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獎
」 諾貝爾獎「AI教父」獲諾貝爾物理獎…家族全是超狂學霸 他童年壓力超大畢業當過木匠
2024諾貝爾物理獎8日公布,有「AI教父」之稱的英裔加拿大科學家辛頓(Geoffrey E. Hinton)和物理學家霍普菲爾德(John J. Hopfield)獲獎,而辛頓出身學者家族,在童年承受極大壓力,大學畢業後還當過木匠。綜合外媒報導,76歲辛頓在得知自己獲獎時直呼太意外,他人在美國加州某廉價旅館進行記者會連線。辛頓表示,旅館的網路、電話品質都不穩,他原本要去做磁振造影,現在要取消了。辛頓說,人工神經網路的進展如工業革命,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的智力會高過人類,產生巨大影響,像他常用Chat GPT 4,不過他不會完全相信它,因為有時會造成幻覺,未來人工智慧可能導致危機,因為人沒有處理比自己更聰明事物的經驗。辛頓跟物理學家霍普菲爾德共享諾貝爾物理獎。辛頓是認知心理學家兼電腦科學家,在反向傳播演算法、玻爾茲曼機器(Boltzmann machine)、分散式表徵(distributed representation)等領域,都有新穎發現,而他也是《大英百科全書》的人物之一。1947年生的辛頓,在英國布里斯托長大,他出生學者家族,外高祖父母是邏輯學者跟數學家,他們研究的「布爾邏輯」(Boolean logic)也為往後的現代電腦運算鋪路;辛頓的高祖父是19世紀名醫,曾祖父也是數學家,曾祖叔公更發明現今公園常見的攀爬架(jungle gym)。不僅如此,辛頓的爸爸霍華辛頓(Howard Everest Hinton)也是昆蟲學家,辛頓坦言,他從小感受龐大「學術」壓力,知道不能辜負家族榮耀。辛頓在劍橋大學讀了生理學、哲學、物理學,1970年拿到實驗心理學學位,畢業後一度當過木匠,之後又繼續攻讀愛丁堡大學人工智慧博士。辛頓2012年跟門生開發8層神經網路AlexNet也成立公司DDNresearch,2013年被谷歌(Google)收購,辛頓也當了谷歌副總裁,從此聲名大噪。不過正當2023年AI正熱時,辛頓決定辭職,因為他擔心AI的威脅,辭職前有記者問他,「人工智慧有多大可能消滅人類?」辛頓回,這不是無法想像。而他多次輕描淡寫的言論,也成為AI末日論代表人物之一。
2024諾貝爾物理獎揭曉!為「生成式AI」奠定重要原理 美加2學者共享殊榮
資訊工程的祖師爺成了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開發人工神經網路進行機器學習之技術的美加學者,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榮譽教授辛頓(Geoffrey Hinton)、美國科學家霍普菲爾德(John Hopfield),諾貝爾獎物理學委員會認為,兩位的學術研究為當紅炸子雞「生成式AI 」奠定了重要基礎,把統計物理學的模型發展出方法,讓人工神經網路能夠用於機器學習,帶來突破性的研究與應用,特此頒發今年的大獎。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榮譽教授辛頓(Geoffrey Hinton)(右),美國科學家霍普菲爾德(John Hopfield)(左)共同獲得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圖/諾貝爾獎官網)人工神經網路在學術界的名字有多次的改變,及至2012年開始在學界和應用上站穩腳步,流傳的名稱改為「深度學習」,因此更多的研究,辛頓他的研究夥伴約書亞.班吉歐(Yoshua Bengio)與楊立昆(Yann LeCun),共同在2018年拿到電腦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圖靈獎」, 並列「深度學習三巨頭」。辛頓等人也因此被譽稱為資工學界的祖師爺。為讓國人更為了解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及其研究,台灣科技媒體中心8日晚間,邀請清華大學物理學系特聘教授林秀豪和東海大學應用物理學系教授施奇廷,在線上為媒體說明。中興大學資訊工程學系主任吳俊霖則向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表示,近幾年人工智慧在電腦視覺與自然語言處理,包含大家所熟悉的YOLO模型與ChatGPT的成功,都源自於這兩位得獎的學者傑出的研究。吳俊霖認為,目前人工智慧在醫學,農業工業與運動科學上都正蓬勃發展著,這兩位學者的基礎研究帶來了現今與未來的AI時代。