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症狀
」 猴痘猴痘疫情延燒!花蓮出現首例 單周狂加18例創新高
本土猴痘病例再創新高,東部也首度淪陷!疾管署今(6)日公布國內新增18例猴痘(Mpox)本土病例,均為本國籍男性,再寫下單周新高紀錄。其中花蓮也首度出現個案。新增本土猴痘個案縣市分布分別為:新北市4例,高雄市、南投縣、桃園市、台中市各2例,彰化縣、雲林縣、花蓮縣、台北市、宜蘭縣以及新竹縣各1例。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6)日公布國內新增18例猴痘(Mpox)本土病例,均為本國籍男性,居住縣市為北部9例、中部5例、南部3例、東部1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5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15日至6月1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淋巴腺腫大、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5月30日至6月4日確診。經疫調匡列相關高風險接觸者23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我國自去年6月23日將Mpox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日累計確診146例病例(134例本土及12例境外移入),其中83例已康復,9例仍住院治療中、54例於居家自主健康管理中。疾管署表示,為提供符合「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接種條件之民眾,以及接種第1劑疫苗已間隔至少4週以上應完成第2劑的民眾,更具方便性及可近性之接種服務,統計截至6月5日止,全國共96家合作醫療院所可提供接種服務,且為增加民眾接種時間安排之彈性,其中10縣市、19家合作醫療院所有提供夜間或假日門診服務。符合前揭條件之民眾,可至各縣市政府衛生局網站或疾管署全球資訊網/猴痘專區/猴痘疫苗/第三階段猴痘疫苗接種合作醫院項下( https://gov.tw/3SG ),查詢合作醫院名單及預約掛號等資訊,並逕至合作醫療院所預約接種。疾管署統計,截至6月5日共計完成44,680人次Mpox疫苗接種服務,其中暴露後預防(PEP)接種267人次及暴露前預防(PrEP)接種44,413人次;而符合「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者」計接種42,217人次。另,已接種1劑者35,269人,已完成2劑疫苗接種者為9,411人(約為滿4週應接種第2劑的37%)。完整接種2劑猴痘疫苗的保護力趨近9成,接種1劑則有約4-8成的保護力。此外,確診個案中9成無接種疫苗,有16人曾接種過猴痘疫苗,但大多(11人,約7成)是在接種第1劑疫苗前或接種後14天內暴露。該署提醒,有關暴露後預防接種,需於無症狀時接種,方可具保護效果,民眾如已出現猴痘症狀,如發燒、淋巴腺腫大、水泡、膿皰等症狀,則不建議接種。另,接種疫苗後,身體需要時間(約需14天)產生抗體,以具保護效果,因此提醒在14天內或僅接種1劑的民眾仍要適當保護自己,減少暴露的風險。疾管署呼籲,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此波疫情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為主,提醒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猴痘在台病例創新高 超過2萬人預約接種疫苗「4大預防重點公開」
猴痘(Mpox)病例開始在台灣升高,衛福部今(15)日也公布,新增了15例新增病例,當中有13人是本土個案,2例為境外移入,社區感染風險持續提高,病情也走向關鍵期,「台灣事實查核中心(TFC)」也公布猴痘症狀、傳染途徑、傳染風險、治療方法、預防方式,正確傳導疾病觀念,也讓民眾可以提前防範。猴痘的主傳染途徑是透過接觸感染。(圖/翻攝自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疾管署表示,台灣自去年6月23日將猴痘Mpox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至今已累計40例病例(31例本土及9例境外移入),目前患病皆為男性,但也超過7千人完成了猴痘疫苗接種,另外10日開放第二階段疫苗接種意願登記,至今也有2萬5163人登記。衛生單位也認為目前無需大量接種,多數患者約2-4週就會自己好。