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鈺
」 王明鈺3C諜對諜1/「分享器鎖上」孩子竟破解偷上網 爸媽哀號:讀書這麼強就好了
今年暑假不一樣,不少家長在社群上哀號,為了怕孩子網路成癮,關閉家中Wifi或鎖住分享器,孩子卻輕易破解或借用鄰居Wifi,崩潰怒吼:「讀書有這麼厲害就好了!」天天上演諜對諜。對此專家建議,管控上網只是輔助,觀察孩子為何上網並訂出手機使用原則,讓孩子學會自制力才是正解。CTWANT記者訪查,不少父母發現,孩子經過一年多「線上教學」,孩子早已熟悉網路、手機且被黏住,入暑假後空閒時間變多,上網時間更長,因此家長使出渾身解數控制孩子上網時間,例如睡前把家中分享器放在爸媽房間等,但沒想到孩子卻能神速破解,甚至還會「借用」附近網路,讓家長疲於奔命。新北市的游小弟就讀小學二年級,暑假前線上課程時發現平台上有聊天室,於是便邀請一些同學登入聊天,年紀還小的他們已經會使用一些搞笑貼圖,也會彼此分享抖音影片。「我看到聊天訊息時,真的嚇一跳!」游媽媽說,由於她的手機上設有孩子線上課程的帳號,有一天突然跳出聊天訊息,她才知道孩子竟跟同學私下設有聊天室,之前遠距上課時小朋友們常常互相偷傳訊息,並沒有專心上課,於是游媽媽先把孩子帳號登出聊天室,也更嚴格控管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低年級的孩子好對付,但青少年可精明了!一進入暑假之後,許多家長紛紛在社群媒體上討救兵,因為孩子都會趁爸媽睡覺時熬夜偷玩手機,希望大家能給一些建議來「對付」孩子。問題PO出來之後討論相當熱烈,有些家長表示自己是採取「斷網」方式,將家中Wifi全部關閉,甚至為了不給孩子機會偷偷打開Wifi,還把分享器裝在父母的臥室中。也有家長分享經驗,表示只要透過設定,可以將孩子的手機與父母的相連,只要時間一到,網路、各個APP功能就會被鎖住。暑假前長時間的線上課程,讓許多孩子愈來愈沉迷於網路世界,進入暑假後,由於空閒時間變多,因此更加不可自拔。(示意圖/張文玠攝)雖然父母對策很多,但青少年總能一一破解,例如家中沒有網路,就嘗試與鄰居網路連線;也有父母表示,明明已經設定好手機使用時間,但孩子卻常常依舊能上網,不知是如何做到的,也不禁感嘆:「聰明才智都用到手機了,讀書若能這麼認真,不知該有多好。」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主任王明鈺表示,當孩子沉迷於網路、手機世界時,不妨先觀察孩子「為何要用手機或網路」,例如「會不會是疫情期間無法常常和朋友見面,所以改成一起玩線上遊戲?」或是「因為不知道無聊時能做什麼,所以就玩手機?」了解之後,就能嘗試針對問題去解決,例如陪伴孩子找出其他嗜好如閱讀、打球等,才不會一不知道要幹嘛,就只想要玩遊戲。王明鈺說,因為大多數家長習慣掌控孩子的所有事情,什麼時候該做哪些事,通通都安排好,這會導致一有空閒時,孩子反而不知如何安排時間,那玩手機就是最簡單的選擇。家中也有青少年的王明鈺,跟大多數家長一樣,偶爾也會與孩子因為手機問題起衝突,她採取的作法是將孩子手機帳號與自己相連,她可以透過自己的手機看到孩子使用手機的狀況,一旦孩子使用時間超過,系統就會發訊訊息通知她。王明鈺說,這些管控的方式都只是「輔助」,它的功用是讓父母了解孩子使用手機的狀況,建議家長和孩子可以一起先擬好「手機使用原則」,例如近來家長社群中就流傳一份給孩子的「手機使用合約書」,詳列12點規定,包括手機密碼要讓父母知道、晚上幾點之前要把手機交出來、電話響了要接、遠離色情內容等等。王明鈺說,每個家庭、孩子的狀況都不同,家長可自行調整約定內容,但重點是需要與孩子一起定期討論、檢視使用手機的狀況,若違反原則就收回一些使用權利,表現良好則放鬆一些規定,透過這些鬆鬆緊緊的管控措施,讓孩子逐漸學會自制力,才是真正的重點。 給孩子的使用手機合約書(圖/CTWANT製作)
