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溝通
」瓊瑤去世/輕生和安樂死不同! 醫提醒:不要過度渲染美化「翩然的去了」
86歲作家瓊瑤昨(4日)下午在住家被發現輕生亡,並在遺書中表示,自己已翩然離去,不願意成受盡病痛折磨的老人,最終決定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擺脫讓她痛苦的軀殼。對此,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許書華認為,希望大眾或媒體不要過度渲染、美化「翩然的去了」這樣的描述,因為自殺遠不是瀟灑去了這麼簡單,並點出自殺和安樂死的差異。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也提醒,落實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才能安樂善好自己的死亡,而不是輕生!許書華醫師昨晚在臉書粉專發文稱,知名作家瓊瑤選擇輕生離世,讓她想到韓劇《死期將至》的台詞。但她希望大眾或媒體不要過度渲染、美化「翩然的去了。」這樣的描述,因為自殺遠不是瀟灑去了這麼簡單。她也強調,自殺和安樂死是不同的,「我們要更積極正視台灣安樂死合法化的推動與進展沒錯,也提醒大家雖在瑞士、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等國家執行安樂死是合法的,但其中的條件規範都非常嚴格,多數可選擇安樂死的前提,是病人的生理心理正遭受難以承受的痛苦,且沒有任何醫療方式可以達到改善的希望下,還需醫師等專家多方評估,證明患者意識清楚、無外部壓力、知情自願,才可合法執行。」許書華說明,大家對生命自主權都很重視,「病人自主權利法」、「安寧緩和醫療」就是尊重與保障病人自主權而生的法案,「在現有法案,我們是有方法為自己生命作主,不當『插管維生老人』的,畢竟雖談生死很沈重,但現代醫藥還是有極限,有力有未逮的可能。遇到這些極限,將對於『治癒疾病』的努力,轉成『保有生命尊嚴、生活品質,善終』的努力,也是醫者持續用心致力之所在。」她還認為,面對生命的極限,道謝、道歉、道愛、道別,我們依舊可以是展現力量的鬥士,「瓊瑤說:『千萬不要輕易放棄生命』,一時的挫折打擊,可能是美好生命中的『磨練』。希望你們經得起磨練,像我一樣,活到八十六、七歲,體力不支時,再來選擇如何面對死亡」,以上這段才是我想引述強調的話。如何面對死亡也無需老了才思考,隨時都能多瞭解這攸關生命自主權的大事。」此外,黃軒醫師也發文指出,瓊瑤的選擇,並非孤例。在很多高齡人群中,有些人因為身體或心理上的痛苦,也曾萌生了離世的念頭,「你們知道,老人面對死亡,是需要全新的教育嗎?而不是老人世面見多,他們都會坦然面對的!畢竟死亡,老人,從未有過,不是嗎?你又如何叫老人,孤獨一個人去面對呢?」黃軒認為,或許,大家可以從瓊瑤的選擇中學到:如何真正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如何讓家中老人的死亡教育,更深入到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當老人因疾病或失能面臨生命終點時,死亡教育變得尤為重要。它可以幫助老人和家人更有尊嚴地面對生命的最後階段,並共同準備和接受這一不可避免的自然過程。為何老人家和家人需要一起接受死亡教育?黃軒點出有以下4點正向意義,包括減少恐懼與焦慮:死亡是自然的一部分,幫助老人認識並接受這一事實;促進生死溝通:減少家人之間對死亡話題的忌諱,讓老人有機會表達自己的需求;提升生活質量:通過關注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讓老年人更有尊嚴地度過餘生;預防孤獨與後悔:通過早期準備和反思,減少未完成的心願和心理壓力。至於如何進行死亡教育?黃軒解釋,關鍵是與老人溝通,包括選擇合適的時機:避免在老人情緒低落時討論此話題;用心傾聽:讓老人自由表達對死亡的看法與擔憂;避免迴避話題:以平和的語氣正面討論死亡,不用「隱喻」或「委婉說法」。最後,家庭成員在側可以傾聽、陪伴和分享生活點滴,不一定是每次都是在分享病痛和死亡!◎勇敢求救並非弱者,您的痛苦有人願意傾聽,請撥打1995◎如果您覺得痛苦、似乎沒有出路,您並不孤單,請撥打1925
舒心BAR/吳若權:接收靈性訊息 與離世親友溝通
