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破壞
」澄清湖旁高球場違規連環爆污染水源、濫用農藥 高市府強制收回重造
高雄市政府近日決定不再續租澄清湖旁的高雄高爾夫球場,並已展開法律行動要求業者拆屋還地,未來將把這片土地轉型為結合休憩、生態永續與防洪的公園,此決策源自該高球場多次違約營業且違法使用農藥,對周邊環境及市民健康構成嚴重威脅。這座60公頃的高雄高爾夫球場位於澄清湖旁,是市內重要的水源保護區,2000年該場館取得體育委員會核發的營業許可證,並在2011年簽署了租賃合約,租約於2023年6月到期後,業者並未停止營業,而是持續違規使用場地,並違反合約中包括開放市民休憩、提供市民7折優惠及教學時數等公益承諾,2023年7月以來,球場在無續約的情況下持續營運,引起市府高度關注。此外,近年來球場在使用農藥方面的違規行為更成為焦點,8月高雄市政府多次派員至現場稽查,發現該場違法使用禁藥「毒絲本」等農藥及大量除草劑,並從場內的水池和草皮中驗出多項農藥殘留,尤其在凱米颱風期間,球場未能妥善維護水土保持,造成豪雨後排水流入澄清湖,疑似對水質造成污染,市府工務局、農業局與環保局分別針對違規農藥使用、除草劑管理及水土保持問題,對業者展開調查並裁罰合計130萬元,違法行為的持續和反覆,讓市府決定採取更嚴格的法律措施,收回公有土地。市府表示,除了違反《飲用水管理條例》與《水土保持法》,該高球場也未達到都市計畫中的公園用地規範,不僅缺乏公益性,長期的環境破壞更引起市府決策者的重視。工務局長楊欽富指出,這片土地的規劃早在澄清湖列為飲用水保護區後就已被要求謹慎使用,但業者長期未遵守相關管制措施,且並未積極回應市府的改善要求,未來市府將積極規劃此地轉型為生態永續與防洪用途兼具的公共休憩區,讓這片水源區的土地能夠回歸市民。針對水源保護、環境污染和公共安全問題,市府重申將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法規,確保澄清湖周邊的安全和生態平衡,未來高雄市政府將積極推動該地段轉型,為具生態保護與民眾休憩功能的永續公園,提供市民更健康、安全的公共空間。
僅3成建材符合ESG綠建築難度高 營建業自組旗艦隊建議「獎勵先行」
ESG日益受重視,火車頭產業營建業者也跟著動起來,推動綠建築、淨零建築,但中華民國不動產聯盟總會會長林正雄坦言,「談起來仍有點力不從心!這2年也漸漸找到方式。」「目前只有3~4成建材符合ESG,建築業是整合產業,如果各業者都能把ESG深植品牌和經營理念,才有可能真的打造成一座綠色建築。」林正雄表示,未來碳費陸續開徵,預期5年內,台灣整體營建業將至少增加15%以上相關成本,面對日益明朗化的綠色通膨,只會造就終端售價不斷攀漲,目前房價已高漲,不希望綠建材的成本這麼快反映在房價上,他建議政府「獎勵先行」方能改善整體產業體質,應訂立更明確、更積極目標,讓更多建商能有法遵從,像是舉凡只要符合ESG門檻的建案,能獲得銀行較優惠的貸款利率,或相關主管機關增加容積獎勵,勢必能讓更多建設業積極投入改變,也能讓業者喘口氣。如何建構完整上下游達成綠建築,業者也開始自組「ESG建築旗艦隊」。林正雄表示,建構建築減碳生態圈的難度很高,供應鏈全面深化改革大約需要5~10年準備期,首要是必需協助ESG知識普及,以及研發符合ESG的創新技術,環環相扣,這股趨勢將驅動企業轉型、產品升級,也意味著全新大洗牌的時代來臨,不願意投入綠色供應標準,將面臨淘汰,而供應鏈夥伴對綠色商機應化被動為主動,配合政府政策,產出符合淨零碳排的產品,為建案所用,降低環境破壞,在綠建築的起跑線中站穩腳步。旗艦隊之一冠軍建材董事長林榮德表示,冠軍透過減量化、重複使用及循環利用3大原則,推動建築產業的綠色低碳轉型。至今冠軍的再生綠建材標章產品比重已達55%,年底前將提升到65%,2024年上半年再生綠建材產品銷售較去年成長26%。近期推出的「科技節能石」結合兩大綠色工法「節能外牆乾掛系統」及「屋頂隔熱節能系統」,成為國內唯一取得高性能綠建材「節能類標章」,這款被譽為冰鋒衣「節能外牆乾掛系統」,能有效降低建築物能耗,在炎熱氣候中降低室內溫度達4度,減少冷氣用電24%至36%。冠軍也是目前國內唯一符合ESG的磁磚業者。富旺國際總經理林宗毅也表示,富旺長期投入ESG永續計畫,涵蓋生態環境、經濟穩定和永續社會等面向,10年前已超前布局攜手台大實驗林,展開植樹保育計畫,共計1800顆紅檜,及節能減碳無紙化管理;在企業社會責任上,以行動力實踐永續,專注人才培育,捐贈200萬元予東海大學啟動ESG旗艦計畫,培育未來企業所需的永續人才。另外旗艦隊還包含日立冷氣及櫻花廚具等,4大知名品牌也共同推動「全國建築菁英公益名人賽」,9月5日起將於北中南舉辦3場盛大賽事,以「慈善揮桿、永續建築」為活動主軸,以球會友交流專業,共同激盪更多永續創新應用,公益所得捐贈予「桃園市政府做好事公益平台」援助家防中心。林正雄表示,不動產聯盟未來將延續ESG盃賽事,透過公益球賽凝聚產業菁英,並增進ESG交流達到共創綠色雙贏,此次活動也是房產業對永續環境的共同宣言,期待未來有更多企業共襄盛舉。
