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樣本
」生物老化非恆定 研究曝44歲、60歲會「斷崖式衰老」
我們都知道人的老化是從25歲左右開始,剛開始不會有太明顯的問題出現,但隨著年齡的增加,就會開始感覺到自己一天不如一天,這種感覺可以體現在很多方面。從內在來說,肌力不如從前、視力不如從前、恢復力不如從前、酒量不如從前、皮膚不如從前;從外在來說,身材不如從前,出現下垂臃腫感,臉部膠原蛋白流失,出現各種紋路、蘋果肌下垂,以及臉部不再有幼態感等的老化問題。本篇我們就來談談老化這個問題…生物老化絕非恆定老化主觀性的感受都是發生在30,40,50和60歲,一般來說,我們可能下意識的認為老化程度是固定的,也就是隨著時間規律地變化,但實際上,生物體的衰老卻不是恒定的。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在20歲的時候,幹細胞的數量是10億,到了50歲,就變成只有3億,從比例上來說我們會以為每年大約少了2,300萬的幹細胞,但實際上每個年齡階段的變化是不確定的,除了幹細胞的變化,體內的狀況也有不同的改變。研究發現44歲和60歲會「斷崖式衰老」一篇描述這些發現的論文是由斯坦福醫學團隊發表在今年8月14日的《自然衰老》雜誌上,發現我們體內許多分子和微生物的數量在40多歲和60多歲時急劇增加或減少。研究人員評估了25∼75歲人群體內的數千種不同分子,以及他們的微生物群,生活在我們體內和皮膚上的細菌、病毒和真菌,並發現大多數分子和微生物的豐度不會以漸進、按時間順序的方式發生變化。相反,我們一生中會經歷兩個快速變化的時期,平均年齡在44歲和60歲左右。這項研究的作者沈曉濤博士和邁克爾.斯奈德博士說:「人並不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改變的;有一些變化真的很劇烈。事實證明,40多歲是一個劇烈變化的時期,60歲初期也是如此。無論你觀察哪一類分子,情況都是如此。這些巨大的變化可能會影響我們的健康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分子數量在兩個時間點都發生了顯著變化,而與免疫功能相關的分子數量在60歲出頭的人群中發生了變化。」數量的突然變化研究中觀察到,許多與年齡有關的疾病的患病風險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加。例如老年癡呆症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會在年老時急劇上升,而60歲以下人群的風險則逐漸增加。研究人員使用了他們追蹤的108人的資料,以更好地瞭解衰老的生物學原理。受試者們的追蹤期中位數為1.7年,最長為6.8年,並對樣本進行了多組學分析。年齡從25∼75歲不等(中位數為55.7歲)。參與者的體重指數(BMI)範圍為19.1kgm2至40.8kgm2(中位數為28.2kgm2)。參與者中,51.9%為女性(圖1a和擴展資料圖1a-d)。在每次隨訪,研究團隊都會收集血液、糞便、皮膚拭子、口腔拭子和鼻拭子樣本。結果顯示,大多數分子和微生物在人類衰老過程中都會發生非線性變化,包括四種不同的「衰老類型」,表明不同人的腎臟、肝臟、新陳代謝和免疫系統衰老的速度不同。這項新研究分析了幾年內每隔幾個月捐獻血液和其他的生物樣本,追蹤了包括RNA、蛋白質和代謝物,以及參與者微生物群的變化。研究人員追蹤了超過135,000種不同分子和微生物的與年齡相關的變化,總共有近2,500億個不同的資料點。研究人員發現,數以千計的分子和微生物的數量發生了變化,要麼增加、要麼減少。研究的所有分子中,約有81%的數量表現出非線性波動,這意味著它們在某些年齡段的變化比其他時候更大。當研究尋找數量變化最大的分子簇時,他們發現這些轉變在兩個時間段發生得最多是「當人們40多歲和60歲出頭時」。