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炎
」 咳嗽 甲狀腺慢性蕁麻疹確診難、病程久 抑鬱症罹病風險增6倍
正值入秋、天氣變化之時,正是蕁麻疹好發、加劇的時間點。據統計,近500萬國人一生至少會有一次以上症狀,而蕁麻疹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兩者成因與維持時間大不同,但因為名稱、症狀相近,加上對於疾病的迷思讓民眾難以分辨而延後就診,導致症狀頻繁發作或惡化。適逢10月「世界蕁麻疹日」,為提高病識感與提供患者全面性支持環境,臺灣皮膚科醫學會推出「蕁麻疹資訊站」LINE@,並將疾病具象化為「蕁寶」,打造全方面衛教資訊平台,助民眾及早發現問題與治療。蕁麻疹是國人常見的皮膚病症之一,其中急性蕁麻疹通常為急性過敏,症狀多半在數日或一至二週內消失。反之,當症狀反覆持續六周以上,很大機會就是慢性蕁麻疹。據統計,臺灣高達十六萬人口受慢性蕁麻疹影響,其中以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為大宗,女性罹患風險較男性兩倍。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陳俊賓表示,雖然慢性自發性蕁麻疹一般可依發病時間做簡單區分,但門診觀察許多患者對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具有迷思而延後就醫。像是當全身皮膚會出現形狀不規則、大小不一的紅疹時,患者會以為忍一下就好,或是與急性蕁麻疹、過敏等混淆等,嘗試調整生活習慣、改善環境、避免特定食物等,但卻未好好就醫治療,使得症狀一直反覆出現、無法痊癒。因此,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從出現症狀到確診平均長達兩年,較其他皮膚疾病較久。他提醒,遇到皮膚疾病時要先釐清成因、症狀與發作時間。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大多數和食物、空氣髒污無直接關係,主要成因為自體免疫系統過度活化,進而錯誤地攻擊自身的皮膚組織與觸發炎症反應,難以自然緩解。而在症狀頻繁發作下,將容易合併多種不同疾病,像是甲狀腺炎、焦慮症、抑鬱症、及自體免疫疾病等。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有許多不同的誘發因素,如持續的壓力、過度憂鬱將影響免疫反應,加劇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症狀。陳俊賓醫師進一步說明,持續的炎症反應也會影響大腦中的神經傳遞物質平衡,以及生理的不適也會讓患者感到壓力、無助和焦慮,影響心理健康。國外研究指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症狀嚴重程度與憂鬱、焦慮分數呈顯著正相關。以及1/3的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患者同時罹焦慮或抑鬱症,而得抑鬱症風險更為常人六倍,可見心理問題與症狀環環相扣,增加患者壓力,形成負向循環。而且,慢性自發性麻疹病程久,研究指出半數以上的患者病程會超過一年!臺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卓雍哲表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為皮膚免疫系統過度活化,如同箭在弦上一般。當誘發因素出現,比如說壓力、慢性發炎等,開始產生蕁麻疹症狀。