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光
」 偏頭痛 白內障 畏光 近視 散瞳劑《黑白大廚》看健康2/小三生喊「眼睛好乾」 機車族剉著等!風吹空汙增風險
熱門實境秀《黑白大廚》冠軍、評審猛眨眼,疑似有乾眼症症狀,事實上,隨著3C產品普及,乾眼症已成為困擾民眾的常見文明病,甚至出現年輕化趨勢,醫師透露,竟有小三患者因眼乾而就醫。另外,廣大機車族也要當心,因為眼睛長期接觸風、空汙,也容易讓乾眼症更加惡化。依據美國眼科學會估計,全球約有3.4億人罹患乾眼症,光是美國就約有2,000萬名患者,台灣也不例外,根據健保署統計,乾眼症發生率每年正以10%的速度成長,近20年間每年患者增加人數從38萬人,大幅上升至70萬人,台灣乾眼症盛行率高達30%,每3人就有1人罹患乾眼症,推估約有700萬人飽受乾眼症所苦。林口長庚研究團隊更針對1997至2013年台灣健保資料庫中的乾眼症患者進行研究分析,發現18歲以下的乾眼症患者暴增53倍,而且確診時大多已出現角膜損傷的情形,風險較年長患者增加6.66倍,若不及早確診治療,可能致角膜穿孔、發炎潰瘍等併發症,恐有失明風險。「年齡雖然是乾眼症的危險因子之一,但並非絕對,臨床上看到很多年輕人病況比老人家更嚴重!」朝沐和安診所院長、眼科醫師陳韵臻透露,這與使用3C產品年齡逐漸下探有關,遇過最年輕的乾眼症案例是小三學生,自述眼睛乾澀不舒服,另一個小六學生則是眼睛乾到角膜已破皮。「過去幾乎不會有年輕的乾眼症患者!」基隆長庚紀念醫院眼科孫啟欽教授說表示,林口長庚研究團隊發表於美國眼科醫學會的期刊報告卻發現,1998年時18歲以下的乾眼症患者僅占0.01%,但2013年時卻暴增為0.53%。正常的眼睛表面有一層淚液層,由外而內分別為油脂層、水液層、黏液層,經由眨眼的動作而均勻分布,形成一個潤滑保護膜,如果有一層分泌不足或是分布不均勻,都會造成乾眼症,因此乾眼症成因可分為缺水型、缺油型、缺黏液型,其中缺油型乾眼症最常見,大多與瞼板腺功能障礙相關。孫啟欽教授說,一般來說每分鐘應該眨眼10~12次,每次眨眼就能刺激淚腺分泌,而使用3C時由於眼睛緊盯螢幕,就會減少眨眼次數,長期下來就會增加罹患乾眼症的機率。乾眼症的症狀千變萬化,包括畏光、疲勞、流淚等,多數人不容易立刻察覺。(示意圖/報系資料照)「體質也是原因之一!」陳韵臻表示,如果屬於易發炎的體質,眼瞼的瞼板腺也容易發炎,當影響分泌油脂的功能時就會造成乾眼症。「但乾眼症的症狀其實千變萬化,除了較常見的眨眼,還會視力模糊、眼疲勞、刺痛、畏光、分泌物、流淚等,有些人不會聯想到自己罹患了乾眼症。」若是在不知罹病的情況下,長期騎機車讓眼睛接觸強風、空汙,都可能進一步讓乾眼症更惡化。「例如新竹的乾眼症患者比例就很高,除了多是緊盯電腦螢幕的工程師族群之外,也和新竹風勢強勁有關。」陳韵臻建議機車族選擇有面罩的安全帽,或是配戴具有包覆性防風眼鏡來保護雙眼。想要治療乾眼症,必須多管齊下、內外調理。「首先要就醫確認乾眼症原因,如果屬於最常見的缺油型乾眼症,平常可熱敷眼睛軟化異常油脂,幫助維持瞼板腺通暢,也可以多點人工淚液維持眼部濕潤,避免因長期乾燥引發的慢性眼表發炎。」陳韵臻說,平時使用3C產品時則要做好防護措施,例如抗疲勞的多焦眼鏡或防藍光眼鏡,盡量減少眼睛的負擔,同時使用20~60分鐘就要看遠方讓眼睛放鬆。如果需要進一步治療,可以採用乾眼針疏通術,利用瞼板腺探針、瞼板夾、顯微刮刀、震動儀清潔儀等疏通瞼板腺。「另外,也可搭配使用用光熱儀器如全脈衝、ㄧ般脈衝或熱脈動儀,同步疏通瞼板腺及促進腺體分泌正常化。」不只如此,飲食習慣也要調整。陳韵臻建議多補充魚油、維生素D、抗氧化營養素等,同時也要多運動、睡眠充足,才能降低身體發炎指數,減少乾眼症機率。
國中生嚴重畏光急送醫! 檢查竟是「散瞳劑濃度過高」
許姓國中生在戶外活動時,出現畏光和流眼淚的情況,於是緊急就醫。經光田綜合醫院大甲分院眼科部主任李致名醫師問診後發現,該名國中生使用了中濃度散瞳劑控制近視,致使雙眼過度畏光,影響戶外運動。視力保護 減少高度近視引發併發症風險在現今醫療技術中,已有多種近視防控方法,然而許多家長對高度近視的潛在風險仍認識不足。李致名醫師指出,高度近視不僅會導致視力模糊,同時與青光眼、白內障、視網膜剝離等眼疾有密切關聯。因此,從兒童階段預防高度近視,至關重要。雖雷射手術能矯正成年後的視力,但無法修復由高度近視引發的眼軸增長。現階段的防控措施應聚焦於兒童和青少年的視力保護,減少未來高度近視引發的併發症風險。長效型散瞳劑、角膜塑型片 多種方法避免近視加重李致名指出,常見的防控方法包括各種低至高濃度的長效型散瞳劑、角膜塑型片、日拋週邊離焦軟式隱形眼鏡和週邊離焦眼鏡等。長效型散瞳劑可根據年齡、近視加重風險及速度、畏光及模糊副作用的程度,而使用不同濃度預防及治療;角膜塑型片為夜間佩戴,通過硬式鏡片調整角膜形狀,防止近視加重;日拋週邊離焦軟式隱形眼鏡和周邊離焦眼鏡則為日間配戴,都證實可有效控制近視加重。閱讀拼圖、玩樂高恐加重近視 應多增戶外活動機會在充斥3C產品的現代,家長對近視的迷思層出不窮。許多人認為僅僅減少3C產品使用就能避免近視,實則長時間的近距離用眼(如閱讀、拼圖或玩樂高等)也會加重近視度數。家長應合理安排孩子的活動時間,盡量減少長時間近距離用眼,適時凝視遠方或閉眼休息,放鬆眼睛睫狀肌,有助於延緩近視惡化。此外,增加戶外活動也非常關鍵,因陽光中的自然光線,能促使視網膜分泌多巴胺,從而抑制眼軸增長,有效減少近視進一步加重的風險。視力檢查不可少 及早防治是關鍵李致名醫師強調,及早進行視力檢查和防治措施,是避免高度近視及其相關眼疾的關鍵。對於沒有近視的孩子,應保持良好的視力習慣,避免長時間近距離用眼,期望在18歲前維持良好視力;而對於已經近視的孩子,則需積極採取防控措施,減少度數加深成為高度近視及各種相關眼疾的風險。