林秀豪說明,這次得獎的看似屬於電腦科學領域,但得獎者之一的霍普菲爾是物理學家,他參考統計物理學的理論,模擬人腦中的神經細胞連結,提出原始的人工神經網路,藉由神經元間的連結變強或變弱,達到學習與記憶的功能。而同時得獎的辛頓,工作上是將霍普菲爾的神經網路進一步發展,結合統計物理與資訊科學的技術,建構出能夠處理複雜資訊的人工神經網路,是現在人工智慧技術的基石。施奇廷則表示,辛頓十分關心人工智慧造成的爭議,近期也提醒人工智慧領域的研究必須謹慎發展,避免造成傷害。施奇廷說明,這次得獎的研究初衷是向人腦學習,如同人類腦細胞互相連結,且學習和記憶的過程會重塑腦細胞之間的連結強度,兩位得獎者根據人腦細胞對外界刺激有不同反應的概念,做出了人工智慧的模型。
2024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2美加學者共享殊榮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自7日陸續公布各個獎項得主,2024年諾貝爾物理獎於台灣時間8日下午5時45分正式揭曉,由美國科學家約翰霍普菲爾德(John J. Hopfield)和加拿大學者傑佛瑞辛頓(GeoffreyE. Hinton)共享殊榮,表彰他們透過人工神經網絡,實現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的基礎發現與發明。綜合外媒報導,高齡91歲的美國科學家約翰霍普菲爾德在1982年發明聯想神經網絡,被普遍稱為「霍普菲爾德網絡」;而76歲的加拿大學者傑佛瑞辛頓是反向傳播算法和對比散度算法的發明者之一,也是深度學習的推動者。傑佛瑞辛頓透過霍普菲爾德開發的網絡作為新的基礎「玻爾茲曼機(Boltzmann)」,這項發明可用於圖像進行分類或做訓練模式類型創建新的範例;傑佛瑞辛頓也持續以這項基礎拓展,開創機器學習的驚人發展。兩名得主運用人工神經網絡實現機器學習,使人類在科學、工程與日常生活都帶來革命性的改變,這項新工具也能讓需要的人將其用於良好的目的。諾貝爾獎在每年10月公布各個獎項得主,12月會發放獎金並在斯德哥爾摩舉辦頒獎儀式。
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美德瑞典3位物理學家獲殊榮
諾貝爾獎的第二天,輪到物理學獎登場,由於領域包羅萬象,從最微觀的量子力學,到最宏觀的天體運動都屬於物理學範疇,外界難以預測,而得主也在剛剛揭曉,由美國、德國和瑞典3名學者共同獲獎,共享1100萬瑞典克朗(約3250萬台幣)獎金。20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於台灣時間10月3日下午5點30分揭曉,共有3名物理學家榮獲殊榮,分別為費倫茨克勞斯(Ferenc Krausz)、皮耶爾奧古斯提尼(Pierre Agostini)安妮呂利耶(Anne L’Huillier)獲得這項殊榮。奧古斯提尼、克勞斯和呂利耶創造了足夠短的閃光,可以拍攝電子極快速運動的快照,呂利耶發現了雷射與氣體中原子相互作用的新效應,而奧古斯提尼和克勞斯證明,這種效應可以用來產生比以前更短的光脈衝。其中,克勞斯是匈牙利裔奧地利物理學家。他的研究小組產生並測量了第一個阿秒光脈衝,並用它來捕捉原子內部電子的運動,標誌著阿秒光脈衝的誕生。原子物理學。至於呂利耶則是史上第5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女性得主,她致力於超短脈衝雷射光與原子之間的交互作用,也是透過實驗證明高階諧波(High harmonic generation)產生的首批科學家,對原秒脈衝理論有重大貢獻。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圖/翻攝自推特)
諾貝爾得主發聲!俄羅斯664學者連署 「戰爭背叛斯拉夫人共同記憶」
根據法國世界報報導,俄羅斯國內664 位學者,包括一位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和十位俄羅斯科學院院士,於報章公開連署,認為「這場對烏克蘭戰爭不正義,並且荒唐」,預見俄國「國際孤立」危機,要求「俄國負起責任」,「立即撤軍」。664位學者包括曾訪問台灣的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諾伏西羅夫(Konstantin Novoselov),還有沙格底耶夫(Roal’d Sagdeev)等十名俄國學術最高殿堂「俄羅斯科學院」院士。沙格底耶夫曾任前蘇聯領袖戈巴契夫的科技顧問,2005年獲頒我國國立中央大學名譽博士學位。