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紅熱
」 食人菌 A型鏈球菌6歲童跌倒感染「食人菌」險截肢 醫示警:其實很常見
日本爆發「食人菌」疫情,今年短短5個月已有近千人因感染A型鏈球菌而罹患鏈球菌毒性休克症候群(STSS),是去年同期的2.8倍。疾管署則表示,台灣目前未見異常狀況,和近4年趨勢相當;針對該「食人菌」,醫師指出每10個化膿性扁桃腺炎患者,約有1人感染,而相關症狀也曝光,假如侵犯心臟瓣膜,可能導致心衰竭,還有壞死性筋膜炎。據了解,A型鏈球菌容易在秋冬到早春引起咽喉炎及扁桃腺炎,不管是大人或是小孩,都有可能會被感染,依侵犯部位不同,症狀也不一樣,最常見就是喉嚨,造成化膿性扁桃腺炎,患者喉嚨扁桃腺像被塗上一層奶油,會非常疼痛,與一般上呼吸道感染不同,不會咳嗽、流鼻涕和結膜炎。義大醫院兒童醫學部主任蔡璟忠指出,「A型溶血性鏈球菌」其實很常見,每10個化膿性扁桃腺炎患者,大約就有1人是「A型溶血性鏈球菌」所致,患者感染後可能出現發燒、頸部淋巴結腫、化膿性扁桃腺炎、猩紅熱等症狀。A型溶血性鏈球菌又稱為「食人菌」。(圖/翻攝自維基百科)蔡璟忠提醒,治療「A型溶血性鏈球菌」,一定要完成10天抗生素療程,一旦侵犯心臟二尖瓣,血液會逆流,可能造成心衰竭,需置換心瓣膜,也可能侵犯腎臟,造成腎絲球腎炎。另外,「A型溶血性鏈球菌」也可能藉由傷口侵犯皮膚和筋膜,造成丹毒、蜂窩性組織炎、壞死性筋膜炎等病況。過去曾有一名6歲男童,在幼稚園跌倒,又小腿破皮,2天後變腫脹、疼痛,還發高燒,診斷為「A族溶血性鏈球菌」,細菌一路吃到皮膚下方的筋膜,經過開刀劃開小腿肚、減壓,並清創壞死的筋膜,才免於被截肢的下場。疾管署表示,A型鏈球細菌稱為化膿性鏈球菌,是種beta溶血性革蘭氏陽性細菌,是一種常見的細菌,通常透過飛沫和接觸傳播。除感染喉嚨外,A型鏈球菌還會感染皮膚造成膿疱瘡,引發蜂窩性組織炎,若是更深入到筋膜,會造成壞死性筋膜炎,又稱食肉菌感染或噬肉菌感染;另會引起鏈球菌毒性休克症候群(STSS),導致多個臟器衰竭,進而引發休克死亡。綜合日媒報導,截至6月2日,日本已經有977人感染俗稱「食人菌」的A型鏈球菌而罹患鏈球菌毒性休克症候群(STSS),創下1999年統計以來最高紀錄。台灣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9日則表示,依據疾管署實驗室傳染病自動通報系統(LARS)監測資料顯示,今年第1周至第22周,每周A型鏈球菌檢出件數介於22至36件,和近4年趨勢相當,雖然A型鏈球菌感染不屬法定傳染病,不過疾管署仍會持續對侵襲性鏈球菌感染個案的菌株,進行基因定序。
日爆發「食人菌」疫情! 台大醫警告:6類人死亡風險高
日本爆發「食人菌」疫情,今年短短5個月已有近千人因感染A型鏈球菌,是去年同期的2.8倍。疾管署則表示,台灣目前未見異常狀況,和近4年趨勢相當;針對該細菌,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指出,世界各地都有,因為傷口感染時會導致組織壞死,也被稱為「食人菌」,致死率也曝光了。綜合日媒報導,截至6月2日,日本已經有977人感染俗稱「食人菌」的A型鏈球菌而罹患鏈球菌毒性休克症候群(STSS),創下1999年統計以來最高紀錄。