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華
」博物館醫美2/疑「去中」作祟 立委憂故宮恐步史博館後塵
台北市南海路上的國立歷史博物館承載著許多民眾年輕時的記憶,歷經多年整修、重新開館,卻遭建築師及學者批評「自我矮化」,展場宛如縣市文化中心空間。立院教育委員會立委林倩綺因此辦理會勘,邀請學者專家與史博館長、整修工程建築師團隊對話,林倩綺也憂心國父紀念館、故宮和中正紀念堂未來修繕恐步上史博館後塵。 立委林倩綺強調,館方有權決定展出內容,但享譽國際的大博物館常結合「在地民意與記憶」,整修期間資訊也儘量透明化,讓外界瞭解整修進度與內容,畢竟多元、專業監督,才能避免「閉門造車」之憾。此外,國家博物館也甚少為修繕長期全面封館,而會兼採部份整修、部分開館,不致損及國際信任度與教育意義;反觀史博館從107年7月全館封館整修,完工時間長達6年,如今連國父紀念館也全館封閉整修,林倩綺質疑此舉違反國際博物館常軌,更難杜外界「避民意監督」的悠悠眾口,擔憂故宮或中正紀念堂會不會重蹈覆轍。 國民黨智庫教育組召集人陳學聖說,文化部下轄老字號文化館所近期陸續整修,都有奇怪脈絡,先是全館封閉、長期整修,外界很難從旁監督,完工後才赫然發現館藏及內外空間大變,遭疑放棄「典藏品中心主義」,在「去中」陰影揮之不去,國家博物館展出常大同小異,減損國家博物館競爭力。 他舉例,史博館典藏主力原是漢代綠釉陶、唐三彩陶俑等河南出土古文物以及近現代書畫大家作品,整修後常設主展空間卻被新近崛起現代藝術家作品取代,藝術品是空高粱酒瓶、舊泰山八寶粥鐵罐、老式攝影機、以及「大同寶寶」、舊羽毛球等,認同者叫好史博館「朝氣重現」,異議者則直批「時空錯置」,建議上述藝術品應改由台南台灣歷史博物館收藏,並引爆「去中化」激烈論戰,恐降低不想捲入意識型態之爭民眾的觀展意願。 高中時代就讀建中的陳學聖說,爭議焦點的史博館陽台本身其實不特殊,但站在陽台遠眺北市大片荷花及扶疏綠意,就是許多老台北人記憶中的「偷得浮生半日閒」寫照。如今三、四樓陽台「無敵美景」已被禁錮,因「新」史博館以舊史博館咖啡廳「是違建」、「開門」不利文物防潮為由,用整面不透光毛玻璃門隔絕展場與陽台,謝絕民眾參觀。陳學聖當面向館長王長華建議,不妨展出防潮疑慮較低的藝術品,兼採防墜新建築工法,但史博館態度極為保留。修繕後的史博館,將三、四樓陽台封閉,許多老台北人盼能開放,重溫昔日站在陽台上鳥瞰植物園的無敵美景。(圖/趙世勳攝)林倩綺認為,史博館剛重新開館,包括軟硬體外界難免意見多,包括現代書畫大家張大千、溥心畬、常玉等大家作品掛在牆上,歷代珍品擠在史博館一隅狹窄空間,「放在C位」的是當代藝術作品;史博館則堅持這些安排是要凸顯當代藝術作品,是為回顧歷史、多元共融、展望未來,但說服力恐怕不足。 此外,史博館聲稱拆掉五樓原庫房改當展場,可以增加館內展示空間,卻將四樓原展場改對外餐廳營業,新庫房也仍無著落,徒增數萬件珍貴典藏品移動頻率及風險,而五樓的「史博館歷史」,只有文字、照片與影像,「充實度、必要性」皆惹議,盼史博館能從善如流參考修正,並藉此次經驗降低國家級文化館所未來類似修繕時的爭議。 史博館表示,史博館完成內部空間整建及外部庭園景觀更新之際,將秉持博物館專業,持續向前走,歡迎各界先進持續給予指教,並尋求社會多元聲音的最大共識。新史博館的空間變得比修繕前寬廣,但是館內展出空間仍引發議論,尤其張大千等藝術巨擘的畫作直接掛牆上,部份藝文界人士也抱怨燈光不符博物館級專業水平。(圖/趙世勳攝)
博物館醫美1/史博館「整形」認不得! 藝文界譏:無聲文革
