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病毒
」 皮蛇 疫苗 病毒 帶狀疱疹 糖尿病83歲糖友染皮蛇「右手肌肉竟萎縮」 醫籲接種4大疫苗預防
83歲的陳爺爺罹患糖尿病多年,某天洗澡時他感覺右側胸部皮膚又紅又癢,隔天起床就發現大片皮疹從右前胸蔓延到後背,還起了水泡。起初他並不以為意,以為是困擾已久的濕疹又發作了,經塗抹治療濕疹藥膏仍不見好轉,患部還會又刺又痛,只要抬起右手拉扯到患部就會感到劇烈疼痛,忍了快一個禮拜才在家人陪同下就醫,經醫師診斷是感染帶狀疱疹惹的禍!糖尿病衛教學會秘書長李淳權醫師說明,帶狀疱疹俗稱「皮蛇」,是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再活化的表現,此種病毒初次感染時會引發水痘,並潛伏在背根神經節或腦感覺神經節中,直到再度活化引發帶狀疱疹。根據台灣研究統計,每個人終其一生會罹患帶狀疱疹的機率高達32%,即每3人就有1人可能罹病。發病後不只皮疹、發癢、起水泡,引發的神經痛更是讓人痛不欲生。研究指出,即使皮膚表面的急性症狀消失,疱疹後的神經疼痛仍會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之久,常令患者痛不欲生。值得注意的是,曾得過帶狀疱疹者,仍可能再度復發,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更被許多患者形容「比生產痛還要痛」。罹患帶狀疱疹的高風險族群包括50歲以上成人、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腎臟病、心血管疾病、免疫不全者、生活壓力大或作息不正常、曾感染過帶狀疱疹。李淳權秘書長指出,一般來說,帶狀疱疹只要好好處理,在皮疹發作後72小時內投予抗病毒藥物,就能有效抑制病毒增殖、減輕神經疼痛,通常可在五週內痊癒,但免疫力較差的病人所需時間會比較久。像本身是糖尿病友的陳爺爺就因延誤治療,儘管確診後馬上投藥,皮膚症狀仍持續了一個多月、疱疹後引起的神經疼痛更是拖了超過半年才逐漸好轉,因為老年人易患肌少症,即便藥物治療後皮膚症狀恢復,仍留下右手肌肉萎縮無力的後遺症,握力至今仍無法完全恢復,症狀就像中風過的病人一樣,連握筷子都顯得吃力。李淳權秘書長說明,根據患者自述,發病後不僅身體又刺又痛,奇癢難耐,還會因為身上的紅疹、水泡,連穿衣服都感到無比劇痛,半夜也經常因為壓到患部而痛醒、無法翻身、睡都睡不好、無時無刻都像是被火燒般疼痛,連帶導致爺爺食慾不振、鬱鬱寡歡,治療期間使用了各種不同強度的止痛藥還是無法改善。李淳權秘書長強調,發疹期間,愈早使用抗病毒藥物愈有效,提醒民眾,若有症狀務必盡快就醫,以免留下不可逆的後遺症。國內研究指出,五分之一的帶狀疱疹患者為糖尿病患。對此,李淳權秘書長解釋,糖尿病患者因慢性高血糖的關係,會使免疫系統功能下降變差,除了容易受到其他病毒、細菌感染,且隨著免疫力降低,若體內有潛伏水痘-帶狀疱疹病毒也容易再度激活,進而引起帶狀疱疹。糖尿病患者罹患帶狀疱疹的比例是一般人的2倍,且疱疹後神經痛的風險也增加50%,若不幸感染,可能導致血糖控制惡化,並引發心血管疾病或視力問題等併發症。此外,罹患帶狀疱疹容易造成血糖急速升高,惡性循環下去,也容易出現嚴重併發症,根據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罹患帶狀疱疹後住院率比一般人高出超過六成,顯示帶狀疱疹對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威脅不可小覷。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2024年至2026年世界糖尿病日主題為「糖尿病與健康(Diabetes and well-being)」,提醒糖友關注身體、心理及社會健康。李淳權秘書長表示,響應國際糖尿病聯盟(IDF),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持續推動「健康生活」,呼籲糖友保持良好健康作息及運動習慣、均衡飲食、積極接種四大疫苗(流感及新冠疫苗、肺炎鏈球菌、帶狀疱疹),透過日常保健及接種疫苗,提升防禦力。