台灣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9日則表示,依據疾管署實驗室傳染病自動通報系統(LARS)監測資料顯示,今年第1周至第22周,每周A型鏈球菌檢出件數介於22至36件,和近4年趨勢相當,雖然A型鏈球菌感染不屬法定傳染病,不過疾管署仍會持續對侵襲性鏈球菌感染個案的菌株,進行基因定序。黃立民解釋,「A型鏈球菌」屬於一種噬肉菌,主要透過飛沫傳染,是環境中一直存在的細菌,各個國家和地區都有,因此沒有國際間疫情威脅的問題,也不會做國際旅遊管制。假如感染A型鏈球菌,會造成扁桃腺發炎、猩紅熱(全身紅疹、脫皮)等症狀,主要影響區域為上呼吸道,假如免疫力較差,細菌可能會進入脖子較深處,引發軟組織感染,最常遇到小朋友感染後,細菌跑到脖子的軟組織,造成「深層頸部感染」,因為菌種會吃掉軟組織,很可能造成周邊血管、動脈、神經破壞,甚至引發大出血或菌血症。黃立民說明,如果患者免疫力不佳,皮膚外部又有傷口,感染了A型鏈球菌,傷口就會出現組織壞死的情況,外觀像是被挖掉一個洞,看起來好像「傷口被吃掉一塊,看起來很可怕」,所以被稱為「食人菌」。就台灣來說,醫療院所大多能妥善處理感染A型鏈球菌的傷口,因此致死的機率不高,若出現死亡個案,應該是特例,但有幾類人必須注意,包括糖尿病、尿毒症、神經系統異常、有傷口卻無法察覺、褥瘡、本身體質虛弱者,仍存在死亡風險。疾管署表示,A型鏈球細菌稱為化膿性鏈球菌,是種beta溶血性革蘭氏陽性細菌,是一種常見的細菌,通常透過飛沫和接觸傳播。除感染喉嚨外,A型鏈球菌還會感染皮膚造成膿疱瘡,引發蜂窩性組織炎,若是更深入到筋膜,會造成壞死性筋膜炎,又稱食肉菌感染或噬肉菌感染;另會引起鏈球菌毒性休克症候群(STSS),導致多個臟器衰竭,進而引發休克死亡。
台灣也有「食人菌」 6歲童跌倒感染險截肢…醫示警:其實很常見
北韓以日本流行「暴發性A型溶血性鏈球菌」為由,取消原定於平壤的男子世足資格賽。針對該「食人菌」,醫師指出每10個化膿性扁桃腺炎患者,約有1人感染,而相關症狀也曝光,假如侵犯心臟瓣膜,可能導致心衰竭,還有壞死性筋膜炎。據了解,A型鏈球菌容易在秋冬到早春引起咽喉炎及扁桃腺炎,不管是大人或是小孩,都有可能會被感染,依侵犯部位不同,症狀也不一樣,最常見就是喉嚨,造成化膿性扁桃腺炎,患者喉嚨扁桃腺像被塗上一層奶油,會非常疼痛,與一般上呼吸道感染不同,不會咳嗽、流鼻涕和結膜炎。治療A型溶血性鏈球菌,一定要完成10添抗生素療程。(圖/翻攝自維基百科)義大醫院兒童醫學部主任蔡璟忠指出,「A族溶血性鏈球菌」其實很常見,每10個化膿性扁桃腺炎患者,大約就有1人是「A族溶血性鏈球菌」所致,患者感染後可能出現發燒、頸部淋巴結腫、化膿性扁桃腺炎、猩紅熱等症狀。蔡璟忠提醒,治療「A族溶血性鏈球菌」,一定要完成10天抗生素療程,一旦侵犯心臟二尖瓣,血液會逆流,可能造成心衰竭,需置換心瓣膜,也可能侵犯腎臟,造成腎絲球腎炎。另外,「A族溶血性鏈球菌」也可能藉由傷口侵犯皮膚和筋膜,造成丹毒、蜂窩性組織炎、壞死性筋膜炎等病況。過去曾有一名6歲男童,在幼稚園跌倒,又小腿破皮,2天後變腫脹、疼痛,還發高燒,診斷為「A族溶血性鏈球菌」,細菌一路吃到皮膚下方的筋膜,經過開刀劃開小腿肚、減壓,並清創壞死的筋膜,才免於被截肢的下場。
