瓣膜逆流
」趙少康動手術心臟停3小時! 醫提醒「舒張壓低於60要注意」越早開越好
媒體人趙少康5日在臉書自曝動了心臟手術,原因是主動脈有擴大的現象,並導致瓣膜關不緊,心臟打出去的血液會回流等情況,因此換了主動脈與瓣膜,過程中心臟還停了3小時,有如死過1次,心臟科醫師呼籲,民眾要留意低於60的舒張壓。另外,前藍委、前醫師全聯會理事長蘇清泉指出,趙少康動手術前曾向他諮詢,自己就曾建議,應該及早檢查和及早治療,且心臟開刀仍有不小風險,趁著年輕越早開越好。73歲的趙少康自曝多年來舒張壓5、60,雖沒有不適,不過檢查後發現主動脈擴大,造成瓣膜關不緊,心臟打出去的血1/4又流回心臟,他自述沒有症狀,不過一堆名醫大老卻建議他開刀,像是台大醫院前院長李源德、振興醫院前院長魏崢等,趙少康認為有可能是術前評估瓣膜病變有一定嚴重度合併心臟結構變化,或主動脈擴大日後可能產生嚴重病變,因此建議一併開刀解決,避免主動脈剝離或心衰竭。趙少康透露,他在上午8點進手術室,下午6點進加護病房兩天,再轉普通病房,手術由魏崢動刀,過程中心臟停止3小時,以人工血管換主動脈、換瓣膜,又處理血管,而魏琤形容該手術在心臟手術中,難度算8,換心的難度是5。根據《中時新聞網》引述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禎元說法,主動脈瓣膜逆流者,有可能造成舒張壓偏低,正常人舒張壓應在60到80mm/Hg,若是低於60 mm/Hg,要留意有可能是瓣膜病變,致使瓣膜關不緊,讓心臟打出去的血迴流心臟,造成心臟負擔,嚴重恐導致心衰竭。至於主動脈瓣膜逆流原因?李禎元認為,有可能是因瓣膜老化、鈣化,甚至是因主動脈擴大、有瘤,才讓瓣膜關不緊,從趙少康的敘述,至少進行了主動脈置換手術,也換了瓣膜,並進行了冠狀動脈復位術,這樣大規模手術,一定是鋸開胸骨、複雜度極高的手術,胸前至少留15公分以上的疤痕,說是比換心手術難度還高,算是貼切的。李禎元還表示,舒張壓低有可能意謂老化、感染、內分泌失調、出血、脫水、藥物或是主動脈逆流所致,建議需釐清原因,若是收縮壓高、舒張壓低,這仍歸類為高血壓,要以藥物控制,若是收縮壓及舒張壓均低,還合併有喘、水腫等心衰竭症狀,恐需積極治療,甚至評估是否有開刀適應症。另外,蘇清泉在臉書以「心臟開刀要趁年輕」為題發文指出,當他得知對方心臟略有不適,早就建議要及早檢查、及早治療,趙少康很明顯聽進去了,做了完整的檢查,也在名醫魏崢院長的細心手術下完成「開心」,恢復情況良好,近日出院,很為他高興。蘇清泉表示,台灣醫術發達,心臟手術更是世界一流水準,但雖然如此,心臟要開刀仍有不小風險。他還舉了一個例子,安泰醫院有位高齡86歲的女性患者開了心臟瓣膜手術,手術整個過程堪稱順利,但也讓團隊耗盡心力,身為心臟外科醫師,臨床上遇到應要開刀的患者,蘇清泉都會勸對方愈早開刀愈好,而趙少康也留言回應,「謝謝清泉兄專業建言,目前已經無恙,有病真的不要拖」。
氣溫驟降心梗病例暴增 專業醫提醒:發病時「這4件事」不能做
近期由於氣溫驟降,各地也陸續傳出有民眾因為突發心肌梗塞而送醫的事情。為此,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就表示,心肌梗塞的黃金救治時間是發病後的90分鐘,如果真的遇到發病的話,民眾有4件事情千萬不要做,分別是「忍耐疼痛」、「胡亂拍打自己」、「亂服用藥物」、「到處亂問延誤病情」。黃軒醫師在粉絲專頁上發文表示,根據統計,一般治療心肌梗塞的黃金時間為自發作起的6小時內,其中6小時內才就醫,死亡率為6%、8小時內的就醫,死亡率是7%、12小時內才就醫,死亡率為8%、超過12小時以後才就醫,死亡率則上升達16%。