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課本
」台灣過去曾驗出唐菖蒲伯克氏菌 營養師:2現象就別吃了
台北市信義區「寶林茶室」遠百a13店,驚傳食物中毒事件,而患者的共通點都是吃過炒粿條、滑蛋河粉這2個品項,並驗出唐菖蒲伯克氏菌在特定狀況下才會產生的粒線體呼吸毒素「米酵菌酸」(Bongkrek acid),引發許多民眾恐慌。不過專家也示警,其實不只米麵製品需要小心,台灣曾在腐敗杏鮑菇、具鳳梨果腐病的鳳梨中,鑑識出唐菖蒲伯克氏菌。另營養師也提醒,雖相比其它菇類,杏鮑菇可在冷藏保存較久時間,但仍應盡快食用,一旦出現黏液或變黃的情況,最好丟棄勿吃。其實這並非台灣首次鑑識出唐菖蒲伯克氏菌!台北市公共衛生師公會理事長翁瑞宏指出,過去曾在南投、台南兩地的腐爛鳳梨果核中發現唐菖蒲伯克氏菌,也曾在腐敗杏鮑菇中現蹤。不過也正由於唐菖蒲伯克氏菌都只在食材、植物被驗出,所以台灣衛生單位對這類食物中毒案件知之甚少。其實在大陸、東南亞反而相當常見,所以不能認為不會發生。他也建議食藥署,應比照疾管署,增加人手蒐集、掌握台灣周遭國家常見的食品安全、藥害問題。營養師蔡宜庭日前也在臉書粉專《珍妮絲營養書-蔡宜庭營養師》發文分享,菇類是很特別的一類食物,在生物課本上它們屬於「真菌界」,但在營養的6大類食物分類中它是屬於「蔬菜類」。水溶性膳食纖維也能增加用餐飽足感,是可用於減重的優質好食材。此外,同樣身為蔬菜類,菇類的蛋白質高了一些,根據衛福部食藥署的資料顯示,同樣100公克的杏鮑菇與高麗菜相比,杏鮑菇蛋白質含量是高麗菜的2倍。此外,蔡宜庭還傳授挑選及保存杏鮑菇的秘訣,包括應挑選外觀完整、菇柄肥厚挺直且呈乳白色、摸起來有彈性、有菇類清香無酸味,切記別購買摸起來水氣太重的。至於存放方面,則以冷藏為佳,但菇類不建議放太久,雖然杏鮑菇比起其他菇類(例如:秀珍菇)相對可以放冰箱久一點,但如果已有黏液或變黃,建議就不要食用了。
康軒教材「土豆」爭議 教育部長:應專為中小學生來編書
康軒國一下冊生物課本「3-2生物的命名與分類」,將馬鈴薯稱之為「土豆」,教育部長潘文忠驚訝的反應,引發輿論嘩然。潘文忠今天進一步表示,康軒是引用學術研究用辭典來編教科書,教育部將請他們斟酌改引用專為中小學生使用的辭典來編書。立委陳椒華17日在立法院質詢問「土豆」是什麼,潘文忠回答「我們的土豆是花生」。不過康軒國一下冊生物課本「3-2生物的命名與分類」,將馬鈴薯稱之為「土豆」,潘文忠相當驚訝,認為這是大陸用語,出版社若誤寫,會請他們更正。而根據康軒出版社回應原教材編寫目的是在於提示,生活中使用的一些不同語詞,講的都是同一事物,例如:土豆,也可稱為「 落花生」、「花生」、「馬鈴薯」、「洋芋」(參考自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青椒,也可稱為「燈籠椒」、「 柿子椒」、「菜椒」、「大椒」(參考自農委會農業知識入口網),讓學生了解學名對於溝通的重要性。對於康軒教科書將「土豆」解釋為「馬鈴薯」,潘文忠的驚訝反應,反而引起社會爭論,有些人認為康軒根本沒錯,潘實在是大驚小怪。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今天審查《國民教育法》修正案,對於「土豆」議題,潘文忠會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有關教育部線上辭典有5類,不同版本有不同適用對象,康軒教科書採用的《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內容從古到今相當廣泛,這是提供學術研究用途。潘文忠表示,《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簡編本》或是《國語小辭典》適合中小學生及出版社編教科書用,因此將請康軒出版社斟酌,重新檢視了解後,提出修訂。教育部也會請國家教育研究院據此原則來審定教科書。