3C諜對諜2/媽媽都送醫了!他只擔心沒有手機 「先檢視4條件」降低成癮機率
青少年依賴手機的問題愈來愈嚴重,有家長分享孩子對手機的渴望猶如一隻飢餓的狼,而且眼睛看不到手機以外的東西,就連媽媽身體不適送醫,孩子也只關心能不能玩手機,專家建議,「千萬不要輕易給孩子手機!」家長要先檢視4個條件,若符合才能把手機交給孩子,否則就會陷入成癮噩夢。金車文教基金會2021時針對全台國小高年級、國中及高中職學生共8686人進行問卷調查,發現高達9成青少年使用手機,超過8成有專屬手機,過半數無法離開手機超過8小時、每日平均使用手機超過3小時。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主任王明鈺表示,現代父母常常苦惱孩子過度使用手機的問題,而造成一切問題的源頭,往往就是讓孩子擁有個人手機的那一刻。社群媒體上一位王媽媽分享慘痛經驗,「孩子國一時,因為同學邀約她加入聊天群組,擔心會有人際問題,所以就開始讓孩子擁有自己的手機,結果正是惡夢的開始。」王媽媽說,孩子看到手機時,就像一隻飢渴的狼,因為常常熬夜玩手機,後來索性把所有3C產品都沒收,沒想到孩子開始跑去混同學家,或是誰在滑手機就靠過去,為了玩手機,幾乎可以沒有自尊。「有一次我因為極度不舒服送醫,他在旁邊大哭,但不是因為擔心媽媽的安危,而是因為手機被我沒收了,讓我相當心寒。」家長若能引導孩子利用手機查詢景點、擬定出遊計畫,就能間接讓孩子了解手機並非只有娛樂功能,而有其他更多用途。(示意圖/黃鵬杰攝)王明鈺說,給孩子手機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情,千萬不要因為孩子的社交問題、或是同儕壓力,就輕易給孩子手機。「首先要確定親子之間的溝通管道暢通;其次是孩子有運動習慣或其他嗜好;第三是孩子的人際社交關係良好;最後,孩子清楚手機的功用不只有娛樂,還能有其他用途。」王明鈺解釋,孩子擁有手機之後,會有許多管控問題,屆時一定會發生許多衝突,所以親子關係一定要夠好,才有「底氣」去溝通未來這些問題;另外,孩子若有其他的運動嗜好,或有許多好朋友,比較不會因為無聊、或逃避孤單而沉溺在手機世界中。還有,王明鈺也建議家長可以陪著孩子使用手機,讓孩子明白手機可以有許多用途,例如查景點安排旅遊行程、或是查火車時刻等等,並不是只有玩遊戲、看影片而已。除了上述4個條件之外,也要根據孩子的性格加以調整。王明鈺舉例,「我有兩個孩子,姊姊在小學五年級時就有了一支非智慧型的手機,讓她方便打電話聯絡我,後來升國中之後,她就擁有自己的智慧型手機;但弟弟今年即將要升國中了,雖然他都符合上述那些條件,但我還是堅持不給他手機。」原因就是王明鈺認為兒子比較沒有定性,「我跟他說,如果有一天我發現你願意為一件事吃苦耐勞、積極爭取,我就會給你手機。」王明鈺說,這是一個母親對自己兒子的觀察與了解,所以並沒有標準答案,建議家長要根據孩子的特性加以判斷。
