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
」 農業部 動物 寵物 綠鬣蜥 雙城論壇![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9/396769/sm-0e663ace4105d738ce1d2ce677c4e957.jpg)
瀕危等級「黑面琵鷺」罕見降臨屏東佳冬 遷徙原因曝光
每年來台度冬的黑面琵鷺,大多棲息在七股曾文溪口濕地,屏東縣佳冬鄉公所機要祕書張孟偉15日上午在佳冬火車站後方拍到一隻黑面琵鷺,非常興奮。屏東縣野鳥協會理事長吳正文表示,七股棲地近年來受到光電影響,黑面琵鷺有往外擴散移動現象,佳冬發現的黑面琵鷺,推測不算是迷鳥。「拍到的當下超興奮的!」張孟偉說,他在15日上午8時許,經過佳冬火車站後方一處低窪水塘,看到一群約20多隻的白鷺鷥,景色非常漂亮,吸引他的注意,於是將車停在路旁,拿起手機想要拍攝時,發現旁邊有一隻鷺鷥,站得與鷺鷥群有點距離,似乎有些格格不入,無法融入族群,細看之下覺得身形長相有點不大一樣,將手機轉換成長焦,發現竟然是一隻黑面琵鷺,趕緊拍下來。張孟偉說,從未在佳冬看過黑面琵鷺,也沒看過有鄉親分享在佳冬有拍過黑面琵鷺。屏東縣野鳥協會理事長吳正文說,台灣最南在龍鑾潭曾紀錄到黑面琵鷺,但數量非常少,黑面琵鷺主要棲息地還是在台南七股及嘉義布袋,近年來由於台南七股有部分魚塭開發為漁電共生型光電,棲地縮減可能使黑面琵鷺轉移覓食區,在台南紀錄到的數量有變少,但其他地區有增加。吳正文說,黑面琵鷺每年約10月開始,從遼東半島、朝鮮半島的一些小離島飛往台灣度冬,約在隔年3、4月離開台灣,最南可在越南、菲律賓等地發現,全球約有6000多隻,台灣占了2/3,有4000多隻,是非常珍貴的全球瀕危物種之一。台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2025年1月18日調查到黑面琵鷺,共4104隻,比去年的3737隻多了367。在從濁水溪口到高屏溪口的32個分區中,北門依舊是數量最多的樣區,總計有668隻。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8/395718/sm-beff4898c733761067ea86fda898f36d.jpg)
DeepSeek爆紅杭州沾光 各省靈魂追問:為何不在深圳、合肥、濟南?
澎湃新聞11日報導,浙江杭州新創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推出AI模型全球爆紅,繼江蘇省媒《新華日報》發出「為什麼杭州能有DeepSeek而南京沒有?」等檢討後,各地省會也陸續出現「梁文鋒是廣東湛江人,但他為何在創業時沒有選擇深圳、廣州?」 「濟南該向杭州學什麼?」「合肥有什麼?」等「靈魂追問」。開發DeepSeek的AI公司「深度求索」、開發現象級大陸國產遊戲《黑神話:悟空》的公司 遊戲科學」,與開發春晚扭秧歌機器人的「宇樹科技」、深耕腦機介面領域的「強腦科技」、聚焦智慧型機器人製造的「雲深處」、研發雲設計軟體系統的「群核科技」等4家在行業內頗具潛力的創新企業一起,被稱為「杭州六小龍」。何以浙江?何以杭州?各地省級媒體紛紛發出「杭州有DeepSeek,我們有什麼」「為什麼我們發展不出『杭州六小龍』」「大灣區科創實力極具國際競爭力,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也恰是廣東湛江人,但他為何在創業時沒有選擇深圳、廣州,而選擇了杭州」等「靈魂追問」。2月10日晚間,山東省會濟南媒體「愛濟南」用戶端發文〈杭州「六小龍」出圈,給濟南什麼啟示?〉提出濟南與杭州有很多相似之處:1、都是經濟大省省會城市。2、都是都市圈核心城市。3、都非常重視營商環境,杭州「浙裡辦」定位從「最多跑一次」到「讓你一次都不跑」,濟南也有「在泉城·全辦成」「進一張網,辦所有事」。4、發展重點都是科技創新。「愛濟南」用戶端以轉載文章作結認為,杭州的故事遠超出地域經濟範疇,實質上重構了技術創新的哲學認知:真正的突破,不在於集中資源扶持某個企業,而在於培育讓「意外發現」成為必然的生態。提醒一座城市的創新生態,既需要激情,也需要冷思考。11日,安徽《合肥日報》微信公眾號刊文〈合肥這場大會,釋放出什麼信號?〉,加入這場城市「追問」:素以科技創新著稱的合肥,該如何檢視自己的創新生態,培育特色創新物種與新興產業,重塑身分認同?文章認為,「新質生產力」是實現換道超車的「勝負手」。新春伊始,「跳起來摘桃子」,合肥別無他法,唯有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問題是:「杭州有DeepSeek,合肥有什麼?」今年,合肥將持續提升積體電路、新型顯示、人工智慧等三大國家級戰新產業集群能級,力爭新能源汽車、太陽能新能源、生物醫藥等躋身新的國家級產業集群。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2/395252/sm-04b5a16e0f6da2eb08220d2c2c71bf52.jpg)
40歲女罹胃癌3期…忽視1警訊 醫揭驚人數據:90%患者都有