衰老發生非線性變化因為眾所周知,許多與年齡有關的疾病風險和其他與年齡有關的現象在人生的這個階段都會增加,40多歲女性身上發生的大量變化,讓科學家們有些吃驚。起初,研究人員認為,更年期或絕經期是研究中女性身上發生巨大變化的原因,從而導致整個群體出現偏差。但當研究人員按性別對研究物件進行分組時,他們發現這種變化也發生在40多歲的男性身上。這表明,雖然更年期或絕經期可能導致40多歲女性出現這些變化,但可能還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影響著男性和女性的這些變化。生活方式和身體的變化可能會影響健康和疾病風險在40多歲的人群中,與酒精、咖啡因和脂質代謝、心血管疾病以及皮膚和肌肉相關的分子數量發生了顯著變化。在60多歲的人群中,變化與碳水化合物和咖啡因代謝、免疫調節、腎功能、心血管疾病以及皮膚和肌肉有關。其中一些變化可能與這些年齡段的生活方式或行為因素有關,而不是由生物因素驅動。例如,酒精代謝功能障礙可能是由於40多歲人群飲酒量增加所致,而40多歲通常是人生中壓力最大的時期。雖然本實驗的年齡偏大,但並不妨礙我們重新認知衰老並不是線形的狀態,對於我們從事大健康的醫生來說,我們要知道身體並不是在斷崖式衰老才會有問題,更不代表其他的時間我們是健康的,很多時候,功能性的障礙並不會有明顯數位上的異常,「防微杜漸、治欲病之病」才是我們大健康產業需要關注的,興大家共勉之。(文章授權提供/醫美時尚)更多有關《醫美時尚》:www.dr-beauty.net
女家中遭竊報警 意外找到失散35年父母淚崩:我不是沒人要的孩子
「我1987年出生啊?這麽多年我一直以為自己是1986年的。」5月24日上午,大陸四川省綿陽市三台縣公安局潼川派出所內,來自河北的段小芳抱著失散35年的親生父母,終於知道了自己的真實年齡和生日。綜合陸媒報導,今年2月,在北京工作的段小芳因所租住的房屋遭盜竊,意外採樣入庫,其生物樣本與綿陽市失蹤被拐兒童父母李緒友、賴玉蘭夫婦疑似具有親緣關係。北京綿陽警方再次採集雙方生物樣本進行了二次DNA親緣關系鑑定覆核。5月9日,確定段小芳就是失蹤被拐兒童李海燕。段小芳的母親賴玉蘭表示,35年前,年僅3歲半的女兒失蹤,疑似被拐,夫婦2人堅持尋找多年,並於10多年前,聽說附近某鎮有1名女子疑似自己失蹤的女兒,夫婦2人每年春節前往蹲守,堅持了6年,但最終發現並不是自己的女兒。3月28日,公安部打擊拐賣婦女兒童犯罪信息系統下發核查指令。2月上旬,北京市公安局朝陽分局轄區發生1起刑事案件,河北人段小芳的出租房發生盜竊案件,警方現場採集段小芳生物樣本入庫,發現其與綿陽市失蹤被拐兒童父母李緒友、賴玉蘭夫婦疑似具有親緣關係,公安部打拐辦指令綿陽市公安局核查。接到工作指令後,綿陽市、三台縣兩級公安機關隨即開展調查核實工作。經警方查明,1989年農歷7月23日下午7時許,李緒友、賴玉蘭夫婦的女兒在三台縣長坪鄉6村9隊路上玩耍時莫名失蹤。當年家屬報案後,警方迅速行動,組織數百人在周邊開展了查找工作。35年來,被拐女孩李海燕的查找困難重重,父母親人沒有放棄,公安機關也沒有放棄,市區兩級打拐辦曾5次向河北、山東、福建警方發送協查通報,並派出民警遠赴省外查找。2009年,公安部建立「全國打拐DNA數據庫」後,警方就及時採集了李緒友夫婦的生物樣本入庫。15年來,隨著DNA技術的升級,警方又先後3次上門採樣加做位點,為查找工作做足了充分的準備。今年4月,北京、綿陽警方分別與父母及孩子當事雙方取得聯係,在進行充分核實後,按照打拐系統指令要求進行信息反饋,並再次採集雙方生物樣本進行二次DNA親緣關係鑑定覆核。5月9日,經確認李緒友、賴玉蘭夫婦與河北人段小芳符合三聯體親緣關係遺傳標記,具有生物學遺傳關係。
寶林茶室出現直接證據! 台大法醫所證實:廚師雙手檢出米酵菌酸