孕妻拖鞋斷掉!KID超暖解救「首次在電影院這樣」獲讚:腳踏實地的人
藝人KID(林柏昇)2022年和圈外女友「東區妹仔」結婚,婚後育有一子,老婆目前懷上第二胎,腹中胎兒是女生,剛好湊成一個好字。近日,KID和老婆去看好友王淨的新電影《鬼才之道》,沒想到看完才剛步出電影院,老婆的拖鞋就斷掉不能穿,KID索性脫下自己腳上的鞋給老婆,自己赤腳走在南港的路上,讓網友直呼超暖!KID昨(7)日發文透露,自己和老婆到南港的電影院看國片《鬼才之道》,笑說:「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點鬼鬼的,一出電影院就發生鬼鬼的事情!」老婆一走出電影院,右腳拖鞋一邊斷掉,無法再穿,正當她說完「誰可以救我」,KID馬上說:「我啦~給妳穿」立刻犧牲自己,脫下腳上的鞋給老婆穿,「於是就發生了我赤腳走在電影院裡,南港路上,真的是夠新鮮呀!」期間還不忘逼問老婆,「是不是嫁對人了?」影片中,KID老婆因此笑到流淚,KID則一路拍攝自己從電影走到馬路上的畫面,還赤腳踩在電扶梯上,「我第一次在電影院這樣,我雖然不是那麼修邊幅的人,但也不是完全不顧形象吧!」笑說自己成為名副其實的「野人」。KID光腳踩在手扶梯上表示,「我都在想,到底有沒有赤腳搭過手扶梯,那個腳感真的有點特別」,同時也很怕腳會被捲進去。走到戶外後,只見地面還有剛下過雨的痕跡,KID不畏光腳直接踩踏過去,一心只想趕快回家,網友見狀紛紛大讚他是真男人、超暖,「沒關係就當玩很大的懲罰,在玩很大那麼久,什麼東西沒見識過」、「整個都市叢林的概念」、「真野人」、「你真是個腳踏實地的人」、「很符合人設其實」、「因為是你所以不違和。」KID(右)光腳搭手扶梯。(圖/KID IG)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從 Instagram 分享的貼文
老翁右眼發紅疼痛 就醫取出「8年前隱形眼鏡」險失明
隱形眼鏡的發明,造福那些愛美的人,但如果配戴時間過長,對眼睛會有損傷。中國長沙一名71歲老翁,右眼感到又紅又痛,且畏光流淚、無法睜眼,就醫檢查驚覺,右眼有一枚隱形眼鏡,竟長達8年時間都沒摘下,差點就失明。據《新湖南》報導,老翁8年前右眼飛入一隻不明蚊蟲導致感染,右眼反覆發紅、疼痛,視力越來越差,每次發作吃藥可稍微緩解,但遲遲無法痊癒,後來到一家專科醫院就診,醫生建議配戴「角膜繃帶鏡」,需定期檢查、取出,然而症狀緩解後,老翁沒有按時回診,時間一長也就忘了。直到1年前,老翁右眼不適症狀變嚴重,就診發現「右眼角膜局部丘狀隆起」,醫生告知病情棘手,且視力恢復的希望很小,好在轉診到其他醫院,醫生找到了源頭,從右眼取出一枚已經變形和殘缺的隱形眼鏡,確認老翁是因為長期配戴角膜繃帶鏡,造成眼部感染。幸好這次就醫,醫生及時發現並對症下藥,老翁右眼不適的症狀緩解,遠視力提高到0.4,讓他欣喜不已。該枚隱形眼鏡已經變形。(圖/翻攝自新湖南)對此,醫生介紹,角膜繃帶鏡不是普通的隱形眼鏡,是用來保護眼表、輔助治療角膜及眼表疾病的一種軟性隱形眼鏡,具有一般隱形眼鏡所不具備的透氧性高、抗沉澱性能良好、配戴舒適等特點,可以緩解眼表刺激和疼痛症狀,有助於角膜保濕及上皮恢復,有藥物緩釋作用、增強藥物的治療效果,其光學作用還可提高視覺質量,是眼科醫師治療眼表疾病的利器之一。需要注意的是,角膜繃帶鏡正常可3~7天連續過夜配戴,按病情不同,取出時間也不同,視病情延長,最長不超過21天。期間約1周回診一次,要小心是否有鏡片沉澱物以及有無破損,必要時更換新鏡片。由於配戴角膜繃帶鏡後,可能出現眼睛乾澀的症狀,感染風險也會提高,包括急性角結膜炎、角膜潰瘍等,建議要立刻到眼科檢查,根據眼部情況決定是否停止配戴,或調整藥物對症處理。
76%偏頭痛患者求錯醫 咖啡因攝取過量恐更加惡化
台灣約有200萬人受偏頭痛所苦,相當於每10人就有1人患病。根據台灣頭痛統計,偏頭痛患者平均每月因病失能達3.6天,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品質以及社會經濟。偏頭痛患者最期待疼痛可以獲得快速緩解,為此,台灣頭痛學會特別推出全台第一個「偏頭痛友善職場指南」,呼籲企業共同響應,為隱形忍痛的病友們打造更友善的辦公環境。台灣頭痛學會楊鈞百理事長指出,偏頭痛是全球導致50歲以下民眾失能的主要原因1,據統計台灣每年因偏頭痛請假而造成的經濟損失更是高達46億元。偏頭痛不僅是頭痛,而是三叉神經血管過度敏感所致的疾病。由於CGRP(抑鈣素相關基因胜肽)對中樞與周邊神經帶來刺激造成血管擴張與發炎,訊號經三叉神經傳遞到腦部造成成疼痛。發作時通常會造成全身性症狀,包括持續4-72小時單側或雙側的中重度頭痛,另還有噁心、嘔吐、對光或聲音敏感等症狀,嚴重干擾工作及生活品質,甚至影響睡眠,導致憂慮或焦慮。值得注意的是,女性發生偏頭痛的機率是男性的3倍,且以18-50歲的青壯年族群最為常見。台灣頭痛學會吳致緯秘書長指出,依據台灣「偏頭痛病友生活調查」發現,大部份病人最初都先到一般診所(家醫科、內科、耳鼻喉科)就診,僅1成患者選擇至醫院神經內科求診,平均需花費約3.3年才能診斷出偏頭痛。偏頭痛病友每月約有3.6天因為偏頭痛發作而無法上班或上學,「病人常以為偏頭痛不必看醫師,多自行吃止痛藥,或想說睡一覺就好,因此很多偏頭痛患者並未有被妥善的診斷與治療。」該調查也發現,近5成病友最常自己在藥局買止痛藥服用。吳致緯強調:「止痛藥過量反而會讓頭更痛,每週吃止痛藥的天數超過3天以上,或一個月使用藥物超過10~15天以上,就表示藥物使用量過多,無差別止痛不但無法緩解疼痛還可能會引發『藥物過量使用頭痛』。」