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板
」 性早熟 生長板想讓11歲兒抽高!《延禧》女星親自下廚「摻入轉骨秘方」 醫搖頭:生長板恐閉合
大陸女星鄧莎因出演古裝劇《延禧攻略》「魏瓔寧」一角打響知名度,育有1子的她日前分享,自己擔憂孩子長不高,於是天天在三餐裡「添加增高藥」,不過就有醫師示警,鄧莎此舉恐讓孩子的「生長板提前閉合」,代價得不償失。育有11歲兒子的鄧莎日前在社群平台曬出影片分享,因為兒子身高只有146公分,擔心他可能會長不高,於是煞費苦心想盡各種方法要來幫助兒子增高。鄧莎為了讓兒子抽高,天天在飯菜裡添加「轉骨配方」,不過就有醫師示警,此舉恐讓孩子的「生長板提前閉合」,錯失長高的黃金時機。(圖/擷取自微博)她不僅在網路上蒐羅各式各樣增高食譜,親自下廚煮給兒子吃,由於兒子不敢吞藥丸,於是她便將「增高膠囊」撥開,讓裡面的白色粉末均勻撒在飯菜裡,希望可以藉此促進孩子的骨骼生長。對此,一名大陸網紅醫師許超示警,市面上販售的「增高藥」其實類似營養補充品,不過某些增高藥可能會違法添加生長激素,雖然能讓孩子在短期內快速抽高,但長期刺激干擾生長板,恐讓骨骺「提前閉合」,導致孩子錯失長高的黃金時機,呼籲家長切勿讓孩子食用成分不明的增高產品,否則只會弄巧成拙。許超透露,想要孩子長得更高,家長們可以讓孩子多多攝取富含鈣、鋅、鐵等營養素的食物,除了良好的飲食習慣外,運動及充足睡眠也是影響身高的重要關鍵。
膝蓋不再打架! 「導引式鋼板矯正」男童X型腿大幅改善
隨著台灣少子化的趨勢,每個孩子的健康與發展愈發受到家長的重視。現年14歲的張小弟在5年前發現運動時膝蓋經常相互碰撞,導致疼痛,影響了運動表現和步態協調。經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小兒骨科主任郭建忠醫師診斷為X型腿。兩年保守治療後症狀不但沒有改善,X型腿卻更加明顯,同學們更是投以異樣眼光,讓他在同儕中感受到極大的壓力。在這樣的情況下,郭建忠醫師為張小弟安排了導引式鋼板矯正手術。手術後短短半年,雙腿外觀已顯著改善,走路和跑步時不再受到碰撞影響感到疼痛,運動表現也顯著提升。術後一年,量測發現膝蓋角度恢復正常,外觀與功能皆有明顯改善。近期,張小弟已順利移除鋼板,重新擁有筆直健康的雙腿。郭建忠醫師指出,現今家長對孩子的健康與體態愈加重視,早期發現與治療發育問題更顯重要。X型腿與O型腿的形成,主要受鐘擺效應影響,但並非所有的腿型異常都需要治療。新生兒通常會因胎壓影響而呈現輕微約10-15度的O型腿,並在一歲半至兩歲時逐漸變直;隨後可能出現輕微的X型腿,最終在6至8歲左右恢復正常。然而,若在發育過程中,由於膝蓋生長板的內外側異常增生速度導致X型腿或O型腿,長期下來會引發膝蓋兩側受力不均,導致韌帶鬆弛、半月板受損等問題。不僅影響日常生活,還可能加速關節退化,成為未來健康的隱憂。郭建忠醫師進一步說明,12歲之前,都是手術治療腿型異常的黃金時期,自全民健保在108年開始給付生長板導引矯正手術使用的八字鋼板後,小兒骨科醫師能透過低侵入性的手術逐步調整膝關節角度,相較傳統手術治療傷口大、治療時間久,新式導引式八字鋼板治療手術傷口落在3-4公分,術後可快速恢復活動及跑跳,不會影響後續生長,併發症也較少,而且手術矯正、肢體變直之後,下半身也相對變修長,為家長和孩子提供了極大的幫助。郭建忠醫師提醒,如果8歲後的孩童因任何原因導致未能按照鐘擺效應正常生長,出現腿型不對稱的情況,建議家長應高度重視,立即陪同孩子前往專業的小兒骨科醫師進行詳細的追蹤檢查。透過早期的醫療介入,不僅可有效避免未來可能的健康問題,還能讓孩子擁有健康雙腿,為他們的自信人生奠定基礎。
筋膜槍放鬆好舒服!醫師示警「6情況」應避免使用 最嚴重恐引起中風