而根據世界心臟醫學會的共識,如果心肌梗塞發作後,黃金救治時間是發病後的「90分鐘」!黃軒表示,若能在90分鐘內及時就醫、打通血管,對心臟的損傷較小;反之,若沒有及時接受治療,甚至拖到12小時或1天以上才治療,產生併發症的機率很高,這些併發症包括慢性心臟衰竭、瓣膜逆流,甚至心臟破裂或死亡。黃軒也解釋,其實民眾在發生心梗的時候,很多時候都會發生延誤就醫的情形,主要的延誤時間都是在「胸痛到被送至醫院急診求治」這段時間,平均花費4.5小時,而延誤原因大多都是不把疼痛當一回事,或是過度忍耐疼痛,以及一些交通、醫療不便等因素。黃軒也呼籲民眾,如果民眾真的遇到心肌梗塞發作,以下四件事情千萬不要做:1. 不要一直忍著疼痛典型的心肌梗塞仍以胸口緊、悶痛、像大石頭壓住等表徵為主。在冬天,那些高風險的族群:糖尿病、高血壓、年紀大、慢性疾病患者、如果有典型的心肌梗塞症狀,不要忍耐。只要超過15分鐘或20分鐘症狀依然沒有緩解,就必須就醫,以排除心肌梗塞發生的可能性。那些不把胸部疼痛,當作一回事且非常耐痛患者,又認為自己忍耐一下,胸部疼痛,即會自動消失而無需就醫者,這些都是延遲就醫常見的原因。殊不知只要拖延的時間越久,壞死的心肌會越多,死亡率的風險也越高,所以有典型的胸痛,千萬不能容忍啊!2. 不要胡亂拍打自己那些網路流傳的影片,什麼拍胸脯、打胳膊,按這按那或叫你大力咳嗽,這些都是偏方。正規醫療指南並沒有提到過這樣是在急救心肌梗塞,這些方法不但不能緩解症狀,不能打通血管,還可能會增加心臟負擔,反而讓惡化更厲害。3.不要自己亂服藥物不要自己當醫生下診斷,給予自己藥服用。因為胸痛,可能是心肌梗塞,也可能不是,亂吃藥有時候會增加風險。醫師常常這樣說:如果沒有低血壓,你可以吃硝酸甘油1-3次,如果無效就不要再吃了,會導致低血壓的。但是問題是:往往病人自己吃硝酸甘油前,也根本沒有習慣先量血壓。結果因為吃了硝酸甘油變成低血壓。如果這時候民眾下壁的心肌梗塞壞死,血壓過低,就容易進入休克狀態,這個時候反而更危險。4.不要反覆打電話或上網查詢有些病人,胸部疼痛時一直會和別人或家人反覆過度討論和商量,還會到處打電話詢問要不要去看醫生?要不要去急症室?不用一直反覆問你身邊的人,趕快去醫院檢查一下,才能在黃金時間內,搶救到自己的生命。黃軒也描述心梗發作時的狀態,一般心肌梗塞的患者,通常會感到胸前有強烈的壓迫感「有如100公斤的東西壓在胸上」,甚至會轉移到左肩、下巴、手臂。也許也會伴隨喘、噁心感或冒冷汗等症狀。黃軒解釋,就是當感覺悶痛持續,其痛如石壓,位置在胸前模糊地帶,而時間超過15分鐘仍然未緩解,時序在秋冬,而且你又是高風險族群,最好就是就醫,排除一下是不是有急性心肌梗塞了。
7旬翁髖關節痛以為舊疾復發 就醫查出「全身血管阻塞」做6次手術搶命
花蓮1名患有3高72歲池姓老翁,日前因髖關節疼痛就醫,原以為是舊疾復發,經檢查發現竟是心血管疾病所致,不僅腹主動脈瘤、胸主動脈潰瘍、頸動脈及冠狀動脈都塞住,主動脈瓣膜還重度逆流,醫師驚呼「等於全身血管都出問題」,歷經1年半6次手術才撿回一命。花蓮1名患有3高72歲池姓老翁(中),日前因髖關節疼痛就醫,原以為是舊疾復發,經檢查發現竟是心血管疾病所致,歷經1年半6次手術才撿回一命。(圖/門諾醫院提供/羅亦晽花蓮傳真)池姓老翁早年置換人工髖關節,前年底因雙腿走路疼痛前往門諾醫院就醫,經骨科、神經外科醫師診斷,問題恐源自心血管疾病,由心臟血管外科醫師黃振銘接手治療後,發現老翁全身血管都有阻塞、狹窄問題,需手術修復且複雜度高,得先接受微創主動脈弓、腹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不過頸動脈阻塞部分,可能會在進行心臟手術中引發中風,因此需要先置放支架。