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介立
」 王介立 魔芋爽 蛋白質追蹤13萬人43年!新研究曝「1食物」恐害失智 醫示警:風險增14%
隨著全球人口老化及生活方式的改變,失智症及其他神經退化性疾病的發生率正在快速攀升,成為全球公共健康的重要議題。腎臟科醫師透露,根據美國研究,吃越多加工紅肉,失智症的風險越大,相較於每月攝取不到3份,每週攝取約2份加工紅肉者,認知障礙的風險會提高14%,建議吃紅肉還是以原型為主。腎臟科醫師王介立在臉書粉專表示,阿茲海默症協會國際會議(AAIC)追蹤了超過13萬人長達43年,發現吃越多加工紅肉,失智症的風險越大,相較於每月攝取不到3份,每週攝取約2份加工紅肉者,認知障礙的風險會提高14%;若將每日的一份加工紅肉替換為堅果、豆類或豆腐,可以將認知障礙的風險降低20%。王介立指出,每日食用的加工紅肉每增加1份,與全球認知功能老化(包括語言和執行功能)額外增長1.6年相關。醫師補充,常見的加工紅肉包括香腸、火腿、培根、煙燻牛肉等,「我偶爾還是會吃紅肉,但僅限於原型紅肉,而且不是美食等級的不吃。」另外,營養師顏瑜萱也曾透露,多項研究發現,「麥得飲食」可降低阿茲海默症發病率,具體作法是多吃10種大腦健康食物,如綠葉蔬菜、其他蔬菜、堅果、莓果、豆類、全穀物、海鮮、禽肉、橄欖油和葡萄酒,同時少吃5種傷腦食物如紅肉、人造奶油、起司、糕點糖果以及油炸食物。
早餐不邪惡1/醫師怎麼吃大揭密! 跳出澱粉框「5分鐘打造低脂餐點」
台灣癌症基金會日前公布10大國人最愛的早餐組合,都是容易造成精神不濟的「高碳水食物」,不只影響思考力,同時也容易發胖。但早晨時光通常匆忙,該如何吃得健康又有效率,CTWANT採訪多位醫師、營養師,一起揭密專家們的5分鐘早餐,而首要重點就是跳脫澱粉食物!最新調查顯示,國人前5名早餐組合是「麵包、三明治、蛋餅」搭配「豆漿、咖啡、牛奶」,原因就是快速又有飽足感。營養師徐桂婷表示,高碳水早餐組合隱藏健康危機,明顯缺乏膳食纖維,不僅會導致使血糖迅速飆高,讓人感到昏昏欲睡,也有研究指出,攝取這樣的早餐會連帶影響午餐吃進更多的熱量,長期下來容易導致肥胖。家醫科醫師李佳燕在臉書透露,曾有民眾向她抱怨「醫生,那妳告訴我,早餐要吃什麼?燒餅油條、肉包、三明治、煎餃、小籠包、蛋餅、各種麵包、飯糰⋯⋯就這些可以選擇啊!」李佳燕說,某個週日上午比較有空,她煮了燕麥粥(需要15分鐘),一面攪著燕麥粥,一面把小番茄洗一洗,煎個荷包蛋。平日上午沒時間,就把一個非常小的饅頭和一顆蛋放進電鍋裡蒸,另外再吃兩小條剝皮芭蕉、一杯鮮奶。5分鐘,就可以準備好一個低脂的早餐。家醫科醫師李佳燕認為在家吃早餐一點都難,週日早上有空時,她就準備燕麥粥、小番茄、荷包蛋,就是健康的一餐。(圖/翻攝自李佳燕臉書)「真的沒有那麼難!這也要感謝這幾年疫情,我們慢慢養成上班的日子,在家吃早餐的習慣。」李佳燕說,若以營養成分來說,主食儘量選擇沒有經過奶油豬油處理過的澱粉製品,例如想吃蛋餅,她會挑選高纖全麥餅皮自己料理,有時也會吃裸麥吐司。澱粉分量怎麼抓?「不用計算那麼麻煩,記得只要一點點就好。」雞蛋、鮮奶和無糖豆漿,則是最容易獲得的蛋白質來源。至於水果則是選擇容易處理的,例如小番茄、香蕉、芭樂,這種不需要削皮清籽切塊的水果,節省時間。今年67歲的元和雅整形外科院長鍾金源,以六塊肌聞名業界,他的早餐非常簡單,甚至不需5分鐘就能吃完。「因為早上固定進行瑜伽運動,所以平時早餐只吃七分飽,大多只吃優格搭配半杯豆漿,如果時間充裕,會再搭配一小塊麵包或生菜沙拉。」鍾金源說,他的早餐重點在於補充蛋白質和纖維質,精緻澱粉則盡量避免。「吃完早餐後,再做瑜伽,就能喚起一整天的精氣神!」總匯三明治、蔥抓餅加蛋、再配一杯大冰奶,曾經是腎臟科醫師王介立的早餐,當時的他體重90公斤,後來調整飲食、將運動融入生活,如今王介立體重穩定維持在65公斤,而早餐也變成一顆100公克的地瓜加上奶粉泡的鮮奶茶。「我平時都是運動通勤,有時跑步、有時騎單車,大約會消耗400~500大卡,到診所之後才吃早餐,地瓜加上鮮奶茶的碳水及蛋白量勉強支持運動所需,同時又有豐富鈣質。」王介立說自己是刻意如此,因為他把上班時間拿來做熱量赤字飲食,才能在下班後和家人一起享用美食。什麼是熱量赤字?王介立說,「只要攝取的總熱量小於消耗的熱量,無論如何進食都不會變胖,所以早餐時間節省下來的熱量,分攤到午晚餐之後,就能降低變胖機率。」不過,這不代表任何食物都能吃,因為某些食物容易使人發胖的原因,不是它的熱量特別高,而是它會讓人一次再吃,因而吃下過多熱量,所以挑對食物還是非常重要的。
「超加工食物」像渣男 營養師示警:吃多易失智