成立近70年歷史的國立歷史博物館經6年漫長整修,今年2月下旬終於開放民眾參觀,但整修過後的面貌與內容卻掀起藝文圈的激烈討論,有老台北人參觀過史博館的新面貌,大呼「巔覆記憶」,更形容「歷史建物」消失猶如歷經一場「無聲文革」。 位於台北市建國中學對面的國立歷史博物館(史博館)成立民國44年,隸屬於文化部管轄,自107年全面封館開始整修;完工後的史博館以深咖啡色玻璃盒造型建物作販賣部,導致正門口左右兩側彷紫禁城宮殿圍牆被遮住,還被民眾懷疑是違建,與日前才被台北市蔣市府否決的故宮正門玻璃亭增設案手法如出一轍。其實,前總統陳水扁任內,也曾堅持以維修中正紀念堂名義,用鷹架及布幔遮蓋令他看不順眼的「中正紀念堂」牌匾,時為郝龍斌主政的市府即認定違反文資法「禁遮蔽規定」。前總統陳水扁任內,堅持以維修中正紀念堂名義,用鷹架及布幔遮蓋他看不順眼的牌匾,並規劃將中正紀念堂改名,當時的台北市郝龍斌市府則認定違反文資法中的「禁遮蔽規定」。(圖/報系資料照)根據《文化資產保護法》第 34 條規定,營建工程或開發行為,不得破壞古蹟、歷史建物,亦不得遮蓋其外貌或阻塞其觀覽通道。因史博館外牆也是歷史建物,前北市副市長李永萍推測,史博館動工前恐曾取得柯市府同意,亦曾聽說當年柯市府某位文資大老強烈反對鬆綁史博館歷建,但被強力施壓後封口,呼籲也是建中校友的蔣萬安市長,重行檢視昔日當年決策過程,守護全民記憶。 本刊調查,史博館修繕爭議不只外牆遮蔽。因史博館全區,包括正門廣場前方、由已故宜蘭籍雕塑大師楊英風設計的「龍谿園」,在民國96年時任北市長郝龍斌將其列入受《文資法》保護的「歷史建築」。但107年底柯市府的文資審議會,卻將史博館從外牆到龍谿園間的區域排除在歷建外,而史博館整修工程當時「恰巧」剛動工。整修完成後的「龍谿園」從原先楊英風設計的中式園林,變成日式枯山水及韓國草坪混搭,僅留下涼亭,被學者批評是對台灣前輩藝術家的嚴重不敬。(圖/趙世勳攝) 宜蘭大學博雅學部教授陳復說,龍谿園是國府遷台後首座公營、也是當時全台最袖珍中式園林,為紀念籌建史博館積勞成疾過世的首任館長包遵彭而設,受託規劃的雕塑大家楊英風,當時創作力旺盛,他融入傳統文化意向,透過曲水石橋區隔緊鄰南海路「鬧中取靜」,讓民眾得以就近親近大師美學。 楊英風堪稱戰後台灣美術史巨擘,他率先提出景觀雕塑概念,強調藝術與個人互動,被推崇為臺灣文化藝術產業現代化的先行者,為人熟知作品多為金屬雕塑,親自操刀的中式園林不多,柯市府文化局為何在107年排除「龍谿園」歷建資格,北市文資會記錄未明敘理由,引發好奇。 歷建失去「保護傘」後常遭遇浩劫,修繕後的龍谿園,原中式園林也被「半日式枯山水混搭韓國草坪」取代,藝術巨擘風貌挨批名存實亡,草坪上放置「懷舊是危險的嗎」鐵牌,更被文化界人士抗議「暗搞文革、還不忘嘲諷反對者」。政壇則傳出當年文化部與柯市府有人看「中式園林」礙眼,就算園林出自本土雕塑巨擘楊英風手筆,但凡「政治不正確」,都難逃逐步消失命運。 史博館館長王長華澄清,因整修廣場水池才拆園林,但後來修繕團隊發現重砌難以回復楊英風作品原貌,曾尋求楊英風後人諒解。根據立院預算書顯示,國立歷史博物館修繕計畫原訂總經費10億413萬5千元,(文化部)中央公務預算負擔8億5,351萬5千元,其餘1億5,062萬元由「國立文化機構作業基金-國立歷史博物館作業基金」預算支出,但因工時延長與疫後通膨因素,文化部後爭取追加預算至12.7億元。長期關切藝文事務的前北市副市長李永萍分析,博物館、文化場館近年整修常牽扯意識型態,及政治干預陰影。但設立史博館不就為保留「歷史」,若連「歷建」都難保,還奢談什麼?盼主政者別僅聚焦「顛覆歷史記憶」,應用更開闊胸襟面對歷史,才能發揮「鑑古知今」價值。史博館表示,館內空間整建及外部庭園景觀更新之際,將秉持博物館專業,持續向前走,歡迎各界先進持續給予指教,並尋求社會多元聲音的最大共識。
整修5年多…史博館開幕竟還有「錯字、卷軸落塵」 館長回應了