染新冠致免疫力下降 40歲男菜花反覆發作「醫3招助改善」
「每天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檢查菜花有沒有復發。」一句話道盡許多菜花患者的無奈。顧家醫療總院長顧芳瑜表示,雖然菜花治療並不困難,但其反覆發作的特性卻常常困擾患者,讓他們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顧芳瑜曾收治一個案例,是位40歲改車行老闆,因為過去曾有過幾次不安全的性行為,後來在感染新冠肺炎後,可能因為免疫力低下讓潛伏在體內的HPV以及疱疹病毒雙雙發作。雖然曾使用口服抗病毒藥以及雷射手術治療,但只要遇到工作忙或壓力大,就會再次發作,平均2-3月就發作一次。於是顧芳瑜建議他完整注射三劑HPV疫苗,調整作息,並且使用一些營養品及營養點滴輔助,藉由以上3個方式,該男子目前已經維持7-8個月沒有再復發。顧芳瑜表示,想有效避免菜花反覆復發,建議患者除了遵循醫囑積極接受規律治療之外,快速增強免疫力可能更是預防復發的重要關鍵。他建議在營養品補充方面,可多補充硒、鋅及維他命E三大營養素。硒是天然抗氧化劑,幫助清除體內自由基,保護細胞健康,還能促進男性生殖健康和重金屬排毒,減少病毒的負面影響。鋅則有助促進正常代謝和皮膚健康,提升身體的癒合能力,對於維持免疫功能非常重要。而維他命E則是強效抗氧化劑,保護細胞不受損,促進血液循環與新陳代謝,提升免疫防禦力,讓病毒難以趁虛而入。但由於現代人生活忙碌,可能連三餐都沒法好好吃,遑論按時補充保健食品。顧芳瑜表示,若真的無法按時補充營養品,也可以考慮注射免疫加強點滴,其原理是直接注入營養物質,讓身體可以更快補充吸收,達到有效提升免疫力的效果。
每3人就有1人皮蛇上身 神經痛達數月「嚴重恐中風失明」
公費流感疫苗今日正式開打,為預防病毒引發嚴重併發症,政府每年也積極呼籲50歲以上、特別是慢性病患等族群及早接種流感疫苗。然而,對於免疫力較弱的高風險族群,如患有慢性腎病、糖尿病、癌症病史等,單單預防流感是不夠的,另一個常被忽略但同樣具威脅性的疾病~帶狀疱疹(俗稱皮蛇)也需格外留意。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吳至行主任指出,50歲以上、尤其免疫功能不佳的患者,不僅是流感的高風險族群,也是帶狀疱疹的高風險對象,隨著年齡增加,帶狀疱疹的感染風險會顯著提高,最高可達一般人的3.8倍,因此更應及早預防。帶狀疱疹的重症高風險族群輪廓與流感類似,皆為50歲以上、慢性病患等免疫力不佳者;吳至行指出,慢性病(如慢性腎病、糖尿病等)會影響患者免疫功能,也因此更容易罹患帶狀疱疹、流感等感染性疾病,尤其帶狀疱疹病毒平時潛伏在脊髓神經節,身體免疫力下降時易誘發。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發生帶狀疱疹機率比一般人高2倍,其他像是曾接受免疫抑制劑的腫瘤癌症患者,罹患帶狀疱疹的相對風險更為一般人的10倍。不只如此,即便帶狀疱疹痊癒,病毒也仍會在神經節潛伏,更可能併發嚴重後遺症。舉例來說,糖尿病患者痊癒後,留下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了將近50%,痛楚可能持續數天至數年,還可能提高心血管與腦血管疾病風險;血液病患者罹患帶狀疱疹則可能容易出現瀰漫性帶狀疱疹、疱疹性腦炎等嚴重後果。許多中壯年容易覺得帶狀疱疹離自己很遙遠,然而依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研究,高達99.5%的40歲以上成人體內存在水痘帶狀疱疹病毒。