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傳播
」 新冠肺炎 疫情 疫苗 疾管署 指揮中心流感12月恐將進入流行期 30多歲男染流感併發肺炎亡
上週冷氣團報到,國內流感疫情也有略升的情形。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於12月3日疾管署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上週國內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約有71,400餘人次,近2週都可以看到國內類流感就診人次有略微上升的情形。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雖然目前還沒有進入流感流行期,但是今(2024)年流感季的流感重症以及死亡個案都是近十年來同期新高,呼籲還未接種疫苗的民眾,尤其是高風險族群,應盡早接種疫苗以減少重症及死亡的風險。上週最年輕死亡個案為30多歲 染H1N1後併發呼吸衰竭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上週國內新增11例流感重症死亡個案。其中有一位較年輕的重症死亡個案,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明,這名個案為北部30多歲男性,本身有氣胸、慢性肺部疾病,沒有接種過本季流感疫苗,在10月上旬開始有發燒、咳嗽有痰、呼吸困難等症狀,前往醫院就醫後,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肺部已有異常狀況,且流感快篩為A型流感陽性,經檢驗確認感染H1N1。後續這名個案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由於臨床研判他有急性呼吸衰竭的情形,因此收至加護病房繼續治療。但林詠青醫師提到,在住院過程中個案的肺炎狀況一直沒有好轉持續惡化,在11月底也就是發病後約7週就因此不幸過世,主要死因為A型流感併發肺炎及急性呼吸衰竭。預估流感12月中進入流行 年末活動多應提前增強保護疾管署公布,今年流感季的重症病例數及死亡數皆為十年同期最高,自今年10月1日起截至12月2日本流感季共累計286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年齡層以65歲以上長者為多(占59%),另外死亡病例共累積52例,均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隨著氣溫逐漸降低,疾管署預期呼吸道病毒將會更加活躍,預估流感疫情大約在12月中旬會進入流行期,再加上臨近年末民眾探親旅遊等活動頻繁,疾病傳播風險將會增加,呼籲尚未接種疫苗者應盡早接種。林詠青醫師表示,像前述的流感重症死亡個案,雖然年紀輕但有慢性疾病,所以也藉此特別呼籲有慢性疾病的患者、65歲以上的長者等都是感染呼吸道傳染病後併發重症或死亡的高風險族群,更應盡早接種疫苗降低風險。
殘忍金魚秀1/動物藝術展演如同虐待 魚兒心靈受創成「喪屍」慘況曝光
日本「Art Aquarium」金魚藝術展即將來台,預計12月在信義區大型賣場ATT 4 FUN中的SAKURA餐酒館展出,該展覽以藝術為名,聲稱要用金魚打造日式美學體驗,近年卻爭議不斷,密集飼養和多變燈光都會造成魚兒身心受創,如今更因動保法規而免經申請,其飼養空間、環境和醫療等配套措施皆無須送審,讓動保團體擔心該活動會成為「虐待動物展」,恐會造成無辜生命大量損傷。據了解,該展於2007年推出,之後成為日本東京的Art Aquarium美術館每年固定「夏季金魚納涼祭典」,每次展覽約「使用」3萬隻金魚,主打夢幻魚缸、現代燈法和五彩繽紛的金魚遨遊,讓遊客沉浸在日本傳統美的璀璨世界,曾到義大利、中國等地展出,美麗的外表下卻藏著無數魚兒的悲歌。根據《動物保護法》第六條之一,任何人未經申請不得任意進行動物展演,但也有免經許可條款,如魚類在水池總容量30立方公尺以下的水缸進行展演,該展覽因而不需要提出申請,相關的展演計畫也無須送審。「魚是很好奇的動物,正常的金魚會游,但在這個展覽有些金魚不太會動,還有魚是已經死掉的。」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執行長姜怡如表示,協會志工於10月18日到東京拍下金魚藝術展實況,徹底揭露以藝術為包裝的殘忍。根據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提供的畫面,展覽中的魚兒在長年強烈燈光變化和大量噪音下身心俱疲,大量魚兒呈現呆滯漂浮狀態,即使有人走過或燈光轉換都毫無反應,靜靜躺在魚缸底部的樣子宛如僅剩肉體、沒有靈魂的「喪屍」。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志工遠赴東京拍攝金魚展實況,發現多隻魚兒呆滯瀕死,當中還有魚兒屍體,讓執行長姜怡如十分不捨。(圖/劉耿豪攝)畫面背景音中,可清楚聽見長時間播放的音樂和嘈雜人聲,「塔魚手札─魚醫生與飼育員的水族筆記」負責人、魚類醫師潘世瑩表示,魚兒眼睛敏感且無眼臉保護,穩定的燈光開關是魚兒用來判斷日夜的標準,大量紅藍光與其他色彩讓牠們分不清如今是黑夜或者白天。而該展多個缸體採高密度飼養,潘世瑩提到,金魚飼養密度過高會加快疾病傳播速度和寄生蟲盛行率,魚兒還得承受強烈的進食競爭,弱勢魚因而無法覓得足夠食物,強勢魚也會出現攻擊行為。集體飼養的魚兒「壓力山大」,獨自飼養的金魚則得忍耐無邊的寂寥,該展將部分魚兒單隻放在有些微造景的小型缸體中,而金魚是群居性動物,瑞士早已立法禁止單獨飼養,該展的金魚不只被當成產品,還得被關在方寸之地無處可去,甚至吞食空氣和無目標漂浮的刻板行為,更有遊客直接目睹魚兒屍體。