這些學者連屬聲明中提到,「作為俄國學者的我們,在此表達我們強烈的抗議,反對我們國家於烏克蘭領土使用武力。此致命決定製造了大規模死亡,破壞了集體安全體制基礎。於歐洲發動這場戰爭,責任全在俄國。」學者們認為,這場戰爭毫無理性與合法性。試圖操縱頓巴斯地區情勢,作為開戰的藉口,完全無法信服任何人。烏克蘭對俄羅斯並沒有威脅。這場對烏克蘭戰爭不正義,並且荒唐。連屬聲明中也寫到,「烏克蘭永遠是我們的親近的鄰國。他們與我們之間,很多都是父母關係、朋友關係或是同事關係。我們父親、祖父或曾祖父,曾一同對抗納粹。為了滿足某些俄羅斯聯邦領導者的地緣政治野心,鼓動令人懷疑的幻想歷史版本,只是背叛我們前一世代的記憶。」學者們認為,相信俄烏兩國的所有問題,都可以用和平方式解決。開戰,讓俄羅斯陷入國際孤立,並步入被排斥國家命運,俄羅斯將孤立於世界之外,將使俄羅斯科技與文化發展退化。學者要求立即停止對烏克蘭的所有戰爭行動,也要求尊重烏克蘭主權與領土完整。
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德日義3學者共獲殊榮
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於台灣時間今(5日)下午5時45分揭曉,由日本氣象學家真鍋淑郎、德國海洋學家兼氣候學家哈塞爾曼(Klaus Hasselmann),以及義大利理論物理學家帕里西(Giorgio Parisi)共同獲獎,得獎原因是3人在增進人類對複雜物理體系的了解方面,做出突破性貢獻。據了解,真鍋淑郎曾在美國氣象局的總循環研究部門工作,即現在的地球物理流體動力學實驗室,目前在大學擔任高級氣象學家;哈塞爾曼則是德國領先的海洋學家和氣候建模者,2人共同研究全球暖化的量化可變性及可靠預測法,最終獲得評審團青睞,獲頒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另一方面,帕里西的研究領域為量子場論、統計力學和複雜系統,最知名的貢獻是與阿塔雷利(Guido Altarelli)共同提出部分子密度的QCD演化方程(稱為Altarelli-Parisi方程或DGLAP方程),其在量子色動力學和複雜無序系統研究方面的開創性發現,讓他成為今年諾貝爾物理獎的大熱門,最後成功獲得殊榮。「諾貝爾物理學獎」是瑞典皇家科學院為表彰在物理學作出最傑出的貢獻,自1901年起一年一度頒發的獎項,被普遍認為是在物理學領域能夠取得的最高榮譽。首屆諾貝爾物理學獎由發現X射線的德國荷蘭物理學家倫琴(Wilhelm Röntgen)獲得,目前有218人得獎,其中女性得主僅有4位。
120年前的居禮夫人筆記本有強力射線 1500年都難以消退
19世紀的知名女科學家居禮夫人(瑪里.居禮,Marie Curie),由於傑出的貢獻,曾先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與化學獎。諾貝爾基金會官方推特日前貼出居禮夫人的筆記本照片,並表示筆記本有強烈的放射性,歷經了120年仍未消退,推測可能會延續1500年。根據諾貝爾基金會官方推特的貼文表示,居禮夫人因為長期暴露在輻射線下,於1934年7月4日因再生不良性貧血過世。而這本筆記本是居禮夫人生前於1899年至1902年期間所使用的,同樣的也是長期曝曬在輻射線下,具有強力的放射性,平時都保存在鉛盒之中。而且放射性之強,歷經了120年都沒有消退,諾貝爾基金會預估還需要1500年才能消退。據悉,1867年出生的居禮夫人,是波蘭裔法國籍物理學家、化學家,她與丈夫皮耶居禮(Pierre Curie)專攻放射性研究,是放射性研究的先驅。1903年由於在放射性領域的傑出貢獻,獲頒諾貝爾物理獎,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她又於1910年分離出鐳(Ra),讓她又於191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也讓他成為少數獲得跨領域諾貝爾獎的得獎者。
原來最強「理科太太」是她? 感情還深陷小三風波
