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副作用
」 疫苗 副作用 新冠疫苗 莫德納 新冠肺炎被低估的新冠2/疫苗不打嗎?確診後失智風險增8成 「腦霧」讓智商降6分
你打了幾劑新冠疫苗呢?隨著疫情爆發進入第4年,部分民眾對接種疫苗感到疲乏,黃振國醫師向CTWANT記者透露,新冠病毒變異的速度非常快,一定要隨時更新疫苗才能因應,也有民眾擔心疫苗副作用,最新研究顯示確診新冠會增加8成失智風險,且會傷害認知功能,最多會讓智商下降6分,權衡利害之後建議還是接種疫苗較有保障。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罹患糖尿病多年,屬於新冠重症的高風險族群,他曾透露自己為了預防感染,因應病毒變異,至今已接種9劑新冠疫苗,他建議民眾不必計算打了幾劑疫苗,該打就打,才能保護自己的健康。「病毒是難以預測的!」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振國表示,新冠病毒至今仍持續變異,目前流行的變異株為JN.1以及其子代變異株,如KP.2、KP.3等,跟先前的XBB變異株已有40個變異點,差異相當大,所以就需要更新疫苗。黃振國說,10月即將開打的JN.1新冠疫苗,不僅可以預防JN.1病毒株,對於KP.2、KP.3也具有交叉保護的效果,因此無論過去有無接種新冠疫苗,都要記得接種最新的JN.1疫苗,以更新抗體,確保體內有保護力。黃振國醫師表示,新冠病毒持續不斷變異,建議民眾應適時更新疫苗,才能增強保護力。(圖/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提供)但仍有許多民眾擔憂疫苗副作用如心肌炎,根據疾管署數據,心肌炎主要出現在12至17歲的男性接種BNT第二劑後,發生率約為百萬分之126.79,與國際間報告的數據相近,屬於罕見的不良反應,而確診後的心肌炎機率反而較高。不只如此,美國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一項針對600多萬名65歲及以上新冠肺炎患者的研究顯示,這些患者確診後一年內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比對照組高50%至80%。亞東醫院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表示,新冠病毒嚴重時會導致血氧過低,腦部跟著缺氧就可能造成所謂的血管型失智症。倫敦帝國學院一項針對14萬人的研究也指出,新冠病毒可能對認知和記憶能力產生影響,尤其是感染後出現「腦霧」後遺症的民眾,記憶、推理、執行的都出現明顯退步,分析發現,曾確診但已康復的人,IQ測驗分數與比未感染者相差約3分;而新冠症狀持續超過12周的人,智商則下降6分,因此預防感染仍然相當重要。
豬瘟疫苗拔針屆滿一年 農業部今向WOAH申請「豬瘟非疫國」將成亞洲唯一
今7月1日達成全國豬瘟疫苗拔針滿一年,農業部23日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申請為「豬瘟非疫國」案件資料,若順利將於2025年5月獲WOAH認定,屆時台灣將成為亞洲唯一獲WOAH認定的豬瘟非疫國,並將推動我國豬肉外銷歐、美、日等國。農業部表示,2021年起防檢署啟動各項強化監測機制,均未發現或檢出豬瘟野外病毒,研判國內豬瘟發生及傳播風險極低,經專家評估後,以穩健方式推動2023年起分階段停止施打豬瘟疫苗,並於2023年7月1日全面停止疫苗接種。近期防檢署經過專家會議,確保遞交申請案件資料滿足WOAH認定「豬瘟非疫國」的所有要求。農業部指出,若申請成功,台灣將成為亞洲唯一口蹄疫、豬瘟及非洲豬瘟三大重大疾病非疫國,對於養豬產業,不僅能降低養豬場人力及疫苗費用,還能減少因疫苗副作用造成的損失,降低豬隻飼養成本,並提升台灣豬肉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農業部也將持續輔導養豬場升級及屠宰場HACCP認證,以應對貿易自由化挑戰,並積極拓展我國優質生鮮豬肉外銷歐、美及日本等國市場,進一步提升台灣豬肉產品的海外市占率及競爭力。
長新冠症候群引發免疫系統紊亂 慢性咳嗽與感冒咳嗽治療有差別
