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性
」 腫瘤 大陸10歲童1周掉6公斤…「血糖飆至750」! 醫一看:酮酸中毒
酮酸中毒是種病理性代謝狀態,標誌為極高且無法控制的酮症,且在極端情況下,酮酸中毒是可致命的。對此,小兒急診醫師黃士倫分享,有位10歲男童體重在1周內掉了6公斤,到院時眼窩凹陷、全身虛弱、呼吸深而快速、意識有些模糊,當時他見狀況不對,隨即告知男童媽媽是「酮酸中毒」。黃士倫近日在臉書粉專「黑倫醫師x健康諮詢」發文指出,日前有位10歲男童的體重在1周內掉了6公斤,到院時,眼窩凹陷、全身虛弱、呼吸深而快速、意識有些模糊,當時媽媽提到在診所做了抽血檢查,但要在2天後才能知道報告,她看孩子狀況不對勁趕快帶來急診。隨後,黃士倫告知男童媽媽「他這是酮酸中毒,趕緊請護理人員量一下血糖, 挖!750 mg/dl。」他趕緊叮嚀護理人員,打上2條點滴開始加胰島素pump,另一方面聯繫兒童加護病房。黃士倫解釋,第1型糖尿病的特徵為胰島β-細胞被破壞導致絕對胰島素缺乏,以前被稱為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雖然在所有糖尿病人中約佔5至10%,卻是兒童及青少年所得到的主要病因,尤其是10歲以下的兒童。此型病人β-細胞大部分為自體免疫破壞,可以從血液中驗出破壞胰島細胞的自體抗體如islet細胞抗體。第一型糖尿病只能做基因檢測。
5天大女嬰黃疸…醫建議「曬太陽」 烈日曝曬半小時中暑亡
印度北方邦邁恩普里(Mainpuri)日前發生育嬰悲劇,一對夫妻聽從醫師建議,讓患有黃疸的5天大女兒曬太陽,但兩人將女嬰放在屋頂烈日曝曬半小時,導致女嬰中暑身亡。據《今日印度》(India Today)報導,來自布蓋村(Bhugai)的德薇,10日在斯里賽(Sri Sai)市醫院剖腹產下1名女嬰,孰料德薇與丈夫15日就和愛女天人永隔。家人表示,夫妻倆與他們依照醫師建議,讓有黃疸及一些健康問題的女嬰,在上午11點10分於醫院屋頂曬太陽,怎知他們半小時後將嬰兒抱下樓不久,孩子就不幸夭折。他們除認為女嬰死於中暑及酷熱,也指提供建議的醫師事後已逃離醫院,德薇也遭強制出院。邁恩普里首席醫療官笈多(RC Gupta)表示,曬太陽是當地治療嬰兒黃疸的常見方式,但必須非常小心,且不能在高溫期間讓嬰兒曬太陽,「如果家人的指控屬實,那就是重大過失」。悲劇曝光後,引發當地民眾憤怒,目前醫院已遭當局強制關閉。新生兒黃疸可分為,血液膽紅素上升使皮膚及眼睛變黃,但出生7到10天逐漸消退的「生理性黃疸」,以及黃疸上升太早、太快、太高的「病理性黃疸」。病理性黃疸常用治療方式為儀器照光治療,而太陽光雖有遠高於儀器的降黃疸功效,但陽光還有紅外線、紫外線,照久會對嬰兒造成傷害;一般生理性黃疸則不需特別處理。
兒少性剝削不等於「戀童症」 專業醫分析解釋
因持有未成年少女偷拍影片,藝人黃子佼引發社會群情激憤,由於外界出現不少聲音,認為黃的行為是病症「戀童癖」,將其與性剝削劃上等號,但精神科醫師指出,觀看「兒童性影像」或是「兒少性剝削」的加害者,並不等於戀童症,若個案對性傾向沒有自覺、沒有痛苦、社會功能沒有受到影響,就不被列在精神醫療協助的範圍內。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副院長李俊宏表示,兒童權利公約指的是未滿18歲,涵蓋台灣法令中的兒童與少年。但診斷上則不同,以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系統來說,戀童症患者的年齡界線主要是對13歲青春期前的兒童有性幻想、性衝動、性行為等。李俊宏指出,戀童症和很多精神疾病一樣,必須要有臨床上顯著痛苦,或社會心理功能顯著減損。兒少性剝削的加害者,並不一定有戀童症,但也有可能兩種樣態同時存在。「非法行為不一定都是病理性行為,反之亦然。」李俊宏表示,阿富汗的童戲(Bacha bazi)有上百年的歷史,有錢人會找小男童扮演成女性表演跳舞,並發生性關係,但依照西方的診斷準則,這不是疾病,而是社會文化形成的兒少集體性剝削。另外,黃子佼的妻子孟耿如發文代為向大眾道歉,反遭網友撻伐。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羅惠群說,孟耿如身為太太、小孩的媽媽,壓力非常大,她的狀態或情緒可能也被控制著。羅惠群提醒,帶有權力關係的婚姻,首重「不要被隔離」,建議家人或朋友,此時更積極介入了解她的狀況,把她從這段關係帶出來,不管她要怎麼選擇,至少給她管道,不要太多批判的立場,而是關心和喊話。