黃振銘坦言,很少遇到全身性血管阻塞的嚴重個案,老翁的主動脈、腹主動脈、胸主動脈都有問題,置放支架後發現其心臟瓣膜閉鎖不全,且心臟手術術前檢查時,又看到頸動脈及冠狀動脈嚴重狹窄且塞住,於是先請心臟血管內科醫師陳翰興置放頸動脈支架後,才能進行開心冠狀動脈繞道及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陳翰興指出,老翁主動脈瓣膜逆流程度大,開刀術前檢查也發現更多問題,包括頸動脈狹窄,在2側均狹窄情況下,很容易在開心手術時,因血液供應不足導致中風,於是進行2次手術,置放頸動脈支架,手術成功後,再交由黃振銘進行冠狀動脈繞道及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花蓮1名患有3高72歲池姓老翁(中),日前因髖關節疼痛就醫,原以為是舊疾復發,經檢查發現竟是心血管疾病所致,歷經1年半6次手術才撿回一命;圖為其經手術在主動脈弓潰瘍放置主動脈支架後,保留左鎖骨下動脈的畫面。(圖/門諾醫院提供/羅亦晽花蓮傳真)黃振銘說,由於老翁等同全身性血管均得重新修復,經內外科醫師攜手努力後,3月手術出院迄今,復原狀況良好,但還是需要回診、按時服藥追蹤及注意膽固醇指數,且老翁屬高風險族群,必須定期抽血檢查,低密度膽固醇應小於55mg/dL。池姓老翁說,原以為自己只是單純髖關節疼痛復發,未料病情嚴重,起初抗拒手術,在其他病友鼓勵下,才決定勇敢動刀,歷經1年半、6次手術終於重拾健康,因慢性腎病變及術後出現急性腎衰竭,目前洗腎也從每周3次降為2次,未來將繼續保持少鹽、少油及少糖飲食,相信身體會愈來愈好。此外,醫師也呼籲三高慢性疾病患者,如出現腳麻、腳痛、下肢水腫、背痛、胸悶、喘等症狀,建議讓心臟血管專科醫師評估是否有心血管疾病,才能及早診斷,及早治療。
胸悶氣喘反覆發作 當心是肺動脈高壓!
65歲張阿姨,有慢性支氣管炎、乾燥症以及雙下肢慢性深層靜脈血栓,長期在胸腔科、風濕免疫科及心臟科追蹤治療,並長期使用支氣管擴張劑、免疫抑制劑以及抗凝血劑等藥物控制,然而在各科有效治療之下,胸悶、氣喘仍反覆頻繁發作,令張阿姨不勝其擾,經過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陳玠宇詳細問診及檢查之後,發現竟是「慢性肺動脈栓塞肺高壓」在作祟,於是在心導管介入治療及藥物調整之下,病況逐漸獲得控制,生活品質大幅提升。肺高壓疾病 分為五大類肺高壓疾病全球盛行率約佔1%,常見的症狀有胸悶、喘、水腫、暈眩、心悸與倦怠等,若狀況持續惡化,將會造成右心衰竭、低血壓休克及缺氧的狀況發生,嚴重時甚至造成死亡,需要有經驗的心臟科及胸腔科醫師才能加以診斷辨識和提供合適的治療模式。肺高壓依據不同成因可大致分為五大類,以第二型及第三型最為常見,也最容易診斷,而剩下的三種型態則較少,必須有經驗的醫師,才能有效提高疾病的診斷率。(1)第一型:肺動脈高壓,因遺傳、特殊疾病、藥物、結締組織疾病、肝硬化門脈高壓或不明原因等,造成肺動脈管壁異常增厚、阻力上升;(2)第二型:左心衰竭,因左心室收縮或舒張異常或瓣膜病變等引起;(3)第三型:慢性肺部病變,因肺部或換氣異常所引起,常見於肺纖維化、慢性阻塞性肺病、限制性肺病、睡眠呼吸中止症、或高海拔缺氧;(4)第四型:慢性肺動脈栓塞肺高壓,常見於肺栓塞所殘留的併發症,慢性血栓造成肺動脈阻塞或硬化導致阻力及壓力上升;(5)第五型:其他多重因素,包括鐮刀型血球貧血症、類肉瘤、甲狀腺亢進、腎衰竭等問題所造成。