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盈堤
」男比女更愛油甜食物 每2人中就有1人血糖異常
近年來,常聽到的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以及腰部過胖,數字看似無感,但卻是民眾經常忽略的健康警訊!國泰健檢公布匯聚三年期間27.2萬筆客戶健檢資料,統計顯示,約12%符合代謝症候群問題,其中男性異常率大於女性,此外,50歲以下男性每4人就有1人空腹血糖及三酸甘油酯過高,顯示男性「又油又甜」健康警訊。根據衛福部公布2019年死因統計,心臟疾病位居第二,代謝症候群是慢性病的前身,與心血管疾病的併發症有密切的關聯,血壓高、腰圍過粗、空腹血糖、三酸甘油酯高、高密度膽固醇偏低5項指標,符合3項者就是代謝症候群。國泰健檢葉勳龍院長表示,以國泰健檢2018年到2020年健檢統計,50歲以上女性近一半腰圍過粗,20-50歲青壯年男性族群血壓過高占22%,空腹血糖50歲以上男性每2人就有1人異常,其中糖尿病前期(100-126)占大宗,數據中也發現,50歲以下男性每4人就有1人空腹血糖及三酸甘油酯過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異常雖然不明顯,但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的膽固醇)逾4成男性異常。代謝症候群無法靠自覺症狀發現,家族有心臟病史及高血壓、糖尿病、高血壓、肥胖及抽菸習慣者為高危險群。代謝症候群非疾病,是一群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的總稱,不良的生活型態占50%、遺傳因素20%,國泰健檢葉勳龍院長提到,體內須由胰島素調控血糖,當細胞對胰島素敏感度變差,導致大量葡萄糖與胰島素留在血液,造成血糖濃度失衡,產生胰島素阻抗,身體代謝就會出問題;葉勳龍院長提醒,空腹血糖值100-126即為糖尿病前期,若未從飲食、運動改善,恐引發糖尿病。此外,有代謝症候群的人未來得到「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心臟病及腦中風」的機率,分別是一般健康民眾的 6、4、3、2 倍。葉勳龍院長說,除了定期檢視代謝5大危險因子,民眾可透過運動心電圖、心臟超音波、頸部動脈超音波、周邊動脈硬化評估等健檢項目,進行心血管風險評估。國泰健康管理資深營養師王盈堤真實案例分享 ,一名35歲的孔先生,長年忙於工作應酬、飲食不正常,且愛喝愛吃含糖飲料、滷味、宵夜曾有一週2次訂8塊炸雞桶的紀錄,體重直逼110公斤,體脂率35%,經健檢後不僅有肥胖問題,且健檢報告腰圍、三酸甘油酯、飯前血糖出現紅字,符合代謝症候群;不僅如此,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的膽固醇)過高,數值異常,在營養師的專業建議之下,調整生活型態改變飲食習慣,搭配營養品補充,經過2.5年的努力,用最健康的方式,不靠藥物,憑著毅力及健康飲食,減重了37公斤,減脂率破65%,原本滿江紅的健檢報告書,變成了一份對家人的健康承諾,擺脫代謝症候群,逆轉油甜人生!調整飲食與生活習慣是預防疾病發生的關鍵!資深營養師王盈堤建議掌握以下三大原則「健康飲食」、「維持運動」、「定期健檢」來遠離代謝症候群。健康飲食每日必要達到一碗半的蔬菜量,還要避免加工、油炸食品,運用「三低一高」,低油、低糖、低鹽、高纖的標準來檢視自己的日常飲食,也可多以植物性蛋白,如豆腐等來取代肉類。運動方面則建議多做有氧運動,以增加肌力、肌耐力、增進心肺適能等運動為主,上班族可選擇快走做為運動,且每次時間達30-60分鐘,同時改掉不良的生活習慣,如熬夜、吸菸、喝酒等,可大幅改善及避免罹患代謝症候群。