滾回家去!巴塞隆納住民反觀光 抗議人士「水攻 」無辜觀光客
西班牙大城巴塞隆納(Barcelona)以眾多歷史建築與文化景點著稱,是國際知名的旅遊勝地。然而近日大批遊客湧入巴塞隆納,嚴重擠壓了當地居民的生活空間,也拉高了居住成本,因此引發排外情緒。約有2800名反觀光抗議人士7月6日聚集在巴塞隆納街頭,以遊行表達對觀光過度的不滿,甚至有示威者拿出水槍對著街邊用餐的遊客射擊,場面相當混亂。據《CNN》報導,此次示威由100多個當地組織串連,並由「旅遊發展鄰裡議會」(Assemblea de Barris pel Decreixement Turístic)領頭,聚集約2800名抗議者走上巴塞隆納街頭,抗議西班牙旅遊業失控造成的亂象。示威者喊出口號「觀光客滾回家」,還高舉「巴塞隆納是非賣品」標語,譴責過多的觀光客為城市的公共服務帶來壓力,還造成城市居住成本上升,以及生活品質下降。無獨有偶,類似的抗議活動最近也在西班牙的海洋度假勝地加那利群島、馬略卡島發生。根據西班牙官方數據,光是2023年,就有超過2600萬名遊客曾在巴塞隆納過夜,消費金額高達138億美元(約新台幣4495億元)。此前,巴塞隆納市市長科博尼(Jaume Collboni)已經在6月宣布,將從2028年1月起停止發放新的短期租賃許可證,目前核發的逾1萬張也將全面取消,藉此遏止因為遊客競價而高漲的居住成本。科博尼6日還強調了他最近針對減少大眾旅遊業影響宣布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將夜間旅遊稅提高到4歐元(約新台幣140原),並且限制遊輪的乘客數量。巴塞隆納日益增長的不滿情緒,與西班牙其他地區的類似抗議活動相呼應。4月,加那利群島居民就曾動員抗議過度旅遊,指責遊客不僅造成了環境破壞,還抬高了生活成本,逼迫他們搬離家園。隨著全球旅遊業從疫情大流行中復蘇,世界各地旅遊熱門地區,遊客數量都創下歷史新高。這種激增可能對當地經濟和旅館業有利,但也帶來了各式各樣的負面影響。為此,許多旅遊景點都市都制定了旨在打擊過度旅遊的舉措和限制,包括新設立的旅遊稅,或是熱門景點的參觀人數上限等。
今夏「上呼吸道傳染病」異常高峰 醫示警:炎熱環境恐削弱免疫系統
近期疫情升溫,不少急診和兒科醫師也反應病患增加,甚至出現急診爆滿的情況。對此,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內科醫師姜冠宇也指出,今年夏季上呼吸道傳染病異常高峰爆發,但這原本應該是在冬季流行,他也解釋,炎熱的環境可能會削弱免疫系統,導致感染後症狀更加嚴重,提醒大家要特別注意。衛福部曾指出,上呼吸道傳染病的傳染途徑,主要是藉由病患咳嗽或打噴嚏所產生的飛沫,將病毒傳播給周圍的人,秋冬季節由於受氣候因素影響,人多於室內活動,大大增加了傳染因素。姜冠宇日前在IG表示,秋冬季流行的上呼吸道傳染病,如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流感、新冠肺炎及黴漿菌等,卻在夏季進入高峰,「環境溫度上升會影響免疫系統,特別是B細胞(就是產生抗體的那位)降低,導致對病毒的適應能力下降,其他免疫反應上升,但不代表免疫力變好」。姜冠宇也引用美國心臟協會今年3月在芝加哥發表的研究,指出氣候指數(UTCI)每上升5度,相當於攝氏溫度上升2至3度,在高濕度環境中,免疫B細胞會降低6.8%,這代表人體對病毒的適應性免疫下降,雖然其他免疫反應上升,但並不意味著免疫力變好,反而感染症狀會變得更嚴重。姜冠宇強調,在炎熱環境中,若無法將溫度調節至26至28度的舒適範圍,免疫力可能會變弱,這也說明了氣候變遷可能改變傳染病分布的原因,提醒大家要注意未來傳染病的變化。他還指出,環境對健康的影響重大,因此未來的居住設施可能需要具備調節室溫的設備,「也要減少環境破壞,氣候變遷下,需減少環境破壞,以維護健康。我們要追求碳中和,也是在保護我們自己啦」。
羅大佑當爸後為後代反思 集結音樂人吐心聲「真的要這樣繼續下去嗎?」
