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棲息
」新北市農業局舉辦親子水保體驗營,實地推廣水土保持與環境保育知識
2024年9月21日是國家防災日,為推廣水土保持的概念,新北市農業局在平溪紫東社區舉辦了「農村水保親子一日體驗營」。由農業局長諶錫輝帶領60名學童及家長,透過實地體驗,深入瞭解水土保持在生態保育與環境保護中的重要性。學童現場體驗水保桌遊。(圖片提供/新北市農業局)為了讓水土保持知識更易於民眾接受,新北市農業局近年來採用多元且創新的方式進行宣導,包含開發多樣化的教具、拍攝趣味宣導短片,並透過全新升級的科技教具「新北水保探險島—松果兒的奇幻冒險」進入校園,推動水保教育,同時也在戶外活動中擺攤,讓教育不受時空限制。今年,新北市多所學校成功獲得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認證為「水土保持酷學校」,彰顯了這些努力的成果。家長與學童於現場體驗水土保持數位教具。 (圖片提供/新北市農業局)學童親手製作水苔球了解水土保持植物根系能固定土壤。(圖片提供/新北市農業局)在本次體驗營活動中,學童與家長們首先觀看了趣味短片,並操作多元水保教具,掌握基礎水土保持知識。隨後,品嘗了當地農特產——紅淡蜜,並由紫東社區總幹事潘俊青講解紅淡比樹這類水保植物如何為蜜蜂提供理想的棲息環境,進而產出優質蜜品。活動還包括親手製作水苔球,透過實作瞭解植物根系在穩固土壤、防止雨水沖刷流失中的關鍵作用。新北市農業局向學童及家長介紹紫東社區內水保設施。 (圖片提供/新北市農業局)學童和家長們還實地考察了火燒寮溪,觀察水中生物,並參訪當地的水保設施,如砌石護岸、堤防和固床工,瞭解這些設施如何穩定河床、減少兩岸沖刷,同時提供生物棲息空間。紫東社區的水保設施也向大家展示了完善的排水系統,通過沉砂滯洪池過濾後,將雨水排入火燒寮溪,降低土砂災害風險。學童及家長體驗水土保持線上教具。(圖片提供/新北市農業局)新北市農業局長諶錫輝表示,希望通過親子共學的活動,不僅能讓民眾親近自然,也能提升他們對水土保持與環境保育的認識。透過互動體驗與實地探索,讓參與者更深入瞭解水土保持、生態系統運作以及農業生產,從而引發對環境保護的重視與行動。參與的黃媽媽表示,這次活動讓學童們瞭解到生活中的水土保持設施不僅能防災,還有助於保護生態環境。新北市政府農業局 廣告
旅客太多嚴重破壞島上生態 小琉球首開先例收「觀光保育費」
位於屏東的小琉球,是國內旅遊的知名景點,但由於近年來遊客太多,嚴重破壞當地生態景象,像是被大量遊客踩踏的潮間帶受損嚴重。因此屏東縣政府決議採取總量管制,並於1日起對參訪肚仔坪、杉福及漁埕尾等3處潮間帶的旅客收取60元的費用,成為全台首個收取觀光保育費的離島。根據媒體報導指出,小琉球因其美景成為近年熱門旅遊景點,週末、旺季登島的遊客數量經常超過一萬人。但隨著遊客數量的增加,島上的垃圾量、民生廢水也大幅增加,另外大量遊客前往潮間踩踏,也讓當地資源急劇減少。屏縣府指出,由於氣候變遷和觀光興盛,小琉球的海域生物量衰減。調查顯示,琉球海域的珊瑚覆蓋率下降,部分潮間帶僅剩下梅氏長海膽及口鰓海膽,這些海膽大量繁殖,侵蝕礁岩,影響潮間帶植被生長,對生物棲息環境造成危害。屏東縣政府為讓潮間帶達到「種源擴散」的效果,屏縣府除對潮間帶進行旅客總量管制外,在肚仔坪潮間帶設立保育示範區和核心區,禁止所有非當地居民及研究人員以外的人員進入。除此之外,梅氏長海膽及口鰓海膽同時被移出保育對象名單中,並將硨磲貝及珊瑚(含珊瑚礁)列為保育物種,以確保生態平衡,提升保育成效。除此之外,頻東縣政府也規定,遊客如要進入蛤板灣潮間帶,則需要有專業導覽人員陪同。另外於1日起,屏東縣府將針對杉福、漁埕尾及肚仔坪三區的潮間帶收取每人60元的「觀光保育費」,所收取的費用將用於小琉球的海洋保育計劃和設施。而小琉球的居民、未滿3歲之兒童、身心障礙者與其陪同者則無需收費。