TFC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也針對猴痘採訪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陳柏齡、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皮膚部教授紀景琪、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陳貞志,分享猴痘的前期症狀包括發燒、肌肉痠痛、淋巴結腫大,後期的皮膚症狀則從感染前期1、2天的皮膚斑疹,一路發展到丘疹、囊泡與膿皰,到最後感染7到14天結痂。猴痘目前有疫苗預防,並有抗病毒藥物輔助治療。(圖/翻攝自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猴痘主要傳染途徑為接觸傳染,包括接觸已感染動物的體液、血液、皮膚、傷口,中間宿主動物包括齧齒類、靈長類,以及接觸感染者的皮膚黏膜、傷口濃液等,TFC提醒,雖然呼吸道飛沫傳播也有可能傳染猴痘,但是此方法感染機率較低,需要長時間的面對面接觸。民眾預防猴痘有4大重點,勤洗手和勿亂摸口鼻等基本衛生措施外,降低親密皮膚接觸行為(做好安全措施)、勿隨意購買和接觸來路不明的動物、食用熟食等,都是預防猴痘的基本。
男未出國卻出現猴痘症狀 高雄再傳1例本土個案
高雄今(28日)再傳第3例猴痘個案,這起病例是1名30多歲男性,最近沒有出國史,卻在這個月初陸續出現畏寒、肛門口出現水泡等症狀。經研判應是本土病例,目前已匡列8名密切接觸者、2名高風險接觸者及6名低風險接觸者共16人,目前均無出現症狀。據高雄市政府衛生局消息指出,這名高雄市30多歲本國籍男性,3月初接連出現畏寒、倦怠、肛門口出現水泡、鼠蹊部淋巴腫大、皮膚紅疹、喉嚨痛、肌肉痠痛、頭痛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通報採檢,於3月22日確診猴痘,目前住院隔離治療中。該個案於今年(112年)未曾出國,僅2月有中部及北部活動史,研判應為本土個案,不過高雄市衛生局表示,該男子的傳播鏈還需進行基因定序才能確定。而經疫調後,匡列8名密切接觸者、2名高風險接觸者及6名低風險接觸者共16人,目前被匡列眾人皆無出現症狀。自去年6月23日我國將猴痘列為第2類法定傳染病起,高雄市至今已累積2本土及1例境外移入,共3例病例;全台則累積14例本土及7例境外移入,共21例確診病例。衛生局也再次提醒,猴痘傳染具侷限性,主要透過親密接觸,如親吻、按摩、擁抱、性行為;接觸患者使用過未消毒的物品;接觸感染動物等。此波疫情主要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為主。若民眾曾至流行地區或出入國內高風險場所,應留意是否出現皮膚相關症狀,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水泡、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症狀,若有疑似症狀,請盡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接觸史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猴痘好發於四肢、生殖器與臉部。(圖/高雄市衛生局官網)中央疾管署預計將在4月中旬開放第2階段猴痘疫苗,供欲接種之高風險民眾登記。另外,衛生局也提醒已接種第1劑疫苗的民眾,疫苗施打後14天才有保護力,在疫苗生效前,仍應適當保護自己,以免感染。
本土猴痘再添4例…「2行為」恐致疾病默默擴散 醫籲現1症狀快就醫
疾管署今(14日)公布國內新增4例猴痘本土確定病例,均為本國籍男性,其中3例位於北部、1例於南部,年齡介於30多歲至50多歲,發病日介於2月26日至3月6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喉嚨痛、紅疹、淋巴結腫大、水泡、膿皰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3月8日至3月10日間確診陽性。醫師提醒,臨床上發現部分個案對於皮膚出現紅疹膿疱等異狀容易忽視,提醒民眾發現異常皮疹水疱,應早期就醫;若接獲疫調通知曾與確診個案接觸,請配合相關防疫措施,避免造成疾病傳播。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防治中心王建淳醫師指出,「猴痘」目前是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但實務工作上發現部分民眾對猴痘症狀及傳染途徑不了解,以致延遲就醫,甚至在防疫人員通知有接觸風險時仍不甚在意,可能導致疾病在社區中默默擴散。王建淳醫師提醒民眾,若發現皮膚上出現異常皮疹水疱,且近期內曾與他人有過親密接觸(如性行為、接吻、無衣物遮蔽的擁抱等)或接觸到他人皮膚上的病灶,可在就醫時主動詢問是否有猴痘的感染風險,以利醫師評估是否採檢送驗,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共同避免疫情散布。針對猴痘疫苗接種,疾管署表示,第一階段暴露前預防(PrEP)疫苗預防接種作業,考量現階段疫苗量及疫苗儲存特性等因素,以採「集中接種」及「皮內」注射方式辦理為主,以達疫苗之最大效益,並先以6個直轄市各設置1家合作醫院為先。該署已完成第一階段猴痘疫苗接種相關作業之前置準備,包括完成修訂疫苗接種作業須知、民眾接種須知與同意書、疫苗使用與管理方案、衛教及教育訓練教材等,以利醫療院所人員訓練及執行接種服務使用,並預計醫院需一週完成各項前置作業。