大陸零食魔芋爽近期紅到台灣,許多小學生都愛吃,但鈉含量其實很高。營養師歐陽嘉媚說,超加工食物都是高油鹽糖,吃多容易失智,「『超加工食物』就像渣男,你明知道它渣!但還是抵擋不了他的甜言蜜語。」歐陽嘉媚在臉書粉專「Lala營養師的台灣生活」發文,小一兒子問她,「魔芋爽是什麼?」歐陽嘉媚說,她終究沒辦法逃過小學三寶鬼滅、抖音、魔芋爽,要判斷「超.加工食物」(Ultra-processed foods)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幾乎不含完整食物,像是高油鹽糖的好吃東西,都是超加工。歐陽嘉媚說,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曾有一項研究指出,超加工食物吃太多容易得失智症,也會讓壞血脂變高、肥胖、發炎等,「一個有趣的觀點是,我們人類幾十萬年演化下來,幾乎都是吃天然原型食物過活的,其實人體適應不了這幾十年才出現的超加工食物,但這些超加工食物通常好吃又便宜,人類很難抵抗得了呀」歐陽嘉媚形容,「『超加工食物』就像渣男你明知道它渣!但還是抵擋不了他的甜言蜜語!」幸好兒子不想吃魔芋爽。兒子說,「好像蝸牛肉。」腎臟科醫師王介立曾說,「魔芋」雖然原料是蒟蒻,但是以魔芋粉、澱粉等成分,來模仿蒟蒻口感,加上加大量調味料,是一款超脂、高鈉又不健康的食物。
怎知粿仔條變質?老店業者傳授「聞看摸」3招:發黏別吃下肚
台北市遠百信義素食餐廳「寶林茶室」爆發集體食物中毒案,導致2人死亡、5人重症命危,引起民眾對於「粿仔條」等米麵製品聞之色變。對此,粄條老店業者提醒,若是發現粄條等麵類發黏、變黃或散發酸味,這都是食物變質的現象,小心別吃下肚。寶林茶室發生嚴重食安風暴,連帶造成不少消費者擔憂其他麵食類也出問題,甚至有店家乾脆不賣粿仔及粄條,就是為了打消民眾對食材的疑慮,而粄條是否變質又該如何判斷?對此,屏東百年粄條老店業者表示,不論從視覺、味覺甚至是觸覺,都能觀察出異狀,若是粄條壞掉不新鮮,外觀會變黃發霉、聞起來有酸味、摸起來會黏黏的,而最佳的保存溫度是在冷藏10度以下。至於此次釀禍的毒素「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有多可怕?腎臟科醫師王介立表示,米酵菌酸是一種粒線體毒素,會對人體細胞發動「無差別攻擊」,導致細胞全面性壞死,且只要被人體攝入1至1.5毫克就能致命,死亡率高達4成以上。王介立指出,由於米酵菌酸為高度脂溶性,推測一旦遭到感染恐遍布人體,而這也意味著採用血液透析或血漿交換等治療方法移除毒素,效果並不佳,且目前沒有解毒劑,因此「米酵菌酸中毒」對醫師而言相當棘手。
米酵菌酸中毒有多可怕?腎臟科醫示警:導致人體細胞「全面性壞死」
台北市遠百信義素食餐廳「寶林茶室」爆發集體食物中毒案,導致2人死亡、5人重症命危,衛生福利部昨(28日)召開記者會,指出解剖死者後發現,檢體中確定採樣到「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而這也是台灣首次檢出該毒素,事實上米酵菌酸毒性相當兇猛,人體只要攝入1至1.5毫克就能致命,且目前仍無有效治療方法。究竟「米酵菌酸中毒」有多可怕?對此,腎臟科醫師王介立指出,米酵菌酸是一種粒線體毒素,會對人體細胞發動「無差別攻擊」,導致細胞全面性壞死。醫師王介立在臉書發文表示,粒線體是人體發電廠,而粒線體毒素「米酵菌酸」造成的危害,就是讓細胞無法進行呼吸作用,難以繼續提供身體能量,最終導致「全面性的細胞死亡」,其中最廣為人知的粒線體毒素之一就是氰化物。王介立透露,目前醫界對於「米酵菌酸」的相關報告並不多,不過由於此毒素為高度脂溶性,因此推測一旦入侵恐遍布人體,而這也意味著採用血液透析或血漿交換等治療方法移除毒素,效果並不佳。對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毒物科主任洪東榮表示,毒性十分猛烈的米酵菌酸,只要被人體攝入1至1.5毫克就能致命,當粒線體遭到毒素入侵,包括腦、肝臟、腎臟等器官及身體組織都會受到損害,無法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機能,一旦細胞壞死是不可逆的傷害,更沒有解毒劑能讓粒線體恢復功能,因此「米酵菌酸中毒」的死亡率高達4成以上。至於該如何避免吃下米酵菌酸?衛福部資訊處處長、前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建議,民眾應盡量避免食用「重複加熱」的米、麵等主食,由於受到米酵菌酸污染的食材,不論從外觀、味道及口感上均無異狀,很難像一般腐壞食物容易被察覺,因此最重要的是如何預防將毒素吞下肚。
小兄妹「日睡5至6小時」全年無休 醫師示警「5大問題」:恐燃燒殆盡
