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法
」換子成龍2/龍子爆量入學國中亂象生 資深校長揭公校辦學指標
受到傳統觀念長年影響,龍年一直比前後生肖出生的人數多了不少,僧多粥少的「擠名校現象」不只發生在私立高中,在彰化也有傳統名校因超收168位學生,直到放暑假了才被逐一叫回領取畢業證書,引發家長和學生抗議。本刊調查,以台北市來說,剛結束的112學年度,這批6年級「龍子」畢業生不斷透過筆試、面試,擠破頭地想甄選進入私立學校者就達3000多人,佔全市7年級新生15%,全市包含高、國中小,則有大約18%學生就讀私立學校;鄰近的新北也不遑多讓,戶籍地在新北的國中生中,大約15%學生就讀私立學校;到了中部第一大城台中,更有高達23%國中生就讀私立中學,將近4位國中生便有1位讀私校,一股唸私校的熱潮正如日中天。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公布近年最受爭議的教育政策為「雙語教育」,批評不少學校還沒跟上腳步,中央「還沒學走就要學飛」貿然推行,恐釀教育災難。(圖/黃鵬杰 攝)曾兼辦公校國中行政業務的老師俊傑(化名)便向本刊說,一般辦學不錯的私校往往在熱鬧地區,校地普遍狹小,而且在差不多大小的教室中,公校只需要容納25名學生,私校卻往往塞入40人以上,對身心發展不一定好;此外,由於私校大多自負盈虧,必須講究辦學績效,幾乎沒有心力投入特教體系,現今身心狀況多元的學童,反而在公校有落實心輔師設置與《特殊教育法》要求的特教資源與師資下,能獲得較多的照顧。一名雙北公校資深校長告訴本刊記者說,一般家長若選擇公立國中,與其關心升學率,其實應該注意其中的三項觀察指標,這些「眉角」將與自己的孩子未來的人格養成息息相關。首先,可以參看該校歷年兼任組長、主任級以上的「行政教師」名單,不少學校校網都有公告,如果這些行政同仁年年更換,甚至半年就下野,那麼這樣的學校辦學會非常不穩定,尤其若校長本身資深,卻出現類似現象,現實透露的就是校長本身「辦校無能」。第二,由於制度使然,公校大約有8%左右的課務由「代理代課」老師處理。然而,正常穩定的學校,代理代課老師大多僅支援課務,如果一校需要代理代課老師兼任導師、甚至行政組長要職,不是校長、處室主任領導無法孚眾,要不就是校內老師已形成「土皇帝」風氣,校長如無力領導,各項活動迭遭掣肘,苦的還是學生。各地都有地區性口碑名校,但不少教育現場專家直言,與其一窩蜂擠名校,不如就近入學,依個人興趣發展。圖為彰化傳統名校彰興國中辦理家長會情形。(圖/翻攝自彰興國中臉書)最後,近期常聽到不少家長對「實驗中學」、「雙語中學」趨之若鶩,但該名校長提醒,面臨關校危機的學校,一般會力圖轉型振作,如果校內一部分同仁先行,往往會朝「雙語中學」發展;如果全校都動了起來,便進一步朝「實驗中學」轉型努力,那也是不錯的風氣。然而,由於「實驗」終究未臻成熟,除非自家就在學校附近,否則「你要讓你的孩子去實驗一下嗎」?