「猴痘病患房間」哪裡最毒? 醫師Po圖秒懂
雖然6月底世衛組織(WHO)表示猴痘疫情不構成「國際緊急公共衛生事件」,但還是引發歐美各國的民眾恐慌。如今全球猴痘病例已破5千大關,台灣也在6月24日出現首例境外移入。對此,蘇一峰醫師近期在臉書分享一份德國的研究報告,該圖文顯示出猴痘患者的病房裡,病毒都集中在浴室的馬桶與洗手台!猴痘病患的房間在這些地方有最多的病毒量(紅色、橘色)。(圖/翻攝自蘇一峰臉書)台北市立聯合陽明醫院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在臉書表示,病毒量最多的地方除了浴室的馬桶與洗手台之外,再來則是猴痘患者的病床棉被與房間門把,中量的病毒會在座椅、枕頭、衣物箱上面,然後如果隔離做得好的話,前室病毒量就會很少。最後他也提醒,猴痘有可能接觸傳染,所以大家還是要小心為妙。疾管署6月23日將猴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之後再隔一天隨即就有德國返台的25歲男性被確認為首例境外移入,他當時出現了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皮疹、鼠蹊部淋巴腫大等症狀,目前持續在負壓隔離病房接受治療。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在近期受訪時表示,該名患者的皮疹傷口已有部分結痂,也沒有發燒或其他症狀了,但還是要等到傷口完全結痂並脫落才可以解除隔離。而該個案也匡列了9名接觸者,分別是5名醫療人員、3位家人、另還有其他1人,所幸目前這些匡列對象皆無症狀,預計健康監測至7月14日。疾管署日前表示,直接接觸患者皮疹、飛沫,以及沾染上猴痘病毒的物品,或是性行為,皆可能傳染疾病。而猴痘症狀包括發燒、出汗、肌肉痠痛、畏寒/寒顫、極度倦怠、頭痛、淋巴腺腫大(如腋窩、耳周、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如有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時就醫,並在24小時內通報,還須公布相關旅遊及接觸史。
猴痘3大傳播途徑曝…確診要隔離到「皮膚結痂脫落」 症狀可能持續21天
猴痘(monkeypox)疫情迅速在全球蔓延,已有近4000名確診案例。防疫醫師陳婉青指出,皮膚病灶出現後會依斑疹、丘疹、水泡、膿疱階段變化,最終結痂脫落,猴痘症狀可能持續14至21天。陳婉青說明,猴痘是人畜共通病毒感染,潛伏期約為5-21天,通常為6-13天,症狀包括發燒、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極度倦怠、皮疹,發燒1至3天後出現皮膚病灶,通常自臉部蔓延致身體其他部位,四肢比軀幹更常見;皮膚病灶出現後會依斑疹、丘疹、水泡、膿疱階段變化,最終結痂脫落,症狀可能持續14至21天。猴痘是人畜共通病毒感染。(圖/指揮中心提供)猴痘的主要傳播方式為,直接接觸感染猴痘的動物,直接接觸到病患的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的皮膚或黏膜、被污染的物品,以及飛沫傳播需在長時間面對面接觸情境下較容易發生。猴痘疫苗與治療照護方面,陳婉青指出,目前國際間仍不建議大規模接種猴痘疫苗,國際間通常建議高暴露風險職業或高感染風險之密切接觸者可接種疫苗,而大多數病患的不需特殊治療,必要時,可提供輸液治療與維持營養等支持性療法,以減輕症狀和併發症,目前有數種藥物可用於治療,但僅建議嚴重病患或免疫低下者使用。猴痘的預防及照護方面。(圖/指揮中心提供)陳婉青提醒,前往猴痘病毒動物流行地區時,避免接觸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及生病或死亡動物,所有食物必須澈底煮熟後才能食用,避免與猴痘病患接觸,或接觸時應佩戴適當防護裝備,如有任何疑症狀,應及時就醫,並告知旅遊史與接觸史。
最慘猴痘男「連跑4醫院才確診」 專家批檢測系統扯後腿:黑數恐超乎想像
