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時鐘
」 睡眠 失眠 健康 熬夜 褪黑激素「這樣一直吃,癌就來了」 專業醫點名「6大飲食惡習」
許多人都知道,身體的健康維持,其實與日常飲食有很大的關係。重症醫師黃軒日前就發文表示,有6種飲食惡習如果不多加改善的話「你這樣一直吃,癌就來了」。黃軒醫師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許多民眾喜歡吃加工食品,這類食品含有大量鹽分、糖分及人工添加劑,長期食用會引發體內發炎反應,並增加自由基,進而提高癌症風險。特別是加工肉類,像是香腸、培根等,與大腸癌的關聯已被多項研究證實。根據研究,每日攝取超過50克加工肉類,大腸癌風險會增加18%。黃軒醫師也提到,過量食用紅肉也需注意。世界衛生組織將加工肉類列為致癌物,未加工的紅肉被列為可能致癌物,每天攝取紅肉超過100克,會使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提高17%。黃軒醫師解釋,紅肉在高溫烹調時,容易產生多環芳烴(PAHs),這類物質會損害DNA,引發基因突變。此外,紅肉中常含有亞硝酸鹽,經胃酸或高溫烹調後,可能轉化為致癌物亞硝胺(Nitrosamines)。纖維攝取不足也是一大隱憂。長期缺乏蔬菜、水果及全穀類的飲食模式,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衡,降低腸道防禦功能,增加大腸癌的風險。一項韓國研究發現,男性若每日攝取大量植物性食物,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可降低23%。而美國癌症研究所則指出,每天攝取80克全穀類食物,大腸癌風險可減少17%。高糖飲食習慣也是危險因子。長期食用高糖食品容易導致肥胖及胰島素抵抗,這與乳癌及胰臟癌的發病密切相關。研究顯示,乳癌患者若攝取過多糖分,死亡風險也會增加。除此之外,黃軒醫師也提醒,不規律的飲食模式和暴飲暴食,也會引發代謝紊亂和肥胖,進而提高罹患乳癌、大腸癌和胰臟癌的機率。飲酒過量的風險也不容忽視。根據2019年數據,美國有5.4%的癌症病例與飲酒相關,尤其是頭頸癌、肝癌和胃癌。若成年早期就大量飲酒,50歲前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會提高150%。因此,黃軒醫師建議,女性每日飲酒量應不超過1杯,男性不超過2杯。為了降低罹癌風險,黃軒醫師表示,根據多項研究,健康的飲食習慣可以有效降低罹癌風險。1. 多吃蔬菜、水果和全穀類a. 高纖維飲食:蔬果和全穀類富含膳食纖維,有助於腸道健康,促進有益菌群的生長,降低大腸癌風險。• 建議:每天至少攝取5份不同種類的蔬菜和水果,並選擇全穀類如糙米、燕麥等。b. 抗氧化劑和植化素:蔬果中的維生素C、維生素E、多酚類和胡蘿蔔素等抗氧化物質,有助於中和自由基,減少細胞損傷。• 推薦食物:西蘭花、菠菜、莓果類、番茄等。2. 減少加工肉類與紅肉的攝取a. 針對 加工肉類: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加工肉類(如香腸、培根)列為致癌物,特別是結直腸癌的高危因素。• 建議:每周加工肉類攝入量應低於50克。b. 針對 紅肉:過量攝取紅肉可能增加大腸癌風險,烹調方式(如燒烤)也會產生致癌物如多環芳烴(PAHs)。•建議:每周紅肉攝入量不超過500克,並以蒸、煮方式取代燒烤和煎炸。3. 限制糖和高熱量食品a. 高糖飲食:長期攝取高糖食品會導致肥胖和胰島素抵抗,這是乳癌、胰臟癌等癌症的風險因素。• 建議:避免含糖飲料和甜點,選擇低升糖指數(GI)的食物,如全穀類和豆類。b. 高熱量食物:過量攝取高熱量食品,會增加肥胖風險,而肥胖是多種癌症的高危因素。• 建議:控制份量,注意總熱量攝入。4. 增加健康脂肪的攝取a. 健康脂肪: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炎作用,有助於降低某些癌症風險。• 推薦食物:深海魚(如鮭魚)、亞麻籽、核桃。b. 避免反式脂肪:反式脂肪與慢性炎症和癌症相關。• 建議:避免油炸食品和含人造奶油的產品。5. 控制飲食時間與規律性a. 規律飲食:生理時鐘的紊亂可能影響代謝,增加癌症風險。• 建議:定時進餐,避免夜間進食。6. 避免過量飲酒a. 酒精的致癌性:酒精被列為1類致癌物,與口腔癌、食道癌、乳癌等多種癌症相關。• 建議:女性每日酒精攝入量不超過1杯,男性不超過2杯。7. 多喝水,減少含糖飲料a. 水的作用:多喝水有助於促進代謝,降低尿路癌症的風險。• 建議:每日飲用2-3升水,避免含糖飲料。8. 增加益生菌和發酵食品的攝取a. 腸道健康:優質的腸道菌群有助於提高免疫力,減少癌症風險。• 推薦食物:優酪乳、味噌、泡菜等發酵食品。9. 減少高鹽食品的攝取a. 高鹽飲食與胃癌:高鹽飲食會損害胃黏膜,增加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和胃癌風險。• 建議:每日鹽攝入量控制在5克以內。10. 維持健康體重a. 肥胖與癌症:肥胖與乳腺癌、結腸癌、腎癌等多種癌症密切相關。• 建議:透過健康飲食和規律運動,將BMI維持在18.5-24之間。黃軒醫師最後也提醒,健康飲食,仍是降低罹癌風險的重要策略。選擇天然、未加工的食品,控制熱量和鹽分的攝取,同時保持飲食規律和均衡,能顯著改善身體健康並降低癌症風險。你們做好嗎?