「心跳過慢」讓他走路喘、嚴重肺積水 9旬翁裝「心臟節律器」改善生活
「連日來胸口越來越悶,走路就會喘不停,甚至說話費力,連睡覺都無法躺平,最後喘到來急診。」91歲曾先生表示,自己平時可自行騎腳踏車外出,甚至還下田工作,但近來覺得喘的症狀越來越明顯,生活大受影響。嚴重肺積水 感覺非常喘家人帶他至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就醫,檢查發現心跳過慢,一分鐘僅30餘下,因心輸出量不足導致嚴重肺積水,心電圖顯示為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經藥物治療、心導管室施予心臟節律器置放手術,症狀改善,術後兩天便順利出院。林長逸醫師表示,正常人在休息時的心跳每分鐘為60-100下,當心跳過慢時,整體心臟打出的血液不足以供應腦部或身體其他器官使用,可能會出現頭暈、頭痛、胸悶、呼吸急促、疲倦、全身無力等症狀。心跳偏慢問題 放心臟節律器嚴重肺積水恐會引發急性腎衰竭、暈厥、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林長逸醫師說明,心跳偏慢的病人其實不用過度擔心,大部分心跳偏慢的人屬於竇性心律,若血壓正常,無其他不適,事實上不用做特別處理。若為病理性的問題,如房室傳導阻滯和病竇症候群等,則應考慮放置心臟節律器。節律器能自動偵測病人的心跳,並輔助心臟跳動,輸出量能足夠讓全身使用。
戴隱眼20年想做手術 檢查驚見「角膜全是洞」像被啃…35歲女嚇壞
大陸一名趙姓女子(化姓)從初中起就有近視困擾,愛美的她從高中開始配戴隱形眼鏡,一戴就是20年,近期覺得摘戴隱形眼鏡很麻煩,萌生了手術摘鏡的想法。沒想到,趙女到醫院檢查後被告知角膜長出「洞洞」,原本像蜂巢一樣密密麻麻排列的角膜內皮細胞,像被啃食一樣變得坑坑洞洞,無法進行手術。《極目新聞》報導,趙女從初中起眼睛就近視了,愛美的她從高中開始配戴隱形眼鏡,這一戴就是20年,近期覺得摘戴隱形眼鏡麻煩的她,萌生了手術摘鏡的想法。在網上咨詢後,趙女停戴了1週的隱形眼鏡,並來到武漢大學附屬愛爾眼科醫院就診。該院屈光專科主任張青松接診後,經過初步檢查和溝通,近視575度的趙女表示,她傾向於做晶體植入手術。不過,在進行雙眼角膜內皮鏡檢查發現,趙女的角膜內皮營養不良,有病理性黑區,原本蜂巢一樣密密麻麻排列的角膜內皮細胞,就像被啃食了一樣變得坑坑洞洞。「角膜內皮細胞是一種排列整齊的上皮細胞,其主要功能是維持角膜的透明性,從而保證屈光間質透明,維持正常視力的作用。」張青松說明,如果角膜內皮細胞數量減少到一定程度,比如低至每平方毫米500個以下,就會出現角膜水腫,甚至引起失明。「為什麽我的角膜會這樣?」趙女看到檢查報告十分吃驚。張青松解釋,角膜內皮細胞黑區或空泡可能是先天性因素、長期戴隱形眼鏡、長期使用激素類藥物、角膜炎等原因導致,患者可能會出現視力下降、視物模糊、眼部疼痛等症狀。考慮到趙女長期戴隱形眼鏡的習慣,張青松判斷,極有可能是這個原因導致的。「那我還能做近視手術嗎?」趙女焦急地問道。「你的情況不能做任何近視手術,除此之外,還要減少配戴或不戴隱形眼鏡,以免角膜內皮細胞進一步減少。」張青松提醒廣大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眼部衛生,避免用手揉搓眼睛,避免長時間使用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控制配戴隱形眼鏡的時間。
小五弟作業寫錯挨打 隔天左眼失明「眼球恐萎縮」家屬怒控班導施暴