3年前,劉小姐的生活被一場突如其來的劇烈頭痛徹底顛覆。起初,她感到牙齒和眼窩疼痛,伴隨著畏光和噁心的症狀。起初以為是牙齒問題四處求醫,卻總是得到「可能是壓力太大、或可能是神經痛所導致」的模糊回答。痛苦難耐的她幾乎每兩天就換一家診所,希望能找到病因。「那種疼痛堪比生產之痛,甚至是平常經痛的2~3倍。」劉小姐回憶道,「痛到要命」一詞絕對不是誇飾。為了緩解症狀維持生活,她開始頻繁服用止痛藥,甚至到了每2小時一次的地步。然而,混合服用處方藥和成藥並沒有改善症狀,仍然痛到無法出門、生活不能自理,嚴重影響工作,時常需要請假或在家辦公。直到她造訪神經內科、進行詳細檢查才終於確診偏頭痛。從那時起,劉小姐開始了規律的治療和回診,並記錄頭痛日記,掌握自己的病情才能重新投入工作與生活。楊鈞百理事長進一步說明,每月少於15天偏頭痛,稱為「陣發性偏頭痛」;反之,若每月超過15天且頭痛持續三個月,則符合「慢性偏頭痛」的定義。陣發性偏頭痛急性治療時遵守分層治療原則,針對輕度中度的偏頭痛主要提供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針對中重度的病友則主要以「偏頭痛專一性藥物」為主。專一性藥物可以有效阻斷引起偏頭痛的神經傳遞,作為急性治療使用,2小時內就可以緩解疼痛6。除了用對藥物,及早用藥以外,建議病友可以透過調整生活方式來幫助減輕偏頭痛症狀,包括管理和減少壓力、頭痛日誌紀錄、充足睡眠、解決心理健康問題與規律運動等,。楊鈞百說,壓力、特定食物、睡眠品質不佳或是過度使用藥物等都可能是偏頭痛的誘發因子,建議病人頭痛日誌記錄自己發作頻率、疼痛程度及症狀還有飲食作息等紀錄,幫助醫師了解你的偏頭痛狀況。此外,上班族每天人手一杯的咖啡中含有「咖啡因」成分,是天然的中樞神經興奮物質,可減少體內疼痛訊號物質的接收,因此有的患者覺得喝咖啡可以減少疼痛。但過度攝取反倒會影響大腦的恆定性造成偏頭痛惡化,建議一天咖啡因攝取量要控制在100毫克內,也就是一杯小杯美式咖啡或一杯中杯拿鐵。「偏頭痛不只影響身體,也影響心理與工作。」劉小姐說,「很多人不理解偏頭痛的嚴重性,甚至會聽到『我也會頭痛,但沒有你說的那麼嚴重』」等在工作上不能被同事諒解的狀況。鑑於偏頭痛對職場的重大影響,台灣頭痛學會推出全台首份「偏頭痛友善職場指南」,建議透過調整工作場所的照明和噪音以降低環境中誘發因子、彈性工作時間等,打造偏頭痛病友善的工作場所。台灣頭痛學會呼籲企業主管和人力資源部門能夠重視這一問題,也鼓勵患者勇於與雇主和同事溝通自己的狀況,共同營造一個互相理解、支持的工作環境。
新北市大漢足球場蚊害多 踢完球滿身紅豆冰
位於新北市大漢橋東側的大漢足球場,是喜愛足球運動民眾的最佳練球場所,但民進黨議員李宇翔近期接獲球友陳情,球場夏日蚊害多,每次踢完球後滿身都是「紅豆冰」,患處癢到不行。對此,高灘處回應,接獲民眾反映後即巡查球場周邊區域,除填平坑洞易積水處,並做病媒蚊噴消,以避免蚊蟲孳生。李宇翔表示,合適的足球練習場在新北市一直都很缺乏,大漢溪河堤的足球場因大小適合、草地平整,成為絕佳的足球練習場地,許多大人、小孩都會來此踢球。不過他近期接獲民眾陳情,大漢足球場雖然場地好,但夏季傍晚入夜時分,蚊害非常嚴重,球友們練球都被蚊子叮滿全身,小朋友更是四肢成紅豆冰,患處腫脹發癢嚴重影響運動品質,要求高灘處加強消毒與種植驅蚊植物改善,希望盡快降低球場蚊害,還給市民一個舒適的踢球環境。高灘處表示,已於6月26日、7月4日針對足球場域、人工溼地前綠帶周邊及足球場旁座椅休憩區等處,實施環境噴消防治,後續將再視現況使用情形,安排病媒蚊噴消作業。而驅蚊植物是透過植物散發氣味以趨避蚊蟲,且受限於氣味擴散範圍及濃度,對於大面積區域範圍成效有限且無法完全消滅蚊蟲,為考量整體河濱公園活動民眾遊憩品質,有效控制蚊蟲問題,高灘處採取環境消毒、清理積水,並以個人防護與環境管理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綜合防治策略。高灘處說明,經評估疑為近期天候炎熱,且午後強陣雨後又晴朗高溫的不穩定天氣,致使環境炎熱潮溼,容易有積水問題致使蚊蟲孳生,且基於蚊子畏光喜陰暗潮溼的特性,蚊子通常會躲在光線微弱的陰暗處;此外,日出後1至2小時、日落前2至3小時都是斑蚊叮咬人的高峰期,此時民眾若有戶外活動應做好防蚊措施。對於球友懷疑,蚊害嚴重是因足球場旁的人工溼地造成蚊蟲孳生,高灘處表示,人工溼地水池為流動的半汙水,非屬蚊科生長環境,若有幼蟲則水中昆蟲會捕食孑孓,透過定期維護植栽水域,可達到生態防治的成效。
「1眼疾」常誤以為是近視或老花! 眼科醫教夏日護眼重點:最好戴上太陽眼鏡
根據國民健康署公開數據,白內障於慢性疾病的排名僅次於高血壓,達41.3%,伴隨著3C產品的使用時間上升,台灣白內障患者逐漸年輕化,30、40歲青壯年族群罹患白內障比例逐漸升高,其中六大高風險群更須注意,包含高齡者、高度近視者、糖尿病患以及長期於戶外工作、眼睛發炎或受傷者皆為白內障高風險族群。白內障常見8大症狀 應盡早就醫白內障是眼睛內水晶體老化的疾病,意指原先澄清的水晶體變得混濁泛黃,使得外界光線無法進入,造成視力障礙的一種疾病。白內障的8大警訊包含:出現對色彩敏銳度降低、近視度數飆升、夜晚出現眩光光暈、看東西出現複視、白日畏光、老花突然消失、經常跌倒或時常感覺度數不夠需換鏡片等症狀,都應即早治療。夏季眼睛防護莫輕忽 食補+日常這樣做延緩發生炎夏逼近,台灣的夏季日照時長大約為13小時,長時間的紫外線曬入眼球,可能造成水晶體因紫外線的累積傷害提早老化,對此眼科陳矜芸醫師給予幾個夏日防護建議,除了能夠透過食補或營養補充品來預防白內障,也可以多吃深色蔬菜,如菠菜或是玉米等,這類含有葉黃素、蝦黃素、β-胡蘿蔔素等抗氧化劑成分的食物或保健食品;另外,夏季外出可以配戴太陽眼鏡,減少紫外線的傷害,來延緩白內障的發生時間。