現代人工作繁重,不少人會使用筋膜槍來緩解惱人的肌肉緊繃、肩膀痠痛。然而復健科醫師指出,筋膜槍雖然適合用於緩解肌肉與筋膜的緊繃纏繞,但對如神經痛、局部發炎等其他症狀則沒有效用。此外,還有「6種情況」不適合使用筋膜槍,尤其血管附近應該特別避免。有些長者本來就有血脂高、動脈粥狀硬化等問題,要是血管內壁上堆積的脂肪斑塊被筋膜槍震到脫落,恐怕會有引起中風的危險。筋膜槍的原理,主要是透過高頻震動,加速酸痛部位的血液循環及震鬆肌肉,以達到按摩的效果,相較一般的徒手按摩,筋膜槍的高頻率震動,可將力道傳送至較深層的肌肉,適用於肌肉較大的部位,像是大腿前側外側、小腿後側及肩膀等。但據《ETtoday健康雲》報導,嘉義長庚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許宏志表示,筋膜槍的適應症為肌肉緊繃、筋膜纏繞等情況,他形容,筋膜纏繞就像是外套縐折「糾在一起」,需要用熨斗去熨平,而筋膜槍就是扮演熨平的角色,可以幫助改善相關疼痛。但是對於常見的神經疼痛、關節積水、腫脹等局部發炎造成的疼痛就沒有效果。許宏志特別指出不適合使用筋膜槍的幾種情況,其中最要格外小心的脖子兩側、後頸耳下的「血管附近」。許宏志解釋,血液不通暢也會造成疼痛,但是包含脖子氣管兩旁部位、後頸耳下風池穴的部位,都不要用筋膜槍去震動。特別是年長者,本身血脂高、動脈粥狀硬化,使用筋膜槍恐怕使血管受損,或者若血管內壁上的脂肪斑塊掉下來,順著血流跑到腦部,就可能會形成腦中風。其它應該避免使用筋膜槍的狀況還包含:神經周邊、凝血功能有問題者、長者骨鬆、小朋友的關節生長板,孕婦與月事中的婦女也要避免使用於腹部。許宏志說明,如果本身有吃抗凝血劑、凝血功能不好,使用筋膜槍恐怕造成出血問題;骨鬆者在筋膜槍的震動下恐怕會讓骨頭受傷;月經時期如果讓子宮受到外力震動,恐怕會出血更多。談到筋膜槍使用方式,許宏志指出,筋膜放鬆的使用方式可以來回滾動,包含背部、下背部等部位都算安全,若是使用於大腿、小腿等肌肉放鬆,也可以用球狀的頭做單點壓按,每次約10分鐘至15分鐘。是否達到效果則是看是否「變得不痛」,許宏志指出,如果使用完變得更痛,這是不對的,另疼痛部位有周邊化、往外擴散,也是錯誤使用的情況,應該立刻停止。
生長痛不可忽視!「這兩個部位」發生劇痛 醫:迅速就醫
許多孩童在成長期時都出現過手腳疼痛的情況,讓家長懷疑是否是生長痛的症狀,骨科醫師指出,生長痛部分發生在幼稚園剛上小學的階段,由於活動量較大,導致骨頭的生長與肌肉拉扯的因素不平衡,進而造成疼痛感。醫生進一步提醒:「若孩童腳後跟或膝蓋,突然有劇痛或腫脹變形的狀況發生,應盡速就醫檢查。」生長痛主要常見於3至12歲,且正處於快速成長階段的孩童身上,臺大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吳冠彣說明:「跟骨的地方有一個生長板,此年齡的孩童時常跑跳、活動量大,所以腳底的阿基里斯腱,會拉在生長板上面,導致疼痛感產生。」而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外科病房主任林聖傑進一步補充:「生長痛主要是表現在膝蓋周邊,尤其是小腿、膝蓋、大腿等地方,有時候嚴重的話,甚至會在晚間痛醒過來,不過大部分的疼痛感是間歇性的,也不會在同一側持續的發生,所以並不會影響到小朋友日間的一些活動。」為緩和生長痛帶來的不舒服,林聖傑主任建議,平常日間時要避免過於激烈的運動,而在晚上睡覺的過程當中,要適度的保持溫暖以及良好的睡姿,也可以透過熱敷、按摩、放鬆,情緒的安撫等方式來舒緩疼痛。此外,醫生提醒,若孩童的腳後跟或膝蓋,突然產生劇痛或腫脹變形,應迅速就醫檢查,以防止出現生長板被肌腱拉扯產生撕裂傷的情況。
女童7歲胸部發育「提早轉大人」! 中醫介入幫助逆轉性早熟
