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變異株
」 新冠肺炎 Omicron 疫苗 新冠病毒 指揮中心專家示警!狂掃歐洲病毒在台灣現蹤 境外移入新冠組合病毒XEC
「XEC變種病毒」由新冠病毒變異株KS.1.1和KP.3.3組成,已在全球超過15個國家出現確診病例,其中以歐洲疫情最嚴峻;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指出,台灣目前僅發現1例境外移入XEC病例,但隨著冬季來臨,仍有疫情升溫的可能。陳秀熙說明,XEC變種病毒由KS.1.1和KP.3.3兩種突變病毒株組成,目前在歐洲和美國的流行趨勢明顯加快,8月以來已經在全球15~23個國家出現XEC病例,包括德國、荷蘭、丹麥、法國、美國、加拿大等。陳秀熙表示,歐洲XEC疫情情況最嚴重,隨著冬季即將到來,更要嚴防病例激增風險;英國近期也發出XEC疫情警示,顯示出31.5%的病例增長,與前一週相比增加了530例。台灣目前僅發現一例境外移入的XEC病例,尚未出現本土病例,但仍需持續監測以確認情況。陳秀熙強調,隨著冬季來臨,國際貿易和人員交流增加,東南亞國家包括台灣,可能面臨疫情上升的威脅。陳秀熙呼籲,脆弱族群務必接種疫苗,並在公共場所遵守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的規定。此外,家庭內的通風設備也需加強,以降低感染風險和減少傷亡,提醒民眾提高警覺,做好防疫措施。
醫院口罩令有望解除? 薛瑞元這樣回
疫情口罩令實施超過千日,現在剩醫療院所等要戴口罩,而疾病管制署8日也開會討論,衛福部長薛瑞元說,他們希望往鬆綁的方向走,但細節還要討論。據悉,國內新冠疫情脫離高原期,現在處於低點,但還是上下波動,鄰近的日本和韓國,已經解除醫院的口罩令,新加坡3月起進出醫院也不用戴口罩。薛瑞元表示,口罩令是否鬆綁,還是要由專家決定,「醫院裡面口罩令鬆綁,方向是我們希望往這邊去走」,其中的細節待討論。疾管署去年8月14日表示,考量近期國內COVID-19疫情下降,經評估整體情趨勢、病毒變異株情形、機構篩檢陽性率及整體防疫量能,自112年8月15日起,醫院、診所、一般護理之家及老人福利機構持續列為應佩戴口罩場所,其餘醫療機構調整為民眾建議佩戴口罩場所。疾管署日表示,國內COVID-19疫情上週(4/30-5/6)新增229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4/23-4/29)新增185例上升,累積併發症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週新增31例死亡病例,較前一週新增15例上升,累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疫情仍有傳播風險,鑑於施打新冠疫苗能有效預防重症及死亡,又本週適逢母親節,疾管署呼籲,在獻上感謝與敬意的同時,也要陪媽媽去接種新冠疫苗,替媽媽撐起一把保護傘,保護媽媽也保護家人的健康。
上週31人染新冠亡!30歲男急診當天病逝 KP.2恐成主流變異株
疾病管制署今(7日)表示,國內COVID-19疫情上週(4/30-5/6)新增229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4/23-4/29)新增185例上升,累積併發症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週新增31例死亡病例,較前一週新增15例上升,累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疫情仍有傳播風險。疾管署說明,國內新冠XBB疫苗迄今已累計接種266.8萬人次,全國接種率11.1%,65歲以上第1劑及第2劑接種率分別為20.2%、0.78%。鑒於本土通報確診併發症及死亡病例中未曾接種新冠XBB疫苗者均占95%(含)以上,故呼籲未施打第1劑者,儘速接種;而與前1劑疫苗間隔已達12週(84天)之65歲以上長者,儘速再接種第2劑,讓免疫防護不過期,降低重症或死亡發生風險。疾管署指出,死亡個案中,有位30多歲北部男性本身為機構住民,有癲癇、貧血病史,在4月底出現發燒、嘔吐等症狀,發病後2天送急診,發現心跳過快,血壓、血氧高,經快篩後確認是新冠陽性,雖然立即給予治療,但患者呼吸衰竭情形迅速惡化,就醫當天病逝。