疾管署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台灣民眾一生中發生帶狀疱疹機率約為32.2%,等於每三人就有一人可能皮蛇上身,免疫力下降如熬夜、壓力大或換季,均可能引發帶狀疱疹發作。且根據2024最新研究,曾感染COVID-19的患者相比未感染者,帶狀疱疹風險恐增加2.16倍。吳至行提醒,帶狀疱診即使痊癒,病毒仍會潛藏在民眾體內,約一成的民眾會經歷帶狀疱疹復發,且最快兩個月內就可能再次發作,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此外,帶狀疱疹還可能造成不同器官的功能性損傷,以眼部為例;眼部周圍帶狀疱疹約占所有帶狀疱疹病例的10-15%,若未及時治療,恐導致嚴重視力受損,甚至中風與心臟病機率大增,因此及早採取預防措施格外重要。吳醫師呼籲,除了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適當紓壓外,對於中壯年及高風險族群而言,及早接種帶狀疱疹疫苗是預防嚴重後遺症的關鍵措施。因此,鼓勵高風險族群可把握公費流感疫苗施打時機,與專業醫師討論適時的帶狀疱疹預防措施;也同時提醒,特定人群(如免疫抑制者或慢性病患者)應在接種前與醫師討論,以確保疫苗接種的適當時機。
嘴唇乾裂是唇疱疹還是口角炎? 教你如何區分及治療方式
嘴角紅腫、乾裂、刺痛,到底是唇疱疹還是口角炎?一樣都是在嘴唇上的疾病,成因及治療方式卻大不相同,到底該如何區分與治療?食藥署為您進一步說明。唇疱疹和口角炎,成因、症狀各不同(1)唇疱疹:單純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HSV)感染,首次感染時不一定會出現症狀,但會潛伏在神經節裡不易發現,等待下次發作的時機。唇疱疹易發作於免疫力下降時,病程約7至15天,分為刺痛期、水泡期、潰瘍期及結痂期4階段。初期會在嘴唇邊緣小部分發紅腫脹,再形成群聚水泡,水泡破掉後進入潰瘍期,潰瘍傷口會形成結痂,待結痂掉落後慢慢癒合。(2)口角炎:可能是營養不良、細菌、病毒或黴菌感染及刺激或過敏導致,症狀包含嘴角脫皮流血、發癢紅腫、糜爛發白,有時張口會拉扯嘴角傷口而引發疼痛。與唇疱疹不同的是,口角炎不會出現成群水泡,也不具傳染力。如何治療唇疱疹和口角炎?(1)唇疱疹:發病原因為病毒感染,可在醫師指示下使用外用藥膏(Acyclovir)、服用抗病毒口服藥(Acyclovir、 Famciclovir、 Valciclovir),即早治療可緩解症狀並縮短病程。(2)口角炎:根據成因不同,治療方式也不同,若是缺乏維生素B群、鐵、葉酸引起營養不良性口角炎,可藉由補充營養素改善,也可塗抹護唇膏,保護嘴角皮膚避免過度摩擦。若是因細菌、病毒或黴菌感染引發的口角炎,則須透過醫師處方使用抗微生物藥膏或服用抗微生物藥品,幫助傷口癒合。食藥署強調,無論是唇疱疹還是口角炎,都與免疫力息息相關!尤其唇疱疹痊癒後,病毒仍會潛藏在神經節內,並在免疫力下降時活化。因此,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勤洗手、均衡飲食及充足睡眠,並搭配適度運動,維持良好的免疫功能,避免唇疱疹和口角炎有機會找上門。另外,如出現相關症狀,建議就醫並經醫師診斷後,依指示正確用藥。( 資料來源:食藥署)
病毒流行期!流感、新冠、諾羅三大病毒夾擊 公衛專家:口罩戴好