按世衛組織(WHO)的定義,長新冠症候群是在新冠狀病毒感染後3個月內發生的一些徵候,恐怕會長達一年以上。按各國的統計,約有9大器官系統引發的10大以上的症狀,可能仍有病毒殘存、潛伏在人體某些角落,而這些病毒仍會感染某些細胞引發過度活躍的免疫反應,雖經過一段時間,急性症狀減輕,但整體的發炎尚未平復而有長期的後遺症,並可能造成後續的不健康老化及多種慢性病。可能的原因有4到6個,但比較重要的有2,一是免疫系統紊亂,炎性反應產生的不正常蛋白或病毒感染後的抗體附在細胞上使自身對抗該抗體產生症狀,另一是從休眠病毒的重新激活和病毒誘導的自身免疫反應。 新冠疫情前的門診常遇到慢性咳嗽的案例,按美國胸腔病學會的定義,咳8週以後的為慢性咳,常被醫生當鼻涕倒流、逆流性食道炎、呼吸道過度敏感反應及非典型的哮喘發作等原因,而空污或霾害危害人體是因浮懸微粒小於百萬分之一的2.5公尺之直徑的顆粒,可以進入肺泡在局部產生發炎或進入血流到肺、心、神經系統引發發炎反應,而發炎反應產生的細胞肽、自由基及極小顆粒引起的發炎反應,產生的物質循環全身引起惡性循環的發炎反應,產生更多的自由基攻擊組織細胞,當呼吸道過敏反應準備好之後,因吸入髒空氣、溫差改變、情緒反應等引發咳嗽,因一般止喘的症狀治療阻止不了發炎的繼續與加重,尤其咳嗽是反射反應,持續咳可激發該反射系統的C型神經纖維分泌神經肽(细胞肽)而致持續的發炎,稱為呼吸道過度敏感反應。哮喘的病患,呼吸道過度敏感反應必然存在,但有此反應的人不一定有支氣管性哮喘產生,故使用哮喘的治療(如擴張劑)不見得有效,治療的原則是消除發炎。目前最有效的抗發炎物質是類固醇,但因醫生患者都擔心月亮臉、水牛背、容易皮下出血及免疫力低下而不敢使用,其實在上個世紀的研究,使用治療劑量超過5天才有腎上腺的抑制作用使免疫力下降、細菌感染,按其生理分泌的高峰在早上8點及下午4點,但服用後半小時,血中濃度開始發揮作用,可維持24到36小時,因此,有效的證據不必等到5天後,以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的案例治療,只24到36小時,由氧合狀態就可得知是否奏效。2023年2月份,一位25歲女性及一位27歲女性病患,打過疫苗、確診新冠病毒感染,咳嗽尤其是夜咳,在新店某大醫院治療兩個月,仍持續咳嗽,2024年2月某天一位男性約30餘歲,也是咳嗽,在家附近的地區醫院治療咳嗽超過1個月,也是無效,3位經使用抗發炎的類固醇及抑制咳嗽有效的止咳藥水治療後,都獲得去除慢性咳嗽的效果。因此,在疫情期間,不管是新冠徵候群、疫苗副作用,和發炎有關的呼吸道過度敏感反應,都要注意抗發炎的處置,正如對 COVID-19感染的處理,不是細菌學、不是病毒學,是免疫學,最後強調的是叔本華的哲學(病毒物種間的平衡或愛人如己的宗教觀),但慢性咳嗽不以抗發炎為主軸治療,就比較難了!
她打3劑新冠疫苗「牙齒鬆脫」怒告2醫 求償400萬判決出爐
一名20歲女子於前2年新冠疫情肆虐期間,分別至2間診所施打了2劑BNT和1劑莫德納疫苗,後來卻出現了頭暈、牙齒鬆脫等副作用,因此憤而提告。對此,她指控2名醫師在知道其未滿20歲時、未經法定代理人同意就作業,已侵害了她的身體健康權,便向醫師求償400萬元。後來,台北地院則認為,由於無法證明其症狀與疫苗副作用的因果關係,判醫師免賠。據了解,該女子分別在2021年9月、2022年1月施打了BNT疫苗,後在2022年4月再打了莫德納疫苗,沒想到身體卻於今年2月開始出現問題,包括耳多有異常怪聲、皮膚搔癢、頭暈,更有牙根炎、牙齒鬆脫導致無法正常咀嚼的狀況。對此,女子認為上述病症都是施打疫苗才產生的副作用,且在施打當時她還未滿20歲,醫師是在沒有家長同意和陪同之下為她打針,並由於該疫苗未經世界衛生組織正式認證,有不良反應的可能性極高,因此決定以損害她身體健康權為由,對2間診所的醫師提告,要求負擔後續60年的保險費用、根管治療費、精神賠償等等,共求償400萬元。而2名醫生也出庭駁斥,直言該疫苗的副作用並無牙根炎,且接種後的併發症應於14天內就會出現,而該女子的症狀是在打完疫苗將近2年才有,可見與疫苗副作用沒關係。另外,醫師也提到,該女子前後3次施打疫苗僅間隔了3個月,意味著接種的迫切性為日常生活所需,認定其已經獲得家人允許,主張免賠償。經過台北地院審理,法官認為無法證明女子所稱的副作用與疫苗施打有因果關係,因此判2名醫師免賠,仍可上訴。
遇男醫師接生太害羞!保守人妻「看Youtube教學」竟生了2胎
馬來西亞一名40歲人妻諾艾西雅(Nur Asiah)近日晉升為2寶媽,且孩子都是在家中自行分娩,但背後原因並非來不及進產房,而是她過於保守,害怕由「男醫師」接生。據馬來西亞《中國報》報導,為了獲取孕婦健康手冊及確認腹中胎兒周數,諾艾西雅懷孕期間只前往私人診所產檢2次,遠遠低於正常產檢次數,更誇張的是,觀念十分保守的她,擔憂生產時碰上男醫師操刀,乾脆在家中觀看Youtube教學影片「自學」分娩方法,所幸在丈夫及家人的幫助下,2次生產均平安度過,否則若是遇到難產又無醫療人員在旁協助,後果將不堪設想。此外,諾艾西雅也不相信現代醫學,大寶、二寶自出生後從未接種過任何疫苗,只因她擔心疫苗副作用未來將影響孩子們的健康,衛教觀念與他人大相逕庭,令人啞口無言。消息曝光後,引起網友紛紛熱議,「無知真可怕!」、「現在都什麼年代了」、「外面男人太多,記得不要出門」、「我還以為發生在非洲土著還是塔利班,竟然發生在馬來西亞」、「連生孩子的錢都要省,沒事你會覺得自豪,有事的時候勒?」、「以前窮人家沒錢住院才自己接生的,她卻怕男醫生,真是無法理解」,不過也有人認為,只要母體、胎兒健康狀況允許,居家生產也不是不可行,國外就有很多類似案例。
