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全
」 中經院 升息不受川普保護費說影響!景氣內外皆溫 中經院上修GDP至3.81%
受惠AI應用發展,我國出口、內需消費表現優於預期,中經院19日預估台灣全年經濟成長率為3.81%,較上次預測的3.38%上修了0.43個百分點;中經院表示,台股日前破2萬4千點大關,財富效果帶動民間消費,消費與出口雙雙帶動下,景氣呈「內外皆溫」。美國總統候選人川普宣稱,台搶走晶片生意、應付美國保護費的說法,讓外資抱錢逃難、台股狂瀉一千多點;中經院代理院長王健全指出,川普遇刺後當選機會提高,當選後將對台灣採取因應對策的談判,但對今年GDP影響則沒有想像中大。不過,川普言論引發台灣股匯雙殺,王健全認為,台股這波上漲逾3成、領先很多亞洲國家,適度修正是有必要,當前面臨政治面的利空消息,只要基本面跟得上,加上資金仍偏多,台股還有機會反轉。王健全也不認同川普要台灣付保護費的說法,首先,台灣半導體過去毛利率也不高,走到2、3奈米製程是一步一腳印努力而來。其次,台灣國防支出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2%,若占比增加到5%,等於台灣政府支出有一半投入國防,聽起來並不恰當,只是川普當選機率提高,政府必須有所準備才行。中經院上修全年經濟成長率至3.81%。其中,內需貢獻2.47個百分點,民間消費貢獻1.42個百分點,國內投資由去年負成長轉為正成長,對成長貢獻0.44個百分點,至於國外淨需求部分,將由去年貢獻的0.14個百分點提升為1.34個百分點。由於今年地震頻傳,對零售市場來說,2024堪稱是多災多難年,家樂福19日表示,民眾愈感於不平靜,參與宮廟或住宅社區中元普渡活動的意願就愈高,預估今年中元普渡商機叫去同期激增2成以上,且中元普渡還有年輕化的趨勢,促銷商品要多點流行風潮。至於通膨走勢預測,近來國際農工原物料價格相對平穩,新臺幣持續走貶,中經院預估國內今年CPI年增率約2.16%,雖略高於通膨警戒2%,可較去年減少0.33個百分點。
聯準會鷹派言論不斷!暗示恐再升息 學者示警:GDP「保1」是相當艱鉅的挑戰
美國聯準會鷹派言論不斷,暗示年底可能再升息1碼,學者警示,只要歐、美處於高利率升息循環中,不只家庭消費能力,家庭債務加大,我國訂單、出口短期內難好轉,今年GDP要「保1」是相當艱鉅的挑戰。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表示,聯邦基準利率目前升至5.25%至5.5%區間,意味民間貸款達7%、8%,信用卡循環利息已超過20%,將排擠美國的消費、投資,並傷及亞洲主要出口國的經濟動能。王健全指出,世界第2大經濟體中國房地產面臨崩盤危機,疫情後等不到春燕,更進一步衝擊我國出口表現,主計總處預測全年經濟成長率為1.61%,會有下修全年GDP的壓力。中央大學台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指出,美國個人消費支出持續成長,不過,美國家庭經濟狀況有惡化趨勢,如家庭負債從2021年第1季的17兆美元,到今年第2季擴增至逾20兆美元,短短2年債務膨脹2兆多美元;整體信用卡債務在今年第2季首度突破1兆美元,顯示美國家庭消費能力下降。吳大任指出,我國出口衰退已長達1年,企業營收下滑,又得面對高利率的環境,國內企業紛紛取消或延後投資計畫,我國智庫對投資預測都過於樂觀,經濟成長率還有下修的空間,全年保1會相當具有挑戰性。
設主權基金? 央行總裁:不應無償撥用外匯存底