把握治療黃金關鍵期 高階手術設備助恢復清澈視野陳矜芸說,白內障的唯一治療方式便是更換人工水晶體,而超音波晶體乳化術為目前主流的白內障手術方式,能夠僅以筆尖大小的微創方式進行此手術,有別於以往需等白內障成熟變硬才可治療的舊觀念。目前引進德國3D高階白內障科技,更於2024年4月獲邀於泰國曼谷授獎認證,由德國原廠頒發高階白內障設備認證中心殊榮,肯定其專業與精準度的把關堅持,透過完整的醫療設備,以精準測量晶體度數、有全景高解析光學設備,及AI全智能晶體導航,精準定位提升術後視力品質。術後這些事情要留意 避免眼睛受刺激手術過程中只需以局部麻醉藥水點眼睛,再以超音波乳化術吸取出混濁的水晶體後再植入人工水晶體,即完成此手術。若術後對光線較為敏感,陳矜芸建議,白日配戴墨鏡防止眼睛受到紫外線刺激、術後患者也盡量避免搬重物,約2周的時間便可恢復日常。
中國女子長期莫名身乏體弱 檢查確認全家罹患「吸血鬼病」
對於一些晝伏夜出、日夜顛倒的民眾而言,自嘲自己是「吸血鬼」見不得光,是個很普遍的說法。但其實現實生活中,真的有所謂的「吸血鬼病」,罹患到這種病,不僅在白天時體虛無力,嚴重時皮膚甚至會出現搔癢、灼熱、腫痛的情況。根據中國媒體報導指出,52歲的林姓女子是名公司的業務,但時常感覺到自己全身無力,原以為是自己休息不足,所以林女並沒有太過在意,只是更加關注自己生活與工作的比例。但一直到後面,全身無力的情況並沒有解決,林女的臉部、手部皮膚甚至開始變黃。林女驚覺異樣的時候,正準備前往醫院就醫,沒想到全身嚴重無力。發現無法走路的林女,就想辦法要從一樓回到自家四樓,沒想到這段路竟然走了快一個小時,最後林女因為體力不支昏倒在自家門口,是直到鄰居發現林女倒地後,這才急忙通報將其送到醫院進行治療。也因為如此嚴重的情況,但一般醫院卻搞不清楚林女罹患的疾病,林女也為此向公司請長假,四處求醫。直到自己來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感染病科,該院的醫師透過基因定序,證實林女的FECH基因突變,屬於紅血球生成紫質症(porphyria,中國稱卟啉病)。據了解,紫質症是因血基質生物合成途徑中酶缺陷,導致該反應過程中間代謝產物(紫質化合物、紫質前體)生成過量並蓄積於肝臟等組織,引發神經系統症狀、光敏性皮膚損害症狀,甚至內臟器官病變的一組代謝障礙性疾病。此病多數屬遺傳性疾病,林女的家人進行檢查後,發現全家人都有這項疾病的基因,當中只有林女的丈夫不會發病,兒女都有發病的可能。報導中也提到,感染到這項疾病後,患者在陽光刺激下會有搔癢、灼熱、腫痛的感覺,就像吸血鬼一樣畏光而被稱為「吸血鬼病」。而目前這種疾病並沒有有效的治療方式,只能針對情況進行治療,同時也要長期服藥與追蹤。
《康熙來了》傳出回歸計畫? 蔡康永:製作人喝太開、就想太多了
18日,《康熙來了》製作人詹仁雄在臉書貼出與主持人蔡康永、小S的合照,寫下:「好多人都說他有一段青春是康熙,要不要把小鳥抓回來?」一度傳出《康熙》要復活的消息。不過蔡康永正面回應「目前沒有這樣的計劃」,還表示:「飯局大家聊得開心,詹仁雄製作人喝太開、就想太多了。」5月18日,《康熙來了》製作人詹仁雄在臉書貼出與主持人蔡康永、小S的合照,寫下:「好多人都說他有一段青春是康熙,要不要把小鳥抓回來?」消息一出,引起震動,多家媒體繪聲繪影發布獨家消息,表示有「復活企劃」,還要邀「亞洲第一天王」與「超級名模」做嘉賓。不過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節目靈魂人物之一的蔡康永已經正面回應:「目前沒有這樣的計劃,飯局大家聊得開心,詹仁雄製作人喝太開、就想太多了。」,而另一名主持人小S同樣回覆:「那天跟詹哥見面只是想要討論胸貼有各種用法,當你畏光的時候,也可以貼在眼睛上,還沒想到底要不要合體。」《康熙來了》是2004年至2016年播出的談話性綜藝節目,共2933集,由蔡康永和徐熙娣兩人主持,節目名稱各取自兩位主持人中間名字,2007年時加入助理主持陳漢典。節目以兩位主持人談話內容大膽辛辣,以及不按牌理出牌的脫序行為著稱,在兩岸三地都擁有極高的知名度。不過,據傳當年停播,就是蔡康永認為,節目已經碰上瓶頸,「真的不知道還能做什麼或問什麼了」而好搭檔小S雖然不捨康永,但仍認為應該要與他共進退,於是節目熄燈,兩人單飛,各自精采。因此雖然製作人似乎殷切期盼,但如果主持人蔡康永無法接受再次合體的話,節目的未來恐怕仍不樂觀。
年輕族群失能原因首位! 全台逾200萬人被「這病」折磨
偏頭痛不只是頭痛,還可能造成失能跟生產力損失!在勞動節前夕,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發表最新的「偏頭痛認知研究大調查」,結果發現,逾七成受訪者表示會不定時頭痛;其中更有15%每個月頭痛超過十五天,可能是慢性偏頭痛。在有頭痛經驗的受訪者中,近七成每月平均需請假或在家休息3天,若以最新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推估,患者平均每年約減少六萬元收入。台灣頭痛學會統計指出,國內約200萬人深受偏頭痛所苦,盛行率為9.1%,且以女性為大宗,女性盛行率高達14.4%,是男性的3倍,其中20~40歲女性平均每五人就有一位患偏頭痛。一般人常誤以為,偏頭痛只是「症狀」,但其實偏頭痛是需要治療的慢性「疾病」。台灣年輕病友協會今(30)日公佈113年「偏頭痛認知研究大調查」,對全台22縣市、年滿20歲以上的1,012位民眾進行調查,協會理事長潘怡伶指出,73%受訪者表示會不定時頭痛,同時有67.5%頭痛患者須請假在家休息,平均每人一個月會請3.22天病假。