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女性病患約為男性的兩倍,門診時常見許多現代的三明治族女性。他分享臨床案例,一名40多歲的劉小姐,身為標準的三明治族群需負擔家庭經濟。不僅對外職場工作繁忙,下班後對內也要面對長輩照顧和孩子成長,進而開始出現不明紅疹,一開始很像是蚊子咬的小疹子,自認為過敏後自行排除奶蛋等過敏源,卻只有得到部分改善後復發,甚至出現情緒不穩定影響日常生活還不自知。但也因為工作繁忙,所以只能抽空去藥局買成藥,但效果也仍然有限。直到工作上下屬以無法承受她「情緒不穩」、「脾氣暴躁」為由提出離職,才驚覺壓力和紅疹已經對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因而開始積極就醫確診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對患者影響深遠,不僅是皮膚上腫脹、搔癢的不適感,以及心理健康的雙重打擊,研究指出七成患者工作效率受影響,平均缺勤率更達三成六,生活品質大打折扣。因此,卓醫師也表示,過往病患習慣以發作時的照片提供給醫師看診,但實際上應有更多、更好的檢測方式可以及早介入與持續治療。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可以依照現行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的治療共識逐步治療,第二代長效型抗組織胺為第一線用藥,須每天服藥。若治療效果不彰,可以考慮依照治療共識的建議,增加長效型抗組織胺的劑量或加入生物製劑進一步治療。在用藥過程中持續記錄蕁麻疹檢測表,並與醫師溝通討論最佳藥物治療策略。另外,壓力管理和保持心理健康也是很重要的輔助治療方式,患者可調整生活節奏與作息,紓解壓力,幫助改善病情。
周海媚過世前咳嗽缺氧 疑「紅斑性狼瘡致感染加劇」
香港女星周海媚擁有「最美周芷若」的封號,她於11日病逝,享年57歲,由於周海媚近一周咳嗽、且需要吸氧,因此外界猜測她可能感染新冠肺炎,再加上她長期受紅斑性狼瘡所苦,可能使感染變得更加嚴重,因此才發生憾事。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紅斑性狼瘡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人體的免疫系統異常活化而攻擊身體正常細胞,台灣的紅斑性狼瘡盛行率正逐年增加。這一趨勢與全球其他地區的趨勢一致。過去的研究表明,該病在女性中更為常見,特別是在生育年齡的女性,病因至今未明。紅斑性狼瘡盛行率估計約每2000人有1人,但人種與地域之差別很大。紅斑性狼瘡約有6%與其他的自體免疫疾病,例如溶血性貧血,甲狀腺炎或特發性血小板減少等器官特異性自體免疫疾病一起發生。思樂醫之友協會指出,狼瘡(Lupus)一字之來源,可追朔至西元19世紀,有些病患面部赤紅的病灶,很像狼咬過的傷痕,因而使用拉丁文代表狼的字眼「Lupus」。後來醫師觀察患者的鼻樑和兩頰有鮮明的紅斑,所以再加上Erythematosus即紅斑之意。醫師更進一步發現,此疾病不僅影響皮膚,全身各個器官、組織都可能受侵犯,例如媒體人王瑞玲今日就透露也患有紅斑性狼瘡,出現的症狀是手指關節變形,由於全身都會出現症狀,因此正式命名為全身性紅斑狼瘡,簡稱「思樂醫」。治療紅斑性狼瘡以類固醇為主,若疾病活性不高,通常口服藥物即可,較嚴重的患者則需使用高劑量的類固醇或施打針劑,另外也須搭配各種免疫調節藥物或生物製劑、免疫球蛋白等,多重治療。紅斑性狼瘡患者容易光敏感,必須避免曬太陽,以免誘發皮膚血管炎發作。他並強調,紅斑性狼瘡患者必須定期使用藥物,如果因為情況好轉就停藥,一旦感染,可能會帶動大量免疫活化,此時治療效果便會較差,即便投予大量藥物或免疫調節藥物控制,有時效果也不佳,因此定期用藥與回診追蹤相當重要。