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4週變異株監測統計,本土及境外檢出變異株均以JN.1(占95%以上)為主,其次為BA.2.86,另目前國際關注JN.1其衍生變異株KP.2,國內境外移入個案最早於3月底(第13週)檢出,目前累計6件;本土個案最早於4月初(第14週)檢出,目前累計4件,持續監測變異株流行趨勢。疾管署進一步說明,KP.2變異株(又稱FLiRT變異株)為OmicronJN.1子代變異株,具數個點位突變,目前研究顯示KP.2的傳播力約JN.1的1.2倍,具成為主流變異株的潛力,惟致病力相對較低,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今年5月3日將KP.2列為監測中變異株(variant under monitoring,VUM),現有資料顯示現有快篩與PCR等檢測工具仍可偵測到病毒,接種XBB疫苗仍能產生辨識JN.1系列變異株之抗體;現有已核准藥物(PAXLOVID)仍持續有效。另依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資料顯示,截至今年4月下旬, KP.2占全球新冠病毒變異株比例約11.4%,現已有29國上傳1,488組序列,其中以美國420組為多,其次為英國279組、印度239組、加拿大210組及澳洲92組,分布遍及歐、亞、美洲。
非洲發現「M痘變異株」累計108例個案 恐爆發全球大流行
M痘(猴痘)在台灣列為第2類法定傳染病,全球許多國家都病例,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非洲一個城鎮日前發現具有「大流行潛力」的變異株,是1型mpox病毒株的後代,但變得更有傳染力,也更能逃過檢測。對此,衛生官員呼籲採取緊急措施預防。據《每日郵報》報導,該病毒變異株是在剛果共和國的卡米圖加鎮(Kamituga)發現,是一個貧窮、人口稠密的金礦小鎮,至今已有108起個案,民眾擔心會爆發疫情。該小鎮已有108起M痘個案。(圖/達志/美聯社)剛果民主共和國過去1年一直在努力遏止M痘的變異株「clade 1b」,該病毒導致10%的感染者死亡,在108例病例中,已有2人死亡,據信該病毒是在2023年7至9月間在動物體內出現,並傳播到動物身上,後來傳播到卡米圖加鎮,產生新的突變。研究人員呼籲採取「緊急措施」,來預防病毒全球爆發,假如沒有任何作為,局部疫情可能會在國際上傳播,「有鑑於剛果民主共和國過去爆發M痘,我們主張迅速採取行動,以避免另一場全球M痘疫情」。研究人員擔心,卡米圖加鎮高度流動的人口,會成為新病毒的溫床,礦工和性工作者經常從鄰國往返,警告當地的醫療設施不足以應付大規模流行病,呼籲要推出疫苗和藥物,並加強監測與接觸者的追蹤措施。
中國發現「冠狀病毒變異株」 染疫實驗鼠眼睛全白…8天內死亡
國外近日有報告指出,中國研究團隊發現一款的冠狀病毒變異株,且被注射的實驗白老鼠遭證實全部死亡後,各學界就緊急呼籲要停止這項可怕的實驗,深怕這樣的病毒可能會像新冠病毒肆虐全世界的悲劇再次重演。根據《紐約郵報》報導指出,2017年時北京化工大學、南京大學醫學院,以及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等當地研究團隊首次在穿山甲身上發現冠狀病毒,並將其稱為「GX_P2V」,「這是首個證明冠狀病毒導致實驗老鼠100%死亡的研究結果」,而且這個病毒有傳染給人類的潛在危險。據報導,所有感染該病毒的實驗老鼠都在8天內全數死亡,且研究人員驚訝直呼「死亡率快得驚人」。GX_P2V不僅感染了實驗老鼠的肺部、骨頭、眼睛、氣管還有大腦,最後甚至嚴重到導致實驗老鼠死亡,而且老鼠在死亡的前幾天,體重會迅速減輕、出現駝背還有行動遲緩的狀況,而最令人驚悚的是,牠們在死前一天,眼睛會完全變成「白色」。研究人員指出,病毒儘管令人恐懼,但該研究是同類研究中首次證實感染COVID-19相關病毒會讓實驗老鼠致死率100%的報告;不過更重要的是,該研究結果並沒有表示它將如何影響人類。美國參議員蘭德(Rand Paul)表示,當初安東尼(Anthony Fauci)博士因為不誠實告知COVID-19的來源而入獄;而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遺傳學研究所的流行病學專家弗朗索瓦(Francois Balloux)抨擊這項研究,而且「在科學上完全毫無意義」;史丹佛大學退休醫學教授根納迪(Gennadi Glinsky)博士也表示,「必須在為時已晚之前停止這個瘋狂的行為」。弗朗索瓦提到2016年至2019年在中國武漢進行的研究,是在沒有最低限度生物安全限制和研究必需的情況下進行的,因此他就擔心這可是導致再次掀起大流行病的潛在病原體。不過報導中最後也提及,這項2024年的研究與過去在中國武漢的病毒研究所並沒有任何關聯,且美國情報機構顯示,沒有直接證據顯示該實驗室的病毒有外漏,但仍不排除病毒是來自其他實驗室,且在報導最末寫著「COVID-19的來源至今仍不清楚」。
