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電大戶條款
」 綠電蕭美琴談黃仁勳數位孿生AI地球「難以想像」 需金融界成產業後盾
副總統蕭美琴5日上午出席「富邦永續大未來論壇」她提到近期台北國際電腦展聽到令人振奮的科技與想像,包含黃仁勳演講中用AI來創造一個地球digital twin(數位孿生);臺大風險中心也向新政府提出建議成立跨部會強有力的工作小組,包括碳定價、碳費實施期程、加速檢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之用電大戶條款,透過該平台可加速驅動政策創新與鼓勵企業往前走。蕭美琴出席論壇致詞並聽起第二場「企業氣候相關財務揭露調查—政府與企業面對淨零轉型遲滯的挑戰」報告,提到大家很關注黃仁勳演講當中,一些過去所連她都無法想像得到的觀念,譬如說用AI來創造一個地球digital twin(數位孿生),讓我們對未來整個環境變遷趨勢的掌握,透過政策和科技的導入,減緩氣候變遷對人類生活的衝擊,台灣既然在全球電子供應鏈扮演如此角色,更需要金融界成為產業淨零減碳的後盾。臺大風險中心主任周桂田則說,從調查結果可以觀察到「政治治理、企業治理轉型」兩個層面上的落差,前者可看到「政策法規遲滯導致溫水煮青蛙」、「再生能源推動力道薄弱」,後者為「掌握氣候機會關鍵時刻」、「金融業正因應氣候轉型策略」。周桂田說,氣候相關揭露金管會政策路徑明確,驅動企業轉型步伐;碳費及其實施期程一再拖延,導致企業實施資訊不明、觀望,影響競爭策略;碳定價缺乏前瞻治理規劃與施行,無法超前CBAM,帶動台灣產業轉型契機。用電大戶條款檢討一再延宕,導致企業持續觀望;政府與企業需雙向整合前瞻、綠色治理、快速因應國際供應鏈綠能要求;缺乏氣候揭露、碳定價、再生能源總體治理戰略,將導致台灣競爭危機。而且半數企業無相關人力進行氣候風險評估、使用氣候情境分析與圖資,電子高碳排製造業氣候實體風險評估偏低,顯示競爭警訊;企業可掌握薪酬與ESG績效連結,培育人才已落實氣候風險管理、財務揭露量能。金融業的多軌策略提出氣候金融商品、要求氣候資訊揭露、落實ESG責任;建構優惠融資條件上的鼓勵企業氣候揭露、低碳產品與製程創新;驅動氣候與綠色金融部分,旅行氣候減碳與調適支柱,促進金融公正轉型。就政府淨零碳排治理上,我國政策法規未能貫串整合,並且經常遲滯拖延,導致企業在國際淨零競爭上產生系統性風險。雖然金管會推動綠色金融方案2.0至3.0與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企業氣候相關揭露有依序進步提升;但碳費與其實施期程一再延宕,導致企業資訊不明、維持觀望,且大部分未擬定內部碳定價。因缺乏前瞻之碳定價機制,無法超前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規範,逐步流失臺灣產業轉型契機。同時,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用電大戶條款檢討進度落後,同樣導致多數企業持續觀望、未能即早進行能源轉型相關佈局。總體而言,政府政策面上在氣候相關資訊揭露、碳定價、能源與低碳轉型缺乏整合與前瞻,導致企業在低碳產品與製程創新、貸款融資等也緩步不前。周桂田總體分析,缺乏低碳創新氛圍,企業進行氣候相關的實體與轉型風險評估、財務影響評估、情境分析與圖資使用等,都未能大幅進步。並且,企業也面臨人才培育挑戰,薪酬與氣候相關績效之連結也有待強化。同時,金融業正履行推動氣候變遷之重要支柱角色。
遭環團抗議成效不彰…用電大戶條款門檻加嚴 恐衝擊「這些行業」