日本金魚展多數缸體採密集飼養,加快疾病傳播速度和寄生蟲盛行率,魚兒還得承受強烈的進食競爭。(圖/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提供)記者致電餐廳和寄送郵件都未獲回應,而主辦單位在社群媒體上強調,展覽顧問團包括張軒誠水景空間設計總監張軒誠、魚活通顧問企業社負責人王茂麟、獸醫邱新育、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副教授李柏蒼,從籌備展演到完整展期都會有來自產業界、學術界、獸醫師的共同監護與指導,定期維護金魚的健康狀態,確保魚隻的舒適與健康。主辦單位表示,展覽期間正值金魚繁殖期,雄性追逐雌性時會導致疲勞後受傷,嚴重會危及生命,因而採取隔離疲憊魚隻、提供充足休息空間等措施,並針對每缸的水量和狀況定期更換一定比例的水量,也會依照生物狀態採取臨時性的換水,保持水質穩定,確保展覽符合動物福祉標準。台北市動保處表示,已將專家意見告知業者,業者已知曉,金魚展開幕後,動保處會派人盯查,確保展場符合動物福祉,如造成動物損傷則將依法裁罰。
近13萬人上周腹瀉急診就醫! 腸病毒上周亦破1.4萬就診「創5年新高」
疾病管制署於3日表示,近期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仍未趨緩,且腹瀉群聚通報案件呈上升趨勢,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8月25日至31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達近13萬人次,較前一周略升1.3%,高於2019至2022年同期,惟低於2023年同期,近5周整體呈上升趨勢。疾管署亦表示,8月25日至8月31日腸病毒急診就診計14萬人次,較前一周略升2.4%,近期就診人次呈上升趨勢,處流行期且高於過去4年同期。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第35週(8月25日至31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29,536人次,較前一週127,876 人次略升1.3%,高於2019至2022年同期,惟低於去(2023)年同期,近5週整體而言呈上升趨勢;另全國近四週(第32至35週)共接獲98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48起,以檢出諾羅病毒(29件,占60.4%)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14件,占29.2%)。疾管署說明,近期腹瀉群聚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多,而細菌性病原有增加的趨勢,檢出病原以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病毒與細菌性腸胃炎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細菌性腸胃炎有時會伴隨血便或膿便,症狀可持續1至10天,病程長短取決於所感染的病原種類及個人的免疫力,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疾管署強調,病毒與細菌性腸胃炎感染期間應充分休息並補充水分與營養,必要時補充電解質,並且注意正確洗手,降低病原傳播的風險。受病患污染的器物表面,應用2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1,000 ppm)擦拭;處理患者嘔吐物及排泄物前應戴上手套與口罩,並用10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5,000 ppm)消毒清理。此外,餐飲、團膳業者應落實備餐環境消毒與清潔,並留意工作人員(尤其是廚工)衛生及健康情形,如出現嘔吐、腹瀉或發燒等症狀請暫停工作,並於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後才可上班。疾管署亦表示,國內腸病毒疫情仍高於流行閾值,隨著開學季到來,學童間密切互動頻繁,使得腸病毒更易於校園間傳播,且可能成為社區及家庭之間疾病傳播的管道,增加群聚風險。籲請家長與教托育機構人員,加強教導學童落實「濕、搓、沖、捧、擦」正確勤洗手,及生病在家休息等良好衛生觀念,並注意居家、學習環境的通風及定期清潔與重點消毒,確保學童健康。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8月25日至8月31日門急診就診計14,279人次,較前一週13,946人次略升2.4%,近期就診人次呈上升趨勢,處流行期且高於過去4年同期;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克沙奇A10型次之,另易引起嚴重症狀之腸病毒A71型近期未檢出,D68型則為零星檢出,惟感染個案均為輕症。而2024年累計5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及克沙奇A10型2例,其中4例為未滿1歲幼童;本周各級學校已陸續開學,須注意學童間互動將增加腸病毒群聚與疫情傳播風險,呼籲民眾留意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
男市區「就地放生」家中上百隻蟑螂 遭制止解釋「忍不住動手」
