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信賢
」海陸兩會人事異動 學者曝:新人發揮空間有限
陸委會與海基會出現人事調動,新人會否帶來新氣象備受關注。學者認為,民進黨政府的兩岸政策大方向若不改變,海基會新任董事長李大維可發揮的空間非常有限。學者對詹志宏調任陸委會則有不同評價。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左正東接受本報採訪時直言,這次海陸兩會的人事異動沒有太大意義,若真想在兩岸交流上有所突破,海基會是第一線,詹志宏的經驗備受肯定、適合作為突破性的推手,但把詹志宏調到陸委會擔任副主委,這對海基會要進行突破性工作反而較不合適。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特聘教授王信賢則認為,詹志宏的角色非常重要,由於詹志宏是「老海陸」,對陸委會與海基會都很熟稔,亦為具戰略規劃與眼光之人;且關鍵在於詹志宏與蔡英文總統的關係良好、深受信任,能遂行蔡總統在兩岸關係方面要做的事。前台北市議員梁文傑將出任陸委會副主委。左正東指出,梁文傑過去曾擔任民進黨大陸事務相關幕僚,對於兩岸事務不陌生,但比較令人擔心的是,他所熟悉和信仰的是民進黨慣有的兩岸論述,其中和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多有衝突。左正東表示,希望梁文傑就任後能恪守中華民國憲法。如果蔡政府只是要給梁文傑一個歷練的機會,是好是壞只是他個人的問題,如果蔡政府是要他用民進黨論述扮演抗中急先鋒的角色,恐怕會成為台海和平穩定的不定時炸彈,絕非國家社會之福。談及李大維接掌海基會,左正東表示,由於李大維過去的資歷,被認為可以說一些較有政治性意義的話,並促進兩岸兩會之間的政治對話,但這樣的對話可否落實,仍要看民進黨政府與大陸方面的政策調整;而中國大陸2016年以來路線很清楚,即九二共識為恢復對話之前提,民進黨大政策方向若不改變,李大維可發揮的空間也就非常有限。
兩岸關係凍僵!學者示警:中共被逼急「加快對台進程」
中共二十大即將登場,「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料將寫入二十大報告中。回顧過去5年的台海局勢,兩岸官方持續冷互動、疫情近乎阻斷民間往來,中美戰略競爭加劇,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促使「第4次台海危機」爆發,更加快北京對台政策進程。學者王信賢分析,反獨和反外部勢力干涉被提升到重要地位,二十大後的兩岸情勢,除了繫於北京與台北的主觀意志,也難脫華盛頓與國際環境的外部制約,考驗著習近平的戰略定力。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執政10年來,已形成一套完整對台政策體系,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特聘教授王信賢將其歸納為一個由上而下的結構:最高的頂層設計與思維是「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其次為兩岸政治定位,即堅持一個中國與九二共識;再者是實踐方案,提出民主協商、探索兩制台灣方案;最後是具體政策,包括反獨、促統、促融、反對外部勢力干涉。其中,「總體方略」把習近平的涉台思維與政策做出清楚的彙整,後來陸續推出《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及《中國共產黨與祖國統一》專書,也都是為習近平的對台政策進行說明與對內宣傳。王信賢指出,中美開啟結構性戰略競爭之後,台海關係被鑲嵌於其中,兩岸問題在中共的決策序列向前挪移。裴洛西訪台更促成各方對台海「新現狀」的認知,台美將共機越過中線及軍機艦繞台等視為破壞台海現狀;但對北京而言,華盛頓「掏空」一中原則、台北拒認九二共識等原則性問題才是現狀的破壞者。裴洛西訪台也改變中共對台政策的配重與速度。王信賢解釋,反獨、促統、促融及反對外部勢力干涉4項政策原先平衡並進;隨裴洛西訪台,中共提升反獨與反對外部勢力干涉的重要地位,並將兩者相互結合。速度方面,第三次對台白皮書與圍台軍演原本不應於此時機推出,顯示事件把北京逼急,加快對台政策進程。外界關注北京解決台海問題有無「時間表」,政大東亞所教授兼所長鍾延麟表示,出於習近平追求歷史定位與歷史使命,以及所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台海問題必定是「題中應有之義」。但是鍾延麟認為,習近平應該不會明定時間點,他並提示,從二十大報告中對台總體方略的具體程度,或可看出習近平有無戰略定力和耐心。
中共二十大倒數!習近平、官媒屢提歷史自信 學者分析:為連任鋪路
中共二十大即將召開,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是否延任受關注。自中共通過第三份《歷史決議》後,習近平與大陸官媒多次提及歷史自信,學者指出,這都是習在為其第三任鋪路。而過去十年,中共中央持續「收權」,習看似大權在握卻也有脆弱的部分,加上內外問題短期難解,習若延任,勢必面臨多重挑戰。中共十九屆七中全會9日在北京召開,習近平代表中央政治局向全會做工作報告,並就中央委員會向中共二十大的報告討論稿向全會說明,中央政治局常委王滬寧則就「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討論稿向全會說明。七中全會會期按慣例大約4天,還將討論中共黨章修正、中紀委在二十大的工作報告等文件,並決定二十大召開的具體議程。政大東亞所教授兼所長鍾延麟分析,2021年11月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第三份《歷史決議》,內容超過6成都是在講十八大以來開創的「新時代」。「習近平在有序鋪陳自己的歷史定位」,習肯定是想要再做下去,而無論是歷史決議或提出「歷史自信」,他都是要回答一個問題:「他有何政治資本和歷史資格可以延任?」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兼所長鍾延麟。(圖/報系資料照)習近平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鍾延麟指出,習是想要「擺正」大陸在國際格局的位置,而2010年大陸經濟規模躍居世界第二以後的東西消長,習認為大陸已展現出制度優勢,自己也掌握機遇,做出「歷史性變革」,因而可以繼往開來、延年執政。習提出全球性的框架如「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也都是過去大陸領導人做不到或是只能局部做的事情。身為台灣少數鑽研中共黨史的學者,鍾延麟指出,習近平大概是鄧小平後最重視經營意識形態工作的中共領導人,他要為自身長期執政提供歷史依據。他判斷,側重記載習執政成果的第三份《歷史決議》,其主要精神和實質內容一定會寫入二十大報告中,並可能與「歷史自信」的提法配合呼應。一方面給習多一層在黨內的政治保護和支撐,另一方面未來也可能成為一種政治指引或框架,成為政績辯護和抑制批判的官方基調和說詞。除了加緊意識形態工作,習近平還持續制度性集權。政大東亞所特聘教授王信賢指出,不僅中共向政府部門收權,中央也向地方收權,國家更向市場和社會收權。而包括國安委等機構的成立,加上反腐打貪,過去在國家與社會、中央與地方之間的彈性空間不見了,權力逐漸集中到一人身上,卻也是最脆弱的部分。習近平若延任,將面臨哪些挑戰?王信賢說,政治上習沒太多挑戰,最大挑戰將是大陸內部全國性的經濟社會問題,及中美長期結構性戰略競爭,和高科技「卡脖子」問題,內外都存在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