立委提案修改《中央銀行法》,希望提撥外匯存底成立主權基金,央行總裁楊金龍昨日親上火線,畫出「不應無償使用」的底線,強調沒有反對成立主權基金,但應立專法,央行並不是「不要用衣櫥中的衣服」、「也不是衣櫃衣服總是少一件」、而是動用外匯存底,態度必須很謹慎,他國也無無償撥用先例。立院財委會昨日召開「中央銀行法第20條及第33條條文修正草案」公聽會,瞄準央行超過5千億美元的外匯存底,建議提撥外匯存底的10%成立主權基金,以提高收益。民眾黨立委吳欣盈呼籲,目前有64名立委支持修改央行法,希望「央行是否可以維持90%的保守,而有10%的開創」。國民黨立委羅明才表示,連署立委已經過半,央行要思考不是「YES」或「NO」,而是「HOW」,到底要該拿多少外匯存底成立主權基金。「不會說潑冷水!」楊金龍表示,央行對於成立主權基金向來持開放立場,但堅持外匯存底不應無償撥用,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財源雖然部分來自外匯存底,但也是使用委託方式,不是無償撥用。中國主權基金(CIC)則是中國政府發公債籌措資金來源,再去跟人行買外匯存底,同樣不是無償撥用。楊金龍說,央行絕對不是杞人憂天、太過保守,因為有金融穩定的職責所在。對於立委鍾佳濱形容,央行不願動用外匯存底,就像「愛美的人一樣,衣櫥裡永遠少一件衣服;男性永遠少一條領帶,要多少永遠嫌不夠」,楊金龍也駁斥,絕非「衣櫃衣服總是少一件」。出席的學者中,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台大國發所教授周治邦、華梵大學人文教育中心教授杜震華都是支持由外匯存底提撥一部分成立主權基金;至於清大經濟系教授黃朝熙、金融研訓院首席研究員王嘉緯,和成大會計系教授林軒竹,則是持較謹慎的觀點。林軒竹表示,不反對成立主權基金,但目的要清楚,以修改央行法達到成立主權基金的目的是「目的不明、方法偏誤」,累積國家財富更非央行職責。王健全則建議可朝「類主權基金」研究,政府出資49%、民間51%,由民間主導,由政府來監督董事會。
喘口氣!傳美聯準升息幅度將大減 央行是否維持升息引關注
美國通膨降溫,聯準會主席鮑爾罕見釋出鴿派訊號,12月升息可能減至2碼,也讓本月中即將登場的中央銀行理監事會,是否維持升息步調備受外界關注。目前市場預測五五波,一派認為隨台美通膨降溫,眼前經濟衰退壓力大,央行已有不升息的條件,也有一派認為可在升息及存準率中二擇一,不用馬上都喊卡。今年最後一場升息大戲將在15日登場,先前暴力升息的聯準會,近來頻頻放「鴿」,日前發布利率決議後,當天下午央行就接著開年終理監事會,兩者連動性高,不過隨著聯準會態度鬆動,升息可能降至2碼,央行已面臨著是否放緩腳步,暫停升息的天人交戰。先前市場預期央行將四度升息、屆時重貼現率將提高至1.75%,維持「緊縮到年底」的基調。不過若聯準會升息從先前3碼降至2碼,市場開始揣測,央行升息機率已非百分百,且不會向先前同步調高存款準備率。中央大學台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分析,隨著台灣通膨壓力減輕,新台幣匯率回升,抗通膨的壓力與威脅明顯減少,「升息的必要性也減少了」,升息使企業資金成本增加,失業率、無薪假恐攀升,引發一連串社會問題。台新銀行首席外匯策略師陳有忠也說,今年以來美國升息15碼,台灣只有2碼,顯然央行對調整利率相當謹慎,但若聯準會12月一如預期只升息2碼,且台灣通膨本不如美國高,綜合評估下來,央行不升息的機會很高。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分析,雖央行理事中有鷹派主張升息,對抗通膨、房價高漲問題,但台灣經濟在轉壞,估計央行不敢大幅升息,畢竟若再大幅升息,傳統產業會受不了,但如果要拉近台美利差,有可能升息半碼。中經院經濟研究員簡錦漢則指出,央行目前最大的升息壓力是「匯差」,雖台灣通膨不嚴重,但需顧慮與美國利差,從維持資金平衡角度來看,央行還是會繼續升息,但幅度不會太劇烈,估計調升半碼就有個交代。熟悉央行運作的行庫主管認為,央行總裁楊金龍應會在鴿派、鷹派中求取平衡,意即完全沒有動作,或像先前價量(升息加調升存款準備率)齊下,都不會發生,最適當作法會是在升息與存準率中擇一,目前來看,升息會比調存準率猛一些,就看央行怎麼選。