3C諜對諜3/雙薪家庭如何避免「手機保母」? 專家:父母要有2大秘招
你家的親子陪伴時間足夠嗎?調查發現有高達7成父母的陪伴孩子,其實是「假性陪伴」,因為陪伴方式是看電視、玩手機,還經常被迫中斷。CTWANT記者訪問多位專家,雙薪家庭若常以「手機保母」照顧孩子,長期將加深孩子對手機的依賴,因此家長陪伴孩子前,最好先「擬訂計畫」、「準備多種備案」,手機之外有更多選擇。甜點業者亞尼克2022的親子陪伴大調查,詢問全台2000位家長,發現超過7成的父母認為陪伴孩子的時間足夠,但大多是一起看電視、玩手機,而疫情期間,許多孩子遠距上課、父母居家辦公,一家人雖然在同一個屋簷下,但高達7成父母會因為公務而中斷陪伴,呈現「假性陪伴」的情況,此外,逾5成父母親表示親子互動中斷時,會採取權威或溺愛等兩極方式處理。臨床心理師陳品皓表示,現在已進入暑假親子陪伴高峰期,建議親子陪伴除了每周至少4天以上、每天至少1小時外,可以多從事可共同完成的親子活動,如繪畫、聊天或戶外活動,取代看電視、玩手機或單純學業等行為。陳品皓提醒,若僅以3C娛樂做為親子主要互動,由於缺乏溝通品質,容易使得關係疏離,而且過度使用3C產品也會引發注意力缺失等問題。而戶外活動、聊天等,由於能夠雙向交流,所以有助於親子互動。如果家長忙著工作,而孩子又不知如何安排生活時,玩手機是最方便快速的娛樂,也變得更容易沉迷。(圖/123RF)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主任王明鈺表示,父母居家工作、孩子遠距上課是過去未曾有過的經驗,尤其對孩子來說,學校生活有既定的行程,上課、下課、午休等等,但在家裡時就沒有這些規範,當孩子閒下來時,往往就會不知該做什麼,如果這時家長又忙著工作,孩子很容易就鑽進網路世界中。王明鈺說,「面對未來與病毒共存的日子,我建議家長要先讓孩子練習『找樂子』,可以先從假日開始,讓孩子試著自己擬計畫、安排休閒娛樂,未來若再次需要遠距上課時,孩子就會比較懂得如何安排時間。」對家長來說更是如此,王明鈺建議父母一定凡事都要先做好計畫,例如居家工作、遠距上課時,如果時間允許,可以規劃和孩子上下課時間一致,如果工作繁忙,就事先提醒孩子某一段時間要讓爸媽好好工作。暑假生活也是同樣的道理,做好計畫可以豐富孩子的生活,同時又讓父母能夠專心上班。但萬一計畫趕不上變化呢?「一定要準備很多備案!」王明鈺說,父母一定要有一些應付突發狀況的準備,例如事先挑選幾部寓教於樂的電影,萬一假日時突然需要工作時,就可以即時讓孩子欣賞。陳品皓說,父母若能專心陪伴孩子,對於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有很大的幫助,若是陪伴因故中斷,也要耐心跟孩子說明原因。王明鈺則建議父母可以練習以不帶批評的態度,傾聽孩子一天生活中的任何觀察、想法,這樣陪伴的質量,遠勝過共同相處但卻沒有交流的情況。「因為傾聽、陪伴永遠是最重要的關鍵!」
大學生適應問題多 高成就不代表高抗壓