一名補習班教師近日在臉書分享國小兄妹的好成績及表現,同時在文內PO出2人一周7天的行程表,包括每天清晨5:50起床補習、上課及練琴,吃飯只能在車上吃15至20分鐘,直到深夜11:30才能上床睡覺。有網友算一算兄妹倆1天只能睡5到6個小時,讓網友直呼根本是恐怖片。對此,腎臟科醫師王介立也忍不住機會教育,直言睡8小時的兄妹,肯定會比只睡6小時的兄妹還要有成就,更示警「他們可能得到的睡眠時間不足以滿足健康所需的最低標準。睡眠不足會對孩子的學習能力、記憶力、情緒調節、行為和整體健康產生負面影響。」該名美語補習班教師昨(20日)發文表示,有對小兄妹分別就讀國小6年級及4年級,2人在校表現優異,課外學習各項才藝,英文程度不輸美國學生,「兩個人都是從4歲開始學鋼琴,一直持續到今,也曾學過兩年小提琴」,並在縣市級比賽拿到前3名的佳績,還遠赴日本、維也納音樂廳表演。但從該補教師曝光的小兄妹每日行程表來看,可看到兄妹倆每天都是凌晨5點50分,天還沒亮就起床寫公文(英文、數學、國文科目)到早上7點10分,接著在車上完成學校功課後再上學,下午4點放學後就是一路趕行程上各種補習班、才藝課,有時候午餐跟晚餐甚至也是在車上解決,用餐時間更是只抓15至20分鐘,直到晚上11點30分才能睡覺,而且全年無休,假日也是把行程排得滿滿滿。對此,腎臟科醫師王介立看完全文也忍不住捏把冷汗,直言「我寧可相信這個時程表是誇大的,我不相信有小孩可以每天持續睡不到6個小時,而不會累積睡眠債或燃燒殆盡(burnout),如果有,那真的只能是基因上的特異,才有可能不需要標準時數的睡眠。」王介立也表示,人生的表現好壞,只能跟自己比。「相信我,睡8個小時的兄妹,肯定會比只睡6小時的兄妹還要有成就,至少在期望值上是如此。同理也可印證在身高上,睡八個小時的兄妹就是會比睡六個小時的兄妹還要高。」他也列舉兒童發展和健康專家,以及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的建議,指出兒童和青少年的充足睡眠對於他們的身心健康至關重要,6至13歲的兒童每晚需要9至11小時的睡眠,而14至17歲的青少年則需要8至10小時,「從兄妹倆的日程看來,如果他們在晚上11:30完成學習活動,考慮到入睡準備和實際入睡所需的時間,他們可能得到的睡眠時間不足以滿足健康所需的最低標準。睡眠不足會對孩子的學習能力、記憶力、情緒調節、行為和整體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王介立更列舉長期睡眠不足可能導致的5大問題:學習和記憶困難情緒和行為問題免疫系統功能下降,更容易生病增加肥胖的風險對未來心血管問題的風險增加因此,王介立建議,對於兄妹倆這樣日程滿檔的孩子來說,家長和教育者應該確保他們有足夠的睡眠時間,「這可能需要重新安排他們的日常活動,減少某些非必要的學習或練習時間,以確保他們能夠在晚上更早些時間休息。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不僅對孩子們當下的健康和學習有益,也對他們長期的發展和福祉至關重要。」
四叉貓揪造假證據!晚安小雞後座「藏軍服」 逃亡跑速曝光
常到廢墟探險直播的網紅「晚安小雞」稱在柬埔寨遇襲、遭搶,最後卻被當地警方拘留,目前粉專也被關閉。不過就被網紅「四叉貓」劉宇也抓包疑似造假證據,甚至利用街景地圖對比,換算晚安小雞的逃跑速度,29秒只跑了120公尺。晚安小雞在柬埔寨遇襲事件這陣子引發熱議,他在被當地警方拘留後,粉專也隨之消失;不過「四叉貓」就揪出晚安小雞當時直播中的造假證據。直播時晚安小雞坐在車內,但是把亮度調亮之後就能發現他後方的後座疑似放了一套迷彩軍裝,而當天晚上他直播進入園區後就碰巧遇到身穿迷彩服的人,因此四叉貓就指出晚安小雞自導自演的成分相當高。不僅如此,王介立醫師昨(14)日也在臉書發文,提到晚安小雞跑步步頻約160/min,是跑步素人的機率不小。影片中跑了6分20秒,跑速約為每公里4分鐘,9秒鐘跑過兩根電線桿,而電線桿間距38公尺,因此大概是跑了1.6公里,「氣溫應該接近30度,這頗操。只能說,很敬業」。四叉貓算出晚安小雞逃跑速度,質疑造假。(圖/翻攝臉書/劉宇)四叉貓也利用Google街景地圖計算出圍牆長度約120公尺,從晚安小雞的直播影片中可以看到,他當下跑這段圍牆的時間為5分43秒至6分12秒,推算出29秒的時間他跑了120公尺,而時速是1小時14.897公里,每分鐘則跑了248.276公尺。據悉,晚安小雞目前已被當地警方拘留,經確認後他並無遭到毆打或搶劫,因此也被當地法律控訴「誹謗」。我刑事局表示,依先前類似案例,柬埔寨警方將可能以「煽動歧視罪」、「提供虛假申報罪」、「非法干涉公共職能之行使罪」等3條罪名將他偵辦及移送,而我方也尊重當地司法調查,且駐越南聯絡官將持續與當地警方保持聯繫。
罪惡零嘴1/「看似無害」3款點心竟比魔芋爽更雷 糖量多11倍!部分還含防腐劑
中國零食「魔芋爽」味道香辣、又有嚼勁,近來在台灣爆紅,日前因有醫師認為魔芋爽極不健康,因此引發社會關注。事實上,許多乍看之下「較為無害」的零食,查看成分後卻令人震驚!專家表示,大人、孩童都愛的鱈魚香絲就是一例,含糖量竟是魔芋爽的11倍;看似健康的蛋捲含糖量、脂肪也比魔芋爽高;成分同樣有蒟蒻的蒟蒻乾,鈉含量破表、含糖量也更高,而且部分還含有防腐劑!魔芋爽近來成為許多台灣學童的最愛,甚至傳出小朋友偷偷帶去學校「躲在廁所吃」,根據食藥署統計,2022年1/1至2023年10/31間,中國零食魔芋爽共計報驗144批,進口重量515公噸483公斤,包括好市多也進口販售。