睡眠時間不規律睡滿8小時也沒用 恐增罹患中風、心臟病機率
長期熬夜、睡眠不足會給身體帶來諸多傷害,除了疲累、精神難以集中外,也會造成內分泌失調、免疫力下降,更會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充足的睡眠會增進身體健康,然而國外最新研究卻指出,即便睡滿八小時,如果入睡和起床時間不規律,中風、心臟病發作和心臟衰竭的風險仍會增加。睡眠時間不規律 中風、心臟病風險增26%綜合外媒報導,這篇研究發表在英國知名期刊《流行病學與社區健康期刊》(Journal of Epidemiology & Community Health),以便攜式追蹤器連續7天追蹤72,269名年齡介於40歲至79歲之間、未經歷重大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受試者,評估其睡眠模式,並計算睡眠規律性指數(Sleep Regularity Index,SRI),再依照分數將受試者分為睡眠不規律組、規律睡眠組和中度睡眠不規律組。隨後研究團隊對受試者進行了長達八年的追蹤,研究結果發現,與睡眠規律者相比,睡眠不規律者罹患中風、心臟衰竭或心臟病的風險高出26%,中度睡眠不規律者則是高出8%。專家建議,18至64歲的人每晚應睡7至9小時,65歲以上則每晚應睡7至8小時,研究人員也指出,有61%規律睡眠者能達到建議睡眠時間,高於不規律睡眠者的48%。但即使睡眠充足,不規律睡眠者中風和心臟病的風險仍然較高;相較之下,中度睡眠不規律的人如果獲得充足睡眠,風險就會降低。晚睡一小時就是不規律!專家:週末補眠也沒用不過,研究人員也強調,這是一項觀察性研究,因此無法確定因果關係,但研究結果仍表明,無論是否達到建議睡眠時間,不規律的睡眠與成年人發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風險密切相關。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渥太華大學兒科教授Jean-Philippe Chaput表示,每天晚上的入睡時間和每天早上的起床時間,相差超過一個小時代表睡眠不規律,應控制在30分鐘之內。Chaput也提醒民眾不要依賴週末補眠,雖然週末額外的睡眠可以暫時改善情緒和認知功能,但無法完全消除平日睡眠不足的傷害,不規律的睡眠模式會打亂生理時鐘節奏,並導致肥胖、糖尿病和心臟病等長期健康風險。睡好睡滿最重要 專家授「8招」助維持規律睡眠根據國外醫藥媒體《Healthline》的報導,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睡眠醫學部臨床副教授Scott Kutscher提供了維持規律睡眠的方法:設定鬧鐘提醒睡覺時間每天在睡前做相同的事情,打造一套例行睡前放鬆程序避免過多攝取咖啡因避免睡前吃重口味的食物限制睡前使用電子產品減少噪音讓臥室保持黑暗、安靜和涼爽Kutscher也提醒,即使如輪班工作者無法保持規律的睡眠,也要盡可能讓睡眠時間表重疊;如果發現自己可能有睡眠障礙,應及時尋求醫療協助。
徐懷鈺出道26年外貌超逆齡 無私分享保養三大招
徐懷鈺推出洗腦新歌〈來都來〉,出道26年的她特別在唱功上尋求突破,於副歌中首次挑戰「海豚音」極難唱腔,除了勤練歌喉打開自己高音界線外,前後更錄了近20個版本去仔細琢磨,她搞笑表示當下聽完demo後很想殺了製作人,「因為歌詞實在太複雜,真的不好唱」。新歌〈來都來〉收錄在讓歌迷苦等17年的第7張個人專輯《光致・蛻變》中,這張耗時兩年多所打造的專輯共收錄包括去年推出〈我們的故事〉、〈倒數3秒〉、〈達爾文步伐〉,整張13首歌堆疊出滿滿誠意,將於12月27日歲末壓軸發行,也可說是徐懷鈺送給歌迷最好的新年禮物。相隔17年再度推出完整專輯,徐懷鈺除了在音樂上力求蛻變進化,無暇肌膚及保持得宜的身材,更讓大家稱讚是「逆齡仙女」。提及自身保養祕訣,徐懷鈺無私分享自己的凍齡養成三大招:減法保養、自律自愛及充足睡眠。她透露:「首先是不要擦太多保養品,只挑適合自己的皮膚的產品使用,再來就是要吃『對』的東西,偶爾嘴饞可以,但也不能天天放縱;最後就是要睡眠充足,尋找自己最適合的睡覺時間,因為作息時間很重要,不管再晚睡覺,一定要睡飽,生理時鐘要調好,才是健康人生。」
喝酒助眠小心反效果! 營養師建議改喝「1飲品」更有效
不少人有「喝酒助眠」的習慣,但小心可能引來反效果。營養師劉雅惠指出,睡前小酌確實會比較好入睡,但會比較淺眠,而且容易半夜起來上廁所,反而影響白天的精神。她也建議民眾,應該多補充富含色胺酸或維生素B6的食物,若要維持神經穩定性,也可以喝杯「香蕉牛奶」,助眠功效較佳。劉雅惠昨(11日)在臉書粉專PO影片指出,不少人晚上睡不著,會小酌幫助入睡,雖然喝點酒確實會比較想睡覺,但其實會導致淺眠,而且半夜容易想尿尿,反而讓隔天早上容易嗜睡,精神也變得更差,因此她也真心不建議喝酒助眠。劉雅惠也建議,可以多補充富含色胺酸的食物,例如「牛奶、雞蛋、瘦肉」,或是富含維生素B6的食物,例如「瘦肉、鮭魚、香蕉」,2種營養素都對睡眠都很有幫助,所以綜合以上,晚上睡不著建議可以喝「香蕉牛奶」取代酒。至於攝取褪黑激素真的能幫助睡眠嗎?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解釋,褪黑激素是大腦松果體所分泌的激素,主要功能是調節人體生理時鐘。白天時,視網膜會把接收到的光線轉為訊號傳到下視丘,抑制褪黑激素分泌;夜晚時,人體會分泌較多的褪黑激素,可作用在大腦與人體各部位,使人逐漸產生睡意,進入睡眠狀態。食藥署續稱,雖有研究指出褪黑激素可增進主觀睡眠品質、稍微減少入睡時間,但這些都不是用來評估睡眠改善的客觀指標。因此目前醫界對於褪黑激素治療失眠的效果沒有一致共識,有待更多研究評估,仍需長期、大量使用的相關研究證實。民眾若想有好的睡眠品質,食藥署建議,作息要與日夜規律符合,白天應照到充足光線,一睡醒就要拉開窗簾、曬太陽;晚上則是減少開燈、讓光線暗些,並減少使用螢幕、手機,避免光線刺激而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