大陸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1名胡姓女子近日投訴媒體,稱正在就讀小學的弟弟今年3月被班主任毆打,導致眼睛出現嚴重問題,目前左眼失明,右眼眼球也可能萎縮。對此,當地警方回應,接到報案後,對該老師有沒有毆打學生的行為進行了調查,目前還在偵查階段。另外,當地教育部門已派工作組,正在處理此事。《大皖新聞》報導,胡女透露,弟弟今年13歲,在蔚州鎮前進路第二完全小學讀5年級,因之前在醫院做過左眼視網膜脫落的治療,上學時父母還特地交代班主任不要打孩子的頭;今年3月,弟弟因為作業寫錯,被班主任扯頭髮、打耳光,放學後便發覺視力模糊,看東西有影子,眼前有點白茫茫的感覺。胡女表示,隔天弟弟就什麽都看不見了,連自己鞋帶都看不見,頭特別疼,後來被家人帶去醫院進行治療,診斷為右眼視網膜脫落、右眼繼發性青光眼、右眼玻璃體積血、左眼視網膜脫離玻璃體切除術後,目前經過2次手術治療,左眼失明,右眼視力只有0.12,且眼球可能萎縮,需要定期檢查。對此,警方說明,對於當事人眼睛傷情是病理性或外部打擊造成,需要進行鑑定,前期警方找了鑑定中心,對當事人傷情進行鑑定,但是該中心因為技術條件不予受理,現在已經委托北京一家第三方鑑定中心,對當事人的傷情進行鑑定,11月20日也提交了材料,是否受理目前還沒回覆。蔚縣教育和體育局法治和安全股工作人員回應,事情發生之後,當事人一直在看病,已派工作組去學校和家長解決此事,科室負責人也在處理此事,相關情況在推進當中。不過,對胡女反映學校班主任打了弟弟的行為,該工作人員表示不清楚。學校相關負責人則稱,正在和家長積極協商,事發後校方墊付了醫藥費和生活費,目前涉事老師沒有進行教學工作。至於老師是否有打學生的行為,該負責人稱警方已經介入調查。
這4種人剛吃完飯就想拉 醫師提醒確認「病理性」是關鍵
不少人吃完飯後容易覺得肚子不太舒服要上廁所,甚至會腹痛。可能會覺得吃撐了、吃壞了、或是吃了什麼過敏的東西,但是去醫院檢查,往往查不出腸胃本身有什麼問題。黃軒醫師以《一吃飯,就想大便》為題發佈一則貼文,並表示如果有些狀況發生,需要盡快就醫。「有時候剛吃完飯沒多久,就想跑廁所大便,這是消化太好?還是腸道出問題?甚至還會有病人懐疑,是大腸癌嗎?」黃軒醫師在自己粉絲專頁「黃軒醫師 Dr. Ooi Hean」上提及,最近常被媒體問這類問題,其實這些都是生活常見的現象,只是大家都不好意思問而已。黃軒醫師表示,研究發現,人類攝取食物後,經過消化、吸收,一般都會在12小時後排出大便。一般大便次數每日一次,晨起排便是最佳的例子,但因人體是個複雜結構,並非每個人都如此。有些人會出現「一吃完飯,就想大便」,其實也包含許多因素。黃軒醫師舉出四個例子,其一,胃黏膜的反射,當食物進入肚子,對胃粘膜造成了刺激,這種刺激情況會讓人體釋放一種物質,來刺激腸道蠕動加速,促進胃的血液循環,幫助消化吸收,進而促使排便;其二,排便的習慣,也就是排便的頻率,與日常習慣有關,若一個人習慣飯後馬上上廁所,時間久了,身體也就會記得這是習慣,一吃完飯,就會產生我要排便的信號;其三,食物不耐受所造成的,由於體質原因,部分人對「乳糖不耐受」,一旦喝牛奶就會拉肚子,有人對「脂肪不耐受」,吃肥膩的食物,會肚子不舒服,有人對「辣椒不耐受」,吃辣就會刺激腸胃等類似情況發生;最後就是疾病所造成,像是大腸激燥、經常性的胃炎、焦慮、狂燥症等,這些神經過度活躍的疾病,都會引起「一碰食物,就馬上想去排便」,但如果經常伴有其他症狀「噁心、腹脹、腹痛、糞便帶有粘液、又黑又臭、或有紅色血便,甚至便秘和腹瀉交替」等狀況一直存在,還是非常建議要及時就醫。如果想改善吃飽就拉的情況,黃軒醫師建議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例如調整飲食習慣,生活中,可以少吃容易引起胃結腸反應過度刺激的食物,對於腹瀉型患者,腸道比較敏感,應避免吃「生冷、堅果、辛辣」刺激食物;便秘型患者,應保證充足水分,同時適當增加膳食纖維等攝入;如果是混合型的患者,則上述飲食建議都需要注意。再來就是要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規律且良好的排便習慣,能減少很多胃腸道疾病的出現,若硬是憋住不去排便,只會對胃腸道造成刺激。最後就是調節心態,腸胃也會受到心態影響,若一個人長時間焦慮、憂愁或者煩惱,就會引起腸神經功能紊亂,從而增加胃結腸的發生頻率。因此保持好的心態,吃得開心,才可以幫助促進消化。黃軒醫師最後也表示,通常若非病理性引起的吃飽就拉,透過調整生活習慣,都可以得到改善。但若是發現排便伴有其他異常,例如出血、顏色又黑又臭等,就要警惕是「病理性」的,這個時候,大家還是儘早就醫較好。