腎臟科醫師王介立日前指出,該零食雖名為「魔芋」(蒟蒻的原料),但細看成分表卻發現,該產品以魔芋粉、澱粉等成分仿造成蒟蒻的口感,再加上大量調味料及添加物,是一款「極度不健康」的食品,其中最「吸睛」的是高鈉,每100克含破千毫克的鈉,幾乎和便利商店販售的最鹹梅肉差不多。許多專家建議別讓孩子吃魔芋爽,但其實更該注意的是「乍看無害」的零嘴!根據mybest網站評選的2023最受歡迎零食,前五名依序為芝麻蛋捲、牛奶小泡芙、花生巧克力、鱈魚香絲、蒟蒻果凍。營養師程涵宇表示,其中鱈魚香絲的鈉含量每100公克高達1710毫克,而魔芋爽為1262毫克,相較之下鱈魚香絲更加罪惡!更關鍵的是,鱈魚香絲由於使用魚漿,再加上外型樸素,因此讓許多家長認為比較無害,所以會同意孩子吃,可能不知不覺中就賠掉孩子的健康。「鱈魚香絲雖然含有魚漿,但也添加了很多糖跟澱粉,所以每100公克熱量就高達333大卡,吃完市售的小包裝鱈魚香絲,相當於吃下一碗飯!」程涵宇說,若把鱈魚香絲跟魔芋爽比一比,魔芋爽只有脂肪量比較高,其餘都是鱈魚香絲更雷。「鱈魚香絲的熱量是魔芋爽的2.7倍,含糖量更驚人,足足高出11倍!」另一個看似無害的零嘴,則是蛋捲。程涵宇說,毎100公克的蛋捲就含有30.9公克的糖,脂肪更高達35.5公克,都比魔芋爽高出許多。跟魔芋爽一樣成分都有蒟蒻的蒟蒻乾,除了鈉含量同樣破千毫克之外,糖含量也更高,「更糟的是,許多還含有防腐劑!」程涵宇說。中國零食「魔芋爽」最為人詬病的是鈉含量超高,每100公克含有1262毫克的鈉,孩童吃太多恐增加過動問題。(圖/翻攝哇係國寶捏臉書)程涵宇說,零食等超加工食物熱量高、高糖、高脂、高鈉,並且缺乏纖維,再加上許多添加物,往往會造成肥胖與各種疾病。「根據醫學期刊《Lance》發表的研究,超加工食物攝取量每增加260公克,罹患癌症和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的風險就會增加9%。」以高鈉為例,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指出,除了要當心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提早報到,6歲以下兒童腎臟代謝發育未完全,若習慣吃重口味零食,可能有過動、學習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及情緒失控不穩定等潛在風險。建議3歲以下每天攝取的鈉以1200毫克為上限,4~8歲1500毫克,9~13歲1800毫克,14~18歲及成人每日的鈉攝取量都不宜超過2300毫克。另外,程涵宇也提醒購買零食時,千萬不要被包裝行銷字眼迷惑,例如日本進口的高筋麵粉、每日現烤製作的厚肉乾等,建議還是仔細查看成分表,以「能看懂」的成分為優先,其次是避免購買大份量的零食,藉此控制攝取量,然後降低食用頻率,例如一周吃幾天,千萬不要天天吃,以免傷了健康。程涵予營養師建議家長教導孩子辨識成分表,懂得挑選好食物才是長久之計。(圖/程涵予提供)
「魔芋爽」爆紅…小學生躲廁所偷吃 醫驚見鈉含量爆表:肯定有夠鹹
中國零食「魔芋爽」近來在台灣的國小校園爆紅,因為添加物太多,有國小老師禁止學生吃,沒想到仍有人躲在廁所偷偷吃,忍不住擔憂「比蘿蔔刀更危險」。至於這款零食成分為何?醫師便做出分析,直言「肯定有夠鹹」。腎臟科醫師王介立在臉書專頁指出,以前對「魔芋爽」毫無概念,直到近日看到好市多有上架,才引起興趣,但點進商品販售頁面疑惑,產品名稱叫素毛肚,成分卻完全沒有毛肚,原來「素毛肚」就是由魔芋粉製作而成的加工食品,但成分表裡也沒有魔芋粉,仔細研究才知,魔芋似乎就是蒟蒻的別名,主要成份是葡甘露聚醣(glucomannan)。王介立解釋,「魔芋爽」符合高度加工食品的定義,而且超級遠離原型,是一款超高脂略低碳水的食品,脂肪占熱量比為54%,碳水占熱量比為43%,每100克有破千毫克的鈉,基本上與超商販賣最鹹的梅肉同等級,「基本上肯定有夠鹹」。那麼到底能不能吃?他指出,能上架就是可以吃,重點是量的問題,還有CP值,「我自己是完全不會想吃啦!」魔芋爽的鈉含量超高。(圖/翻攝自王介立醫師臉書)事實上,「魔芋爽」深受國小學生歡迎,高雄市岡山國小老師林晉如向《ETtoday新聞雲》透露,前2年就看到有學生在吃,但吃的人不多,最近因為超商和賣場可以輕易買到,因此成為國小校園最夯的零食,但成分是蒟蒻加上大量添加物,鈉含量相當高,過度食用恐影響健康。林晉如表示,學校有老師禁止學生吃,沒想到學生竟躲在廁所偷吃,甚至有家長在運動會買整箱分送,也有安親班拿來當獎勵品,忍不住憂心:「這種吃下肚的東西,比蘿蔔刀更危險!」提醒校園和家長要加強宣導,要學生避免或酌量食用。
護理師用餐習慣突改變⋯「一律先吃排骨」藏原因 全場猛點頭