胃癌是台灣常見癌症之一,每年約有3700名新確診病例,近日營養功能醫學專家、醫師劉博仁指出,有一名40歲女患者確診第3期胃癌,罹病關鍵在於忽視「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此危險因素;另外,劉博仁更透露,有研究顯示,約90%胃癌患者曾罹患此菌,所以若能及早篩檢與根除幽門螺旋桿菌,能有效降低胃癌風險。劉博仁醫師日前在臉書發文提到,胃癌是台灣常見的癌症之一,據衛生福利部資料顯示,每年約有3700名人新發現胃癌,其中男性發生率為女性的兩倍。而劉博仁醫師分享一則案例,有一名年約40歲的女性患者,她因未重視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確定罹患第3期胃癌;慶幸的是,經過積極治療和調理,花了3年時間恢復良好。劉博仁醫師進一步表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被視為胃癌眾多危險因子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並提出有研究顯示,「約90%的胃癌患者曾感染此菌」。另外,若經常食用高鹽、醃漬、煙燻或燒烤食物,抽菸、過度飲酒,以及家族遺傳等因素,也會增加罹患胃癌的風險。事實上預防胃癌是能從日常生活著手,劉博仁建議民眾要有健康飲食,除了以上提到應該避免的食物種類,減少對胃黏膜刺激,也要避免食用不潔食物與飲水,飯前後都要勤洗手;可以戒菸,吸菸者罹患胃癌的風險較非吸菸者高出2.52倍,過度飲酒同樣會增加風險。不僅如此,還有要定期做身體健康檢查,有長期胃痛、胃脹、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有胃癌家族史或其他胃部疾病者,建議與醫師討論是否接受幽門螺旋桿菌檢測,染者應接受除菌治療並定期檢查。 國民健康署在部分縣市,有針對45歲至74歲民眾提供終身一次的幽門螺旋桿菌糞便抗原檢驗,據悉,未來預計將此篩檢擴大至全國。◎提醒您:吸菸有害健康、吸菸害人害己。◎喝酒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394906/sm-f43389f4be674ca70909063052e29787.jpg)
驚喜!雪霸國家公園「首設猛禽棲架」 台灣最大貓頭鷹黃魚鴞現身影
雪霸國家公園的研究團隊首次在七家灣溪設置猛禽棲架並搭配自動相機,成功拍攝到台灣最大貓頭鷹-黃魚鴞的身影。監測成果顯示出雪霸處長期生態監測的進步,證明七家灣溪生態系統健康,黃魚鴞的出現也顯示該區為溪流生態的頂級掠食者,這項監測將有助於未來保護工作及氣候變遷的研究。雪霸國家公園的七家灣溪區域,歷經近20年的溪流生態長期監測,去年首次設置猛禽棲架並搭配自動相機進行觀察。由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的洪孝宇助理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成功捕捉到台灣最大型的貓頭鷹-黃魚鴞的身影,顯示出這項新技術在長期生態監測中的應用潛力。黃魚鴞是溪流生態系的頂級掠食者,捕食物種涵蓋魚類、兩棲類、小型哺乳動物及鳥類等。七家灣溪作為目前發現分布海拔最高的區域,是黃魚鴞的重要棲息地。過去,雪霸處與屏科大合作,進行過黃魚鴞的追蹤研究,並拍攝紀錄片,但由於黃魚鴞的夜行性及隱祕習性,長期監測一直具挑戰性。雪霸國家公園的研究團隊首次在七家灣溪設置猛禽棲架並搭配自動相機,成功拍攝到臺灣最大貓頭鷹-七家灣溪畔的猛禽棲架。(圖/雪霸管理處提供)此次研究團隊架設兩處猛禽棲架並安裝自動相機,成功拍攝到黃魚鴞停留棲架的畫面,並捕捉到其捕食台灣白甲魚(苦花)的場景,證明棲架可作為黃魚鴞的監測工具。此外,自動相機也錄下了多種野生動物的身影,如台灣野山羊、山羌、野豬及食蟹獴,顯示出七家灣溪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雪霸處表示,2005年起便開始對七家灣溪進行多方面的長期生態監測,包括水質、物理棲地及各類生物等,這些數據對保育台灣櫻花鉤吻鮭和其它物種具有重要意義,也有助於未來探索氣候變遷對溪流生態的影響。助理教授指洪孝宇指出,猛禽棲架在農田的應用已久,但此次在溪流環境中成功使用,為生態監測開闢了新途徑。雪霸處長林文和強調,這項新技術與方法,將使生態復育成果更易被看見,並成為環境教育的寶貴資源。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394705/sm-0dda965b50e7ae311cebed961a2e39c9.jpg)
美國出現新型病毒「致死率70%」 科學家憂恐人畜共通
美國阿拉巴馬州發現一種新病毒!科學家發現這款名為「坎普希爾」(Camp Hill Virus)的新病毒,被發現會藉由鼩鼱(音ㄑㄩˊㄐㄧㄥ)傳播,屬於人畜共通傳染病毒,可能由動物傳播至人類,且科學家也發現該病毒可致命,因此專家正在密切追蹤。根據《每日郵報》等外媒報導,這款病毒是由昆士蘭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報導引述《新興傳染病》期刊的內容指出,昆士蘭大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鼩鼱身上,發現了這款新型病毒。坎普希爾病毒目前已在北美短尾鼩鼱(Blarina)體內被檢測出,該物種普遍分布於美國和加拿大。據發表這篇文章的主要作者里斯帕里(Rhys Parry)博士表示,坎普希爾病毒的病原體被認為是北美首個「亨尼帕病毒」(henipavirus),亨尼帕病毒屬於人畜共通病毒,意味著它有可能從動物傳播至人類,「亨尼帕病毒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廣泛分布於全球」。