肝火旺不等於肝指數升高 中醫師詳解肝病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中醫與西醫最大的不同是中醫往往看的是整體,中醫所談的五臟---肝、心、脾、肺、腎,與現代醫學的肝臟、心臟、脾臟、肺臟、腎臟五種器官(organ)是不同的。中醫的五臟是「藏象」的概念。中醫師賴睿昕解釋,「藏象」就是將人體的生命現象用「功能系統」來分類,與現代醫學主要用「器官組織」來分類有所不同。熬夜易惹「肝火旺」,注意這些症狀!肝的功能系統主要為疏通、生發、升散等生理功能,而運用現代醫學則是代表,消化系統的蠕動、分泌與吸收、水分的新陳代謝、血液的運行、女性的月事與賀爾蒙分泌穩定、以及情緒的控管等。如果要對應西醫的器官則為大腦的邊緣系統,下視丘與腦下垂體,以及肝膽消化分泌則較為相關,換言之,中醫的肝涉及現代醫學的神經、精神、內分泌、消化、生殖、乃至於免疫等諸多系統的功能,其中又以自律神經與內分泌功能最為主要。中醫常常講肝火旺,並不是指GOT、GPT升高,賴睿昕中醫師表示,所謂的肝火就是體內「促進機體功能活動的能量」用「火」來稱呼。當體內的火若太大,失去控制或造成傷害,就成了病理性的火。例如「肝」臟腑的機能過度亢進,影響正常生理,就稱作「肝火」。通常與壓力或是過度亢奮的情緒有關係。而熬夜也會導致肝火旺,常常會伴隨有頭痛、眼紅眼屎多、口乾口苦、冒痘痘、肩膀僵硬、胸悶、心煩、躁熱、小便黃熱、便秘,月經不調、或睡眠品質不佳等症狀。而熬夜晚睡,生活作息不正常使當肝的機能過亢化作「肝火」,就會導致一系列的內分泌失調與新陳代謝不平衡,而俗稱的「爆肝」並不等於「肝臟發炎」,除非本身有肝炎帶原,肝火與肝功能異常也沒有絕對的關係,但是卻是惡化的主要因子之一。若真的需要熬夜,賴睿昕中醫師提醒,應避免吃泡麵等含有防腐劑過多的加工食品,以避免再讓肝臟產生更多的負擔。長期熬夜或是需要值班的民眾,一旦人體能量透支到一定的程度時,就容易造成陰陽失衡、陰虛火旺等口乾舌燥、口臭口苦、眼睛酸澀,紅腫發癢等不適症狀產生,而本身肝臟有問題的患者熬夜會加重肝功能的惡化這是無庸置疑的。蘆薈治肝炎非良方,肝病與肝炎不同病變!當發現自己有肝炎,很多民眾會用蘆薈當偏方來治療。賴睿昕中醫師指出,蘆薈比較常用於外用,內服的話容易傷胃,中醫常常使用煅蘆會來治療病毒性肝炎,也就是把生蘆會用火煅燒成炭,以降低它寒涼之性。而治療肝炎與肝病其實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在中醫來看,肝的功能是主疏洩、藏血、喜條達而惡抑鬱。主筋,開竅於目,其華在爪,與膽互為表裏。故中醫肝病可表現為血液、筋脈、消化、情志、眼睛等方面的疾病。於中醫的肝系統個性外向、活潑、亢奮,像是「過動兒」,對外在環境及身體情緒變化常反應過度,因此疏通調節的功能一旦出現異常,肝火一路順著肝的經脈延燒,就會有眩暈、頭痛、中風、失眠、耳鳴、口乾、口苦等肝火旺盛、肝陽上亢的現象。不同於現代醫學所指的「肝炎」是傳染性病毒性肝炎的簡稱,主要是由肝炎病毒入侵,使肝細胞的功能發生障礙,或損害肝細胞而出現的肝臟本身的一種病變。所以中醫的肝病不能與現代醫學的肝炎劃等號。中醫的肝病有虛實之分。實證中,臨床表現為頭痛暈眩、耳鳴如潮、面紅目赤、口苦咽乾、脇肋灼痛、煩躁易怒、失眠多夢,或吐血衄血、便秘尿赤、舌紅苔黃糙、脈弦數等就可以使用蘆薈等清熱瀉火的中藥治療,但是中醫使用不會用生蘆薈,通常會用煅蘆薈來治療急性肝炎,因為煅蘆薈抑制發炎的效果是很好的,但是要配合其他的中藥調理,治肝病或是肝炎絕對沒有什麼特效藥。護肝守則 生理與心靈修養同等重要在台灣有90%以上的人都已感染過B型肝炎,且有20%的人是B型肝炎的帶原者。雖然其中的一部份人會有肝炎的發作,但大部份的人是所謂的健康帶原者,也就是體內一直存有B型肝炎病毒,但病毒並未對肝臟有危害,可以和平相處到人死亡;只是有一小部份的健康帶原者,會有急性發作或慢性肝硬化的可能,這通常與飲食,生活習慣有關係。