不少人習慣吃便當時,把主食留到最後享用。台大腎臟科醫師王介立分享,老婆過去在加護病房工作時,一開始習慣把排骨留到最後吃,然而經過幾次突發狀況後,從此一律先吃排骨。貼文一出,不少醫護人員直呼「ICU很懂」。王介立在粉專《王介立醫師》表示,又是一個肉菜飯的故事,只不過,是一個悲傷的故事;他提到,老婆跟他分享,以前在加護病房工作時,吃排骨便當也都會跟他一樣,把最心愛的排骨放到最後才吃,結果有次準備要享用排骨時,遠方傳來呼喊「學~妳的病人CPR了」。王介立透露,老婆無奈地說,最後那個排骨就被放到只能丟掉了,因此,從那之後,吃飯習慣就改變了,一律先吃排骨。貼文一出,釣出許多護理人員分享自身經歷「我也是,以前都是喜歡的留到最後吃,但在病房工作後就變成最想吃的先吃」、「ICU的醫護人員的反應真的是不經思考反射動作」、「我根本不吃飯的,就帶一個麵包、一杯無糖茶飲」、「ICU很懂,好吃的一定先吃」。
「這款奶」沒有奶!營養師曝成份:蛋白質很低 網驚呼被騙了
不少愛美女性為了與體重抗戰,會挑選「看似熱量低」的燕麥奶取代牛奶飲用,以為能藉此補足鈣質、蛋白質等營養成分。對此,營養師吳映蓉提醒,燕麥奶不是「奶」,而是「全穀雜糧類」,小心攝取過量的碳水化合物。營養師吳映蓉在臉書發文表示,她與朋友聊天才得知,原來竟有半數人不知道燕麥奶並非「奶類」,且蛋白質含量很低,「燕麥奶是『全穀雜糧類』,主要含的營養成份是『碳水化合物』!望周知!望周知!」對此,腎臟專科醫師王介立也在臉書轉貼,並發文附和,「我先前就講過了,就是因為牛奶太健康,所以大家都想要來蹭這個『奶』字」,建議正名為燕麥植物油、燕麥汁、燕麥漿等。貼文曝光後,引起網友紛紛留言熱議,「我一直覺得這樣有算詐騙嗎?明明就沒有奶的成分吧 不是燕麥跟水嗎?」、「真的會被騙耶」、「真的是燕麥植物油,仔細看完成份跟營養表,就默默地放回去了⋯⋯」、「原來燕麥奶不是奶⋯而且是一堆碳水!」
幼兒園餵藥1/危害程度超乎想像 感冒藥不聽醫囑「恐影響孩子記憶力」
板橋幼兒園餵藥事件持續發酵,15日又傳出同一連鎖幼兒園的汐止分校,一位幼幼班孩童體內也驗出微量苯二氮平類藥物,目前巴比妥、苯二氮平類等藥物從何而來仍有待檢警調查,至於餵「彩虹藥水」,許多幼兒園老師私下表示「的確存在!餵感冒藥水是家常便飯,疫情高峰時,一天要餵15個孩子以上。」部分家長為了讓孩子早點入睡,也會自行餵感冒藥水,對此專家提醒,「長期自行服用藥物,恐怕會影響孩子記憶力、注意力,甚至造成孩子更不好睡。」幼兒園時期是孩子免疫力備受考驗的階段,孩子不斷地交叉感染,三天兩頭就喝感冒藥水已成常態,有些感冒藥會讓幼童出現心悸、記憶力變差等副作用,尤其是能緩減過敏症狀的抗組織胺藥物,還會造成嗜睡,因為是醫師開立的,所以家長會認為安全性應該沒問題。部分爸媽在社群上吐苦水時會開玩笑說,「真想讓孩子喝一點抗組織胺藥水,讓他們早點上床睡」,有些家長外出旅行時,也會讓孩子服這類藥物幫助睡眠。「幫孩子餵藥,無論對家長或老師,都是一件矛盾糾結的事。」新北市連鎖機構幼兒園老師Emma告訴CTWANT記者,「坦白說,幼兒園老師一點都不喜歡餵孩子吃藥,除了孩子可能會哭鬧不配合之外,也因為責任非常重大,就像這次幼兒園餵藥的事一樣,很可能惹上麻煩。對家長來說,交給老師餵藥可能不太放心,但因為要上班,沒辦法自己照顧孩子,所以也只能交給老師。」Emma說,有些家長可能真的無法請假,有時孩子明明已經發高燒,但卻讓孩子吃退燒藥再來上學,或是明明已經感染腸病毒了,還是裝作沒事讓孩子來學校。「後來我們乾脆在校門口檢查孩子的嘴巴,確定沒有破洞才可以上學,否則根本防不勝防!」各家幼兒園都有自己的一套餵藥流程與規定,共通點就是會有托藥單,上面詳列注意事項與餵藥時間,同時需要簽名負責。(示意圖/CTWANT資料庫)幼兒園老師面對一班20~30位的孩子,光是一位孩子的藥水可能就多達2~3罐,有些藥需飯後吃、有些需要冷藏,每次餵藥時間還要注意間隔4小時,對此每家幼兒園各有一套管理方式,有些會準備特製藥袋與餵藥單,確實寫清楚幾點幾分服用和簽上名字,老師們還要做小紙條互相提醒,以免誤餵。有些幼兒園要求家長一定要「親自」將藥託付給老師,不可放在幼童書包,或交由孩子自行服藥,以避免其他孩童誤食藥物。國泰醫院精神科醫師楊琇雯表示,若在醫師診斷後開立的抗組織胺藥物,按照醫囑服用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是自行長期服用就會有風險,除了嗜睡,部分孩童可能會有心悸、肢體不協調、視力模糊、不易排尿、幻覺、惡夢的副作用,尤其抗組織胺藥物具有抗膽鹼作用,可能會影響記憶力、注意力,而且長期使用後,甚至可能會變得更不好入睡。楊琇雯特別提醒,任何藥物都有其風險,使用前最好先諮詢醫師較安全,如果需長期服用,也可和醫師討論更換新型的抗組織胺藥物,降低副作用機率。除了遵循醫師指示用藥之外,家長最好也可進一步了解醫師開立藥物的相關副作用,王介立醫師近日分享一則2016年的新聞,並表示已確認真實性。一位高雄小兒科「名醫」治療腸絞痛十分有名,許多爸媽都慕名而去,而且只要吃藥半年以上,腸絞痛就會痊癒,原來這位名醫開立的藥物竟含有苯巴比妥與待克明,藥品仿單明確指出「不得用於6個月以下的新生兒」,副作用是嗜睡、增加猝死機率,而且會影響孩童智商,而就診的嬰兒許多都是一出生就服用這個藥物。王介立醫師感嘆,如果今天自己的小孩因癲癇命在旦夕,只剩苯巴比妥可用,那他還是會同意服用,但如果今天是腸絞痛,他絕不會讓孩子吃苯巴比妥。現今資訊非常發達,建議家長還是多做功課,才能保護自己與家人的安全。