羅大佑日前發行一首關於環境永續發展全新單曲〈地球母親〉,他近兩年由家庭、女兒開始,進而反思到下一代的前景,疫情的反噬、環境的污染、氣候的異常,都已不再是一個新聞議題,而是每個人生活的日常,他因此開始思考如何為下一代留下永續發展的生活環境、如何用幾個音樂人之力,喚起更多人對於地球環境破壞議題的關心,是寫下該曲的唯一原因。羅大佑將推出一系列關於地球永續的作品。(圖/大右音樂)「永續生活」已是全人類生存的最重要議題,在這首歌裡,音樂人們用磅礴溫暖的旋律與齊唱,來層層的齊心提醒人們,重新回到這個似已再也無法迴避的問題:「我們真的要這樣繼續下去嗎?」值得一提的是,〈地球母親〉是羅大佑近期少有的共同創作作品,該曲由羅大佑、易家揚共同寫詞,朱敬然擔任製作人,三人花了極長時間不停討論及修正,總共用了兩年才完成這個作品,而光是編曲方面就有四個版本,可見他們對於該曲的堅持及講究。易家揚多年前入行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滾石唱片擔任企劃,當時就已非常景仰羅大佑的他,直到三十年後才經由朱敬然的引薦,首次跟羅大佑合作,他也不負在業界多年資歷,在三天內交出完整的第一版歌詞,令羅大佑非常驚喜及佩服。該曲也可以說是羅大佑今年開始的全新計畫的開門曲,他在疫情期間的創作能量又重新被激發,從2021《宜花東鹿》、2022《安可曲》、2023《愛‧河‧人間》,他腦中的想法滿到排隊在等,而他將推出一系列關於地球永續的作品,期許透過一點一滴的努力,讓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能做出一點點改變,累積起來將是巨大的改變,讓後代子孫也能擁有一個美好的地球。
南韓「爭議領土」驚現不速之客 褐鼠經不明途徑登島數量暴增
南韓的獨島(日本稱為竹島),是位於日本海的島嶼,距離南韓慶尚北道鬱陵郡鬱陵島僅87.4公里,但該島過去一直與日本有主權爭議的問題。而如今南韓環境監管單位發現,獨島上竟然出現褐鼠,而且數量眾多,不僅成為島上唯一哺乳類,同時也大肆破壞島上環境。根據《韓聯社》報導指出,南韓環境部大邱地區環境廳於19日表示,目前獨島上的褐鼠已經突破百隻,目前預計於2025年5月前往獨島上了解褐鼠的棲息情況,同時也會制定相關驅鼠的方案。環境廳也表示,雖然早已認知到褐鼠的危害,但由於獨島本身地理位置的關係,不僅交通不便難已前往,同時也很難推動驅鼠相關作業。據了解,褐鼠長年棲息在下水道、水溝等陰暗處,雖然視覺上較弱,但有著發達的嗅覺、聽覺,再加上其習慣挖出大範圍的地洞作為藏身之處,對於環境破壞甚鉅。除此之外,一隻母褐鼠每年可產460隻幼鼠,長久放任下去,獨島將會被褐鼠給占領。而根據2021年時的推算,獨島上估計有100至150隻褐鼠,而目前除了島上人類、警備隊所飼養的犬隻外,目前褐鼠是獨島上唯一的哺乳類動物。在2023年,也3次觀測到褐鼠的蹤跡,其中包含在太陽能發電廠、直升機升降場都可以看到褐鼠的排泄物,在太陽能電廠附近甚至可以發現褐鼠挖掘的洞窟。除此之外,獨島上所設置的紅外線感應攝影裝置,也在2023年5月至10月這段期間,拍攝到716張內有褐鼠的畫面。環境廳相關人士分析,由此可證明褐鼠在獨島上的密度是越來越高。
雪霸大鹿林道驚見「成千上萬馬陸大遷徙」 網憂天災前兆…專家說話了
自4月3日花蓮發生規模7.2強震後,至今已超過1300起餘震,讓人憂心忡忡,擔心又發生大地震。有民眾日前在雪霸公園導覽,行經大鹿林道西線看到成群的馬陸遷徙,看了密集恐懼症發作,也不禁擔憂是否是地震或天災的預兆,掀起議論。一名網友在臉書《我是頭份人》社團PO出20秒影片,提到雪霸農場活動組組長族至大鹿林道西線導覽時,發現馬陸大遷徙,猜測可能會發生地震與豪大雨,因而提醒大家不要去爬山,遠離溪邊。專家指出,馬陸遷徙通常是因為原棲息地環境改變。(圖/翻攝自我是頭份人臉書)畫面中可見,成千上萬隻馬陸在滿是石頭的林道上,朝同一個方向緩慢前進,令人渾身發毛,起雞皮疙瘩。網友看完後,紛紛留言:「天啊~馬路跑出來很多請大家要注意大地震喔」、「天佑苗栗~是否天災的前兆」、「天啊,豪大雨可以嚴防,但地震怎麼防!」、「願大家都平安,不要再有災難了!」、「這個很異常~多注意了」、「動物比人類敏感,也可能是在地層關係,逃難大軍」。事實上,馬陸、螞蟻等昆蟲大量遷徙過去也有案例,而且常出現的大雨過後,曾有專家指出,近年來國內生態環境破壞減少,馬陸等昆蟲大量繁衍,會集團遷徙通常是因為原棲息地環境改變,例如下雨,屬於正常現象,目前沒有科學證據顯示是地震的前兆。
溼地殺手「互花米草」入侵金門 活化石「鱟」岌岌可危