寶林茶室的米酵菌酸到底來自何處?今日有新進展,台灣大學法醫學研究所的副教授兼所長翁德怡博士表示,台北市衛生局長陳彥元將3月24日採集的剩餘檢體交給法醫學研究所進行米酵菌酸的檢測,因而發現廚房工作人員的手部檢體以及使用的砧板和刀具上都檢出了米酵菌酸,首度直接證明了寶林茶室廚房中存在致病的米酵菌酸。翁德怡說,法醫學研究所對死者和加護病房的患者都進行了人體相關的檢驗,這些檢驗非常耗時,因為每個人都需要進行多項檢測。法醫學研究所也在首位死亡個案中檢測出了這種毒素,由於該個案從發病到死亡的時間非常短,體內殘留的毒素濃度較高,因此更容易檢測出來。由於一直未在相關食材中檢出米酵菌酸,於是北市衛生局長陳彥元想到檢測環境和生物樣本,因此將剩餘檢體交給法醫學研究所,工作人員加班處理後終於在砧板和刀具上都檢出米酵菌酸。翁德怡表示,檢測結果確認了這次食品安全事件是在寶林茶室A13分店的廚房中發生的,從而排除了百貨公司洗手間、手扶梯扶手、餐廳桌椅等其他可能的污染源。然而,具體哪一種食品或原料含有米酵菌酸,仍需政府和司法機關進一步調查和釐清。翁德怡也感謝死者家屬的合作和快速同意解剖及送檢,她提醒大家不要忘記死者家屬在解開這起事件的疑團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並對他們表示感謝。
3類飲品恐增加罹患失智症風險! 調味乳也入列
失智症(dementia)已成為越來越棘手的致命疾病,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年3月就曾指出,全球如今有超過5500萬名失智症患者,且正以每年1000萬新增病例的速度增長,為全球第7大死因。近期有研究也指出,飲食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是延緩認知功能下降的重要方法,例如攝取含「游離糖」(free sugar)的飲品將更容易罹患失智症,尤其是碳酸飲料、調味果汁、調味牛奶這3類含糖飲料影響最大。英國醫學新聞網站News Medical20日援引了一份刊登在《營養學雜誌》(Nutrition Journal)的研究,本研究探究了失智症風險增加與遊離糖和內源性糖(intrinsic sugars)來源之間的關聯。據悉,遊離糖是在製造、烹飪或消費過程中添加到食品中的糖,而內源性糖則自然存在於食品中,例如蔬菜、水果、蜂蜜和乳製品中的糖。研究人員在過程中分析了英國生物樣本庫中約18.6萬名參與者的飲食健康網路問卷資料,並發現攝取游離糖、內源性糖皆與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呈現出J型關係(先降後升),但攝取含游離糖的飲料卻呈現顯著的線性關係(正相關),含游離糖的固態食物則無明顯相關性。研究發現,在額外添加游離糖的飲品之中,又以碳酸飲料、調味果汁、調味牛奶這3大類與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最有關聯,圖表呈現最為明顯且一致的線性相關。純果汁也有類似關聯性,但影響程度較輕微。茶與咖啡則與失智症風險無關。對此,WHO也曾建議遊離糖的攝取量應低於總能量攝取的10%,每天攝取量更應低於5%。上述研究也指出內源性糖攝取量和遊離糖攝取量分別在8%和9%時,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最低。
禾浩辰生日當天公開!「同居人」甜蜜依偎照曝光