新冠疫情XBB成主流病毒株 疫苗延至國慶連假後全民開打
疾病管制署3日公布國內自3月20日新制實施後,近7日(9月26日-10月2日)每日平均新增35例本土確定病例(含併發症),較前7日(9月19日-9月25日)之每日平均新增33例。9月26日-10月2日平均每日新增4例死亡,較9月19日-9月25日之每日死亡平均數5例略降。近期國內疫情處低點上下起伏,仍須持續關注後續疫情變化。由於XBB已經成為主流病毒株,莫德納XBB.1.5疫苗已經於9月26日起分階段開打,疾病管制署原本規劃暫訂於10月9日開放全民接種,3日也進一步宣布接種日改至10月11日國慶連假後開打。疾管署指出,近4周監測總計,本土檢出病毒株XBB(98%)為主流株,重點變異株以EG.5 (43%)為多,其次為XBB.1.16 (10%) 及XBB.2.3 (9%)ep 根據WHO指出,XBB等變異株具較佳傳播力及適應力,為目前主流變異株,截至2023年10月1日,依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資料顯示全球XBB及其衍生變異株占比約97%,其中以EG.5為多(47.3%),WHO於9/21更新該變異株風險評估,基於變異株疾病嚴重度未明顯增加,評估對全球造成公共衛生風險為低。另外,疾管署還說明,國內近期新冠疫情雖處低點,惟有略升趨勢,推估預測疫情於10月中旬後逐漸升溫,鑒於國內外新冠疫情仍持續且以XBB為主流病毒株,為提升國民對抗主流病毒株之免疫保護力,目前開放65歲以上民眾和醫護人員接種,預計將自10月11日起開放滿6個月以上全民接種,提醒民眾儘早獲得保護力,減少病毒變異株威脅。
5/1指揮中心解編!新冠改第四類傳染病 4大調整措施曝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5)日表示,鑒於COVID-19疾病嚴重度下降,國內疫情持續穩定且處於低點,且國際間亦朝向調降防疫等級,故宣布自5月1日起,「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調整為第四類傳染病。另,考量中央各部會及地方政府於指揮中心運作期間已強化聯繫合作與應變能力,經盤點國內醫療量能及防疫物資儲備情形,綜合評估疫情發展及病毒變異株變化趨勢,行政院同意指揮中心於同日一併解編,由衛福部成立跨單位防治聯繫會報持續COVID-19整備應變工作。5/1指揮中心解編,由衛福部成立跨單位防治聯繫會報持續防疫整備應變工作。(圖/指揮中心提供)指揮中心說明,5月1日防疫降階後,調整措施及工作重點如下:5/1起新冠改第四類傳染病,4大調整措施曝。(圖/指揮中心提供)一、多元監測疫情,每週主動說明:疾管署持續以多元管道監測國內外疫情及變異株流行趨勢,於每週例行記者會向國人報告。二、公費疫苗持續,規劃年度接種:持續儲備及提供各年齡層公費COVID-19疫苗接種;隨時參考最新實證及各國接種建議,提報ACIP專家會議討論後續接種計畫。三、投藥照護延續,保護脆弱族群:持續提供符合條件之染疫民眾公費抗病毒藥物及清冠一號;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持續辦理;專責病房解除開設;維持陪探病管制納入常規管理;醫療院所及照護機構持續落實必要之感染管制措施,以保護脆弱族群。維持符合現行病例定義之COVID-19併發症(中重症)確診個案經醫師評估須住院隔離治療並通報,由公費支應隔離治療期間醫療相關費用(包含不具健保身分之非本國籍人士),解隔條件不變;輕症患者維持自主健康管理之建議,高風險族群以及出現警示症狀者儘速就醫。四、整備醫療物資,快速應變動員:為因應疫情快速變化,必要時將動員重啟專責病房及集中檢疫所(以國軍營區為主)之收治量能,即時調度醫療資源。目前醫用口罩、家用快篩試劑、抗病毒藥等防疫物資庫存量充足,若自由市場產生恐慌性搶購等供需失衡情形,將啟動實名制販售;相關防疫物資將定期檢視儲備量及品質,確保國內生產量能及建立國外專案進口機制,必要時可快速釋出防疫物資供醫療端及民眾使用,保障民眾健康。