活化石「鱟」4億多年前古生代泥盆紀就已出現在地球上,2019年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為瀕危物種,早年族群曾遍布台灣本島北海岸及西海岸,目前僅剩金門及澎湖有成鱟穩定上岸產卵紀錄,但數量非常稀少。金門在地人士疾呼,除因人為影響外,有「溼地殺手」之稱的外來種植物「互花米草」也限縮鱟群的生存空間,盼政府重視。金門縣水產試驗所內設有全台唯一的「鱟生態文化館」,每1隻鱟平均約有25年壽命,要活到第4年才會成年,雄鱟會一輩子附著在雌鱟身上,緊緊相依不分離,又被稱為「夫妻魚」,早年族群曾遍布台灣本島北海岸及西海岸,近幾十年來隨著人類過度捕撈與環境破壞,棲地急遽減少,野生族群數量持續下降。長期關注生態保育的退休老師洪清漳表示,金門早期因處於軍管之下,海岸不得任意進出,有效減少人為干擾,西、北海岸潮間帶均有穩定的鱟族群分布;但自解嚴後隨著,人為開發破壞加劇,金門鱟群的棲地正逐年縮減,縣府雖於2000年初劃設800公頃「金門古寧頭西北海域潮間帶鱟保育區」,但嚴重的人為干擾,如今只剩金城雄獅堡至建功嶼一帶的潮間泥灘環境較適合鱟生存,棲地環境岌岌可危。洪清漳也指出,鱟的棲地除人為破壞外,還遭受有「溼地殺手」之稱的外來種植物「互花米草」大舉入侵有絕大的關聯。互花米草耐鹽、耐淹、又抗風浪,根系可深入地下達60公分,單1植株每年可繁殖逾100株,密集生長的群體不僅會減低水流,也嚴重限縮鱟群等潮間帶生物的生存空間。金門縣府表示,互花米草分布區域為鬆軟泥灘地,加上金門潮汐潮差大,人力移除不易,加上受限於經費編列與多數鄉親擔心破壞潮間帶,反對以重型機具移除,2022年曾委外人力移除,但後續多處區塊無人投標,目前僅先針對重要地區清理,日後將再考量修正標案。對此,洪清漳表示,縣府執行移除的時間、工法不對,結果愈清愈糟糕,互花米草應趁其根淺時立即清除,而非累積一段範圍後再發包移除;另在挖除工法上未將斷根清除乾淨,使得「春風吹又生」,建議未來必須堅持「全面監控、立即根除」,才能將外來強勢植物完全根絕,還給鱟群開闊的棲地。
流感攀十年高峰! 專家示警:禽畜病毒「跨物種傳播」勿輕忽
台灣流行性感冒疫情大幅升溫,可謂近十年來最高峰!流感引發肺炎與死亡的整體人數有回升跡象,被視為2024年一大挑戰。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率領團隊於《健康智慧生活圈》直播節目列出全球大流行人畜共通傳染歷史疫情,並指出病毒基因重組成新變種病毒,傳給人類再大量散播病毒,即所謂「外溢效益」,風險不可輕忽。流感引發肺炎與死亡人數回升人類於1918年發現流感不斷變異。COVID-19興起後,流感疫情也上升。目前台灣流感疫情以A型(65.7%)為主,B型(27.1%)其次。流感高風險族群如年長者、有慢性病史、孕婦、癌症病患、具神經系統疾病患者等。流感高風險患者與COVID-19相同,因此疫苗的施打策略也相同,除醫護人員外,以高風險族群為優先施打對象,避免感染流行性感冒後轉為重症的風險。年長者有慢性病史孕婦癌症病患具神經系統疾病患者許辰陽醫師表示,大多數感染流感的病患都屬於輕症,如發燒、倦怠、頭痛、咳嗽,甚至噁心嘔吐、骨骼肌肉痠痛等一般症狀,少數患者會出現重症或併發症如熱痙攣、腦膜炎、心肌炎等症狀;孕婦可能會有早產風險等。▲大多數感染流感的病患屬於輕症,如少數患者會出現重症或併發症。(台大公衛團隊提供)流感引發肺炎與死亡的整體人數有回升跡象,代表台灣的流感疫苗的接種率仍不足。民眾務必在生活中要提高防疫的警覺,除了要施打XBB.1.5疫苗以及流感疫苗,在出入公共場合與醫療場所應配戴口罩。專家提醒,從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CDC)通報紀錄顯示台灣2023年流感接種率,65歲以上長者只佔5成,學齡前幼兒佔6成,須持續注意流感疫苗中脆弱族群(如:年長者、孕婦、兒童、慢性病患者)施打情況,此外,克流感藥物使用、臨床照護也皆須提高警覺。流感病毒容易變異 每年都需接種過去流感包含三價、四價疫苗,現今台灣在可負擔情況下實施四價疫苗施打。然而,人畜共通傳染、流感病毒變異,使得流感疫苗不斷重組。人類流感疫苗發展呼應COVID-19疫苗快速演進,與病毒快速變異、人類生態環境破壞、氣候變遷有關。流行性感冒一直受到科學界與醫界的關注,並投入許多資源研究流感疫苗,主要仍是流感病毒容易造成世界流行,也會出現地方流行。造成流行的原因在於流感病毒中抗原基因轉移(antigenic shift)與抗原基因漂移(antigenic drift)2種機轉影響,當2株不同的病毒在適合的宿主內,就可能使得2株病毒的抗原基因出現變異產生新病毒株,造成大流行,例如1957年亞洲流感與1968香港流感便是如此。新病毒株可能在人類族群內或不同動物群體內經過馴化後,表面抗原出現些微變異,引發季節性的流行,也因此每年都需要接種流感疫苗。由於季節性流感已在人類族群內存在一段時間,通常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因此通常不會出現重症案例,流行趨勢會較抗原轉移造成之流行來的小型。2023至2024年流感季分離病毒株有H1N1、H3N2、B Victoria等病毒株,這與每年接種得流感疫苗能否提供保護有重要的關聯,如今年所施打的流感疫苗為四價流感疫苗,也就包含針對前述幾種病毒的抗體。