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城
」甜城內江3/歷史名城處處皆古蹟 古鎮、老街、牌坊逛不完
四川內江早在殷商時期便有蜀族部落活動,之後在各朝歷代均與「蜀」字脫不開關係,尤其是東漢末年魏、蜀、吳形成三國鼎立。這些過往的歷史風雲或文人雅客,都在如今的內江留下無法抹滅的痕跡。在熱鬧的內江東興區,有條清代流傳下來的東興老街,因位於沱江邊東岸碼頭旁,過去這裡是內江特產中藥材「天冬」的集散中心,街上有不少醫館、藥鋪,是當地人主要的活動地區。如今所見的東興老街,是2014年重新規劃整修後的面貌,既保留清代的建築風格,又集購物、休閑、娛樂、餐飲等功能於一體。若要尋古,老街裡清代舉人朱襄虞、朱壽朋、秀才王運俞的兩座宅院,保存較為完好,仍可從高聳的牆瓦看出當年的風光。隔著沱江,東興老街的對岸,有座規模龐大、歷史悠久的古剎「聖水寺」,是內江保存最好的古蹟之一。聖水寺依山而建,面向沱江,雖始建於唐代,但目前的格局多屬於明清風格的院落布局。寺院總佔地約2萬平方公尺,主建築包括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圓覺樓、古大悲殿、說法堂等,共有大小廟房170餘間,號稱「中川第一禪林」,在四川佛教界享有極高的地位。歷史悠久聖水寺依山而建,佔地遼闊,共有大小廟房170餘間,在四川佛教界享有極高地位。(圖╱王若攝)聖水寺最具價值的除了建築本體外,還有寺內保存大量的古石刻、碑文,這些石刻群歷史橫跨唐、宋、元、明、清各代,最古老的可溯自唐朝乾寧三年(西元896年)。其中還有著名的千手觀音石刻,高寬各約8公尺的石刻,觀音的臉頰豐滿,體態健美,是很經典的唐代石刻藝術風格。此外,位在內江市中區的翔龍山上,保存著規模較大的唐宋石刻造像區,其中也有座南宋時期的千手觀音造像。與聖水寺的千手觀音比較後,可看出唐、宋兩代石刻風格的差異,是很有趣的體驗。整個翔龍山摩崖石刻共有131處,還包括了張大千先生早年重新書寫的明代趙貞吉詩碑。內江市區南方的隆昌,又有「中國石牌坊之鄉」的稱號,保存著不少古牌坊,其中以南關石牌坊古鎮最具代表性。隆昌處於交通要道,是古代驛道必經之地,南關石牌坊古鎮所在的金鵝街,就是巴蜀古驛道遺址,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唐朝詩人杜牧所寫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運送荔枝到長安給楊貴妃的車隊,走的就是這條驛道。在320公尺長的古驛道上,一字排開共有6座古牌坊,其中以「愛新覺羅•國歡德政坊」造型最具特色。牌坊頂端雕刻了一隻站立撒尿的公猴,雙手還捧著官印,又被稱為「猴子牌坊」。這座牌坊建於清朝同治年間,主人翁愛新覺羅•國歡是隆昌縣史上唯一的皇族縣令。隆昌南關古驛道上共有6座古牌坊,圖中第一座為「愛新覺羅•國歡德政坊」,牌坊頂端有隻站立的公猴,雙手捧著官印,又稱「猴子牌坊」。(圖╱王若攝)內江市區往北的資中縣郊(古稱資州),也有座1700多年歷史的羅泉古鎮值得探訪。羅泉鎮因羅泉井得名,源自三國時諸葛亮曾紮營於此,在珠溪河畔挖井取水,井底湧清澈透明的泉水,諸葛亮見井像籮筐大小,即命名籮泉井。後來清朝時一位羅姓府衙,不滿資州一位姓竹的州官比他官大,「壓在他的頭上」,便將籮上的竹字頭去掉。現存的羅泉古鎮多是明末、清代和民初的建築,但當地發展的歷史卻極其久遠。《鹽法志》中記載:「資州羅泉井,古廠也,創于秦」,可見古鎮的歷史與興起,與羅泉採鹽業密不可分,所以古鎮中有座鹽神廟,也就不足為奇。羅泉的井鹽開發甚早,可追溯到秦代,比四川南部的自貢井鹽還早500年。