要診斷肺高壓 利用檢查工具陳玠宇醫師表示,診斷肺高壓必須使用合適的檢查工具,包括血液檢驗、心電圖、胸部X光片、心臟超音波、電腦斷層掃描、核子醫學掃描、核磁共振掃描及心導管血行動力學檢測或血管攝影等,依據不同病況安排進一步相關的檢查。一旦確立肺高壓診斷,須加以判斷其種類成因,並提供相對應之治療,並且須做疾病風險分級,且加以檢視治療後之療效。2022年歐洲心臟及胸腔學會已下修平均肺動脈壓力大於20毫米汞柱(過往需大於25毫米汞柱),即定義為肺動脈高壓;並建議若心臟超音波檢測發現右心擴大、三尖瓣膜逆流流速大於2.8米/秒或右心室收縮力下降等,須進一步判斷是否有肺動脈高壓等疾病。
頻繁氣喘胸悶難以控制 當心肺動脈高壓「嚴重恐致死」
65歲張阿姨患有慢性支氣管炎、乾燥症以及雙下肢慢性深層靜脈血栓,長期在胸腔科、風濕免疫科及心臟科追蹤治療,並長期使用支氣管擴張劑、免疫抑制劑以及抗凝血劑等藥物控制,然而在各科有效治療之下,胸悶、氣喘仍反覆頻繁發作,令張阿姨不勝其擾,於是在家人建議之下至醫學中心尋求第二意見。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陳玠宇表示,經過詳細問診及檢查之後,發現竟是「慢性肺動脈栓塞肺高壓」在作祟,於是在心導管介入治療及藥物調整之下,張阿姨病況逐漸獲得控制,生活品質大幅提升。陳玠宇表示,肺高壓疾病全球盛行率約佔1%,常見的症狀有胸悶、喘、水腫、暈眩、心悸與倦怠等,若狀況持續惡化,將會造成右心衰竭、低血壓休克及缺氧的狀況發生,嚴重時甚至造成死亡,需要有經驗的心臟科及胸腔科醫師才能加以診斷辨識和提供合適的治療模式。肺高壓依據不同成因可大致分為五大類:第一型:肺動脈高壓,因遺傳、特殊疾病、藥物、結締組織疾病、肝硬化門脈高壓或不明原因等,造成肺動脈管壁異常增厚、阻力上升;第二型:左心衰竭,因左心室收縮或舒張異常或瓣膜病變等引起;第三型:慢性肺部病變,因肺部或換氣異常所引起,常見於肺纖維化、慢性阻塞性肺病、限制性肺病、睡眠呼吸中止症、或高海拔缺氧。第四型:慢性肺動脈栓塞肺高壓,常見於肺栓塞所殘留的併發症,慢性血栓造成肺動脈阻塞或硬化導致阻力及壓力上升,另有其他肺血管腫瘤、動脈炎或寄生蟲感染等可能;第五型:其他多重因素,包括鐮刀型血球貧血症、類肉瘤、甲狀腺亢進、腎衰竭等問題所造成。陳玠宇表示,這五型當中,以第二型及第三型最為常見,也最容易診斷,而剩下的三種型態則較少,必須有經驗的醫師,才能有效提高疾病的診斷率。根據美國過往的資料統計,肺高壓相關致死率約為每10萬人有8人,因此須謹慎面對。 診斷肺高壓必須使用合適的檢查工具,包括血液檢驗、心電圖、胸部X光片、心臟超音波、電腦斷層掃描、核子醫學掃描、核磁共振掃描及心導管血行動力學檢測或血管攝影等,依據不同病況安排進一步相關的檢查。2022年歐洲心臟及胸腔學會已下修將平均肺動脈壓力大於20毫米汞柱 (過往需大於25毫米汞柱),即定義為肺動脈高壓;並建議若心臟超音波檢測發現右心擴大、三尖瓣膜逆流流速大於2.8米/秒或右心室收縮力下降等,須進一步判斷是否有肺動脈高壓等疾病。一旦確立肺高壓診斷,須加以判斷其種類成因,並提供相對應之治療,並且須做疾病風險分級,且加以檢視治療後之療效。陳玠宇說,不少疾病易隱藏且不容易在第一時間點診斷,如當今新冠病毒感染後的長新冠,當中就包含了相關的心肺共病:肺纖維化、微血栓、心律不整、肺動脈高壓等,導致後遺症殘存長久不易根治,需詳細判斷安排進一步檢查與治療,才能真正解決困擾已久的問題。