10歲陳小妹,於7歲多時胸部發育,起先於他院兒童內分泌科追蹤,近期骨齡檢查發現已達12歲,至醫院中醫部門診就醫,醫師以中藥抑制骨齡,同時追蹤生長,經過近一年治療,陳小妹的骨齡仍保持在12歲,初經也未提早來,身高逐步增加,目前仍持續於門診追蹤。小心坊間轉骨方 亂補恐成反效果奇美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莊照宇醫師指出,近年孩子生得少,而家長往往希望小孩不要矮人一截。當孩子身高不理想,蠻多家長帶孩子尋求中醫協助並希望轉骨。受到飲食西化及環境荷爾蒙影響,我國兒童性早熟的比例逐漸增加,且女孩的發病率明顯高於男孩,尤其這群小朋友體質也不適宜傳統轉骨方。現代中醫兒科醫師的角色在於為孩子的生長把關,針對體重過重或對身高不滿意的小朋友,除了生長曲線變化、第二性徵發育,也會視病況安排骨齡的X光或抽血檢查,綜合評估孩子的生長階段,提供適當衛教,並開立量身訂做之中藥處方。兒童性早熟比例增 傳統轉骨方不適宜莊照宇醫師說明,性早熟的診斷標準為:女生八歲前胸部發育或是十歲前來月經;男生在九歲前睪丸變大。以中醫角度與小兒「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特質有關,明確病因不明,但可能與肥胖、環境荷爾蒙接觸、或誤服滋補藥物有關。坊間轉骨方常含促進荷爾蒙分泌的補腎藥物,較適用發育遲緩及骨齡落後孩童;若誤服反而骨齡加速,生長板過早閉合。不同性早熟型態 中醫治療處發大不同莊照宇醫師提及,性早熟可區分為不完全性與完全性兩種,前者指只有第二性徵開始發育(例如乳房發育、睪丸變大),但骨齡尚無超前,這時中醫會開立大劑量麥芽,搭配夏枯花、黃柏等中藥協助延緩骨齡成熟;後者則指骨齡明顯超前,下視丘-腦下垂體-性線軸開始啟動,中醫配合清瀉相火藥物,如知柏地黃丸等。若治療過程,生長速度不理想、體重過輕或過重,可配合中藥健運脾胃,搭配四肢引經藥物,如四神藥帖、柴胡桂枝湯、九層塔頭等。影響兒童成長 健康生活型態莊照宇醫師建議,針對孩子的生長發育,仍需以飲食、睡眠、運動為核心,減少熬夜、三餐定時,避免攝取含糖飲料或高熱量加工食品,以穩定血糖,控制體重;同時,多補充優質蛋白質,如牛奶、豆漿、蛋,等、加強跳繩、投籃等縱向運動,每次至少15至30分鐘,不只刺激生長激素分泌幫助身高發展,也能改善心肺功能,更能有助學業表現。
運動跌倒「前十字韌帶撕脫性骨折」! 微創手術順利治療隔天立即出院
17歲的小蘭是直排輪的好手,每到週末都會跟好友相約一起去公園或溜冰場溜直排輪。然而,卻因為一個不小心和朋友撞在一起,跌倒後左腳膝蓋劇烈疼痛腫了起來。家人帶去看中醫和民俗療法始終未見改善,經朋友介紹到大里仁愛醫院骨科門診,檢查後發現其左腳膝關節的前十字韌帶在脛骨處產生撕脫性骨折(Avulsion fracture),立即安排桃園長庚醫院運動醫學科張世昇主任與大里仁愛醫院運動醫學中心劉永川醫師共同進行微創關節鏡骨折復位固定及韌帶修補手術。小蘭在手術後馬上開始練習做關節活動的訓練,目前已恢復正常生活,在週末的溜冰場上又看到小蘭矯健的身影。前十字韌帶受傷 恐致膝關節提早退化劉永川醫師表示,前十字韌帶受傷可能的症狀有膝蓋疼痛、腫脹、膝蓋不穩定或是腿軟無力。診斷的方式除了病史詢問理學檢查外,X光或電腦斷層也可以看到撕脫性骨折的證據,核磁共振則可以進一步提供韌帶、半月板和關節軟骨是否有因為膝蓋不穩定造成受傷的資訊。一旦傷害產生容易造成膝關節提早退化。微創關節鏡縫線縫合固定技術 獲全球醫師引用張世昇主任指出,前十字韌帶撕脫性骨折根據骨折的程度大小可以選擇開放性或微創關節鏡手術,固定的方式也可以選擇使用螺釘、錨釘或是使用縫線縫合並經由隧道鑽孔固定在脛骨上。由基隆長庚醫院副院長詹益聖醫師研發的「微創關節鏡縫線縫合固定技術」是使用健保的縫線縫合修補前十字韌帶後再將脛骨上隧道鑽孔固定。這個微創技術適用各種程度的前十字韌帶撕脫性骨折,術後病人恢復快通常隔天即可出院,兩週後再回診拆線觀察傷口。此技術發表在知名的國際期刊Arthroscopy上獲得全球相當多的醫師引用。青少年運動傷害多 這樣做避免不可逆憾事現在台灣的運動風氣越來越盛行,發生運動傷害的青少年也越來越多。前十字韌帶撕脫性骨折的案例在臨床上並不少見且容易被忽略。「微創關節鏡縫線縫合固定技術」在生長板還未癒合的青少年也適用且不會影響生長;另外,在手術中也可以加上高濃度血小板生長因子(PRP)的注射來幫助骨折韌帶癒合修復。劉永川醫師建議,若有前十字韌帶撕裂性骨折的情況,可以尋求專業骨科醫師評估與建議。