國中生物課本將「馬鈴薯」稱「土豆」爆爭議 康軒回應了
立委陳椒華今天立法院問教育部潘文忠「土豆」是什麼?潘文忠回答「我們的土豆是花生」。不過康軒國一下冊生物課本「3-2生物的命名與分類」,將馬鈴薯稱之為「土豆」,潘文忠相當驚訝,表示出版社若誤寫,會請他們更正。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今審查《特殊教育法》修正案,陳椒華詢問教育部長潘文忠:「土豆是甚麼?」,潘部長回:「是花生」。陳椒華進一步向部長說明,康軒國一下冊的生物課本寫到「馬鈴薯稱為土豆、土豆=馬鈴薯」,潘文忠對此相當驚訝,他反問「會嗎?」,並表示這審查應該就過不了。陳椒華說,國中小自然屬於通識教育,容易造成誤會的詞是可以避免的。她要求教育部應注意相關教材,未來學名、俗名等稱呼,對於我國常用慣用詞,若出版社有誤寫,也請教育部要求出版商進行糾正。潘文忠表示,如果是經過教育部國教院審定的教科書,一定是用國家慣用詞,這部分若出版社誤寫,也會做糾正。康軒發表聲明回應,原教材編寫目的是在於提示,生活中使用的一些不同語詞,講的都是同一事物,例如:土豆,也可稱為「 落花生」、「花生」、「馬鈴薯」、「洋芋」(參考自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青椒,也可稱為「燈籠椒」、「 柿子椒」、「菜椒」、「大椒」(參考自農委會農業知識入口網),讓學生了解學名對於溝通的重要性。對於教科書用詞引發輿論爭議,康軒表示深感抱歉,但由於教科書內容須經國家教育研究院審查,且任何內容之調整修改,皆須經其同意方能為之,本版後續會將預計修訂內容依教科圖書審定辦法規定的行政程序送請審查。
國際生物奧賽「全球76國參賽」 我國奪4金!與陸並列第1
由葡萄牙主辦的2021年第32屆國際生物奧林匹亞競賽,受疫情影響改為線上國際賽,在76個國家、304名參賽學生中,我國4名國手全數獲金牌,國際排名與中國大陸並列第1。這是我國從1999年參賽以來,第8度獲得4金佳績。教育部從5187位學生中,選出台師大附中林宗毅、建國中學林威辰、嘉義高中杞亮昀及吳家愷等4人參與7月18日至22日國際生物奧林匹亞競賽,大會於當地時間23日下午公布成績,我國4位參賽選手全部獲得金牌。我國自1999年起參加國際生物奧林匹亞競賽,至今總計獲得67金、22銀、3銅。嘉義高中老師林秀珠說,杞亮昀認真積極,高二通過生物科免修,就自行規畫時間到實驗室練習,遇到生物知識或學校設備不足時,主動尋求嘉義大學教授協助,與教授討論生物資訊、演化學等。林威辰說,他喜歡閱讀,對學習從不設限,這個世界不是只有死讀書,而是在生活中利用點滴時間,去觀察、聯想、推論、假設。吳家愷說,國中開學時拿到第一本生物課本後,便一頭栽進生物的世界。曾多次在午休時間,偷偷在桌子底下閱讀生物課本,從數微米的細胞到上千公里的生態系,隨著課本徜徉於大千世界裡。林宗毅自稱喜歡破壞規矩,在小學就顯現在上課搗亂的過人天分,高中後喜歡透過各種手段「謀求」公假,才好去生物實驗室,不打擾他人上課,也避免被別人打擾。教育部訂有「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獲得本項競賽金、銀、銅牌獎者,可保送大學院校各本學系或推薦入大學院校各學系,並分別可得到20萬元、10萬元、5萬元獎學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