小琉球7/1起開收「觀光保育費」每人最低60元 將劃「核心區」遊客禁入
屏東縣琉球鄉因觀光蓬勃發展,其海域資源逐漸衰退。屏東縣政府今(113)年推動多項重要保育措施,包括觀光保育費收取、劃設「核心區」,並將「梅氏長海膽」及「口鰓海膽」自保育對象移除。為永續經營自然生態資源、提升民眾保育觀念,縣府自113年7月1日收取觀光保育費,收取範圍為杉福、漁埕尾、肚仔坪3區潮間帶,費率每人新臺幣60元整(琉球鄉民、未滿3歲兒童、身心障礙者及其陪伴者1人免收)。為便利民眾繳納,縣府委託7-ELEVEN ibon售票,即日起民眾即可至全國7-ELEVEN門市ibon機台或ibon售票系統(網址:https://ticket.ibon.com.tw/)購票(ibon操作QA詳「潮琉生態保育網」)。票券適用期間至11月30日可於杉福、漁埕尾、肚仔坪潮間帶擇一使用,提醒行前請依規定洽專業導覽人員陪同進入。(圖/屏縣府提供)根據調查,近年琉球海域珊瑚覆蓋率衰退,甚至失去珊瑚礁功能,潮間帶海膽(梅氏長海膽及口鰓海膽)繁生,嚴重侵蝕礁岩,影響潮間帶植被生長,危害生物棲息環境。為有效養護資源,縣府推動劃設「核心區」,範圍毗鄰肚仔坪潮間帶保育示範區,保育對象含所有水產動植物(梅氏長海膽及口鰓海膽除外),禁止所有人員進入(當地居民及研究人員除外),以確保生物繁衍,進而產生「種源擴散」的效果。此外,屏縣府也將「梅氏長海膽」及「口鰓海膽」自保育對象移除,並將「硨磲貝」及「珊瑚(含珊瑚礁)」列入保育物種,以確保生態平衡,提升保育成效。近年因氣候變遷、觀光興盛,導致琉球海域生物量衰減、資源枯竭,保育刻不容緩,縣府推動多項保育措施,除了提升民眾保育意識外,並將資源挹注地方,共同推動生態保育工作。(圖/屏縣府提供)
來去新營波光節1/絕美光影藝術點亮新營天鵝湖 幾米超級月亮等你來打卡
春節期間不愁沒地方賞燈了,尤其府城更是熱鬧!不只睽違16年的台灣燈會將重返台南、還有每年具指標性的「月津港燈節」,今年又有全新原創藝文展覽「新營波光節」於即日起登場,一次擁有3大燈節想必會讓台南走春期間人潮滿滿,而新營也可望成為龍年新興旅遊熱點。藝術家黃文淵的《荷蒔》以荷花、荷葉為發想,讓民眾可如魚兒悠游荷葉一般穿梭其中。(圖/魏妤靜攝)《朵朵光雲》的七彩燈光在夜空中相當顯眼。(圖/魏妤靜攝)全新藝文燈會品牌「新營波光節」以光影藝術展現台南人文歷史、生態環境,並於新營天鵝湖公園及新營文化中心,分別打造「波光圈」燈節活動及「團圓‧微光」幾米戶外藝術裝置展。先來說說即日起至3月3日、每日17:30~23:00在天鵝湖亮燈的「波光圈」,天鵝湖原名「埤寮埤」,是南瀛新營地區唯一的天然湖泊,而風水上相傳新營所在地為天鵝穴,埤寮埤更位於天鵝眼的位置,因此才有了新名。策展人方敘潔以「波光圈」為首屆策展概念,除了透過天鵝湖湖面波動的特色,讓民眾將視覺聚焦於光線與水波融合的光影,展現彼此相遇、重疊、重構等樣態;湖面如圓圈般蕩漾的漣漪更是彼此依偎與連動,彷彿「生態圈」(bio-sphere)緊密契合的關係,也呼應天鵝湖現為國家重要保護濕地,有許多生物棲息其中,希望人們也能著重保護環境讓生機持續勃發。結合不同廟宇輪廓的《繞巡》,讓民眾忍不住拿出手機拍照。(圖/魏妤靜攝)《光之眼》。(圖/台南市文化局提供)在天鵝湖的9件作品中,有融合台南「千廟之城」概念的《繞巡》,來自法國音樂家狄文斯(Divyns)與藝術家廖育萱、台灣燈藝文化發展協會的攜手合作,除了裝置輪廓取自在地多座宮廟,狄文斯也採集廟宇的熱鬧聲響結合裊裊繚繞的煙霧,創作出充滿台南味的電音作品;還有位於環湖綠林光環境燈區的《虛實光漾》,以及寬達15公尺的作品《光之眼》,都有著眼睛般的造型,讓人聯想到天鵝湖命名的由來,前者被遊客戲稱為彷彿「瞳孔放大片」,不僅有藍、綠、粉、橘黃等色彩變化,更與湖面波光粼粼及倒影相映成趣;後者則更加具象地在水波間緩緩眨動眼睛,並融合天鵝光雕投影,也是亮點之一。