婦忍脖子痛1年半「以為疫苗副作用」 就醫竟患甲狀腺癌
67歲的阿香姐(45年次),於民國110年,脖子開始腫痛,當初以為是注射疫苗所致,沒有太多理會,腫痛持續了1年半,她才開始積極就醫。經外院兩次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無法得到明確診斷;之後來到嘉義大林慈濟醫院,經過一系列檢查之後,確診為甲狀腺乳突癌,並接受全甲狀腺切除術,今年1月底入住同位素碘-131輻射隔離病房治療。阿香姐日前已康復出院,只須定期回診追蹤治療。女性第四大癌症 好發30~45歲根據109年癌症登記報告指出,台灣甲狀腺癌(Thyroid Cancer )名列國人第7大癌症,是女性第四大癌症,每10萬名女性中就有3,715人患有甲狀腺癌。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廖唐毅表示,甲狀腺為人體最大的內分泌腺體,用來分泌甲狀腺素,並掌管全身的新陳代謝,影響血壓、心跳、體溫及體重的變化。當甲狀腺的正常細胞變成異常細胞,並失控不停生長時,就會引發甲狀腺癌,好發於30~45之年齡層。昔曾罹二癌、曾開4大刀 家人提醒勿輕忽阿香姐說,110年打第二劑新冠疫苗,脖子就開始腫痛,一開始以為是疫苗引起的不良反應,一直忍痛1年半。直到一次與妹妹聊天,她提醒「阿香姐過去15年內,曾罹患2種癌症、開過4大刀及5次住院治療紀錄」,不可能是疫苗引起腫痛,應積極就醫尋出病灶。預後良好但易復發 需多樣化治療核子醫學科主任莊紫翎表示,甲狀腺癌雖然預後良好,但容易復發而需要多樣化的治療。在治療上以帶有輻射線的碘-131來破壞手術難以完全清除之殘餘微小甲狀腺癌及甲狀腺組織,事後補充口服甲狀腺素維持代謝功能,如此可降低死亡率。廖唐毅醫師補充,9成的甲狀腺癌為分化良好的甲狀腺乳突癌或濾泡細胞癌,手術摘除病灶後,再針對癌細胞殘餘或轉移之虞的患者,接受碘-131治療及追蹤,平均10年存活率可達將近9成。
遭指「衛福部找專家操弄疫苗數據」 指揮中心出面回應了
近日媒體報導「衛福部找專家操弄數據 助高端補考過關」等相關不實訊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2)日澄清表示絕非事實,說明如下:1.「高端公司報告」、「某臨床單位資料庫數據分析」及「疾管署大數據資料庫統計分析」共3份報告,為同時於「高端疫苗保護效益專家審查會議」上提報,做為審查資料,其中疾管署之分析報告,已先經專家同意於會中提報,非臨時補件。2.有關媒體報導疾管署操弄數據部分,疾管署所提報告為疫苗保護效益,與其他國家做法相同,非該醫師所稱疫苗副作用之數據,兩者無法互相比較,不應混為一談。3.疾管署所提分析報告全由疾管署同仁完成,並無署外人士協助。
防疫太好也不行!「免疫負債」來襲 醫示警:各種呼吸道病毒將反撲
行政院長蘇貞昌29日表示,10月13日將再擴大國境開放,正式實施入境免居隔0+7。不過台大小兒部感染科醫師呂俊毅卻示警,雖然台灣在近3年的新冠疫情防疫中做得很好,但也造成「免疫負債」(Immunity debt)的危機,也就是國民抵抗各種病毒的免疫力因為接觸變少而普遍下降,因此今年冬季,估計有9成以上的機率發生「各種呼吸道病毒的反撲」,最嚴重可能會造成新冠、流感,還有其他病毒的多重流行,其中抵抗力弱且容易變成重症的幼兒風險最高。疫情期間各種防疫措施和疫苗施打的普及,除了讓新冠疫情趨緩之外,也讓流感在過去2年幾乎絕跡,但世界衛生組織(WHO)近期卻示警,由於人類抵抗流感病毒的免疫力正因減少接觸而普遍下降,因此一旦流感病毒大爆發,恐提高感染率,甚至更容易讓兒童、老人及慢性病等高風險族群引發重症。對此呂俊毅指出,所謂「免疫負債」就是當防疫做得很好時,會減少人體暴露在流感或其他病毒下的機會,因此體內相對應的免疫力也會下降,一旦接觸到病毒後就更容易遭到感染,發病症狀也會更顯著,甚至提高引發重症的機率。呂俊毅提到了國內的隱憂,由於國人過去已累積了2年的免疫負債,加上近期邊境開放、防疫管制措施鬆綁,還有民眾心態放鬆,活動較不受疫情影響,導致今年冬季可謂具備各種病毒流行的條件,估計有9成以上會引發各種呼吸道病毒反撲。其中,新冠疫苗施打率不高,且抵抗力較弱的幼兒族群將成為最大受害者,屆時恐將面臨新冠及流感雙病毒夾擊的危機,建議家長應盡快帶幼兒接種疫苗,提高對抗病毒的保護力,避免發生重症。至於流感疫苗方面,呂俊毅也常遇到家長會擔心疫苗副作用,而不願讓幼兒施打流感疫苗,但其實年紀愈小的孩子代表抵抗力也愈弱,若不透過疫苗提高免疫力,感染病毒後反而更容易發展出肺炎、心肌炎、腦炎或續發性細菌感染等重症症狀,因此家長一定要特別注意。
揭秘「mRNA疫苗」有害人類免疫系統? 專家:沒足夠證據