由於疫情趨緩,衛福部宣布「口罩令」在5月19日全面解禁。然而近期流感、新冠、諾羅等病毒感染處於高峰,彰化縣有醫療院所急診甚至一度滿床。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提醒,民眾出入公共場所仍不能掉以輕心,最好還是戴上口罩。據《中時新聞網》報導,衛福部疾病管制署資料顯示,實驗室病毒監測最近一週除流感病毒之外,腺病毒感染的案例也很多,其次就是COVID-19病毒,除上述幾種病毒外,其他檢出的病毒包括副流感病毒、疱疹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顯示正值多種病毒流行期。衛生局長葉彥伯表示,在COVID-19方面,彰化縣2024年累計385例重症,大多數病例都發生在3月前,雖然4月到5月感染病例已逐漸減少,但仍不能掉以輕心,尤其是最近傳染病毒種類繁多,且在高峰期,民眾除了多洗手,出入公共場所最好也能戴上口罩。另外,由於觀察到民眾對接種COVID-19疫苗的意願比過去降低許多,葉彥伯強調COVID-19病毒仍在持續變異中,新的疫苗才有防護力,高齡或合併多重慢性病民眾仍應接種疫苗預防。此外,近期有民眾參加團體旅遊、聚餐後出現上吐下瀉狀況,就醫檢驗後,發現是感染諾羅病毒。葉彥伯表示,民眾一旦有上吐下瀉等症狀,就不要再繼續旅遊行程,以免同行親友感染,且感染諾羅病毒後,嘔吐物也會有傳染性,民眾應注意衛生、小心防範。近日流感病例也不少,彰化縣員林市員榮醫院急診室醫師翁聖富指出,近日平均每日有20名病患因呼吸道疾病就醫,近期的流感以A型為主;此外,昨天有1名20多歲的女病患是因B型流感合併肺炎收住院。
8歲妹嘴破住院…醫揭「不是腸病毒」媽超驚訝 這病9成人35歲前都得過
國內腸病毒正處流行期,疫情持續上升,疾管署預計6月中會達到高峰,提醒家長持續保持警覺,留意嬰幼兒健康狀況。1名8歲女童因嘴巴破洞,從門診轉來住院,家長原以為孩子感染腸病毒,然而經過醫生檢查,發現患者嘴巴、舌頭、嘴唇全是破洞,且上下排牙齦紅腫,判斷是「疱疹性齒齦炎」,讓媽媽相當意外。彰化秀傳醫院急診兒科醫師黃士倫在粉專「黑倫醫師x健康諮詢」分享個案,近日急診收治1名8歲的孩子,患者因嘴巴破洞從門診轉來住院,自己檢查後發現女童的嘴巴、舌頭、嘴唇許多破洞,上下排牙齦紅腫,尋問媽媽孩子刷牙時是不是牙齦流血?當他說「這不是腸病毒」時,媽媽一臉驚訝地看著醫生。醫師說明,「疱疹性齒齦炎」(herpetic gingivostomatitis)是第一型人類疱疹病毒感染造成的疾病,顧名思義,疾病影響的範圍包括口腔和牙齦。雖然在青少年和成人都會發生,但多數發生於6個月到5歲的兒童。第一型人類疱疹病毒感染後,病毒會在患者表皮和真皮細胞內快速且大量複製,造成細胞崩解,最終造成黏膜組織的破壞。常見症狀包括口腔黏膜和嘴唇潰爛,口腔周圍的小水疱以及之後的出血和結痂。黃士倫透露,據統計約9成的人35歲前都被第一型人類疱疹病毒感染過。當第一型人類疱疹病毒感染發生在小孩身上時,雖然有些病人沒有症狀,但多數的小孩會有發燒,口腔潰瘍合併疼痛,胃口差及焦躁不安等情形;有些病人還會合併倦怠或嗜睡,以及局部的下頜及頸部淋巴結腫大。當從沒感染過人類疱疹病毒的小孩第一次感染第一型人類疱疹病毒時,比較會有典型的疱疹性齒齦口腔炎症狀,除了口腔潰瘍等症狀外,還會有牙齦紅腫、流血、口臭等全口的黏膜症狀,同時高燒可以長達1、2個禮拜。醫師指出,疱疹性齒齦口腔炎的傳染大多是因接觸帶原者的口腔分泌物,不管是得過第一型或第二型人類疱疹病毒,都可能復發。另外,疱疹性齒齦口腔炎在臨床上和腸病毒引起的咽峽炎(herpangina)初期不易分別,但疱疹性齒齦口腔炎會有齒齦的紅腫、出血,而腸病毒咽峽炎則不會有牙齦紅腫的現象。
香港首例人類感染「猴疱疹病毒」情況危急 37歲男患者曾遭野生猴襲擊
香港3日出現首例人類感染猴疱疹病毒個案,37歲的男性患者先前遭到野生猴隻襲擊因此感染,有關部門當天也發布新聞稿提醒市民應避免觸摸或餵飼野生猴子,以減低感染病毒的風險。香港衛生署衞生防護中心(Centre for Health Protection,CHP)3日正在調查一宗人類感染B病毒(又稱猴疱疹病毒)的個案,並提醒市民應避免觸摸或餵飼野生猴子,以減低感染病毒的風險。個案涉及1名過往健康良好的37歲男子,他因發燒及神智不清於3月21日被送往仁濟醫院急症室並入院。他隨後於該院深切治療部接受治療,情況危殆。病人的腦脊液樣本3日經中心公共衞生化驗服務處檢測後證實對B病毒呈陽性反應。