到,「烏克蘭永遠是我們的親近的鄰國。他們與我們之間,很多都是父母關係、朋友關係或是同事關係。我們父親、祖父或曾祖父,曾一同對抗納粹。為了滿足某些俄羅斯聯邦領導者的地緣政治野心,鼓動令人懷疑的幻想歷史版本,只是背叛我們前一世代的記憶。」學者們認為,相信俄烏兩國的所有問題,都可以用和平方式解決。開戰,讓俄羅斯陷入國際孤立,並步入被排斥國家命運,俄羅斯將孤立於世界之外,將使俄羅斯科技與文化發展退化。學者要求立即停止對烏克蘭的所有戰爭行動,也要求尊重烏克蘭主權與領土完整。
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德日義3學者共獲殊榮
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於台灣時間今(5日)下午5時45分揭曉,由日本氣象學家真鍋淑郎、德國海洋學家兼氣候學家哈塞爾曼(Klaus Hasselmann),以及義大利理論物理學家帕里西(Giorgio Parisi)共同獲獎,得獎原因是3人在增進人類對複雜物理體系的了解方面,做出突破性貢獻。據了解,真鍋淑郎曾在美國氣象局的總循環研究部門工作,即現在的地球物理流體動力學實驗室,目前在大學擔任高級氣象學家;哈塞爾曼則是德國領先的海洋學家和氣候建模者,2人共同研究全球暖化的量化可變性及可靠預測法,最終獲得評審團青睞,獲頒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另一方面,帕里西的研究領域為量子場論、統計力學和複雜系統,最知名的貢獻是與阿塔雷利(Guido Altarelli)共同提出部分子密度的QCD演化方程(稱為Altarelli-Parisi方程或DGLAP方程),其在量子色動力學和複雜無序系統研究方面的開創性發現,讓他成為今年諾貝爾物理獎的大熱門,最後成功獲得殊榮。「諾貝爾物理學獎」是瑞典皇家科學院為表彰在物理學作出最傑出的貢獻,自1901年起一年一度頒發的獎項,被普遍認為是在物理學領域能夠取得的最高榮譽。首屆諾貝爾物理學獎由發現X射線的德國荷蘭物理學家倫琴(Wilhelm Röntgen)獲得,目前有218人得獎,其中女性得主僅有4位。
相差54歲爺孫戀「攜手15年」!98歲翁如何稱呼「小21歲岳父」?
中國一位著名科學家楊振寧今年已高齡98歲,他在16年前娶了比他小54歲的妻子,雖然2人年齡相差甚大,但女方的家長卻十分理解與支持,甚至認為女兒能嫁給這麼一個知識淵博的大人物,是她的福氣。不過女方父親的年紀比楊振寧還小了21歲,平時他該如何稱呼岳父,令眾人相當好奇,楊振寧也給出答案了。楊振寧是著名的科學家,還於1957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1995年他到汕頭大學參加物理學家大會,當時接待他的就是他的現任妻子翁帆,當年翁帆才19歲,但當時2人並沒有擦出愛火。(圖/翻攝網易新聞)翁帆大學畢業後步入職場,曾和一名男同事結婚,但後來2人經常因為家裡一些瑣碎小事爭吵,這段婚姻維持不到2年就離了婚。離婚後,翁帆繼續學業,考入了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而楊振寧的原配妻子杜致禮於2003年病逝,楊振寧非常難過,年底便回到了中國定居,與翁帆於2004年在中山大學重逢。(圖/翻攝網易新聞)重逢後的2人非常高興,相談甚歡,他們也曾擔心過年齡問題,不過最後他們決定延續這段感情,而翁帆的家人也非常能理解2人並支持這段婚姻,甚至認為女兒能嫁給這麼一個知識淵博的大人物,是她的福氣,2人至今已攜手共度了15年。(圖/翻攝網易新聞)不過楊振寧的岳父年齡還比他小了21歲,被問到平時是如何稱呼翁帆的父母,楊振寧大大方方表示,自己平時都是稱呼「翁先生、翁太太」,這個稱呼確實是最合適的,既不讓彼此感到尷尬,也沒有讓雙方覺得疏遠,可見楊振寧的情商也很高。