清朝時羅泉鹽業達到頂峰,光緒年間約有鹽井1500口,所産的井鹽還曾在1925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獲得金獎。鹽神廟的正殿、戲台和兩側廂房,分別具有道、佛、儒家的建築風格。(圖╱王若攝)鹽神廟建於清雍正七年,是中國唯一朝拜鹽神的廟宇,正殿依照道家風格建造,但建於同治年間的戲台,則是依佛教造型,廂房又按儒家規範,等於集三種建築風格於一體。整座鹽神廟重檐三級、翼角高翹,廟堂木樓花窗、鬼斧神工,廟中的每塊樓牌、門匾或窗花、吊瓜,都是藝術珍品。拜優良的水質所賜,羅泉製作的豆腐堪稱古鎮一絕,有饕家評說:「刀切而不碎,雖硬而不老,色澤光亮,軟柔鮮滑,晶白細嫩,餘香留長,回味悠久。」當晚的豆腐宴,從常見的麻婆豆腐、三鮮豆腐到招牌的丸子豆腐、鱔魚豆腐,道道皆經典,令人齒頰留香,難以忘懷。羅泉古鎮的豆腐宴是必吃經典。(圖╱王若攝)
甜城內江2/台糖首任總經理 曾在內江建糖廠
位處成渝經濟區中心的四川省內江市,面積5,385平方公里,大約是高雄加上屏東的大小。內江因為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很典型的農業城市,盛產許多農副產品,尤其以甘蔗產量多,製糖歷史悠久,曾是全大陸糖產量最大的城市,而有「甜城」之稱。回溯內江的糖業史,必然得提到曾達一。康熙48年(1709年),年僅16歲的曾達一從家鄉福建請來兩個製糖師傅,挑著甘蔗來到內江,從此開啟內江的甘蔗種植及製糖產業,曾家也因此致富,成為內江的糖業龍頭。清末民初時是內江糖業的鼎盛時期,沱江兩岸糖坊、漏棚星羅棋佈,最巔峰時曾達有3000多家,所以有「三里一糖坊,五里一漏棚」的形容。如今內江的糖業已不如過往興旺,逐漸轉型為結合文創、旅遊的精緻農業。當地政府並在以曾達一故居為中心的龍門鎮,啟動一項「甘蔗鄉農文旅產業科技示範計畫」,開闢了500畝現代化甘蔗種植園區,並規劃古法的紅糖工坊、內江糖業故事館等設施,讓「甜味」可以持續在內江有新的詮釋。 甘蔗品種博覽園裡,每個區域種著不同品種的甘蔗,是很有研究價值的甘蔗基因庫。(圖╱王若攝)記者隨著解說員走進位於龍門鎮龍門村的甘蔗品種博覽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片廣闊的蔗田,60多歲的老蔗農表示,每個區域的蔗田都種著不同品種的甘蔗,功能、採收時間各不同,是很富有研究價值的甘蔗基因庫。並砍下幾支甘蔗,讓記者現場品嘗不同品種的甜味。再往示範區的另一頭走去,則可看見曾達一紀念館、內江糖史館、甘蔗紅糖科普館、農耕文化館等展館。目的是讓遊客可透過參觀展館、體驗手工紅糖製作過程,了解內江糖業300年來的發展進程與文化。記者也在展館中喝了幾杯現榨甘蔗汁,雖不如台灣的甘蔗原汁甜,卻有一股濃郁的蔗香在口中駐留許久。在甘蔗紅糖科普館中,遊客可親自體驗手工製作紅糖。(圖╱王若攝)隨行的解說員也表示,台灣的糖業也與內江有段淵源,但詳細情形並不清楚。本刊記者回台後幾經查訪,終於證實了此種說法。台灣在日據時代的42個製糖所在戰火摧殘下,光復後僅剩8個可用,經濟部「資源委員會」便指派曾於1942年在內江創設中國煉糖廠的沈鎮南,到台灣擔任台灣區特派員辦公處的糖業組組長。抗戰勝利後,日籍製糖技師都已遣返回日本,台灣嚴重缺乏製糖技師,沈鎮南上任後便從內江的糖廠找來一批老同事支援,這些技師有許多後來因為戰亂無法回到內江,成了第一代的台糖員工,沈鎮南也成為第一任台糖總經理。嘗過了內江的甜,自然也要品嘗四川的麻辣,離開龍門鎮,正是飢腸轆轆的用餐時間,一行人遂往市區美食林立的民族路上,尋找赫赫有名的「內江牛肉麵」。內江牛肉麵是四川著名特色小吃,據說也是張大千喜愛的麵食小吃之一,講究燒餡、用料、調味,有「巴蜀小吃之首」的美譽。內江牛肉麵使用鹼性濕麵、大骨湯底,牛肉則是切成丁狀的臊子。