根據病人家屬提供的資料及初步調查,病人於2月下旬曾到訪金山郊野公園,期間曾接觸野生猴子,並曾被猴子襲擊受傷。流行病學調查仍在進行中。中心發言人表示,上述個案是中心錄得的首宗人類感染B病毒病例,但是此類個案曾於其他地方如美國、加拿大、內地及日本發生,主要由猴子咬傷或抓傷而引起,而人傳人情況非常罕見。中心強烈呼籲市民應避免觸摸或餵飼野生猴子。發言人補充,B病毒可自然存在於獼猴的唾液、尿液及糞便等,而獼猴是香港常見的一種野生猴子。受感染的人最初會出現流感樣病徵,並可能演變為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新聞稿補充,為減低感染B病毒風險,市民應注意以下事項:避免接觸野生猴子,亦不應觸摸或餵飼牠們;若被猴子咬傷或抓傷,市民應盡快以清水沖洗傷口並立即求醫。
今年腸病毒恐大流行!醫提醒「1疾病」長很像 10大症狀曝
「今年腸病毒可能會大流行,務必小心。」小兒科醫師許志煌近日在臉書發文示警,呼籲家長應帶家中小孩施打腸病毒疫苗,另提醒有種疾病常常會和腸病毒混淆,那就是「皰疹性齒齦炎」,其主要有高燒、孩子牙齦紅腫潰瘍,輕碰就流血等10大症狀,因為和腸病毒症狀類似,初期恐無法正確判斷,因此提醒家長多加留意。許志煌醫師近日在臉書粉專《許志煌兒科診所》發文示警,「今年腸病毒可能會大流行,務必小心。如果可以施打腸病毒疫苗,預防71型感染,可以減少腸病毒重症的機率。」他還提醒「皰疹性齒齦炎常常會和腸病毒混淆,我最近在門診也時常發現。」他解釋這是疱疹病毒感染所造成,1年4季均可發病,和腸病毒感染「不一樣的地方」,皰疹性齒齦炎發作的位置,大多在口腔的前半部,同時會造成牙齦發炎,以及口腔黏膜、牙齦、舌頭、嘴唇的破損以及流血。許志煌也列出疱疹性齒齦炎的主要症狀,包括「高燒、孩子的牙齦會出現紅腫潰瘍現象,輕輕接觸就會流血,口腔潰瘍非常疼痛,無法吞咽、流口水,往往因無法進食而造成脫水的現象。同時伴有口腔惡臭,以及頭頸部淋巴腺腫大。」許志煌續稱,皰疹性齒齦炎其實可以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這一點和腸病毒支持性療法大大不同。「有時候,和腸病毒的症狀有點類似,在初期無法正確診斷,請家長們要把這個疾病放在心裡。」
剛開工又傳缺藥! 干擾素、疱疹藥告急
春節後剛開工,又傳缺藥!今年2月以來,食品藥物管理署陸續刊登公開徵求訊息,包括用於B、C型肝炎治療的干擾素、抑制疱疹病毒感染的針劑藥物、治療黴菌感染的眼藥水,以及癌症化療藥物都上榜,請有意願專案進口或製造的廠商在3月前聯繫。為保障民眾用藥權益,衛福部食藥署去年4月成立「藥品供應通報處理中心」,如接獲藥品短缺通報,經評估無建議替代藥品,就會公開徵求廠商專案進口或製造替代藥品。食藥署統計,截至去年底共接獲600多件藥品短缺通報案件,經調查有9項無替代藥品,啟動公開徵求程序。但根據西藥供應資訊平台,光是今年2月就有4件藥品公開徵求訊息。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說明,「Interferon alpha-2a注射劑型」是干擾素藥物,用於癌症、慢性肝炎治療,每年健保用量約7200支,由於國內唯一持有許可證的藥商已於110年申請註銷,自此開始公開徵求專案輸入。「Ganciclovir 注射劑型」是抑制疱疹病毒感染的針劑藥物。王德原表示,該藥品每年健保用量約5.5萬支,目前國內共有2張許可證,其中原廠藥去年5月因製造廠生產問題,有短缺供應情形,國產藥則持續生產,但近期因設備維修,可能延誤生產,因此啟動預防性公開徵求,但目前並未缺藥。「Natamycin眼用製劑」用於治療黴菌引起的瞼角炎、結膜炎及角膜炎,國內僅1張許可證,每年健保用量約200瓶。王德原說,2月1日接到廠商通知,由於國際航班因素,無法確定航運延誤時程,因此啟動公開徵求。至於癌症化療藥物「Melphalan注射劑型」,適應症為局部惡性黑色素瘤、軟組織肉瘤、多發性骨髓瘤、卵巢癌、神經母細胞瘤,每年健保用量約1800支。王德原說,該藥品僅有1張許可證,由於國外廠在109年10月開始轉廠程序,因此食藥署自110年開始持續公開徵求,目前專案進口藥物還有庫存。