孩童性早熟恐還會長不高! 醫曝6食物少碰降低誘發情況
在醫學定義上,性早熟為男生9歲前睪丸變大、陰莖變長、變聲;女生則是8歲前胸部發育、陰毛與腋毛發育、初經來潮。對此小兒科醫師巫漢盟表示,誘發性早熟的成因包括高油糖飲食、環境荷爾蒙等,當然遺傳也是重要因素,雖然遺傳不易改變,但可靠飲食和生活習慣降低性早熟,並列出6大類食物提醒家長。小兒科醫師巫漢盟在自己的Facebook粉專「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小兒科巫漢盟醫師」中發文指出,生活中常見性早熟的原因有三種,遺傳、飲食和環境荷爾蒙。其中環境荷爾蒙指的是塑化劑、殺蟲劑、雙酚A、重金屬等內分泌干擾物。巫漢盟醫師還透露,性早熟不僅會出現第二性徵提早出現與發育,更會提早骨齡,讓生長板提早閉合,有性早熟的孩子大多長不高,因此避免性早熟相當重要。巫漢盟醫師也列出6大「毋湯」食物,呼籲家長這些食物必須讓孩童少碰。首先是「高油脂食物」包括巧克力、蛋糕、油炸物等,這些食物偶爾吃就好,第2樣是「高糖食物」包括糖果、蛋糕、含糖飲等,還有可能造成肥胖,第3樣是「塑膠容器食物」,容器遇熱會產生釋放塑化劑影響內分泌。第4樣及第5樣是「高荷爾蒙食物」和「高蛋白食物」最後一樣則是「包括蜂王乳、胎盤萃取物等,會產生類雌激素的不飽和脂肪酸,誘發性早熟」。最後巫漢盟醫師叮嚀,除了應避免這6大類食物,攝取過多紅肉及加工製品(如牛豬羊肉、火腿、香腸、熱狗)也可能引起性早熟「因此平時應均衡飲食,避免集中攝取某類食物,才能健康發育喔!」
165公分沒女人愛? 他每天開合跳500下超焦慮:注定一輩子單身
網路上流傳一句話「男生沒170就是半殘」,有些女生也偏愛高的男生。近日一名男網友表示,他的身高只有165公分,這讓他覺得很焦慮,出門都要穿增高鞋,睡前還要壓穴道,開合跳500下,但身高都沒長,「老天注定要我一輩子單身。」原PO近日在論壇《Dcard》分享,台灣男性沒175就算矮,至少要170,才算是一位正常男性,「我在人體最高的剛起床時自量身高才165.1cm,覺得焦慮,我這身高走在路上會很突兀嗎?」原PO表示,為了讓他看起來有170,出門都要穿增高鞋,穿到腳痠膝蓋痛,這真的很煩,雖然生長板已閉合,但他每晚都會壓腳底穴道,加上開合跳500下,身高卻完全沒長,「一樣是早上165.1晚上163.5,我又喜歡比我高的女生(164~173 cm)」朋友常跟原PO說,你的五官好看。客人也會說,他笑起來很可愛。原PO強調,他做公職內勤櫃檯,儘管工作穩定,他卻沒自信,「會擔心如果不高的女生都在意身高了,那我喜歡的偏高的女生是不是會更在意,老天注定要我一輩子單身。」此文曝光後,不少人紛紛留言「Dcard生態165悲劇,現實生活大家還是看個性、觀念,終會有能接受你的女生,不要焦慮啦」、「你的問題不是身高,是自卑」、「其實長相中上、個性好、氣質好,就會有人喜歡你了,只是你還沒遇到而已。」、「不要看Dcard焦慮會減少」、「矮不是一切,自信真的很重要,有女生會喜歡畏畏縮縮的男生」、「不用擔心啦 我男友也才156,還不是找到我了嗎(我163)」。
青春期重訓、鍛鍊肌肉會長不高? 肌力訓練「這樣練」助生長板發育