進一步證實WHO今年對於流感病毒株的預測正確性,目前施打的疫苗可有效提供對現行流感病毒株保護力,專家呼籲尚未施打流感疫苗的民眾,應盡速接種疫苗。流行性感冒跨物種傳播風險全球大流行人畜共通傳染病毒包含:H1N1、茲卡、伊波拉、MERS等,因生態環境問題,病毒傳播至不同物種之間,基因重組機率越來越高。研究發現,蝙蝠身上帶有多種病毒,通常不會直接傳染給人類,而是先感染中間宿主如:穿山甲、水貂、紅狐等,產生病毒基因重組,利用新變種病毒傳給人類,由人類大量散播這些病毒,即所謂外溢效益(Spillover)。根據《刺胳針》(Lancet)發表一項研究指出,人類經過全球變遷、氣候變遷、土地利用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森林砍伐,人類與動物接觸生態環境改變,原本人類與動物生長在兩個平行世界,因上述人為破壞,使病毒在人類與動物之間有機會產生基因重組,而出現新變異株,這些新變異株經過全球人類傳播而擴散,最後可能逆傳染給動物。若不重視人畜共通傳染外溢、反外溢風險,將不斷出現新變異株,研發新疫苗對抗病毒變化將會變得相當困難。流感病毒跨物種傳播十分需要關注,目前常見禽流感如H5N2、H5N1、H7N9、H10N8等、豬流感H1N1、馬流感H3N8、H7N7。其中禽流感主要在候鳥與家禽中流行;豬流感源於家禽與豬隻間傳播,由於豬隻與人類生活環境關係密切,當豬隻感染禽流感,同時又帶有哺乳類的流感抗原時,就有可能產生新病毒,進而傳染給人類造成大流行;馬流感於馬群間傳播,多數為呼吸道輕症,H3N8致病性較強,感染馬隻併發細菌感染風險較高,偶有獸醫或飼主因高濃度接觸受感染報告。▲流感病毒跨物種傳播需要關注,常見如禽流感、豬流感、馬流感。(台大公衛團隊提供)杜絕病毒 三段防治達到宇宙健康以流感為例,很多中間宿主可能成為傳染病流行的源頭。因此,需面對不同的傳播途徑,包括水或空氣傳播。為了杜絕傳染病的發生,必須構建一個三段防治的架構。在傳染病發生之前,努力避免接觸和避免病毒與共同動物混合,從而防止基因的重新組合;在次段預防中,基因監測變得至關重要;第三段預防則是指希望在傳染病爆發之後,能夠採取有效手段預防進一步擴散和傷害的發生。【影片這裡看】健康智慧生活圈線上直播–宇宙健康防治傳染病大流行-新冠肺炎EG.5/JN.1疫情盛行
日研究驚爆雲層中有「塑膠微粒」 遇紫外線將產生溫室氣體
先前才有科學家在全球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中發現塑膠微粒的存在,現在又有日本科學家發現,其實在雲層中也有塑膠微粒,而且更麻煩的是,這些塑膠微粒被紫外線照射到後,就會產生溫室氣體,加劇地球的溫室效應。根據媒體報導指出,學術期刊「環境化學快報」(Environmental Chemistry Letters)日前刊登一篇論文,是由早稻田大學創造理工學院教授大河內博領軍的研究,他們從富士山、神奈川的高山上收集雲層的水氣,之後透過成像技術來確認這些水氣的物理與化學特性。結果研究團隊從中發現了塑膠微粒的存在,每公升的雲層水氣中含有6.7至13.9塊的塑膠微粒。而這些塑膠微粒中當中有9種不同的聚合物與1種橡膠,大小介於7.1至94.6微米。也由於部分聚合物具有親水性,這也代表著這些塑膠微粒有著快速形成雲層的作用,對於天氣影響甚巨。除此之外大河內博也提到,這些塑膠微粒被紫外線照射後,會分解並產生溫室氣體,對地球溫室效應影響頗大。大河內博表示,塑膠微粒汙染問題必須要積極解決,否則會在未來帶來不可逆的環境破壞,同時也會讓氣候變遷等問題真正的出現在人們眼前。
民團登報籲反戰 憂沖繩變戰場
沖繩的反戰、反美軍基地聲浪不斷,反對美軍普天間機場搬遷至日本沖繩縣名護市邊野古的沖繩市民團體「沖繩意見廣告運動」周日(4日)在4份報紙上刊登廣告,呼籲「勿把沖繩、勿把島嶼變成戰場」。值得注意的是,在沖繩民眾呼籲和平外交之際,俄羅斯太平洋艦隊(the Pacific Fleet)昨(5)日開始在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域「秀肌肉」,展開為期16天的演習。美軍普天間機場是位於日本沖繩縣宜野灣市的一座美軍陸戰隊航空基地。因美軍不斷惹出事故,如2016年4月一名20歲沖繩女性遭美國前陸戰隊員性侵並殺害,以及軍機升降導致的噪音、環境破壞等重大問題,讓沖繩民眾反感,當地不斷掀起關閉普天間基地的聲浪。據日本《共同社》報導,「沖繩意見廣告運動」的全國發起人上周二(5月30日)在東京召開了記者會。法政大學前校長、名譽教授田中優子當時說,「日本正推進增強軍備。沖繩的問題就是所有日本人的問題。」