中經院預估 央行升息半碼至1碼機率高
俄烏戰爭推升國際能源、糧食價格,國內4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續創新高,年增率達3.38%,外界關切在內需受挫與通膨的夾擊下,央行理監事會6月中登場,台灣的升息步調,中經院院長張傳章認為,由於經濟已出現放緩的跡象,主計總處下修全年經濟成長率至3.91%,預估央行這次升息半碼至1碼的機率比較高。台經院研究員邱達生預測,國內通膨將在6、7月達高峰,央行理監事會此刻升息是最好的時機,一方面避免與美元利差持續擴大,二方面新台幣匯價也有支撐,有效打擊通膨、一舉兩得;若待第4季通膨舒緩,11月CPI可能跌至2%以下,央行再考慮升息反而少了正當理由;他預測央行這次升息不會超過1碼,半碼、1碼都將是可能選項。台灣通膨續創新高,邱達生指出,不是因為景氣過熱、需求增加,而是輸入性通膨所致,新台幣愈弱勢、進口物價就愈貴,央行近來賣匯阻貶,目的要讓新台幣匯價有支撐,以因應輸入性通膨的壓力,由此看來,央行這次升息幾乎給了肯定的答案。央行升息首當其衝是對家庭的利息負擔增加,舉凡房貸、車貸等消費性款都會受到影響,進而排擠其他家庭消費,不過,張傳章認為,國內物價明顯上漲,雖然升息不是打擊通膨的唯一工具,卻是抑制通膨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表示,央行官員近日談話有快速打擊通膨的鷹派看法,又要兼顧與美國的利差以及國內經濟成長,央行6月升息半碼到1碼的機率不小;央行持續升息下,王健全預測,今年底或明年初利率水準達到2%,可以預見對房市產生影響。不過,商總主席賴正鎰指出,近來不動產不但受到疫情與物價衝擊,政府更一連祭出五波打炒房的措施,令房巿在第2季急速降溫,接待中心也門可羅雀,,倘若央行再升息及提高個人信用管制,豈非是要銀行「雨天收傘」?建議政府應先穩定經濟,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而分不清輕重緩急。
疫情升溫5大「慘業」再衝擊!商總:速推紓困4.0「4大措施」
本土疫情拉警報,桃園一次匡列5000人隔離,學者憂心SARS當時,造成民間消費實質成長率僅剩0.8%,無明顯症狀即會傳染的新冠疫情對民間消費衝擊更大。商總主席賴正鎰更點名旅行社、飯店業、購物商城、中藥商、遊覽車業至今仍無法走出產業隆冬,淪為2021年服務業5大最慘產業,大聲疾呼,籲政府應推出「紓困4.0」等4大措施,避免再度掀起一波業者關門倒閉潮!為做好防疫,現在國旅遊覽車已採梅花座,司機也要定時消毒,惟本土疫情拉警報,原本應是農曆年旺季國旅團、尾牙團、進香團等紛傳退團、退單,業者苦不堪言。(本報資料照片)主計總處統計顯示,2003年SARS肆虐,雖當年台灣經濟成長率維持3.2%,但人心惶惶,拖累內需市場,民間消費實質成長率僅有0.8%;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點出,這次疫情與2003年SARS大不相同,SARS要發燒發病才有傳染力,且流行侷限在亞洲某些國家與區域,新冠疫情傳染性太強,全球各國無一倖免,影響屬全面性,在國際觀光客不來、飛機停飛下,服務業陷入史無前例慘況。王健全表示,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已警示,若疫情第二、第三波接連來襲,不僅大幅削弱全球復甦的力道,對各地經濟成長預測,將造成1個百分點的衝擊;若桃園疫情破口無法控制、全境擴散,不只內需消費被打趴,若嚴重到企業停工,恐連出口、全年經濟成長率都會受到影響。