新銳藝術團隊「作日製作404 N.F」的作品《凹》。(圖/魏妤靜攝)結合涼亭、線條燈串、球形燈具等打造的《光之語》。(圖/魏妤靜攝)一定要走進《光之語》體驗彷彿萬千光線灑落的夢幻感。(圖/魏妤靜攝)另外還有知名設計師白睿騰創作的《Flow浮生》,靈感取自天鵝湖的生物多樣性,藝術家運用機械動力使燈光裝置產生動態,搭配抽象的幾何大型藝術裝置,呈現渺小生命的浮動;還有在地新銳藝術團隊「作日製作404 N.F」,以動態機構打造的作品《凹》,他們模擬波浪的推移變化、於夜間配合LED控制,展現多元燈光、機械動態,也透過不停開闔的燈光裝置象徵變動的環境,讓人們反思如何從中找到自己的生存方式。除了特色展件,於公園路樹、步道間也打造光環境,並結合大型水上噴泉,讓遊客愜意散步賞燈。而在2月3日、18日、24日、25日以及3月2日、3日,台南市文化局也將與新營社大合作,舉辦人文生態導覽解說、走讀小旅行,邀請在地新營社大講師介紹天鵝湖生態,活動可線上報名(https://forms.gle/252RnAX1hrDo2pJP8)。也建議民眾多加利用大眾運輸工具,像是可搭到台鐵新營站或新營轉運站後,轉乘大台南公車黃6線、黃6-1線農村樂活公車(假日行駛),及天鵝湖燈節例假日接駁車(往返新營火車站及天鵝湖公園,除夕不行駛)等前往。高約6米的超級月亮裝置十分療癒。(圖/魏妤靜攝)另外於新營文化中心戶外廣場,即日起至3月24日還展出以幾米繪本《月亮忘記了》為主題的「2024 幾米Singing台南——團圓‧微光The Moon Forgets」藝術裝置展,將分別高6米與3米的3顆超級月亮搬來新營,希望透過作品傳達溫暖,而且新營文化中心還提供獨家設計限量400顆的「幾米月亮造型充氣燈籠」,有別於過往的摺紙小提燈,改以PVC材質的充氣方式搭配LED燈泡及掛繩,民眾可自行調整掛繩長短,方便側背、掛在胸前或綁短拿在手上,只要稍加吹氣即可成形。「幾米月亮造型充氣燈籠」。(圖/台南市文化局提供)此外,還有「走走新營-打卡抽獎」、「走走新營-集章活動」,凡至合作店家與幾米月亮手拿板合照打卡,除可享消費優惠外,還有機會抽中幾米文創商品,另外只要完成4處隱藏店家集章任務,即可兌換這次專屬設計的限量幾米夜光貼紙。展出期間也設立經典場景的拍照打卡牆、幾米繪本主題書展區,初一至初五春節期間更安排定時街頭藝人表演,以及2月14日舉辦元宵造型湯圓DIY等一系列活動。詳情可查詢新營文化中心網站(https://xinying-culture.tainan.gov.tw/)。
環保意識抬頭+維護費用高 新北44座橋梁光雕逐步熄燈
新北市政府從2010年起推動橋梁光雕計畫,目前全市共有44座光雕橋梁,但最近出現「橋不亮了」情形,引發關注,新北市工務局表示,光雕的階段性任務已經結束,目前已有14座橋梁的光雕熄燈,其餘30座光雕會持續維護,鑒於環保意識抬頭及設備維護經費高昂,將逐步退場,有民眾覺得可惜。迎接新北市從台北縣改制升格,時任新北市長朱立倫在任內積極推動橋梁光雕計畫,還力邀說服時任台北市長郝龍斌加入該計畫,2012年元旦,朱、郝還同台主持「大台北黃金雙子城橋光雕點燈儀式」,點亮12座橋梁的光雕,見證當時雙北的繁榮。隨著時間推移,橋梁光雕設備頻繁故障,民眾走在河濱公園時發現橋不亮了。新北市議員陳啟能表示,橋梁光雕攸關市容景觀,也代表新北市門面,如此簡單工作都做不好,引以為恥,市府應盡速修復。新北市工務局長祝惠美表示,市府每年花費1400多萬元維護,但建置時間10多年,儘管有維護仍無法完全回復到原先的運作。新北市養工處補充,2010到2019年總計完成44座光雕橋梁,於每晚7點至9點展演,並委託維護廠商每月定期巡查。養工處指出,光雕相關控制展演設備因設置於戶外,受到天候、橋梁震動與設備使用壽命等因素影響,目前待修的14座光雕橋梁包括忠孝橋、台北橋等,其功能主要在於交通,就不再點亮。養工處表示,環保團體反映光雕恐影響高灘地生物棲息,以及在有限的維護經費下,橋梁將以結構安全和維護為主,因此展演中的30座橋梁雖持續維護,但未來光雕會逐步退場。