國立歷史博物館閉館整修5年多,2月21日正式打開大門開放民眾參觀,但許多人看展後大驚,整修這麼多年,開館特展《筆墨豐碑》單元卻見品名卡出現多處錯字塗改、品名未列出時代,甚至卷軸還可見落塵,擔心是否匆促開館而未顧及展覽品質,甚至可能造成藏品損傷。館長王長華回應,同仁或有心急和疏忽,但一切都是她督導不周,目前外界提出的問題均已改正完畢。史博館剛開幕即有大批觀眾興沖沖前往,但隨即反應有品名卡出現修正帶蓋過錯字,並以手寫字塗改錯誤處,且大多數作品都未列出時代,或以手寫補上年代,認為品名卡是藏品與大眾間的知識媒介,不僅要內容正確,也要兼顧門面,手寫塗改失之草率。王長華表示,重新開放後便陸續收到各界意見,品名卡塗改係在布展時以典藏品上資料直接輸出,「應是沒有校對而出現錯誤,廠商重新輸出期間,因心急求好而手寫塗改。」《筆墨豐碑》展品多為一時之選,包括溥心畬、張大千、黃君璧、林玉山、傅狷夫等名家之作,然而觀眾也發現卷軸的「地棍」出現粉塵堆積,恐有損害畫作疑慮,更擔心是附近捷運工程對史博館建築本體造成影響,藏品安危堪慮。王長華說明,法國羅浮宮才發生有人對《蒙娜麗莎》潑湯汁,為保護水墨書畫在近日加裝壓克力框,上端螺絲鎖牆面後出現粉塵,也立即在事後完成清理。
史博館將「台灣化」?藍指大都會博物館藏全球文物從沒聽說要「美國化」
媒體報導,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王長華打算將該館定位為「一座貢獻給理解台灣近現代社會文化發展史的博物館」,此舉引發藍營憂心,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教文體育組召集人陳學聖質疑,史博館此舉恐失去自己的優勢與特色。陳學聖說,近年來跟台灣相關的博物館太多了,包括台史館、台文館、台博館、史前館、原民館、客家館…等,各館之間內容重複甚多,而且展品的數量和豐富性有限。至於「唯二」以中華文化為主的「故宮」和「國立歷史博物館」,如果也跟著「台灣化」,只會讓展示更貧乏無趣。陳學聖強調,台灣在文化上追求主體性是對的,但並不表示要把內容侷限在台灣,排斥其他文化。例如大英、羅浮宮及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收藏了世界各大文明的古物與藝術品,從來就沒有人要求這些博物館「英國化」、「法國化」或「美國化」。假如國內每個博物館都非得和台灣連結不可,那麼像中研院史語所收藏甲骨文是否也要「台灣化」?外傳國立歷史博物館也將轉型「台灣化」「近代史化」,引發藍營及藝文界的高度關切,陳學聖也呼籲史博館應博採眾議,勿一意孤行。(圖/報系資料照)陳學聖表示,史博館成立之初,有兩批主要典藏,一是來自河南博物館的文物,另一則是接收日本侵華時期掠奪的古物。陳學聖認為,史博館雖與故宮同樣是以中華文物為主要館藏,但做為台灣第一個展示藝術作品的「國家畫廊」,經營出以美術為核心的特色,這是與故宮稍有區隔的藍海策略,而且值得繼續延續下去。但是,王長華一方面認為史博館聚焦於美術是名不符實,另一方面,又要彰顯它對台灣美術史的貢獻,豈非自相矛盾?陳學聖表示,民進黨愛標榜台灣的海洋文化。但海洋文化的特色就是具有包容性,兼容並蓄,假如一味封閉自戀,那就不是海洋文化,而是狹隘的島嶼文化。他非常期待史博館整修後,可以彰顯台灣海洋文化恢宏的氣度,尊重博物館的專業,不要因為意識形態而削足適履。陳學聖建議,史博館應召開專家會議,確認重啟的方向,以免狹礙的決策,讓史博館跨出的第一步就侷限了自己的未來。藝文界人士私下指出,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以其文物收藏跨全球數千年歷史而聞名,觀光客造訪,可在同一天遍賞完整的埃及墳墓、日本各時期的武士盔甲、中國歷代的瓷器精品等,是觀光客必到的文化重鎮。儘管美中關係近年緊張,也從沒有聽過美國人主張將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去中化」「美國化」。該人士指出,國際知名博物館多有足以吸引全球觀光客的典藏及展出,歷史博物館既然是國家級的博物館,也應思考在現有館藏的基礎上,如何吸引全世界的觀光客朝聖,若觀光客到台灣看到的博物館內容都大同小異,不僅難以吸引民眾及觀光客朝聖,博物館「典藏、研究、展示、教育」等四大功能恐難充分發揮,想收支平衡可能也會更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