新家隔音差…鄰居對孩子講床邊故事超清楚 他忍不住插嘴尷尬了
不少民眾租屋或買新家,通常入住才會發現問題。有一名網友搬新家後,發現這棟房的隔音非常差,不時能聽到鄰居講話,他表示有一戶人家的爸爸會講床邊故事給小孩聽,但他某天忍不住插嘴「也不換一個」讓對方聽到,豈料,從此他再也沒聽到有人講故事了。微博主「社死案發現場」近日分享一位民眾的投稿,該名網友自稱住家隔音不好,每天睡前都能聽到鄰居講床邊故事。他說搬新家後發現這棟房隔音差,常常隔著牆也能聽到鄰居說話,起初還以為鬧鬼,差點被嚇死;之後他推測應該是自己床頭和鄰居床頭只有一牆之隔,所以才能聽見對方說話。網友說鄰居是一對夫妻,他自己每天晚上11點入睡,觀察到夫妻的生理時鐘約晚上12點上床睡覺,因為有時候會被他們吵架聲吵醒;持續1年左右,夫妻生了一個寶寶,每天哭常吵得他睡不著,還能聽到新手爸爸每天哄孩子睡覺,都要講一個小恐龍的故事,日復一日。某天晚上原PO又聽到新手爸爸說,「寶貝,今晚我們繼續小恐龍找朋友的故事」,他終於忍不住脫口而出,「哎呀,也不換一個」結果新手爸爸突然愣住,突然間陷入一陣沉默,自覺好像打擾到對方家庭,愧疚地補了一句,「不換也行,就聽這個吧」。後來網友就沒有聽過新手爸爸講故事的聲音,他也不好意思地說,不知道對方是否發現隔壁鄰居是一個偷聽故事的巨嬰,索性換了房間,但原PO也意外得到滿意的結果,「我躺在床上再也沒聽見他們聲音了」,因為他可以安靜入睡了。
睡前別吃6大NG食物!營養師點名「1抗癌神菜」害失眠:令人出乎意料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每每到了晚上仍處在情緒緊繃狀態,不少人天天飽受失眠所苦,營養師李婉萍提醒,包括紅肉、高鈉食物、高黏性食物、十字花科蔬菜、甜點及酒類等6大食物容易影響睡眠,建議「睡前別吃」。營養師李婉萍在節目《健康晚點名》分享,導致失眠的「6大NG食物」睡前盡量不要吃,第一、吃太多紅肉:像是晚餐常見的牛排、燒烤等都是紅肉,因其脂肪含量高不易被消化,因此容易睡不安穩;第二、加工品肉類、高鈉食物:吃下過鹹的食物會造成人體水分不平均,連帶影響睡眠與呼吸。李婉萍說明,第三、高黏性食物:包括麻糬、粽子等食物都是由糯米製成,對人體而言不好被消化,同樣睡眠也會受到影響;第四、十字花科蔬菜:許多人意想不到具有抗癌功效的十字花科蔬菜竟會導致失眠,這是因為當中含「寡糖」成分,攝取過多寡糖容易放屁或引起脹氣,自然就會睡不好。第五、甜點:甜食容易促使胃酸大量分泌,導致人們入睡時被胃酸嗆醒,尤其是胃食道逆流族群,切勿在睡前吃甜點,否則恐降低睡眠品質;第六、喝酒:許多人認為睡前小酌比較好睡,不過事實上酒精雖然有助於入睡,但卻容易讓人在睡眠後半段淺眠易醒,導致「深度睡眠」時間不足。至於幫助睡眠的食物有哪些呢?李婉萍透露,魚類、雞肉、豆漿、牛奶、堅果富含「色胺酸」,有助放鬆心情、合成退黑激素促進睡眠;紅藜、綠色蔬菜、動物肝臟富含「維生素B」,具有安定神經的功能;牛奶、南瓜、小魚乾、豆腐等含「鈣」食物能幫助放鬆肌肉、緩解焦慮;黑芝麻、核果、香蕉、杏仁粉等「鎂」含量較高,可以提升褪黑激素讓睡眠品質更好;擁有豐富「Omega-3」的鯖魚、秋刀魚、鮭魚,能夠穩定神經幫助入睡;而出門曬太陽能增加人體「維生素D」,有助維持正常的生理時鐘和睡眠模式。
「螃蟹主播」劉盈秀從業18年作息日夜顛倒 健康亮紅燈「喝水、上廁所時間都不夠」
《健康我+1》YT頻道將於明(17日 )起推出全新節目《盈秀報健康》,由中天主播劉盈秀主持,節目邀請各領域權威專家,與民眾分享息息相關的健康知識。被稱為「螃蟹主播」的劉盈秀身兼主持與製作,節目內容一手包辦,她一直以來總是充滿活力與熱情,這次嘗試健康資訊節目,希望以正能量的風格讓疾病相關議題不再沉重,「健康是不分男女老少都認為是最重要的事。」她也覺得主持節目是極具意義的一件任務。節目將邀請抗癌成功的名醫、美女中醫師、專業復健師及健身教練等,與主持人一對一訪談,每集內容不單分享,更加入活潑生動的健康動作武打片,透過實際互動教學讓觀眾在家也能跟著一起做,劉盈秀提及:「在過往播新聞與節目主持都必須長時間久坐久站,對身體的關節其實有一定影響,透過實際操作,希望能讓民眾避免錯誤的姿勢,導致加深對身體的損害。」從業十八年的劉盈秀長期在高壓的新聞媒體工作環境中,身體時常吃不消,「播新聞曾經長達快十年時間,半夜凌晨摸黑三點多起來,四點多到班,有時是凌晨早班再接夜班,其實都得調整生理時鐘作息。」她還曾坐凌晨五點的早車,做了九條新聞再播夜線新聞,直到凌晨一點才收工,甚至有一天播過九節氣象加四節新聞,還要邊播新聞、邊發氣象,「忙到連喝水、上廁所的時間都不夠用,長期高壓勞累、作息晨昏顛倒,導致健康亮紅燈,所以更深刻體悟到健康真的很重要。」《盈秀報健康》將於明天起每週三、五晚間八點在中天《健康我+1》YT頻道播出。從業十八年的劉盈秀長期在高壓的新聞媒體工作環境中,身體時常吃不消。(圖/中天)