運動補足澱粉「消耗能量越大」 醫曝1飲食習慣:肌肉掉得越多
現代人健康意識抬頭,除了平時保持運動習慣外,還會增加蛋白質攝取,少吃減少碳水化合物,來達到增肌減脂的效果,不過有研究發現,碳水化合物吃越多的人,運動消耗的能量也越大,因此醫生也建議,運動前後要補充足夠的碳水化合物,才能夠增加運動的功率。腎臟科醫師王介立在臉書PO出一篇研究,該研究刊載於《國際肥胖雜誌》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Obesity)的研究,主題為「減重期間飲食成分對能量消耗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碳水吃越多的人,則運動消耗的能量也越大。這張圖是跟基礎值比,我們可以發現,高蛋白高脂低碳水組,甚至變負,也就是代表根本無法運動。」王介立表示,「這其實一點也不意外,低碳或生酮飲食,本來就很難運動了」此外,研究還發現,飲食越是高脂低碳,則肌肉掉的越多,「這個發現其實也不意外,就是運動增肌嘛!顯而易見的道理」因此他也給出建議,「在平時吃高脂低碳,我沒太大的意見。但運動前後,就是好好吃碳水,把運動的功率催出來。碳水真的沒那麼可怕,不運動才可怕。」(圖/翻攝王介立醫師臉書)
油炸食物超傷大腦「恐焦慮得憂鬱症」 2類族群要小心
炸物雖然對健康不好,但還是讓人忍不住。不過有研究指出,攝取高油炸食物會導致焦慮和憂鬱症,原因是脂質代謝紊亂和神經炎症,尤其是2大類族群要特別注意。腎臟科醫師王介立在臉書專頁指出,研究人員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線上版的文章,提到高油炸食物攝取和人類焦慮及憂鬱之間存在密切關聯,尤其是油炸馬鈴薯,像是薯條和洋芋片。動物實驗證實油炸食物中的丙烯醯胺(Acrylamide),對神經會造成影響,是一種在油炸、烘焙和烤食物中形成的化學物質,源自高溫烹飪過程中,天門冬醯胺(Asparagine)與糖類進行梅拉反應所產生。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將丙烯醯列為2A類致癌物,代表對動物具有致癌性, 研究發現長期暴露在丙烯醯胺,會引起焦慮和憂鬱樣行為,特別是男性和年輕人。研究提供有利證據,顯示丙烯酰胺透過氧化壓力主導的神經炎症,導致大腦脂質代謝紊亂,若是長期暴露狀況或會更加惡化。王介立表示,他很早就努力避免攝取油炸食品,比減少糖分攝取更重要,因為熱量極高,化學反應物對生物體並不友善,幾乎沒有任何好處,至於日常烹調,會盡量使用低溫烹煮,雖然很難完全避免,但會努力減少暴露。
糖尿病患不用只喝水! 英國研究:喝「2飲品」死亡風險降2成
據國健署推估,台灣有超過230萬名的糖尿病患者。對此,腎臟科醫師王介立也引述最新研究指出,第2型糖尿病患者每天喝超過1份(150大卡)含糖飲料,死亡風險增加20%。而喝咖啡、茶及水都會降低死亡風險,大約下降2成。王介立醫師在臉書專頁引述《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最新發表的研究指出,探討罹患第2型糖尿病者,飲品項目與死亡率的關係。該研究為前瞻性觀察,追蹤了15萬多名美國人,平均追蹤18.5年。王介立指出,研究結果不意外,喝含糖飲料會增加整體死亡風險,每天喝超過1份(150大卡)含糖飲料會讓死亡風險平均增加20%。而喝咖啡、茶及水,都會降低死亡風險。每天喝超過4份咖啡、超過2份茶、超過5份的水,降低死亡風險的效應都差不多,大約都是下降2成,因此「水看起來應該是沒有比茶及咖啡還有效。因此,未必只能喝水。」至於代糖飲料與果汁的影響是中性的,不好也不壞。王介立表示,研究也證實,將含糖飲料換成代糖飲料,可有效降低死亡風險,這也證實了過去的主流認知,「代糖可以有效降低糖份造成的傷害。不過,如果把含糖及代糖換成咖啡、茶及水,則死亡風險還會再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牛奶,王介立點出,低脂牛奶有較好的預後,全脂牛乳則相反,但因為統計的信賴區域跨過1(主要是全脂),無法做出確切結論,因此二分法的結論只能說牛奶大致為中性。
補充蛋白質只吃黃豆?醫揭「搭配1食物」:均衡勝負最大
純素主義者大多會攝取黃豆及其衍生製品,如豆漿、豆腐等,來補充蛋白質,不過醫生提醒,所有的必須胺基酸都要充足且均衡,才能確保攝取蛋白質,強調要均衡搭配豆類蔬菜(legumes)及全榖類(whole grains)。腎臟科醫師王介立在臉書發文提到,純素者若要確保攝取蛋白質時,所有的必須胺基酸都要充足且均衡,最佳方法不是吃大量的黃豆或其衍生製品(豆漿、豆腐),而是要均衡地搭配豆類蔬菜(legumes)及全榖類(whole grains),他表示豆類蔬菜的品項繁多,並非只有黃豆(Glycine max)這一種生物,「舉凡各種市場上可見到的乾豆(pulses)製品(腰豆、綠豆、紅豆、鷹嘴豆、花豆),都可以算在其中。」王介立也表示,攝取榖類的重點是「全榖」,因為種皮的蛋白質密度較高;而豆類與榖類的胺基酸含量分佈是彼此互補的,因此搭配著吃,均衡的勝負最大。王介立也強調,「搭配」的意思並非指兩者要在同一餐中吃下去,「人體細胞中存有游離胺基酸,這可以想成「安全存量」的概念,人類並不會因為一天的不均衡飲食而導至蛋白質營養素缺乏」,建議在一天內有均衡的攝取即可,時間及順序可依生活型態彈性調控。醫生提醒,所有的必須胺基酸都要充足且均衡,才能確保攝取蛋白質。(圖/翻攝王介立醫師臉書)