據了解,亨尼帕病毒1990 年代在澳洲布里斯本被發現,致死率高達70%,以及 「立百病毒」(Nipah virus),該病毒曾在孟加拉和印度造成 40% 至 75% 的致死率,目前 若是被亨尼帕病毒感染,還沒有特效抗病毒治療。另外,與坎普希爾病毒最接近、已知能感染人類的病毒是 「琅琊病毒」(Langya virus),曾在大陸由鼩鼱傳染給人類,「這顯示鼩鼱具有人類傳播風險」,由於該病毒確切的傳播機制仍不清楚,但直接接觸受感染的動物,包括尿液、糞便,都可能對人類構成風險。研究團隊表示,目前將繼續密切監測新興傳染病,必要時,將採取必要的預防措施,以減少人畜共通傳染病的風險。美國阿拉巴馬州近日發現鼩鼱體內發現 「坎普希爾」病毒。(圖/翻攝自X)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5/394635/sm-74e2e7944cb3a2119c46e56729c80ce9.jpg)
捷克擬蓋水壩7年仍一場空 河狸花2夜築完「幫省4千萬」
捷克布里迪(Brdy)的一個河狸聚居地近日完成一項價值數百萬美元的基礎設施項目,卻沒有花到任何一毛錢。當地官員早在2018年起,就研擬要在該地建造水壩,但卻遲遲無法推進計畫,因為必須先獲得建築許可證、建築項目的批准,並籌集資金,還要解決土地所有權糾紛等。豈料,河狸在幾天之內默默的就把水壩築好,整個工程僅花了2個晚上,幫當局省下3000萬捷克克朗(約新台幣4065萬元)的預算。據外媒報導,在當地官員忙於應付繁文縟節時,河狸僅花了2個晚上就把水壩築好,這不僅解決了排水問題,還為當局節省了約3000萬捷克克朗,不僅如此,河狸還幫助恢復當地的自然棲息地。環保人士對這片新濕地進行了檢查,確認水壩形成的水池和沼澤將適合稀有的物種繁衍生息。對此,動物學家韋傑克(Jiri Vlček)表示,河狸可以在一夜之間建造1座水壩,最多兩夜,相反的人類必須先獲得建築許可證、建築項目的批准,並籌集資金,還得要解決與伏爾塔瓦河流域(Vltava)當局的土地所有權糾紛,但他也說,當然挖土機工人動手,可以在大約1周內建造完成。捷克自然與景觀保護局中波希米亞辦事處主任表示,河狸總是最了解情況,牠們築壩的地點總是選得恰到好處,比他們在紙上設計的還要好。河狸有「自然界水壩工程師」之稱,牠們能夠使用樹枝、灌木、石頭、泥土等材料建造水壩和用於居住的小木屋,年長的後代還可以幫助父母修築水壩和木屋。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2/394322/sm-6fc17e6afaab0716e1d1b20ab48adabf.jpg)
39歲男感冒竟猝死 過敏性休克釀禍「這藥物最危險」
一名39歲男感冒服用抗生素,沒想到吃完後全身冒紅疹,原來是該男子對抗生素有過敏反應,最後引發急性休克送醫不治。根據林口長庚醫院2018年的研究顯示,台灣每年約有300名過敏性休克案例,其中高達8成是藥物過敏性休克,目前台灣健保資料庫裡登錄藥物過敏的最大主因藥物,歸屬於不明藥物類,其次則是抗生素及消炎止痛類藥物。「過敏性休克」是一種嚴重的過敏反應,發病速度極快,常會引起一連串的異常生理反應,常見的症狀包括皮膚起疹、嘔吐、頭暈、舌頭或咽喉發生腫脹、呼吸困難及血壓急速下降等。這些症狀常在接觸過敏原後數分鐘至半小時內發生,且過敏情形可延續到數小時之久,如果沒有經過適當及立即的醫療照顧,會有致命的危險。相較於食物過敏,台灣藥物過敏性休克發生率較高,對醫師是一大隱憂,因為臨床上醫師常常會遇到病人吃藥打針過敏的情形,但國人用藥習慣常同時混合使用多種藥物,其中也包含一些複方藥或來源不明的藥物,因此大多數的藥物過敏往往很難找到過敏原。長庚醫院麻醉部主任余黃平曾受訪表示,過敏症狀往往會隨過敏次數加劇,同一種藥第一次吃可能只是皮膚癢,患者通常都不以為意,但第二次可能就會引起嚴重的過敏性休克,加上市售感冒藥經常是複方成分,小小一顆卻含有多種藥物,多數民眾一旦過敏也搞不清楚是對哪個成分過敏。民眾在吃藥前最好記下藥物成分,若誘發過敏也能記下藥物成分,可避免藥物過敏再次發生;若是曾有嚴重藥物過敏史或發生嚴重過敏反應的人,要接受手術麻醉時應告知手術醫師及麻醉醫師,先進行藥物篩檢,遠離過敏風險。一般民眾如果有藥物或食物過敏的經驗,可以到有藥物過敏檢查合格的醫院檢測,找出自己的過敏原。特別是有藥物過敏史、需要接受手術、麻醉、特殊藥物治療的病人,可以將自己可能過敏的藥物拿給醫院檢驗,確認自己的過敏原,讓自己遠離過敏性休克的風險。南投縣政府衛生局陳南松局長提醒,藥物過敏只需及少量接觸,便會引發病,其範圍包含內服及外用藥品,例如西藥內服錠劑膠囊、消炎藥膏、眼藥水、麻醉藥物、吸入性藥物及藥水。另外像中藥的煎劑、丸、粉製劑及外敷藥布等,都有可能出現藥品過敏,而藥物過敏的6大前兆如下,一,皮膚出現紅「疹」;二,口腔出現潰「破」;三,喉嚨感到疼「痛」;四,眼睛變「紅」腫;五,嘴唇「腫」脹;六,身體出現發「燒」。如果在用藥後發現這些症狀,就要立刻就醫,並向醫師說明接觸之藥物種類、使用及發作時間,以把握黃金治療時間。關心食安、健康的朋友們別錯過~!LINE社群搜尋:健康一把抓加入我們,立刻掌握全家大小的健康與秒懂食安地雷,還有獨家健康小撇步!!【健康一把抓】→https://reurl.cc/qrypl3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0/393480/sm-ad6a87fb671a57dbb83e6bfc002cbf12.jpg)
母鯊單身10年竟「迸出小鯊」 工作人員:證明了生命總會找到出路