夜晚翻來覆去睡不著? 營養師曝10個良好助眠習慣
現今生活步調忙碌,加上壓力纏身、作息飲食不固定,失眠問題成為現代人普遍面臨的困擾之一。品牌創立人兼營養師黃品瑄日前也在個人粉專《營養師品瑄》分享自己在工作與家庭忙碌之際,挑戰失眠經驗與改善睡眠品質的方法。忙碌生活下的失眠挑戰 當心各種疾病找上門營養師黃品瑄表示,身兼品牌創立者與母親的身分,她需要處理公司的事務,同時照顧小孩。儘管她白天忙碌,夜晚就寢時卻常常難以入睡,特別是近期頻繁的地震,更加劇了她的失眠問題。營養師黃品瑄指出,長期失眠不僅影響日常生活,還可能導致內分泌失調、腸胃問題、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會增加肥胖和失智症的風險。改善睡眠從日常開始 健康飲食助你好眠為了幫助大家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以下四點是營養師黃品瑄建議在生活中可以進行的日常改善:1. 保持規律運動:幫助釋放壓力,從而改善睡眠品質。2. 多從事戶外活動:曬太陽可以調節生理時鐘,穩定褪黑激素的分泌。3. 避免在睡前吃太飽:減少腸胃負擔與消化不良,提升入睡速度和睡眠品質。4. 避免在睡前攝取咖啡因或酒精:避免刺激中樞神經系統,代謝後產生興奮作用。除此之外,營養師黃品瑄也在飲食方面提供六種有助於改善睡眠的食物:1. 堅果:如核桃、杏仁、開心果,富含Omega-3脂肪酸、色胺酸、褪黑激素,以及鎂和鋅等礦物質,有助於放鬆神經,幫助睡眠。2. 香蕉:含有豐富的鉀和鎂,有助於肌肉放鬆,另外其中色胺酸的成分,則可以幫助穩定情緒。3. 奇異果:富含抗氧化劑和血清素,幫助改善睡眠品質。4. 魚類:像是富含較多脂肪的鮭魚、鯖魚、鮪魚,皆含有Omega-3脂肪酸與維生素D,有助於調節睡眠荷爾蒙。5. 全穀類:為優質碳水化合物,含有褪黑激素與鋅的元素,有助於穩定血糖。6. 熱牛奶:含有豐富的鈣、維生素B2及色胺酸。其中色胺酸會先生成血清素,幫助安定放鬆,進一步生成褪黑激素,幫助入睡。營養師黃品瑄鼓勵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實踐這些方法,以良好的生活習慣搭配健康均衡的飲食,幫助更多人改善睡眠問題,獲得高品質的休息,享受一覺好眠的幸福。
「這2種」睡眠型態要小心 醫警告:睡不足7小時罹癌風險增69%
現代人工作忙碌加上熬夜,不一定能睡滿8小時。醫師表示,研究發現有失眠的人,罹癌風險都較高,睡眠時間短和不規則睡眠,都會讓罹癌風險增加,「你日常生活中,由於這2種睡眠型態,就可能在10-20年之後,導致你罹癌。」重症醫師黃軒在臉書發文,為何現在癌症愈來愈多,其中一個答案是現代人睡眠型態不足,「熬夜,會增加患癌風險,也是屬於2A類致癌物。因為睡眠,對健康是至關重要的!」黃軒引述去年7月一項研究,從1.4萬人的調查中發現,「睡眠時間短,確實與癌症風險升高有關。」第一,如果一天睡小於6小時,罹癌風險升高41%,「那些一天,睡眠不足7小時的人,其罹癌風險更增加了69%。」黃軒說,「即使你睡夠了6-8小時,但如果不是跟隨規律的晝夜生理時鐘入眠,也會增加癌症風險。在2024年2月,《肝臟學雜誌,Journal of Hepatology》國際期刊也發表了一篇關於晝夜顛倒會致癌的研究:首次證實,如果你的日常生活是黑白顛倒(長期晝夜失調),確實,也是會使人類易致癌。」黃軒指出,「研究人員發現:晝夜功能失調促進了非酒精性的脂肪肝(NAFLD)發生率增加,這樣的因素,容易誘導人類肝細胞易致癌。因為長期的晝夜失調,轉移了NASH和HCC這些癌症轉錄基因,會進一步,啟動了癌症的特徵。」黃軒說,「另一項芬蘭的研究顯示,女性空服人員,患上乳癌的幾率,較常人更高。研究人員認為這些罹癌幾率升高,可能與長期睡眠週期不穩定,以及在夜間她們又長期接受光照。有著強烈的相關。」黃軒強調,不要熬夜也不要日夜顛倒很重要,「你日常生活中,由於這2種睡眠型態,就可能在10-20年之後,導致你罹癌!為什麼罹癌人數愈來愈多了?因為很多人『都睡不好』!『有高品質的睡眠,才是防癌最佳工具』!」
睡覺前玩8分鐘手機 身體竟會興奮1小時
不少人睡前總喜歡滑個手機,近日有研究指出,睡覺前玩8分鐘手機,身體會興奮超過1小時,可能會更難入睡。據快科技報導,一名眼科醫師在央視節目中表示,關燈滑手機很傷眼,因為會讓分泌淚液的細胞受損,導致乾眼和疲勞等症狀,臨床很多急性青光眼患者,都是因為關燈看手機誘發的。而睡前玩手機除了會危害眼睛,也會讓人的精神狀態每況愈下。美國一家睡眠評估平台近日調查2000人的睡眠數據,發現78%的人有「報復性睡前拖延症」(Revenge Bedtime Procrastination),使用手機後要入睡,平均要1小時。據悉,報復性睡前拖延症,意指耽誤睡覺時間,去做不重要的事,讓工作和生活無法取得平衡。研究還發現,只要感光視神經細胞倍藍光刺激8分鐘,身體會興奮超過1小時,讓生理時鐘失調,所以,睡前用手機才會讓人出現睡眠障礙,或是讓睡眠品質下降。此文曝光後,不少人紛紛留言「胡扯,我有嚴重的失眠,我都是每晚看著手機不到幾分鐘到十幾分鐘就會睡著,治癒失眠,我是躺著看的」、「智慧型手機危害太大了,快凌晨四點了,還睡不著」。