肌膚麻癢刺痛要注意! 小心恐是帶狀疱疹發病前兆
當肌膚感覺麻癢、刺痛時可能會認為是蚊蟲叮咬,但隨著時間推移,皮疹的數量持續增加並擴散,這就是棘手的「帶狀疱疹」。本回就來介紹帶狀皰疹出現時的應對方式及預防的措施。只有身體單側感到疼痛時 就要到皮膚科報到只要是小時候有長過「水痘」的人就有可能得病,這種棘手的皮膚病就是「帶狀疱疹」。「水痘和帶狀疱疹病毒就是發病的原因。這種病毒在第一次感染時會引發水痘,大約一週左右就會好,但病毒並未消失,而是潛伏在神經節(神經細胞聚集的部位)裡。病毒在免疫力確實發揮功能的期間會默默潛伏,然而一旦免疫力因為任何原因而下降時,病毒就會開始增殖並重新活動,攻擊神經和皮膚,進而引發帶狀疱疹。」(上出良一醫師,以下皆同)那麼,身體會出現什麼症狀呢?「首先,身體的一側會出現疼痛感或皮疹;通常出現在胸、腹或背部。患者會在出疹的同時或前幾天開始感到麻癢刺痛,有些人甚至會感到肌肉緊繃。由於皮疹又紅又小,很容易誤以為是遭到昆蟲叮咬,但其數量會隨著時間增加,過不了多久就會擴散成帶狀。」雖然患者多以五十歲以上為大宗,但近年來,二十到三十的年輕患者也逐漸增加。這麼說來,最危險的時期就是身體狀況不佳的時候囉?「生病受傷、過勞或壓力大的時候也要小心。忙碌時還抽空打球,讓身體更累,就會有發作的危險。此時若皮膚跟衣服摩擦會出現麻癢的感覺,就要特別注意了。除此之外,有很多病例原本都以為是肌肉痠痛,後來才發現是帶狀疱疹喔。」有些病例就是像這樣因為「誤判」而導致症狀更嚴重。即使沒有出現皮疹,只要身體單側感到疼痛時,就要先到皮膚科報到。早發現早治療就是帶狀疱疹的治療關鍵,因此在皮膚開始出現症狀的三天內(72小時),就要前往就醫。接種疫苗 就能預防帶狀皰疹也就是說,過去是因為生活環境裡有帶有水痘病毒的孩童,所以成人才得以持續增加免疫力,而目前已經可以預測這樣的環境即將消失。那麼究竟該如何應對呢?「雖然保險不提供補助,但只要接種水痘疫苗就能預防。請洽詢附近皮膚科是否提供疫苗接種。」接種費用依各院而異,雖然必須自行負擔,但接種過後就不用擔心了。註解:在台灣,民國92年後出生者,年滿一歲可公費施打一劑水痘疫苗,四到六歲自費接種第二劑。13歲以上自費接種:未曾接種疫苗且未得過水痘者,應接種兩劑,兩劑間隔四至八週。60歲以上成年人可考慮自費接種帶狀疱疹疫苗。【解說】人形町皮膚科診所所長上出良一醫學博士。日本皮膚科學會皮膚科專科醫師。曾任紐約大學皮膚科研究人員,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皮膚科研究人員等,並為東京慈惠會醫科大學皮膚科講座教授。現為同大學客座教授。2014年開設「人形町皮膚診所」。近年推出《向大師學習皮膚科外用療法》(暫譯)等著作。本文出自ALBA阿路巴高爾夫雜誌第52期
48歲男不菸不酒竟罹鼻咽癌 「影像導引合併螺旋刀」重獲健康
台灣為鼻咽癌高發生率之國家,其初期症狀不易察覺,常被誤以為是慢性或過敏性鼻炎。48歲的蔡先生,5年前因脖子莫名腫大、長期鼻塞且出現複視症狀,前往亞東醫院就診,平常沒有抽菸喝酒嚼檳榔習慣的他,被確診為鼻咽癌第四期。在亞東醫院頭頸癌多專科照護團隊的治療下,蔡先生的腫瘤已經完全消失,不僅讓他擺脫了健保卡上的重病註記,更讓他重回一般民眾的生活。亞東醫院耳鼻喉部廖立人主任與放射腫瘤科謝忱希主任召集頭頸癌多專科照護團隊,共同評估最佳的治療方案,並決定採用「前導化學治療合併同步性放化療方式」為治療策略,同時運用「影像引導合併螺旋刀技術」治療。針對鼻咽腫瘤區域,實施高劑量放射治療,並搭配每日放射治療前的影像引導調教技術,確認腫瘤位置,即時修正誤差,提高原發處腫瘤與轉移淋巴結消融控制率,降低周圍重要器官的傷害。接受頭頸癌多專科照護團隊七周治療後,患者的腫大淋巴結及眼中雙影的情況完全消失。