若以主計總處統計112年全年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平均為48,043元推估,患者平均每月因頭痛導致的經濟損失為5,156.6元,每年約減少61,879元,少了1.3個月月收入;即使頭痛發作時沒有請假,勉強上班上學、處理家務,仍有近九成表示過去三十天至少有一天無法持續專注或體力降低,日常表現不如平時,顯見因偏頭痛導致生產力下降、個人的經濟損失不容小覷。調查也發現,90.2%受訪者認為偏頭痛可能會嚴重影響個人生活,甚至可能導致失能,卻仍有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偏頭痛只是身體不適的症狀,未必需要就醫。另外,儘管預防性治療可降低偏頭痛發作頻率,卻仍有超過半數的受訪者不知情。在調查中也發現,20-29歲的年輕族群對偏頭痛的就醫認知、偏頭痛的預防性治療、以及對偏頭痛會導致失能的警覺性都較年長族群低。林新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志豪說明,年輕人很容易忍痛,但如果頭痛發作需要休息、伴隨噁心、嘔吐等症狀、會畏光,三個症狀中符合兩個,就很可能是偏頭痛,偏頭痛除了單側頭痛,也可能是雙側或整個頭都痛。若不妥善控制,容易演變成每月頭痛超過十五天的「慢性偏頭痛」,不僅發作頻率更高、疼痛更嚴重,治療上也會變得更加棘手。林志豪醫師指出,偏頭痛被權威醫學期刊《頭痛與疼痛》列為全年齡層引起失能疾病的第二位,更是50歲以下年輕族群失能原因的第一名。不僅是工作及生產力受偏頭痛影響,調查中也發現,頭痛患者中逾八成過去三十天內,至少有一天以上痛到沒有辦法參加家庭、社交或休閒活動。林志豪醫師也曾收治過一名患有嚴重偏頭痛的五十多歲婦女,二十多年來幾乎每天一睡醒後就頭痛,吃三、四種止痛藥,包括嗎啡類止痛藥也不見成效,必須到診所打止痛針。也因為偏頭痛發作時很怕吵,只要小孩哭鬧就容易情緒失控,導致常和家人發生摩擦,夫妻間也難好好相處。後來經醫師建議注射肉毒桿菌素,才終於不用再吃止痛藥度日,也把頭痛從天天發作減少到十天以下,再度和老公約會喝下午茶,重新彌補夫妻關係。儘管偏頭痛無法根治,但是透過適當治療,還是可以改善生活品質。一般民眾遇到頭痛時常未諮詢醫師就自行服用止痛藥,往往過量而不自知。過於頻繁服用止痛藥,不僅容易造成肝、腎、胃的負擔,甚至可能產生藥物過度使用性頭痛。林志豪醫師呼籲,有頭痛症狀應尋求專業科別診治,切勿自行依靠止痛藥。整體而言,偏頭痛治療可分為「急性止痛治療」及「預防性治療」。當每月發作頻率超過四天(頭痛1週超過一次),或頭痛明顯影響生活及日常活動、急性治療藥物療效不佳時,就建議使用預防性藥物減少頭痛發作,近年已有許多新型預防性治療,療效及副作用相較傳統藥物更佳。林志豪醫師說明,臨床上常以口服藥做為第一線預防性治療用藥,包括血清素促動劑、抗癲癇藥、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或抗憂鬱藥等。儘管多數患者在預防性投藥後都有不錯的療效,平均可減少一半以上的頭痛發作天數,但仍有超過一成的人服藥後反應不佳,甚至出現嗜睡、疲憊、體重增加、反應力變弱等副作用,需要尋求其他的預防性治療,像是針劑型的肉毒桿菌素、CGRP單株抗體或口服的CGRP拮抗劑藥物來緩解偏頭痛。林志豪醫師進一步表示,相較於每日服用口服藥,肉毒桿菌素三個月打一次,方便性高,尤其是對吃藥效果不佳、副作用無法耐受的慢性偏頭痛病人,肉毒桿菌素治療效果不錯,可以有效減少發作頻率和止痛藥的攝取量。目前健保有條件給付肉毒桿菌素治療慢性偏頭痛,給付最長可達18個月,目標是減少頭痛發作的嚴重程度,逆轉頭痛慢性化的過程。
她癌症免疫療法後產生1罕見眼睛副作用 4原因都可能致此眼疾嚴重恐失明
醫療持續進步,癌症有了許多新的治療方式,標靶治療、免疫療法等都能為患者的治療帶來轉機,不過這些藥物也有可能帶來罕見副作用。像71歲朱女士,罹患輸尿管尿路上皮癌,經過手術切除並在術後使用免疫療法,但在第2個循環(cycle)的免疫治療時,卻出現視力模糊、頭痛、皮膚出疹等症狀。經過檢查發現,這竟是免疫藥物所導致的罕見副作用「葡萄膜炎」,使朱女士右眼視力從1.0降到0.8、左眼視力0.6降至0.3,並合併有黃斑部病變、嚴重漿液性視網膜剝離。不過,暫緩免疫療程並經過局部類固醇注射及藥水治療後,1個月內症狀便逐漸獲得改善,追蹤3年目前都沒有癌症或葡萄膜炎復發跡象。什麼是葡萄膜炎? 有哪些症狀?有哪些病因?「葡萄膜炎」顧名思義就是眼睛內的葡萄膜出現發炎情況,不過所謂的葡萄膜並非單一組織,台北榮總眼科部葡萄膜炎及眼矯型科黃德光主任表示,它包含虹膜、睫狀體、脈絡膜等,不管是虹彩炎、睫狀體炎、脈絡膜炎都是葡萄膜炎,它是跟身體狀況最息息相關的疾病之一。葡萄膜炎的常見症狀包含持續性的視力模糊、不正常的飛蚊症增加、眼睛紅、痛、畏光而且初級眼藥水無法緩解等,黃德光主任提到,葡萄膜炎有可能會造成白內障、視網膜病變、視神經病變、黃斑部病變等,在已開發國家中,它是造成失明的前十大重要原因之一,而造成葡萄膜炎的原因包含:惡性腫瘤感染藥物作用自體免疫治療需先釐清病因 免疫罕見副作用發生率不到1%其中,免疫藥物會誘發自體免疫反應,少數患者會出現葡萄膜炎的情況,是免疫療法的罕見副作用。黃德光主任指出,研究顯示,這樣罕見的副作用發生率約為1-2%,甚至有些研究指出發生率僅有不到1%。因此,民眾不需要太過擔心、拒絕使用免疫療法,而且若是出現葡萄膜炎也能透過治療改善症狀,但治療方式會因為病因而有所不同。