近期一份論文指出,mRNA疫苗竟會侵害人類先天免疫系統與免疫記憶功能,這意味著人體保護力將大幅下降,病毒更容易找上門。不過,根據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詢問包括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兒童感染症專家邱政洵,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長張文震等專家,均指出這份論文在mRNA疫苗及免疫力間「無法確立因果關係」,證據也相當不足,而過去mRNA技術也曾用在其他疫苗或藥物開發,但截至目前,也沒有任何證據指出受試者罹癌率增加。人體存在先天免疫系統、後天免疫系統兩種防禦機制,且2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其中,後天免疫系統中的T細胞與B細胞扮演抗敵要角,當病毒入侵體內並遭到感染後,細胞隨後會產生「免疫記憶」預防重複感染,免疫系統也可以在下次行動中更快速啟動。另外,先天免疫系統的機制非常簡單,就像是一道可以阻止病毒進入體內的屏障,是人類的最佳守門員。然而,當人體遭到病毒入侵時,受到感染的細胞會分泌干擾素,進一步「觸發」免疫系統開始工作,發揮對抗病毒的作用。干擾素分為3大類別,其中I型干擾素是最重要的干擾素,可防止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癌症。據麻省理工學院(MIT)的一項研究發現,mRNA疫苗會破壞「I型干擾素」訊號傳遞。科學家表示,施打疫苗之所以可以減輕病狀,很可能是因為干擾素作用減少,以至於沒有「觸發」抵抗訊號,長期已往恐會導致更嚴重疾病的發生。不僅如此,科學家擔憂,先天免疫系統屏障變得脆弱,也間接導致後天性免疫T細胞、B細胞跟著減弱。此外,荷蘭科學家表示,在接種疫苗過後的幾週內,T細胞活性降低、發炎反應增加,代表著人們的免疫系統可能面臨「故障」的危機。嘉義長庚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林靖麒向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明,MIT這篇論文主要整理了各文獻中所報告的疫苗副作用,再利用美國的VAERS(疫苗副作用通報系統)進行數據分析,分析結果顯示文獻中的副作用與美國通報的VAERS吻合。這篇研究同時引用其他基礎免疫學研究,試圖說明這些副作用都是mRNA疫苗影響免疫系統造成。但是,一來數據來源未經過醫師診察,不一定能反映真實狀況,再來,此研究的研究方法無法確立疫苗與通報資料之間的因果關係。林靖麒直言,目前接種疫苗已知的風險,短期風險包括過敏、青少年心肌炎、心包膜炎等,長期風險則有待五年、十年後的研究與觀察,才有證據討論。目前的證據看來,大部份民眾是適合且應該施打疫苗的。如果民眾不知道如何評估風險,可以請教家庭醫師。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顧正崙也指出,現階段並無任何證據支持該研究的論述「接種mRNA疫苗會長期影響免疫系統、干擾癌症免疫」。尤其目前全球已有數億人接種疫苗,國際也沒有觀察到接種新冠疫苗增加其他感染症發生率或接種者罹癌率提升的證據。mRNA疫苗也是相對較新的疫苗,需要更多時間觀察,科學必須講求實證,或許在若干年後會有更嚴謹、更新的研究結果可證明其可能性,但這份論文現階段就直接說mRNA疫苗可能長期破壞癌症免疫力,結論下得太快,也無法說服目前的主流科學領域。關於這份MIT論文內容,可參考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此文:https://tfc-taiwan.org.tw/articles/8174或是香港事實查核實驗室此文:https://www.factchecklab.org/20220921/
全球5.8億人大規模感染 最新研究曝新冠肺炎染疫關鍵!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至今逾2年,釀成全球5.8億人感染、600多萬人死亡。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發現,人體細胞中的蛋白激酶MAP4K3(又稱GLK)是造成大規模感染的關鍵,同時也能解釋了新冠疫苗造成副作用的機制;動物實驗發現,透過調控GLK可抑制小鼠感染新冠病毒。該研究可望幫助研發或篩選新冠藥物及疫苗,開發減緩疾病症狀的新穎醫療方式。新冠肺炎病毒(SARS-CoV-2)在進入人體後,主要藉由病毒表面的棘蛋白(spike protein,S蛋白)與人類呼吸系統上皮細胞表面的ACE2受體結合感染細胞。然而,正常上皮細胞只表現低量的ACE2蛋白,卻在感染後迅速誘發急性嚴重的呼吸道症狀,若能找出病毒快速傳播的機制,就有機會找到降低傳染的方法與策略。