大學生連續發生多起自殺輕生事件,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主任王明鈺提醒,高成就的孩子,不代表高適應度,他們過去在學業上平順,但是碰到困難,卻未必有學會面對壓力,不知道如何面對不完美的自己。尤其,大學生上大學面臨離家,必須適應大學自主管理,也要面對生涯困惑,情感發展,單靠自己其實不容易順利面對,身旁的人可付出多一點關懷。因此,王明鈺建議,有效幫助人遠離自殺「1問2應3轉介」。1問「主動關懷、積極傾聽」;2應「適當回應、支持陪伴」;3轉介「資源轉介,持續關懷」。 王明鈺表示,1問「主動關懷、積極傾聽」如果發現學生課堂缺席,或是常聚會不出現,或是顯得悶悶不樂,我們可給予簡單關懷,主動關心「還好嗎?」「有需要關懷?」「你好像不太開心?」這些關懷可引發一個受困的人,可能願意提出協助的機會。目前政府已有發展「心情溫度計」,在網路上都可以找到,透過幾個簡單的問題可以快速的了解目前情緒的狀況,提供自身填寫或關心的親友來瞭解,若是分數過高,則應予以進到2應,「適當回應、支持陪伴」,當孩子碰到困難無法解決,持續陪伴,讓孩子覺得「世界上有人拉他一把。」 3轉介「資源轉介,持續關懷」,找尋資源,度過難關,如果師長發現無法協助,千萬不要放著,陪著他們找到更適合的輔導人員、心理衛生專家、醫療專業等都可以在危及時刻,幫上孩子一把。另外,衛生福利部提供安心專業號碼1925(依舊愛我),民眾只要以市話或手機撥打「1925」,安心專線將持續提供全年無休、24小時免付費之心理諮詢服務。
「手機毒」殘害大腦認知 醫師教預防2方法
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統計,台灣每5人就有1人深受失眠之苦,全台失眠人口已經超過400萬人。根據健保署的統計資料,2018年全台灣處方超過9億顆安眠藥,不禁讓人想問,睡個好覺真的那麼難嗎?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主任王明鈺表示,其實失眠背後很多原因,其中一項主因,跟使用3C產品有很大的關係。王明鈺指出,一般夜晚光線減弱後,大腦中的松果體就會分泌褪黑激素,促進我們的睡眠。現代人所使用的3C產品螢幕都富含藍光,這些藍光在進入視網膜後,會被轉換成神經訊號傳至大腦的視交叉上核,經交感神經傳導至松果體,松果體被錯誤通知了「天還亮著」的訊息後,抑制並且延後了褪黑激素的分泌,睡意下降。再加上,若是在床上使用智慧型手機或平板,常常越看越起勁,讓腦袋運轉不停、難以放鬆,會讓我們與床產生了錯誤的制約,從「放鬆、睡覺」逐漸轉變為「清醒的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更睡不著,失眠的狀況形成惡性循環。2015年台灣睡眠醫學會曾對「睡前3C用品使用狀況」展開調查,發現20∼49歲的族群中,失眠者睡前使用3C產品的比例略高於非失眠者,而且47.3%主觀認為使用3C產品會影響睡眠品質。王明鈺建議如果真的需要在睡前使用3C用品該怎麼辦呢?第一步,請您離開床上使用3C產品,讓床真正的回復為「放鬆、睡覺的地方」;第二步,請您調整3C產品的螢幕背光,降低藍光的強度,讓松果體發現「天黑了」,促進褪黑激素分泌,增加睡意。身心科周伯翰醫師也表示,失眠跟焦慮、憂鬱、壓力或是身體疼痛有關,如果沒有仔細評估找出背後原因對症下藥,若只開安眠藥給患者,可能會導致安眠藥越吃越重的情形。臨床心理師林詩穎和洪櫻慈也針對有失眠困擾,特別是希望靠著自己的力量而非藥物控制睡眠的患者,提供了失眠的認知行為治療,透過睡眠的認知行為治療協助找出問題癥結,帶領重新檢視因失眠產生的睡眠迷思、睡眠所引發的情緒和失眠後的生活習慣,協助調整想法和行為,營造出成功的入眠經驗,提升自行入眠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