指揮中心指出,在解編後,將持續透過衛福部之「COVID-19防治聯繫會報」,強化相關單位溝通協調,定期盤點醫療及防疫物資整備情形,以利疫情變化或新興變異株出現時之即時應變。另,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將增設「COVID-19防治組」,聘請專家就COVID-19防治政策業務持續提供專業建議。此外,上述防疫降階調整措施相關資訊,將置於疾病管制署全球資訊網「防疫降階,應變持續」專區 (建置中),歡迎各界參閱。指揮中心成立運作迄今已1,192天,指揮中心特別感謝全國民眾三年多來的配合,以及醫事人員與投入防疫工作同仁的辛勞,在全球面臨疫情威脅以及經濟重大衝擊的時刻,使臺灣仍得以保有相對的安全與穩定。由於國際COVID-19疫情仍持續,世界衛生組織亦尚未解除「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指揮中心請民眾持續配合相關防疫措施,維持良好衛生習慣,並依照最新建議接種COVID-19疫苗,提升自身及群體免疫保護力,共同邁向疫後新生活。
國內疫情開始升溫! 指揮中心急籲:尚未接種次世代疫苗民眾前往接種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9)日表示,國際間COVID-19病毒變異株疫情持續,各國邊境亦逐步調整開放,目前國內疫情處於另一波的上升階段,且農曆春節將至,民眾洽商及旅遊等往來增加。目前國內Moderna雙價BA.4/5次世代疫苗已提供滿6歲以上民眾追加劑接種,尤其65歲以上長者與感染COVID-19病毒後容易產生嚴重併發症之高風險族群,提醒儘速完成1劑雙價BA.4/5次世代疫苗之追加接種,提升免疫保護力。指揮中心指出,目前65歲以上長者完成第二次追加劑接種率為43.8%,為維護長者及風險族群健康,降低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家中長輩如尚未接種雙價BA.4/5次世代疫苗追加劑接種者,請於其身體狀況較穩定時,協助陪同至各地方政府衛生局安排或指定之合約醫療院所接種。指揮中心進一步指出,亦鼓勵家中有長者或高風險族群之民眾、春節前後有出國規劃或家中有國外返台親友、已完成基礎劑但尚未接種追加劑者、曾感染COVID-19確診已康復滿3個月尚未接種雙價BA.4/5次世代疫苗,以及曾接種雙價BA.1次世代疫苗可依自身風評估,接種1劑雙價BA.4/5次世代疫苗。指揮中心說明,民眾可透過「COVID-19疫苗接種院所」(https://reurl.cc/7eW0AQ),利用各地方政府衛生局提供「COVID-19疫苗接種院所資訊」,或「COVID-19疫苗接種院所地圖」,選擇住家或工作地附近之接種地點就近接種。另各地方政府衛生局網頁均有彙整合約醫療院所接種資訊,提供民眾運用查詢。另近期天氣多變,對於近期身體具狀況或慢性病情不穩定者,請於身體狀況較穩定後就近前往接種。接種後亦請多加留意身體狀況,多喝水多休息,亦請家人協助注意,如有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釐清病因。指揮中心呼籲,接種疫苗無法百分之百預防感染COVID-19,但可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因此,提醒民眾仍應落實個人防護措施,另接種後民眾及家長可透過接種單位提供的須知或海報上的QR code掃描加入Taiwan V-Watch疫苗接種-健康回報(https://www.cdc.gov.tw/Category/MPage/ucz02Kh3_q28Jena2Z3AoA),藉由民眾自身或家長關注子女接種後狀況觀察,提醒就醫並瞭解接種後常見不適。
若想全面不戴口罩「第4劑必列標配」 專家點出1問題:恐成病毒破口
邊境解封將在10月13日上路,至於口罩禁令何時可解除,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先前指出,不會一次性全部不用戴,會分階段穩健開放,預計最快11月就會先檢討戴口罩的方式。若屆時真的不用戴口罩,毒理專家招名威就提醒,在人口密度高,且無法維持社交距離的環境,仍建議戴口罩,且施打追加劑疫苗可能也必須要列為標配。招名威在臉書粉絲專頁發文指出,很多人在詢問萬一不用戴口罩該怎麼辦?他提醒民眾,建議像是有開中央空調的區域,包括機關行號、公司、學校、補習班、百貨和醫院,畢竟人口密度還是偏高,平常無法維持社交距離的環境,這些區域最好適時戴上口罩,可以減少被感染或感染他人的風險,確診或感冒的員工少了,工作效率就會提升,一個預防的概念。招名威也表示,疫苗還是最好的防護方式,「雖然不是100%防護,但即使確診,也多半是以輕症為主,病毒造成的死亡率也大幅度的下降,這些數據在全球都顯示打疫苗比不打疫苗要據有更多優勢」,若想要不戴口罩,施打追加劑疫苗可能必須要列標配,「因為疫苗追加劑可以提高抗體濃度,尤其是中和抗體,幫助人體抵禦疾病、殺死病毒變異株活性。」不過招名威也點出1問題,「病毒一直在突變,民眾施打第四劑追加劑的意願卻越來越低,這反而給病毒一個破口,這可能是造成變種病毒一直不斷在人類族群中蔓延的主因之一。」