生蛋煮熟蛋白質會流失?Joeman說法遭打臉 醫曝真相:我都吃全熟蛋
YouTuber Joeman跟超商合作推出聯名商品,卻在上市後被不少網友批評用料令人失望,其中歐姆蛋商品被質疑蛋白質不達標、沒放到宣稱的4顆蛋;他事後透過影片澄清,指廠商回應有放入4顆蛋的「蛋液」,且生蛋煮熟後部分蛋白質會流失,引發討論。對此,醫師王介立直言,其實煮熟的蛋有較高的蛋白質吸收率。腎臟科醫師王介立在臉書粉專上發文,「有一個研究,找來5位迴腸造口者,讓他們吃一份含有25克熟13C-和15N-標記的熟雞蛋測試餐,然後再讓他們攝入相同份量的生雞蛋測試餐。在攝取測試餐後,定期收集迴腸排泄物和呼吸樣本,分析其15N和13C含量。」醫師提到,「經測試,熟雞蛋蛋白質和生雞蛋蛋白質的迴腸消化率(ileal digestibility)分別為90.9±0.8%和51.3±9.8%。這代表熟蛋的蛋白質有9成被吸收,但生蛋的蛋白質只有一半被吸收。最後,蛋白質經煮熟會變性,產生結構改變,但並不會流失。」「我都吃全熟蛋!」王介立強調,煮熟的蛋有較高的蛋白質吸收率,如果蛋白質會流失,「那是煮食的過程中,蛋液不小心黏在鍋子上,或者是打蛋時技術不好,把蛋液打到地上,這樣才會流失。」(圖/翻攝自王介立醫師臉書)
醫界揭密1/維生素D無助孩童長高 醫嘆「只是排出昂貴尿液罷了」
根據經濟部統計處調查指出,疫情帶動保健品商機創新高,109年產值已達195億元,連續6年呈現正成長,而市面上的保健品種類也愈來愈多,其中不少針對孩童,但多位醫師都認為保健品只是「吃心安」,甚至維生素D還被證實無助於長高,還有醫師認為補充維他命只是「排出昂貴尿液罷了」。腎臟科醫師王介立日前在臉書上驚爆「業界秘密」,轉述許多業內人士的私下爆料,呼籲家長別亂買「生技營養食品」給小孩吃,直指「吃到性早熟骨齡超前的不計其數」,尤其是某個以水果為名的牌子,不管哪種訴求無一例外皆影響骨齡,我們(小兒內分泌科)的小圈圈都說該品牌超毒的!」此文一出,立即引發醫界與家長族群的熱烈討論,尤其是被指名的水果牌子,更有許多支持者都湧入留言開戰。王介立強調,其實無論是哪個牌子的保健品,一律都反推薦就對了。針對「導致兒童性早熟」,其實不少醫師都認為與濫吃保健品有關,但難以直接證明關聯性,因此大多說得保守,而王介立則是少數勇敢發言的例子。王介立則認為向他透露的人沒有主動詐騙他的理由。大家當然可以懷疑其判斷有問題,但他更相信凡存在其即合理,尤其是當一小群專業人士都這麼認定時,就算沒有因果性,也應該有著不小的相關性。不只如此,王介立認為相較於保健品,孩童更需要的是天然的原形食物,許多營養補充品其實不必要,而研究也證實,補充之後的效果並不大。以維生素D為例,王介立指出,維生素D濃度較低者較易罹癌,但補充維生素D卻無法防癌;維生素D濃度較低者較易失智,但補充維它命D卻無法預防失智。王介立認為,維生素最大的問題,不是它擁有的成份,而是它「沒有」的成份,例如曬太陽就可以幫助長高,但吃維生素D3卻無用?這可能和內分泌有關,而維生素根本無法複製這樣的好處。因為,維生素是將食物化為最簡單的型式,你不知道當你吃下維生素時,你會錯失了什麼?醫師認為,只是簡單曬太陽就能讓皮膚合成維生素D,所以何必去吃相關保健品,更何況研究顯示效果並不大。(示意圖/黃鵬杰攝)兒童內分泌科醫師陳奕成也針對維生素D撰文,他指出根據最新研究顯示,維生素D可能對長高沒有幫助。「根據今年11月在《JAMA Pediatr.》上發表的研究,就算是維他命D缺乏的孩子,在每周補充12000IU的維生素D,且持續3年之後,身高和使用安慰劑的孩子身高並沒有差別。」想要長高,一定要早點睡覺,建議在晚上10點前就寢,因為晚上生長激素分泌較多,同時多到戶外曬太陽,促進維生素D生成,增加鈣質吸收率,再進行打籃球、拉單槓等多元化的運動,都能具有刺激骨頭生長的效果。陳奕成表示, 雖然補充維生素D對身高的幫助有限,但台灣兒科醫學會還是建議「純母乳哺育或部分母乳哺育的寶寶,建議從新生兒開始,每天給予400 IU口服維生素D。」以避免維生素D缺乏與佝僂症的發生。陳奕成說,每天在門診都會被問許多關於保健食品的問題,他只有一個小小的心得:「不要問該給孩子補充什麼營養補充品,應該問什麼食物是該吃但孩子還沒有吃。」新陳代謝科醫師蔡明劼更PO文直言,「綜合維他命對於促進健康的成效早有許多研究做出結論,就像我說的:沒什麼用,頂多只是排出昂貴的尿液!」王介立則則認為還是可吃維生素買心安,但千萬別砸太多錢了。
醫界揭密2/補充保健品「先考慮利弊」 魚油吃太多恐釀心律不整