史上最著名的女科學家瑪麗居禮夫人,除了是第一位拿下諾貝爾獎的女性,更是史上唯一拿到諾貝爾物理獎與化學獎的科學家,堪稱「最強理科太太」,而改編她傳奇人生的傳記電影《居禮夫人:放射永恆》不僅由電影《愛的萬物論》製作團隊操刀,並由在《控制》飾演「神奇愛咪」而聲名大噪的奧斯卡影后提名女星羅莎蒙派克(Rosamund Pik)主演。電影日前於英國首映引起廣大迴響,亦讓知名女星艾瑪華森(Emma Watso)主動於推特上大表支持,認為這是部值得大家看的好電影,而女主角羅莎蒙派克對於好口碑也表示開心,她強調:「能夠詮釋這位傳奇人物是多麼難得的機會,雖然很多人知道居禮夫人,但卻不了解她這個人與她改變世界的過程,這部電影絕對會讓你重新再認識她和她的發明。」電影《居禮夫人:放射永恆》除了聚焦在居禮夫人是如何發現改變世界的新元素,亦重現她的波折情路,描述她是如何遇到一生的摯愛皮耶居禮,而在丈夫意外身亡後,身陷小三風波的她,在背負著「波蘭蕩婦」的罵名中,如何一步一步挺過來,拿下第二座諾貝爾獎。飾演居禮夫人的女星羅莎蒙派克從造型到氣質皆完美化身,精采詮釋這位堅毅冷靜的傳奇女性是如何打破科學界限制,挑戰性別帶來的困境,導演瑪嘉莎塔碧(Marjane Satrapi)也大讚她的表現,她說:「在劇本設定上,居禮夫人的角色是個為科學全心奉獻,不容妥協,偶爾甚至有點傲慢的人,但羅莎蒙派克在詮釋角色的堅強個性同時,始終能保有一絲溫柔,讓人無法討厭,非常動人。」瑪麗居禮夫人(羅莎蒙派克 飾)是第一位女性諾貝爾獎得主;婚後與丈夫皮耶居禮(山姆萊利飾 ) 專注於研究,共同發現新的放射性元素—釙和鐳,亦因此奪下諾貝爾獎。在丈夫皮耶身亡後,悲痛的瑪麗全心奉獻於科學,並贏得第二座諾貝爾獎,究竟她撼動世界的偉大發明,背後有著什麼愛恨交織的人生故事?電影即將於4月17日在台上映。
2019諾貝爾物理獎斷言 人類30年內可發現外星生命體
2019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中的瑞士天文學家迪迪埃(Mayor Didier Queloz)在受訪時聲稱,人類在30年內會開發出儀器,並在太陽系外的星球發現「外星生物」存在的證明。迪迪埃也認為,外星生命體就潛伏在宇宙某個角落。現年52歲的迪迪埃是劍橋大學的教授,因長期研究宇宙而獲得「行星獵人」的稱號。他與加拿大學者詹姆斯(James Peebles)、瑞士學者米歇爾(Michel Mayor)在8日共獲2019年諾貝爾物理獎。在英國《每日電訊報》訪問中,迪迪埃說:「我無法相信我們是唯整個宇宙唯一的生命體,在外面有太多的行星,太多的星球了,整個宇宙都會有化學反應存在,這些讓生命誕生的化學過程勢必也存在於某個地方,所以我非常相信,一定有其他生命體存在」。迪迪埃認為,在地球上有動物爬行前,「生命體」就已經存在。也因此他深信,人類在百年內可找到外星生命體,更確切來說是30年內,科學家可製造出可探測生存在太陽系外行星上生命的儀器。提及獲獎當天,迪迪埃表示那天過的很不順遂,早上腳踏車輪胎就爆胎,又參加一場很緊張的會議,以至於完全錯過諾貝爾委員會的電話,直到大學工作人員通知獲獎消息時,瞬間「腦袋空白兩分鐘」。「我們打開了天體物理學的新窗口,證明了還有其他行星,擴大了我們的視野。」迪迪埃坦言,雖然自己並未有宗教信仰,但相信科學也繼承許多宗教的精神,「某種程度上來說,科學就是我們對世界產生好奇的一種過程」。迪迪埃與另一位獲獎人米歇爾共同發現圍繞主序星的首顆太陽系外行星。當時迪迪埃以徑向速度測量分析飛馬座51,卻發現一顆軌道周期為4.2天的行星,就是飛馬座51b,這被視為挑戰當時正統科學對於行星形成的見解。在目前研究生涯24年中迪迪埃發現超過4000個新的系外行星,也有超過100個天體以他命名。
搞笑諾貝爾獎名單出爐!台科學家研究「方型便便」二度抱回獎項
第29屆「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ce)今日在哈佛大學頒發獎項,來自台灣的楊佩良,和台裔美籍科學家胡立德,2015年時研究哺乳動物小便時間,提出了21秒定律,首度獲頒搞笑諾貝爾獎,今年他們攜手團隊,研究袋熊為何會排出方型便便,再度拿下物理獎桂冠。今年的頒獎典禮主題是「習慣」,由一群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頒獎,獎盃集結了口香糖、煙、咖啡杯、樂透彩券、手機、牙刷等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得獎者還會獲得通貨膨脹非常嚴重的「十兆」元辛巴威幣獎金。此外,每位得獎者的致詞時間規定不能超過60秒,否則就會有位8歲小女孩碎唸說:「請停下來,我無聊死了」。頒獎典禮中有趣的獎項包括,「和平獎」得主將抓癢的愉悅程度量化,發現身體所有部位中,腳踝抓癢起來的爽度最高;抱回「工程獎」的自動換尿布機,只要把嬰兒放進裝置裡,機器就能幫你換好尿布;「解剖學獎」則是測量郵差穿脫衣服兩種狀況時,褲子裡陰囊溫度的差異。主辦單位表示,設立搞笑諾貝爾獎是為了「慶祝獨特、表揚創意,並且激發民眾對科學、醫學及科技的興趣」。科學幽默雜誌編輯亞伯拉罕斯在典禮尾聲說:「如果你今晚沒有贏得獎項沒關係,期待明年第30屆的搞笑諾貝爾獎,祝你們下次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