中國吉林市松原路段8月22日有名中年男子竟提著塑膠袋,從袋子裡取出一個個裝滿蟑螂的容器,將其倒在乾涸的噴泉池內「就地放生」,當時旁邊女子見狀後,連忙上前制止,然而男子卻以「不忍殺生」為由,堅持要在此放生家中上百隻蟑螂。據報導,此事發生在吉林市松原路段,8月22日一名中年男子提著塑膠袋,並從袋子裡取出多個裝滿蟑螂的容器,將其傾倒在路邊一處乾涸的噴泉池內,現場吸引了路人目光,據目擊者稱,該男子此次至少放生了上百隻蟑螂,且其手邊還放有多個裝滿蟑螂的容器。當時旁邊有名女子見狀後,連忙上前制止,然而男子卻以「不忍殺生」為由,堅持要在此放生家中的蟑螂,在女士的勸說下,男子解釋「我這是在家抓的蟑螂,樓下是飯店,牠們都跑我家來了,我實在忍不住動手,所以想著還是放生比較好。」事後,多名網友對此放生行為表示質疑,認為一般家庭根本不可能捕捉到這麼多蟑螂,該男子使用的捕捉容器也頗為專業,且選擇在人流密集的地方放生蟑螂「這明顯就是有組織、有預謀的惡意破壞!」事實上,此前河北廊坊等地就曾多次出現過類似事件,一名女子在今年8月初就在某區放生大量蟑螂,而後是緊急組織人力進行撲殺。對此,專家表示,蟑螂屬於危害公共衛生的害蟲,是多種傳染病的載體,其大量出現很可能導致疾病傳播,若蟑螂進入飲食場所,更會直接影響食品衛生安全,所以類似放生行為並不符合「不殺生」的初衷。
注意疾病進化!WHO公布新版「抗藥性細菌名單」
世界衛生組織17日發布新版《2024年細菌類重點病原體目錄》,其中包括15種抗藥性細菌,依重要性分為關鍵、高度和中度3類。該目錄旨在為開發新型治療方法以阻止抗微生物藥物抗藥性傳播提供參考。新版目錄刪除2017年版包含的5種病原體與抗生素組合,並增加4種新組合。其中,耐頭孢地尼腸球菌被列為關鍵級病原體中的獨立項目,因為這種細菌在中低收入國家造成的負擔格外嚴重,需要採取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其他「關鍵」級病原體,包含容易產生多重抗藥性的革蘭氏陰性菌,以及對抗生素利福平(Rifampicin)具有抗藥性的結核分枝桿菌。由於上述兩項病原體可將抗藥性傳播給其他細菌,是全球目前面臨的最主要威脅。革蘭氏陰性菌可以透過轉移遺傳物質,使其他細菌也產生抗藥性。「高度」級病原體包括沙門氏菌、志賀桿菌、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淋病雙球菌以及屎腸球菌。「中度」級病原體包括A型和B型鏈球菌(皆為2024年新列入名單)、肺炎鏈球菌和流感嗜血桿菌。抵抗力較弱的群體,例如兒童和高齡者,需要格外留意上述病原體。當細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蟲不再對藥物產生反應,就是所謂的「出現抗藥性」,抗藥性將大幅提高疾病傳播、發病和死亡的風險,然而,抗藥性相當程度上由錯誤和濫用抗微生物藥物造成。新版目錄納入了新的科學證據和專家見解,用於指導新抗生素的研究和開發,並促進國際協調。
新冠疫情期間濫用抗生素!WHO示警:恐助長病菌抗藥性
世界衛生組織(WHO)26日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廣泛濫用抗生素,不僅沒有改善臨床結果,反而增加耐藥性,讓微生物的威脅日益加重 。世衛發言人哈里斯(Margaret Harris)也強調,世衛在疫情期間從未建議使用抗生素治療新冠病毒。世衛指出,只有8%的新冠病患在患有可用抗生素治療的細菌感染,實際上卻有75%病患使用抗生素,目的只是為了「以防萬一」。哈里斯稱,世衛從一開始就明確表示新冠病毒是一種病毒,而非一種細菌,因此從未發出任何建議要求醫師使用抗生素。據統計,抗生素使用率從西太平洋的33%到東地中海和非洲的83%不等。2020年至2022年,歐洲和美洲抗生素的處方量隨時間推移有所減少,非洲卻有所增加。數據也顯示,新冠重症患者使用抗生素的比例最高,全球平均約81%。輕度或中度患者的抗生素使用在各地區之間存在極大差異,其中非洲的使用率最高,達79%。世衛組織發現,全球最常使用的細菌抑制抗生素更有可能產生「抗微生物藥物抗藥性」,令人深感擔憂。而且,使用抗生素並未改善新冠病毒患者的臨床療效;使用抗生素還可能傷害沒有細菌感染的病患。抗微生物藥物抗藥性對細菌、寄生蟲、病毒和真菌引起的一系列感染造成負面影響。隨著時間推移,細菌不再對藥物產生反應,使感染更難治療,並增加疾病傳播、重症和死亡的風險。抗微生物藥物(包括抗生素、抗病毒藥、抗真菌藥物和抗寄生蟲藥)是用於預防和治療人類、動物和植物感染的藥物。產生抗微生物藥物抗藥性的微生物有時被稱為「超級細菌」。
愛挖鼻孔恐是強迫症!醫師曝「3大NG行為」:看似無害的習慣更恐怖
相信多數人都會挖鼻孔,不過有些人卻越挖越上癮,小心這恐是一種「強迫症」!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表示,研究顯示經常挖鼻孔的人,鼻腔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明顯高出許多,且更令人害怕的是,挖完鼻孔不洗手。醫師黃軒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雖然「挖鼻孔」是非常普遍的行為,但卻對健康恐產生負面影響,國外一項研究指出,有挖鼻孔習慣的人比起沒有此習慣的人,鼻腔內潛藏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明顯多於非挖鼻者,除此之外感染「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的風險也相對較高。黃軒進一步說明,這些研究提醒人們需要對挖鼻孔行為的健康風險提升認知,並透過教育和公共衛生宣傳,鼓勵盡量避免或減少此行為,尤其是在「公共場合和醫療機構」,因為這可能有助於降低疾病傳播的風險。黃軒指出,挖鼻孔對於多數人而言只是個無害的動作,但卻有少數人會演變成「挖鼻癖」(rhinotillexomania),這是一種嚴重的挖鼻孔強迫症,可能需要專業的心理健康治療。對此,黃軒透露,他經常看到挖鼻孔的3大NG行為,包括用衛生紙隨便搓揉手指頭、用衣褲擦手指,更可怕的是「完全不洗不擦」直接繼續滑手機,提醒民眾挖完鼻孔後一定要立刻去洗手,因為手指頭沾黏很多肉眼看不到的病菌,一不小心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危害。