由禾浩辰與蔡凡熙主演最養眼的療「浴」喜劇《我家浴缸的二三事》,選在今 (7日)禾浩辰生日正式曝光前導海報,公開禾浩辰與蔡凡熙首度「同居」!劇中蔡凡熙飾演無藥可救的孬孬高中生趙龍杰,總是逆來順受面對要求不敢拒絕,直到有天莫名遇上美男魚仁宇(禾浩辰飾演),不但霸道強行入住龍杰家,還⼀試成主顧,同居生活就此展開。31歲生日的禾浩辰也許下生日願望,希望疫情快過去,大家都身體健康平安,作品都有好成績。蔡凡熙也獻上祝福:「祝福老哥生日快樂,希望有朝一日我能跟你一樣壯。」戲中禾浩辰飾演的美男魚莫名闖入蔡凡熙生活,甚至入住他家,精彩好戲上演,戲外也不遑多讓,禾浩辰透露倆人表演課就打得火熱,甚至拍攝期間都住在同一間飯店,彼此住得很近,經常互串門子。問起若住在一起,禾浩辰表示會很開心有蔡凡熙這個超強打遊戲夥伴,可以一起窩在家破關不出門。而蔡凡熙則曝若跟禾浩辰住會變很胖,「因為他很愛下廚,和他住一起會一直有食物可以吃,也因為他潔癖很嚴重,所以不用我動手房子就會很乾淨」。過去兩人都曾在在學時期與朋友同居經驗,也特別注重清潔衛生,蔡凡熙透露很怕遇到那種吃完東西不洗碗,或是馬桶上有尿漬。禾浩辰(右)與蔡凡熙(左) 親密逛超市。(圖/羚邦集團)兩人認識許久又曾為同門師兄弟,此劇卻是第一次合作,禾浩辰透露喜歡蔡凡熙雖然孬孬的,但一喊Action就會全力以赴,完全就是趙龍杰(劇中角色名)本人。蔡凡熙則表示:「跟熟悉的人合作會有一種安心感,而且想要討論的事情也不會綁手綁腳,可以直接大膽的詢問,很棒的感覺。」蔡凡熙透露得知人魚是禾浩辰飾演,表示非常失望:「我想像的美人魚就是金髮碧眼的辣妹,超可惜這次竟然是雄壯威武的壯男。」兩人劇中同居有趣。(圖/羚邦集團)首次曝光的前導海報由新銳設計師張溥輝@www.ddd.pizza設計,他分享海報設計起源於總是在各種神話、寓言故事裡聽到人魚這個物種,伴隨想像人魚出現的畫面是在博物館、生物樣本中,因此決定使用生物圖鑒的風格,來表現劇中角色的奇特設定,再透過拼貼的方式,讓前導主視覺有了一種雜誌封面般的青春校園氛圍。《我家浴缸的二三事》預計於2021下半年與大家見面,詳情可上粉絲專頁查詢。
哪時破處早決定!研究發現初次性行為年齡與282組基因有關 還影響晚年健康狀況
現在不少人初次性行為的年齡越來越早,但生育年齡則越推越晚,不少人認為這是受到社會進步影響,不過最近一項由牛津大學、劍橋大學與波隆那大學進行的研究發現,其實人們首次發生性行為以及首次生小孩的時間,早就已經被寫在基因裡。根據「Mail Online」報導,這項被發表在期刊《自然人類行為》(Nature Human Behaviour)的研究,分析來自英國生物樣本庫(UK Biobank)超過30萬個人體基因樣本,發現人體基因裡有282個遺傳變異會影響第一次性交年齡(AFS),89個遺傳變異和首次生育年齡(AFB)相關。牛津大學人口科學中心教授米爾斯(Melinda Mills)表示,這樣的結果表明,決定人們初次性行為與生育年齡的不僅是遺傳或社會因素之一,而是由先天和後天交互作用的結果,而且基因對女性何時生育第一個小孩的影響多年來一直在增加。不僅如此,研究也發現首次性行為與首次生育年齡之間的改變,也會對人們健康產生影響,譬如基因上傾向早發性行為者較可能與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藥物成癮或菸癮有關,同時在遺傳上傾向較晚發生初次性行為與生育的人,晚年的健康狀況比較好。
日拍板排核廢水入海引爭議 台灣官員:30年才排得完
日本日前宣布福島核處理水將排放入海,引發鄰國關注,海委會副主委蔡清標今日至立法院備詢時表示,將會先期部署海洋輻射監測系統。台日關係協會秘書長郭仲熙說,已向日方重申關切立場,國營事業委員會執行長劉明忠表示,日本已對外表示,核廢水可能要30年才排得完。蔡清標指出,針對日方的行為,海委會將會先來部署海洋輻射背景監測系統,建置台灣北部海域核污染浮標即時監測站1座,收集「含氚廢水排放前」海水背景輻射值,後續會應用在偵測已知或未知的海域輻射汙染。蔡清標說,海委會也會建立海域生態系核污染現況基線資料,透過台灣岸際及沿近岸海域的生物樣本採集調查,建立現況基腺,作為後續日本核處理水排放後比對所需資料,而海域生態範圍包括石門藻礁、龍門岩礁、花蓮岸際的礫石、沙灘,以及宜蘭、台東成功及屏東東港。蔡清標表示,海委會也會協助相關部會,包括提供國際海洋法及國際協商機制等資料,與日本政府溝通和交涉。未來也將持續與原能會合作,共同合作採樣,適時公布檢測結果。