不管是中醫的肝病還是肝發炎,休養是很重要的,賴睿昕中醫師提到,生理與心靈的修養都很重要,對肝最好的飲食方式就是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去「激怒」它。例如油炸、燒烤等,咖啡跟茶也太燥,容易上火。但是也不能過度的食用青草藥或蘆薈,這樣對消化系統來說過於寒涼,使用過多反而會讓肝病症狀更糟。讓扮演人體除濕機的脾胃機能受寒,更不容易去濕解熱。中醫治療肝病效果是肯定,但是中醫治療肝炎與肝纖維化是個緩慢而長期的過程。患者在治療的同時應注意起居飲食,保持心情愉悅,避免過度勞累和熬夜等將對治療起到促進的作用。B肝患者平常也可透過按壓穴位,達到保護肝臟,疏肝理氣與提升正氣之功效:太衝穴:位置:腳背第一、二足趾跖骨連接部位凹陷處。作用:屬肝經的原穴,具有疏肝理氣作用,可緩解急慢性肝炎所造成的不適。曲泉穴:位置:膝關節內側橫紋端上方凹陷處。作用:屬肝經的合穴,具有清肝火、利濕熱的作用,還可協助調節肝臟血流。足三里穴:位置:膝蓋外膝眼處下三寸,脛骨旁開一寸處即是穴。作用:屬胃經的合穴,由於肝炎病人經常會覺得腹脹噁心,可藉由足三里穴改善脾胃機能,並進一步提升後天之本,增強免疫力。清肝茶飲別亂喝 良好作息飲食更重要B肝患者病況穩定時期平常若想喝些茶飲調養,要小心切勿自行服用坊間清肝火、解肝毒的藥物,因為長期喝太多清熱解毒的中藥茶,反而容易傷害正氣、損及脾胃。可以選擇喝性質較為平和的保肝健脾茶,藉由扶正去改善肝功能。保肝健脾茶材料:黨參6g、白朮6g、茯苓6g、枸杞子9g、五味子6g、紅棗5顆作法:將上述藥材清洗過後稍作浸泡軟化,放入1000c.c.的清水,大火煮滾後轉小火續煮15-20分鐘,將藥渣濾出取汁放溫後飲用。作用:黨參搭配白朮與茯苓可健脾補氣,提升免疫力,枸杞子能夠滋補肝腎,搭配五味子可促進肝細胞的修復與再生,紅棗補中益氣以外,其內含有三萜類化合物的成分,可以協助抑制肝炎病毒的活性。
眼皮長時間狂跳要小心!醫示警:恐用眼過度、缺乏營養素
雖然有民間說法指出「左眼跳財、右眼跳災」,但眼皮一直跳其實有可能是身體出狀況的凶兆。對此,眼科醫師陳瑩山也表示,眼皮跳動的大部分原因都是生理性影響,例如眼部肌肉在壓力下受到刺激抽動,或是用眼過度導致眼睛周圍的小神經發炎,都會導致眼皮跳個幾小時甚至數天。此外,身體鈣鎂濃度不足也會引起眼瞼抽搐的症狀。據《三立新聞網》援引《良醫健康網》的報導,陳瑩山醫師指出,現代人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常會導致眼部肌肉在壓力之下不停抽動,也就是學名被稱為眼瞼抽搐(eyelid twitching)的症狀。他指出,眼皮跳動可能持續幾小時甚至數天,尤其在睡眠不足、熬夜、用眼過度的狀況下更容易發生。至於另一個眼皮狂跳的主因,則跟眼睛周圍的小神經發炎有關,這會導致無法控制眼皮反應。再者,乾眼症、眼睛睫毛倒插、結膜炎、配鏡不良等因素都會引發眼瞼抽搐。而其中由病理性引起的眼皮跳動會持續較久,頻率也較多,嚴重的話甚至連眉毛、額頭、嘴角都會跟著跳動。陳瑩山醫師補充,眼皮頻繁跳動,也有可能是身體缺乏鈣鎂等營養素所發出的警訊,因為鈣是神經傳導物質,攝取不足不僅會導致眼皮狂跳,還會合併嘴角抽動;鎂的作用則是調節神經系統,緩解情緒,因此攝取不足會造成眼瞼抽慉,也會影響睡眠。醫師也建議,若有上述困擾,可到醫院檢查治療,並透過補充維生素B群,鈣片等來緩解周邊小神經的不適。另根據統計,約有1%的眼瞼抽搐是因眼睛重症肌無力、腦腫瘤或蜘蛛網膜沾粘等狀況,造成顏面神經刺激。對此,醫師也強調,如果眼皮狂跳的時間不是持續很久,就不需要過分擔心,可透過熱敷和適當休息來避免用眼過度,並多攝取抗氧化的深海魚、魚油、蔬菜水果,或補充維他命B群等。但陳瑩山也提醒,若是出現長時間且大幅度的眼瞼抽搐,就要小心是否為疾病前兆,應盡速就醫檢查。
30歲就接近停經「卵巢早衰」 曝「愛吃生魚片」體內重金屬超標