派大星病毒?英國海灘湧大批死亡海星 當地政府警告「別靠近」
英國肯特郡的觀光勝地馬蓋特海灘,突然有大批海星屍體湧入岸上,嚇得附近居民人心惶惶,當地政府也緊急發表聲明,不要碰觸、靠近或是協助清理死亡海星,避免疾病傳播,也表示:「該情況與海流、風向有關,才會導致海星被大量沖上岸,屬於正常現象,不需要太過擔心」根據《每日星報》報導,這起海星擱淺事件引起當地相當大的關注,不過雖然畫面相當驚悚,環境專家卻解釋,其實這種現象並不罕見,尤其是在惡劣天氣過後的海岸線,而且在發現海星大量擱淺前,馬蓋地的氣候相當不好,進一步證實了大規模擱淺的原因專家補充,除了海星,螃蟹和其他甲殼類、無脊椎動物特別容易擱淺在海岸上,因為它們通常生活在淺水區,更有可能被沖上海灘,但提醒民眾不要前往圍觀或是想幫忙協助清理海星,避免染上疾病。除了海星死亡外,英國的犬隻也飽受疾病威脅困擾,根據英國獸醫專家安德森(Anderson Moores)指出,該疾病被稱為CRGV(皮膚和腎小球血管病變),會導致犬隻的爪子和腿部出現疼痛性潰瘍,並伴隨腎衰竭,且致死率相當高。安德森提到,自2012統計以來,共記錄292起病例,然而今年才過3個月就有10起確診病例,狗主人要特別注意,遛狗時避免犬隻靠近泥濘,如果犬隻有沾染泥巴也要盡快清洗乾並擦乾,若出現皮膚潰瘍、腫脹、紅斑、吃少喝多、嘔吐和嗜睡等症狀,可以盡快帶去獸醫院檢查。
今年首見!2孩童染新冠喪命 「疫苗接種率低於6%」疾管署呼籲速打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5)日表示,國內COVID-19疫情處高原期,上週(2/27-3/4)新增523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2/20-2/26)新增648例下降,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週新增70例死亡病例,較前一週新增78例下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另有兩例兒童死亡病例,為今年首見,分為別新冠併發腦炎及肺炎不幸過世。疾管署說明,由於學校、幼兒園、補習班、兒童課後照顧服務班與中心,因活動空間較為擁擠,易造成疾病傳播使幼童群聚感染,可能將疾病傳播給家中成員,惟目前6個月以上至4歲幼童新冠XBB疫苗接種率僅3.3%,5歲至11歲兒童接種率亦僅5.97%均偏低,而接種新冠XBB疫苗可提供良好保護力,呼籲家長儘速攜帶幼童至合約醫療院所接種,另提醒6個月以上至11歲兒童依核准適應症,應接種莫德納XBB疫苗, Novavax XBB疫苗未獲此年齡層之核准適應症。疾管署表示,去年9月26日新冠XBB疫苗開打以來,本土通報確診併發症及死亡病例中未曾接種新冠XBB疫苗者均占97%以上。近四週變異株監測總計,本土檢出病毒株以JN.1 (82%)為多,其次為BA.2.86(9%)及EG.5 (7%)等;境外檢出病毒株以JN.1(82%)為多,其次為BA.2.86 (15%)及EG.5 (3%)等。國內新冠XBB疫苗已累計接種190.3萬人次,全國接種率達7.99%,65歲以上長者接種率達17.46%。疾管署提醒,國內疫情處高原期,近日併發症及死亡新增數仍多,疫情傳播風險持續,須注意重症病例發生風險,呼籲尚未接種新冠XBB疫苗民眾,儘速前往接種,以提升保護力。
示警「目前很嚴重」 蘇一峰:過年期間很多重症大白肺
春節期間,疫情、流感等狀況因人潮聚集,因此加劇。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科醫師蘇一峰指出,新冠肺炎過年期間有很多重症大白肺,其狀況相比黴漿菌很嚴重。蘇一峰在臉書表示,目前看起來,新冠Covid過年期間造成很多重症大白肺,內科ICU有兩、三成左右,比起來大肆宣傳的黴漿菌肺炎根本不可怕,重症大白肺還是以COVID為主,這病人努力好幾天目前看起來是救回來了。他也在留言處直言,「大開記者會的黴漿菌,其實沒什麼可怕,反而還是COVID目前很嚴重。」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今年自1月以來,多種呼吸道病原體同時於社區中活動,類流感及COVID-19疫情現呈上升趨勢或處流行期,依據往年經驗,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於農曆春節期間將達高峰,提醒民眾若自身或親友為65歲以上長者、具慢性病史等高危險群,應特別留意健康狀況,並請提高警覺如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等危險徵兆,請儘速就醫,並配合醫師指示服藥,以降低併發重症的風險。疾管署提醒,符合新冠XBB疫苗接種資格之民眾,應儘速接種,以及時獲得保護力;莫德納和Novavax兩種廠牌均安全有效,12歲以上民眾可選擇一種廠牌接種, 6個月以上至11歲兒童則依核准適應症,僅限接種莫德納XBB疫苗。接種院所資訊可至疾管署官網「秋冬疫苗專區」或至各縣市官網查詢。疾管署呼籲,民眾出遊、聚會時應落實拱手不握手並注意手部與呼吸道衛生,打噴嚏時應用面紙或手帕遮住口鼻,或用衣袖代替,於室內聚會時注意通風,以降低疾病傳播風險。若自身及親友為65歲以上長者、嬰幼兒、高風險慢性病人及孕婦等疾病高危險群,應特別留意健康狀況,如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意識改變、低血壓等流感危險徵兆應及早就醫。