青春期是人的快速生長期,也是長高的黃金時期,許多家長希望家中孩子能夠高人一等,因此到處尋找各種方法。而最常聽到的長高禁忌就是「鍛鍊肌肉」,許多人說太早鍛練肌肉會長不高、會限制身高發展。「肌力訓練會導致孩子長不高」、「太早鍛鍊肌肉會影響身高發展」這些迷思真的正確嗎?國健署社區健康組表示,適量的肌力訓練其實可以幫助孩子生長板的發育,重點在於正確運動。肌力訓練很重要 建議訓練量該如何計算?運動有許多不同的種類,能夠促進青少年生長發育,也可讓身體更加強壯,不過,許多人擔心肌力訓練相關的運動會影響身高發展。對此,國健署表示,過重的重量確實有可能會對青少年的發育與成長發生負面的影響,但其實只要運動正確,適量的肌力訓練是可以幫助孩子生長板的發育。此外,適當的肌力訓練也可增加肌肉量,使基礎代謝率上升,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消耗更多的熱量,有助於維持體態。「肌力訓練」可運用彈力帶、啞鈴等器材進行,也可透過遊戲執行,例如:玩公園內的遊樂設施、球類運動、拔河、攀岩、體操等等,而對抗自己體重的動作也是很好的運動方式。此階段的孩子每週應有三天以上的肌力訓練,國健署建議,青少年從事肌耐力訓練(如:跑、跳、蹲、吊單槓或攀爬等動作),應避免過重的肌力訓練,建議訓練達肌肉疲勞前的60%即可,例如:孩子若能從事某種活動最多5次,則建議訓練量不超過3次。有氧、骨質強化不可少 飲食和睡眠也助長高除了肌力訓練外,有氧運動、骨質強化訓練也是這階段相當重要的運動項目,青少年每日應參與60分鐘以上中度至費力的身體活動,並包含肌力訓練、有氧運動、骨質強化訓練等3種不同種類的活動。「有氧運動」可增進家中孩子呼吸循環系統的功能,常見的有氧運動包含跑步、騎腳踏車、單腳跳、跳繩、游泳、跳舞、體操等活動。國健署建議,每週應至少有三天以上的費力有氧運動。「骨質強化訓練」可增強骨骼、增加骨質密度,而人體骨質增強最大期便是青春期,因此,增加骨骼訓練對青少年而言非常重要。一般來說,此種訓練在運動時會與地面產生碰撞,藉以增加骨質密度,運動項目可結合有氧訓練或肌力訓練,例如:跑步、跳繩、籃球、網球、體操等。國健署建議,每週應有三天以上的增強骨骼訓練。最後,國健署也提醒,青少年的身高發展,除了受到運動的影響外,良好的飲食和充足睡眠也是影響身高的關鍵因素。保持良好的運動、飲食習慣,再加上正常、規律的作息,才能更有效地幫助成長發育。
兒童長時間玩3C缺乏運動 恐引發育危機
久坐、少動、愛玩3C,不只是文明社會的成人病,也是干擾兒童發育的罪魁禍首。世界衛生組織 (WHO)早在2019年就提出,「5歲以下兒童身體活動、久坐行為和睡眠指南」示警,若兒童缺乏運動、長時間使用3C、習於久坐等,對健康、認知發展、骨骼發育、代謝、心臟發育、心理健康等都可能造成疾病風險。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小兒遺傳及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蕭惠彬說,孩童發育成長從出生開始,每個時期都重要,不良的生活習慣,恐引來發育危機!生活習慣影響內分泌 3大指標評估兒童發育蕭惠彬表示,成長發育與內分泌系統息息相關,包含生長激素、甲狀腺素、腎上腺素、胰島素等,彼此環環相扣;正常的生理下,生長激素分泌最旺盛是午夜11時至凌晨2時,若孩子太晚睡,或睡眠品質不佳,則會造成生長激素分泌異常;倘若甲狀腺亢進,導致過瘦、甲狀腺功能低下,則會過胖,同時亦會影響骨骼生長板發育。此外,根據2018年台灣兒童及青少年身體報告顯示,多數國小學童身體活動量不足,飲食營養過剩,導致體重過重,連帶也誘發性早熟,增加提早結束成長發育的風險。評估兒童生長發育是否走在常軌上,有三大指標供觀察。蕭惠彬說,兒童期每年應至少成長4至6公分,女生在8至10歲、男生在9至11歲後開始進入青春期,青春期每年至少要長7到15公分,可以每半年評估成長發育的速率是否太快或遲緩。同時觀察孩子跟同齡者的生長差異,衛福部有提供不同年齡的成長曲線對照表,若孩子生長曲線持續低於3%,意即每100名孩子中是倒數第一、第二名,就是明顯警訊。