卵巢早衰,是指女性40歲前月經便開始紊亂不規律。一名僅30歲的女性就出現了嚴重卵巢早衰的問題,起初還找不到特定病理性原因,染色體也正常,經身體檢驗後才知,竟是因為太愛吃生魚片,她體內的重金屬汞含量、塑化劑均超標,才導致年紀輕輕就接近停經。華育生殖醫學中心副院長王呈瑋在臉書分享,有一位年輕個案,才30歲就嚴重卵巢早衰,已經接近停經,原本都還找不到準確的病因,直到醫師建議病人去驗一下體內的重金屬含量及塑化劑,才發現她兩樣都超標,而醫師也推斷這便和卵巢衰竭有關。病人提到自己很愛吃生魚片,王呈瑋表示,生魚片大部分都來自海中的大型魚類,而大型魚類的汞含量通常都很高,汞一旦進入人體,是很難排除的。對此,王呈瑋建議可以讓飲食多樣化,盡量不要只吃單一的食物,魚類也盡量以小型魚類為主,而他自己便比較常吃鯖魚。根據《Hello 醫師》的文章,若攝取過多汞金屬,毒性過高將傷害人體中樞神經,更可能出現聽力、視覺喪失等症狀,影響大腦退化。在攝取魚類上,選擇體型較小的魚類也能更加避免重金屬危害,可依魚類是否與手掌大小相似來判斷其體型,如秋刀魚、竹筴魚、鱸魚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她40歲乳癌復發又轉移 憑1療法改善腫瘤惡化
40歲的劉小姐十年前因觸摸到胸部不明腫塊而至他院就醫,並接受手術及荷爾蒙治療,很不幸的在2021年復發;經由胸壁上復發腫瘤的切片檢查得知屬於三陽性乳癌,已擴散至肺、肝、骨骼以及腦部,導致劉小姐經常抽筋而造成行動不便,甚至某次行走不慎造成病理性骨折須開刀治療。新型抗體複合藥物效果佳 癌指數半年回到正常範圍台北慈濟醫院副院長、一般外科醫師張耀仁指出,上述患者先使用一線、二線甚至三線標靶藥物治療,評估病情後,也建議給予新型的抗體複合藥物,加上放射性治療,半年後,腦部轉移腫瘤明顯縮小,劉小姐已能自由行走,癌指數也回到正常範圍內。早期篩檢、診治幾乎可治癒 先導性治療也可縮小腫瘤張耀仁指出,零期(原位癌)或一期乳癌光靠手術治療,就可以達到幾乎治癒的效果。有別於以往的手術治療,新式內視鏡導引乳頭乳暈保留術適合早期發現的年輕女性,透過乳房外科及整形外科合作,不僅傷口小、復原速度快,而且術後病人滿意度高。除此之外,標靶型或三陰性乳癌亦能利用化學治療、標靶治療或免疫調節抑制劑等進行先導性的治療,讓腫瘤縮小後再進行手術,手術的範圍也會縮小,甚至可採取乳房保留手術。高風險族群 務必兩年一次定期乳癌篩檢多半的乳癌患者都是在觸摸到乳房腫塊後才發現,但通常已進展成第二期以上,要透過手術及藥物治療才能根除病灶。張耀仁提醒,一側乳房曾得過乳癌、家人曾罹患乳癌、未曾生育者、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患者都是乳癌的危險族群,需定期追蹤;而國民健康署每兩年一次,免費提供45到69歲的婦女、有乳癌家族史的40歲以上女性進行乳癌篩檢,早期發現,正確治療,乳癌是有可能治癒的。
近視真的會遺傳!1歲男嬰竟雙眼600度 「高度近視」恐引起4種併發症
近視真的會遺傳?中國河南鄭州慕姓女子在兒子1歲時帶他做視力檢查,結果竟發現男嬰的雙眼近視度數高達600度和650度。一問之下才知道,她和老公都是600度左右的高度近視患者,因此醫師研判該名嬰兒攜帶父母的病理性近視基因。對此,醫師也示警,高度近視可能會導致眼肌協調異常、眼球向後擴張、視網膜變薄及萎縮變性,並從而引發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視網膜剝離等眼疾。綜合《山海視頻》、《生命時報》的報導,一般認為,超過600度就是高度近視(兒童為400度)。而在中國河南鄭州,有名嬰兒竟然才1歲就被診斷出600度和650度的近視度數,等於出生沒多久就已是高度近視患者,讓醫生研判孩子可能遺傳了父母的近視基因。而在男嬰佩戴眼鏡之後,慕女士也進行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但不幸的是,10個月後兒子再做檢查,左眼眼軸竟然還是增長了1.16毫米,意味著度數至少又增長100度。醫師也示警高度近視患者,只要近視度數每增加100度,眼軸長度大概增加0.37毫米。眼軸越長,眼部肌肉及眼底的視網膜所受到的牽拉就越大,更可能出現眼肌協調異常、眼球向後擴張、視網膜變薄及萎縮變性,並大幅增加罹患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的機率,即使做了近視雷射手術,風險都還是存在。需要強調的是,並非只有高度近視才會引發這些眼疾,而是各種程度的近視都可能引發,只是風險會隨著近視程度的加深而增大。雖然很多人認為成年之後,近視的度數就不會再增加,其實只是度數增加的速度比較緩慢而已。所以就輕忽了「近視」其實是一個非常嚴重的疾病,代表眼睛已經漸漸失去原本的功能,步入「老化」階段。而且近視造成的傷害不是透過戴眼鏡、雷射手術就可以解決的,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減緩近視增加的速度」,或是透過眼睛放鬆的運動、補充足夠的營養,來維持眼睛的新陳代謝。