嬰哭泣遭濕口罩悶死! 疾管署澄清「已無口罩令」:不建議2歲以下幼兒配戴
近日某托嬰中心為防範疾病傳播,幫1歲大的孩子戴口罩,卻導致他因為鼻涕、眼淚沾濕口罩,最終窒息死亡。對此,兒童重症加護科醫師直言,不應該勉強太小的幼兒配戴口罩,照顧者也該時刻有警覺;而疾病管制署也在今(24)日表示,托嬰中心的室內口罩令已於去年解除,只有特定醫院、診所、老人福利機構等需依規定配戴口罩,由於口罩尺寸不合適,亦不建議2歲以下嬰幼兒使用口罩。華視主播林彥汝昨(23)日轉發了友人文章,表示因為近期呼吸道疾病再次流行,托嬰中心實施了口罩令,強行幫小朋友戴上口罩,而朋友姐姐的兒子抗拒配戴開始哭鬧,隨後因眼淚、鼻涕沾濕口罩,導致其黏住口鼻,孩子活活遭到悶死,而托嬰中心也疏於照護,老師以為幼兒只是「哭累了睡著」,直到20多分鐘後才驚覺孩子已經失去呼吸心跳。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指出,托嬰中心的口罩令已於去年3月6日隨著校園室內口罩令同時解除,之後也從未再次恢復規定,目前僅有醫院、診所、一般護理之間、老人福利機構等持續實施,「幼兒很難戴口罩,所以基本上不會強制,要考量其身心健康、有必要時才配戴」,而該托嬰中心的口罩令是為機構自行規定。針對這起事件,新北市社會局說明,「由於近期氣候轉涼,幼兒各式呼吸道疾病增加,進入高峰流行期,中心告知家長讓幼兒戴上口罩,以避免交叉感染,保護幼兒健康。」並已開始介入調查。另外,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加護科主任夏紹軒提到,「不要勉強太小的小孩戴口罩,如果孩子突然安靜,照顧者應該要即時警覺發生了什麼事情」,而這種口罩導致窒息的事情相當罕見,比較類似於「嬰兒猝死症」,發生在於棉被蒙住口鼻以致無法呼吸、趴睡時嘔吐產生呼吸不順或窒息等等,口罩沾濕確實會影響呼吸狀況,但因為無實際影像,難以直接判斷原因。
登革熱驚人新傳播模式曝 國衛院:病媒蚊「口器沾病毒」叮2口就感染
登革熱(Dengue fever)是一種經由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及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叮咬而傳播登革病毒所引起的蟲媒急性傳染病,近50年來由於氣溫升高及國際間人口移動頻繁等因素,登革熱疫情於全球快速攀升,其中70%病例分布於東南亞國家,位於亞熱帶的臺灣也同受其害,今年南臺灣流行的疫情,是臺灣近60年來排名第二的嚴重疫情。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及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陳俊宏副研究員團隊利用動物實驗證實,埃及斑蚊可能透過類似共用針頭的傳播模式完成登革病毒的傳播,並與加州大學、名古屋大學、清華大學、台灣大學及國衛院跨國團隊建立的數學模型分析,並解釋了登革熱在社區內快速擴散造成大流行的可能原因。本研究已於今年8月發表於知名國際期刊《Lancet》的子刊《eBiomedicine》。國衛院副研究員陳俊宏發表成果說明。(圖/國衛院提供)國衛院指出,過去科學家認為病毒從染病病患經蚊子叮咬後,需要在蚊蟲體內完成多次複製,再由中腸感染至唾腺,才能在蚊子叮咬下一個人時完成傳播,這個過程至少需要8天,發病間隔至少10天以上,稱為外源性潛伏期(Extrinsic Incubation Period,EIP)。不過,國衛院與高雄市衛生局合作分析2015年疫情的發病時序,發現同家戶內的發病間隔有八成五少於3天,研究團隊利用動物實驗證實蚊子叮咬被病毒感染的動物後緊接著叮咬下一隻動物,蚊子口器上沾染的病毒即可完成病毒傳播造成感染,類似於HBV、HCV、HIV共用針頭的傳染模式。國衛院表示,這一發現對蚊媒疾病傳播動態有了新的理解,有效控制埃及斑蚊的數量和活動。(圖/國衛院提供)國衛院說明,埃及斑蚊是登革熱病毒的主要媒介之一,主要棲息地主要分布在台南及高雄,偏好在室內環境活動,且完成一次完整的血餐過程中經常需要叮咬多人,這種叮咬多個宿主的行為模式就有可能將病毒以這種機械性傳播模式給下一個人,大大縮短了病毒傳播的時間,同時增加了病毒在人群中傳播的機會,特別導致登革熱在社區內快速擴散。國衛院與跨國團隊建立的數學模型顯示,此傳染模式十分驚人,可加速病例數推至最高峰的時間,同時也會大幅增加感染的人數。這種傳播方式可說明造成2015年台灣登革熱大流行的原因。國衛院表示,這一發現對蚊媒疾病傳播動態有了新的理解,有效控制埃及斑蚊的數量和活動,對於防治登革熱的策略有著重大的影響,若能更深入理解病毒的傳播途徑,將有助於制定更有效的疫情應對策略,從而保護公眾健康。
赴日用餐「這行為」需注意 日律師曝:恐有賠償責任