此外,若孩子的生長曲線在一年內跨區發展,如本來是85%,突然掉到50%、25%,也要注意。有警訊速就醫 生長激素缺乏可治療蕭惠彬說,如果孩子生長狀況出現上述警訊,應及早到兒童內分泌科就醫評估,以免等到生長板癒合,要追趕就來不及。臨床觀察發現,多數來看診的孩子發育不如預期,有可能與爸媽遺傳的身高有關;也可能是體質性的生長遲緩,如在國中時身型落後同儕,但高中期可快速成長發育,往往家長之前的發育階段也是比較「晚熟」的體質遺傳。這些孩子的生長激素、內分泌一般都屬正常,靠後天維持健康的飲食,運動及生活習慣,仍可以讓孩子維持正常生長曲線。但家長可別一味認定「大雞晚啼」,就錯過治療黃金期,蕭惠彬說,有一部份孩子是因為生長激素不足而生長遲緩,若孩子的生長評估是停滯的,就應就醫、照骨齡確認生長板狀況,並透過內分泌誘發檢查確定生長激素及甲狀腺功能正常與否。目前針對生長激素缺乏的孩童,可給予生長激素注射治療,臨床經驗發現,這些生長激素缺乏的孩童,給予生長激素治療後,生長速度會快速趕上;但關鍵就是必須盡早就醫,可別等到第二性徵成熟才要治療。早睡多動吃營養 兒童健檢別輕忽蕭惠彬表示,孩童的生長發育從在媽媽肚子裡就奠定基礎,每一個時期都很關鍵,還是要提醒家長們應從小培養孩子的健康生活習慣,擁有良好睡眠習慣,保持每晚10點上床睡覺、充足運動量,每天抽空跳繩、打籃球等都會幫助刺激生長激素分泌;也別忘了曬太陽讓身體自然生成維他命D,維持營養均衡、補充優質蛋白質和堅果類,減少油炸、含糖和加工食物。蕭惠彬也再次呼籲,國小學童定期都會有校園健康檢查,若孩子發育狀況異常,校護都會通知家長、協助轉診,家長不要輕忽學校的提醒,應盡快到小兒遺傳內分泌科就診。
植物奶也是奶?營養師:無法取代鈣與維生素D
冬季來臨,小心孩子的成長也將進入冬眠期!國外研究曾證實,受冬季陽光照射少、運動量減少等原因,兒童成長存在「春夏快、秋冬慢」的季節性。最新報告指出,孩童在疫情期間活動量大減20%,缺乏日曬幫助身體合成維生素D,影響鈣質吸收率,讓今年的「成長冬眠期」更加雪上加霜。營養師提醒,冬季錯誤生活作息和疫情活動量驟減累積下的雙重成長負債,更不利孩童寶貴的成長期,需加強補足正確營養,並分享父母在家就能輕鬆準備的3道「成長食譜」。根據300位國小學童家長的網路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孩子們在冬天特別容易有不出門、少日曬、少活動等不利成長的習慣。程涵宇營養師說明,這些看似微小的日常作息對於小朋友的影響,更是家長可能忽略之處,並點出今年冬天特別該注意的雙重成長負債:成長負債1:冬天少運動又少日曬對於處在成長期的孩童而言,足夠運動量是刺激生長激素分泌的必備元素,同時運動過程中肌肉的反覆收縮,也會為骨骼施加壓力,進而帶動生長板細胞分化,促進肌肉和骨骼系統的生長,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也建議6至17歲的兒童和青少年每天需要運動60分鐘。但放眼冬季的校園,天冷的操場人潮也特別冷清,孩童縮在教室的同時,不僅影響身體活動量,更因此缺乏日曬所帶來的維生素D,並進而影響人體吸收鈣質。成長負債2:疫情使孩童活動量連砍三年國外研究調查14,000多名3到18歲的兒童及青少年,發現疫情期間孩童及青少年的活動量大減20%,高強度活動量每天平均更減少17分鐘。讓冬季不利成長的因素更加雪上加霜,使得寶貴的成長期歷經三年寒冬。面對成長缺口,要補充什麼營養才能對症下藥?程涵宇分享,許多家長都知道「鮮奶補鈣」是小朋友成長所需,但誤以為豆漿、燕麥奶等「植物奶」品類也能作為替代品,她也特別提醒,植物奶雖然也含有蛋白質,卻無法取代鮮奶中鈣質、維生素D等成長期必需營養。因此建議家長面對疫情下的冬季,更應密切關注孩童的鮮奶攝取量,遵循國健署建議,每日鈣質攝取量為7-9歲800 mg、10-12歲1000 mg、13-18歲1200 mg,每天都應喝足兩份(一份240ml)鮮奶,同時兼顧運動量、日曬量,讓孩子遠離成長危機。