像有些病人並非藥物作用所致,而是腫瘤轉移或是腫瘤引發自體免疫反應攻擊所致,這時應先審視全身腫瘤控制的情況,是否有其他地方的轉移,並針對腫瘤本身加以治療。另外,除了免疫治療外,傳統的化療可能會造成免疫低下而伺機感染,導致葡萄膜炎,針對這種葡萄膜炎,需要先確立病原體,並加以抗生素或抗病毒藥物治療,控制眼睛或身體的感染,降低失明的危險。而葡萄膜炎,若確定是免疫治療所產生的罕見副作用,症狀輕微時會先使用眼藥水,嚴重時則會暫停使用免疫療法並加上身體消炎藥物或眼內注射,緩解發炎改善症狀。不過,黃德光主任坦言,診斷葡萄膜炎對一般眼科診所來說並不難,但若要找出導致葡萄膜炎的原因會是一個困難點,因為它需要高階檢查,而且除了眼科檢查外,還需要全身免疫、感染檢查等,全台約有2-3千位眼科醫生,這之中能診治葡萄膜炎的醫師可能不超過30個。所以,黃德光主任提醒,癌症患者若有葡萄膜炎疑似症狀,應盡快就醫尋求專業醫師診治,葡萄膜炎需要醫院內腫瘤科、感染科、免疫科及眼科的醫療團隊共同照護,才能使患者達到完善的腫瘤治療與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新式微創角膜移植手術! 順利改善視力重見曙光
王先生在接受左眼白內障手術後視力卻又逐漸模糊,並有眼睛疼痛、畏光、無法睜開眼與不斷流淚等情形,嚴重影響了生活品質,經診斷為白內障術後產生的人工水晶體相關之水疱性角膜病變;林小姐則是雙眼患有先天性角膜內皮細胞失養症,飽受視力模糊之苦。新式手術現光明 微創角膜移植病人經嘉義長庚醫院眼科陳南妮醫師診療,接受新式微創角膜移植手術「角膜後彈力層內皮移植手術(Descemet membrane endothelial keratoplasty,簡稱DMEK)」,術後都恢復良好,角膜從混濁水腫恢復透明清澈,疼痛及畏光症狀也大幅改善且視力已逐步恢復中。陳南妮醫師表示,相較於傳統的全層角膜移植手術,角膜後彈力層內皮移植手術僅移植內皮細胞,傷口小且縫線少,大大降低出血、感染、術後散光與排斥機會,手術恢復期較短,術後的視力大幅改善。視力下降模糊 及早診斷治療目前諸多原因皆可能造成角膜內皮細胞數下降,導致角膜水腫以致於角膜混濁,嚴重影響視力。先天因素最常見為角膜內皮細胞失養症,後天則以白內障及青光眼手術術後較為常見,因此若術後出現視力逐漸下降模糊,伴隨眼睛疼痛畏光等情形,務必及早至眼科檢查是否為人工水晶體相關之水疱性角膜病變,即早診斷避免延誤病情,若長期角膜水腫混濁病變,錯過內皮細胞移植時機,最終僅能接受傳統移植手術。孫啟欽醫師進一步說明,台灣每年約有600多名病人等待眼角膜移植,透過精良的移植手術可確保手術成功,DMEK手術傷口大小僅3mm,要將厚度僅0.001cm的厚彈力層内皮取下植入病人眼中,手術學習曲線及困難度極高,目前國内擁有成熟技術執行DMEK手術的眼科醫師仍寥寥可數,未來持續幫助更多需角膜移植病人重見光明。
與首例境外移入同班機!新竹女確診麻疹 「匡列192人」5足跡出爐
新竹縣政府衛生局今(9日)公布新增1案境外移入麻疹案例,為30多歲女性,該女子2月16日至2月20與1名友人同行至馬來西亞自由行旅遊,返台時與今年首例境外移入個案搭乘同班機,被匡列為接觸者並健康監測至3月9日。竹縣衛生局表示,個案於3月4日出現頸部痠痛症狀,3月6日出現發燒及出疹情形,主動與衛生所連繫後安排就醫採檢,經醫院評估採檢後通報確診,目前情況穩定於家中自主隔離。衛生局指出,接觸者已匡列192人,包括同住家人1人、友人1人、共同用餐顧客117人、店家65人、醫護8人,將持續監測接觸者健康狀況最長至3月25日。根據衛生局疫調,本案於可傳染期3月3日到3月5日曾經到過「老四川巴蜀麻辣燙竹北店」、「迪卡農新竹店」、「壽司郎新竹慈雲路店」、「全聯福利中心竹東仁愛店」、「萬波島嶼紅茶竹東東寧店」等處活動。衛生局強調,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出疹前後4天均具傳染力,提醒3月3日至3月5日期間曾於相關場所出入之民眾,自主健康管理最長至3月23日。如出現紅疹、發燒、咳嗽、流鼻水、畏光、流淚及結膜炎等症狀,請儘速與衛生單位聯繫,由專人安排戴口罩就醫並告知接觸史,降低病毒傳播風險。
竹縣增1境外移入麻疹案例! 曾與「首例境外個案」同班機
新竹縣衛生局9日公布新增1案境外移入麻疹案例,這名個案為30多歲女性,2月16日至2月20與1友人同行至馬來西亞自由行旅遊,返台時與今年首例境外移入個案搭乘同班機,被匡列為接觸者並健康監測至3月9日。衛生局長殷東成表示,個案於3月4日出現頸部酸痛症狀,6日出現發燒及出疹情形,主動與衛生所連繫後安排就醫採檢,經醫院評估採檢後通報確診。目前個案情況穩定,在家中自主隔離,接觸者已匡列192人,包括同住家人1人、友人1人、共同用餐顧客117人、店家65人、醫護8人。衛生局將持續監測接觸者健康狀況最長至25日。衛生局疫調個案於可傳染期3日到5日,曾經到過「老四川巴蜀麻辣燙竹北店」、「迪卡農新竹店」、「壽司郎新竹慈雲路店」、「全聯福利中心竹東仁愛店」、「萬波島嶼紅茶竹東東寧店」等處活動。衛生局指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出疹前後4天均具傳染力,提醒3日至5日期間曾於上述相關場所出入的民眾,自主健康管理最長至23日。如出現紅疹、發燒、咳嗽、流鼻水、畏光、流淚及結膜炎等症狀,請儘速與衛生單位聯繫,由專人安排戴口罩就醫並告知接觸史,降低病毒傳播風險。
感染源不同!新北麻疹最新疫調出爐 疾管署:可能是2起群聚