美國路易斯安那州(Louisiana)一家水族館,近日發生整缸都母鯊所在的水族箱中,竟「迸出小鯊」的情況,不確定究竟從何而來。路易斯安那州一家水族館,1月初迎來膨脹鯊寶寶。(圖/翻攝自X)根據《紐約郵報》等美媒報導,位在路易斯安那州的什里夫波特水族館(ShreveportAquarium),1月4日迎來一隻膨脹鯊(swell shark,又稱為氣球鯊,balloon shark)新生小鯊魚,據館內工作人員表示,這顆卵約8個月前在一個「雌鯊缸」中被發現。膨脹鯊原產於東太平洋,能透過水或空氣使身體膨脹以嚇阻捕食者聞名,工作人員按照丘馬什語中鯊魚的單詞「onyoko」,將這隻小鯊魚取名為「洋子」(Yoko)。報導也引述了館長巴里克(Greg Barrick)說法,稱小鯊魚出生有兩種可能性,首先是「單性生殖」(Parthenogenesis),類似狀況如經典電影《侏羅紀公園》(JurassicPark) 系列中所描述,科學家為了控制侏羅紀公園中的恐龍,將所有動物的性別控制為雌性,從養育角度來看,雌性更加方便,但是由於從琥珀中找到的恐龍基因存在缺失,科學家使用了現存兩棲類或爬行類的基因進行補充,卻導致本應只有雌性的恐龍為了繁衍需求出現了雄性。據了解,這情況普遍在植物和無脊椎動物中很常見,但在脊椎動物中較罕見。根據史密森尼國家自然史博物館的假說,單性生殖發生在雌性缺乏雄性情況下。另外,巴里克還指出,這隻小鯊魚有可能是「延遲受精」(delayedfertilization)的結果,即交配很久之後才發生受精。然而,自2014年以來,由於產下寶寶的母鯊就未有與公鯊接觸過,因此似乎不太可能。他也套用電影中的台詞,「這種情況令人難以置信,顯示了物種的適應力,這真的證明了生命總會找到出路」。路易斯安那州一家水族館,1月初迎來膨脹鯊寶寶。(圖/翻攝自X)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2/393162/sm-6769291e594223b94a98d07847ba960f.jpg)
水族館美人魚「遭巨魚攻擊」整顆頭被咬 只獲賠3千元封口
許多水族館會有「美人魚表演」,通常由穿著美人魚尾巴的專業潛水員或表演者,在大型水族箱中進行水中舞蹈、雜技或互動表演。然而日前中國西雙版納原始森林公園發生一起驚險事件,一名年輕的美人魚表演者在水族箱內遭到一條巨型魚類的襲擊,現場觀眾驚恐尖叫。根據外媒《每日郵報》的報導,受害者為22歲的俄羅斯籍女子瑪莎(Masha),當時她身穿比基尼上衣與魚尾裝,在水族箱內表演,與家人互動揮手示意。然而當她慢慢浮出水面時,一條巨型魚突然從她頭頂游過,並用巨大的下巴咬住她的臉部,導致瑪莎的頭部、頸部和眼睛受傷。據目擊者描述,襲擊發生後,瑪莎奮力掙脫並迅速浮出水面,然而這條魚已經吞噬了她的護目鏡和鼻夾,給她造成嚴重傷害,現場觀眾被突如其來的襲擊嚇得驚叫連連。據俄羅斯媒體報導,儘管瑪莎因頸部受傷而感到痛苦,但她仍被迫返回水族館繼續工作。事件發生後,公園方面向她支付了約78英鎊(約台幣3191元)的精神損害賠償,但她卻被禁止對外談論此事,公園管理層疑似試圖掩蓋事件。西雙版納原始森林公園內的淡水水族館擁有來自湄公河和長江的本地物種以及其他稀有的兩棲動物。然而報導並未明確指出襲擊瑪莎的魚類種類。此事件引發外界對水族館安全措施的關注,也讓人質疑表演者的工作環境是否足夠安全。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5/393115/sm-b0b8a4753d2f7cb6ad0854b7b1e39590.jpg)
地方動物園把鬆獅犬染成「跳跳虎」 工作人員認噱頭網開轟
自媒體當道,有不少人會從網路直播找商機,最近有大陸民眾滑抖音,發現江蘇泰州一間動物園把動物染色扮成其他物種,把2隻鬆獅犬染成「跳跳虎」造型,在圍欄裡面來回走動,開直播引發討論。事後動物園工作人員坦言是噱頭,也因染料是否危害動物健康,遭網友開轟。泰州地方動物園「溱湖灣森林動物王國」24日在抖音直播,畫面中有2隻看似卡通角色「跳跳虎」的狗狗,在圍欄裡來回走來走去,直播間有超過700名觀眾,好奇動物園在直播的內容。據陸媒《紅星新聞》報導,動物園方客服表示,直播中的狗狗是鬆獅犬,染成像是老虎的花紋,強調「只是噱頭」並非是真的小老虎。而園方也補充說明,「跳跳虎」是鬆獅犬的暱稱,原型是一個可愛的卡通角色。不過園方直播也曾出現「熊貓狗」,據悉同樣是這2隻鬆獅犬染色而成,讓不少觀眾和網友質疑染色是否對鬆獅犬健康造成危害,對此,工作人員強調,「鬆獅犬是在專業的寵物店,用植物染料上色,還有專門的飼養員照顧」,不會影響牠們健康問題。事實上動物染色近年很常見,雖然可以吸睛,卻也暗藏對動物的危害,因為有不肖廠商會使用含有阿摩尼亞等毒素的油性染料,對小動物直接噴灑,有害的毒素和氣味不僅會附著動物皮膚,動物吸入恐怕間接導致器官衰竭等疾病,相當殘忍。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5/392355/sm-6ca7b60dbb9ed1864999498b829d68d8.jpg)
「倒立水母」家被破壞!林園海洋溼地公園遭丟生魚頭 水質惡化程度加劇
