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齒
」兒童身上出現「4線索」多留意 兒科醫:只要懷疑有兒虐都可通報113
台北1歲男童剴剴由社會局與兒福聯盟轉介給劉姓保母照顧,沒想到劉姓保母竟與妹妹聯手施虐,把人虐死,震驚社會,也讓許多家長人心惶惶。兒科醫師傑登醫師示警,如果發現孩子身上有「特殊形狀」的傷痕等狀況要多留意。傑登醫師在粉專《傑足先登 傑登醫師》表示,對於還不會自我表達的孩子,如果周邊的大人能幫忙注意,提早發現這些線索,說不定就能救下他們,兒虐者面對外界質疑時,常會說是小孩自己跑跳、碰撞造成的,也確實小孩活潑亂跳偶爾受傷很常見,但出現下面狀況請多留意。1. 和年紀或描述不符合的傷勢例如,從未達150公分的低處跌落,卻造成骨折或顱內損傷,還有1歲以下幼兒發生任何的骨折或頭部外傷、小於4個月嬰兒身上出現任何瘀傷、因磨牙造成4顆牙齒脫落。2. 在有皮下脂肪保護處出現瘀傷額頭、膝蓋、小腿骨、手肘是常見跌倒碰撞,且脂肪少容易瘀傷的部位,而「臉頰、耳朵、腹部、大腿、臀部、肚子或背後」等,皮下脂肪較厚且不易被碰撞,應不常出現瘀傷,若出現則需提高警覺。3. 明顯界線或形狀的燙傷一般發生意外燒燙傷,會快速縮回,因此常呈現漸進過渡的區域,而虐待性的燒燙傷因是被強制壓入熱水中,常會有明顯的界線,例如:甜甜圈的洞、斑馬紋及手套或長襪狀態傷,此外菸疤、電熨斗或電棒捲的燙痕也要留意。4. 有「特殊形狀」的傷痕例如咬痕(兩顆上犬齒痕超過3公分,通常為大人咬傷)、繩紋、掌印、條紋等,都不是兒童能輕易自行製造的傷痕,所以有很大機率是遭到虐待。傑登醫師提醒,此外發現兒童過瘦、營養發育不良、明顯發展遲緩未就醫也要留意,任何人、時間、地點,只要懷疑有兒少虐待案件都可以撥打113通報。《CTWANT》提醒您:若自身或旁人遭受身體精神虐待、性騷擾、性侵害,請打110報案再打113找社工。
密醫在身邊!高雄男牙疼2年拔6顆牙未見轉好 對方竟無醫師執照
高雄男子阿官(化名)長期受牙痛之苦,透過友人介紹到60歲李姓男牙醫師家中治療,但阿官治療2年之久過程還拔6顆牙齒卻仍不見起色,於是另尋其他醫師協助,未料阿官事後得知李男竟是無牌密醫,憤而提告,高雄地院依李男違反《醫師法》宣判徒刑8月、緩刑3年,可上訴。高雄李男未取得合法牙醫師資格,卻自行在家中開業為病患進行治療,2019年間阿官(化名)因承受不了牙齦腫脹疼痛問題,在友人介紹下找到李男進行治療,阿官表示李男民宅落地窗上貼有牙齒圖案,但沒有任何招牌或是醫師名稱,治療期間李男陸續拔了他的左、右側智齒、左上側犬齒抽神經及拔除犬齒3顆、右上智齒1顆。阿官見治療2年但症狀仍遲遲未改善,於是決定尋求其他牙醫診所協助,事後輾轉得知李男竟是無牌密醫,根本沒有取得合法執照,氣得立即報警提告,檢警獲報後調查發現,李男竟還曾幫不少患者磨牙齒、注射麻藥、抽取神經、拔牙、咬模、製作假牙及開藥。起初李男經檢方偵訊時,矢口否認犯行,表示只有做牙套沒有進行治療,事後檢方函詢高市衛生局查詢,證實李男確實沒有高雄市政府衛生局頒發的牙醫師資格、也沒有鑲牙生及執登齒模技術員證照,因此依李男違反《醫師法》將其起訴。高雄地院審理時,李男見事跡敗露,改口承認全部犯行且將治牙的費用3萬6千元歸還給阿官,法官見李男犯後態度尚可,能見悔意,最終依《非法執行醫療業務罪》判徒刑8月、緩刑3年,應向公庫支付10萬元,可上訴。
考古新發現!嘉義台斗坑遺址挖出「13處人骨」 兩具已完成初步分析