面對日本政府強化防衛力、自衛隊將重心轉向加強南西諸島等防衛政策,「沖繩意見廣告運動」4日在《東京新聞》、《南日本新聞》、《沖繩Times》、《琉球新報》4份報紙刊登廣告,呼籲「外交比飛彈更重要」、「勿把沖繩、勿把島嶼變成戰場」。廣告指出,日本擁有反擊能力和增加防衛費,「這是要把日本全國變成戰場」,強調「生命更可貴」、「要愛而非爭鬥」。在沖繩民間團體憂心美軍普天間機場搬遷,恐讓日本捲入台海危機之際,俄羅斯近年也增加了在日本附近海域的軍事動態。據《俄衛網》援引俄國防部5日在Telegram發布的消息報導,俄太平洋艦隊當天在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海域進行戰鬥演習,演習將持續到6月20日。參與演習的包括60多艘俄羅斯軍艦和支援艦艇、約35架海軍飛機、沿海部隊和1萬1000多名軍事人員。
清明連假來了!遊客去墾丁玩要注意 絕不要犯「這3種行為」
清明5天連假將至,將有大批遊客湧入墾丁,為此,墾管處提醒民眾,在沙灘、草原或民宿內都不可以任意燃放爆竹煙火、丟棄垃圾、以及騎乘沙灘車,這些都觸犯國家公園法、消防法、空氣汙染防制法等,最貴可處10萬元罰鍰。墾管處指出,在墾丁國家公園內的海岸沙灘等景點燃放爆竹煙火、丟棄垃圾,是違反國家公園法第13條第八款第6目公告禁止事項「禁止從事燃放爆竹煙火之行為 」及「任意拋棄果皮、紙屑或其他汙物」,可處1500元罰鍰。至於沙灘車部分,墾管處表示,墾丁國家公園內雖有業者以沙灘車勇闖叢林及地景打卡來號召遊客,但因該活動路徑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環境破壞及遊客翻車等安全問題,所以目前國家公園內是禁止騎乘沙灘車遊憩活動,若違反國家公園法第13條第八款第6目公告禁止事項「禁止從事沙灘車遊憩活動」,可開罰3000元。此外,墾管處還提醒民眾,進入山林野地或掃墓,請務必小心用火,如違法放火,依消防法規定處3000元以下罰鍰,若造成公共危險還可能觸犯刑法,同時露天燃燒還會違反空氣汙染防制法,可處1200元到10萬元罰鍰。墾管處強調,為維護國家公園整體環境與保障遊客安全,清明5天連假將結合保七第八大隊加強巡查取締違規,今年元旦、春節及228等連假已取締沙灘車業者及遊客共13人次,呼籲遊客勿再以身試法。
淡水秘境遭毀還恐被賣 在地人怒:營建署想錢想瘋了
新北市淡水區以優美風景和豐富歷史文化聞名,金色水岸自行車道末端更藏著絕美秘境,該處緊鄰大海與潮間帶,還曾吸引丹頂鶴一家駐足而引發關注,此址原作為垃圾焚化爐使用,而如今焚化爐已無需求,當地民眾原期待能回歸自然、成為公園,盡可能補償生態,營建署卻規劃成為產專區,賣給財團後繼續牟利,民眾則怒轟營建署「想錢想瘋了」,希望能以環境為最優先考量。
有毒物質已滲入土壤! 俄烏戰爭對烏克蘭環境造成毀滅性影響
俄烏戰爭正在毒害烏克蘭的空氣、土壤和水質,來自砲彈、導彈和軍用車輛的重金屬、燃料以及化學殘留物質已滲入土壤,雖然尚不清楚污染程度,但專家擔心戰爭持續下去將對該國的農業生產力造成長期傷害,大範圍的污染不但威脅著當地野生動物,同時還增加了罹患癌症、呼吸系統疾病的機率。據BBC的報導,基輔當局已要求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ited Nations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協助烏克蘭評估戰爭造成的環境破壞。該機構及其合作夥伴的初步檢測後表明,該國許多地區恐將留下「禍害子孫的有毒汙染」。俄羅斯對烏克蘭全境的大規模轟炸已導致當地許多化工廠或汙染物儲存設施遭到破壞,這引發了一系列環境汙染。據UNEP在1月份整理的最新數據顯示,自戰爭爆發以來,保守估計有618個工業或關鍵基礎設施遭到破壞或摧毀,而實際數字恐怕高出更多。烏克蘭環境保護和自然資源部副部長斯塔夫丘克(Iryna Stavchuk)也表示,政府已經派出100名專員對受關注地點的土壤和水進行取樣。不過因檢查人員無法接近戰區,因此難以全面評估戰爭對環境的損害程度。有鑑於烏克蘭是全球最重要的玉米、小麥、大麥和葵花籽油出口國之一,人們擔憂戰爭將對該國的農業生產力造成長期損害。烏克蘭非營利組織Ecoaction的氣候部門負責人札西雅達科(Evgenia Zasiadko)便表示,「地雷、導彈或軍用車輛的燃料及有害物質都會對烏克蘭土壤造成化學污染。有害物質會被植物吸收,讓農作物變成毒藥。」堪薩斯州立大學的土壤化學家希蒂亞赫奇(Ganga Hettiarachchi)也表示,戰爭造成的土壤污染會導致許多不同的問題,「可能會有數十年或更長時間的負面影響。」此外,戰爭造成的空氣汙染也是一大問題,飛機、坦克和軍用車輛的排放量可能是一個中小型國家一年的排放量,再加上燃料庫、煉油廠結合穿甲彈、TNT引發的爆炸和大火釋放了煙灰、甲烷和二氧化碳等,人們在附近活動恐將吸入大量汙染的金屬粉塵,並增加婦女早產,以及兒童發育遲緩的風險。