不少人在外用餐完,為了體恤服務生,除了會幫忙將整桌的碗盤分類疊整齊外,還會隨手將桌上的垃圾全扔進碗裡,認為能讓店家減少收拾的麻煩,不過這樣的小動作,卻不是在各國的適用,甚至會帶給店家龐大困擾。對此,日籍律師牧野和夫表示,倘若店家因爲衛生問題而將碗的丟棄,就很有可能會產生賠償責任。日前,因為日本栃木縣宇都宮市的人氣拉麵店「家系拉麵Tatsuya」老闆在Twitter上發布貼文表示,最近很常看到客人用完餐之後,就隨手把用過的衛生紙丟進碗盤內,「這是共有財產,希望大家停止這樣做。」貼文一出後,立即引發外界討論,掀起正反兩派的論戰。根據日媒《Otonanswer》報導,牧野和夫提到,即使財產沒有被損壞,但如果做了一些導致該物體失去其功能或效用的事情,還是有可能會被指控犯有「財產損失刑事罪」,曾經有人就因為在餐廳中的餐具上排泄,被判定器物損壞罪。牧野和夫坦言,一般客人如果在拉麵店隨手將用過的衛生紙放入碗中,就會因為不容易界定行為上的嚴重程度,導致很難確立刑事損壞的指控,可是假設是患有流感或新型冠狀病毒的人做了同樣的事情,就可能會因為被認為意圖將疾病傳播給其他人被指控犯罪。牧野和夫補充說明,倘若店家最終顧慮到衛生問題而將碗丟棄,店家就有可能因為要蒙受損失,依據民法第709條的侵權行為向顧客索取損害賠償責任,但在正常的情況下,店家通常不會要求賠償,除非客人出現明顯的惡意企圖。日本栃木縣宇都宮市的人氣拉麵店「家系拉麵Tatsuya」老闆在Twitter上發布貼文,怒控客人經常用過的衛生紙丟進碗盤內。(圖/翻攝自家系ラーメンたつ家 Twitter)
北市首例流感重症死亡!女「發燒、呼吸喘」急速惡化 確診隔天病逝
112年流感季臺北出現首位流感併發重症死亡病例,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該民眾為80多歲女性,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史,沒有接種流感疫苗,個案於11月19日出現發燒、呼吸喘等急性上呼吸道症狀,至醫院就醫後診斷A型流感,病情急速惡化於隔(20)日病逝。依據疾病管制署統計,臺北市112年10 月1日至11月27日累計12例流感併發重症,其中75%(9例)未施打公費流感疫苗。有1例為6歲以下幼童,因出現癲癇及呼吸道症狀就醫,診斷感染A型流感併發支氣管肺炎,其餘11位皆為60歲以上長者,均具有慢性病史。除1例死亡外,其餘11例流感併發重症個案皆已康復出院。北市衛生局說明,流感的症狀除發燒、咳嗽、肌肉酸痛、倦怠、流鼻水、喉嚨痛等呼吸道症狀外,也可能出現噁心、嘔吐及腹瀉等腸胃道症狀。北市衛生局提醒,近期氣溫變化大,呼籲符合公費流感疫苗接種對象之民眾儘速完成接種,尤其65歲以上長者、嬰幼兒、慢性病患者及孕婦等高風險族群,以產生足夠保護力;若有呼吸道感染相關症狀應就醫,由醫師評估是否符合公費抗病毒藥劑用藥條件,以避免衍生併發重症之風險。近期中國大陸除有流感疫情外,另有肺炎黴漿菌、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等引起呼吸道感染疾病。北市衛生局說明,肺炎黴漿菌一年四季皆可能感染,夏天及初秋較常見,各年齡層均有感染之風險,較常見於年輕人及學齡兒童,若患有其他呼吸道疾病仍在恢復期或免疫功能較差的病人,則有較高發生嚴重感染之風險。肺炎黴漿菌藉由咳嗽或打噴嚏產生的飛沫傳播,感染後症狀輕微,約1至4週可自行痊癒,惟約10%患者會併發肺炎,通常配合醫囑使用抗生素治療則可治癒。中國大陸近期呼吸道感染疾病升溫,北市衛生局提醒民眾前往中國前務必完成流感、肺炎鏈球菌、新冠肺炎等疫苗接種,並且務必勤洗手、戴口罩、注意個人衛生。返國後若有發燒或急性呼吸道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TOCC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及是否群聚等資訊,以供醫師評估及時診斷通報,並落實有症狀不上班不上課等自主防疫措施,以降低呼吸道疾病傳播的風險。截至112年11月27日,北市公費流感疫苗使用率已近9成,公費疫苗賸餘8萬餘劑,接種疫苗後須2週方產生保護力,北市衛生局呼籲符合流感疫苗公費對象之高風險族群請儘速接種流感疫苗,以降低重症及死亡的風險,除378家流感疫苗合約醫療院所可提供掛號接種外,亦可就近利用社區接種站施打疫苗,另北市11月28日至12月19日間於11處捷運站設置23場流感疫苗設站及5場市場設站,提供滿50歲以上民眾接種服務,接種完成後還可領取1份實用生活用品,歡迎符合資格尚未接種之民眾踴躍前往接種。針對具接種意願但無法於指定日接種之學生,請持學校開立補種通知單自行至合約院所接種完成接種。
為防疾病傳播 美國安樂死「4萬條鱒魚」
美國維吉尼亞州19日宣布,他們為了防止旋轉病傳播,將安樂死4萬條鱒魚,不過,如果人們吃了受感染的魚,也不會感染該種疾病。據《紐約郵報》報導,維吉尼亞州野生動物資源部(DWR)表示,官員決定將4萬條鱒魚安樂死,因為要防止旋轉病的傳播。旋轉病是一種魚類寄生蟲病,得病後魚會一直旋轉,也會讓鱒魚和鮭魚家族的魚類骨骼畸形,不過人就算吃了染病的魚,也不會被感染。旋轉病起源於歐洲,1958年首次在美國被發現,現在美國20多個州都有發現蹤跡。據了解,4萬條鱒魚遭撲殺後,維吉尼亞州南部的放養鱒魚會少20%,全州也直接少了5%。官員指出,迪肯森縣、布坎南縣、懷斯縣等11個地區的鱒魚數量會減少。據《Aol》報導,許多釣魚愛好者,紛紛對這消息感到失望。有人說,「安樂死只是藉口」、「每年庫存越來越少都是有原因的」也有人關心捕撈鱒魚的費用是否會下降。DWR稱,維吉尼亞州的漁民嚴重依賴放養鱒魚,該州每年可以補超過100萬條鱒魚。為了彌補損失,官員說,他們會努力重新分配受影響的地區。據了解,鱒魚是很多魚類的統稱,牠和鮭魚(salmon)通常被分為2種不同的魚類,鮭魚比較大,鱒魚比較小,鮭魚平常生活在海裡,只有產卵時會回淡水,鱒魚生活在淡水。
登革熱新增3死「皆為年長女性」 發病短短10天內過世