嘉義市鐵路高架化工程正在進行中,2021年2月在嘉北車站往南、鐵軌西側發現「台斗坑疑似遺址」,經考古團隊持續開挖,除遺址文物外,目前共計發現13處人骨,有兩具完整遺骨已完成初步分析研究,其中一具人骨左下顎門犬齒上半有染色現象、偏紅棕色,疑似是咀嚼檳榔遺留下的痕跡。交通部鐵道局另已委請南科考古館進行體質人類學研究,目前已完成2具人骨之整飭與研究。(南科考古館提供/呂妍庭嘉義傳真)嘉義市文化局文化資產科表示,台斗坑疑似遺址距今2500至2700年前,目前共計發現13處人骨,保存狀況及部位不一,其中有5具狀況較佳,具有研究價值,交通部鐵道局另已委請南科考古館進行體質人類學研究,目前已完成2具人骨之整飭與研究。文資科說,據南科館形態學研究分析資訊,目前完成的2具人骨,其中1具人骨可能為35歲男性,另一具人骨年齡大約20歲,但性別無法判斷。其中,35歲男性骨骸因雨水沖刷,頭骨保存狀況甚差,因此此次台斗坑遺址出土人骨是否具有親緣關係,尚待釐清。南科館形態學研究分析資訊,目前完成的2具人骨,其中1具人骨可能為35歲男性,另一具人骨年齡大約20歲。(南科考古館提供/呂妍庭嘉義傳真)本案計畫主持人林秀嫚表示,透過人類與動物骨骸遺留的骨膠中的原碳、氮同位素組成分析,可推論史前之攝食習性資訊,所以南科館也將上述兩具人骨碎骨樣本送至美國BETA實驗室進行碳氮同位素分析,但樣本本身骨膠原保存狀況不佳,經美國BETA實驗室檢測後,並未得出任何結果,所以相關台斗坑史前人可能的攝食習性,有待出土其他人骨或其他考古證據後,再來提供可能的線索。另外,報告書也指出,本案男性人骨的脛骨末端有蹲距面的存在,說明台斗坑史前人可能有進行蹲下來相關的活動,另一具人骨左下顎門犬齒的上半有染色現象、偏紅棕色,疑似為咀嚼檳榔遺留下的痕跡。文資科表示,目前台斗坑還在開挖中,種種關於台斗坑遺址史前人的生活樣貌的推論,將待相關考古發掘的證據與研究逐步出爐後,才能進行佐證。
湖南研究人員深入120公尺深洞「挖出熊貓化石」 具代表性兩顆犬齒清楚可見
大陸湖南化石辦研究人員日前進入到約120公尺深的洞穴中,並將化石採集打包運送出來,經形態學研究與DNA鑒定,化石標本均為大熊貓,其下顎骨可清楚辨別貓熊具代表性的兩顆犬齒。據中國自然資源報消息,日前,湖南化石辦研究人員在湖南龍山發現洞穴大熊貓化石。研究人員在山地救援隊的幫助下進入約120公尺深的落水洞底部,歷時6小時將暴露在洞穴堆積物表層的化石採集並打包運送出來。經形態學研究與DNA鑒定,化石標本均為大熊貓。研究人員指出,從洞穴中發現的化石是一枚完整的下頜骨,清楚可見辨別貓熊具代表性的兩顆犬齒,且其牙床也保留地相當完整,可以確定是貓熊化石。貓熊是大陸特有物種,現存的主要棲息地是大陸中西部四川盆地周邊的山區和陝西南部的秦嶺地區,為大陸國寶,也被譽為生物界的活化石。
全球暖化!北極熊快滅絕 與北美灰熊交配產「新物種」:適應氣候
全球暖化日益嚴重,改變自然生態,影響了動植物的棲息。北極熊靠吃肉儲存脂肪持續了1000多年,但如今北極變暖,導致北極熊往北移動,與北美灰熊交配產下新物種,以抵抗氣候變化。根據《每日郵報》報導,由於氣候變遷,使得北極熊面臨滅絕危機,但也因此出現了一種新動物「灰北極熊」(pizzly bears)。古生物學家迪桑蒂斯(Laris DeSantis)表示,由於冰河正在融化,北極熊向內陸撤退尋找食物,並與阿拉斯加州的灰熊交配,「這樣的新熊對氣候變化有更強的適應能力,而且更適合溫暖」。北極熊和灰熊交配,產出適應暖化的下一代。(圖/翻攝自每日郵報)迪桑蒂斯和之前的學生佩瑟里克(Ansley Petherick)一同進行研究,想了解變暖對於北極熊的飲食會有什麼影響,他們分析考古發現中的20隻北極熊標本殘骸,包括10個顎骨和10個頭骨,更可以透過古物追溯到1000年前,一窺北極熊的歷史,結果得知過去的北極熊和現代沒有區別,但有些已經能食用較硬的食物了。迪桑蒂斯透露,將北極熊和灰熊的嘴巴做比較,可以發現北極熊在變暖期間,具備了適應能力,「北極熊和灰熊在50、60萬年前,有一個共同的祖先,但是後來分開了」。她透露,北極熊的臼齒比灰熊小,但是犬齒更大,因為他們每天要進食囤積脂肪,作為補償,北極熊的頭骨細長,很適合狩獵海豹,但可能會導致難以吃下更硬的食物。古生物學家透過頭骨分析北極熊。(圖/翻攝自每日郵報)冰河對北極熊的存活非常重要,不過灰熊則非常適合在食物有限的情況下,食用植物塊莖等硬質食物或是腐肉。報導指出,氣候變暖所帶來的地形變化,讓灰熊可以往更北的地方冒險,並與北極熊爭奪食物,甚至交配生下「灰北極熊」。據了解,灰北極熊2006年在野外首次出現,並一直到愛達荷州以南,都可以看到牠們的蹤跡,外觀大多是白色帶有褐色,鼻子則是北極熊和灰熊的混合。