高雄市林園海洋溼地公園為走春熱門景點,當地以「倒立水母」聞名。未料,近期有人將生的烏魚魚頭丟棄在滯洪池中,林園愛鄉協會發現後,立即通報市府處理,魚頭除了腐爛,也會發出惡臭,嚴重影響水質,呼籲民眾到溼地公園不要餵食也不要翻動水母,避免影響生態;公園處表示,此行為可依《高雄市公園管理自治條例》開罰,違者最高可處6000元。林園海洋溼地公園生物種類繁多,包含各種鳥類、植物、魚蝦蟹類,其中以「倒立水母」最為出名。但林園愛鄉協會於21日傍晚發現,滯洪池內竟遭丟棄多達近20顆生的烏魚魚頭,便立即通報公園處派員清理,當地居民不滿直呼「公德心在哪裡?」這也太誇張了!林園愛鄉協會理事長陳俊強說,魚頭丟棄處是水母最多的區塊,生魚頭會腐爛,加上又有油脂,不僅發出惡臭,更汙染水質,影響整個生態環境,甚至吸引水池中其他魚類聚集,導致水質惡化程度加劇。陳俊強研判,可能有民眾將烏魚魚卵及魚鰾取出後,將魚頭隨意丟棄,無法理解為何要拿到溼地公園,由於周遭沒有監視器,也沒有人目睹,因此至今仍無法確認是誰丟棄魚頭,或許是有人以為水母或是其他生物會吃,但這是錯誤行為。陳俊強稱,曾有民眾帶麵包或是飼料餵食,但會汙染水質,影響環境衛生,過年年假將至,歡迎大家到溼地公園來觀賞水母,因此提醒民眾,不要餵食或翻動水母,共同維護這獨特生態。目前水母數量超過6萬隻,水渠或是小橋下都能看到水母舞動的身影,但受藻類和溫度影響,水母目前多為咖啡色。高市府公園處長林燦銘表示,獲報當日就將魚頭處理完畢,此行為已違反《高雄市公園管理自治條例》第20條,可處1000至6000元以下罰鍰,其經告誡仍有不從者,得按次處罰。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2/391862/sm-9ae483f918f55079fb1f31af5597a6bd.jpg)
學測作文「別的鯨魚聽不到52赫茲」專家批:拉低科學素養 陳綺貞、防彈少年都唱過牠
大學學測20日落幕,國文寫作能力測驗題目主軸為「52赫鯨魚」,別的鯨魚聽不到牠聲音,也引發討論。對此,「CIB 鯨豚調查局」批,這是不實訊息,拉低科學素養,而陳綺貞、防彈少年團、魏德聖都曾拿52赫茲鯨魚為題材創作。「CIB 鯨豚調查局」在臉書批,「嚴正聲明本局發現有人散播不實訊息鯨魚聽不到52Hz』,拉低我國科學素養。」,鯨豚調查局在留言區解釋,「許多鯨魚的聽力範圍涵蓋了低頻和中頻的聲音,例如藍鯨的主要發聲範圍在10-40赫茲,但這並不表示牠們無法聽到52赫茲的聲音。鬚鯨的聽力範圍被認為主要在10Hz至幾kHz之間,範圍因物種而異。」鯨豚調查局說,「即使聲音頻率不同,鯨魚是否真的『聽不懂牠的意思』還需要進一步考量。鯨魚可能還能夠藉由聲音的其他特徵(例如節奏或聲壓)解讀訊息。」至於那隻鯨魚到底是不是孤獨的?鯨豚調查局表示,「以科學上來說,這隻『聽52赫茲鯨魚』的行為模式仍可以與其他鯨魚群體有某種程度的重疊,例如牠可能會跟隨其他鯨魚的遷徙路徑,因此『完全孤獨』的說法可能是一種情感化的過度詮釋。」鯨豚調查局說,「可以推測其他同類鬚鯨可能聽到了牠的聲音,但因為不熟悉這種頻率的特徵或模式,牠們可能不會回應或將其當作同類訊號。不過溝通真的不只是頻率而已,還有許多要考量進去。」據悉,52赫茲鯨魚在1989年被發現出沒太平洋,因為發出的聲音跟同類不同,一般藍鯨頻率為10~39赫茲,所以科學家認為牠的叫聲其他同伴聽不到,2013年英國小報稱,「不尋常的鳴唱,使牠難以找到愛情」,漸漸的,這隻藍鯨成為藝術創作題材。如2013年歌手陳綺貞的專輯《52赫茲》,2015年南韓防彈少年團歌曲《Whalien 52》、2020年香港歌手鄭秀文出新歌《如何忍眼淚》,取材孤獨的鯨魚,片尾呼應其實牠不孤單;導演魏德聖2017年也上映電影《52 Hz I Love You》。據了解,今年國寫題以「52赫茲鯨魚」為主軸,題目是「關於52赫茲,我想說的是…」,解題老師表示,學生答題要掌握獨特性和自我經驗,不過也有高中老師認為,「52赫茲鯨魚」對考生來說不好發揮。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5/391565/sm-2883d9a24472674959dd677cd1c795a6.jpg)
400隻海龜陳屍海灘! 保育人士曝:20多年來從未出現過的景象
印度東海岸清奈(Chennai)附近,過去兩週內,出現超過 400 隻瀕危欖蠵龜(Olive Ridley Sea Turtle)屍體被沖上岸,這也是當地20多年來從未出現過的景象。過往欖蠵龜會長途跋涉,在印度海岸尋找理想的築巢環境,但近年來隨著世界各地築巢海灘數量減少,該物種一直備受威脅,加上不肖人士以漁網捕獲並傷害該物種,造成欖蠵龜大規模死亡。根據《美聯社》報導,過去幾天,環保人士和林業部門官員每天都會看到至少10隻死海龜,有時甚至更多,報導稱,這是自2014年以來當地發現的最高數據,當時在印度南部海岸發現超過 900 隻欖蠵龜死亡,按照專家說法,這些欖蠵龜會死亡,很可能是由於海底拖網造成的。報導也引述清奈海龜保育網絡的志工沙拉萬克里希南 (Shravan Krishnan)的說法,在一年中,該市海岸線會出現 100 到 200 隻成年海龜死亡的情況, 「今年,短短兩週多的時間裡,就已經發現超過 200 隻死海龜」此外,克里希南也對海龜築巢地點和數量遞減感到擔憂。克里希南會和其他環保人士,晚間沿著城市海灘行走,收集和協助海龜轉移到較安全的築巢地點,以防止海龜蛋被海灘遊客破壞或被狗吃掉,「到目前為止,我們只發現了4個巢穴,確實令人擔憂」。欖蠵龜又稱為太平洋欖蠵龜、麗龜、橄龜、姬賴利海龜,最大特徵是灰黑色心型背甲,外觀宛如一顆大橄欖,成龜體長達62到72公分,體重約45公斤,是世界上現存7種海龜中體型最小的。欖蠵龜被認為是數量較多的海龜,估計全球每年有80萬隻母欖蠵龜築巢產卵,牠們分佈於南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熱帶地區。然而,即使欖蠵龜是海龜中的相對多數,但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紅色名錄中,被列為瀕危物種。針對近日出現大批的海龜屍體,該市的野生動物管理員馬尼什米納 (ManishMeena) 表示,官方一直在積極提高漁民的意識,要求漁民網捕獲海龜時進行釋放,並要求海岸警衛隊監控捕魚活動。印度政府也在2016年宣布了一項命令,禁止拖網船在海龜築巢季節於海岸線5海浬範圍內撒下漁網,同時還強制漁民使用被稱為「海龜排除裝置」的裝置,以幫助海龜逃出網子。印度東海岸附近的海岸,過去兩週內出現超過 400 隻瀕危欖蠵龜屍體被沖上岸。(圖/翻攝自X)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2/391232/sm-3f24046dda8abf1feb70794afecd80c8.jpg)
