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動盟
」「想到就痛」母親血淚史 台灣7成產婦剪會陰!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一聽到生產時要剪會陰就恐懼!而且不必要的會陰切開恐會增加傷口裂開與感染風險。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簡稱生動盟)最新調查「祝您好生:台灣女人生產經驗大調查」顯示,醫院的會陰切開施行率達73.4%,遠高於先進國家和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10%合理比例,呼籲衛福部儘速與孕產醫學團體提供「不剪會陰的接生方式」研習課程,並且重用助產師。美國與加拿大 僅5-6%產婦剪會陰世界衛生組織於1996年建議,合理的會陰切開率約為10%。全球近年來的會陰切開術率也普遍下降,例如加拿大的自然陰道分娩,會陰切開術從2004年的13.5%降至 2017年6.5%,美國亦於2020年降低至5.2%。反觀台灣醫院和診所的會陰切開術施行率分別為73.4%、61.5%,顯示非常需要改革。生動盟理事長徐書慧表示:「我們有超高的會陰切開術(比例)」,這個數據值得大眾重新思考,一個女人成為媽媽前為何需要被劃一刀,甚至為何在女人身上劃一刀是如此理所當然。會陰切開術在過去曾被用來促進產程而執行,但是近年來實證研究已明確指出,不必要的會陰切開反而會增加傷口裂開與感染風險。助產界與部分醫界四大措施避免會陰撕裂傷1產前會陰按摩2生產時延遲用力3改變生產姿勢4適度保護會陰越來越多的婦產科醫師有意願降低施行會陰切開術,卻礙於過往的醫師養成過程中欠缺相關的訓練,以至於只能常規性地執行會陰切開。為了降低台灣會陰切開術的施行率,以及解決部分婦產科醫師的困境,生動盟呼籲衛福部應該儘速與孕產相關醫學團體合作,提供「不剪會陰的接生方式」研習課程。同時,台灣目前助產人員的接生比例僅有0.1%,這是全世界最低的比例,生動盟表示,許多先進國家都以助產人員作為孕產婦的主要照護者,而現今台灣僅有少數的助產人員堅守崗位,主要在助產所執業,以執行居家分娩為多。呼籲政府重用助產師,同時擴展助產師的服務地點,包括進駐醫療院所,與產科醫師共同照護。7年接生400多個產家 會陰切開率低於1%婦產科醫師陳鈺萍長期跟助產師合作,7年來共接生的400多個產家,會陰切開率低於1%,產家生產完常常最大感想都是「這樣的生產太美好了!」以前為了縮短產程選擇切開會陰,「但這二、三十年的醫學實證,證明這件事要被改變,低會陰切開執行率的產生,要醫療方改變習慣的接生常規,產家產前準備齊全,有助產師一起照護,生產可以是享受,而不是受苦的。」部立桃園醫院婦產科醫師呂理政表示,時代不同,大家都想有更好的生產品質,以往醫療措施強調安全,其實是可以調整成既安全又舒適,「就像現在健身都覺得需要找教練,生小孩也應該找一名專業的教練!希望政府把助產師放在正確、該有的位置,至少從公家醫院的體制內開始做起。」產後憂鬱比例高 恐因缺乏產後照護與支持另根據統計,臺灣婦女產後憂鬱症的盛行率為26.2 ~ 42.9%。生動盟指出,台灣的產後憂鬱症甚高,已有跨國比較顯示在全球名列前茅,缺乏產後照護與產後支持,很可能是重要因素之一。產後培育顧問鍾秀靈表示,產後女性想要能好好修復身體、寶寶又能得到好的照顧,往往選擇到月子中心,享受「統包服務」,但月中少則1天5千元,最高1天可以上萬元,新手父母不一定能負擔得起,只能靠家人協助坐月子,上網搜尋資料。然而產後預約回診是一個月後,「很多媽媽忍到產後一個月回診,才發現自己的身體已經忍到出狀況」。生動盟呼籲政府主導,把產後訪視列入,包括助產師、泌乳顧問、營養師、物理治療師、心理諮商師,還有家事人員的喘息服務等等整合性的服務,都能讓產後家庭有更大的幫助。