重度三尖瓣膜逆流病危 經導管修補救命「不需暫停心跳」
85歲林先生罹患心房顫動,93年因心血管堵塞接受開心繞道手術,近年檢查發現重度三尖瓣膜逆流,平日於門診藥物追蹤控制,仍可維持正常生活作息。今年農曆年間,因瓣膜嚴重逆流所導致的心臟衰竭緊急住院治療。臺北榮總心臟瓣膜團隊考量林先生高齡且為多重慢性疾病患者,再次開心手術風險極高,建議無手術傷口、風險低、恢復快的「經導管三尖瓣膜修補手術」,術後復原良好,於加護病房觀察一天即可下床行動,手術後第二天即康復出院,恢復正常生活。臺北榮總心臟外科許喬博醫師表示,三尖瓣膜是位於右心房與右心室之間的閘門,健康狀況下應可正常開合和關閉,然而隨著疾病例如心律不整導致心房心室擴大,就有可能讓三尖瓣不能正常關閉, 導致三尖瓣膜逆流。早期的三尖瓣膜重度逆流以喘和腳腫為主要症狀,這時期很容易可以被利尿劑控制,這也導致病患雖然已經有嚴重三尖瓣逆流,往往忽略而沒有及時接受手術治療。等到重度逆流已經導致心臟功能衰竭時,病患經常會合併黃疸腹水甚至肝衰竭,這個時候開心手術雖然是標準治療,但手術風險也相對提升,根據美國的資料,三尖瓣膜逆流的手術死亡率約為10%甚至更高,如何早期治療重度三尖瓣膜逆流,也是國際間非常重要的議題。輕微的三尖瓣膜逆流在超音波下很常見,一般都以觀察為主要的治療方式,如果是中度或重度逆流的話,則病人會有較差的臨床結果,中度以上的三尖瓣膜逆流在一般人口的盛行率約為3-4%,然而在高齡患者(>70歲)盛行率則上升到5-6%。三尖瓣膜逆流的病因可分為原發性及次發性,約十分之一的病患屬原發性,意指三尖瓣膜本身的問題,約十分之九屬次發性,通常是指瓣膜之外的原因造成,像是二尖瓣膜的問題造成的,或者是心律不整的問題所造成的,考慮到手術本身風險,三尖瓣逆流的治療一般都以達重度逆流才採取手術。臺北榮總心臟內科宋思賢醫師指出,經導管三尖瓣膜修補技術,全程不但不需要使用體外循環心肺機,不需停止心臟,且無傷口,對於高齡高開刀風險的病患,可以更安全有效治療三尖瓣膜逆流。根據美國TRILUMINATE研究,七成的病患一年內術後可以維持中度以下的三尖瓣逆流,不但可大幅改善心衰竭症狀,也減少了心衰竭再住院的比例,改善病患的生活品質。宋思賢醫師進一步說明,對於複雜的瓣膜性心臟病患者,需要以病人為中心的跨團隊合作共同評估,才能提供病人最佳治療選擇。臺北榮總心臟瓣膜團隊,由內、外科醫師與護理人員,及精準影像判讀的超音波醫師共同組成,本院共有兩個心臟瓣膜小組。至目前為止,已完成500例以上各式經導管的主動脈瓣膜、二尖瓣膜以及三尖瓣膜治療,手術成功率高達95%。
臺大以心導管置換肺動脈瓣膜 先天性心臟病患免二次開刀
在各種先天性心臟病當中,有許多疾病會合併肺動脈瓣膜的異常,因此,許多開心手術或是心導管治療就是為了改善瓣膜的功能。以最常見的發紺性先天性心臟病--法洛氏四重症為例,手術矯正時會盡可能把瓣膜狹窄解除,但也常常在術後併發瓣膜逆流的問題。嚴重肺動脈瓣膜逆流初期不太會有症狀,但經歷數十年逆流對右心室負擔的衝擊,心臟就會逐漸擴大,部分患者最後就會導致心臟衰竭。國外和臺大的資料都顯示,約有2~3成的法洛氏四重症的病人術後追蹤時會需要置換肺動脈瓣膜。過去傳統的治療方式是以外科開心手術置換肺動脈瓣,但考量有些病人過去已接受過2~3次開心手術,再一次打開心臟進行換置瓣膜手術除了風險較大,更無可避免地會造成諸多不便與痛楚。3位患者小時候接受了法洛氏四重症的完全矯正,進入成年之後,卻因為日益惡化的肺動脈瓣逆流,導致右心持續擴大,收縮力下降,甚至體力和日常生活也受到影響。因此臺大醫療團隊決定實施心導管手術植入人工肺動脈瓣膜,可以降低病人再度開刀的風險。