頸部疼痛當作感冒 輕忽卻成甲狀腺低下
在秋冬交替感冒盛行的時節裡,出現喉嚨痛、發燒等症狀相當常見,不過當感冒總是好不了時,可要留意甲狀腺功能是否出現異常。36歲的蔡小姐從上月開始因為咳嗽、喉嚨腫脹、聲音沙啞等問題,不斷往返診所領藥但不見好轉,直到近期發燒不退、頸部還出現被掐住的壓迫感,到醫院抽血、超音波檢查後,才確診亞急性甲狀腺炎。甲狀腺超音波 可見發炎部位萬芳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劉漢文說明,亞急性甲狀腺炎,是甲狀腺組織的發炎反應,因為可能與病毒感染有關,也稱為病毒性甲狀腺炎,好發於30~50歲的女性,其病狀為甲狀腺腫大、壓痛,疼痛感可能蔓延至喉嚨、下巴、耳朵,偶爾會伴隨發燒,而處在不同的發炎時期,也會出現甲狀腺亢進或低下症狀。由於亞急性甲狀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有關,因此在確診前的1~4周裡,病人會出現疲勞、全身痠痛、咳嗽流鼻水等普通感冒症狀,劉漢文醫師強調,因為亞急性甲狀腺炎的發燒、頸部疼痛病徵與感冒相似,容易被忽略,雖說大部分情況能夠自癒,但病程往往長達數月,若沒有保持追蹤,恐已進展成永久性甲狀腺功能低下而沒有發現。治療急性甲狀腺 服用消炎止痛劉漢文醫師表示,治療亞急性甲狀腺炎,輕症者以服用消炎止痛藥為主,多數能緩解頸部的腫痛感,而症狀較嚴重的病人,則搭配類固醇使用並隨病況改善減少劑量。劉漢文醫師提醒,在發炎期進入恢復期前,病人應每2~8周追蹤甲狀腺功能,有甲狀腺自體免疫抗體的族群,更要維持每年追蹤。最後,當民眾發現甲狀腺腫大、頸部疼痛時,可考慮是否有亞急性甲狀腺炎的可能性,盡快到醫院檢查確認。
感冒拖1個月!36歲女呼吸困難「像被掐脖」 醫一查甲狀腺異常
正值秋冬換季是感冒的好發期,不過若是一直不見好轉,恐是甲狀腺功能異常!一名36歲女子上個月出現咳嗽、喉嚨腫脹、聲音沙啞等症狀,多次前往診所就醫卻未見效,沒想到1個月後竟開始發燒,且頸部有窒息感,緊急到大醫院求診才發現,原來並非感冒惡化。該名女患者上個月開始出現感冒症狀,多次往返診所看診並服藥後,始終都沒有康復,拖了一個月後她突然發燒不退,頸部甚至有「被掐住」的窒息感,這才連忙到大醫院就醫,經醫師檢驗後,確診為「亞急性甲狀腺炎」。萬芳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劉漢文表示,由於「亞急性甲狀腺炎」與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有關,因此又被稱為「病毒性甲狀腺炎」,患者感染的前一個月內,經常伴隨咳嗽、流鼻水、疲勞及全身痠痛等典型感冒症狀,因此容易被誤判為普通感冒。劉漢文指出,罹患「亞急性甲狀腺炎」的病人多數會自行痊癒,但病程往往能拖到數月之久,除了上述感冒症狀之外,患者也可能出現甲狀腺腫大、發燒、壓痛等病徵,疼痛甚至蔓延至下巴、喉嚨及耳朵,且通常好發於30至50歲的女性。對此,劉漢文提醒,民眾若發現感冒一直好不了,要小心恐是甲狀腺疾病,由於病程較長,病患應每2至8周回診追蹤,而被診斷出「甲狀腺自體免疫抗體」的族群,更需要每年定期追蹤,否則恐造成「永久性」的甲狀腺功能低下。
甲狀腺手術傷及神經風險高 術中這樣做保護神經減少組織損傷