生動盟推生產準備假 助新手爸媽學習產前教育
母親節前夕,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簡稱生動盟)公布最新生產經驗調查,高達62.2%產婦以及69.%伴侶從未接受產前教育,顯示衛教明顯不足。對此,生動盟呼籲在14次產檢中新增4次總計12小時的產前教育,產婦及伴侶7天有薪生產準備假放寬適用範圍,且產後6個月內的一般家庭皆享有到府臨托的喘息服務。六成新手爸媽缺乏產前教育產前教育旨在幫助婦女以及家人取得正確的孕產新知,有助婦女進行各種準備與決定。然而,高達62.2%婦女從未上過生產教育的課程。現有的目前現有的衛教指導共2次,落在懷孕17週前與29週後,指導方式以勾選方式進行衛教指導,經常不到10分鐘就結束。與瑞典1980年起推行給孕產家庭8至10次結合生理、心理、社會面向的產前準備課程差異甚大。IBCLC國際認證泌乳顧問鍾秀靈以雙北為例,月子中心費用從每日5千元至1萬5千元,經濟能力有限的家長無法使用月中統包服務,遇到問題只能求助親友或上網搜索,但這樣難以及時協助家長判斷自身與嬰兒需求,「很多媽媽忍到產後1個月回診,才發現自己的身體已經忍到出狀況」。因此,生動盟建議國健署應該在目前14次的產檢中,在原訂要在第28、30、34、37週所做的例行性檢查之外,各新增一次3小時的產前教育,4次累積下來為12小時。生動盟理事長徐書慧指出,高達九成的伴侶曾實際參與生產過程,卻多半沒有參與過產前教育。生動盟認為,除了醫療院所沒有提供相關課程,另一個原因是沒有合適的「假別」可以用。目前《性別工作平等法》提供孕產婦及配偶7天有薪產檢假,然而這些假別僅限用於陪產或產檢,無法運用在產前教育,要請假也難以證明。生動盟與婦女新知基金會皆呼籲,政府應將《性別工作平等法》第15條中的孕婦的「產檢假」以及孕婦伴侶的「陪產及陪產檢假」改名為「生產準備假」,同時放寬適用範圍,不限只能用在陪產、產檢或陪產檢,也能適用於參與產前教育。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回應,產前教育應更落實,考量到產婦家庭接受資訊的可近性,會從開展多元宣傳渠道做起;至於衛教內容偏重醫療資訊缺乏人文關懷,也會改善;至於生產準備假、產檢假等牽涉跨部會職責不便回應。她表示:「我們不只是要把病人當全人,也要把產婦當全人」。產後三大壓力根據調查也顯示,產後最大的困難和壓力來源為睡眠不足,且難以獲得協助。有鑑於此,生動盟呼籲政府提供產後6個月內的一般家庭,皆應享有到府臨托的喘息服務,同時建立專業人員的產後訪視制度,協助新手家庭的生活逐漸步上軌道。1睡眠不足(73.3%)2哺乳(71.8%)3新生兒照顧(64.8%)立委范雲強調,職場女性生育蠟燭兩頭燒,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友善育兒職場與社會環境,政府雖然投注經費在友善生養政策,卻集中於照顧公共化,仍遠遠不夠,生產不夠友善、產前教育不足、伴侶參與不足。她向勞動部喊話,雙親都應該有平等參與孕產與育兒的權利,才能打造友善育兒環境。「不只是產婦,連配偶都仿佛被丟在未知的叢林當中」立委王婉諭表示,產前課程大多來自母嬰用品廠商,「我們會疑慮他們提供的內容是不是正確的?我會不會被行銷?我沒辦法去判斷它是否是合適的產前教育」。而且育兒責任大量壓在媽媽身上,導致產後憂鬱嚴重,不敢生、不想再生變成常態,幾千元的生育津貼僅能減輕育兒負擔,但很難提高生育意願,要靠政府推動才能解決少子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