遊覽車業績掉4成新冠衝擊內需,令許多產業難以因應,商總自去年至今持續盤點受創產業,賴正鎰指出,至今仍難翻身的「前5大慘業」分別是旅行社、飯店業、購物商城、中藥商、遊覽車業。向來以「優良」藥材自居、目標鎖定觀光客的迪化街藥商即表示,疫情讓他們的業績瞬間掉了一半,甚至不少中藥店面臨倒閉危機。台北市遊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前理事長魯孝亞也說,遊覽車業者光是1月的業績就掉了4成;再加上禁止大型集會、群聚活動等,原本應該是農曆年旺季國旅團、尾牙團、進香團等也紛紛退團、退單,業者苦不堪言。中藥商盼納入長照為此,賴正鎰呼籲政府別讓業者落入「沒有最慘、只有更慘」的窘境,他並提出4大建言,首先短期內政府應趕快推出「紓困4.0」繼續補貼員工薪資、教育訓練、活動;另希望政府持續補貼國內旅遊,推出消費券;第三是,減免稅負,給有困難產業地價稅、房屋稅減免;長期而言,希望兩岸能夠和平發展,大陸觀光客多能來台旅遊、消費,對旅遊業才是有幫助的。中藥商全聯會理事長馬逸才則看準了長照商機,他說中藥不僅是防疫的其中一環,希望未來也可以納入長照,提升高齡者的健康、業者也能擴大養生商機。
電動馬達爭霸戰2/電動機車春秋戰國爭獨尊 政府兩面討好錯失為產業舖路高度
相較於鴻海攜手裕隆發展電動車打出MIH電動車軟硬體開放平台,這幾年電動機車在睿能創意(Gogoro)帶頭衝的浪潮下,逐漸讓電動機車成為換購機車時的另一個選擇,街上呼嘯而過的電動機車愈來愈多,卻在換電模式、統一電池規格(公版電池)、圖利廠商等爭議下,讓我國電動機車的發展停在春秋戰國,政府缺乏引導產業發展的高度,沒有藉機建立共同發展平台與標準,不僅業者變成搶市場短視的商人,也少了引領全球市場的機會。台灣是機車王國,根據交通部機車統計數量,平均每10個人當中,有6個人有1台機車,有高達40%的人都是以機車代步,主要用來上下班通勤、接送小孩等,可以說是國人重要的交通工具。從產值來看,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指出,2019年台灣電動機車銷量產值上看110億元,全球電動機車年產值更達兆元。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也是台灣智慧移動產業(SMAT)協會理事長王健全表示,台灣在電動機車上具有領先的優勢,有機會成為 亞太電動機車規格制定者 。進一步看,要形成產業需具備產品設計、研發、規格制定、整合上中下游生態系,其中生態系最關鍵的是零組件製造商、機車廠,及全台2萬多家機車行的銷售通路,必須思考該如何與電動機車產業接軌。王健全在電動車產業發展白皮書中表示,台灣電動機車並非橫空出世,政府最早自1995年就開始補助民眾購買電動機車,但直到近2年因為產品成熟度高,市場反應熱烈,銷量才呈現井噴式增長。王健全直言,國內已有8大機車製造廠投入電動機車,市場呈現百家爭鳴,光是電池系統就分成充電、換電兩派,要籌組國家隊、制定產業規格並不容易。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SMAT)提出2024電動機車破百萬台目標。(圖/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這個「不容易」,一位不願具名的政府研究單位專家指出,2017年政府提出充電、換電並行方案來推動產業前進,提昇電動機車使用便利性。當時,有意見認為應該以在市場占有率已經有表現的Gogoro做為公版電池,Gogoro必需開放規格及智慧資產共享等問題。專家認為,政府在機車產業上大都是專案補助,這個案子補助多少錢、那個案子需要多少錢,四處撤錢,似乎大家都有份,但這都是治標而已,解決當前的問題,沒有政府為產業環境舖路的高度。以電動機車來說,他認為當時政府就應該拿出1,000億,直接買下Gogoro的手上的技術、規格,打造一個電動機車的平台,開放給業者加入使用,在規格統一讓所有的研發資源集中,可以在這個平台上開發出更多的應用,而有了好的技術與應該,更可以走在世界的前頭,創造出立足台灣,輸出全球的電動機車產業。