石油王子出任務1/王文潮扮超級業務員 大推除菌、綠電創新業務
台塑集團王家第2代最沒聲音、最會賺錢的「石油王子」王文潮,近來有了新任務,他以「台塑企業管理中心常務委員」身分,賣起1秒殺菌的「UVC(深紫外線)-LED(發光2極體)」小家電,同時更一肩扛下綠能新事業,從風電做到太陽能及電動卡車。69歲的王文潮,9年前因六輕連環火災請辭,成了第1位下台的王家人,不過,近年鮮少露面的他,在新事業要推新商品時,總會披起戰袍上陣推銷,衝勁十足,堪稱是豪門裡的超級業務員!台塑企業管理中心常務委員王文潮,以新事業福機裝董事長身分,帶著深紫外線技術與交大簽署產學合作。(圖/馬景平攝)王文潮以台塑石化轉投資的「福機裝股份有限公司」(福機裝)董事長身分,10月29日,領著台塑團隊及宣冠公司董事長高英隆博士現身交大,與光電工程學系簽定1份產學合作協議,計畫一起搭建「UVC-LED紫外線淨水技術」科技產業平台,要將該新技術推展至半導體廠等工業殺菌應用市場。在營業規模2兆元的台塑石化王國裡,對於俗稱「深紫外線」的UVC-LED技術,本來可說是完全陌生,王文潮正是「從無到有」的背後推手。福機裝的「UVC -LED紫外線除菌棒」是市場最高規格40mW的UVC-LED,距離1公分掃過物品,就可以「秒」殺除菌。(圖/業者提供)「UVC-LED紫外線淨水技術」和年初賣到大缺貨的福機裝「UVC -LED紫外線除菌棒」是同一技術。王文潮擔任台塑石化董事長時,台塑石化向「日本日機裝公司」(日機裝)採購工業幫浦等設備,當時日機裝與工程學家天野浩教授正在合作研發UVC-LED技術。天野浩與其他兩名日本教授因開發藍光LED,早在2014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福機裝的「UV -LED除菌掃地機器人」多了6顆UV-LED晶片除菌與破壞病毒,除菌率測試達90%以上。(圖/業者提供)需要資金的日機裝,後來找上台塑石化結盟,3年前雙方合資22億元成立福機裝,切入UV(紫外線)-LED全球市場。2018年台塑推出鋰鐵電池儲能系統(ESS),替未來可能吃緊的電力扮演穩定的儲能角色。(圖/電子協會提供)歷經3年,福機裝推出除菌掃地機器人、NKFG除菌棒等「紫外線」小家電初試啼聲,今年初,新冠肺炎全球爆發,全台口罩大缺貨之際,號稱可以「1秒除菌」的「UVC -LED紫外線除菌棒」意外暴紅,頓時成為必須排隊預購的搶手貨,「當時1個月2萬支都不夠賣,工廠來不及出貨。」1名福機裝市場部員工表示,市場上甚至還有很多競品跟風模仿。2014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天野浩教授,發明了UVC-LED技術。(圖/翻攝自網路)
「揭宇宙黑洞奧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潘洛斯啟蒙霍金 另2位竟是死對頭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由潘洛斯、根策爾及吉茲共享殊榮。有趣的是,學者爆料指出根策爾和吉茲兩人在觀測領域是死對頭,68歲根策爾是最早做黑洞觀測,卻被55歲的後起之秀吉茲以較好設備「超車」,兩人幾乎有點「王不見王」的味道。而潘洛斯更是已逝英國理論物理學家霍金的啟蒙恩師。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朱有花表示,黑洞體積非常小、質量很高,但黑洞又看不到,因此就觀察黑洞外面公轉的星體,星體公轉時速度會快很多,依星體公轉速度、半徑,每年照相,看星星位置,發現軌道,再算出黑洞質量,是400萬倍太陽質量,離黑洞最近距離只有120倍地球到太陽距離,是非常小的距離,證明黑洞確實存在。