累卻捨不得睡?專家破解「報復性熬夜」 揪出晚睡3大元兇
熬夜會導致生理時鐘混亂、睡眠不足,甚至還會降低免疫力,但許多人仍有長期熬夜的習慣。對此,重症科醫師黃軒引述國際期刊文章,表示長期熬夜其實是一種「睡前拖延症」,在沒有外部原因的影響下,會說服自己、強迫自己務必熬夜晚睡的行為,黃軒醫師坦言「這些人,在現今社會非常多」,而針對「睡前拖延症」,科學家也歸納出3大原因。黃軒醫師近日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並引述國際期刊《當前心理學,Current Psychology》的文章,文中定義熬夜其實是一種「睡前拖延症」,通常在一天中,因為工作或生活感到壓力,認為缺乏自由時間的時候,就會選擇「剝奪睡眠時間」。部分科學家甚至稱熬夜為「報復性的睡前拖延症」。黃軒醫師表示,「報復性的睡前拖延症」在年輕人及上班族中愈來愈常見,不少人為了追求個人的休閒時間,故意推遲就寢時間,結果長期熬夜下來,不僅導致睡眠不足,甚至還會影響身心健康,但為何會有這個現象呢?對此,科學家也歸納出3大原因:1、生活缺乏掌控感忙碌的工作及有限的個人自由時間,會讓人們渴望在夜晚模式下,可以尋求更多自主權。在高工作壓力下,人們對於生活掌控感會降低,這樣一高一低的狀態,就會自然呈現出熬夜或報復性睡前拖延症的行為。2、疲勞引發的惡性循環黃軒醫師指出,2017年1篇研究曾提到,若白天壓力讓人難以放鬆,熬夜活動便會成為這些人「緩解壓力」的手段,但是疲勞本身也會擾亂睡眠模式,進而形成惡性循環,導致愈累愈睡不著。3、電子網絡的過度依賴睡前過度使用電腦、手機等3C產品,會使報復性睡前拖延症更加惡化,黃軒醫師提醒,多篇研究都顯示,螢幕發出的藍光會干擾人類的「睡眠-清醒週期」,讓也是為什麼現代人比古人更會有熬夜的現象。黃軒醫師表示,長期熬夜不只會導致睡眠不足,還會影響認知功能、情緒和身體健康,甚至會加重焦慮和憂鬱症狀,長期熬夜下來,更增加罹患糖尿病、心臟病與肥胖等慢性疾病的風險。若想要擺脫「報復性睡前拖延症」,除了保持卧室涼爽黑暗之外,黃軒醫師也提出4大具體建議:●每天在同一個時間上床和起床,即使在週末或假期也是如此。●在睡前至少2小時內避免咖啡因和酒精。●在睡前創造一個放鬆的環境,例如關掉燈光、播放舒緩的音樂或閱讀1本書。●避免睡前使用電子螢幕,盡量減少藍光的暴露,因為藍光會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如果在床上躺了20分鐘仍無法入睡,黃軒醫師建議,可以先起床做一些放鬆的活動,例如閱讀或聽音樂,然後再嘗試入睡。
熬夜變胖是真的!1個月=多喝65瓶可樂 營養師曝關鍵原因
現代人生理時鐘往後延,熬夜已經成為許多人生活中的常態,但要注意的是,熬夜可能是導致肥胖的原因之一!營養師李婉萍近日列出影響肥胖的「3大關鍵」,包括生長激素、瘦體素降低及飢餓素升高,李婉萍也提醒,曾有實驗結果顯示,熬夜的人1天會多攝取300大卡,1個月累積下來等同喝了65瓶可樂。營養師李婉萍近日在臉書粉專「李婉萍營養師」發文表示,如果身為「夜貓族」常常熬夜,同時發現自己好像愈來愈胖,那熬夜可能就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李婉萍提醒,熬夜除了會影響身體健康,還會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愈來愈肥胖,此外,李婉萍也分享影響肥胖「3大關鍵要素」,包括生長激素、瘦體素降低及飢餓素升高。針對第1點「生長激素降低」,李婉萍解釋,生長激素對於脂肪代謝相當重要,熬夜、睡眠不足會使生長激素降低,一旦生長激素不足,就會讓新陳代謝變差,熱量無法被消耗掉,而多餘的能量就會累積為一堆脂肪,導致體重增加、變胖。至於第2點「瘦體素降低」及第3點「飢餓素升高」,李婉萍指出,瘦體素分泌的黃金時段為晚上11點至凌晨2點,若熬夜或是睡不飽,會使瘦體素降低、飢餓素同時升高,這會造成身體不斷的感到飢餓,因而吃進更多的熱量,甚至有研究顯示,睡眠不足也會讓飲食的喜好有所改變,變成更喜歡吃進高碳水化合物的垃圾食物。另外,李婉萍表示,曾有實驗結果顯示,熬夜的人會比他在睡飽時平均1天多攝取入300大卡,這樣1個月累積下來就是9000大卡,等同於喝下了65瓶可樂的熱量。最後李婉萍建議民眾,若想要簡單的瘦下來,可以嘗試3種方法,包括「晚上11點以前睡覺」、「每天睡足6至8小時」、「睡前3小時內不進食」。
開工日太厭世!有嗜睡、焦慮等7症狀恐患「休假症候群」 醫建議:早點睡多運動