Omicron兒童腦炎案例激增!三總找到關鍵病因 揪出全新變異株BA.2.3.7
Omicron在5月侵襲本土之後,國內的兒童腦炎重症病例快速攀升,讓不少家長相當恐慌,如今關鍵原因終於被三軍總醫院團隊找到了!原來是一種帶有全新突變位點(K97E)的病毒突變分支族群惹的禍。這波本土疫情自5月以來持續延燒,嬰幼兒及兒童重症案例也快速增加,其中又經常併發急性腦炎後出現意識不佳、抽搐等症狀,嚇壞不少家長。對此,三軍總醫院為了找出潛在的致病原因,匯集小兒科部、臨床病理科與基因體中心等專家,從醫院收治的確診孩童檢體中釐清致病病毒的特徵。三總醫院小兒科部主任、小兒神經學科專家陳錫洲表示,研究團隊針對院內收治的6名4至17歲兒童腦炎患者進行分析比對,最終發現了一株帶有全新突變位點K97E的病毒突變分支族群,其後也確認該突變分支即為被命名為BA.2.3.7的病毒株,意味著該變異株可能是兒童併發腦炎的關鍵成因。陳錫洲指出,BA.2.3.7病毒變異株在棘蛋白上的全新突變位點K97E,可能讓病毒更容易干擾免疫系統,進而誘發免疫風暴並演變成急性腦炎或全身系統性的發炎疾病。陳錫洲還補充,此次三總收療的重症病童中可見到多樣發炎指數的異常升高,這些異常指數代表病童全身性的免疫系統正被高度地激發與活化,雖然這類腦症或猛爆型腦炎的病童中樞神經系統中暫時無法找到病毒感染的證據,但此次發現病毒突變位點以及其對被感染者免疫系統影響的推論,均與目前臨床上的觀察情況相吻合。三總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為國際上第一次為兒童新冠染疫併發急性腦炎找到致病的變種病毒株,該報告近日已被刊登在國際傳染病領域中著名的醫學月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未來三總研究團隊也擬與國衛院及國防醫學院預醫所合作,針對突變位點進行更多試驗分析,期望找出更好預防及治療兒童腦炎重症的醫療方式。
陳時中參選後沈榮津接手防疫? 蔣萬安:沈應先解決電力問題
媒體報導,前交長林佳龍已經同意代表民進黨選新北市長,也讓民進黨台北市長參選人逐漸明朗,將徵召防疫指揮官陳時中參選,外傳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可能接任防疫指揮中心指揮官。對此,國民黨北市長參選人蔣萬安受訪時表示,沈榮津應該優先解決目前電力問題,若民進黨認為,官員層級夠高才能叫得動部會防疫,那麼,昔日疫情爆發時,國民黨團也曾建議由行政院長蘇貞昌擔任防疫指揮官,為何政院當時不採納?蔣萬安說,當初因為蘇揆不願意擔任防疫指揮官,後來才由衛福部長陳時中接任,也顯示,防疫指揮官員不論是哪種層級,最重要還是人選要適合,只有找到適任的指揮官,持續在崗位上堅守,才能持續替民眾健康把關。外傳衛福部長陳時中下周可望獲民進黨提名,出征台北市長選戰,連日來媒體已經多次詢問蔣萬安的看法,蔣萬安今日拜會台北清真寺時,又被媒體追問,陳時中沒對「萬華是疫情破口」一事道歉過,他怎麼看。蔣萬安表示,陳時中是否道歉,要看他自己心裡過不過得去,蔣萬安也說萬華一直是台北驕傲,絕對不是防疫破口。針對陳時中即將出線戰北市,蔣萬安說,陳是否參選,是他個人政治決定,但疫情目前還沒結束,新冠病毒變異株也可能已經進社區,專家學者指出傳播力可能比omicron多20%,並可能重複感染,民眾擔心且關注。蔣萬安說,陳時中現階段仍是衛福部長,也是防疫指揮官,應該把本分防疫工作做好。蔣萬安還說,今年4月每日確診百位數、死亡案例個位數,當時陳時中天天坐鎮指揮中心,開記者會報數字,反觀目前確診數依然破萬,每日近百死亡例,如果陳時中因為個人選舉離開崗位,等於是棄人民的健康於不顧,民眾無法接受。