一名52歲婦人多年前因甲狀腺結節腫大切除部分甲狀腺,術後恢復良好,但近年來覺得吞嚥不適,頸部有異物腫大,就醫檢查發現甲狀腺結節復發且有癌化的可能,因此決定再次手術治療。然而,多年前手術造成組織沾黏與解剖構造的改變,增加了神經及副甲狀腺的保留困難,經建議使用神經監測系統並搭配組織凝集儀避免神經損傷及減少出血,術後患者恢復良好,聲帶也未因手術而受損。甲狀腺疾病多 部分情況需手術治療甲狀腺是人體內分泌器官,掌管全身的新陳代謝,基隆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陳育賢醫師表示,常見以手術治療的甲狀腺疾病包含甲狀腺癌、良性結節腫大、甲狀腺機能亢進(葛雷夫氏症)、多結節性甲狀腺腫瘤、毒性甲狀腺結節、甲狀腺囊腫、甲狀腺炎等。陳育賢醫師說明,當發現有甲狀腺結節時,不須太過擔憂,多數情況是良性的,一般先以追蹤為主,若評估可能為惡性腫瘤(甲狀腺癌),或是在追蹤過程中發現結節逐漸變大,導致甲狀腺增大壓迫周圍組織,產生呼吸困難、吞嚥困難或神經壓迫等,就可能需進行手術。甲狀腺機能亢進則好發於年輕女性,若不積極治療,可能會影響心血管功能、肌肉骨骼功能、情緒焦慮等問題,對於女性也會影響月經週期與生育能力。甲狀腺機能亢進常見以抗甲狀腺藥物或放射性碘控制,但對於反覆發作、合併甲狀腺腫,或難治型機能亢進的病人,則需切除部分或全部甲狀腺來控制甲狀腺功能。甲狀腺手術雖常見 但小心併發症發生雖然甲狀腺手術很常見,但是由於手術過程中可涉及血管、喉返神經與副甲狀腺等重要結構,該注意導致併發症,因此仍需特別謹慎。陳育賢醫師進一步說明,甲狀腺的血流非常豐富,術後出血率約為2%,多發生於手術後2至4小時內,甚至可能延至數天,若血腫過大,可能引起呼吸困難,需迅速處理;而甲狀腺後方的喉返神經掌控著聲帶運動,因此損傷可能會導致聲音嘶啞,雖多數情況下3至6個月內會恢復,但仍有1%-2.8%患者可能永久性失聲,需進一步治療;位於甲狀腺附近的副甲狀腺在於調節鈣、磷平衡,影響骨骼健康和神經肌肉功能,術後有0.3%-49%可能產生暫時性副甲狀腺功能低下,導致肢體麻木或抽筋;2%-13%產生永久性副甲狀腺功能低下可能併發低血鈣,需長期服用或注射鈣離子及維他命D。術中這樣做 保護神經與減少組織損傷根據患者情況,手術可選擇搭配高階能量器械及神經監測系統。神經監測系統可即時監測喉返神經功能以保護神經;高階能量器械精確處理組織的特性有助外科醫生更好掌握手術過程,減少神經和副甲狀腺功能受損。陳育賢醫師說明,目前常見的高階能量器械包括超音波刀和組織凝集儀,超音波刀使用震盪熱能;組織凝集儀使用高頻雙極電流,可以同時切割組織並封閉小血管,達到止血並減少組織損傷,精確處理組織以減少出血並縮短手術時間,同時減輕疼痛、縮短術後恢復時間。術前多評估 術後遵醫囑 有助甲狀腺疾病復原陳育賢醫師提醒,甲狀腺是一個構造較為複雜的器官,選擇經驗豐富的手術團隊,包含前期制訂合適的治療計畫、手術過程中細心處理以及術後照護等,皆有助於甲狀腺疾病患者重回健康軌道。術後病友也應遵醫囑,除了注意傷口衛生、逐漸恢復活動量、保持均衡飲食與愉快心情之外,也要定期追蹤並與醫師密切合作以確保甲狀腺疾病的復原。
陸網紅「馮提莫」罹患甲狀腺癌末期 醫:女性發病率高且通常無症狀
31歲的大陸網紅「馮提莫」以翻唱歌曲在網路走紅,更有「大陸第一網紅」稱號,她從去年底合約到期後,就已暫停活動,24日她突發文表示,自己罹患「甲狀腺癌末期」,但手術很成功,所以告訴粉絲不要擔心,她會一直唱下去。仁愛醫療財團法人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謝旻晃就表示,甲狀腺癌的高危險族群為20至40歲,其中女性比率較高,而且通常無症狀,大多是民眾在頸部不經意摸到突出腫塊,才發現病情。而雖然目前甲狀腺癌的發生主因不明,不過已知有五大族群為高危險族群。仁愛醫療財團法人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謝旻晃在衛教資訊中指出,甲狀腺癌源自甲狀腺濾泡表皮細胞及甲狀腺旁細胞,在病理細胞分類上分為乳突型、濾泡型、髓質型、未分化型、惡性淋巴瘤及其他惡性腫瘤轉移。此外,據統計,甲狀腺癌的發生率每1年每10萬人中,約有3至10個,高危險族群為20至40歲,且女性比率較高。