疾管署今(5日)公布新增2例本土麻疹,初判屬於同一新北群聚案,但後續疫調顯示2人分別與不同個案接觸,因此這2起本土群聚疫情間是否有其他關聯,有待進一步釐清。今日新增2例分別為新北中和20多歲女性,為首例個案就醫時接觸病人陪病家屬;另名為新北永和40多歲男性,為首例個案社區活動地點重疊,目前累積群聚4人。但最新疫調指出,永和40多歲男性實際足跡的重疊對象為3月2日確診個案,地點為中和魚湯店。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中午的疫調是依據個案周遭人士說法,可能跟群聚指標個案有活動史重疊;但個案暴露至發病17天已接近潛伏期上限,後續個案本人說法也不同。後續疫調發現魚湯店這一重疊足跡,研判可能與後者更有關係,將會進一步釐清。新北市衛生局下午公布該2例足跡,共匡列204名接觸者,將監測至3月19日及3月22日,提醒曾在2月26日出入台北中山「新馬辣」南京東路一段2號店;2月27日出入中和自治街6號「潤餅店」;2月28日出入中和莒光路140號「早餐優選」;3月1日出入中和民享街65號「美式早餐屋」民眾,進行自主管理。如民眾有活動史重疊,且出現紅疹、發燒,或咳嗽、流鼻水、畏光、流淚、紅眼等鼻炎與結膜炎等症狀,應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佩戴口罩,並儘速與衛生單位聯繫,由衛生單位安排就醫,降低病毒傳播風險。
麻疹疫情擴大!中永和2個案足跡曝光 知名麻辣鍋等4餐廳中標
台灣麻疹疫情擴大。疾管署今(5日)新增3個案,其中2例為本土病例,分別為中和區28歲女性及永和區41歲男性。中和女為2月19日本土個案接觸者;永和男潛伏期間曾到3月2日公布個案之風險活動場所。新北市衛生局也公布這波的相關足跡。衛生局表示,2個案共匡列204名接觸者,將監測至3月19日及3月22日,與提醒曾在2月26日出入台北中山「新馬辣」南京東路一段2號店;2月27日出入中和自治街6號「潤餅店」;2月28日出入中和莒光路140號「早餐優選」;3月1日出入中和民享街65號「美式早餐屋」民眾,進行自主管理。新北市衛生局表示,民眾若曾出入個案場所,並出現紅疹、發燒,或出現咳嗽、流鼻水、畏光、流淚、紅眼等鼻炎與結膜炎等症狀,應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佩戴口罩,並儘速與衛生單位聯繫,由衛生單位安排就醫,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
新北再增1例本土麻疹 31歲中和男足跡曝光
新北市新增1例本土麻疹確診病例,中和區31歲男,於2月18日起陸續出現發燒、咳嗽、喉龍痛等症狀,經就醫未改善,於2月28日出現紅疹,再度就醫後經檢驗確診,目前狀況穩定,住院治療中。目前已匡列個案接觸者共170人,包括同住非親友3人及醫院、活動地等接觸者167人,將持續監測至3月16日。新北衛生局說明,新北市累計3例本土麻疹個案,皆居住於中和區。經疫調個案於2月24日至2月26日可傳染期間(出疹前後4天)曾至中和區「大華虱目魚肚、郭魚湯」活動,提醒曾於相該場所出入的民眾,請進行自主健康管理至3月16日。自主健康管理期間,請留意是否出現疑似症狀,如紅疹、發燒,或出現咳嗽、流鼻水、畏光、流淚、紅眼等鼻炎與結膜炎等,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並佩戴口罩,如有疑似症狀,請儘速與衛生單位聯繫,由衛生單位安排就醫,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衛生局呼籲,麻疹好發於冬、春季節,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及滿5歲至入國小前幼童,請儘速攜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完成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接種,另建議1981年後出生未曾感染麻疹或德國麻疹者,如即將準備懷孕的婦女、醫護人員、預計前往高風險國家的民眾,可評估補接種1劑MMR疫苗。疾管署提醒,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出疹前後4天均具傳染力,請醫師提高警覺,於病人就醫時,若發現麻疹疑似個案,應立即通報;民眾如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及暴露史。疾管署再次呼籲,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出國時應留意手部衛生,進出公共場所或人多擁擠的地方建議佩戴口罩等個人衛生行為,回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請戴口罩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
偏頭痛反覆發作影響生活! 中醫治療日常保健不費力