懸缺3個多月終確認 服務30年朱孝芬「行銷圓仔建功」接掌台北動物園
台北市立動物園長一職懸缺3個多月,台北市府20日宣布由現任副園長朱孝芬升任,21日舉辦布達典禮。動物園表示,朱孝芬是「園內培養、農場出身」,加入台北動物園30多年,多次參與園區專業轉型及重大業務發展,動物園首次繁殖大貓熊「圓仔」,朱孝芬在相關行銷更是成果豐碩。動物園表示,朱孝芬畢業於台大園藝學研究所,30年前加入台北動物園,歷練環境組技士、技正、組長,後轉任推廣組組長、視導、秘書、副研究員、研究員等職務,2020年起擔任副園長。朱孝芬去年10月接任代理園長時,帶領台北動物園主辦東南亞動物園暨水族館協會年會、持續推動110周年園慶行銷,並代表台北動物園於雙城論壇與上海動物園簽訂小貓熊動物交換合作備忘錄。過去也曾參與大貓熊引進及相關教育行銷,負責主導鳥園更新,並參與穿山甲館(熱帶雨林室內館)等新展示區域設施興建與景觀意象等規畫。同時,台北動物園首次繁殖大貓熊「圓仔」後,朱孝芬擔任動物園行銷會議主席,督導大貓熊行銷活動規畫、文創商品開發及研擬應變策略,成果豐碩,並運用大貓熊保育大使形象連結在地野生動物保育,營造市府南區生態城市觀光新形象。動物園表示,園區去年順利完成未來4年發展藍圖,計畫未來數年內逐步實現園內設施升級與改造,例如配合國際瀕危物種保育合作計畫,改善丹頂鶴、瀕危鳥類及西部低地大猩猩等物種的照養繁殖場地,以啟動丹頂鶴等瀕危鳥類的引進、繁殖及西部低地大猩猩後續的分群照養。此外,動物園也將爭取預算,改善熱帶雨林區的動物活動與展示空間,強化動物福祉,提供遊客更豐富的生態觀光體驗。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4/390734/sm-33a52cf8f4cd2e7c5befa6793743e874.jpg)
台北市動物園新朋友明亮相 新加坡侏儒河馬「Thabo」充滿活力
新朋友亮相,台北市立動物園18日宣布,來自新加坡動物園的雄性侏儒河馬「Thabo」,在經過檢疫期與新居環境適應期後,19日將於非洲動物區登場。園方介紹,Thabo剛移至室內活動場時,因其他侏儒河馬的吼叫,嚇得不敢靠近,不過現在已逐步適應願意主動隔欄靠近「前輩們」,並分享保育員也稱Thabo為湯包。園方介紹,Thabo是在去年11月19日從新加坡動物園Mandai Wildlife Group來到園區,也分享這是園方與「歐洲動物園暨水族館協會」及「美洲動物園暨水族館協會」的跨區域合作計畫,透過域外保育計畫確保瀕危物種能夠在域外的專業照養與管理下維持安全族群,除透過繁殖增加個體數,也能尋適當配對來保存遺傳的多樣性。園方表示,Thabo去年11月19抵達園區,經1個月檢疫期滿後移至非洲動物區的室內活動場,與其他侏儒河馬們比鄰而居,一開始28歲「秋小侏」、14歲「嬌秋」藉由吼叫來宣示地位後,讓2歲的Thabo被嚇得不敢靠近兩位前輩門邊,現在已逐漸調整適應到會主動隔欄靠近「前輩們」觀察牠們的情緒。園方說,現在是Thabo在台灣度過的第一個冬天,照養團隊有發現Thabo活動力稍微低了一點,所以將Thabo室內活動場所有的門窗都安裝擋風設施,以緩和牠適應台灣冬天天氣的壓力。照養團隊也分享,Thabo現在於室內活動場的適應力頗佳,精神和食慾狀況優良,情緒與個性都非常穩定,和保育員的互動也都很好。園方表示,在確認Thabo已慢慢適應非洲動物區的生活後,照養團隊決定讓Thabo在農曆年前亮相,其中Thabo第一次進入戶外活動場時,發現保育員放置的食物便朝著食物直線前進,放鬆的大快朵頤;採食結束後,Thabo進入戶外活動場的水池泡水,充滿活力地到處探索,面對水池玻璃外的遊客也毫不怯場。園方提醒,來訪遊客不要敲打水池玻璃、跨越護欄或使用閃光燈拍攝,也不要觸摸、餵食園內的動物,共同維護動物們的健康,若有任何緊急狀況或是發現有民眾違反遊園須知,園區多處設有緊急電話,拿起話筒即可與服務中心聯絡或請各賣店或現場工作人員協助。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8/390478/sm-b553228c4f1edc6ff0743be1450af207.jpg)
冷氣團來襲「未幫毛小孩保暖」涉虐待 飼主最高開罰7.5萬元、恐囚2年