日本「食人菌」爆發…世界各地都有 台大醫示警6類人:死亡風險高
日本流行「暴發性A型溶血性鏈球菌」,北韓以此為由取消原訂於平壤的男子世足資格賽,後續仍有待國際足總討論。針對該細菌,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指出,世界各地都有,因為傷口感染時會導致組織壞死,也被稱為「食人菌」,致死率也曝光了。黃立民解釋,「A型鏈球菌」屬於一種噬肉菌,主要透過飛沫傳染,是環境中一直存在的細菌,各個國家和地區都有,因此沒有國際間疫情威脅的問題,也不會做國際旅遊管制。假如感染A型鏈球菌,會造成扁桃腺發炎、猩紅熱(全身紅疹、脫皮)等症狀,主要影響區域為上呼吸道,假如免疫力較差,細菌可能會進入脖子較深處,引發軟組織感染,最常遇到小朋友感染後,細菌跑到脖子的軟組織,造成「深層頸部感染」,因為菌種會吃掉軟組織,很可能造成周邊血管、動脈、神經破壞,甚至引發大出血或菌血症。黃立民說明,如果患者免疫力不佳,皮膚外部又有傷口,感染了A型鏈球菌,傷口就會出現組織壞死的情況,外觀像是被挖掉一個洞,看起來好像「傷口被吃掉一塊,看起來很可怕」,所以被稱為「食人菌」。就台灣來說,醫療院所大多能妥善處理感染A型鏈球菌的傷口,因此致死的機率不高,若出現死亡個案,應該是特例,但有幾類人必須注意,包括糖尿病、尿毒症、神經系統異常、有傷口卻無法察覺、褥瘡、本身體質虛弱者,仍存在死亡風險。
大感染潮3/出國旅遊當心!日本爆A型鏈球菌 重症恐致休克「好發兒童」
日本東京都12/21針對「A型鏈球菌咽喉炎」發出警報,這是日本自1999年頒布《傳染病管理法》管理法,24年來首度針對該疾病發布警報!醫師提醒,此疾病好發於兒童,若未及時以抗生素治療,恐引發併發症如休克、急性腎衰竭等,建議出國旅遊時,若到人潮聚集處還是要戴口罩較為安全。東京都政府表示,截至12/17當周,東京都多個衛生中心轄區的特定衛生機構上報A型鏈球菌咽喉炎病例人數超越門檻,且已超過東京都總人口的30%,因此根據傳染病法發布警報。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已經掌握日本東京都傳染病相關資訊,暫無發布旅遊警示規畫。羅一鈞表示,A型鏈球菌咽喉炎並非台灣法定傳染病,根據定點醫師回報結果來看,台灣目前沒有增加通報趨勢。而依據日本東京都傳染病資訊中心的周報資訊,202349周為高峰,東京都500家定點診所跟醫院有1631人感染,而第50周減少到1579人,顯示最嚴重的時間已過。A型鏈球菌是兒童常見的細菌感染症,好發於3至15歲的兒童,一般藉由飛沫或接觸傳染,潛伏期約1-5天不等。羅一鈞說,臨床症狀包括發燒、化膿性扁桃腺炎、草莓舌、摸起來如砂紙般粗糙的皮疹,後期會出現皮膚脫屑的現象。這些特異的表現又被稱作「猩紅熱」。治療上,A型鏈球菌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大多數病人在治療24至48小時後即會退燒,症狀也有很大的緩解。若近期曾赴日旅遊,當身體出現發燒、喉嚨痛等症狀時,最好趕緊就醫進一步檢查。(示意圖/非當事人,報系資料照)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A型鏈球菌平常就存在於環境中,此次日本大流行應該也與免疫負債有關,因為身體缺乏免疫力,所以解封後一接觸到A型鏈球菌就引發感染。