鈔票上的生物如何選擇? 原來是靠「棲息高度」來決定
新台幣500元鈔票上有著台灣梅花鹿、1000元鈔票上有著帝雉、2000元鈔票上有著櫻花鉤吻鮭,你可曾想過為何這些生物會出現在這些鈔票上嗎?現在就有粉絲專頁發文解釋,其實是靠這些生物棲息的海拔高度來決定的。根據中央銀行「券幣數位博物館」資料顯示,新台幣500元鈔票上以咖啡色為主墨色,正面以體育為主題,搭配少棒隊圖案;背面以本土景觀及生態保育為主題,搭配「大霸尖山」及「梅花鹿」圖案。新台幣1000元鈔票上以教育為主題,搭配小學生上課的圖案;背面以本土景觀及生態保育為主題,搭配「玉山」及「黑長尾雉(帝雉)」等圖案。新台幣2000元鈔票則是以科技為主題,搭配「衛星」及「碟形天線」、「經貿大樓」;背面以本土景觀及生態保育為主題,搭配「南湖大山」及「櫻花鉤吻鮭」等圖案。(圖/翻攝自FB)至於為何櫻花鉤吻鮭會出現在2000元鈔票上、帝雉會出現在1000元鈔票上,梅花鹿會出現在500元鈔票上。粉絲專頁「Home Run Taiwan」日前就發文解釋,主要是生物棲息的海拔高度,對應鈔票的面額來決定的。粉絲專頁Home Run Taiwan在文章中表示,臺灣梅花鹿過去曾分佈於臺灣海拔500公尺以下、低海拔的草生地及森林交界處,所以才出現在新台幣500元鈔票上。帝雉主要棲息於中、高海拔的山區,東部地區在海拔1000公尺左右,而西部地區則必須到海拔1800公尺以上的山區才有,所以才會出現在新台幣1000元的鈔票上。而櫻花鉤吻鮭經由復育棲息於雪霸國家公園的高山溪流中,生存條件必須在海拔2000公尺處,水溫最高溫不超過17度,冬天必須在10度左右的低溫,且溪水未受汙染、水源充足,才符合臺灣櫻花鉤吻鮭的生存條件。也因為如此,櫻花鉤吻鮭才出現在新台幣2000元的鈔票上。不少網友在看到這篇貼文後,才終於理解新台幣鈔票在設計上的巧思,紛紛留言表示「這個真的長知識了,好酷!!」、「天啊真的沒想到!!!」、「支持小麻雀放一元!」、「應該要連署臺灣麻雀印刷在國幣」、「冷知識」。
螃蟹海葵入住塑膠廢料!海洋漂浮垃圾或將造就新生態系誕生
近日,科學家們發現繁榮的沿海生物生活在塑膠碎片上,例如小螃蟹和海葵,牠們隨著洋流逐漸漂浮到距離家園數千英里的地方,科學家們認為,因為塑膠能在海洋中停留更長時間,讓生物有機會生存更多年,因此這樣的海洋塑膠汙染可能促成新的生態系統產生。在觀察了105件從太平洋垃圾帶打撈出的塑膠廢料後,國家食品和農業研究所的研究員Linsey Haram表示,「我們發現有很大一部分是沿海物種,而不是我們主要期望的本地遠洋物種。」她也補充道,「(生物之間)可能存在空間或食物資源的競爭,但牠們也可能互相吞噬,很難確切知道發生了什麼」。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的數據,全球每年生產約4.6億噸塑膠,而可能多達22%塑膠垃圾會因管理不善流入海洋。海洋塑膠垃圾除了影響生物棲息,更可能纏住海龜導致死亡,也會產生化學汙染物質,進一步影響到人類的食品安全問題,若不採取緊急政策行動,至2024年,塑膠進入海洋的速度可能會增加約2.6倍。對此,聯合國在去年3月2日批准了世界上第一個全球塑膠汙染條約,將試圖逐步影響並遏止塑膠汙染,包括限制石油、化工公司和一次性包裝的生產。