據ETtoday報導,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影像醫學部放射科主任沈彥君也表示,大多數人罹患的甲狀腺癌是乳突癌,佔8成以上,20~45歲女性更是高危險族群,其次為濾泡癌,近1成,好發於40至50歲,這兩種類型的甲狀腺癌,若能在早期診斷出來並且治療,10年存活率可達90~95%。謝旻晃指出其實甲狀腺癌臨床上通常無症狀,大多是民眾在頸部不經意的摸到突出的腫塊,或是在健檢時,發現到結節,而真正要影響到聲帶神經、聲音改變、甲狀腺功能異常、體重減輕、呼吸或吞嚥困難的比例其實很低,發現結節後再進一步由經皮甲狀腺穿刺做細胞學檢查,通常可以診斷出來。仁愛醫療財團法人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謝旻晃表示,甲狀腺癌的高危險族群為20至40歲,其中女性比率較高,而且通常無症狀,大多是民眾在頸部不經意摸到突出腫塊,才發現病情。(示意圖/pexels)台灣癌症基金會指出,雖然目前甲狀腺癌的發生原因還未確定,不過已知有五大主因。一、兒童或青春期曾經接受頭頸部放射線照射治療(600~2000cGY)者,容易在接受照射後二十年,產生良性甲狀腺病變或甲狀腺癌。二、家族遺傳:例如甲狀腺乳突癌或髓質癌病史。三、有些「橋本氏甲狀腺炎」可能與甲狀腺惡性淋巴瘤的發生有關。四、長期暴露於輻射環境下。五、碘缺乏:目前台灣食用鹽都有添加碘,此因素可能性已減低。沈彥君也提醒民眾,甲狀腺癌早期難以靠症狀察覺病情,需定期以超音波檢查才可診斷出來,而甲狀腺的結節在超音波檢查中,其實常為良性,但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有5%結節可能藏有癌細胞,當在檢查時發現結節型態有疑慮,一定要進一步以細針穿刺及細胞學檢查來評估是否有癌細胞,另外當民眾發現脖子有局部腫塊或吞嚥困難,應立即檢查確認是否為良性甲狀腺結節腫大或是惡性腫瘤。
60歲婦女驚現甲狀腺腫脹 醫揭5大症狀應盡速就醫
一名60歲的邱女士,因甲狀腺功能低下長期服用補充甲狀腺賀爾蒙藥物,今年因抽血檢查發現TSH(甲狀腺刺激激素)數值異常而轉診至中榮嘉義分院,經檢查後發現,該患者脖子有甲狀腺腫脹現象,即安排甲狀腺超音波檢查,發現自體免疫甲狀腺炎合併甲狀腺功能低下的變化,左側甲狀腺組織有細微點狀鈣化跡象(此為不正常影像變化);在醫師建議下,接受甲狀腺細胞穿刺檢查,檢查結果為「甲狀腺惡性細胞」。甲狀腺癌好發於中年女性 甲狀腺腫瘤多為良性中榮嘉義分院新陳代謝科主任醫師吳崇榮表示,依據國健署癌症統計報告中指出,甲狀腺癌的發生率排名,男性為第13位,女性為第4位;甲狀腺癌女性發生人數約為男性的3倍,且好發於中年女性。而甲狀腺腫瘤是一種常見的疾病,患者經由醫師的觸診檢查後,約十分之一的人有甲狀腺腫瘤,且以女性佔多數,大部分檢查結果為良性腫瘤,是甲狀腺癌的機率並不高,但仍須及早就醫治療。出現5大症狀 應盡快就醫治療吳崇榮醫師建議,如發生以下症狀請特別注意:1、頸部出現腫大或腫塊,2、頸部疼痛或是喉嚨痛,3、吞嚥和呼吸困難、容易嗆到、有壓迫感,4、持續性咳嗽、聲音沙啞,5、體重減輕,醫師建議,如有以上症狀請民眾立即就醫安排檢查,確認是良性的甲狀腺結節腫大或是惡性腫瘤所致,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甲狀腺超音波檢查揪異狀 有這問題一定要做吳崇榮主任提醒,甲狀腺結構上是否有異常,最好的判斷方式則是靠甲狀腺超音波檢查,因此,建議一般因甲狀腺功能低下而在接受甲狀腺賀爾蒙治療的民眾,一定要接受過甲狀腺超音波檢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特別是甲狀腺惡性腫瘤,以免一味服用藥物而錯失治療的先機。
國人罹患甲狀腺結節機率高 專家籲有症狀及早就醫!