台南科學園區挖出逾2400具骨骸 待考古館辨認身分
台南科園區開發以來,發現大批史前遺址,考古學家耗費20年進行搶救,挖掘出的文物現保存在去年開幕的南科考古館,其中人骨骨骸就有2400多具,歷年來已整飭的僅有176具,以目前編制人力,5年僅能整飭50具,還有大量未知台灣古代歷史資訊,還沉睡在庫房中待人發覺。南科園區自1995年開發至今,發現58處以上遺址,從出土的文物以及遺跡來看,為5000年前大坌坑文化到300多年前明清漢人文化,當時共挖掘出26萬籃文物及2400多具南島民族骨骸。這些珍貴出土文物中,有模樣質樸有趣人面陶偶、雕刻鹿角刀柄、做工精緻的玉管珠串、炭化稻米、繩紋與几字紋紅陶罐,可以顯現當時先民重要的生活智慧與風俗習慣。其中從南關里遺址大坌坑文化發現的女性骨骸,時間距今約5000年,可說是目前台灣本島年代最早、完整度最高的人類骨骸,其上顎側門齒與犬齒,生前就已拔除,手上還帶有貝殼製的手環。於旗竿地東遺址蔦松文化發現的「三疊葬」骨骸,距今1300至800年前,也是非常罕見。今年3月,南科考古館從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本館借調林秀嫚博士,進行骨骸整飭。林秀嫚說,目前有3個研究員協助她整飭,用刷子、牙科工具把骨骸上的膠、泥土清掉,做人骨拼圖、放進無酸保存盒,加上基礎測量,一具就要花上至少一個半月時間。林秀嫚說,在預算許可下,目前目標是5年50具骨骸,先從三寶埤遺址第4次挖掘出的骨骸做整飭研究,累積到一定資料量,就會發表研究發現。林秀嫚也說,2400多具骨骸真的很多,只能一個遺址、一個遺址接著做。南科考古館主任黃宏文表示,考古館兼具研究與教育推廣功能,現有的文物與骨骸,是否一定要全部整飭研究,整飭的順序與重點,是考古界一直在討論的議題,尤其是骨骸,「是很特殊的存在,不是古蹟、不是文物,曾經是我們的祖先」,所以要慎重處理。此外,如果有機會,也希望企業來協助修復工作。
母海象雄壯威武! 「擊沉」俄羅斯登陸艇
俄羅斯地理學協會發表最新報告,協會與俄羅斯海軍原本預計一起登陸北極圈的孤島,但在上陸時,軍用小艇被海象襲擊而翻覆,最終沉沒海底。俄羅斯地理學協會與該國海軍北方鑑隊同行,想要探索北極圈內法蘭茲.約瑟夫群島(Franz Joseph)中、韋爾切克島(Wilczek)的生物狀態,沒想到在搭上海軍的登陸小艇時,一隻母海象突然衝撞過來,造成船身沉沒。地理學會發出聲明,所有人員都沒有受傷,只是船身受到撞擊後沉沒;軍方也發表「受災報告」,至少所有人員都有獲得明確的指示,避免更大的損害。研究團隊也表示,從未在此登陸過,現在才知悉海象們都群聚於此。這也是證明北極圈四周危機四伏的最好的例子,連海象都能成為加害者。海象嘴短而闊,犬齒特別發達,似象牙,故名海象,牙齒用來掘食和攻防,能在冰塊和陸上行走。體型非常巨大,雄性體重平均800至1,700公斤,長度最長可到3.6公尺,甚至能達到2,000公斤,目前紀錄最大的雄海象有4.9公尺長,2,268公斤。最特別的是海象在陸地上與海水中皮膚的顏色不相同,陸上皮膚呈棕紅色,在水中則因血管收縮而呈白色,以減少熱能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