在過去5年,除了接受團隊照護,更積極參與復健課程,蔡先生的鼻咽內視鏡、磁振造影及人類疱疹病毒第四型病毒量等檢查均未顯示轉移或復發情形,腫瘤已經完全消失,鼻咽功能也恢復正常,蔡先生終於能夠取消健保卡上的重病註記,重返一般民眾身分,他激動地表示:「謝謝醫院頭頸癌團隊的用心與鼓勵,讓我戰勝癌症,我終於成功了!」台灣與中國東南沿海各省是鼻咽癌的高危險發生區。根據衛生福利部109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鼻咽癌發生率排名中,男性為第14位、女性為第20位,儘管各年齡層皆有罹癌可能,但仍以40-60歲年齡層的患者居多。謝忱希主任指出,目前導致鼻咽癌的原因尚未完全釐清,種族、地區、性別和遺傳因子都可能是潛在因素;此外,環境因子如攝取鹽漬或煙燻的食物、進香拜拜或抽菸等,也有報告指出可能與鼻咽癌相關。在鼻咽癌患者的血清中,人類疱疹病毒第四型病毒指數通常較高,然而,該病毒與鼻咽癌的確切關係截至目前仍未完全明瞭。廖立人主任表示,鼻咽癌在早期的治愈率可達90%,但因初期無明顯症狀,患者容易忽略,確診時,多已進入中後期,其症狀可能有眼皮下垂、臉麻嘴歪、吞嚥困難或聲音沙啞等。廖主任提醒,若民眾出現鼻塞、鼻涕帶血絲、耳鳴或耳塞、不明原因的脖子腫塊不退、臉部麻痺、複視或頭痛等症狀,應盡快至耳鼻喉科就診,切勿延誤。在治療方面,謝忱希主任也說明,鼻咽癌的治療方式包括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免疫治療等。針對初期鼻咽癌,常以治癒性放射治療為主,中晚期則主要採用同步性放化療或引導性化學治療合併同步放化療等方法,如同蔡先生,只要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團隊,仍然能夠獲得良好的治療結果。亞東醫院林子玉副院長表示,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和壓力是難以避免的現象,我們更應該謹慎關注自己的生活習慣,維持良好的生活環境。在飲食方面,民眾應當注重均衡飲食,避免攝取過量的高鹽、高油、高糖食物,並增加蔬果和高纖維食物的攝取。同時減少抽菸和限制飲酒,並定期接受健康檢查以保障身體狀況。
連3天發燒咳嗽…小學生「背部爬滿紅斑」 醫驚:是黴漿菌
近來天氣變化大,是感冒、流感的好發時期,加上大陸黴漿菌疫情升溫,近期台灣也傳出兒童感染黴漿菌個案,讓許多家長相當擔憂。兒童感染科醫師顏俊宇就分享病例,表示一名小學生因咳嗽、發燒等感冒症狀就診,身上還出現紅疹,結果返家不到2天,疹子就出現標靶的型態,甚至蔓延到臉部,確認是黴漿菌引起的多形性紅斑。兒童感染科醫師顏俊宇昨(7)日在臉書發文提醒,若是有咳嗽症狀加上身體出現「多形性紅斑」,要注意可能與黴漿菌感染有關,他也分享近來1起病例,表示一名小學生先有咳嗽的感冒症狀,2至3天後開始發燒、全身疲憊,四肢與身體也出現紅疹熱熱漲漲的,由於該童近期沒有皰疹病毒感染病史,因此當時醫師便懷疑是否為黴漿菌感染,於是先同時給予日舒、抗過敏等藥物治療。不料再過1至2天,該童身上的疹子出現標靶的型態,甚至蔓延到臉部,母親見狀趕緊帶孩子回診,醫師檢查口腔黏膜還沒有受影響,確認疹子是多形性紅斑,所幸持續日舒、抗過敏等藥物治療,再5天後回診疹子已退到幾乎沒有,咳嗽症狀也好很多。一名小學生有咳嗽、發燒症狀,背部還出現紅疹。(圖/翻攝自臉書「雙寶爸的小宇宙|兒童感染科 顏俊宇醫師」)顏俊宇醫師提醒,25%的黴漿菌感染病人會有皮膚紅疹的表現,起初會有咳嗽、倦怠、發燒的前驅症狀,疹子形態有可能會形成是蕁麻疹、水泡,或是形成標靶的形狀,甚至有些人還會有口腔潰瘍,不過經過抗生素、抗組織胺、類固醇治療絕大部份會有效改善,極少病人因為皮膚、口腔嚴重潰瘍傷口需要住院治療。此外,顏俊宇醫師指出,多形性紅斑的發生原因,多半與感染後產生免疫反應有關,最主要由疱疹病毒50%引起,黴漿菌(10%)、EB病毒、流感、腺病毒、組織漿菌…等感染也可能誘發,還有藥物過敏(5%)及疫苗等原因也要考慮。