環狀線部分停駛造成衝擊 安坑輕軌運量下降22%
國民黨議員黃心華3日在議會質詢時指出,環狀線受地震影響部分路段停駛,十四張捷運站因附近道路規畫問題接駁車無法進入,也導致安坑輕軌運量下滑22%,要求新北市府重新規畫相關運輸作業,新北市捷運局長李政安回應,會想辦法改善,兩周內給檢討報告。新北捷運公司指出,因部分乘客欲轉乘環狀線往板橋方向,目前尚未全線營運,影響部分乘客搭乘便利性,上月7日至本月2日,安坑輕軌日均運量4334人次,相較去年下降約22%。黃心華說,十四張站附近雖有公車行駛,但因為單行道問題,因應環狀線部分停駛加開的接駁車無法進入十四張捷運站,想搭乘接駁車的民眾只能到距離較遠的民權工業區公車站搭車,導致十四張站民眾權益被忽略,「好不容易建立民眾搭大眾運輸的習慣,又跑回去騎機車很可惜,希望公車可以彌補捷運量能」。李政安表示,會研議未來如何讓接駁更順暢。另外,在特殊教育法修正方面,國民黨議員江怡臻與民進黨議員黃淑君都關心相關議題,質詢時提及特教師生比問題。江怡臻說,教育局曾宣示研議降低特教老師授課時數,是對市長侯友宜推動教育政策最具體的支持;黃淑君則指,針對特教生不同障別,有縣市會設立不同班級,新北沒這方面規畫,希望補足。教育局長張明文回應,新北市自109學年度起全市國中小集中式特教班師生比均1:4以下,有效減輕特教教師負荷,另考量逾9成特殊教育需求生就讀普通班,將強化特教教師與普通班教師合作,幫助特殊教育學生適應普通班環境。教育局補充,將調降特教師授課時數,身障類分散式資源班國小授課將減5節、國中減4節、高中減6至10節,預計今年8月上路。
睽違14年首次大修! 特教法修正案今立法院三讀通過
睽違14年,立法院會29日三讀修正《特殊教育法》部分條文,意在保障特教生權益,不得歧視對待,同時落實學生表意權,包括教育諮詢、鑑定輔導等會議,均需納入學生本人參與,而教師期盼的特教評鑑,會將校務、校長評鑑合併辦理,落實評鑑方式與指標簡化及行政減量,此為特殊教育法首度有大幅度的修正。三讀條文明定,主管機關特殊教育諮詢委員會、鑑定輔導及安置會議、各級學校特殊教育推行委員會、高中以下學校身心障礙學生個別化教育會議、大專身心障礙學生個別化支持計畫會議及資優學生個別輔導計畫會議等,必須納入學生本人參與;而各級學校、幼兒園及試務單位不得以身心障礙為由,拒絕學生、幼兒入學或應試。在教師評鑑上,三讀條文指出,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每4年至少應辦理1次評鑑,與學校校務評鑑、幼兒園評鑑,或校長辦學績效考評併同辦理為原則,條文也規範,評鑑應落實評鑑方式與指標簡化及行政減量,針對未達標準者,應給予輔導及協助,大專校院特殊教育評鑑則應每4年辦理1次,得以專案評鑑辦理。三讀條文也新增,特殊教育學生及幼兒的人格及權益應受尊重及保障,對其學習相關權益、校內外實習及校內外教學活動參與,不得有歧視對待。特殊教育與相關服務措施,應符合融合的目標,並納入適性化、個別化、通用設計、合理調整、社區化、無障礙及可及性等精神;若特教生遭學校歧視對待,得依法提出申訴、再申訴。此外,由於特教人數逐年增加,院會也通過附帶決議,要求教育部盤點全國各校分散式資源班,和巡迴輔導班的師資配置情形,督導地方政府逐年增設特教教師,以利降低師生比,同時也該依照各教育階段學生數預估值,合理寬編年度特殊教育預算,並逐年增加。
國中生物課本將「馬鈴薯」稱「土豆」爆爭議 康軒回應了
立委陳椒華今天立法院問教育部潘文忠「土豆」是什麼?潘文忠回答「我們的土豆是花生」。不過康軒國一下冊生物課本「3-2生物的命名與分類」,將馬鈴薯稱之為「土豆」,潘文忠相當驚訝,表示出版社若誤寫,會請他們更正。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今審查《特殊教育法》修正案,陳椒華詢問教育部長潘文忠:「土豆是甚麼?」,潘部長回:「是花生」。陳椒華進一步向部長說明,康軒國一下冊的生物課本寫到「馬鈴薯稱為土豆、土豆=馬鈴薯」,潘文忠對此相當驚訝,他反問「會嗎?」,並表示這審查應該就過不了。陳椒華說,國中小自然屬於通識教育,容易造成誤會的詞是可以避免的。她要求教育部應注意相關教材,未來學名、俗名等稱呼,對於我國常用慣用詞,若出版社有誤寫,也請教育部要求出版商進行糾正。潘文忠表示,如果是經過教育部國教院審定的教科書,一定是用國家慣用詞,這部分若出版社誤寫,也會做糾正。康軒發表聲明回應,原教材編寫目的是在於提示,生活中使用的一些不同語詞,講的都是同一事物,例如:土豆,也可稱為「 落花生」、「花生」、「馬鈴薯」、「洋芋」(參考自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青椒,也可稱為「燈籠椒」、「 柿子椒」、「菜椒」、「大椒」(參考自農委會農業知識入口網),讓學生了解學名對於溝通的重要性。對於教科書用詞引發輿論爭議,康軒表示深感抱歉,但由於教科書內容須經國家教育研究院審查,且任何內容之調整修改,皆須經其同意方能為之,本版後續會將預計修訂內容依教科圖書審定辦法規定的行政程序送請審查。