剛結束了春節7天連假,今(15)日就是正式的開工日,不少人可能會在收假後出現一些不適症狀,例如疲倦、嗜睡、焦慮或情緒低落等等,而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就指出,這種狀態統稱為「休假症候群」(Holiday Syndrome),若想要緩解症狀,建議可以提早1小時上床睡覺,或是適度運動、整理家裡,讓自己慢慢恢復正常的身心狀態。黃軒醫師日前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分享,表示過年假期總是過得特別快,一轉眼就到了開工日,若在收假後出現了諸如疲倦、嗜睡、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低落、焦慮、不安或腸胃不適的症狀,可能就是患上了「休假症候群」。黃軒醫師進一步說明,「休假症候群」的症狀,可能會使有些人感到難以適應工作或學校生活的節奏,這是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過年期間輕鬆的生活方式」,除了假期期間生活作息不規律、生理時鐘紊亂之外,像是需要重新適應工作或學業的壓力、過度放鬆導致身心狀態難以回到工作或學業的狀態等等,均為造成休假症候群的原因。如果想要預防或緩解「休假症候群」,黃軒醫師建議,可以在假期結束前幾天,開始調整作息、保持7至8小時的充足睡眠,或是先安排像是整理家裡、和朋友聚會、去戶外踏青等輕鬆活動,選擇散步、慢跑或瑜珈等適度運動,都有助於幫助放鬆身心。另外,黃軒醫師也強調,過年是一個充滿歡樂和溫馨的節日,但當長假結束、人們需要回到日常工作或學業時,許多人可能會經歷所謂的「休假症候群」,這是一種由於過度壓力或焦慮導致的身體和心理問題,也是一種常見的現象,若「休假症候群」的症狀嚴重或持續時間長,建議尋求諮商心理師、精神科醫師的專業協助。
進食時間竟藏學問!早晚餐太晚吃恐損心腦血管 醫曝「8族群」應當心
現代人除了作息不正常外,三餐飲食也不規律,有時工作一忙錄就會過晚進食,常出現「食無定時」的狀況,但大部分人卻不曉得這樣長久累積下來將嚴重影響身體健康。對此,根據《潮健康COOL HEALTH》報導,近期有項追蹤10.3萬人的前瞻性研究指出,早餐及晚餐太晚吃皆非最健康的做法,若每天第一餐進食時間延後1小時,心血管事件(CVD)風險將上升6%,而每天最後一餐時間如果延後1小時,腦血管事件風險將上升至28%。由於人體參與消化的器官皆受到晝夜規律的生理時鐘影響,心臟代謝及血壓調節也受其制約,該研究團隊也使用法國《NutriNet-Santé》研究的成人數據進行分析並表示,夜間進食時間與腦血管疾病呈現負相關,若晚上多禁食1小時,腦血管疾病風險就下降7%,證明在同樣的飲食作息之下,進食的時間符不符合晝夜規律及生理時鐘,除了影響整體消化代謝過程,更會影響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及死亡率。該研究團隊點名8大族群應更加留意。(圖/翻攝自《潮健康COOL HEALTH》)研究團隊特別提到,最有可能出現早餐及晚餐太晚吃的族群,通常也是有較高酗酒比例及普遍更晚睡的族群,像是年輕族群、活動量較高者、學生、單身者、無心血管家族史、吸菸習慣者、高教育程度者及低月收入者等8大類族群,其中又以女性族群高於男性族群。事實上,有另外一項觀察性研究也發現,每天的第一餐若平均延後30分鐘就有可能影響心臟健康,包括血壓、胰島素、血糖波動幅度等與心血管事件因子有關的指標皆可能出現負面影響,因此相較於進食時段較晚,若使用時間飲食法,將每天攝取的第一餐及最後一餐時間往前,不僅能提升整體消化過程,也降低自身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有項觀察性研究指出,每天的第一餐若平均延後30分鐘,就有可能導致血壓、胰島素、血糖波動幅度等指標出現負面影響,進而影響到心臟健康。(圖/翻攝自《潮健康COOL HEALTH》)
天冷就想賴床!醫師揭3原因 出現這情況要注意
每當時序進入冬季,被窩就如天堂讓人不捨離去。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就對這每個人都經歷過的「鬧鐘叫不醒」現象,提出3大主要原因。黃軒在臉書指出,冬天賴床的第1個原因自然是「冬天溫度太低」,多個東西方研究都指出,人在冬季時睡眠時間比夏季更長,以美國馬里蘭州為例,該州居民夏天均睡眠時間7.05小時,冬季則為7.41小時;日本研究更顯示,北部日本人睡眠時間明顯多於中部及南部同胞。造成睡眠冬長夏短的原因為「熱量消耗變多」,人體在冬季時為保持體溫,需消耗更多脂肪而加速新陳代謝,又冬季時同樣行為如走路,所消耗熱量可比夏季多出34%,身體自然更加疲勞,而極冷清晨時不想起來的行為,也是生理抗寒的正常機制。第2個原因,則是因日照減少影響褪黑素分泌,導致生理時鐘認為還沒到清醒時間,是褪黑素影響生理時鐘的身體正常運作機制,也是部分寒帶國家冬季時把時間往後撥1小時的原因。最後,現代人可能被年終歲末的工作影響到情緒,並因焦慮影響睡眠品質,又冬季本就更易令人感到陰鬱,也進一步波及睡眠。另有研究指出,睡眠衛生習慣和睡眠品質得分不佳,都是來自於焦慮程度增加,所以應保持規律作息時間、避免在床上使用3C產品,以及創造舒適的睡眠環境,維護睡眠品質。
熬夜熬自由、夾縫中擠出Me time 職業媽媽睡眠障礙解方