台美「視訊」會議 王美花促洽簽台美貿易協定
繼蔡英文政府上月28日宣布鬆綁美豬、美牛進口後,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於台灣時間昨日晚間舉行美台經濟合作展望線上研討會,駐美代表蕭美琴強調,現在是展開台美雙邊貿易協定(BTA)最好的時候。經濟部長王美花則表示,台美經貿合作可從防疫合作、供應鏈互補及洽簽貿易協定等3面向加強。國務院亞太助理國務卿史達偉則表示,美方「一中政策」並未改變,並再度重申美國對台的「六項保證」。總統府表示,感謝美方以實際行動深化台美經貿合作夥伴關係。開放美豬牛 蕭美琴指協商好時機蕭美琴在會中表示,蔡英文總統甘冒政治風險,同意開放美國豬、牛肉進口,顯示她已完全準備好;同時也很感謝美國副總統彭斯、國務卿蓬佩奧等多位重要官員及兩黨國會議員對台的支持。值得注意的是,我方雖在會中明確表達簽署台美貿易協定(BTA)的意願,但美方並無具體回應,僅強調台美關係居於歷史上最好的階段。史達偉在演說中強調,美國長久以來的「一中政策」並無改變,美國對台灣的主權問題不會表示立場,也會持續與台灣保持友好的非官方關係。史達偉也再度重申對台的「六項保證」,包括不設定終止對台軍售的日期、不同意就對台軍售議題向北京徵詢意見、不會在台北與北京之間擔任調人、不修改《台灣關係法》、不改變對台灣主權的立場、不要求台灣與陸談判。美方肯定台積電對美投資有助強化台美在高科技產業之供應鏈合作。美方支持台灣參與國際民航組織等在內之國際組織。王美花則指出,台灣雖在疫情控制廣獲肯定,但同樣無法倖免疫情對經濟帶來的衝擊,值此艱難時期,台美更應攜手合作應對。台灣擁有台積電等領先全球的高科技企業,長期以來都是美企的穩定供應商。台灣重視智慧財產權保護與資訊安全,也證明我們是可靠的合作夥伴。台美簽署BTA,不僅有助台灣更融入區域,對美國的印太策略也有所助益。經濟部長王美花昨日晚間與美國務院亞太助卿史達偉舉行美台經濟合作線上研討會,促美與我洽簽台美貿易協定。(圖/美聯社)美未回應 僅稱雙邊關係最好階段王美花表示,台灣已準備好用最高標準與美簽訂貿易協議,雙方還可以加強產業合作;台灣也願意採購更多美國農產品及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產品。美國在台協會昨天稍早發表聲明肯定台灣採取重要舉措,逐步落實對美國豬肉牛肉市場准入的承諾。上周的聲明是歷屆美台各級政府來回討論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台灣仍然是美國最大且最重要的經濟夥伴之一。正如國務卿蓬佩奧所說,我們期待見到更為緊密的美台經貿合作。專家提醒 洽簽FTA將臨更大挑戰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昨天受訪時認為,台灣是出口導向國家,開放美豬美牛就是與美方簽署FTA、BTA的「入場券」,台灣若不與大國簽署FTA或BTA,在各國國際經貿合作下,台灣將會愈來愈被邊緣化。另有經貿專家指出,開放美豬美牛只是洽簽FTA的「敲門磚」,一切還要等美國大選結束,才有機會了解有無進一步洽接空間,但就美方過去與各國洽簽FTA歷史分析,台灣未來面對的挑戰更大,包括健保藥價、智慧財產、服務業以及農業等其他議題都將浮出檯面。
解封+三倍券 台灣經濟穏住