國衛院免疫醫學中心特聘研究員譚澤華與助研究員莊懷佳團隊研究發現,受新冠病毒感染細胞中的蛋白激酶MAP4K3 (又稱GLK)表現量較正常細胞多,且GLK高量表達的上皮細胞比例,與疾病嚴重度呈現正相關;經小鼠實驗證實,該感染機制正是新冠病毒可大幅感染的關鍵,同時也能解釋新冠疫苗造成副作用的機制。研究團隊分析新冠肺炎病患檢體的單細胞RNA定序結果,意外發現新冠病毒進入宿主上皮細胞後,棘蛋白會誘發蛋白激酶GLK高量表現;接續運用蛋白質體學、各種生物化學實驗證實,過量表現的GLK會磷酸化ACE2蛋白,使ACE2躲過泛素酶UBR4的泛素化降解機制,造成細胞表面的ACE2蛋白穩定增加。同時,GLK過量表現誘發裝載著ACE2蛋白之胞外小體(exosomes)釋出,傳遞予其他原本ACE2表現量不高的細胞,這些接收了ACE2蛋白的細胞更容易被新冠病毒所感染。研究人員分析新冠肺炎病患的血清檢體,也發現GLK磷酸化的ACE2蛋白以及裝載著ACE2蛋白的胞外小體大幅增加。這些研究成果證實,蛋白激酶GLK過量表現是新冠肺炎致病機轉的關鍵因子,同時說明了新冠病毒快速引發臨床症狀且容易傳播的原因。小鼠動物實驗亦發現,當利用GLK小分子抑制劑(verteporfin)可調降細胞表面ACE2蛋白量,並降低ACE2胞外小體的產生,進而成功抑制小鼠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率;而verteporfin與其它可調控GLK及ACE2相關之藥物,皆具潛力成為抑制新冠病毒感染之候選藥物。此外,該研究成果可進一步解釋新冠肺炎引發嚴重發炎反應以及新冠肺炎疫苗產生副作用之機制。新冠肺炎疫苗的主要成分棘蛋白也可能會刺激誘發免疫細胞產生過量GLK,而導致強烈的發炎反應,造成疫苗副作用。
病毒之戰3/鞋子別踩進家門!做好5件事預防猴痘 專家:不要只靠疫苗
台灣已於6月23日將猴痘列入第二類法定傳染病,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表示,猴痘與天花病毒同屬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所以若有接種天花疫苗(牛痘),就具有一定的預防能力,由此推算年齡小於43歲以上的民眾,都沒有保護力,因為台灣在1979年就停止天花疫苗的注射,原因是當時天花已經幾乎絕跡。由於台灣已經出現第一例猴痘境外移入案例,外界也開始關心疫苗問題,疾管署長周志浩6月24日表示,我國已有第一代天花疫苗,但屬於活性疫苗,所以接種後的副作用較嚴重,目前規劃作為戰備使用,現在正在進行第三代天花疫苗及抗病毒藥物的採購事宜,改良後的第三代疫苗副作用比較小,目前具體的採購數量在洽談中,最晚一定會在年底前買到。周志浩透露,第三代天花疫苗初步規畫提供給照顧猴痘患者的醫護人員、患者密切接觸者以及實驗室人員等3類對象施打。由於猴痘在短短約1個月的時間,就在全球各國家擴散,紐約市因此宣布開打天花疫苗,不過目前只針對高風險族群接種,以目前案例來看,男同志似乎佔比較高,許多同志族群因此擔心被貼上標籤。張凱音說,其實只要是性接觸都有可能傳染。至於未來哪些人需要接種天花疫苗?張凱音說,目前尚未可知,需要再觀察一陣子,才會知道哪些人是高風險則群,不過以目前的情況來看,一般民眾應該不需要接種天花疫苗。台大急診醫師李建璋則認為,想要預防猴痘進入社區,啟動邊境檢疫最要緊,從疫區歸國的民眾若是發燒,或是身上出現紅疹都要主動通報與檢驗隔離,並且疫調。另外,除了醫護人員,李建璋建議前往疫區旅行的民眾、或有高風險性行為者,都要接種天花疫苗。他提醒,有了新冠經驗,這一次猴痘一定要超前部屬。疾管署6月25日也公布猴痘隔離處理、疫調及接觸者追蹤指引,未來依據情境,把接觸者匡列處置分成高、中、低風險,也呼籲民眾返國入境時如出現發燒、皮膚病灶如紅疹、丘疹、水泡或膿疱等疑似症狀,應主動告知航空公司人員及機場港口檢疫人員,並儘速就醫,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猴痘病毒與天花病毒同屬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根據葡萄牙研究顯示,目前已有多達50種遺傳變異,突變速率是先前的6至12倍之多。(圖/WHO提供)至於一般民眾,張凱音表示,只要維持現在防範新冠肺炎的方式,例如戴口罩、勤洗手等,就可以預防猴痘傳染了。毒理專家招名威也認為,一昧期待猴痘疫苗與藥物是錯誤的,因為猴痘是接觸性為主的疾病,他建議戴好口罩、勤洗手、減少不必要的身體接觸,同時區分室內外鞋,回家就洗澡換衣服,不要把外面病毒踩回家中,做好上述5件事就能預防猴痘。張凱音說,台灣出現首例猴痘之後,許多民眾紛紛前來詢問能否接種水痘疫苗,事實上猴痘、水痘根本不是同一種疾病,無論是疫苗或抗病毒藥物都不一樣,所以無法替代使用,呼籲民眾千萬不要「病急亂投醫」。如果不幸感染猴痘,目前以輸液治療與維持營養等症狀治療為主,多數患者都是輕症,身體會慢慢恢復健康,若屬於重症者則須使用抗病毒藥物Tecovirimat、Cidofovir、Brincidofovir或是注射針對天花病毒的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VIGIV)來治療。