偏頭痛是一種常見疾病,相關症狀包刮噁心、嘔吐,對光線與聲音更加敏感,且肢體活動會增加疼痛感。高雄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科住院醫師吳昱衡表示,發生起因可能與體質、遺傳、生活作息有關;其中最常發作的族群年齡落在30-50歲之間。為此,中醫師表示,在中醫的治療上除了中藥,也可針對不同情況來穴道按壓來達到日常保健。偏頭痛的定義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程度不一的頭痛,但不是偏一邊的頭痛就是醫學上定義的「偏頭痛」。吳昱衡醫師說明,偏頭痛是一種常見疾病,相關症狀可能包括噁心、嘔吐、對光線與聲音更加敏感,且肢體活動會加重疼痛的感覺。頭痛的病因與體質、遺傳、生活作息有關。而誘發因子可能是生活壓力、失眠、賀爾蒙改變、飲食等。偏頭痛也會遺傳!?偏頭痛患者約三分之二有家族遺傳傾向,女性比男性有三倍機會得到偏頭痛,最常見的發作年齡落在 30-50 歲之間。甚至,有些偏頭痛患者可能很年輕就發病,長期都可能被這個病症影響生活品質。國際頭痛診斷標準:根據國際頭痛疾病分類,當以下症狀發作至少 5 次則符合偏頭痛診斷標準:發作持續時間:在偏頭痛發作期間症狀持續 5 分鐘至 72小時。明顯症狀:最明顯的症狀就是劇烈頭痛。疼痛位置一般為單側,但也有雙側頭痛;疼痛的性質具有搏動性的感覺,當頭痛強度越強搏動感越明顯。若此時有肢體上的活動,可能加劇疼痛的情況。引發相關症狀:伴隨著噁心、嘔吐、畏光和聲音敏感性。中醫上的偏頭痛「偏頭風」屬於傳統醫學之範疇,初發病常與氣血運行失暢有關,日久反覆發作加劇整體臟腑失調,由實轉虛至虛實夾雜,臨床上認為,偏頭痛與風、痰、瘀、虛最為密切。依中醫辨證論治可分四大類風寒頭痛:「頭痛起病快速,其痛連及頸項背部、怕風、遇風寒會加重疼痛、有偏頭痛發作史及作息不正常、外感風寒的明顯誘因,治法以祛風散寒為主。」肝陽頭痛:頭部脹痛有跳動感,情緒煩躁,睡眠不佳,面紅口苦,治法以平肝潛陽為主。痰濁頭痛:頭脹沉重,胸脘滿悶,嘔吐痰涎,治法以化痰降逆為主。瘀血頭痛:頭痛經久不癒,痛處固定,伴隨刺痛感,痛如錐刺,治法以活血化瘀為主。血虛陰虧:隱隱作痛,頭痛緩慢而作,病勢纏綿,時痛時止,伴隨眩暈,遇勞累加重,治法以養血滋陰為主。日常保健與作息調整為要吳昱衡醫師認為除了中藥治療,穴道按壓也是日常保健的方法,可針對不同肌肉上相對應的穴位作刺激舒緩頭痛,如斜方肌上的肩井穴、風池穴,顳肌上的曲鬢穴,額肌上的陽白穴、頭臨泣穴,眼輪匝肌上的攢竹穴、絲竹空穴等。生活及飲食的調整亦不可或缺,飲食盡量清淡,其中,應減少攝取咖啡因及油炸、辛辣等燥熱性食物。另外,睡眠充足不熬夜是基本原則,再配合適當的運動與正常的作息,和緩情緒及壓力,才能有效預防偏頭痛反覆發作。資料來源:高雄榮總醫訊2024年1月〈ttps://wwwfs.vghks.gov.tw/001/VghksUploadFiles/273/relfile/13805/133116/1%E6%9C%88%E9%86%AB%E8%A8%8A-p10.pdf〉
雪地拍照後狂流淚…隔天起床竟「無預警失明」 醫生揭5發病前兆
大陸一名年輕人近日到戶外拍雪景,在雪地幾乎待了一整天,晚上回家後眼睛開始乾澀、流淚,隔天早上起床後竟突然失明,後被確診為雪盲症。對此,北京愛爾英智眼科醫院院長谷威表示,當人們身處晴朗天氣下的雪地中,積雪會反射大量陽光,使眼睛受到刺激,當角膜和結膜大量吸收紫外線,其上皮細胞就會受到損傷。醫師說明,很多人不清楚,雪地對日光的反射率極高,最高可達到近95%,當人們身處晴朗天氣下的雪地中,積雪會反射大量陽光,「折射光、反射光不像陽光可以遮擋,它們會從各種方向冒出來,人們常常無處可躲」,當角膜和結膜大量吸收陽光中的紫外線,其上皮細胞就會受到損傷,甚至被殺死脫落,進而出現畏光、流淚、紅腫視物不清晰等情況。谷威指出,雪盲症初期會出現眼部異物感、刺痛感、畏光、流淚、紅腫等情況,「這是淺表損傷,大部分人24小時內就會慢慢減輕,1至2天可以恢復。如果就醫,醫生會給一點角膜的保護藥,加快恢復進程。」如果長期暴露且未防護,就可能造成視網膜損傷,出現看東西時眼睛中心有暗點、視物變形、視物模糊等情況,這種損傷是不可逆的。醫師提醒,一旦懷疑眼部受傷,首先要盡快離開強光環境,減少對眼睛的持續刺激,同時避免碰觸眼睛、揉眼,如果有淚水流出,可以用乾淨的紙巾輕輕蘸一下,但不要碰到眼睛,避免繼發細菌感染。如果症狀較輕,可居家調養,多休息、少用眼,倘若1至2天未恢復,應及時就醫。「不建議患者自行選擇眼藥水使用。」谷威解釋,「這種損傷不是炎性損傷,常見的消炎眼藥水並不能緩解症狀,還可能會延緩角膜上皮癒合,加長病程。」
玩雪卻差點失明!男大生放假賞雪隔日淚流不止 就醫才知患上「雪盲症」
浙江麗水一名21歲的男大生日前和朋友一同去賞雪,在戶外玩耍、拍攝了一整天,沒想到隔日起床卻不停流淚,眼睛倍感刺痛甚至一度失明,趕緊至醫院就診才知道,自己是患上了「雪盲症」。根據陸媒《錢江晚報》的報導,阿羽(化名)於22日至處州公園玩雪,和幾位剛放假的同學一起拍攝,在戶外開心地待了一整天。當晚回家後,阿羽開始覺得眼睛乾澀,眼淚也不斷冒出,但他只以為是手機使用時間太長,便沒有放在心上,直至隔日起床,他的症狀變得更加嚴重,視力也逐漸模糊,家人隨即就將他送至醫院的眼科掛號。主治醫生毛醫師經過診斷後,確認阿羽得了「雪盲症」,是因為長時間觀雪導致,由於陽光會經由雪地或冰面反射,使得眼睛受到紫外線的損傷,進而刺激角膜和結膜,引起眼睛的不適和發炎反應。另外,陽光反射便會增加眼睛接收到的光線強度,讓眼睛疲勞、視覺模糊的狀況加劇。報導指出,「雪盲症」的典型症狀為眼睛刺痛、灼痛、畏光、流淚、眼睛痙攣、發癢、異物感等等,嚴重時會出現視力模糊,甚至有短暫性失明,而這種症狀通常在長時間觀雪後1至2小時出現,並會在1至2天緩解,視力也會自然恢復。而毛醫師也提醒,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曾經得到過「雪盲症」,再次患病的症狀將更嚴重,並可能讓視力逐漸衰弱,引起長期的眼睛疾病,嚴重則可能永久性失明,因此建議民眾在雪地配戴太陽眼鏡,或使用遮陽帽、面罩,以減輕眼睛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