此次治療在全身麻醉下經由心導管植入肺動脈瓣,手術約2個小時,在成功置放瓣膜後,肺動脈瓣嚴重逆流的情形當場就完全消失,病人傍晚就可以下床走路。臺大醫院兒童醫院心臟團隊在2015年,決定引進免開刀的經心導管肺動脈瓣膜支架置換術,免去病人再接受開心手術的風險。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近年來不斷有突破性的發展,目前已經進步到所謂的自膨性 (self-expandable) 瓣膜,而臺大醫院也持續引進這些新一代自膨性瓣膜,與世界同步。在完成前30例自膨性瓣膜之後,臺大醫院兒童醫院心臟團隊在2021年8月被瓣膜原廠指定為台灣唯一的種子教育和指導團隊,負責協助台灣其他團隊心導管肺瓣膜置放術的施行。 過去,這種免開刀的肺動脈瓣膜置換沒有健保給付,自費約需百萬元,對家屬來說是沉重的負擔,所幸,健保署於2021年12月1日以後,核准了2款心導管置換肺動脈瓣膜的健保給付。最後,呼籲先天性心臟病手術後仍存有肺動脈狹窄或是逆流的病友們,在兒童時期接受手術矯正後,一定要記得保持定期追蹤。部分病人右心室的功能在經過數十年承受肺動脈瓣膜功能異常後,會逐漸浮現心臟功能減退的情形。透過詳細的影像與運動功能評估,適時的接受再介入治療,可以讓心臟功能有最完整的恢復。
52歲男日喝3瓶高粱「菸不離身」 一度斷氣10分鐘!醫療團隊緊急搶命
52歲的馮姓病患是個老菸槍,同時也愛喝酒,以前每天要喝2-3瓶高粱酒,菸也不離手,作息更是不正常。儘管出現呼吸會喘,無法躺下睡覺,甚至腳腫長達一個月,還是忍住沒有就醫。直到喘不過氣幾近昏厥,家人緊急將病患送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急診,急診醫師立刻給予強心劑搶救,再由心臟外科主任翁啟峰診斷,病患罹患重度的心臟瓣膜逆流,且已合併心臟腎臟衰竭症候群,甚至到需要洗腎的程度。經過翁啟峰為病患施行心臟二尖瓣膜及三尖瓣膜修補手術後,目前馮姓病患已經可以躺平睡覺,也不需洗腎,恢復正常生活。馮先生(右一)在加護病行時一度心跳停止10分鐘,後來在心臟外科主任翁啟峰(中)心臟外科醫師齊修瑜(左)的醫療團隊搶救下,現在已恢復正常生活。(圖/中醫大新竹附設醫院提供)翁啟峰主任表示,馮姓病患不僅心臟瓣膜瓣葉受損,同時伴隨心臟衰竭及擴大病變的情形。手術由翁啟峰和心臟外科齊修瑜醫師一起施行,主要為二尖瓣和三尖瓣修補手術,把瓣葉受損的部分做切割及截修,並將瓣膜連接到健康的心臟區段,維持整個瓣膜從左心室壁到連接的瓣膜環完整接合的狀態,使修補完善的瓣葉能夠完整貼合不再漏血。心臟結構修復後,原先病變擴大、收縮無力的心臟,功能也獲得明顯的改善。翁啟峰主任強調,在臨床技術上有能力做瓣膜修補的醫師很少,他會盡可能為病人保留原來的瓣膜,避免置換人工瓣膜。置換人工瓣膜,是把病人本身受損的瓣膜全部卸除,再做置換。人工瓣膜分為金屬瓣膜及組織瓣膜,就是俗稱的牛心瓣膜或豬心瓣膜。組織瓣膜術後需吃抗凝血劑三個月,而金屬瓣膜則要終身服用抗凝血劑,否則會造成血栓、小中風,甚至瓣膜損壞的風險。馮姓病患手術後在加護病房時,一度心跳停止10分鐘,家人曾想放棄治療。經由團隊施行主動脈氣球幫浦搶救成功。馮先生從鬼門關驚險走了一回。齊修瑜醫師強調,馮姓病患瓣膜關閉不全,心臟幫浦沒有力氣,出現衰弱、喘的症狀,嚴重的甚至連躺下來睡覺都有困難。民眾若有以上症狀,應該儘速就醫,不要一直隱忍,小病拖成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