「生態治水」有成效!大窠坑溪整治台灣特有種都回來了 黃綠澤蟹現蹤跡
台灣特有種現蹤!新北市政府水利局以「生態治水」為目標,於去年4月推動河川治理工程整治泰山大窠坑溪,讓原本是水泥三面光河道的堅實一橋至大窠橋段,出現自然生態回歸的成果,近期有生態專家發現屬於台灣特有種的黃綠澤蟹與冬候鳥黃尾鴝蹤跡,且該區物種61種,總數多達977隻。大窠坑溪一期河川發現白腹秧雞與紅冠水雞棲息。(圖/水利局提供)水利局長宋德仁表示,黃綠澤蟹中文俗名為「屎蟹」,根據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登錄資料,是台灣特有種的蟹類,多分布於台灣西半部,這次能在大窠坑溪發現此種螃蟹棲息,令人感到相當驚喜。宋德仁說,大窠坑溪一期在未整治前,是三面光水泥河道無法提供生物棲息,但在水利局推動河川環境營造工程及生活汙水接管計畫後,河段水質獲得改善,形成深淺不一的河道與不同樣態的植披。除了發現黃綠澤蟹現蹤外,生態專家也調查發現,原本該區的物種數量從原本的42種變成61種,總數量也從378隻增加至977隻,顯見該河段的生態環境因為整治成果,吸引許多不同物種棲息、覓食。宋德仁進補充,為推動全河段的環境營造,水利局已向中央爭取計畫補助,預計今年下半年接續往上游推動二期河川環境營造工程(大窠坑溪堅實一橋至山腳溪),讓大窠坑溪水、陸域環境再向上提升,期為當地居民帶來更優質的生活環境。大窠坑溪除成為居民休憩活動的重要河廊外,時令季節也可見成群蜻蜓點水輕舞,魚蟹水中棲息,賞鳥人士在此也觀察紅冠水雞成群現身覓食,河廊持續優化中,歡迎您前來一賞不同季節的大窠坑溪河畔風光。
營造保育類大鱗梅氏鯿種原棲地 縣府於太武池進行野放
為營造僅存金門的保育類魚種合適的生存環境,縣府11日於太武山上的太武池辦理「金門保育類魚種大鱗梅氏鯿野放活動」,於此區域放流逾百隻大鱗梅氏鯿及金門保育類動物金龜,大鱗梅氏鯿目前已列為國家保育類野生動物,在台灣本島可以說是已完全絕跡,目前僅知在金門本島的水域中還僅存少數不穩定的族群,期待恢復過往生態榮景。楊鎮浯縣長表示,金門地區每逢下半年秋冬時節係為枯水期,於2020及2021年更是面臨金門50年來最嚴重的乾旱,不僅對農業灌溉造成影響,更使得原生淡水魚類棲息地面臨嚴重的威脅。近幾年縣府除了增加蓄水空間、導入再生水系統,在林務局經費挹注下,在進行水域基礎工程的同時,同步進行移地保育、外來魚種、龜類以及斑腿樹蛙移除等行動,後續則透過營造原始生物棲息環境,等到環境合適的時候,再將物種送回原始棲地。縣長楊鎮浯今日上午,與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屏東林區管理處陳課長至瑩、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蘇課長芊遐、金湖鎮代表會蔡主席乃靖等代表,共同於金門太武池野放金門保育類魚種大鱗梅氏鯿。(圖/金門縣政府提供)建設處李有忠處長表示,金門除知名的歐亞水獺外,大鱗梅氏鯿與金龜等同樣為金門重要的保育類物種,此次選定太武池作為保種基地,係該水域為光前溪上遊區域,自然環境較為穩定,外圍環境干擾程度低,不易受到外來物種之侵襲,先前利用旱季已先將太武池中的外來種魚類及垃圾全數移除,且未來若水情穩定,此區域將自然溢流至下游的龍陵湖等區域,從源頭進行管理,透過自然繁衍機制逐步增加族群數量。再生魚坊陳光耀透露,除了太武池環境改善,目前與縣府合作,陸續在許多水源較為穩定之農塘進行改善作業。淡水水域生態系較為脆弱,許多外來魚種因為不當的放生或是刻意引入,影響自然生態,後續威脅原生魚種生存及原始生態環境,如要恢復則需要發揮更大的心力來執行!