猴痘疫情在各地迅速傳播,更有醫師預估未來3個月全球將有400萬人染疫,但各國的醫療體系真的準備好了嗎?紐約一名男子日前懷疑自己感染猴痘,但「求診4個醫生」才確認陽性,前幾個醫生都認為他罹患性病或直腸癌,因此延誤治療時機。就有科學家憂心,實際確診數可能因誤診而「比官方數據還多」。綜合外媒報導,美國猴痘疫情目前雖僅有約200例,相比英國約800例、西班牙和德國的500多例,防疫表現堪稱優良,但科學家擔憂「實際疫情遠超過官方統計數據」,因為據美國CDC資料,許多患者沒有接觸史和海外旅遊史卻還是染疫,疫情恐怕已在社區傳播,而「誤診」和「檢測系統失常」更可能加劇疫情傳播。這次爆出的紐約男多次誤診,可能就是上述情況的冰山一角,該名「對猴痘相當熟悉的科學家」驚覺可能染疫後立即就診,並要求醫生進行猴痘檢測,卻被認為是罹患性病拒絕,轉而要他接受性病檢測,結果呈現陰性;男子數日後因病情加重,奔赴急診室要求做猴痘檢測再度遭拒,僅獲得抗生素治療細菌感染;沒想到他再去一間大型醫院急診室,檢查出直腸異物這一典型猴痘症狀,竟又再被誤診為直腸癌。直到男子透過人脈找到醫師並成功進行檢測,才確認為猴痘陽性。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流行病學家努佐(Jennifer Nuzzo)表示,一旦傳播鏈無法建構,就意味著失去重要的傳染環節,輕症患者甚至可能在未察覺自己染疫情況下,持續散播病毒。然而,科學家批評現行的檢測系統不只無法正常運作,甚至「在阻礙醫生進行檢測」,呼籲當局消除繁冗的程序以降低黑數出現的機會。
猴痘肆虐 港府下周將納入法定呈報傳染病
近期猴痘風險在全球各國出現蔓延醞釀趨勢,香港特區政府網站1日發佈新聞公報指出,為加強應對猴痘並防患於未然,港府下周將把猴痘列為法定須呈報的傳染病刊登於憲報,且將為應對猴痘制訂「準備及應變計畫」,以準備當猴痘在香港出現甚或暴發時,可以立即啟動。而港府和香港醫院管理局也正籌備購買相關疫苗和藥物,並制訂臨床治療的建議。根據大陸觀察者網引述港府發言人表示,香港至今未有發現人類感染猴痘病毒確診個案。但世界各地陸續出現人類感染猴痘病毒的確診個案,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提醒各地政府作好準備。因此,為應對猴痘對香港構成的潛在風險,港府將把猴痘納入法定須呈報傳染病,並為猴痘爆發疫情制定應變計畫,採納三級應變級別(即戒備、嚴重及緊急),按風險評估及其對社會造成的健康影響而啟動,並於下周公佈應變計畫。港府也呼籲市民如出現猴痘症狀,包括發燒、劇烈頭痛、肌肉痛、淋巴結腫大、口腔潰瘍及皮疹,應儘快求醫。
「類天花」歐美多地現蹤 罕見猴痘大規模擴散患者全身水泡
正當新冠疫情仍未平息之際,歐美近日傳出罕見的人畜共通傳染病「猴痘」(monkeypox)案例,包括澳洲也在20日出現疑似病例,這種在患者手上和身上長許多像水痘一樣的膿瘡病毒,雖然這是天花的近親,據衛生專家表示,其實傳染風險不高,呼籲不用過度擔憂。罕見猴痘病毒!症狀像天花「密麻皮疹冒全身」。(圖/翻攝自Sky News推特)綜合外媒報導,近日在英國、西班牙、葡萄牙等歐洲國家,陸續傳出「猴痘病毒」(Monkeypox)感染案例,當中有些病患並無非洲旅遊史,懷疑是在該國境內染疫。此外,美國麻省衞生部亦在18日宣布,1名近日曾赴加拿大的男子確診感染猴痘。英國率先在7日通報首起猴痘病例,接著證實有9人確診,葡萄牙官方則在18日證實出現5起病例,同時在調查15起疑似病例;西班牙衛生單位則表示,正在檢測23起潛在病例。沒想到隔兩日,葡萄牙再通報9個新增確診病例,衛生當局表示,全國累計已23例。猴痘是人畜共通疾病,最早是在中非和西非的猴子身上發現。(圖/達志/美聯社)澳洲也在20日通報1例確診病例,另有一個疑似病例在等候化驗結果,根據維多利亞省衛生局指出,墨爾本一名30多歲的青年,16日才從英國返國,已確認感染猴痘。另一起疑似案例是40多歲的雪梨男性,有歐洲旅遊史,兩人都是回到澳洲後才出現猴痘症狀。至於美國方面,麻州公共衛生部18日證實,一名近期從加拿大旅遊返美的男子確診猴痘病毒,緊接著,加拿大在當地19日晚間通報出現2起猴痘確診病例,使得歐洲和北美洲不斷增加的猴痘病例數越來越多。1958年,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猴子身上發現了猴痘病毒。(圖/達志/美聯社)猴痘是人畜共通疾病,最早是在中非和西非的猴子身上發現,1958年,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猴子身上發現了猴痘病毒,1970年代首見人類感染,症狀包括燒、肌肉疼痛、淋巴結腫大,以及在手部和臉部出現像水痘一般的皮疹等症狀。醫學專家不排除,猴子只是猴痘的「假性宿主」,其實病原體是透過大鼠傳播出去。(圖/達志/美聯社)目前外界比較常見兩種病株,剛果的病株致死率可達10%,西非病株較為溫和,致死率約為1%。傳染途徑包括飛沫、體液、密切身體接觸,共用床單、衣物等都可能染病。醫學專家不排除,猴子只是猴痘的「假性宿主」,其實病原體是透過大鼠傳播出去。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紀錄,近年染病者多半有奈及利亞的旅遊史,當地近5年來通報558起疑似病例,其中241起確診,8人病逝,今年在非洲有4個國家通報猴痘病例,包括喀麥隆、中非共和國、奈及利亞、剛果民主共和國,雖然研究人員並沒有完全排除猴痘大流行的可能性,但認為可能性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