郭仲熙指出,台日之間在2014年曾簽訂「台日核能管制資訊交流備忘錄」,因此日本在4月13日正式做成排放核處理水入海的決定前,曾在4月9日、12日,2度從東京及台北向外交部、原能會及駐日代表處通報並說明。郭仲熙說,目前國際對日本排放核處理水入海的反應,美國、聯合國及國際原能總署(IAEA)都表示技術上可行,也支持日本,但周邊國家,包括中國、南韓都表示抗議,俄羅斯也表關切,太平洋島國論壇(PIF)也表示憂慮。外交部、原能會及駐日代表處也已重申關切的立場。郭仲熙表示,外交部在4月16日曾正式致函給日本交流協會,表達憂慮及關切。並應秉持備忘錄的互惠精神,持續向台灣提供相關資訊以做科學檢驗。劉明忠指出,台電的核能電廠營運,都有依照相關法規,台灣的核電廠排放廢水都有取樣分析,每次的報告都有呈報,也都有評估。對於日本打算2023年開始排放核處理水,預計30年排放完成,此事會持續關注。
科學家準備670萬精子樣本 計畫「射到月球上」避免世界滅亡
近日有科學家建議,人類可以建造一個裝有670萬精子、卵子樣本的「現代方舟」,接著將這個方舟射向月球保存。此舉的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即便人類面臨了世界末日,透過這個方舟保存的精子與卵子,也能讓地球「重新啟動」。根據《Insider》報導指出,有6名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一個構想,他們認為地球天災人禍不斷,為了人類之後的發展,必須要準備一套「地球保險計畫」。這套計畫的主要目標,就是收集地球上動物的精子、卵子,植物的種子,甚至是孢子,共計670萬份。將這些生物樣本存放在太空船中,接著把這個太空船射向月球,讓太空船可以以備份庫的形式存放在月球上。而存放在月球的哪裡,這群研究人員也有他們的想法,他們表示,目前在月球表面發現了200多個因為早期月球火山爆發而產生的地下洞穴,透過儀器分析,裡面最寬的地下洞穴寬達5公里,長達數百公里,裡面溫度恆定,而且可以讓宇宙射線無法穿透,是個非常適合存放方舟太空船的地方。其實現在在地球上有個類似的設施,那就是位於挪威瓦爾巴群島的「種子庫」,裡面存放了全球100多萬份植物的樣本。研究人員Jekan Thangavelautham也表示,根據他們的計算,只要250次的飛行,就能夠完成670萬生物樣本的寄送,評估下來是個很可行的方式。
北京新冠確診數激增 專家:透過冷凍食物傳播機率高
自6月11日以來,北京市新增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已達51例,絕大多數都與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有關。目前,新發地市場所在地豐臺區花鄉地區被列入全國唯一疫情高風險地區,另有北京市四個區10個街鄉位列中風險地區。眼下,病毒溯源與排查潛在感染者是北京這波疫情防控的兩大重要任務。《中國新聞周刊》6 月14日下午再次來到新發地批發市場附近,發現整個市場已被封鎖,眾多警務人員密集把守。這次突入其來的病毒究竟來自何方引人關注。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在媒體上介紹說,研究人員日常採集帶有病毒的生物樣本也通過低溫保存,溫度越低,病毒存活時間越長。批發市場中很多海產品是冷凍儲存的,這樣的環境下,病毒更容易存活,傳染人的幾率比較大。「北京之前已經五十多天沒有新增病例了,這次肯定是輸入性的。」香港大學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以及流感研究中心主任管軼對《中國新聞周刊》分析說,冷鏈傳播或進入市場的人造成傳播,這兩種可能性都存在。「這麼大範圍的調查需要時間,他們也是連續三十多個小時沒休息,相信會有結果」,管軼說。