明年用電大戶條款修法三方向「用電大戶條款」強制綠電上路3年,屢遭環保團體抗議成效不彰,經濟部對此啟動修法,預計明年農曆春節後提出檢討報告,初步有3大方向,最主要的納管門檻確定加嚴,現行5000瓩可能朝2000瓩下修,如此可能衝擊到服務業,例如百貨公司、飯店。至於環團要求降到800瓩,其衝擊戶數將擴大到5000戶以上,涵蓋家樂福等大型賣場,經濟部擔憂業者把提高的營運成本轉嫁到商品上,需要更多評估,可行度較低。為推廣綠電使用,經濟部2021年實施「用電大戶條款」,規定契約容量達5000瓩以上的電力用戶,須在5年內設置契約容量10%以上的綠能,有電子、鋼鐵、水泥、紡織等300多家大廠被納管。當時給予「早鳥優惠」,若提前於3年內提前建置,給打8折,也就是裝置8%即可。如果不能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條款另寬限可以購買綠電憑證、設置儲能設備、繳納代金代替。先前環團抗議「用電大戶條款」太鬆,許多大廠屋頂光電增加是0,多數採購買綠電憑證了事。綠色和平與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今將與立委聯合召開「大戶條款欠檢討」記者會,要批評用電大戶檢討拖延近一年,經濟部遲未公布最新調整草案。經濟部表示,修法檢討已在進行中,也開過多次產業徵詢會。目前修法鎖定3大方向,首先是納管門檻,已確定從5000瓩下修,目標從3000瓩、2000瓩、到800瓩都有評估。如果降到2000瓩,影響廠商有千戶,產業將從現行製造業、電子業,擴大到服務業,包含百貨公司、飯店等。如果降到800瓩,更擴及到大型賣場等。其次是提高綠電負擔比率,是否從10%拉高到20%,第三則是裝置量改用電量。官員指出,前者負擔比率如達2成,可能與降低門檻有重複加嚴問題,至於負擔比率如從裝置量改用電量,也會加重負擔。如果3方向同時修法實施,打擊層面擴大,複雜度會變高。官員說,如此得看被規範廠商有無更多場地設置光電設備,否則加嚴大家跑去買憑證繳代金,也失去意義。而服務業也可能把成本轉嫁到商品售價上,這需要分析更多被管制的產業資料。
台灣綠電跑哪?2/買不到綠電先拚節能 大廠拚2030年達成100%再生能源目標
「購買綠電就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企業的最後手段,企業本來應該還是要先提升自身的能源使用效率,才是根本之道。」熟悉ESG規範人士指出,而購買綠電應該是用來彌補其在節能之後仍有不足之處的方式。從蘋果要求供應商全面使用再生能源,到台灣用電大戶條款,以及企業們對自身ESG行動要求,購買綠電成了企業的顯學。據 2021年經濟部公布的用電大戶條款,優先規範契約容量5000kW以上之用電大戶,必須在2025年以前完成契約容量中10%電力來自再生能源。也就是說,用電大戶只剩三年可努力。產業人士指出,一般是先由能源技術服務公司為客戶評估可行的節能改造措施(EnergyConservation Measures,ECMs),協助工商業界擬定節能計畫,所需的費用,或是由廠商自行編列預算,或是由改善能源使用所節省能源的費用,在合約期限內分期來償還。友達攜手台達,為太陽能電廠客戶提供高效能整合式解決方案。(圖/報系資料照)在國內科技大廠中,台達(2308)可說是節能模範生,早在2017年就承諾2025年的碳密集度相較2014年下降56.6%,2019年台達全球據點用電已有45%是採用再生能源,2021年3月,台達更宣布加入全球再生能源倡議組識RE100,承諾全球據點將於2030年達成100%使用再生能源及碳中和的總目標。台達執行長鄭平曾表示,「台達會以自主節能、並運用太陽能自發自用與自蓋電廠等能力為主,同時評估當地綠電市場的交易成熟度,搭配購電協議(Power Purchase Agreement;PPA)或再生能源憑證(Renewable Energy Certificates;RECs),致力達到RE100承諾目標。」