7歲身高108公分「一年長高不到4公分」 醫推解方助改善
七歲的黃小弟,因身材矮小由媽媽帶至醫院就診,黃媽媽表示黃小弟過去一年,長高不到4公分,門診測量身高為108.1公分(小於第三百分位),體重18.4公斤(小於第三百分位),進一步骨齡檢查,發現七歲的他骨齡僅兩歲,明顯落後,讓媽媽擔心不已。正常變異、病理性生長遲緩 皆可能致身材矮小奇美醫學中心兒科部兒童內分泌科醫師陳毓劭說明,造成身材矮小的原因有很多,藉由問診、身體評估、骨齡、抽血等檢查,區分為「正常的變異」及「病理性的生長遲緩」二項;其中「正常的變異」係指家族遺傳性生長發育遲緩,以及體質性生長遲緩。而病理性的生長遲緩則包括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機能低下、生長激素缺乏症等)、遺傳性疾病(如:透納氏症、普瑞德威利氏症候群等)、慢性疾病(如:腎臟、腸胃道疾病等)、營養不良、低出生體重兒之生長障礙以及特發性身材矮小。找出原因對症下藥 均衡飲食、運動為成長關鍵找出造成身材矮小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舉例來說,若為營養不良或體重過輕的孩童,需要的是營養評估,改善其營養攝取;甲狀腺機能低下的兒童,則可給予甲狀腺素補充;而符合生長激素適應症的小朋友(如:生長激素缺乏症、透納氏症、普瑞德威利氏症候群等),則提供適合的生長激素治療。除了醫療用藥,健康的生活型態,包括:早睡不熬夜、均衡的飲食以及維持運動的好習慣,都是影響兒童成長的關鍵因素。生長方面疑慮 就醫檢查把握成長期陳毓劭提醒家長,如果孩子身高不足(身高小於第三百分位)或是身高增加的速度不足(兩三歲後每年長不到四公分)或是其他關於生長方面的疑慮,都可以帶孩子來門診與醫師討論,及早治療把握成長關鍵期。
1歲女童月經來7天…8歲男童突愛穿高跟鞋 醫揭元凶:媽媽害的
因為飲食生活改變,性早熟現象愈來愈普遍。曾有一名女童,才1歲半竟有生理期,還持續了一個禮拜,還有一名8歲男童,開始對女性的服裝用品有興趣,像是穿高跟鞋、化妝等。2名孩童會這樣,背後都是出自同一個原因,醫師也呼籲家長注意。小兒遺傳內分泌科醫師陳菁兒在節目《醫師好辣》透露,性早熟分成2個原因,一種是病理性腦袋,罹患腫瘤之類的;另一種是環境賀爾蒙,包括塑化劑、精油類、擦了雌激素乳液。過去20年以來,全世界的青春期提早至少1年,主要是飲食西化,而且肥胖更容易造成性早熟,尤其女生是危險因子。陳菁兒提到,門診曾有一個1歲半女童,月經來了7天,做過所有檢查都沒有問題,主要原因是擦了雌激素乳液,會擦這樣的乳液一般都是異位性皮膚炎,「媽媽可能一天擦個2、3次」。男童喜歡穿高跟鞋擦化妝品,全是因為性賀爾蒙失調。(圖/翻攝自醫師好辣YouTube)營養師宋明樺也分享,曾有一個貴婦帶8歲兒子來就診,自述兒子開始喜歡穿高跟鞋,還會擦化妝品、口紅等,起初只是以為孩子年紀小好奇,但後來情況愈來愈嚴重。男童做了賀爾蒙檢查,發現性荷爾蒙極度失衡,一問之下才發現,因為媽媽愛漂亮,家中每個房間放了不同的精油、香氛、蠟燭,香水、乳液,整個家裡都是香味,因而影響到男童,導致賀爾蒙失調。後來男童一家人索性直接搬家,過半年後再回診,指數就變正常了。因此宋明樺呼籲,環境賀爾蒙不管是擦的、聞的、吸的、洗的,家中有小孩的話,還是要盡量避免。
「建築系波神」被酸靠愛露賺流量 她認「我工作就是露長輩」別愛看又愛嫌