邱政洵說,前陣子台灣也有許多感染者,但最近則減少許多。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曾表示,治療A 型鏈球菌必須服用有效抗生素,基本上療程為10天,若沒有及時開始服用抗生素,或療程未滿 10 天,恐出現併發症導致中耳炎、急性腎絲球腎炎、化膿性鏈球菌毒性休克症候群等。羅一鈞提醒,若最近要去日本東京旅遊,進出人多的地方或是搭電車的時候記得戴口罩。吳昌騰也提醒臨床醫師務必加倍警覺,如果孩子有相關症狀時,鑑別診斷過程中,應將此細菌納入考量,才不會誤判為其他流行的病毒。若有懷疑,就進行抗原檢測,並適時給予適合的抗生素治療,才能恢復健康也避免嚴重併發症。
英國新冠疫情趨緩 「A型鏈球菌」又爆發!專家認難揪重症
英國近日已有至少7名孩童因感染A型鏈球菌身亡。對此,該國的衛生安全局(UKHSA)也罕見發布警告。醫學人士更指出,A型鏈球菌感染初期多為輕症,包括發燒、化膿性扁桃腺炎、草莓舌等,卻很難判斷是否會發展為重症,也令人擔心國民保健署(NHS)及前線醫護的負荷量能,以及抗生素短缺等問題。據英國《每日郵報》的報導,UKHSA近日指出,自9月以來,全國已有7名10歲以下兒童因感染A型鏈球菌後死亡。Α型鏈球菌是兒童常見的細菌感染症。 好發於3至15歲的兒童,一般藉由飛沫或接觸傳染,潛伏期約1至5天不等。報導稱,A型鏈球菌雖然會引發許多健康問題,包括發燒、化膿性扁桃腺炎、嘔吐,以及草莓舌等「猩紅熱」症狀,但通常都是輕症,只有在極其罕見的情況下才會發展成侵入性的A群鏈球菌感染症(iGAS)。A群鏈球菌長久以來即已被查覺與咽炎、產褥熱、猩紅熱、菌血症、丹毒等疾病有關,嚴重更可能導致致命性的壞死性筋膜炎、多器官衰竭、毒性休克症等,近年來,此感染症來勢洶洶,不只威脅兒童,更會對青年與中年患者構成健康威脅。目前根據A群鏈球菌從M-蛋白質之抗原性又可分成80多種不同血清型,但仍有些鏈球菌無法分型。據UKHSA數據顯示,上述疾病的發病率比疫情前同期高出2至3倍,光11月14至20日這週全國就有851例猩紅熱通報,遠高於去年同期的186例,但無證據顯示是新血清型的鏈球菌正在傳播,病例上升的主因可能是社交活動頻繁而引起的病菌大量傳播。對此,英國無任所大臣(minister without portfolio)扎哈維(Nadhim Zahawi)也於4日呼籲,家長應注意孩童是否出現感染A型鏈球菌的症狀,例如發燒、頭痛或皮疹,雖然多數都是輕症,但「保持警惕非常重要,因為在非常罕見的情況下,它會變得嚴重且需要緊急治療。」目前NHS也正在與UKHSA合作,儲備更多抗生素來應對這一波Α型鏈球菌疫情。不過,皇家藥物學會主席戈文德(Thorrun Govind)敦促家長不要自我診斷,更別讓身體不好的孩童隨便服用抗生素,相關投藥應向醫生諮詢。倫敦帝國學院新生兒科教授穆迪(Neena Modi)則直言,NHS應對這些情況時不夠敏銳,家庭科醫師和急診室都陷入困境,「我們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急診部門湧入憂心忡忡的家長。」但她認為,現在斷言A型鏈球菌感染病例是否超出正常範圍仍為時過早。