而傳統產業中,新纖(1409)對綠能及減碳提出不少也規劃,包括氫能取代化石燃料、研發碳捕抓技術,及碳儲存技術,同時也投資風力發電、太陽能等再生能源。新纖子公司新光幼獅公司董事長羅時銓指出,「綠能是全球趨勢,企業要超前部署,不能等到客戶要求了才動作,那不僅時間慢了、成本也高了。」 微電能源董事長王愍迪分析,綠能就是電流、數據流、金流等「三流」的串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圖/微電能源提供)面板廠友達(2409)也在今年正式成為全球再生能源倡議組織RE100的會員,承諾於2050年全面使用再生能源。元太科技(8069)也展開零碳排行動,制訂三大階段性目標,逐步於2025年達成40%再生能源使用,2030年使用100%再生能源落實RE100目標,並於2040年實踐淨零碳排承諾,協助推動環境永續發展。產業界的綠能需求暴增,成了不少新創業者眼中的新商機。微電能源(6883)董事長王愍迪分析,綠能就是電流、數據流、金流等「三流」,串連了能源技術、機構投資人、銀行、綠電憑證、用電戶、電網、儲能應用、電廠管理的多種面向,「這也造就出很多可以切入的機會,其中像是整合用電戶及發電戶之間的供給與需求,就是一個很大的發展領域。」
台股強彈 法人:「須盯著這一類電子股」
台股受惠半導體漲價效應,上週強彈5.3%,今日收盤再度收漲約180點,本土法人分析,近期隨智慧型手機拉貨力道轉強,對台股的後市展望仍相對正向。中信投信指出,聯準會主席鮑威爾上周五於央行年會上表示,可能在年底前縮減購債規模但不急於升息。市場認為鮑威爾暗示超寬鬆的貨幣政策仍將支持風險性資產一段期間,偏鴿派解讀導致美股四大指數於上周五全數收漲,台股今日收漲約186點。新興亞股上周除越南外,多數周線皆上漲,漲幅最高的前三市場分別為台股、泰國、南韓,漲幅依序為5.3%、泰國3.7%、南韓2.4%。台股上週強力反彈,外資淨流入金額也居新興亞股之冠,高達6.9億美元,同以電子股為重心的南韓,不僅連續第三周面臨資金淨流出,且8月以來淨流出金額高達58.3億美元,為第二名台股淨流出約5.8億美元的10倍。台股今日再度彈升,中信投信基金經理人張逸敏指出,近期雖然電子業終端需求出現疑慮,但上週半導體龍頭宣布大幅調漲代工價格,大盤反映漲價效應,推升台股連日強彈。展望後市,各家手機品牌拉貨力道有望轉強,尤其以蘋果手機受惠高階手機市場的主要競爭對手華為的退出,成長性備受期待,有望進一步拉抬全球5G手機市佔率,建議投資人不妨適時留意高價電子股的布局機會。中信投信基金經理人張士琳表示,台股短期反彈格局未變,長期而言綠能商機正逐步浮現。目前國內的綠電革命進行式,除了RE100組織(加入企業必須承諾於2020至2050年間達成100%使用綠電)的國際壓力,國內政府推出用電大戶條款已於2021年正式上路,要求用電大戶企業必須在5年內建置10%綠電,2020年多數企業「超前部屬」,綠電採購的年交易量已超過8億度,預料未來採購交易量將穩定上揚。
光電贖罪券4/違章工廠結構脆弱加裝太陽能板恐塌 消防員救災恐遭電殛
經濟部2021年5預告的「特定工廠申請變更編定為特定目的事業用地審查辦法」草案中,增列「應規劃設置屋頂型太陽光電發電設備」的審查條件。外界質疑,經濟部此舉等同替特定工廠大開後門,認為蔡政府為了不讓綠電政策跳票,才變相協助特定工廠合法化,卻無視加裝太陽光電系統設備,可能會危及建築結構而導致意外事故。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會祕書長朱智宇也表示,特定工廠的屋頂結構大多比較脆弱,距離水源也比較遠,雖然消防員救火不會區分工廠是否合法,但事實上地下工廠救災的確比較危險,「屋頂裝上太陽光電系統設備後,更容易在高溫下塌陷,造成消防員危險,救災過程中還可能觸電。我擔心政府為了衝數字,對特定工廠予取予求,將來會增加消防員的風險。」