嬌客秋季南遷現蹤 黃頭鷺盤旋國家生技研究園區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因自然環境復育有成,去年開始有大量的黃頭鷺過境,更因黃頭鷺在園區生態池上「盤旋」盛況爆紅。今年受氣候影響,已提早於8月底抵達園區,並在中秋節前後達到最高峰,已有數百隻於生態池休憩。鄰近居民與園區同仁目睹鳥群盤旋飛行並變換隊形,紛紛直呼超幸運。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環境教育中心表示,去年黃頭鷺過境時,依據電腦概算,大約同時有近2000隻的黃頭鷺在生態池盤旋。今年因保留生態池水面的水生植物,增加生物棲息空間,加上園區濕地復育後,動植物生態資源日益豐富,預期來過境休憩的黃頭鷺可望再創新高。黃頭鷺身長約50公分,有國際性遷徙習性,每到秋季會陸續從北方遠道而來避冬,由台灣北部往南飛行,每年皆吸引許多愛鳥人士專程賞鳥,在中秋節前後是最佳觀賞時機。另外,黃頭鷺一般棲息在水庫、竹林等富有自然生態的地區,沿著溪流跟河谷、河床飛行。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環境教育中心提到,國家生技研究園區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人工開鑿的滯洪池可追溯至18、19 世紀時,為發展農耕而開闢的三重埔埤,如今成為眾多淺山與濕地生物的棲息地。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環境教育中心指出,為重現古三重埔埤的昔日風光,園區在設計之初,便維持友善生物的原則,進行溼地復育,包含:解構原有水泥滯洪池、擴大濕地範圍等,營造多樣化生物生存環境,也讓遠道而來的黃頭鷺來園區休息覓食,成為難得一見的景觀。中研院生態技術諮詢專家,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退休研究員陳宗憲說,國家生技研究園區豐富的生態資源,也是大眾環境教育的基礎材料,包含台北樹蛙、穿山甲、各種原生淺山動植物以及候鳥等。陳宗憲說,曾有愛鳥人士為了捕捉畫面而破壞生態池旁的植物,特別提醒民眾不要為了取得更佳畫面而破壞原有環境,此外,拍攝時也不要使用閃光燈,或以腳架佔位,避免干擾生態及影響其他賞鳥民眾。中研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主任吳漢忠表示,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為國內第一個跨產官學研共同進駐的國家級生醫研究生態園區,在開發與生態保育兼籌並顧之前提下,園區將廣達25.31公頃土地依「最小開發、維護最大生態」之原則,劃設14.19公頃的原有次生林為生態保留區,不作任何開發,並規劃4公頃人工濕地復育區,擁有豐富生態資源。近年也特別強調「生技、生態、生命」三生並行,讓生技與生態能夠共存共榮、永續發展。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環境教育中心特別設置展示空間,說明園區的生態規劃構想、分區使用原理、生態理念的實踐及落實、人工濕地的建置及復育、原生植被復育方法及進程等,透過展示及環教分案推廣淺山生態與保育,歡迎民眾賞鳥之餘預約前往參觀。
7千公尺深海發現最憂傷的魚 「暗黑果凍魚」出水面瞬間融化