憂8月底確診數狂飆8.3倍 南韓再延長染疫隔離7天措施4週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逐漸穩定,世界各國紛紛放寬防疫措施,常被台灣專家拿來比較的南韓,近期也因為疫情降溫,政府上月就預計要進一步放寬防疫措施,不過今(17日)公布,在政府與專家討論過後,決定將確診強制隔離7天規定再維持4週,因為根據預估,如果現在縮短隔離天數,8月底病例數可能暴增到現在的8.3倍。根據《韓聯社》報導,南韓中央災難安全對策本部上月20日就預告,將會評估4週後的疫情趨勢,調整確診個案隔離措施,不過17日南韓國務院總理韓惪洙宣布,政府決定將確診隔離天數維持7天措施延長4週,今後每4週會和專家開一次會,評估疫情後調整相關措施。韓惪洙補充說明,由於專家表示,目前南韓的醫療系統承受能力等部分指標已經達到標準,不過死亡病例數並未顯著降低,擔憂如果此時放寬隔離措施,疫情恐怕會提前反彈,損失規模甚至因此增加。事實上,南韓疾病管理廳5月20日就因為擔心新種病毒變異株出現,延長4週確診隔離7天措施,而根據該廳預估,如果現在解除隔離7天規定,8月底確診病例將會較現在的狀況暴增8.3倍;若將隔離天數縮短為3至5天,8月底確診數也會較現在高,因此為避免新變種病毒出現,以及下半年疫苗接種計畫,認定應維持穩定做法。
Omicron新型亞變種轉感染肺部 專家:顯然不會只像普通感冒
國外研究表示,自然感染Omicron無法產生強烈免疫反應,感染Omicron的康復者可能在短期內重複感染。近日英國感染BA.4與BA.5的病例上升,病毒學家佐藤與格里芬表示,BA.4、BA.5、BA.2.12.1變異株與Alpha及Delta相似,對人體的傷害提高,症況不會只像是普通感冒。近日,英國國家統計局統計6月2日前的確診數據,顯示英國大部分確診者是感染Omicron BA.2變異株,但感染BA.4與BA.5的病例上升,可能導致英格蘭和北愛爾蘭的確診數再次上升。外媒表示,英國疫苗接種率高,疫情再次爆發,不至於打掉重練,但建議接種第4劑疫苗,提升免疫力。新冠病毒變異株BA.4、BA.5、BA.2.12.1,感染模式再度轉向肺部。(圖/Pixabay)東京大學病毒學家佐藤(Kei Sato)研究團隊表示,Omicron變異株:BA.4、BA.5、BA.2.12.1,可能已進化成「容易感染肺部細胞」,而非感染上呼吸道組織,感染模式再度轉向肺部,與早期新冠變異株(Alpha、Delta)較為相似。佐藤的實驗結果顯示,BA.4、BA.5、BA.2.12.1變異株,在肺部組織的複製效率高於BA.2,倉鼠實驗也指出,BA.4及BA.5可能導致症狀更嚴重,調查表明,「這些Omicron變異株對全球健康的風險可能比BA.2更大,尤其是BA.4及BA.5。」。英國預計今年秋天,開始為65歲以上長者、一線衛生工作者、養老院患者與工作人員、臨床弱勢族群施打第4劑疫苗。(圖/Pixabay)英國里茲大學病毒學家格里芬(Stephen Griffin)對於新型變異株也表示:「看來(病毒)似乎又回到更危險的感染模式,進入肺部較下方的位置。感染這些病毒顯然不會只像是普通感冒。」為預防疫情擴散,英國預計今年秋天,開始為65歲以上長者、一線衛生工作者、養老院患者及工作人員、臨床弱勢族群施打第4劑疫苗。
全球疫情「3個月一波」成常態? 英專家示警:BA.4、BA.5爆發在冬季
正當世界各國慢慢脫下口罩,逐漸走向與病毒共存的道路時,最近Omicron亞變種,使得英國疫情又出現回升跡象,英國有醫學專家指出,觀察新冠肺炎的疫情發展,幾乎是每3個月就出現新一波確診潮;並提醒外界,今年冬天可能又會BA.4及BA.5新浪潮,呼籲英國政府,應該要趕快擴大第4劑疫苗的施打率。愛丁堡大學全球公衛系主任斯里達爾(Devi Sridhar),近日在《衛報》發表社論指出,根據英國近日的疫情相關發展數據,看得出最近BA.4及BA.5病毒變異株,正在引發新的確診潮。斯里達爾警告,儘管這2支變異株,不會使整體感染變得更嚴重,但的確存在著重複感染的風險,即便過去曾感染Omicron等其他版本的病毒者,可能還是有感染機會。 斯里達爾並回顧過去2年多來全球對於新冠疫情控制的狀況,發現疫情似乎都循著每3個月就出現一波新浪潮的模式推行著。依照這個模式推斷,預估英國下一波確診潮,可能會落在今年冬天。斯里達爾呼籲,英國政府應在今年秋天,要想辦法把新冠疫苗的加強劑施打範圍,想辦法擴大至全國,而並非只針對目前的75歲以上長者及養老院患者、免疫低下族群防疫,以因應下一波疫情的來襲,能夠用更有效率跟科學的方式,來控制疫情蔓延。
美大學開發實驗性蛋白質疫苗 刺激T細胞克服「新冠病毒變異」