現代女性就業比例高,根據主計處統計,25-44歲女性就業比例高達83.2%,然而家庭照顧者的重責大任多半還是落在媽媽身上。職業媽媽若遇到「雷隊友」,下班還要包辦家事、育兒等,蠟燭多頭燒,壓力超大。好不容易將孩子、家事擺平,可以好好休息的「Me Time」所剩無幾,捨不得睡是常態,反而讓作息更混亂,常常到了該睡的時候反而睡不著,隔天起床更是痛苦,陷入惡性循環。職業媽媽該如何在緊湊的生活壓力中找到平衡,兼顧家庭與自身健康?讓營養師江佳容來解析!壓力大、3C重度使用、熬夜 多重因素造成睡眠障礙壓力真的會導致睡眠障礙嗎?江佳容營養師指出,難入睡、睡不好其實是多重因素產生的結果,其中當我們情緒緊繃、壓力大時,人體會自然分泌壓力賀爾蒙,如果長時間壓力過大,會使體內的內分泌失衡,進而干擾使人快樂的神經傳導物質,進一步影響到睡眠;且白天用電腦、晚上滑手機,3C產品的藍光也會干擾神經傳導物質的釋放;該休息時沒入睡,多巴胺、血清素、褪黑激素等幫助穩定神經的神經傳導物質都會受到干擾,種種原因使得睡眠時間變短,神經傳導物質減少,情緒一直處在高張狀態,陷入惡性循環。想要改善睡眠,首先必須調整生理時鐘回歸正常且規律的時段,才能使內分泌與神經傳導物質趨於穩定,但成年人的世界充滿許多身不由己,除了調整生活作息、培養運動習慣外,可以藉由飲食及營養保健還改善。江佳容營養師表示,現代人常會選擇補充機能食品來輔助,目前所知色胺酸、鈣、鎂、維生素D或B群等皆有助於舒緩情緒,進而幫助睡眠,其中維生素B群較常聽到用來提振精神,她解釋主要是維生素B1、B2有幫助能量代謝,事實上B6、B12、葉酸是神經傳導中重要的輔助因子,可以幫助穩定情緒,也有助於改善睡眠。▲營養師江佳容腦部腸道息息相關 攝取益生菌調整腸道健康有助睡眠已有許多研究證實,腸道健康與腦神經息息相關,被稱為「腸腦軸」,江佳容營養師解釋,腦部有850億個神經元,而擁有第二大5億個神經元的就是腸道。用簡單的方式譬喻,人體排便不順暢,就容易鬱悶,腦部分泌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多巴胺來穩定神經,副交感神經負責控制腸道蠕動,而腸道也負責分泌體內95%血清素及合成50%多巴胺,當過多的血清素存在腸道中,腸道蠕動也會受到影響,因此當腸道環境越健全,這些神經傳導物質分泌越平衡,透過血液循環代謝到腦部及全身運用,也會影響睡眠。既然腸道健康與影響睡眠的神經傳導物質有關,是否攝取益生菌保健腸道,也能改善睡眠?江佳容營養師回應「沒錯!」工作、生活壓力大也會影響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的平衡,當自律神經失調,也會影響腸道蠕動,造成排便困難,若排泄物滯留腸道,也會破壞好菌、干擾腸道健康,因此補充益生菌,養成腸道內的好菌環境也能調節睡眠障礙。挑對菌、養好菌 腸道菌相穩定自然睡得好江佳容營養師提到,選擇益生菌的關鍵有三:1. 選擇有專利的益生菌-益生菌種類非常多,對應的功能也不同,專利的益生菌會有專屬的菌株編號,如植物乳酸桿菌、副乾酪乳酸桿菌、瑞士乳酸桿菌等都是有幫助睡眠的菌種。2. 慎選生產公司-益生菌廠牌常會號稱有多少個好菌,但不是單純量多就好,也要看是否有效,選擇有信譽、有品質的公司,就能降低選到以不知名菌種填充數量的商品。3. 添加物越單純越好-挑選時除了調整口味之外,應避免額外添加氧化鎂、人工色素、人工香料、防腐劑等,且補充益生菌之後,還必須有好的環境生長,如添加益生菌的發酵代謝物「後生元」,能提供好菌營養,幫助腸道菌相平衡。有睡眠障礙的民眾,通常會擔憂用藥成癮、交互作用等問題,而益生菌則是天然且安全的營養補充品,使用上禁忌也不多,且對腸道健康及免疫調節都有幫助,也有幫助調節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江佳容營養師提到,只要腸道健康、神經傳導物質濃度足夠,就能比較容易睡得沉、睡得好,精神、膚況、體態、情緒也都會跟著改善。養好菌的同時,也應養成飲食均衡、規律運動、養成規律的睡眠時間,避免破壞菌相。江佳容營養師提醒,睡前不要吃太飽也不要太餓,吃太飽因為消化增加可能會睡眠中斷、太餓則是會更加清醒,睡得更不好,若感到飢餓,建議補充一些溫熱的飲品,如牛奶,或是香蕉、奇異果、起司、優格等幫助好眠,職業媽媽絕對不要報復性飲食,選擇高油、高鹽的鹹酥雞、泡麵等,才能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
解決失眠要先找出原因 專家教你如何輕鬆入睡無負擔
「睡眠」是富人的幸福,窮人的財富,但隨著社會腳步加速,當代科技文明進步,使無法一夜好眠的人越來越多,連退休閒賦在家的高齡族群,也經常面臨障礙,睡得不好會影響作息、情緒及身心,對健康危害很大。失眠經驗糟 找出問題點臺中榮總嘉義分院精神部主任司徒彗真主任表示,我國約有28%的人有過失眠的經驗,不論是小於2週的「暫時性失眠」、反覆發生的「間歇性失眠」,或持續1個月至半年以上的「長期性失眠」,都讓人非常困擾。而解決失眠要先找出原因,憂慮煩惱、生活壓力、作息不定、氣候、睡眠環境等外在刺激,都是影響生理時鐘及睡眠驅力的原因。此時建議格外注意「睡眠衛生」,白天要適當活動,若覺得疲憊可小睡片刻,午餐後避免刺激或提神的食物飲料,晚餐不要吃太多,晚餐後避免抽菸喝酒,睡前避免洗澡、運動,可以塑造放鬆的氛圍及時間,結束一天煩惱再去躺床,達到助眠效果。此外,臥室時鐘可選擇靜音功能,位置也不要太突顯,睡衣質地勿太硬或太暖,床也應該要有足夠的身體支撐性。失眠半數因這些疾病導致 應尋求醫療協助司徒主任補充,失眠患者中有一半以上,是因焦慮及憂鬱等精神疾病導致,還有受到呼吸疾病、停經期、慢性疼痛或藥物影響;像這樣疾病導致的失眠,或長期失眠患者,以站在希望患者可以休息的立場,短期服用安眠藥是臨床上普遍的治療方式,醫師會評估失眠情況給予適應的劑量,佐以正確的服用方式,不用過於擔心藥物成癮或副作用。覺察自己的內心 養好睡眠驅力司徒主任提醒長輩們,安眠藥要在睡前才吃,吃完藥就躺上床,不要再做其他事情;如果服藥後3、4天仍持續睡不著,建議立即回診由醫師評估調整,不要擅自增減藥物劑量,或併其他藥物服用,以免對身體及藥效產生負面影響。此外,很多睡不著的人常把失眠的後果想得太嚴重而感到壓力,或過度想控制睡眠反而睡不著,臨床會利用認知治療、放鬆訓練、刺激控制法等「認知行為治療」改善睡眠障礙,也可運用「腹式呼吸法」、「漸進式肌肉放鬆法」降低交感神經活性幫助入眠。