你可以做自己的通靈師。因為,你的身體就像是一根巨大的天線,可以接通靈性的訊息。你只要打開你的覺知,傾聽身體的語言,就可以尋求到靈性的解答在華人的社會裡,每到清明、冬至、農曆春節等重要節日,都會依據習俗進行祭祖的儀式,有些家庭成員還會因為非常思念已經過世的親人,而想要跟他溝通。無論是透過自己的心念,或委託靈媒,都希望可以正確傳遞彼此訊息。還有另一種可能,是夢見已經過世的親人,好像有些意見要表達,你會疑惑:這究竟是真的有此需求?或只是夢到過世的親人時,自己因為過度多慮而產生的擔心呢?此外,我猜想你可能還會有興趣知道:*親友臨終時,你為他做的事、說的話,是不是已經足夠?*你若沒見到對方最後一面,他是不是因此抱憾而終?* 已經離開世間的他,會知道你很想念他嗎?為了解答以上的問題,這次特別為你挑選《生死溝通》這本書,摘錄書中的三個重點,與你一起探討生命與靈魂的關係!一、造訪靈界,與亡者相遇。首先,你要先建立的觀念是:靈魂,生而不滅!如同我之前在其他影片強調過的,所有人都是帶著身體來到世間的靈魂;而不是帶著靈魂來到世間的身體。所以說,從一開始,我們就是靈魂。靈魂是永恆的,絕對不會死亡或消逝。靈界,是我們真正的家。而比我們先回去到那裡的親友,也就是指已經死亡的親友,他在靈界不會再受任何病痛所苦,他們已經獲得圓滿,並且和那些比他們更早一步到達靈界的家人和朋友重逢。只有我們這些留在世間的人,會因為失去了至親或好友,感到不捨而萬分痛苦。所謂的「靈界」,是由許多意識層面與振動頻率所構成,而且就在我們的周遭,以不同的意識狀態,與我們所身處的世界交織融合。只要你能夠學習以更高的頻率振動,就有機會聯繫上已經離開世間的靈魂。我們可以藉由做夢,與另一個世界連結。許多人都曾描述,他們與已經過世的親人,在夢中相見或說話,這就是一次短暫的造訪。但他們會看起來更年輕、更健康、也更有活力,因為這正是他們在靈界中真正的模樣!假如你夢見親人時,是一個令人開心、快樂的夢,那就表示那是一次你真正進入靈界的造訪;相反的,如果你夢到某人時的感受,是很悲傷或很憂慮的,那就不是一次真正的死後溝通,很可能只是投射你自己的擔心或想像而已。二、生死轉換,輪迴的目的。既然靈魂不滅,所以實際會死亡的,只是肉身!當在肉體死亡後,你可以選擇以另一具身體,重新回到這個物質界,好讓你的靈魂,得以繼續學習成長。你在過去的人生中,所做出的每項選擇,以及尤其是你在當前的這一生中,做出的所有決定,都會影響到你的靈魂,在未來旅程的發展。人生中所要經歷的事情,並非都是命中註定,而是可以改變的。因為我們誕生到這個世間時,都帶著自由意志,可以選擇是要朝著自己要的目標前進;也可以遠離自己不要的經歷。舉例來說,你在這一世的人生計畫,可能是要從甲地移動到乙地,但是沿途會有許多叉路,讓你隨著自己當下的決定,一次又一次地繞道而行。它很可能輕易地就把你帶離核心的任務,不過,這些彎路並不冤枉,所有的選擇與經歷,都存在著重要的教訓,等你去學習,等你去發現。靈魂來到世間的目的,就是為了學習而已。靈魂,總是能夠知道,什麼時候該離去,或是什麼時候,該留下來。如果你的親人離開,你沒有見到他最後一面,這通常是他的靈魂做出的決定。他之所以這麼做,是基於一個理由:他很愛你,不想讓你承受那些親眼看著他們走的痛苦。如果你常感到遺憾,希望能與靈界連結,與過世的家人或好友溝通,你可以透過練習,更積極地開啟你的靈覺。三、積極開發,靈覺的能力。萬事萬物,都是由能量所構成。既然你是能量,當然就可以透過練習,感知到、接收到,並且知道,如何解讀靈性的訊息。你只要打開你的覺知,傾聽身體的語言。你真的不必捨近求遠,只要從自己的肉體,就可以尋求到靈性的解答。是的,你可以做自己的通靈師。因為,你的身體就像是一根巨大的天線,可以接通靈性的訊息。其實你只要稍加留意,就會發現:身體,常常傳送信號給你。不論那是某種本能反應、身體上的感覺、情緒或甚至是一場夢,你的身體都在對你說話,建議你:隨時把神聖時刻的感覺,詳細記錄下來,這會有助於你判斷,什麼是直覺,那就是心靈要給你的訊息。在開發心靈能力的過程中,不要忽視你身體的感受。你要學習接受這些感覺,傾聽它們的聲音。你要學會與靈魂保持連結,第一個優先事項,就是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和健康。是當的飲食,足夠的飲水,每天補充適當的維生素,充分休息、睡覺,加上運動。如果你擁有潔淨健康的身體,就可以減少「阻塞」的機會,讓你更容易接受到能量與訊息。以上跟你分享的是,由柿子文化出版《生死溝通》,我所為你摘要的重點。邀請你上《時報周刊》臉書留下意見,和我分享:你曾經有過哪些與靈界溝通的經驗呢?請你留言跟大家一起討論喔。《生死溝通》書封(圖/柿子文化出版提供)《生死溝通》本書在解答你的疑問,包括:過世的親友是否平安抵達永恆之地,學習與彼岸的他們聯繫!這不僅是與靈魂溝通,同時也在幫助與治療活著的人,搭起通往自身靈性的橋樑!———————————————吳若權的幸福書房: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gx3BZdsZi_BlT-Ub6R58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