性早熟世代3/父母心慌!暑假求診暴增3倍 「17歲要求照骨齡」醫師當場傻了
隨著性早熟的孩子愈來愈多,家長的焦慮指數也逐漸飆高,以今年暑假為例,因為性早熟而求診的患者人數就暴增2~3倍,甚至還有父母要求醫師幫17歲的孩子照骨齡,希望藉此了解是否還能長高,讓醫師相當傻眼,而結論當然是「不可能再長高了」。根據衛福部健保署的最新公布資料,台灣兒童性早熟的人數從2009年的1萬1千多人,到2018年的人數已多達2萬6千多人,短短10年人數增加2倍,其中,女孩人數比男生多了20倍。國泰醫院暨內湖國泰診所小兒科李翊誠醫師表示,女孩的性早熟90%是找不到原因的,只能推測與遺傳、環境荷爾蒙、飲食等多種因素相關,一般來說,女孩單側胸部會先出現跑來跑去的硬塊,接著擴展到雙側胸部,大約半年後會長出陰毛,再2年多後就會初經來潮。李翊誠說,性早熟最直接影響的就是身高,初經報到前1年會迅速長高8~10公分,初經報到後,最多就只能再長高5~10公分。「換句話說,生理期如果太早來,之後長高的高度就會受限!」李翊誠坦言,近年來門診出現許多6歲胸部發育的小女生,以及更多8~9歲就初經報到的例子,而且顛覆過去肥胖容易提早發育的印象,許多性早熟的女童都相當瘦小,讓人意想不到。「或許是因為恐懼,所以就算孩子沒有任何異狀,父母也會帶來要求照骨齡,希望觀察生長板密合狀況,尤其到了暑假更是人滿為患,人數是平常的2~3倍,不僅有家長帶17歲孩子要求檢查,也有生理期已經報到3年的小女生,父母也希望能照一下骨齡,期盼生長板尚未完全密合,還能有長高機會。」李翊誠表示,5歲後到青春期前,如果一年長高低於4公分、或多於6公分,或是已經出現發育徵召如胸部隆起,才比較建議照骨齡,就此了解生長板閉合的狀況,藉此規畫之後的治療方式。性早熟的原因相當多,包括遺傳、飲食、環境荷爾蒙等等,醫師建議少吃油炸、高熱量的食物,多吃天然原形食物,才有助於孩子成長發育。(圖/CTWANT資料照)「例如有一位8歲女童初經來潮,由於她的骨齡是一下子快速進展到12歲,再加上年紀過小,若在校園使用衛生用品恐怕會有霸凌問題,所以便幫女童施打針劑藥物,讓發育的腳步暫緩下來,直到骨齡與實際年齡接近之後,再考慮停打藥物。」相反來說,如果骨齡進展速度慢,身高也夠高,那就只需追蹤觀察就好,不需要藥物介入。李翊誠表示,若想預防性早熟,就要少吃加工、高油脂食物,也不要以為一昧的補鈣、鋅就能幫助長高,更不要濫吃保健品或補品,就曾有阿嬤擔心孫女過於瘦小,因此長期讓孩子服用「開脾中藥」,結果孫女竟提早胸部發育,才發現中藥配方中含有山藥,因為含有大量的植物雌激素,容易刺激身體的內分泌失調,長期食用會引發性早熟。「如果透過檢查,顯示孩子的確缺乏某些營養素,才需要補充保健品、營養補充品,否則不建議自行服用,否則恐怕會有反效果,那就得不償失。」李翊誠說。
學生太久沒運動 解封後打球骨折案例頻傳
疫情逐漸解封,室內外運動場館跟著開放,學生們終於能重返球場解悶,但經過長時間宅在家居家線上學習,體能、肌力及協調都有所下降,容易導致運動傷害,中醫藥大新竹附設醫近1個月就處理3位學生打籃球,不慎造成骨折的案例。中醫大新竹附醫骨科醫師陳威仁表示,日前有位國一男同學生,打籃球落地膝蓋一扭,導致「前十字韌帶撕脫性骨折」,有別於一般十字韌帶斷裂,是前十字韌帶的脛骨,也就是小腿骨的一小部分撕扯下來,造成膝蓋腫脹動彈不得。如果採用傳統手術需劃開大傷口,並以金屬鋼釘做固定,後續可能會遇到影響孩子生長板及膝蓋關節內不適等狀況。陳威仁施以微創關節鏡手術縫合韌帶及固定骨頭,不僅傷口小、術後疼痛少,也不會影響到生長板,並且不需要再次接受手術拔除金屬鋼釘。另外,2名國二男生也是打籃球過程時瞬間加速度,造成脛骨粗隆撕脫性骨折,此種傷害為髕骨韌帶將附著的脛骨一小部分撕扯下來,有別於十字韌帶是關節內的構造,可以使用關節鏡手術來處理。