巴西擊沉退役航母 環保組織批:有毒物質恐汙染海洋
儘管巴西環保人士曾試圖阻止當局行動,巴西3日還是宣布,他們擊沉了退役航空母艦聖保羅號(NAe São Paulo),環保組織批評,這艘前法國航母裝滿了有毒物質,擊沉它恐汙染海洋。據《衛報》報導,巴西海軍4日找到能接收聖保羅號的港口,並在隔天擊沉它,他們在聲明中說,「我們有計畫的控制航母沉沒,航母距離大西洋巴西海岸350公里,深度為5000公尺。」國防官員表示,船隻會沉入「最安全區域」,環保主義者批評,航母有大量石棉、重金屬等有毒物質,沉入水中會汙染海洋食物鏈。巴塞爾行動網絡(BAN)曾向巴西總統魯拉(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喊話,他在上任時,曾承諾要阻止環境破壞,「他應該立即停止這個危險計劃。」巴塞爾行動網絡和洋守護者組織發表聯合聲明,巴西擊沉航母這行為,違反了3項國際條約。非政府組織稱,這可能對海洋生物和沿海社區,造成無法估計的損害。對此,巴西當局堅稱,最好的做法是讓航母故意沉沒,而不是讓它自行沉沒。據了解,聖保羅號1950年在法國被建造,法國海軍航行了37年,1960年它還參加了法國在太平洋的首次核試驗,1970到1990年也曾部署到非洲、中東等地。巴西在2000年以1200萬美元(約新台幣3.5億元),買下了266公尺的聖保羅號,2005年船上曾發生火災,讓這艘老舊的船加速衰落,巴西去年授權土耳其公司Sok Denizcilik拆除聖保羅號,回收廢金屬,但計畫又被土耳其環保部門終止。之後,巴西將航母帶回,但不允許入港,當局稱,航母對環境存在高風險。
印尼高鐵試營運 列車脫軌翻覆釀2死4傷
印尼與中國合作興建的印尼高速鐵路(HSR),日前進入試營運階段。但是在18日進行測試時,工程列車突然發生翻覆脫軌,最耗導致2死4傷的慘劇。目前印尼政府已經下令暫時停工。根據《海峽時報》報導指出,印尼高速鐵路因為連接雅加達與西爪哇省首府萬隆,因此又稱雅萬高速鐵路( Jakarta-Bandung high-speed railway)。這條高速鐵路是中國「一帶一路」在印尼當地的指標性工程,總長度約有142.3公里。這項工程於2016年1月開工,原定要在2019年下半年完成,結果遭遇各種土地徵收、環境破壞的抗議,又恰好遇上新冠肺炎,因此延遲到2022年底完成。而現在印尼高速鐵路已於11月啟動試營運,計畫要在2023年6月開始運營。但是在18日,印尼高速鐵路卻傳出工程列車脫軌翻覆,最終造成2人死亡4人受傷的慘劇。雖然印尼交通部發言人伊拉瓦蒂 (Adita Irawati)並沒有題到死者的身分,但是西爪哇省警察局長哈桑(Darwan Hasan)表示,意外逝世的2名死者是中國籍的工作人員。在意外發生之後,印尼當局就隨即宣布暫時停工。而印尼議會也要求政府應當重新審視高鐵的工程安全問題。印尼交通協會的交通觀察員拉薩那(Aditya Dwi Laksana)認為,這次的意外發生,可能是因為強行將高鐵的完工日期設定在2023年6月的關係,工作人員為了趕上時現所以不斷地趕工,結果釀成此意外,呼籲應該要繼續延長高鐵的完工期限。
假新聞!謠傳因沒交贖金 7人遭菲律賓綁匪炸船撕票
中國網路近日流傳一則影片,指稱菲律賓近日有7人因為無力繳交贖金,結果綁匪直接在岸邊引爆了載有人質的漁船撕票,一旁觀看的家屬還哭的撕心裂肺,讓人聞之動容。但實際調查發現,這則影片其實是指巴西政府引爆非法淘金的棧板漁船,根本不是綁匪撕票。近日中國抖音開始流傳一段影片,影片中,原本在河上停著好好的漁船,突然發出劇烈的爆炸聲響,火光也隨之直竄天際,一旁還搭配著民眾撕心裂肺的吶喊聲,讓人看的是十分不捨。而影片搭配的文字中也表示,有7人遭到菲律賓綁匪綁架,但因為無力繳交贖金,最後綁匪將他們綑綁在漁船上,之後更是直接引爆漁船撕票。這則影片也讓不少網友留言表示「幸好我生在中國,打死也不出國」、「這綁匪為什麼綁給不起錢的人」、「能不出國盡量不要出來,見的太多了,客死他鄉,隨便一個理由,或者連理由都沒有,直接就是不知道找不到」,但也有網友表示「不像是菲律賓的,他們不是說菲律賓語」。實際調查後發現,其實影片的爆炸畫面並不是源自於菲律賓,而是巴西。根據《aamazonia》報導指出,巴西馬代拉河(Rio Madeira)因為河土中蘊含沙金,當地的掏金熱潮十分熱烈。但因為沙金是蘊含在河底的泥沙中,淘金集團為了採金大量挖掘河底泥沙,除了造成河流嚴重汙染外,同時也造成河流內的動物因為環境破壞而死亡。近年巴西政府一直嚴加控管掏金集團在馬代拉河非法淘金的行為,而流傳的影片是巴西聯邦政府與可再生自然資源研究所 (Ibama) 在12日聯合取締行動,當時警方沒收了81艘的非法挖泥船後,就直接在河面上引爆銷毀。