冷氣團接連來襲,台北市動物之家因靠近內湖河岸及山區更顯溼冷,照護員準備毛巾、暖氣或電暖爐替毛孩禦寒。北市動保處也提醒飼主,需提供寵物保暖措施,避免寵物生病受寒,若飼主放任寵物受寒生病、凍死,屬故意傷害動物,依《動物保護法》最高可處7.5萬元罰鍰,嚴重者恐面臨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併科20萬至200萬元罰金。《動保法》規定飼主必須提供寵物適當溫度的生活環境,依動物種類、年齡及身體需求而定,如兔子適應溫度約為攝氏15度到25度,較怕冷的刺蝟理想飼養溫度在攝氏24度到29度。北市犬貓基本飼養照護規則規定,飼養設施環境溫度未達攝氏10度,必須使用保暖設備,否則會處2000元罰鍰。動保處動物救援隊代理隊長熊禹涵表示,動物之家工作人員及志工會根據動物健康狀況、動物間相處情形或空間密度等條件調整居住空間,並依動物需求提供保暖措施,除降下動物房舍鐵捲門阻擋冷風、增加室內溫度,也對年幼、體弱、年老或剃毛後的動物提供保暖毛巾、暖氣或紅外線保溫燈。熊禹涵指出,犬貓有皮毛能調節溫度,飼主只需在室內布置不同的溫差環境,包括可隔絕地面寒冷的厚毛毯、電暖器等室內熱源,但注意避免寵物燙傷,同時給予足夠活動空間,動物便可以依個體需要尋找地方取暖或散熱,無須長時間穿上衣服,避免悶熱造成皮膚問題。動保處提醒,民眾若發現有動物飼養不當或受虐,可撥打1959動物保護專線通報,或使用北市府LINE即時通報、上傳影片或照片,以利及時救援動物。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5/389665/sm-7e619a8c6217d48920ea7848f1ffc4eb.jpg)
禁寵風波1/農業部一次增955禁養動物 粗糙分類及主觀標準引飼主反彈
農業部日前召開修正「指定公告禁止飼養輸入動物種類」研商會議,擬一口氣增加955種禁止飼養動物種類,其中狐獴、緬甸蟒及鱷龜,是較多特殊寵物飼主所飼養的物種。據透露,這次名單僅是第一波,農業部已完成評估1000多種物種,未來將以滾動式一一加入名單。據農業部禁止輸入及飼養之動物名單可發現,農業部以具有劇毒、公共安全危害及動物福利議題做危險分級,並直接以「科」為單位,一次禁止多數物種,名單中包含本就禁止「輸入」的毒蛇類,但新增禁止「飼養」的物種多屬於哺乳類,包括犬科所有種(家犬除外)、鬣狗科所有種、獴科所有種等等,清單分類令人一頭霧水,如此不分等級且無專業評估的大批禁止更令飼主怒火中燒。「Yuki」是一名特殊寵物飼主,她家中養有蛇、巨蜥、鸚鵡、老鷹及角蛙,Yuki給他們單獨一間寵物房,每隻都有自己的安全區,也可以曬到太陽。而這次農業部所公告禁養名單,yuki家的緬甸蟒也榜上有名。她表示,特殊寵物千變萬化的外觀以及獨特的個性是她最喜歡的部分,雖然飼養特殊寵物的人仍屬小眾,但飼主對於寵物的愛絕對超乎一般民眾的想像。農業部在禁養與輸入的政策形成前,應該跟飼主和業界作充分溝通,如果急就章決定全面禁止,無異是極大的對於寵物「謀殺」,剝奪了飼主們的興趣愛好,恐怕也會引爆一波棄養潮。來自非洲的狐獴在台灣相當受到飼主歡迎,原本不在這波禁養項下,就因研商會議當天有出建議,農委會馬上宣布列入禁養名單,兩棲爬蟲協會理事長謝東穎痛批禁養評估過程粗糙,標準缺乏嚴謹與專業性。(圖/翻攝自兩棲爬蟲動物協會臉書)另一名特殊寵物飼主「唯唯」表示,家裡養有鱷魚、巨蜥、守宮、陸龜,雖然自己的寵物都沒有在這一次的禁養名單上,但坦白說禁養的標準實在過於莫名其妙,依此次標準來看,以後禁止更多物種是非常有可能的事情,自己絕不希望這樣的問題發生。她認為,寵物是飼主的心靈寄託,飼主絕不會讓牠在外面亂跑,更不會對大眾造成危害,但這些飼養寵物的技巧與知識都是政府部門該宣導的,平時就應用心投入,「不能頭痛醫頭」一味採行政府、學者的禁絕模式。兩棲爬蟲動物協會理事長謝東穎指出,未來肯定會加入更多物種,因農業部已完成評估,其評估名單與公告名單不同,因此現在發出的只是第一批。「協會認為應進行精緻化的分類分級,例如大型蜥蜴的難度較高,較多專業知識的人才可以飼養,而非現今非黑即白的全面禁止;另外,以公共安全危害及動物福利為評斷標準過於主觀,且大眾不了解為何是這樣的評判標準,資訊並不透明化。」對於協會及飼主的反彈,農業部緊急發出聲明稿,表示已飼養的飼主完成申報後仍可繼續。謝東穎對此表示,實際情況是無法保障飼主的飼養權,草案實施後會進行抽查等隨之而來的措施,一方面造成飼主的恐慌,另一方面也會讓飼主感到自己所養的寵物是否是異類的錯覺。政府這一波禁養的寵物包括緬甸蟒,飼主擔心這項粗糙的政策一旦實施,恐怕引發一波棄養潮,正規的輸入也將走入地下化。圖為飼主Yuki以及她的寵物。(圖/Yuki提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專業學院特聘教授林思民指出,高風險的物種在飼養上注重風險是大眾都認同的,但對於這些物種應有更細緻的討論,建議政府從正向面去宣導飼主專業知識,提高飼養門檻,從而勸退一些人,降低可能引發的風險。農業部動保司副司長陳中興表示,此次名單是以物種是否有毒性、攻擊性,以及動物福利為標準,其中福利部分有幾個方向,例如物種適不適合台灣、人類飼養的合宜性、物種照顧的度,特別是溫帶及寒帶的動物在台灣亞熱帶地區是否適宜飼養。。名單是這兩三年討論出的名單,第一次跟業界討論,名單中社會共識比較高的物種會先做禁止,比較沒爭議的之後會做滾動式調整。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6/389666/sm-e1ffb18ba4459edbe0d1274ba029167e.jpg)
禁寵風波2/情急之下拉綠鬣蜥做擋箭 專家指不當政策才是根本原因