朱有花說,根策爾是最早開始觀測黑洞的先驅,他使用的是歐南天文台8公尺望遠鏡,但這全歐的人都可以用;吉茲資源比較多,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用10公尺KEC望遠鏡,聚焦更敏銳,量得更準確。朱有花說,不過根策爾和吉茲卻是死對頭,因為提出黑洞最佳證據的是吉茲,對學界泰斗根策爾來說情何以堪。黑洞圈很小,大都互相認識,開專題會議時兩人也都會來,但是並未合作。而另一位得主潘洛斯,是已逝英國理論物理學家霍金的啟蒙恩師。台大梁次震宇宙學講座教授陳丕燊遺憾表示,電影《愛的萬物論》裡霍金會走進黑洞研究,就是受到潘洛斯的啟發,兩人還共同發表奇點理論,霍金當時還是博士生。「這個獎如果早兩年給,潘洛斯和霍金應該共享!」至於吉茲得獎的那張圖片,銀河系中央的恆星靠近一個點圍繞。陳丕燊說,這不只是一張圖片,而是十幾年來連結恆星位置而繪成的軌跡,完全證明銀河系中央有一個超大黑洞。「400年來物理學已經發展出理論和實驗,但我認為最美的地方就是兩者相輔相成!」
諾貝爾生醫獎揭曉 英美3C肝研究者共享殊榮
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由3英美病毒學家分享,而他們最大的成就便是研究C型肝炎。得獎人分別為奧特(Harvey J. Alter),赫頓(Michael Houghton)和萊斯(Charles M. Rice)。據美聯社和CNN新聞網報導,由於新冠肺炎疫情衝擊,這次主辦單位以線上直播的方式宣布得主。諾貝爾委員會5日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得獎者時指出,這3名學者的工作有助於解釋C肝的主要來源,根據委員會表示,他們的工作使血液檢測和新藥成為可能,並拯救數以百萬計人的生命;3名獲獎人「對於透過血液傳播肝炎(血源性肝炎)做出決定性貢獻」。2020諾貝爾生醫獎由3位研究C型肝炎英美病毒學家分享。(圖/擷取自諾貝爾獎官方臉書)根據世衛組織(WHO)估計,全球有超過7000萬人感染C肝,每年約有40萬人死於這種疾病。C肝是慢性疾病,且是造成肝臟發炎和癌症的主因。諾貝爾委員會表示,「奧特、赫頓和萊斯的發現讓C型肝炎的抗病毒藥物得以迅速發展。這是史上首度可以治癒這種疾病,為根除世界人口中的C型肝炎病毒帶來希望」。榮獲2020諾貝爾生醫獎的美國病毒學家奧特(Harvey J. Alter)。(圖/美國疾管局)榮獲2020諾貝爾生醫獎的英國生物化學家赫頓(Michael Houghton)。(圖/擷取自加拿大亞伯達大學官網)榮獲2020諾貝爾生醫獎的美國科學家萊斯(Charles M. Rice)。(圖/擷取自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官網)得主之一的阿特爾過去發現,有一種不明的肝炎病原體,這款神秘病毒當時被稱為非A非B型肝炎,直到1989年,赫頓的研究團隊,從黑猩猩血液中發現了 C肝病毒核酸,並藉由分子生物學技術,釐清病毒基因分子結構,才揭開C肝病毒的神秘面紗,而萊斯的研究則是發現C肝病毒會複製也會出現臨床病症,這項發現也讓萊斯找到控制病毒複製繁殖的關鍵,有助於C肝藥物的研發,而諾貝爾獎會頒給得主1枚金質獎章及1000萬瑞典克朗,折合新台幣約3200萬元的獎金。諾貝爾獎6個獎項從5日到12日陸續公布,除了首個揭露的生醫獎,還有物理學獎、化學獎、文學獎、和平獎以及經濟學獎。由於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舉世關注,許多人原先認為,研發相關治療藥物、疫苗的科學家可能因此得獎,但根據以往紀錄顯示,獲獎的研究需要禁得起時間考驗。而這雖意味著新冠肺炎的相關研究短時間內極不可能得獎,不過依然可能為評審單位指點方向。