生態危機!連2年沒颱風海水溫度升高 台東沿海珊瑚白化加劇
近幾年來台東沿海甚至蘭嶼、綠島的珊瑚白化情況明顯加劇,台東大學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段文宏表示,除全球普遍溫度升高外,近幾年沒有颱風侵襲,導致台東海底溫度升高,是造成珊瑚加速白化的原因。段文宏表示,珊瑚白化主要原因是海水溫度太高,一般珊瑚若遭遇28度以上高溫就可能白化,台灣這幾年夏天海水溫度達到29至30度,颱風襲台可調解海水溫度,而去年至今沒有颱風直接襲台,加上夏季高溫到32度,珊瑚暴露紫外線高溫環境下,即可能加速白化。段文宏指出,繼去年全台珊瑚大量白化之後,今年8月在台東杉原灣南礁處,從亞潮帶一直延伸到潮間帶都有嚴重白化現象,其中位於潮間帶的珊瑚,在退潮後露出海面,暴露在空氣中,傷害更加嚴重。因海水溫度升高,台東沿岸珊瑚白化情況加劇。(邱冠華提供/莊哲權台東傳真)他說,除了海水溫度太高以外,人為對於環境破壞也是潛在原因之一,他發現珊瑚白化周邊海岸,有不少車輛進出,載遊客進入潮間帶遊憩、玩水上摩托車,當遊客進入潮間帶無心踩踏,即可能造成潮間帶生物多樣性被破壞。長期在台東沿海記錄生態的生態導覽員邱冠華表示,多數人對台東珊瑚印像,都認為在綠島和蘭嶼,事實上台東本島沿岸,海洋生態也很豐富,像富山、杉原灣南側很多礁岩,海水退潮後,即可看到潮間帶生物多樣性及許多珊瑚。邱冠華指出,今年5月觀察杉原海水浴場南側礁岩、珊瑚都正常,但上月底發現,潮間帶、亞潮代珊瑚,都出現白化現象,立即將珊瑚白化現況告知專家學者,希望有解決方案。
美國最高法院裁定 國家環境保護局「無權限制」燃煤電廠排放
美國最高法院30日做出一項裁決,政府環保單位不能限制溫室氣體排放。此舉限縮了美國總統拜登應對氣候變化的計劃,拜登聲明表示,「我不會放鬆使用我的合法權力來保護公眾健康和應對氣候危機。」《法新社》報導,法院以6票對3票(保守派佔多數)表示,《清潔空氣法》並未賦予國家環境保護局(EPA)廣泛的權力來監管導致全球變暖的發電廠的溫室氣體排放。環保倡導者和持不同意見的自由派法官表示,這一決定是朝著錯誤方向邁出的重要一步。著名的氣象學家說,「這是一記重拳,在對未來發出可怕警告的情況下,氣候變化導致的環境破壞日益增加。」報導指出,法院的裁決可能會使政府應對氣候變化的計劃複雜化,預計將在今年年底前提出規範電廠排放的詳細提案。首席大法官羅伯茲(John Roberts)在法庭意見中寫道,限制二氧化碳排放量,迫使全國範圍內不再使用煤炭發電,可能是一個明智的解決當前危機的辦法,但《清潔空氣法》並沒有賦予國家環境保護局這樣做的權力,國會必須就這個問題發表明確的意見。自由派大法官凱根(Elena Kagan)則在一份異議中寫道,該決定剝奪了國家環境保護局為應對「我們這個時代最緊迫的環境挑戰」而賦予的權力。凱根直言,此案的風險很高。拜登在聲明中指出,「這項裁決是另一個旨在讓我們國家倒退的毀滅性決定,我不會放鬆使用我的合法權力來保護公眾健康和應對氣候危機。」國家環境保護局負責人雷根(Michael Regan)表示,將推進一項規則,將環境標準強加於能源部門。
寵物金魚放生後成61公分巨獸 大吃其他生物造成環境破壞
近期有英國動物學家發現,民眾飼養的寵物金魚如果野放的話,會在野外成長到61公分的大小,而牠們本身貪婪又貪吃的個性,會吃光野外溪水中的昆蟲與蝌蚪,對當地生態造成極大的衝擊。該名動物學家也表示,民眾千萬不要隨意野放金魚。根據《鏡報》報導指出,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Queen's University Belfas)研究人員迪基(Dr James Dickey)對野放後的金魚進行研究調查。迪基發現,當寵物金魚進入到寬廣的野外水域後,體型會一直不斷成長,最大可以長到61公分左右。而他同時也注意到,寵物金魚的個性大膽、貪婪、又不容易滿足,在野外的溪水生存時,會沒有節制的瘋狂吃掉水中的昆蟲、蝌蚪,甚至破壞底部的沉積物,導致植物無法順利生長,嚴重破壞當地環境,壓縮當地原生物種的生存空間。報導中也指出,《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雜誌曾於2013年報導指出,指稱有研究人員在湖中進行撈捕時,竟然意外捕獲一條長約46公分、重量1.9公斤的金魚。也曾有Reddit網友分享過,他將金魚野放到住家附近的池塘後,金魚竟然長到接近半個人的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