嬰幼兒反覆發燒千萬別輕忽 醫揪「非典型川崎氏症」嚴重恐致命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科醫師陳劍韜表示,川崎氏症又稱為「皮膚黏膜淋巴結症候群」,好發於5歲以下幼兒。(圖/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提供)9個月大「纓纓」反覆發高燒,原以為是一般疾病常見症狀,但高燒不止情況已經超過3天,日前身上更出現紅疹,媽媽著急地進出多家醫院反覆檢查,卻遲遲找不出原因,直到日前轉介到亞大醫院詳細檢查,確診為「非典型川崎氏症」,醫師提醒,該病為兒童後天性心臟病主因,嚴重者恐會致命。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科醫師陳劍韜表示,川崎氏症又稱為「皮膚黏膜淋巴結症候群」,好發於5歲以下幼兒,發病的原因仍然不清楚,不過持續高燒多日是臨床診斷一大標準,主要以血管炎方式表現,會造成全身性中型動脈的多系統血管發炎,特別是會出現心臟冠狀動脈病灶、冠狀動脈瘤等。陳劍韜指出,典型川崎氏症患者會出現發燒五天以上,伴隨皮膚出現紅疹、頸部淋巴結腫大、眼睛出現非化膿性結膜炎、手掌與腳掌水腫、口腔出現草莓舌,嘴唇乾裂等症狀。除了發燒5天是必要條件,其餘5項臨床症狀只要符合4項就能判斷是川崎氏症,並且在發燒的早期階段,還常會出現卡介苗接種處紅腫的現象,雖未被列入診斷標準,但臨床上也相當常見。陳劍韜透露,最近發現有不少像纓纓這樣非典型的川崎氏症患者,雖然出現疑似症狀,例如高燒多日不退、身上出現紅疹,但在疾病初期卻又無法完全符合診斷的條件,必須經由抽血檢驗數據以及心臟超音波檢查才能確診。在兒童疾病中,很多病都會有發燒合併紅疹的現象,例如腸病毒、玫瑰疹、其他病毒疹,有的病則會有發燒與結膜炎的現象,例如腺病毒,有一些則是發燒合併口腔出現草莓舌、嘴唇乾裂,如猩紅熱,因此在診斷上必須提高警覺,仔細鑑別,避免錯過治療黃金時機。目前川崎氏症的治療,發病的10天內是黃金治療期,會給予免疫球蛋白與阿斯匹靈,能降低約80-90%發生心臟病變的機會,同時必須定期回診進行心臟超音波追蹤,大多數都能夠逐漸恢復健康。陳劍韜提醒家長,造成兒童發燒以及長紅疹原因很多,若是家中5歲以下的孩童持續發燒,但身上沒有出現典型川崎氏症5項明顯的症狀,往往容易被忽略,若遇到持續發燒3日以上,建議要帶到醫院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新冠舌頭分3種!皮膚科醫揭孩童染疫「舌頭特徵」
新北市幼兒園爆發新冠肺炎群聚感染,讓無數父母都相當擔心,深怕孩子不懂表達自己的身體狀況,延誤病情或增加傳染危險。皮膚科醫師蔡逸姍對此指出,孩童感染後會有像感冒般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狀之外,若觀察孩子的舌頭有特殊「草莓舌、地圖舌、變腫大」等狀態時,也應特別注意。蔡逸姍醫師指出,根據今年一份發布在英國皮膚病學期刊的研究指出,針對超過6百位輕度到中度新冠肺炎患者的觀察後,發現有25%比例有口腔病灶,其中多數為舌頭發炎、紅腫,或如形成地圖般的紅斑(地圖舌)、舌頭呈點點狀的草莓舌,若出現這些表徵都應提高警覺,謹慎注意。