管軼認為,可以根據目前已知陽性病例和確診患者的上下游接觸網建立一個模型,追溯傳播源頭,同時,更為關鍵的是在新發地市場檢測出的陽性環境樣本。報導中的三文魚案板不是唯一的陽性樣本,把所有的陽性環境樣本作為另一個線索,進行上下游排查,這些線索是否有交叉點、所攜帶病毒是否一致。目前全球公開的新冠病毒序列大約有200個,研究病毒的基因序列和哪個地區的病毒相近,就知道來源了。「通過冷鏈傳播進來的可能性最大,歐美很多屠宰場都暴發了新冠疫情,如果真的經由冷鏈傳播,並不是新鮮事」,管軼說。香港大學病毒學專家、醫學教授金冬雁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新冠病毒有三萬個核苷酸,在一個人傳給另一個人以後,儘管新冠病毒的變異機率很小,但很多情況下核苷酸會變幾個,因此一個病毒的基因序列測出來後,放在基因族譜中比較,跟誰最像就能知道它的來源。
全球首例「屍傳人」!疑接觸新冠遺體遭感染 泰國法醫確診病逝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在世界各地蔓延,全球累計確診人數飆破200萬大關,造成至少13萬人染疫喪命,各國目前正積極研發疫苗,試圖找出對抗病毒的方法。日前在泰國卻傳出一名法醫因接觸確診者遺體,疑似遭到感染而身亡;呼籲外界處理屍體時,也要穿著全套防護裝備,對此世衛組織(WHO)也做出回應。根據《太陽報》報導,來自曼谷RVT醫療中心的Won Sriwijitalai,以及印度Dr DY PatilUniversity的Viroj Wiwanitkit,2位作家在3月20日共同撰寫一封信,並於4月12日刊登在《Journal ofForensic and Legal Medicine》(鑑識與法醫學期刊)上,內容指出當時泰國僅2名醫護確診,分別為醫護助理及法醫。2位作家認為,「除了接觸屍體外,一般法醫等專業人士接觸到新冠肺炎患者的機會很小,但是他們會接觸『生物樣本和屍體』。因此呼籲,法醫進行屍檢工作時,應該要穿戴防護設備,包括防護服、手套、護目鏡、帽子和口罩等,除此之外,法醫部門的消毒程序也應比照手術室辦理」。WHO過去曾在《武肺患者遺體處理指引》中提到,目前尚未出現因「長期待在有屍體的環境」而遭感染的案例,不過WHO也表示,除非在屍檢期間操作不當,大流行性流感患者的肺部才可能具有傳染性,但不包括伊波拉、青猴病病毒。針對泰國法醫染疫身亡的消息,若未來發現新的證據,將再列入考量。
新冠病毒「真實樣貌」曝光 侵入細胞過程全記錄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擴散,各國紛紛積極投入研究,盼早日找到應對之策。大陸深圳有研究團隊使用冷凍電子顯微鏡,捕捉到病毒正要侵染宿主細胞的狀態,昨(5日)將研究報告公布在BioRxiv論文預印本。據《鳳凰網》報導,深圳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南方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與南方科技大學聯合,從臨床新冠肺炎病例獲取生物樣本,對新冠病毒展開分離、培養、鑑定及結構解析等系統性研究分析。專家利用冷凍電子顯微鏡,首次觀察到了真實的新冠病毒經滅活(破壞微生物的生物學活性和破壞血清中補體的活性)後的形貌,而且還捕捉到病毒侵染宿主細胞中的重要狀態。病毒被識別,處於附著宿主細胞後,準備與細胞發生融合的時期。冷凍電子顯微鏡。(圖/鳳凰網)冷凍電子顯微鏡可以避免樣本脫水、染色,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持樣本的真實形貌,所以才能得到這樣的研究成果。該團隊目前正在繼續研究,要找出新冠病毒侵入人類宿主細胞的特性、與新冠肺炎臨床預後(治療後)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