腎臟科醫師王介立在臉書PO文,呼籲家長不必買太貴的生技營養品給孩子,也表示許多保健品的功效不如預期,部分甚至可能有反效果,所以一定要先考慮利弊再補充。以魚油為例,雖然普遍認為補充魚油可預防心血管疾病,卻也有研究指出,若是補充過高劑量的魚油保健品,恐怕反而會引發心律不整。王介立說,「當我講『預防』及『增加』時,我強調的是因果關係,要確定療效的因果關係,最理想的方法是透過標準化的雙盲隨機分派臨床試驗,這在數學上是可以證明的,也是生物統計學的最基本專業。舉例,無數觀察研究證實了多吃海產與較長的壽命有相關,但,各位知道近幾年來多少個魚油的臨床試驗都敗下陣來嗎?」不只如此,長期攝取高劑量的魚油,可能會增加心律不整的機率,嚴重可能導致中風、猝死。2021年國際期刊《Circulation》發表研究成果,將8萬多人分為兩組,一組每天服用1克以上的魚油、另一組則低於1克,結果發現服用1克以上的魚油受試者,出現心律不整的機率較高。王介立提醒,大部份的營養補充品,補充前都需要思考利弊得失,幾乎不存在那種「無腦吃」補品,能夠無腦爽吃的,真的只有健康原型的食物。王介立不否認自己也吃保健品,但大多都是「吃心安」,而且不吃昂貴的保健品。舉例來說,王介立跟老婆都吃維生素D3,但是每周才吃一顆,算起來可吃60週(超過一年),而這罐維生素D3只需要台幣437元。保健品並非萬靈丹,例如魚油一向被視為可預防心血管疾病,但最新研究卻證實過度攝取反而增加心律不整的機率。(圖/123RF)王介立也買過益生菌產品,自己跟小孩偶爾會吃,但自從他跟家人開始吃大量蔬食後,就幾乎沒遇過腸胃問題,因此也很久沒吃了。王介立坦言,自己採行健康飲食也不到2年,以前經常亂吃,所以孩子也跟他一樣愛吃零食。如今王介立開始吃得更健康,當然也希望孩子加入,但他認為疏導與禁止更有用,所以不會刻意禁止孩子買垃圾食物,但他會經常解釋健康飲食的概念,然後花很多時間去舉例超商中可以買到哪些較高營養價值的食物,剛好他就讀國一的兒子自然課在上生物學,其實孩子是有興趣聽的,所以也會反問很多。王介立發現,這樣做其實頗為有用。因為,孩子不只一次跟他說,剛才回家的路上稍微思考了一下,最後決定少買一些高糖份食品,改買以澱粉、蛋白質、膳食纖維及天然脂肪為主的食物。只要多吃天然蔬果、原形食物,就能獲得均衡的營養,那又何必去吃膠囊、粉末的保健食品呢?
醫界揭密3/缺很大!9成孩童蔬果嚴重不足 「這款保健品」醫師說不必補充
根據最新「2017~2020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9成孩童蔬果嚴重攝取不足,因此有專家認為,可以適時補充欠缺的營養素如益生菌、綜合維他命等,關鍵在於保有正確的飲食觀念,但唯有葉黃素可以不必補充,專家認為並沒有預防或治療疾病的效果,不如注意孩子使用3C的距離與用眼時間。營養師程涵宇表示,以食物均衡面來看,7~12歲孩童的六大類食物中的乳品、堅果種子、蔬菜、水果攝取皆不足,其中蔬菜86.9%不足每日3份、水果93.6%不足每日2份,已經屬於嚴重不足,且92%不符合天天五蔬果。而最缺乏的營養素(低於建議量),則包括維生素D、維生素E、鈣、鐵、膳食纖維。程涵宇說,從「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明顯可以發現到部分兒童的確營養不均衡,因為蔬菜水果攝取不足,所以會衍生出的營養素缺乏、膳食纖維不足、免疫力不佳、過敏、腸胃問題,因此產生益生菌及綜合維他命的需求。程涵宇認為,依據孩子飲食狀況及習慣,可以適時輔助使用益生菌、兒童綜合維他命,但重要的是家長觀念要正確,不要認為補充保健品,三餐就可以隨便吃,或是每天大吃零食、炸物、高飽和脂肪等。調查發現,9成孩童攝取的蔬果量嚴重不足,因此容易衍生出免疫力差、過敏等症狀,這些問題無法靠保健品解決,必須回歸正確飲食才能徹底改善。(示意圖/周志龍攝)程涵宇說,健康飲食習慣、食物的挑選很多是跟著家庭習慣從小學習養成的,食物選擇及攝取量也需要家長的幫忙篩選跟提醒,天然食物當中還含有許多身體所需要的營養素及植化素幫助抗氧化增強抵抗力等。調整成健康的飲食並且均衡飲食是最重要的。例如補充維生素D可吃鮭魚、蛋黃、或強化維生素D的穀類與牛奶;富含鈣質的食物則有牛奶、豆乾、板豆腐、小魚乾、黑芝麻、芥蘭菜、莧菜、地瓜葉等;補充鐵質則可吃紅莧菜、文蛤、牛肉、鵝肉、菠菜。此外,隨著日常用品愈來愈離不開3C用品,葉黃素也成為近年很夯的保健品,不過,腎臟科醫師王介立直言「小孩不必補充葉黃素」,因為補充葉黃素並沒有治療或預防疾病的功效,甚至對成人而言,也無法達到治療或預防黃斑病變的作用。程涵宇則認為,現在許多複合型的葉黃素同時添加多種營養素、植化素,幫助增加眼睛的抗氧化能力,像是蝦紅素、山桑子、花青素、玻尿酸、玉米黃素、魚油、維生素A等,依據需求可以自由選擇是否要補充。但兒童最重要的還是要定期檢查視力、限制3C使用時間、用眼時間距離等,並且搭配均衡飲食,因視力的保健不是只有靠葉黃素單一成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