2019諾貝爾物理獎斷言 人類30年內可發現外星生命體
2019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中的瑞士天文學家迪迪埃(Mayor Didier Queloz)在受訪時聲稱,人類在30年內會開發出儀器,並在太陽系外的星球發現「外星生物」存在的證明。迪迪埃也認為,外星生命體就潛伏在宇宙某個角落。現年52歲的迪迪埃是劍橋大學的教授,因長期研究宇宙而獲得「行星獵人」的稱號。他與加拿大學者詹姆斯(James Peebles)、瑞士學者米歇爾(Michel Mayor)在8日共獲2019年諾貝爾物理獎。在英國《每日電訊報》訪問中,迪迪埃說:「我無法相信我們是唯整個宇宙唯一的生命體,在外面有太多的行星,太多的星球了,整個宇宙都會有化學反應存在,這些讓生命誕生的化學過程勢必也存在於某個地方,所以我非常相信,一定有其他生命體存在」。迪迪埃認為,在地球上有動物爬行前,「生命體」就已經存在。也因此他深信,人類在百年內可找到外星生命體,更確切來說是30年內,科學家可製造出可探測生存在太陽系外行星上生命的儀器。提及獲獎當天,迪迪埃表示那天過的很不順遂,早上腳踏車輪胎就爆胎,又參加一場很緊張的會議,以至於完全錯過諾貝爾委員會的電話,直到大學工作人員通知獲獎消息時,瞬間「腦袋空白兩分鐘」。「我們打開了天體物理學的新窗口,證明了還有其他行星,擴大了我們的視野。」迪迪埃坦言,雖然自己並未有宗教信仰,但相信科學也繼承許多宗教的精神,「某種程度上來說,科學就是我們對世界產生好奇的一種過程」。迪迪埃與另一位獲獎人米歇爾共同發現圍繞主序星的首顆太陽系外行星。當時迪迪埃以徑向速度測量分析飛馬座51,卻發現一顆軌道周期為4.2天的行星,就是飛馬座51b,這被視為挑戰當時正統科學對於行星形成的見解。在目前研究生涯24年中迪迪埃發現超過4000個新的系外行星,也有超過100個天體以他命名。
美英日3學者發明鋰離子電池 共獲諾貝爾化學獎
2019諾貝爾化學獎於台灣時間9日下午5時45分公布獲獎者,此次由97歲據有「鋰電池之父」稱號的美國固體物理學者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英國化學家惠廷厄姆(M. Stanley Whittingham)與日本化學家吉野彰共同獲獎,獎金與2018年相同,可得900萬元瑞典克朗(約新台幣2900萬元)。據瑞典皇家科學院說明,古迪納夫、惠廷厄姆、吉野彰因發明鋰離子電池,因此獲獎。自1901至2018年間,諾貝爾化學獎共頒佈110次,共180名得主,在這之中僅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一生中得過2次獲獎。在歷屆得主也只有5位女性得主,其中包含居禮夫人(Marie Curie)的女兒約里奧-居里(Irene Joliot-Curie),2018年獲獎的美國科學家阿諾德(Frances H.Arnold)是第5位化學獎女得主。目前2019年諾貝爾獎已發布生理醫學獎、物理學獎,10日將宣布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而和平獎將於11日在挪威奧斯陸公布,而經濟學獎,則要等到14日在瑞典才會揭曉。2019諾貝爾獎頒獎時間(台灣時間)10/10 19:00 文學獎(一次頒發2018年、2019年得主)10/11 17:00 和平獎10/14 17:45 經濟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