陳威仁說,脛骨粗隆撕脫性骨折需使用開放式復位及內固定手術,手術過程要適當避開孩子的生長板來做固定,否則會影響日後身高及小腿骨的歪斜,合併做髕骨肌腱的縫合加強固定。這2名學生術後恢復良好,只要配合後續復健,回復關節活動度,增強肌力,康復後就可以繼續在球場上奔馳。陳威仁提醒學生注意三點,一是運動前一定要適當的暖身,二為運動當下有任何不舒服或疼痛的狀況,跟平常運動痠痛不太一樣,一定要跟老師或教練反應,立即停止運動。三是如果運動完後,疼痛部位持續超過3天,一定要儘速就醫,接受骨科醫師專業治療評估。
轉骨迷思3/性早熟打針卻沒有效果 原因出在「一開始就錯了」
當孩子就讀小學,但身高卻遲遲沒有抽高,此時大多數家長都會相當擔心。國泰醫院小兒科醫師李翊誠說,一般來說,寶寶出生後的第一年會長高25公分,第二年趨緩為12.5公分,之後一直到青春期前,每年至少要長高4~6公分。李翊誠說,「如果一年長高不到4公分,身高又低於3%百分位以下,會先檢查孩子的甲狀腺、血液等生理狀況,如果異常就進一步治療。」而目前最常見的就是性早熟。女孩在8歲前、男孩在9歲前若出現第二性徵,家長可帶孩子檢查骨齡,藉由左手掌骨骼的生長板(紅圈處),推估發育狀況。(圖/報系資料庫)如果女孩在8歲前出現胸部發育、男孩在9歲前「蛋蛋」變得沉重下垂,建議家長帶孩子就醫,此時會拍攝左手掌的X光,藉由生長板的縫隙來推估孩子的骨齡,若是骨齡超過實際年齡2歲,就懷疑是性早熟。「如果預估的身高非常不理想,此時可考慮施打抑制性荷爾蒙發育的針劑藥物。」李翊誠說,許多家長誤以為這是「長高針」,施打後就一定會長高,但實際並非如此,這只是幫孩子多爭取一些長高時間而已。李翊誠解釋,這類針劑藥物雖有健保給付,但由於條件頗為嚴格,許多家長為了心肝寶貝長高不惜自費施打,一針大約3000~4000元,每隔1~3個月就需要施打一次,當家長發現孩子長高速度不佳時,甚至曾因此衍生訴訟案件。若確診為性早熟,在醫師建議下可考慮讓孩子施打抑制性荷爾蒙的針劑藥物,延緩青春期到來,爭取更多長高的時間。(圖/123RF)「這代表孩子長不高的原因並非荷爾蒙,可能是其他生理問題,或根本不是性早熟!」李翊誠說,最常見的就是因為肥胖而誤認女童胸部發育,事實上只要減重就好,根本不需要打針。
指甲月牙越大越健康?女醫揭真相打臉 曝「這層皮」更重要:千萬別刮
當人的健康出現狀況時,身體常會釋出大小警訊,有時光從指甲就能看出端倪,而過去也盛傳「指甲的白色月牙越大片,代表身體越健康」,反之若月牙不明顯,就可能代表健康亮紅燈。對此,皮膚科醫師蔡逸姍打破迷思,強調月牙只是指甲生長板露出的部分,就算面積不大也不用憂心,反而是「透明小皮」更重要。蔡逸姍醫師日前在臉書粉專表示,過去有人說「指甲的白色月牙,如果越大片,身體越健康。如果沒有看到月牙的話,就是身體很不健康。」事實上,白色的月牙其實是指甲生長板顯露在皮膚外的部分,還有一部分的生長板被覆蓋在皮膚下方,只要指甲的生長速度正常,就不需要太在意面積大小。醫師發文揭開真相。(圖/翻攝自皮膚科蔡逸姍醫師臉書)蔡逸姍指出,指甲根部和皮膚交界處,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構造叫做「透明小皮」,有些人認為不美觀,常會用一些道具把它刮除,「但其實這對皮膚和指甲的健康都相當重要喔!要好好的保留他!越完整越健康。」她提到,健康的指甲應該透出淡淡的粉紅色,如果過於蒼白或一半紅、一半白,就要小心心肺功能、腎臟疾病。另一方面,醫師提醒,指甲的甲面應該要平滑,如果有凹陷的話要小心匙狀甲,尤其是有缺鐵性貧血的患者要特別注意,「當然如果指甲變成鬆黃脆,一定要小心灰指甲,又被稱為甲癬,這時候一定要找醫生認真治療」。綜上所述,若原本漂亮的指甲出現顏色或外觀異狀,都是身體的警訊,務必盡快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