打首劑莫德納「6週變光頭」!長髮正妹心碎喊:要為自己找真相
接種新冠疫苗常見的副作用有頭痛、發燒、疲倦、肌肉痛等不良反應,但一名27歲女子琪琪,在1月7日施打第1劑莫德納後,居然在一個半月內頭髮全掉光,她認為嚴重落髮跟疫苗副作用有關,也去通報疫苗接種嚴重不良事件,並難過的表示:「我不在意補助,而是要給我交代」。琪琪昨(27)日在臉書社團「爆料公社公開版」傾吐自己的落髮經驗,文中表示,她是一名疫苗受害者,並訴說著掉髮過程的傷痛是旁人所無法體會的,同時琪琪也希望藉由自己的經驗分享,能幫助更多的受害者走出陰霾。網友也在PO文底下留言,為她加油打氣,「沒了秀髮一樣看得出是個美女」、「祝妳早日康復」、「還是很漂亮,加油」。琪琪也接受YouTube頻道「不再沈默·無懼之聲 Unmuted Channel」訪問,透露自己打完第一劑莫德納疫苗後,頭髮卻在兩、三週開始狂掉,而且每次洗完頭,頭髮都是一大把一大把的在掉落,一個半月後,原本一頭亮麗的長直髮,也成了光頭。琪琪也說明,一開始以為是壓力導致所以去看了精神科,但精神科醫師認為她掉髮太過嚴重,要她轉診皮膚科。皮膚科醫師診斷後表示可能是營養不良,讓她先服用類固醇治療。但琪琪認為掉髮原因不太可能是營養問題,詢問醫師是否為疫苗副作用,醫生也表示無法斷定,讓她不要再施打第二劑疫苗。短短時間內就掉光頭髮,琪琪認為可能是疫苗副作用,因此她在3月24日去通報疫苗接種嚴重不良事件,並取得「疫苗接種嚴重不良事件通報紀錄」。琪琪直言,不在意有沒有獲得補助,在意的是能否有個交代。她也坦言身邊有朋友打BNT掉頭髮,甚至有朋友年紀輕輕施打第三劑後就逝世了。琪琪將自己的遭遇發布在網路上,安慰同樣因打疫苗而掉髮的人,並且呼籲更多和她一樣受苦的民眾可以站出來,為自己討個公道。
第四劑疫苗打這個 醫曝感受差別很大:手臂紅腫痛的感覺都沒有
指揮中心日前宣布,醫護人員可評估自身風險及意願後接種第2次追加劑(第四劑)。中山醫大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透露,第四劑疫苗選擇高端,目前接種超過48小時,手臂紅腫痛的感覺都沒有,若可以選擇,以後會優先選擇傳統蛋白質疫苗。謝宗學25日在粉專《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表示,忍不住抱怨一下,這次台中市65歲以上長者第四劑疫苗的安排真的不好,前三劑疫苗帶媽媽到接種站時,人潮稀疏、等待時間只需10-20分鐘,這次一進到接種站看到如貪吃蛇般的人龍,彷彿到了前陣子台北市的疫苗接種站,判斷可能要在室內不通風的環境中等待2小時以上,立馬帶媽媽離開,不想增加群聚感染的風險。他透露,自己本來不太想接種第四劑疫苗,但看到身旁同事一個接一個染疫,擔心萬一自己確診兒童急診的班表將崩盤無人可上班,又擔心接種第2次莫德納追加劑不舒服症狀導致無法上班,所以第四劑疫苗選擇高端,隔天繼續正常上班。謝宗學說,「到現在接種超過48小時了,連手臂紅腫痛的感覺都沒有,若可以選擇,我以後會優先選擇傳統蛋白質疫苗,感受真的差別很大。」至於很多人詢問,有無讓孩子接種疫苗,謝宗學認為,要不要接種疫苗是自己的決定,跟旁人一點關係都沒有,目前科學證據是接種疫苗利大於弊,再加上台灣人容易急性腦炎的「特殊體質」,目前想不到不讓孩子接種疫苗的理由。他指出,世上沒有無風險的選擇,疫苗副作用和染疫後重症、腦炎的風險,自己比較在意後者,所以選擇接種疫苗,在台灣,不會有人強迫孩子接種疫苗,家長只要想清楚風險和利弊,做出選擇就好了,未知的風險無人可以預期,真的只能接受。
北市釋7.6萬劑受「0+7上路」催出打氣 半小時破萬人預約
隨著確診數增加,指揮中心雖將匡列隔離者縮到僅限同住家人,但衛生單位還是人力吃緊,因此指揮中心16日宣布,只要打過3劑的民眾(約64%1466萬名),一旦遇到家人確診,也不用3天居隔,快篩陰就可出門,自主防疫7天,也就是17日起「確診者同住家人,只要完整接種3劑得採免居隔的『0+7』政策」。台北市第12期疫苗預約系統,17日上午9點開放預約,共提供7萬6252劑總預約量,其中包含政府所採購的首批成人BNT疫苗。而系統開放30分鐘已預約完成1萬172人,其中BNT疫苗更佔一半以上,開放不到3小時接近中午,1萬611劑BNT更是全數預約額滿。副市長蔡炳坤指出,北市疫苗預約系統第12期今日上午9點起開放預約,提供莫德納疫苗6萬2751劑,其中包含6525劑供6-11歲兒童接種,BNT疫苗1萬611劑,及高端疫苗2890劑,共計7萬6252劑總預約量。蔡炳坤繼續表示,由政府所採購的首批成人BNT疫苗185.7萬劑9日來台,北市率先納入疫苗預約系統,提供12歲以上預約第1、2劑以及18歲以上追加劑,與莫德納疫苗不同的是「全劑」接種,至於12到17歲青少年追加劑接種,將另行規劃安排。