陸每年400多萬人罹癌 專家:40%癌症可避免
大陸專家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記者會上說,大陸每年有400多萬人罹癌,儘管人數多,但發生率不是全球最高,在世界平均值,而大約有40%的癌症可靠控制危險因素,和改善生活方式避免。據陸媒《健康時報》報導,國家癌症中心黨委書記張勇說,根據大陸腫瘤年報估算,全國每年的癌症約有406.4萬例,因為人口多,所以罹癌的人多,但還是在世界平均值。據了解,大陸癌症排名,依序為肺癌、大腸癌、胃癌、肝癌、乳癌,男性前3名為肺癌、肝癌、胃癌,女性前3名為乳癌、肺癌、大腸癌。張勇表示,目前已知的人類致癌物質有127種,已被世界衛生組織確定,而可能的致癌物有95種,所以類型很廣,但癌症是可預防控制的病,約有40%可靠控制危險因素,和改善生活方式避免。大陸國家癌症中心2019年曾在《柳葉刀》發表一篇論文,其中大陸常見的致癌風險有23種,可以區分為5大類,一是不吸菸和喝酒,最好滴酒不沾,二是三餐確保吃4大類食物,也要攝取優質蛋白質和蔬果。研究指出,三是改善代謝,而不讓身體肥胖和遠離糖尿病是有效方法。內分泌科醫師方紅娟談到,第2型糖尿病的患者容易得癌症,可能是肥胖生活習慣又不好,易讓胃腸道長腫瘤。四是遠離污染,如果遇到霾害最好戴口罩,煮飯也要記得用抽油煙機,也要避免陽光曝曬。最後,則是遠離感染,如HPV人類乳突病毒的子宮頸癌,和幽門螺旋桿菌的胃癌,也要預防B肝和C肝的肝癌,以及人類疱疹病毒第四型的鼻咽癌。
秋冬帶狀皰疹蠢蠢欲動! 醫呼籲「這些罹病高風險人」快打疫苗
65歲阿明為上市公司主管,近期工作壓力大,某日因左側腰部癢痛感難耐,就醫檢查發現左側腰部有叢發性水泡,確定診斷確為帶狀皰疹。使用抗病毒藥物後,雖然疹子有所改善,然而神經麻痛感卻持續數月才好轉。為預防帶狀皰疹復發,在醫師建議下,阿明決定施打帶狀皰疹疫苗,以防疼痛再度纏身。「帶狀皰疹」水痘病毒引起 一成病人恐十年內復發奇美醫院家庭醫學部醫師李茂庭說明,帶狀皰疹(Herpes Zoster)俗稱「皮蛇」,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引發的疾病。當感染水痘病毒後,病毒會潛伏脊髓神經節裡。待病人年紀增長或免疫力下降時,病毒可能再度活化。通常病人會先出現皮膚麻痛、異樣感,約二至三天後長出紅疹、水泡。水泡於七至十天後緩解,然而疱疹後神經痛可能持續數天至數年,嚴重影響病人生活品質,更有高達86%的帶狀皰疹後神經痛(PHN)病人不滿意現有的藥物治療選項。另外,帶狀皰疹痊癒後,仍有約一成病人於十年內復發。秋冬季節恐加劇 逾50歲、免疫不全者屬高風險族群李茂庭進一步說明,秋冬季節到來,帶狀皰疹也會變本加厲,尤其是年輕時曾得過水痘、抵抗力較差且年長者。帶狀皰疹主要影響範圍位於軀幹與四肢,然而約10%至15%帶狀皰疹病人發生在眼部區域,導致病人面臨失明、聽力受損等風險。另外,少數病人也可能出現腦膜炎、腦炎等神經系統疾病併發症,以及增加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風險。李茂庭表示,根據國外研究顯示,高達九成九的50歲以上成年人曾感染過水痘帶狀疱疹病毒,並且約三分之一的民眾會在一生中發生帶狀皰疹。若年齡為50歲以上、有慢性疾病、作息不正常或生活壓力大、免疫不全、曾得過帶狀疱疹,甚至曾確診新冠病毒,皆為發生帶狀皰疹的高危險群。預防接種「帶狀皰疹疫苗」 維持均衡飲食及運動李茂庭呼籲,除了維持均衡飲食、規定運動、不熬夜、適時釋放壓力等良好生活習慣外,若為高風險族群亦可考慮接種疫苗。根據台灣家庭醫學會成人預防接種時程表建議,50歲以上及18歲以上高風險族群為建議對象。接種疫苗後,不論是預防得到帶狀皰疹或疱疹後神經痛,皆有約九成以上保護力,且保護力可達十年。帶狀皰疹疫苗也可以和其他疫苗同時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