甲狀腺結節是國人最常見的甲狀腺疾病,平均約每七人中約有一人罹患。民國六十年代政府實施食鹽加碘政策前,缺碘性甲狀腺腫大的患者極多,甚至大如棒球、排球,而以往的手術及醫療水準不如現在,此類患者治療起來頗為棘手,往往傷口極大,手術時間長,併發症也常發生。在食鹽加碘政策實施後,大脖子症大幅減少,但近年來國人喜愛食用玫瑰鹽、海鹽等國外進口食鹽,因未添加碘,可能導致近年來國人碘攝取不足狀況漸增,近來甲狀腺結節比率不減反增,提醒有甲狀腺問題的民眾,宜及早就醫,而現今手術技術成熟,多可降低併發症風險。甲狀腺疾病 國人常見新竹台大分院甲狀腺外科醫師黃俊雄指出,甲狀腺是人體重要內分泌器官,主要分泌甲狀腺素負責調節身體新陳代謝速率,代謝速率過慢、過快都屬於甲狀腺功能異常,當代謝速率過慢會導致甲狀腺機能低下,容易水腫、肥胖、活力差,而代謝速率過快則造成甲狀腺機能亢進,容易燥熱、暴瘦、心跳過快等。除了甲狀腺功能異常外,甲狀腺結節也是國人最常見的甲狀腺疾病之一。黃俊雄醫師表示,「許多病人可能是看到、摸到頸部腫脹,或是健檢發現,甚至是結節過大壓迫食道或氣管,出現吞嚥及呼吸困難才被診斷」。95%甲狀腺結節為良性 個人精準化治療為目前主流黃俊雄醫師說明,甲狀腺結節經超音波及細針穿刺檢查多可判斷良惡性,其中約95%為良性,僅5%為惡性,而通常大小愈大(如超過3-4公分以上)者,甲狀腺癌的機率也較高。雖然甲狀腺癌高居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七名,但致死率低,患者宜與醫師完整討論後,決定相關治療計畫。近年來也有針對一至四公分以下的甲狀腺癌患者採取非手術的追蹤療法,但宜與醫師充分討論瞭解優缺點,依個人情形考量後再施行為宜。另外,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中約有35~50%經藥物治療後效果不佳,可考慮口服放射碘治療,而手術治療亦是可考慮的最終治療選項。黃俊雄醫師也提到,甲狀腺癌中有約百分之一是惡性度極高的未分化癌,長得極快且易侵犯周邊組織,即使能夠手術切除,病人存活率也可能只有半年,是醫師最大的夢靨,而近年標靶治療的進步,為這類患者提供了一線曙光。兩大甲狀腺手術併發症 影響生活品質黃俊雄醫師進一步說明,雖然甲狀腺手術技術發展日趨成熟,但由於甲狀腺位於頸部,後方為氣管及食道,之間有一對負責控制發聲的喉返神經,副甲狀腺也位在甲狀腺的後方,而甲狀腺手術最常見的兩大併發症就是喉返神經及副甲狀腺的傷害。若傷到喉返神經,會造成聲音沙啞、音調改變,喝水容易嗆到、甚至吞嚥困難,可能形成暫時或永久性傷害;若傷到副甲狀腺,則會造成低血鈣血症,出現手麻、腳麻、臉麻等症狀,雖多數在數周內可恢復,但仍有少數造成長期問題。輔助先進儀器 手術更安全所幸,目前甲狀腺手術已有許多術中輔助儀器,可以提升手術安全。黃俊雄醫師指出,喉返神經的外觀有時難以與血管區分,而甲狀腺發炎造成沾黏或腫瘤侵犯等,都可能提高傷及神經的風險。使用神經監測器導航可以透過偵測訊號,降低傷害喉返神經風險,建議以下情形可考慮使用 -- 甲狀腺曾開刀、甲狀腺癌、巨大甲狀腺結節、甲狀腺炎、甲狀腺機能亢進等。另外,術中也能搭配組織凝集儀,可讓手術更順利及縮短時間。黃俊雄醫師說明,甲狀腺周圍有豐富的血管,傳統手術使用電燒來止血,但較粗的血管使用傳統電燒止血效果不佳,多需以綁線處理,而利用組織凝集儀透過能量傳導直接截斷血管,能達到良好的止血效果,也大幅縮短手術及麻醉時間,建議沾黏越嚴重、結節越大、手術風險愈高的病患可以優先考慮。黃俊雄醫師提醒,甲狀腺疾病極為常見,相關問題應盡快就醫,由新陳代謝科、耳鼻喉科、甲狀腺外科、一般外科等專科醫師進行評估診斷,及早治療多數治療效果極為良好,切勿諱疾忌醫。