蔡炳坤分析,Moderna 與BNT都屬於mRNA疫苗,同樣受到民眾的青睞,只因Moderna 疫苗一直都有,接種者眾。至於BNT疫苗只有去年鴻海、台積電與慈濟等三個民間團體所送1500萬劑,打完後就空缺到現在,顯見很多人等待已久,才會快速額滿。沒想到起0+7政策才剛要上路,下已有對策,台大前兒科醫師、YouTuber蒼藍鴿在「蒼藍鴿的醫學天地」臉書寫道,「醫學上,因為自身疾病而不能打疫苗的人占非常少數,通常患者走出診間的結論就是「醫生說我有XX病,不適合打疫苗。其實只是自己不想打而已」,然而就在指揮中心宣布最新的隔離政策後,「又有一堆人衝來打疫苗了」,當天下午晚上疫苗診直接爆量,讓蒼藍鴿有感而發,「原來隔離3天比『疫苗副作用』可怕的多,看來所謂的疫苗副作用真的還好」。蒼藍鴿就感嘆,「相較於疫苗副作用,隔離3天可怕多了」。台大前兒科醫師、YouTuber蒼藍鴿感嘆在指揮中心宣布最新的隔離政策後,「又有一堆人衝來打疫苗了」。(圖/翻攝自臉書)
英媒警告台灣抗疫「2點缺陷」 恐有大量死亡病例出現可能
台灣本土疫情近期爆發,每日新增確診數從數百迅速上升到數萬水準,雖然由於Omicron病例多為輕症,指揮中心因此決定緩步走向「與病毒共存」道路,不過英國《每日電訊報》指出,由於「弱勢群體天然免疫力低」且「疫苗接種率未盡理想」,台灣恐怕會有「大量死亡案例出現」。台灣過去以嚴格的邊境管制措施,以及長時間隔離達到「+0」佳績,不過英國《每日電訊報》6日報導指出,台灣面對Omicron病毒,決定走上與中國不一樣的道路,轉而將目光投向韓國和新加坡,想走向減少防疫限制,同時保持較低的因疫死亡率,不過專家警告,在短短幾週內,台灣每日新增數從數百例上升到數萬例,而由於「弱勢群體天然免疫力低」,加上疫苗接種率不理想,台灣恐怕「在夏天以前引發前所未有的死亡率」。報導引述計算生物學家倪誠志(Chase W. Nelson )的說法,台灣目前單日確診數每天以15%至20%的速度成長,最高可能達到每日20萬人確診高峰,而台灣面臨最大的挑戰之一在於,還有15%的人口目前未接種疫苗,其中有21%的75歲以上族群,由於擔心疫苗副作用而拒絕接種疫苗。根據《天下雜誌》上個月分析,如果台灣的疫苗接種率持續沒有上升,大約會有2.2萬名老年人因此死亡,這是根據香港的死亡率計算得出的數字。「我認為台灣在一些事情上做得對,而在一些事情上做的比較差」,倪誠志指出,使用清零策略對抗Omicron並不可行,上海就是證明,台灣因此走上開放戰略,衛福部因此將入境隔離時間縮短至7天,不過「台灣解封太快同時未能提前告知民眾他們為此做了什麼準備」,因此給人「邊做邊改」的感覺,反而造成許多困惑,倪誠志表示「我認為就戰略而言,這不是明智之舉」。倪誠志同時指出,台灣的檢測能力已經被推到極限,「檢測能力正在被超越,醫院開始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不堪重負的跡象。我認為這意味著可能導致很多人不幸死亡」。報導接著引述台大公衛學系陳昌全教授說法,指出台灣目前的防疫政策有2個主要缺陷,其一就是未能為12歲以下兒童準備足夠的輝瑞BNT疫苗;儘管台灣已經在上個月批准莫德納疫苗用於6至11歲兒童,採取與英國、歐盟相似標準,但由於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對此作法感到猶豫,也讓許多台灣的父母對莫德納疫苗失去信心。其次,與新加坡不同,台灣並未及時提供民眾「醫療初級保健」能力,也沒有讓公眾做好足夠的自我隔離和在家自我治療的準備,相反地,新加坡從去年夏天將新冠肺炎視為流感,就開始轉變提前做了很多基礎工作,譬如為留在家中的人們提供適當和及時的遠程醫療諮詢、視訊看診等,通過此措施,新加坡得以保持重症監護能力,同時也「沒有兒童死亡」。
家長憂疫苗副作用…「不打又怕感染」吐為難心境 重症醫1句話破盲點
本土疫情持續延燒,指揮中心近日開放6到11歲兒童接種莫德納疫苗,每劑0.25毫升,為成人劑量的一半,需施打2劑, 2劑施打間隔28天,但仍有不少家長心存疑慮,擔心孩子出現副作用。對此,重症名醫陳志金在臉書PO出和某位家長的對話,對方擔心小孩打了疫苗有副作用,不打又怕感染,自己只好用1句話開導。陳志金日前在臉書發文,只見該位家長抱怨「打了,我擔心有副作用,不打,我又擔心會被感染,真的很為難!」他回覆,「你有沒有想過,這兩種情況,你的『擔心期』有多長?」對方聽完後坦言「沒有耶!」陳志金再度詢問「打了,你會擔心多久?」家長思考半晌後回應,「前一兩天吧?」陳志金接著說,「最多最多,再擔心到兩個禮拜,你應該就不會再擔心了吧?」家長認同表示「差不多就這樣。」醫師再度反問,「不打的話,擔心被感染,你會擔心多久?」對方直言「就一直擔心到疫情結束啊!」他不客氣質問「幾個月?半年?」家長這才茅塞頓開,直言「可能很久吧?然後還要非常非常小心防範… 謝謝你!這個是我之前沒想到的點。」貼文引發討論,不少網友留言「這讓我想到之前所學的公衛發展史~疫苗的預防效果及風險分析確實是兩面刃,但如果說接種疫苗跟戴口罩、勤洗手是一樣重要,那就必須好好思考該如何自我保護了」、「有道德良知的醫生,應該告知現在國際期刊上的論文及醫療專家學者怎麼看COVID-19 疫苗」。