新冠肺炎持續至今已接近3年的時間,雖然疫苗早已問世許久,但面對一直不斷變種的新冠病毒,現行的疫苗也只能做到「避免重症」而非「避免感染」。美國一間大學的研究團隊,日前就針對「避免感染」這事情,開發了一款實驗性蛋白質疫苗,希望以此方式來刺激人體內的T細胞辨識新冠病毒變異株,以此來降低感染的機率。根據美國國家衛生院(NIH)新聞稿指出,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當人體接種新冠疫苗之後,體內的B細胞會透過疫苗來學習有關新冠病毒的訊息,進而製造相對應的抗體。而產生出來的抗體就會開始在人體內巡邏,當遭遇新冠病毒時,抗體就會避免病毒侵害人體。但隨著新冠病毒的變異株不斷問世,變異株甚至還誕生亞變種,這些突變出來的新病毒都造成抗體識別率下降,尤其是在近期Omicron變異株的疫情中更是如此,Omicron在棘蛋白上的突變數多達37處,這也讓他們可以有效地躲避抗體。麥迪遜分校的免疫學教授蘇拉許(Marulasiddappa Suresh)就認為,如果新冠病毒變異株可以躲避抗體,那可以動用人體內的T細胞來提供第二道保護。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實驗性的蛋白質疫苗,裡面主要是含有新冠肺炎原始病毒株未突變版本的棘蛋白。研究人員是希望透過這種疫苗來刺激T細胞,進而讓T細胞來抵禦新冠病毒。在實驗階段中,研究人員幫小白鼠注射實驗性的蛋白質疫苗後,將小白鼠暴露在2種新冠肺炎變異株的環境中,結果顯示,由疫苗產生的抗體,無法對付新冠肺炎變異株,但是被疫苗所誘導產生的T細胞有足夠的能力對抗變異株病毒,這也讓小白鼠沒有產生症狀,或是僅有輕微症狀。報告中指出,會有如此差異,主要是在於T細胞所識別的棘蛋白片段比B細胞還要全面,如此就能有效的對抗更多突變後的新冠病毒。目前研究人員正在著手研究T細胞抵禦病毒的機制,以及研究目前現行的疫苗,是否可以透過修改的方式,讓疫苗改由刺激、誘導T細胞的免疫機制。
小孩確診後有免疫力不用打疫苗? 他拿哈佛醫學院數據給建議
本土疫情嚴峻,兒童確診數持續攀升。有記者問重症醫師黃軒說,「小朋友去年得了COVID19感染,就有免疫力,不用再疫苗接種?」,對此,黃軒引用國外研究報告做出解答。黃軒9日在臉書發文表示,美國哈佛醫學院上月底刊登在《自然通訊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的研究報告指出,哈佛醫學院研究人員在2020年至2021年於波士頓兒童醫院,收集染疫兒童的血清抗體,想看他們是否能抵抗Omicron,而研究人員發現,「只有不到10%的兒童血清抗體,可以有效對抗Omicron病毒,研究人員認為這是因為之前自然染疫的兒童,並沒有中和抗體,可以抵擋Omicron病毒感染。」醫師黃軒。(圖/翻攝黃軒臉書)黃軒表示,「研究人員發現發現:無接種疫苗的兒童,即使之前有自然感染過,也容易感染到Omicron病毒」,他們發現小孩如果打滿2劑,體內的中和抗體較高,能抵抗Alpha、Beta、Delta、Omicron等病毒變異株。黃軒呼籲家長,「兒童,即使自然感染COVID19病毒,仍然易受Omicron病毒感染,除非,兒童有去接種疫苗注射,才能有足夠抗體,抵抗Omicron病毒的侵襲。」黃軒在貼文末尾也特別強調,指揮中心有提醒民眾,如果兒童染疫後要接種疫苗,需等「3個月後」。
陳時中暫不考慮0+7 李秉穎卻認為「邊境鬆綁」可以討論
各國疫情趨緩逐漸解封,亞洲鄰國也開始開放入境不需要隔離,而台灣是否也能盡快入境不需要隔離,對此ACIP召集人李秉穎也回應相關問題,並表示回台灣的隔離幾天是可以討論的。周玉蔻專訪李秉穎醫師,討論旅客回台是否要繼續堅持隔離7+7。(圖/翻攝自《新聞放鞭炮》YT)主持人周玉蔻今(9)日在廣播節目《新聞放鞭炮》訪問李秉穎醫師,提到她的友人從杜拜、法國、義大利到新加坡再回到台灣,也沒有確診但回來就要被隔離7+7,認為這樣會降低民眾出國的想法,加上各國逐步解封,有些國家甚至入境不需要隔離了,但台灣卻依舊只開放商務客,且入境還要隔離都讓民眾大嘆不便。而衛福部長陳時中日前也表示,會朝向檢疫隔離天數縮短,從商務優先進行,但不會是0+7,因此受到外界質疑,境外確診數已經低於本土確診數的情況下,國外回台卻還要嚴格執行的邊境防疫標準,是否不合時宜。而李秉穎認為,若台灣感染新冠肺炎的危險性大於出國時,不一定要到台灣疫情完全穩定下來,其實就可以考慮解除邊境嚴格管制。而他也認為如今不太用怕病毒變異株,因為除非完全斷絕航空運輸,不然變異病毒還是會進來,因此他也認為邊境管制可以逐步放鬆,並按照國際趨勢來做改變。