中華經濟研究院3日發布7月台灣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和非製造業經理人指數(NMI)同步上揚,其中PMI中止先前連續三個月的緊縮(數值低於50)至54.1,轉為擴張;NMI數值57.3,更創2014年8月創編以來最快擴張速度。中經院院長張傳章表示,NMI指數急速攀升到與2015年4月相同的57.3,主要是因6月國內解封,加上市場對7月發放三倍券可望振興消費的預期。張傳章表示,國內疫情一直控制得宜,就算近來其他主要國家二次爆發,台灣仍表現良好,因此6月上旬國內正式解封,還有7月的振興三倍券發放啟動、消費將大增的預期心理,都激勵指數偏樂觀。但在此同時,國際疫情有愈來愈嚴峻的發展,影響還沒有到全面回歸正軌的時候,仍應謹慎以對。至於製造業7月雖顯著好轉,但與回到正軌還有不小距離,畢竟台灣是出口導向的小型開放經濟體,歐美國家重啟經濟進展不順暢,勢將對台灣有一定的衝擊。後續還是關注國際疫情發展,及中美間對立衝突的變化。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說,疫情衝擊下,除政府超前部署,消費、投資也都超前準備,三倍券推出後,達到刺激消費的效果,還有中美爆貿易戰後,台商持續回流加上轉單,可說是「自助、人助、天助」,穩住台灣經濟。7月NMI的四項組成指標中,商業活動與新增訂單持續擴張,供應商交貨時間持續上升,人力僱用轉為擴張。張傳章說明,八大產業有七大產業皆呈現擴張,僅資訊暨通訊傳播業仍呈現緊縮。就7月PMI組成指標來看,目前製造業訂單顯現好轉,但廠商對未來訂單能見度看法仍偏保守,供應商交貨時間持續上升,存貨及未完成訂單也還是維持緊縮。其中人力僱用指數中斷連續四個月的緊縮轉為擴張,指數51.7更是2012年7月創編以來最大攀升幅度,張傳章說明,這代表疫情對國內就業市場的衝擊已愈緩和。在製造業六大產業中,五大產業PMI為擴張,依擴張速度排序為食品暨紡織產業、交通工具產業、化學暨生技醫療產業、電子暨光學產業、基礎原物料產業,僅電力暨機械設備產業仍為緊縮。但電子暨光學產業對未來半年偏保留偏態度,主要憂心國際上第二波疫情趨嚴峻、及新機上市與研發布局,仍難免於受疫情的衝擊。
中美「限製令」下 台灣有望升格高科技新全球總部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29日指出,大陸正在建構紅色供應鏈,加上中美貿易紛爭的「限製令」使得原產地部分要非常謹慎,高科技產業在供應鏈移動時,台灣成為必要的新全球總部。中經院最新調查廠商受疫情衝擊情況,21.6%的製造業表示因疫情「正面受益」。中經院分析,其中大部分是原本就以台灣為營運據點的IC設計業、或自大陸遷廠回台改走高附加價值,以及通訊、筆電設備等,賺的都是疫情期間的遠端設備需求。中經院29日公布的台灣採購經理人營運展望調查結果,廠商理所當然關注新冠疫情走勢、中美貿易紛爭等重大政經議題,但是過往台灣廠商特別在意的「兩岸關係」議題,這次在製造業部分掉出前三大議題名單,甚至僅排到第七順位;至於以內需市場為主的非製造業,因期盼陸客,「兩岸關係」議題仍排第三。國發會副主委鄭貞茂也指出,疫情和中美貿易戰都促使廠商在經營上必須考慮、並作出調整,站在政府的立場,鼓勵廠商回來台灣投資,如果需要走向東協市場,新南向政策也可協助,因此兩岸關係議題已不是廠商營運的罩門。鄭貞茂提醒,廠商的態度轉變可能不是單純的兩岸關係,包括大陸的經濟轉變,如現階段大陸掉入中等所得陷阱,勞工成本也變貴,製造業廠商當然也會考慮是否再於大陸進一步發展,除非是為了開拓大陸的內需市場。相較於廠商對「兩岸關係」議題的明顯變化,製造業廠商對於「匯率波動」相對在意,名列第三關切的總經議題。調查顯示,68.9%廠商估測新台幣對美元下半年將走升,認為匯率持平的廠商占比僅13%,認為會走貶的占比則不到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