大海中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祕密,近日有科學家在澳洲西部的印度洋深海,發現了一款新的深海魚,身體細小呈暗黑半透明狀,沒有鱗片覆蓋有如一群會動的「果凍」,一旦離開高壓與低溫的深海就會變得非常脆弱,若被帶上水面甚至會「迅速融化」。印度洋深海發現「暗黑果凍魚」。(圖/西澳大利亞麥德魯大學的深海研究中心)根據《每日郵報》報導,這個由澳洲礦業億萬富翁福雷斯特(Andrew Forrest)贊助,由西澳大利亞麥德魯大學的深海研究中心 (Minderoo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Deep Sea Research Centre) 所進行的研究,過去多年致力於探索深海奧秘,終於在印度洋海域捕捉到這種全新魚類。這種魚類屬獅子魚科(Liparidae),暫時被命名為獅子魚( Snailfish),牠們可以在6500公尺到7500公尺深的海底生活,即使在極度寒冷及高壓的深海中仍相當活躍,甚至沒有任何掠食者或競爭者對他們構成威脅。由於沒有其他魚會夠到達同樣水深,因此這款獅子魚沒有天敵,可說是海溝裡的霸主,但是從外表看上去,獅子魚相當溫馴可愛,「全身最堅硬的是內耳的骨頭,用來平衡身體」,一旦離開高壓與低溫的深海就會變得非常脆弱,如果被帶上水面甚至會「迅速融化成一團黏稠物」。阿塔卡馬獅子魚。(圖/翻攝自紐卡索大學官網)在2018年,有科學家在「阿塔卡馬海溝(秘魯-智利海溝)」(Atacama Trench),發現牠的近親,阿塔卡馬獅子魚(Atacama Snailfish);牠們的身體同樣細小,不過是半透明狀,全身同樣無鱗片覆蓋,若是離開水面同樣會變成一團黏稠物。阿塔卡馬海溝,位於秘魯及智利以西160公里處,全長約5900公里,最深處為海平面以下8065公尺的「理察斯深淵」(Richards Deep);雖然生存環境惡劣,但仍有不少海底生物棲息於此,其中不乏許多神秘的深海魚種,英國紐卡索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在阿塔卡馬海溝進行了250次潛水器任務,拍攝影片超過100小時、照片1萬多張,才發現3種酷似果凍的全新魚類。
西湖成打卡聖地!遊客瘋餵湖中鴛鴦「徒手抓鳥灌餌」 76隻飽到撐死
大陸杭州的西湖風景優美,是首批被列入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十大風景名勝的旅遊景點,湖泊周遭生態豐富多樣,除了有楊柳、桃花等植物,湖中也棲息著大量野鴨、天鵝、鴛鴦等鳥類。不過,隨著遊客人數增加,許多鴛鴦每天接受人類投餵餌食,除了導致野性喪失,甚至吃到「撐死」,數量較去年銳減76隻。據了解,西湖東靠杭州市區,其餘三面環山,面積約6.39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27公尺,湖中被孤山、白堤、蘇堤、楊公堤分隔,雷峰塔與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島、四堤、五湖」的基本格局,景色優美動人,除了被大陸當局列入十大風景名勝,也在2011年獲選為世界文化遺產。除了風景宜人,西湖周邊的生態也相當多元,沿岸的柳樹和桃樹形成了「一株楊柳一株桃」代表性景觀,另外夾種玉蘭、櫻花、芙蓉、木樨等多種觀賞性花卉;動物方面,西湖有野鴨、翠鳥、鴛鴦、錦鯉等生物棲息,柳浪聞鶯的巨型網籠「百鳥天堂」中更餵養著數十種飛禽,增添了西湖的生氣。《看看新聞》報導,隨著杭州西湖成為網紅打卡聖地,越來越多遊客前來觀光,同時投餵湖中的鴛鴦,甚至有人直接抓住鳥兒餵食,導致大量鴛鴦被撐死,數量較去年減少76隻,目前僅剩下260隻。鴛鴦護衛隊工作人員提醒,過度投餵不僅損害動物的生命,還會讓牠們不再自行覓食,恐導致野性喪失。
俄羅斯聲明:金星是我們的行星 將啟動國家獨立探索計劃