憂心病毒在未接種疫苗族群內傳播 WHO警告「恐產生新變異株」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17日表示,新冠病毒在未接種疫苗的族群中傳播的話,有很高的機率會增加新型變異株的誕生。WHO甚至舉例北韓,表示近期北韓確診人數突破150萬人,而在北韓境內疫苗的接種率極低,憂心會因此出現未知的新型變異株。根據《relief web》報導指出,一份來自WHO的新聞稿就明確點名,北韓近期爆發新冠肺炎疫情,境內有超過150萬人屬於「疑似案例」,而且北韓當地未接種疫苗人口為數眾多,再加上當地不少民眾都患有潛在疾病,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都成為嚴重影響北韓民眾健康的因素。目前WHO已經要求北韓政府提供相關資料與染疫情形,WHO也願意提供北韓政府檢測病毒的技術、基礎藥物的準備,以及北韓當地極度缺乏的疫苗。WHO方面也表示,北韓當地的疫情讓人憂心,新冠疫情的爆發再加上當地民眾低疫苗接種率,當病毒在未接種疫苗族群中傳播時,其實會增加新冠病毒變異的機率,WHO十分憂心日後北韓出現新型的病毒變異株。
與全球數據庫資料均不相同 中國出現全新Omicron變異株「BA.1.1」
近期中國當地多個城市再次爆發疫情,不少城市因此進入封城列管狀態,但有專家學者發現,近期蘇州當地出現新病毒,與全球病毒數據庫的資料比對後發現均不相同,判斷是病毒變異株Omircon又出現亞型變異株,目前暫時命名為「BA.1.1」。根據《央視》報導指出,蘇州疾控中心在2日的記者會上表示,蘇州常熟市於3月28日新增的案例中,其中一名楊姓患者的體內的病毒,在經過基因定序檢測對比後,發現資料與全球病毒數據資料庫GISAlD的資料完全不同,判斷是病毒變異株Omircon再次出現亞型變異株,目前暫時命名為「BA.1.1」。蘇州市疾控中心表示,為了盡快切斷傳播鏈,蘇州目前已經針對每個感染病例進行基因定序檢測,但仍需一定時間來進行,屆時如果有新增或相關資料,將會在第一時間公布。
國內首份追加劑研究出爐 莫德納最強!全劑量抗體增47.7倍
國內COVID-19疫苗第三劑追加劑接種率已突破4成,朝5成邁進。究竟追加劑的效果如何呢?林口長庚醫院今(17)日發表國內第一份COVID-19疫苗追加劑接種研究成果,總計招募340位受試者,發現不論是使用哪一種廠牌的疫苗當追加劑,皆可有效提升受試者體內抗體生成效果,也更能有效對抗Omicron變種病毒。而施打後的副作用,則以莫德納比例最高,高端比例最低。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也是這項試驗計畫主持人的邱政洵表示,希望這項結果有助於台灣進一步推動COVID-19疫苗的施打,並且建議民眾在接種完前兩劑疫苗後,都應在間隔3-6個月接受第三劑追加接種,以提升疫苗對人體的保護力,預防新冠病毒變異株感染。邱政洵副院長指出,林口長庚醫院自去年12月起,執行醫療照護人員施打兩劑腺病毒載體AZ疫苗(AZ+AZ)後,以mRNA疫苗(莫德納、輝瑞)或蛋白質次單元疫苗(高端)做第三劑追加接種之臨床試驗,進行受試者施打完第三劑一個月後免疫生成性分析與不良反應。此研究共招募340位已施打兩劑AZ疫苗的醫療照護人員為受試者,隨機分派接受莫德納(Moderna)全劑量、莫德納半劑量、輝瑞(BNT)或高端疫苗接種為第三劑追加劑。邱政洵副院長說,分析時排除了2位不符收案條件者,研究結果發現,在施打完第三劑後的第28天,不論是使用哪一種廠牌的疫苗當追加劑,皆可有效提升受試者血中之中和抗體濃度,達到體內抗體生成效果,而上升倍數分別是:莫德納全量47.7倍、莫德納半量39.8倍、BNT 32.2倍、高端12.7倍。針對現今流行的Omicron變種病毒,研究也顯示施打第三劑之後產生的中和抗體能力,和接種前相比,可以更有效對抗Omicron。而和預防重症相關的T細胞免疫反應四組都有顯著上升,上升倍數分別為:莫德納全量4.2倍、莫德納半量3.9倍、BNT 3.1倍、高端3.3倍。至於接種完第三劑的疫苗副作用,則是以莫德納副作用比例最高(局部疼痛約97~100%、發燒約15.3~29.5%),高端疫苗施打後的副作用比例最低(局部疼痛76.5%、發燒4.8%)。邱政洵副院長表示,由實驗結果可看出,針對施打兩劑AZ疫苗的醫療照護人員,不論是使用何種廠牌疫苗做為追加劑,施打後一個月的血清抗體生成性,或細胞免疫反應,都有顯著提升。以抗體增加的幅度來看,mRNA疫苗仍優於蛋白質次單元疫苗;T細胞免疫反應則是在不同疫苗追加劑之間並沒有明顯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