感染新冠病毒,約有4分之1的患者會出現口腔病灶,像是舌頭變紅、變腫、出現紅斑或是點狀草莓舌。(圖/翻攝自youtube/京硯聯合診所整形外科 / 皮膚科)地圖舌。(圖/pixabay)蔡逸姍醫師強調,除了地圖舌、草莓舌,也可能出現「巨舌」,指的是染逸後患者即使已經病情好轉,卻可能出現舌頭腫大的後遺症。蔡逸姍更以美國一名46歲男性病患案例來解釋,無法講話、喝水、進食,後來甚至需要進行手術才能緩解巨舌症狀,恢復正常生活。蔡逸姍指出,部分新冠肺炎患者會出現口腔表徵,研判是因為冠狀病毒必須跟人體細胞的ACE2接受器結合才能運作,因為ACE2是細胞膜表面受體,作用在於穩定血壓與內分泌等功能,冠狀病毒須結合ACE2受體,才能到細胞內部。而舌頭上就有大量的ACE2受體,因此舌頭容易出現染疫後的外顯症狀,可以結合其他呼吸道等症狀,列入觀察重點。感染新冠病毒,約有四分之一的患者會出現口腔病灶,像是舌頭變紅、變腫、出現紅斑或是點狀草莓舌。(圖/翻攝自臉書/皮膚科蔡逸姍醫師)醫師也提醒,會造成舌頭變化的疾病,除了新冠病毒之外,在幼兒還有川崎氏症、猩紅熱和金黃葡萄球菌感染毒性休克症候群等等。只要觀察到孩子的舌頭有異常狀態,最好盡快就醫確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不至於造成太嚴重的後果。
Google說沒事!全職媽媽放「小孩燒6天」 醫嘆:賠上孩子健康
家庭主婦每天打理家中大小事,還得照顧好老公、小孩們的健康,但只要孩子一有病痛,全職媽媽們都習慣先上網「查資料」。小兒科醫師陳木榮在《醫次搞定》節目中指出,曾有媽媽發現小孩發燒,Google後先是建議不用太緊張,沒想到過了兩天,孩子出現草莓舌及玫瑰疹等症狀,這位媽媽又查了Google大神都覺得沒事,直到持續高燒6天未退才就診,拖延就醫時間,賠上孩子的健康。陳木榮醫師表示,現代的媽媽們育兒都會上網查資料,且都會「挑自己喜歡的」,就有一名媽媽發現小孩發燒,找Google大神求解,先是跳出「發燒是身體免疫系統運作,不用太緊張,觀察幾天就好」的資訊。隔了兩天,小孩舌頭上出現顆粒的草莓舌,她又上網查,認為是出現腺病毒、猩紅熱及川崎氏症,「媽媽挑了一個她喜歡的-腺病毒」。陳木榮醫師稱媽媽因為信賴網路資訊,而延誤孩子就醫。(圖/翻攝自醫次搞定YouTube)又拖了兩天,孩子身上開始出疹子,媽媽一看欣喜若狂,因為先前查過是玫瑰疹,讓她放心許多。但醫師無奈的表示,「很少人出疹子還在發燒,玫瑰疹都是燒退了疹子才冒出」。直到高燒第六天,媽媽發覺不對勁,手機一查,查到的竟然是「川崎氏症」趕緊將孩子送醫。陳木榮醫師解釋,孩子當時嘴唇乾裂、手掌腳掌泛紅,眼睛紅還出現草莓舌,「真的是川崎氏症」!陳木榮醫師解釋,川崎氏症發生的詳細原因目前不詳,好發年齡於6個月至5歲的幼童,年齡較大的孩童也有染病可能,但比例不高。有些人認定和感染、免疫系統及遺傳有關。這起病例,最後是由醫生趕緊替孩子診治,並安排心臟超音波,意外發現小朋友的川崎氏症已影響到心臟,必須長期吃心臟的藥物治療。陳木榮醫師建議家長們,當發現家中孩子發燒5天,合併其他診斷標準,務必緊急送醫,以免造成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