2020年台中大雅非法塑膠工廠大火就造成2名消防員殉職,若鐵皮屋頂上還裝有太陽能板,更增添了遭電擊風險。(圖/報系資料照)立委蔡壁如表示,執政黨擔心萬一「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20%」的政策目標跳票,一定會被在野黨修理,所以如火如荼衝刺太陽光電及風力發電,「發展再生能源固然很好,但是不能為了衝刺而衝刺。增加綠能是企業該做的社會責任,政府不能將綠能當成『將功贖罪』的工具!」蔡壁如認同屋頂型太陽光電設備對生態衝擊最小,但鎖定特定工廠的同時,其實更應從政府機構、公立學校、公營事業或住宅等處著手,也應擴大《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第十二條「用電大戶條款」的範圍,要求用電五千瓩以上的大戶,在五年內建置10%的綠電,「政府不能亂把腦筋動到非法工廠上,假如非法工廠因為政府開了後門,就可以就地合法化,那以後都市的屋頂違建也可以比照辦理嗎?」
用電大戶條款2021元旦上路 約300家5,000瓩企業受影響
經濟部12月中正式公告用電大戶條款,第一波約300家企業列入,半導體業、化工、石化產業首當其衝,明年法案上路後有5年緩衝期。經濟部部長王美花表示,政府規劃的「用電大戶綠電條款」,引導契約容量5,000瓩以上之電力用戶,預計自2021年1月1日起在5年內設置或購買綠能達契約容量10%,規範用電大戶綠能義務,善盡企業社會責任,促進企業競爭力,以串接國際供應鏈。根據統計,第一波用電大戶以5,000瓩以上為門檻,約有506個電號,扣除教育、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等後排除名單,還有約300家企業,必須在5年內完成設置契約容量10%的綠電。取得綠電方式包括設置綠電發電設備、購買綠電憑證、設置儲能設備、繳交代金等4種管道。對於大戶條款上路前已設置綠電設備者,經濟部表示,其義務量可由10%降為8%,折扣後仍可同時再享受3年、4年內提早完成,義務量再各打8折或9折等早鳥優惠獎勵。王美花也表示,經濟部已經開始盤點下一階段2025年到2030年的電力需求,並已經納入未來產業用電、車輛電動化、以及經濟成長所需的用電量,預估2030年供電可滿足,備用容量率維持在15%以上。
避免用電大戶鑽漏洞 洪申翰籲重新審視綠能法案
立法委員洪申翰今(9)日與環保團體舉行記者會,呼籲經濟部應仔細審視《再生能源條例》關於「用電大戶」的子法草案,並要求企業用戶提早使用綠電,避免造成工業用戶裝設再生能源的空窗,並防止用電大戶為應付法規僅以最低成本蓋滿容量,而不在意發電效率。經濟部目前針對《再生能源條例》中規範「用電大戶的」,提出子法《一定契約容量以上之電力用戶應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管理辦法》草案,洪申翰指出,契約容量在800kW到5000kW之間的企業,因為被納管的時間點不夠明確,可能導致短、中期內工業用戶不裝置設備,造成再生能源的空窗;另外,現行草案針對被納管前就建好的綠能裝設,只能以折扣方式抵銷部分義務,可能導致企業寧願等待,甚至取消原先出租屋頂建設光電廠的計畫。洪申翰說,經濟部應該透過細緻設計來規範企業履行綠能義務,這些與立法目標背道而馳的情況。洪申翰說,用電大戶條款本意,是用電愈多的企業在環境與社會的成本上也要有更多承擔,經濟部應該更積極地與工商界溝通,使各方工商團體都了解用電大戶條款的意涵,盡早履行能源責任,同時也盡早享受使用綠電的效益。他認為,經濟部的第二版草案應把五年的推動時程縮短為三年、鼓勵自建再生能源使用自願性產品驗證設備以及購買綠電額度的計算要考量不同地區的發電效率,以達到不同區域間的責任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