(圖╱王若攝)走進「25年老字號」的智強牛肉麵館,迎面撲來陣陣麵香,老闆譚智強說:「內江牛肉麵是使用內江的鹼性濕麵,湯底是大骨湯,以紅燒牛肉為臊子(肉丁),再添加熟油海椒、韭黃等配料。」記者初次嘗試,沒看見台灣牛肉麵最講究的大塊牛肉,心中有點失落。但麵一入口,麵條的口感細滑,湯頭既有牛肉香,又有濃郁的麻辣鮮香,確實令人驚豔,難怪這小小的店面,每天可賣出三、四百碗。譚智強表示,內江民間已成立「內江牛肉麵協會」,明文規定了內江牛肉麵使用的原輔料要求、製作工藝等。不過畢竟只是民間團體,並非所有麵館都會參照執行,各家店還是會自行研發各自的特色。
甜城內江1/沱江畔訪張大千故里 品嘗家傳名菜「乾燒魚」
因為歷史因素,台北市的街道有許多以大陸的城市命名,西門町有條內江街也是如此,內江位在四川省中部,東邊緊鄰著重慶市,因為種植甘蔗和製糖歷史悠久,又有「甜城」的別稱。很多人沒聽過內江,但提起出生於內江的名人張大千,大概就無人不曉了。張大千在藝術方面的成就已無需贅述,他被徐悲鴻讚為中國「五百年來第一人」,被西方藝壇譽為「東方之筆」,有「東張西畢(卡索)」之譽。兩岸對於他的事蹟文物保存,除了台北市外雙溪的「摩耶精舍(張大千先生紀念館)」外,千里之外的內江市,也有座頗具規模的「張大千紀念館」,建在沱江畔的小山丘上,景色相當悠美。張大千紀念館占地約4000平方公尺,入口上方牌匾「張大千紀念館」幾個字,是張學良91歲時所題。幾座主體建築採三合院、四合院組合的院落式布局,院落間有長廊連接,配以粉牆青瓦、山頭屋頂,再加上亭、榭、水池、花園、假山等庭園造景,是很典型的川南民宅風格。張大千紀念館主體建築採三合院、四合院組合的院落式布局,院落間以長廊連接,是很典型的川南民宅風格。(圖╱王若攝)整個紀念館有五個展覽廳,共展示數百件照片、實物、詩箋、書信、畫稿、畫集、書籍及書畫作品,以介紹張大千的生平事蹟、各時期的藝術作品、藝術特成就,以及在世界藝壇的影響和地位。館內園林佈置精巧、環境幽靜,除了古樸的建築,還有生氣盎然的芭蕉林、百梅園、荷花池,走在其中,隨意一眼便是一幅山水,甚是美麗。走入中廳「大風堂」,映入眼簾的一幅面容慈祥、栩栩如生的張大千銅像。據說此銅像是由某位旅美收藏家所捐贈,價值不菲。張大千的塑像面容慈祥、栩栩如生。(圖╱王若攝)細觀張大千的展示作品、文物,令記者最感興趣的,不是氣勢磅礡的巨幅山水〈長江萬里圖〉(現藏於台北歷史博物館),而是幾幅張大千的宴客菜單。張大千不僅是國畫大師,還是美食家,也善於烹飪,燒得一手好菜外,還會視客觀條件改良或自創菜色,其中以「大千」命名的「大千雞」、「大千乾燒魚」等,都是現今川菜館裡必備的菜色。本刊記者也來到內江以「大千料理」聞名的川菜餐廳,主廚表示,乾燒魚是張大千的家傳名菜,需選用1公斤左右的野生公鯉魚,加入五花肉丁、薑蒜末、豆瓣醬、泡椒、宰海椒、醪糟等燒製而成,嚐起來口感麻辣、味道鮮美。而大千雞則據說是張大千旅居加拿大時,改良自宮保雞丁的菜餚,視覺上最大的差別是大千雞沒有放花生,入口則有明顯的花椒、辣椒、豆瓣醬的麻辣口感,是很道地的四川味道。張大千宴請表弟喻鐘烈夫婦的菜單。(圖╱王若攝)以「大千」為名的菜餚,左為大千雞,又為大千乾燒魚。(圖╱王若攝)在內江,還有一段張大千有關的藝術忘年之誼,傳為兩岸藝壇佳話。今年4月辭世、享年90歲的「嶺南畫派大師」歐豪年,曾經在1982年與張大千共同創作〈水仙梅竹〉,兩人早是忘年之交。2019年張大千120歲冥誕時,歐豪年正好造訪內江,提出捐贈畫作成立歐豪年藝術館的想法。2021年12月,同樣位在沱江畔,鄰近大千紀念館的歐豪年藝術館開幕,裡面展出160幅歐豪年捐增的畫作,其中包括3幅張大千的作品,以及黄君璧、謝稚柳等名家畫作。當時已是87歲高齡的歐豪年激動地說:「了卻了與大千先生再續前緣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