癌神來我家3/逾5成年輕人有腸瘜肉 竟與愛喝果汁有關
「大腸癌的關鍵就在於大腸瘜肉!」亞東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同時也是防癌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及台灣癌症墓金會顧問的熊佩韋表示,台灣癌症基金會曾公佈30~39歲民眾接受大腸鏡檢查竟然發現50%以上都有大腸瘜肉。長瘜肉不一定以後一定會得到癌症,因為依病理切片化驗結果,常見3類型分別是增生性瘜肉、發炎性息肉及腺瘤性息肉,前兩者為良性很少癌變,但腺瘤性癌肉若逐漸長大,則10年後可能惡化成大腸癌。熊佩韋說,大腸瘜肉的發生率愈來愈高、而年齡層卻愈來愈低,主要是因為飲食西化,吃太多高油脂食物或燒烤炸物、特別是紅肉或加工肉品、蔬菜水果攝取量不足、缺乏纖維質,久坐、熬夜、少運動等因素導致腸道內環境改變,因此大腸的黏膜常期受致癌物刺激就會產生大腸瘜肉,增加罹癌危險。紅肉的脂肪含量較高,多食容易在腸內形成致癌物。(圖/黃威彬攝)王盈堤營養師建議採取「5個代替」調整飲食,包括全穀類代替精緻澱粉、以黃豆及其製品代替部分紅肉、多樣蔬菜代替單一來源蔬菜、新鮮水果代替果汁、以開水代替飲料。營養師王盈堤指出,平時多從不同蔬果中攝取纖維質,能降低產生大腸瘜肉的風險,但不建議多喝果汁,以避免攝入過多糖分。(圖/本人提供)「以早餐為例,還是可以吃雞腿排三明治,但把白吐司改成全麥吐司,再喝一杯無糖豆漿,搭配一盒生菜沙拉與水果,這樣就能攝取到足夠的纖維質。」王盈堤建議攝取各種不同的蔬菜,才能補充更多不同的營養。其中果汁常常被認為是「健康飲料」,但事實上果汁往往糖分過多,很容易一下就轉換成脂肪,也會增加患有大腸瘜肉的機率,建議直接吃水果,而口渴時,還是喝白開水最健康。此外,良好的生活作息、固定運動習慣,也都有助於腸道蠕動順暢,可以降低大腸瘜肉的發生機率。 (待續)常吃高熱量、高油脂的食物,會使致癌物質長期刺激大腸黏膜,而長出瘜肉。(圖/林勝發攝)
剉著等!7成大腸癌患者無症狀 9成無家族史照樣中鏢
根據衛福部公布2017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大腸癌發生人數連續12年排名第一,死亡率排名第三。國泰健檢今日也公布近三年期間26.7萬筆客戶健檢資料,發現確診大腸癌的患者中,7成以上的人完全沒有任何不適、排便也無異常,若非進行健檢,恐怕會延誤病情與治療時機。國泰健檢預防醫學部陳皇光部長表示,此次的健檢報告中,也發現雖然大腸癌受到遺傳家族史的影響很大,但卻並非必然,在這次確診大腸癌的患者中,僅有8%的人具有家族史,也就是92%患者沒有相關家族史,卻依舊罹患大腸癌,提醒民眾不要「靠勢」沒有家族史的危險因子,而忽略大腸癌風險。營養師建議調整飲食從早餐做起,可選擇全麥三明治、無糖豆漿,同時增加蔬果。(圖/彭子桓攝)大腸瘜肉是導致大腸癌的主要關鍵,營養師王盈堤也分享預防大腸瘜肉的飲食方法,她以一位52歲的健檢患者為例,這位患者經常外食、熬夜、沒有運動,平時就有脹氣、腸胃不適的症狀,健檢果然發現有大腸瘜肉,後來經過飲食調整、養成運動習慣,3年後再追蹤才不再出現大腸瘜肉,也解決脹氣等困擾。陳皇光部長提醒,50歲之後是大腸癌的高風險時期,建議若有家族史,30歲後可開始考慮進行大腸鏡檢查,無家族史則可延後到40歲後,但若是有排便習慣異常等症狀,就要立刻趕緊就醫,早期大腸癌的五年存活率超過9成,若是拖延到第四期就僅剩1成,相差甚多,建議及早發現、及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