每天只睡「這時數」將增糖尿病風險 醫示警「停經更嚴重」:4方法助眠
睡眠不足不只會讓精神萎靡,還可能提高糖尿病風險,造成對健康的危害。一項美國研究發現,女性若連續6周只睡了6小時,會讓胰島素阻抗明顯提高,進而增加第二型糖尿病風險,其中停經婦女尤為顯著。對此,美國心臟醫學會(AHA)就建議,成人應以平均7至9小時的睡眠為目標,只要有一點點睡不飽,長期下來就會對身體代謝造成影響。耳鼻喉科醫師曾家承日前在臉書粉專「書米蟲的啃食日記」分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進行了一項關於睡眠的研究,共找來38位無心血管代謝疾病、年紀在20至75歲之間的女性,其中11位是停經後的婦女,受試者於研究前平均睡眠時間均有7至9小時。該研究將受試者隨機分配至充足睡眠組(多於7小時)及睡眠不足組(約6小時),經4至6周過渡期後,換至另1組再進行1次測試。研究指出,試驗期間,會檢測受試者的MRI(磁振造影)、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及空腹時的血糖,最終結果發現,排除了體脂肪變化的影響後,若連續6周每天睡眠時間只有6.2小時,就會損害胰島素的敏感度,即使只是輕微的睡眠不足,就會提高女性的糖尿病風險,而空腹胰島素濃度及胰島素阻抗(HOMA-IR),於睡眠不足期間會更顯著提高,並以停經後婦女較為明顯。醫師曾家承表示,美國心臟醫學會建議,成人平均睡眠應達到7至9小時左右,睡眠不足是會提高糖尿病風險的,只要一點點睡不飽(睡6小時),短短6周就會影響身體代謝,抽血就能查出變化。對此,他也點出了幾個助眠方法,包括在晚上將電子設備的螢幕調暗,避免刺眼的藍光將生理時鐘和褪黑激素打亂,也可以設定上床睡覺的鬧鐘、打開手機的勿擾模式,並把手機放得越遠越好,降低手機帶給自己的壓迫感。
寒流到來不要包緊緊? 專家曝再冷都該裸睡揭「這幾項好處」
入冬首波寒流發威,氣象署甚至指體感溫度有可能直逼1度!面對這麼寒冷的天氣,許多人喜歡把自己裹得厚實睡覺,但睡眠專家表示,這些壞習慣卻會造成睡眠障礙,產生失眠、精神不濟,建議無論天氣再冷「裸睡都能讓人睡得更好」。《紐約郵報》引述了睡眠專家馬戈(Sammy Margo)的說法,體溫對個人的睡眠時長十分重要,「這和你的晝夜節律有關,因為生理時鐘控制著人們的睡眠週期,像是在冬天裸睡有助於降低體溫,讓身體發出進入睡眠狀態的訊號,促使人們進入深度睡眠」。此外,Healthline網站也指出,裸睡能減輕壓力和焦慮、防止體重增加、降低心臟病和糖尿病的風險、促進陰道健康、提高男性生育能力,據美國泌尿科專家史迪斯那(Brian Steixner)博士指出,裸睡也有助於優化男性精子,史迪斯那表示,穿內褲睡覺會增加私密處感染的可能性,因為內褲中溫暖潮濕的環境,容易滋生細菌,細菌越多,引發感染的風險也越高,「要優化精子生成,睾丸最佳的溫度為攝氏35 到35.5 度,一旦睾丸溫度過高,精子質量就會受到負面影響」。除此之外,肌膚在接觸寢具後,會刺激分泌與愛情、親密關係相關的催產素,不僅帶來身體上的滿足感,也有助於增進情感上的親密感。另外,來自日本北海道的醫生丸山淳表示,北海道有個村莊,所有居民都有裸睡的習慣,幾乎無人失眠,原因是裸睡時候身體自由度較大,能有效放鬆肌肉,緩解緊張性疾病帶來的痛楚,特別是腰痛、頭痛等疾病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其實很多人都有裸睡的習慣,大多都是因為去除了衣物對身體的束縛,會有一種無拘無束的舒適感,但原來裸睡還有其他好處,或許有興趣的網友可以嘗試看看。裸睡好處多,有專家建議,不管天氣再冷都應該裸睡。(圖/翻攝自推特)
只能早睡早起不熬夜 或許是尼安德塔人基因影響
你會習慣性的早起嗎?那可能代表你擁有「尼安德塔人」基因」。根據《基因組生物學與演化》雜誌作者約翰卡普拉(John capra)指出,目前仍有「百分之四」的人擁有尼安德塔人基因,他們大部分傾向早睡早起,也會比一般人更活潑一些。尼安德塔人在數十萬年前是歐亞大陸的大型種族,直到智人遷徙進來後,多個種族雜交產生基因變異。雖然如此,但目前人類體內有可能還帶有百分之四的尼安德塔基因。約翰卡普拉表示,在殘留尼安德塔人基因的現代人中發現,殘留基因的大多數人都呈現對白天有更高活動力,也驗證尼安德塔基因或許對生理時鐘有極大影響。事實上,《BBC》就曾報導過,早期智人與尼安德塔人發生性行為的情況十分常見,不僅如此,就連不被證實與尼安德塔人有接觸的非洲裔,身上也存在著尼安德特人的DNA,由此可知,尼安德塔基因廣泛的可能遍布於現代人體內,雖然科學證實,我們如今的髮色、膚色、生理時鐘可能都與尼安德特基因息息相關,但約翰卡普拉提到,不應以偏概全,世界上還有非常多種族或基因會影響睡眠的長短好壞,只能說如果你擁有「自動早起」的能力,極有可能擁有此遺傳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