花千萬建無障礙地圖掛掉1年無人管 民眾黨批政府計畫做半套
民眾黨立委賴香伶和高虹安今(14)日舉行記者會指出,校園無障礙設施推動行之有年,卻還有不少學校只有做半套,會中邀請淡江大學視障資源中心老師楊聖弘、社團法人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社工師游鯉綺和《政大學聲》總編輯程心,呼籲政府重視身心障礙者權益,不能讓校園無障礙淪為口號。賴香伶表示,台灣在《特殊教育法》第33條明訂「學校須依身心障礙學生需要,提供無障礙環境」,教育部每年也編列約1億元預算,協助改善各大專院校的身障福利措施,但不少學生反映,校內無障礙設施並沒有發揮應有的功能,以彰化師範大學為例,教學與行政大樓的無障礙坡道實際使用時過於陡峭,對坐輪椅的學生非常不友善。賴香伶表示,現有政策是教育部每學年度請學校於「校園無障礙設施管理平台」,填報校內無障礙設施狀況,以及是否符合法令規章,另外也會公告學校可申請補助大專校院改善無障礙校園環境案,審核學校計畫後再核撥補助款。但審核時並未採納學生使用經驗,為改善品質及使用效能,教育部應要求學校提報核銷補助資料時,涵蓋學生實際使用經驗回饋,減少不符合需求的設施。高虹安說,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2008年生效,台灣施行納入CRPD精神的《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施行法》超過7年,政府看似未致力改善,例如可找到哪裡有無障礙設施的「台灣大專院校無障礙校園地圖」,教育部花1年9個月、斥資1263萬元委辦打造,但如今網站已經掛掉1年,登入只會出現「TIMED_OUT」伺服器連線時間過長,沒有回應;弔詭的是,教育部還是在「補助大專院校改善無障礙環境、建置校園無障礙環境開放資料平台」上,編列7782萬元預算,到底這筆錢用到哪裡去了?游鯉綺表示,應讓有特殊需求的身障生在入學前,就可由學校向教育主管機關申請改善計畫與經費,針對個人需求提供加強版支持服務,包括環境、輔具和人力的安排,才能讓障礙生的校園生活不受阻礙。程心指出,政治大學在經費有限的條件下,對無障礙設施的原則是「從無到有,有再改善」,一般人在校內平凡的每一步,卻是身障者如履薄冰的日常,正因所有人都是校園設施的使用者,所以每個人的需求都應該被考量,若校園建設能看見「障礙」之外、人們的舒適度和隱性需要,友善將不再只是口號,而是人人都能共享、人人平等的通用環境。
讀台大壓力大!4成有情緒困擾 學生會提「學習調整制度」
台大學生會會長等11名台大校務會議代表於9日台大校務會議提案「學習調整制度」,表示問卷調查校內兩千多名學生顯示,近4成認為自己的課業學習受到精神疾病或嚴重情緒困擾影響,因此有學習調整的需求,也就是延後作業繳交期限、放寬缺課次數、額外提供缺席課堂錄音或錄影等。台大學生會表示,日前國內大學校園頻傳憾事,使大眾重新檢討大專院校心輔資源長久以來的問題,而「學習調整制度」在國外也行之有年。台大學生會提出「學習調整制度」,包含三大訴求:校方與學生代表共同研擬「學習調整制度」申請流程與辦法;學習調整制度由具專業資格的院級學輔專員擬定;由校級編列預算支持院級學輔專員級院級心輔室設立。台大學生會長楊子昂則說,目前已有包括政大、陽明等24所學校廢除學業退學制度,教育部也建議廢除相關制度並設立其他學習支持機制。「學習調整制度」正顯示校方到授課教師都願意給予這類學子實質支持。台大學務長沈瓊桃回應表示,台灣針對身心障礙生本來就設有《特殊教育法》,其中針對「情緒行為障礙」包括思覺失調、憂鬱症、躁鬱症、強迫症、懼學症、社交恐懼症、過動等學子都有保障,同學可以申請服務,且支援體系也不只有學習面。台大教務長丁詩同回應表示,校方也做了研究,發現國外17所大學都有這種制度,但這類制度首先都要診斷證明,確診才會和輔導員面談,以及是否適用「學習調整制度」;接下來是和老師溝通,最後決定權也是在老師身上。包括是否可以延遲考試、延後交作業,不同的報告形式等等,因為有些學生是連口頭報告、分組報告,甚至到校上課都有困難。台大社工系教授馮燕表示,學生的問卷調查說將近4成學生因為情緒困擾影響學業,她實際觀察,大概每個班頂多一兩個學生如此,「請老師們不要驚慌。」台大學生會要求今年6月的下一次校務會議可以有進度,管中閔責成台大副校長羅清華與教務處、學務處、學生代表等相關單位組成小組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