疫苗臨床試驗排除對象比一比!高端排除21種人 涵蓋心肺肝腎病
本報日前報導指出高端二期臨床試驗排除19類對象、20多個病種,卻未盡告知的責任;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回應說歐美其他疫苗臨床試驗的時候也同樣排除那麼多病患。但其實查詢莫德納官網(https://clinicaltrials.gov/ct2/show/NCT04470427)的「Exclusion Criteria(排除項目)」,就會發現︰高端試驗排除的21種病患,莫德納試驗都沒有排除。 高端VS莫德納臨床試驗排除對象比較。(製表:簡立欣;資料來源:高端中文受試者同意書、莫德納官網)根據本報比較高端受試者同意書以及莫德納官網,其中高端和莫德納皆排除的有以下13類:懷孕或哺乳婦女;利益迴避原則:排除試驗機構員工或家人;無法遵守試驗流程者;近期參與介入性臨床試驗或打過疫苗;近期使用血液製品或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近期接受免疫療法;HIV陽性;無脾症;經常性的嚴重感染;有出血性疾病;有新冠病毒感染史;有過敏病史;受試前發燒超過38度C。莫德納也不收近期大量捐血者。但是僅高端不收的病種卻高達21項,包括:近期接受重大手術或任何放射療法;血液惡性腫瘤;實質固態瘤;骨髓移植病史;心臟病3級以上;慢性阻塞性肺病;肝硬化C級;B肝帶原;C肝帶原;慢性腎臟病中度以上;全身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硬皮症;多發性關節炎;甲狀腺炎;格林─巴利症候群;癌症病史;失智症;酗酒;藥物濫用;糖尿病一定指數以上。換言之,高端共排除13+21項共34項,莫德納則排除13+1共14項。
心碎媽媽泣訴「懷孕胎兒一再失去心跳」 醫師一查竟然跟外婆有關
36歲林小姐由先生陪同走進診間,兩人看起來都有些落寞。林小姐說:「是婦產科醫師建議我要來看免疫風濕科。」原因是婚後備孕兩年卻沒有消息,然後試了幾次人工受孕以及試管嬰兒療程,雖然有幾次成功受孕,但都是懷到大約八到九週的時候就流掉。「這次也是剛看到胎兒有心跳,才高興一個星期,產檢醫師就說胎兒又沒心跳了!為什麼別人懷孕都很順利,我們就……,現在真的好怕又懷孕,實在受不了一再的失望!」林小姐說到激動處不禁哽咽落淚,診間醫護人員連忙安慰,她的先生也給太太溫情的擁抱。等到林小姐情緒稍微緩和後,繼續說道:「我有上網找資料,網路上有免疫媽媽社團,也說如果流產找不到原因,要趕快去找免疫風濕科檢查看看,很多都是免疫不正常懷孕才有問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蔡明翰說,仔細詢問林小姐之前的病史、家族病史以及目前症狀,發現林小姐十幾年前曾有過甲狀腺亢進的問題,服藥治療後已經穩定,這幾年沒有再回內分泌科追蹤。林小姐的母親則有乾眼症,還在定期回診治療。身體診察方面,主要發現林小姐甲狀腺腫大,她說同事也發現她的脖子比較大,但是自己倒是不覺得,也沒有手抖心悸睡不著等症狀,於是當天先抽血驗甲狀腺與自體免疫抗體。一週後回診看報告,蔡明翰發現林小姐甲狀腺功能雖然正常,甲狀腺抗體卻異常升高,自體免疫乾燥症抗體也呈現陽性,因此診斷是自體免疫甲狀腺炎和輕微乾燥症,容易造成反覆性流產,服用免疫調節劑與低劑量類固醇後,免疫失調控制良好,目前林小姐已經懷孕四個月,狀況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