兒童新冠疫苗將開打…兒科醫學會籲「別挑廠牌」 5大理由曝光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建議,推動6至11歲兒童族群接種莫德納疫苗,接種劑數為2劑,間隔12週,接種劑量為成人劑量之一半,接種作業可視家長與幼童接種意願,由地方政府衛生局指定疫苗合約醫療院所及安排校園接種。BNT新冠肺炎疫苗也即將能夠使用於此年齡層孩童,劑量為成人的三分之一。對此,臺灣兒科醫學會表示支持。臺灣兒科醫學會指出,在Omicron變種為主的流行時期,兒童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人數和比例都增加,雖然症狀仍比成人輕微,不過仍有導致嚴重需住院或之後產生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PIMS-TS/MIS-C)的情況。6-11歲兒童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可減少本身感染、重症或併發症與死亡的發生,並降低疾病防治措施(如停課)對於兒童受教權及生理、心理發育之影響,且減少疫情傳播至家人或其他年齡層民眾的機會。醫學會提到,目前世界各國已授權使用於此年齡層的新冠肺炎疫苗主要就是莫德納和BNT兩種mRNA疫苗。在臨床試驗都呈現充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證據。試驗顯示副作用嚴重程度多為輕度至中度,約1-3日內可緩解;受試個案無嚴重不良反應。注射部位反應為六至九成,多屬輕微;疲勞、頭痛約二至六成;皆以第二劑較多。發燒在第一劑小於百分之五至十,但第二劑可達二至三成;一半不超過攝氏38.5度,罕有超過40度的。總體反應較青少年和成人族群輕,但發燒可能略多。對於局部腫脹、疼痛,可使用冰敷緩解,發燒時若未伴有其他危險跡象,可給予退燒藥或請兒科醫師診察處理。醫學會說明,mRNA疫苗副作用方面,較讓人擔心的心肌炎和心包膜炎,在大規模施打的國家顯示極為罕見,且明顯低於青少年的發生率。此外,美國的資料顯示,5-11歲男性幼童感染COVID-19後出現心臟方面症狀之風險,為接種疫苗者之4.4倍;美國、英國及澳洲兒童染疫後死亡人數,為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後通報心肌炎人數之2-10倍。顯示在目前處於社區流行時期,接種疫苗益處大於染疫後風險。醫學會強調,目前仍無大規模直接比較莫德納和BNT疫苗孩童接種的研究報告,但由發表的試驗結果看來,前者產生的抗體濃度略高,輕中度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也略高,但並無很大的差異,因此並不建議要特別選擇那一種廠牌的疫苗。醫學會建議,接種疫苗利大於弊。但家長若對於疫苗仍持高度疑慮,並不會強制要給孩童接種。因mRNA疫苗通常第二劑反應較大,也可考慮先接種一劑,再觀察後續。不過,有潛在慢性疾病的兒童感染新冠肺炎,演變為重症或產生併發症的風險較高,應儘早接種新冠肺炎疫苗,並完成建議的接種劑次。
12歲以下確診佔比14.4% 小兒科醫師勸「4類型兒童」該打疫苗
今天新增8822例本土病例,指揮官陳時中更宣告「明天應該單日就會破萬例」,兒童COVID-19疫苗預計5月2日開打,目前可選莫德納(Moderna)疫苗兒童劑量,輝瑞BNT疫苗則預計本周簽約。指揮中心也公布今年以來各年齡層確診者的人數與佔比,截至4/26,0~6歲有2558人確診,佔整體確診的7%;7~12歲有2691人,佔比則為7.4%;換句話說,12歲以下共有5249人確診,佔比為14.4%,似乎沒有想像中低,因為綜觀所有年齡層中佔比最高的19~29歲,也不過是24.2%。數字公佈之後,到底打不打兒童疫苗?相信讓許多家長更加天人交戰,小兒科醫師陳敬倫在臉書發文表示,近來家長陸續收到兒童新冠疫苗接種同意書,不少人問他是否該給孩子打疫苗。他表示「疫苗嚴重副作用的機會很低」,特別5至11歲孩子罹有糖尿病、先天心臟病、慢性肺病、肥胖等4種危險因子時,「打疫苗絕對是利大於弊,完成疫苗施打可以明顯減少重症死亡,所以建議儘快完成疫苗施打、不挑廠牌」。但如果是健康無慢性病的孩子,而且家中大人都打好打滿疫苗,陳敬倫說,「染新冠肺炎的重症死亡機率比打了三劑疫苗的成人還低」;就看家長比較擔心什麼,擔心染疫重症就儘快打疫苗,擔心疫苗副作用多一些,就選擇你信任的疫苗。他認為,家長不用過度擔心孩子,反而沒打疫苗的長輩,染病死亡率可以高達20%,所以儘快帶家中長輩去完成疫苗接種比較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