許多人都想統治世界,但俄羅斯已將目光投向「地球之外」。一家俄羅斯經營的宇航員和航空航太研究公司,俄羅斯宇航局(Roscosmos)的局長德米特裡˙羅戈津(Dmitry Rogozin)本週稍早時表示,他的國家正在組織一項前往金星的星系內任務,將啟動一項國家獨立探索計劃,並放話「我們認為金星是俄羅斯的星球,所以我們不應該落後」。這顆來自太陽的第2顆行星,也被稱為地球的孿生兄弟,在天氣好的時候,距離太陽僅有2500萬英里(約40233600公里)。如果距離讓人望而卻步,那麼它的表面溫度為900度,將更讓人難以接近,因為它熱得足以融化鉛。根據《HERALD-MAILMEDIA》報導,Roscosmos在一份聲明中指出,已把恢復金星探索列入議程中了,他們認為金星是俄羅斯的行星,所以不應該落後,項目已包含在俄羅斯2021-2030年太空探索聯合政府計劃中,羅戈津的聲明是在金星大氣層中檢測到被稱為「磷化氫」的地球氣體之後發表的。顯示金星上可能有微生物棲息的跡象;換言之,高溫酷熱的金星很可能存在生命。這項發現被刊登在《自然天文學》(Nature Astronomy)期刊上。歐洲航天局表示,俄羅斯人和從前的蘇聯人對金星並不陌生,他們早在1967年就開始了重要的行星研究。俄羅斯在1967至1984年之間對金星的研究一直處於國際最前線,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為金星設計和開發登陸艇的方面,仍然保留了獨特的專業知識。但羅戈津對於「俄羅斯擁有金星所有權」的說法是不對的。1967年的《外太空條約》最初由美國、蘇聯和英國起草,內容為嚴格禁止任何國家對銀河系實體提出要求。該條約第2條規定:外太空,包括月球和其他天體,不得由國家以主權要求、使用或佔領或任何其他手段侵佔。
找到了!2顆「超級地球」 有適合生物棲息潛力
人類對宇宙、外星生命的好奇,歷來有不少「超級地球」被發現,這些都是有可能孕育生命或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最新研究發現,有5顆太陽系外行星位在鄰近的恆星周遭,其中包含2顆「超級地球」,有適合生物棲息的潛力。美國太空總署NASA,是透過凌日系外行星巡天望遠鏡(TESS),發現紅矮星周邊這2顆超級地球,根據《天文物理期刊》指出,2顆超級地球代號分別為「GJ180d」、「GJ229Ac」,繞行紅矮星運轉,距離太陽系19、40光年;質量為地球的7.5、7.9倍。2顆超級地球代號分別為「GJ180d」、「GJ229Ac」,繞行紅矮星運轉。(圖/翻攝自phys.org)天文學家表示,紅矮星較太陽小且冷,是銀河系中最普遍的恆星,繞行的行星普遍會比較靠近,且維持在適居範圍內,完美的距離可讓行星保持溫暖,星球表面也有水資源的可能。即便如此,這些行星多數呈現「潮汐鎖定」,其中一面是永遠的寒冷黑夜,另一面則是永遠的高溫白晝。宇宙探索再有突破!新發現的超級地球有適居潛力。。(圖/翻攝自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華盛頓卡內基研究領導人費博馮(Fabo Feng)博士表示,「GJ180d是距離我們最接近、溫度最適中的超級地球,且沒有潮汐鎖定的情況,大大增加了維持生命的可能性。」天文學家過去就表示,距離地球50光年的太空區域,分佈著大約1560顆恆星以及數千顆行星,大約有1000顆系外行星是岩石體,主要成分與地球相似,甚至一些行星潛在孕育生命的條件。由於受到太空探測技術限制,99%的系外行星都未被觀察研究,不過在新一代「系外行星搜索獵人」,凌日系外行星巡天望遠鏡,能夠全天候搜索鄰近太陽系的潛在宜居行星,該望遠鏡平均每隔13.7天環繞地球一周,有望在未來幾年內發現數百顆適合宜居的系外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