疾病管制署今(26)日公布上週新增3例本土登革熱死亡個案,年齡介於60多歲至80多歲,均為女性,2人具有潛在疾病,於發病後1至10日內因病情惡化不幸過世。衛生單位已於個案居住地及活動地完成相關防治工作,並加強對當地民眾之衛教宣導。依據疾管署統計,國內上週(今年9月19日至9月25日)新增2,017例登革熱本土病例,個案居住地臺南市(1,855例)、高雄市(82例)、雲林縣(27例)、屏東縣(20例)、嘉義縣(8例)、南投縣(6例)、臺中市(5例)、桃園市及新竹市(各4例)、嘉義市(2例)、基隆市、新北市、臺北市及新竹縣(各1例);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多歲,其中1,077例男性、940例女性,發病日介於9月3日至9月25日,另新增11例重症病例,其中10例本土及1例境外移入;死亡病例新增3例。疾管署表示,國內上週新增本土病例數與前一週持平,須持續觀察,疫情傳播風險仍高。今年截至9月25日累計10,496例本土病例,其中臺南市9,463例;全國已有半數以上縣市出現病例,病例數為近10年同期次高;個案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多歲,其中大於60歲以上個案佔37%,高於2014至2022年60歲以上累計個案數占比(26%);今年累計本土重症病例56例,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多歲,另累計死亡病例15例;目前社區已出現第一型及第二型登革病毒,曾感染登革熱、年長及高風險族群須持續注意重症警示徵象及出血徵兆。疾管署指出,當出現登革熱個案時,代表當地有帶病毒的病媒蚊,實施化學防治可儘速減少環境中帶病毒病媒蚊數量,以降低疾病傳播風險。現行衛生單位室內使用之防治藥劑以合成除蟲菊精為主,人體可正常將其代謝,為減少暴露,請民眾配合並確實遵守衛生單位在噴藥通知上所提醒的相關注意事項:噴藥前收拾重要物品及食品,噴藥時門窗緊閉、人及家中寵物不可待在室內、飼養水生動物應加蓋或移出戶外,噴完藥1小時(至少30分鐘)後再戴口罩進入打開門窗、風扇等使空氣對流,待通風完全後再進入屋內活動。疾管署呼籲,民眾於戶外活動時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DEET、Picaridin或IR-3535等有效成分之防蚊藥劑,做好防蚊措施,減少受蚊子叮咬的機會。如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等疑似症狀時,務必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活動史,也請醫師落實詢問TOCC,並提高警覺,適時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同時留意就診病患是否出現登革熱警示徵象,包括腹部疼痛及壓痛、持續性嘔吐、黏膜出血、嗜睡及躁動不安等,給予妥適醫療處置。
慎入!貨輪上驚見德國姬蠊 張家港海關投毒殺滅「逾萬隻蟑螂」
大陸南京海關所屬的張家港海關人員在8月30日對入境船舶實施登臨檢查時,發現一艘貨輪的餐廳、廚房等區域內有大量蟑螂,隨即簽發《檢驗檢疫處理通知書》,檢疫處理單位也在海關的監督指導下,對逾20平方公尺的侵害區域實施噴灑除蟲處理。經監測,事後未見活體蟑螂,而死亡蟑螂的數量總計1萬餘隻,捕獲的蟑螂經鑒定則為德國姬蠊(Blattella germanica),該貨輪目前在裝卸貨物後已離境。據《央視網》的報導,事實上同樣在上個月,才有4萬多隻蟑螂命喪貨輪,當時青島海關所屬煙臺海關在對入境油輪實施衛生監督時,也是在貨輪的廚房、食品庫等區域發現蟑螂的蹤跡。當下在海關的監督指導下,檢疫處理單位對82平方公尺侵害區實施「噴灑除蟲+毒餌誘捕」的綜合除蟲措施。經監測,蟑螂死亡數量達500至600隻/平方公尺,總計4萬餘隻。捕獲的蟑螂經形態學鑒定同樣為德國姬蠊,除蟲後蟑螂得到有效控制,該油輪在正常裝卸貨物後離境。報導補充,蟑螂具有極強的適應性和繁殖力,入侵逃逸後極易在入侵地定居繁殖,對該地區生物生態環境造成威脅,並危害人類健康,尤其蟑螂可攜帶各種病原體,包括細菌、病毒和真菌,還可攜帶線蟲,透過污染食物這類途徑,傳播以腸道傳染病為主的各種疾病。此外,牠們的排泄物、屍體碎屑還是哮喘、鼻炎的過敏源。在大陸北京、上海、江蘇等多地,居民家中最常見的就是德國姬蠊,且偶爾也會在家中發現比德國姬蠊大一些的美洲家蠊(Periplaneta americana)。近期由於氣溫較高,雨水充足,病媒生物生長繁殖速度加快,更易通過交通工具、集裝箱、貨物等檢疫對象跨境轉移。《央視網》也呼籲交通工具管理者、口岸經營者等相關人員,應加強對蟑螂等病媒生物的日常防治,營造乾淨整潔的環境,預防病媒生物的滋生,降低外來物種入侵和疾病傳播的風險,維護國門生物安全。
登革熱上周新增264例 苗栗嘉義也淪陷!全台8縣市都中鏢
疾病管制署今(8)日表示,依據疾管署統計,國內上週(8月1日至8月7日)新增 264例登革熱本土病例,個案居住地為臺南市(229例)、雲林縣(20例)、高雄市(6例)、嘉義縣(5例)、屏東縣(2例)、臺中市(1例)及苗栗縣(1例),個案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80多歲,其中151例男性、113例女性,發病日介於7月20日至8月7日。疾管署說明,國內本土登革熱疫情持續,苗栗縣、嘉義縣於上週出現今年首例本土登革熱病例,截至目前全國已有8縣市出現本土病例。今年截至8月7日累計1,109例本土病例,其中臺南市920例、雲林縣135例、高雄市38例、嘉義縣5例、臺中市4例、屏東縣4例、南投縣2例及苗栗縣1例,全國病例數為近10年以來同期最高。個案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多歲,其中60歲以上個案佔41%(459例),高於2014至2022年60歲以上累計個案數占比(26%),目前累計9例重症病例,年齡介於60多歲至80多歲,分別為雲林縣7例及臺南市2例,其中3例住院中,另累計1例死亡病例;目前社區已出現第一型及第二型登革病毒,曾感染登革熱、年長及高風險族群須持續注意重症警示徵象及出血徵兆。