農業部修正「指定公共禁止飼養輸入動物種類」草案引發飼主反彈,農業部拉出近期屏東綠鬣蜥氾濫擋箭,聲稱此次禁養是為避免外來物種侵台灣生態,此說法卻遭專家學者推翻,指出沒有及時處理以及不當的政策,才是引發台灣生態危機的根源。綠鬣蜥在中南部氾濫成災,雖沒有攻擊力卻時常為害農作物,令農民頭痛不已。屏東縣政府去年底祭出綠鬣蜥移除獎勵辦法,凡以人道方式民眾自行捕捉,即可兌換農特產品一份。農業部更開辦綠鬣蜥抓捕訓練課程,近百獵人完訓成立「獵龍大隊」,高市農業局表示,完成訓練的民眾可領證合法捕抓綠鬣蜥,獎勵金依個體大小計算,吻肛長不足30公分獎勵金為100元;30公分以上的成體綠鬣蜥,獎勵金為250元。寂寞方舟異寵安置與環教平台負責人林俊豪指出,綠鬣蜥氾濫原因是在全面開放時,民眾紛紛飼養綠鬣蜥,當時價錢跌的很誇張,甚至200元一隻。政府在物種大幅增加時沒有即時做管理,發生問題時再暴力的全面禁止飼養,飼主只好選擇偷養或棄養,綠鬣蜥繁殖能力強大,棄養後立足於環境直到現今氾濫,政府卻再度鼓勵民眾以不當的方式做獵捕。農業部推行飼養貓狗合法登記,但異寵也應與貓狗一視同仁,進行分級分類管理。圖從左到右為飼主陳小姐、黑桃、農業部代理部長陳駿季、動物保護司長江文全。(圖/趙世勳攝)林俊豪強調,政府做管理是好事,但應有完善操作的細節及配套措施,管理的根據應是對於生態會造成的危險做分級,高風險的飼主在飼養時作登記,低風險的就先不用。另外,飼主的責任也應被教育,政府在推行動物管理的同時,應一併推行飼主的知識及責任的養成。對於物種飼養的評估,各國的標準不盡相同。日本的《動物愛護管理法》以危險性做評估的考量,其中包含毒性、傷害力、物理壓力及攻擊性;比利時的《聯邦動物保護及福利法》中以動物的攻擊性、逃脫後對自然環境生態造成的危脅及是否有該種動物的充分參考資料為標準,列出可飼養的42種哺乳類及422種爬蟲類;荷蘭的《動物法》以傷害人的可能性、動物的社群性及社會行為為評估標準,列出可飼養的物種。由此可總結,不同國家多以「攻擊性」、「對自然環境的危害」及「動物習性」為評估標準。生態保育從業工作者莊棨州認為,農業部此次名單未進行足夠的專業評估,就以科為層級進行禁止相當的粗暴,且禁止理由也過度的簡化。自己十分認同要討論禁止飼養、輸入動物的種類,並且要將動物與飼主都進行分級管理,但管理重點應該放在管理而非禁止。寂寞方舟異寵安置與環教平台負責人林俊豪已投入棄養異寵安置近20年,他認為動物氾濫成災是人製造的問題,因此應培養飼主的專業知識及責任,而非禁止輸入或飼養動物。(圖/翻攝自林俊豪臉書)莊棨州表示,政府在動物的分級制度要公開透明、重視科學專業,並且要經過充分溝通討論,在飼主端的分級管理,應投入飼主資格的認證與教育、飼主登記,並去了解特殊寵物飼主可能會面臨到與傳統犬貓飼主不同的問題,去盤點相關法律、規定是否有雙重標準、不公平甚至未受保障的事實,這樣的基礎才能保障特殊寵物飼主權利,取得多數飼主的信任與配合。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2/389522/sm-0bb7c3ad555bcb1f390cd9216f690d0b.jpg)
高雄再招募獵人!目標移除2.4萬隻綠鬣蜥
高雄市綠鬣蜥眾多,之前高雄市農業局已經完成第一梯次的訓練,由於民眾反應熱烈,農業局於今年將再開2梯次的獵人訓練班,每梯次100個名額,第一梯次訓練將於16日上午9時開放線上報名,歡迎有意願設籍高雄市年滿18歲的市民報名參加。綠鬣蜥因會攝食植物幼苗、幼芽而致部分農損,吻肛長超過20公分以上的綠鬣蜥,在野外基本上就沒有天敵,與原生物種競爭而影響生態平衡,其愛挖洞的習性也對堤岸設施的結構安全構成威脅。高雄市於去年累計移除6592隻綠鬣蜥。農業局已於去年底首波訓練100名綠鬣蜥獵人,今年預計再開2梯次,並視需求增開訓練班,目標移除2萬4000隻綠鬣蜥。訓練日期分別是農曆年前的1月20日,以及農曆年後的2月10日。農業局表示,參訓學員完成訓練的獵人在執勤前都要簽訂公約,依循「外來入侵種綠鬣蜥移除指引」中所列舉的各項準則並在相關法律規範下,以不戲謔、不獵奇與不汙名化目標物種的心態,並確保執行人員安全優先前提下做綠鬣蜥移除工作。公約約定期間為1年,如獵人有抓捕紀錄實績且未有違反公約規定事項,於期滿後得換證延續約定。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2/389442/sm-71d8c315f45fb29f28816f799f02d521.jpg)
農業部擬禁養955物種 寵物團體集合抗議
超過300位民眾12日在立法院旁青島東路集合,抗議農業部將955個物種列入禁養名單。(圖/中國時報蔡佩珈攝)農業部擬新增955物種列入「指定公共禁止飼養輸入動物種類」,引發爭議,寵物權益捍衛聯盟批評,禁養名單缺乏科學證據,也擔憂全面禁養將導致交易、繁殖地下化,引發寵物逃逸、棄養等問題,12日號召上百人在立法院附近靜坐,要求農業部重新評估禁養政策,並舉辦公聽會聆聽各界聲音。超過300位民眾12日在立法院旁青島東路集合,有人特別畫出自家寵物模樣,並寫上「我咬你了嗎?你禁我幹嘛?」「飼養自由,特寵無罪」、「我喜歡蛇,得罪你了?」等標語。飼主Roy說,他約1個月前開始飼養眼鏡凱門鱷,未料很快就聽聞農業部將其列入禁養名單,目前可進口輸入的鱷魚共3種,其中眼鏡凱門鱷危險性最低,不解農業部為何要禁養,難道只是因為牠不屬於保育類動物?寵物權益捍衛聯盟動物專家柯心平則強調,被納入禁養名單的物種不能繁衍,代表飼主的寵物死亡,便無法再飼養新的,且若主人無法繼續飼養,也不得轉移給新飼主,禁養名單顯然大大影響飼主權益,其繁衍、交易也都將地下化,禁養絕對不是最好的政策。寵物權益捍衛聯盟指出,農業部禁養政策須有科學根據,例如物種對社會秩序、公共安全造成威脅評估資料,也應重視民意,並推動合理的非犬貓飼養規範,不要全面禁養。農業部動物保護司長江文全回應,因目前法令對於異域寵物飼養、繁育、買賣管理密度較低,當初依照劇毒、大型且有攻擊性、台灣環境不適合飼養等原則,將955個物種列入名單,目前在討論階段、未定案,即使未來禁養,飼主跟業者提出申報就可以繼續飼養,更不會要求安樂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