疾管署提醒,適逢暑假期間,民眾入出境、往來各地交流頻繁,加上氣候炎熱且偶有降雨,有利於病媒蚊孳生及疾病傳播,各縣市均有登革熱流行風險,籲請民眾務必落實「巡、倒、清、刷」,留意家戶內外周遭環境是否有積水處,將積水倒掉;儲水容器應每週至少刷洗容器壁一次,不用時請倒置或清除,減少病媒蚊孳生;從事戶外活動時請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DEET、Picaridin或IR-3535等有效成分之防蚊藥劑,以避免蚊蟲叮咬。如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等登革熱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活動史,也請醫師落實詢問TOCC,提高通報警覺,適時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並請留意就診病患是否出現登革熱警示徵象,包括腹部疼痛及壓痛、持續性嘔吐、黏膜出血、嗜睡及躁動不安等,給予妥適醫療處置。
疫情趨緩!8月15日起新冠自主管理天數縮至5天 支持性給假取消
新冠疫情趨緩,民眾也逐漸回歸日常生活,疾管署1日宣布,將自主管理天數,從10天縮短至5天,此外也將取消在自主健康管理期間,給予的支持性給假措施,將回歸原本的病假規定,新制預計8月15日上路。疾管署指出,根據監測資料顯示,近期國內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趨緩,為使民眾回歸日常,經評估國內外疫情狀況、病毒變異情形,且推估國內民眾群體免疫超過八成,宣布自2023年8月15日起(以篩檢陽性日為準),COVID-19篩檢陽性輕症、無症狀民眾,自主健康管理天數由10天縮短至5天,同時軍職人員、公務人員、教師、學生等對象在自主健康管理期間,無需給予支持性給假措施,而後續民眾若有請假需求,請依各類主管機關規定之假別辦理。疾管署表示,疫情雖已趨緩,但感染及傳播風險仍在,民眾於自主健康管理期間如須前往醫院,仍需配合相關醫療或感染管制措施,另外也請落實衛生防護措施,並建議民眾接種疫苗,以提升自身及社區保護力,降低疾病傳播風險。此外,自主健康管理期間,若有出現症狀,也請在家休息,並儘量避免非必要的外出,若必須外出時,也請全程佩戴口罩。疾管署特別提醒,65歲以上長者、孕產婦、具慢性病或免疫不全、免疫低下病史者等具「COVID-19重症高風險因子」之民眾於快篩陽性後,請儘速就醫,以利醫師及早診治並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降低感染後引發併發症之風險。
登革熱病例「創10年新高」 上週再增215例!台南市患者佔9成
疾病管制署今(1)日表示,依據疾管署統計,國內上週新增215例登革熱本土病例,個案居住地為臺南市(167例)、雲林縣(33例)、高雄市(11例)、南投縣(2例)、屏東縣(1例)及臺中市(1例),分個案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80多歲,其中114例男性、101例女性,發病日介於7月6日至7月31日。疾管署說明,本土疫情持續升溫,今年截至7月31日累計845例本土病例,其中臺南市691例、雲林縣115例、高雄市32例、臺中市3例、屏東縣及南投縣各2例,全國病例數為近10年以來同期最高;個案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多歲,今年累計9例重症病例,年齡介於60多歲至80多歲,分別為雲林縣7例及臺南市2例,其中3例住院中,另累計1例死亡病例。目前社區已出現第一型及第二型登革病毒,曾感染登革熱、年長及高風險族群須持續注意重症警示徵象及出血徵兆。疾管署指出,鄰近之東南亞/南亞登革熱疫情上升,其中柬埔寨近期仍持續上升,泰國及寮國處高點,且高於近年同期,印尼全國皆有案例報告,評估將持續升溫;另美洲地區疫情持續,累計報告超過305萬例,以南美洲巴西逾237萬例報告數為多,秘魯、玻利維亞及阿根廷等疫情亦屬嚴峻。疾管署呼籲,目前正值登革熱流行期,加上暑假期間民眾入出境、南北往來頻繁,氣候炎熱且偶有降雨,有利於病媒蚊孳生及疾病傳播,各縣市均有登革熱流行風險,請民眾於下雨後務必落實「巡、倒、清、刷」,巡視住家週遭環境及家戶內是否有積水處,將積水倒掉;儲水容器應每週至少刷洗容器壁一次,不用時請倒置或清除,減少病媒蚊孳生;從事戶外活動時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DEET、Picaridin或IR-3535等有效成分之防蚊藥劑。如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等登革熱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活動史,也請醫師落實詢問TOCC,提高通報警覺,適時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並請留意就診病患是否出現登革熱警示徵象,包括腹部疼痛及壓痛、持續性嘔吐、黏膜出血、嗜睡及躁動不安等,給予妥適醫療處置。此外,該署已於7月31日提升巴西、秘魯、玻利維亞、阿根廷及巴拉圭5國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為第一級:注意;其中巴拉圭為我國邦交國且近3個月疫情增加。請民眾前往登革熱流行地區時,落實防蚊措施,入境時有疑似症狀,請主動告知機場檢疫人員,並儘速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