日本正妹伊織いお因為外型亮眼,再加上擁有「J級豪乳」的超兇身材,大學就讀建築系的她,過去就曾經因為惹火身材爆紅,還順勢推出寫真書、拍廣告等;平時她也在IG分享生活美照,累積快50萬粉絲,更開設YouTube頻道,人氣不斷上升。但她的Youtube頻道,最近被不少酸民故意留言,批評她之所以會紅,就是因為「靠露賺取流量」,而她也正面迎戰,在推特發文反擊這些批評她的人,直白地說「我的職業就是露長輩」,反嗆這些批評她的網友,不要在那邊愛看又愛嫌。身形嬌小,但卻有「J罩杯」的伊織いお,大學就讀建築系的她,幾年前從寫真界出道後,因為臉蛋清純,但胸前卻是超驚人的雄偉,馬上就受到外界的高度關注。但也許是因為常常大秀惹火身材,近來有一些酸民網友,跑到伊織いおYoutube頻道留言:「靠露賺取流量」,讓伊織いお看到後,感到無奈又氣憤,於是在推特發文表示:「我的工作就是露長輩,難道不是很自然的事情嗎?」,她病理性呼籲那些批評她的網友:「請坦率面對你的內心,乖乖欣賞就好」,不要明明自己愛看好身材,卻又在留言發酸文批評。
39歲男腰背部劇痛查不出原因 妻子憶起一件事「跟螃蟹有關」
「生醃」指的是生食醃制,一般將螃蟹、蝦、貝類等食材清洗處理後加入蔥薑蒜、鹽、酒、辣椒等調料醃制,醃制完成後直接開吃。在江浙一帶的醉蟹、嗆蟹就是生醃美食的典型代表。各種調味交織,入口恰到好處,配上鮮嫩爽滑的蝦、蟹肉質,讓許多人一口上癮。不過,吃生食還是存在一定的風險,比如感染寄生蟲。就在上個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接診了一位患者,患者本人、患者的女兒、螃蟹、寄生蟲,四方共同上演了一出「愛恨情仇」戲碼。當時,39歲的陸先生冒冷汗被送到急診,據他表示,自己左側腰背部痛了好幾個小時,疼痛程度越來越劇烈。急診醫生緊急為他安排一系列檢查,發現其中嗜酸性粒細胞更是遠超正常範圍,達到危急值,結合CT提示的腹膜炎可能,加上左側有少量胸水,急診醫生立刻呼叫消化內科主治醫師施冀浩會診,「一般來說,當存在過敏性疾病、寄生蟲感染、藥物反應、炎性疾病等情況時,嗜酸性粒細胞會出現增多,所以當時我向患者詢問病史,以及近期是否吃過生食」。施冀浩表示,這名患者否認有吃過生食、濫用藥物的情況,一星期前倒是出現過過敏性皮疹,但不嚴重,在家附近的醫院就診過已經好轉。經過檢查,施冀浩初步考慮診斷為「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嗜酸細胞性胃腸炎」。經過治療,患者的疼痛已經得到明顯緩解,但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可以導致全身多器官受到影響,且病因仍未確定,患者收治入院,陸先生入院後,又接受了全身的檢查評估,檢查結果顯示他的胸部、腹部、肝臟、胃腸道等多處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病理性改變,情況比較嚴重。直到有一天,陸先生的妻子回憶起兩個月前發生前的一件小事,當時正值暑假,陸先生帶著女兒去小溪邊抓螃蟹,「哎呀」!聽到女兒的一聲驚呼,陸先生趕緊跑到女兒身邊,「爸爸,螃蟹夾我的手」!陸先生的女兒指著小溪邊一隻螃蟹告起了狀,「沒關係,爸爸幫你報仇」,只見陸先生拎起小螃蟹,咬下一口,生吞入肚。這時,醫生心裡基本有了底,「我們將患者的血液樣本送去進行寄生蟲檢測,檢測結果顯示,8類寄生蟲IgG抗體中,肝吸蟲、肺吸蟲、裂頭蚴都顯示陽性,因此可以明確病因為生食螃蟹導致的寄生蟲感染」。經過對症治療,陸先生已經明顯好轉出院回家,目前正在使用藥物驅蟲,複查血嗜酸性粒細胞恢復正常。之後,仍需要一段時間的密切回診觀察。
尿液冒泡泡≠腎臟異常?醫師曝30秒判別法 有「這些症狀」快就醫
人體所攝取的大部分水分,會經過腎臟代謝形成尿液,經由輸尿管、膀胱,再從尿道排出,若小便的顏色或狀態出現異常,就可能是健康警訊。不過,醫師透露,門診常遇到病患認為腎臟有問題,因為自己的尿中有泡泡,雖然有危機意識是件好事,但有時尿液有泡泡,不代表腎臟有問題,可以透過幾個方法判別。家醫科醫師李思賢日前在臉書粉專「思思醫師,陪你健康的好朋友」發文,「門診常常會遇到有人來看診,認為自己的腎臟有問題,因為自己的尿中有泡泡,這可能也是因為台灣的衛教做得蠻普及的。但是尿中有泡泡,『不一定』代表你腎臟有問題,所以可以先不用緊張,教大家怎麼判斷。」李思賢表示,蛋白尿(Proteinuria)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發燒、感染、運動後、懷孕、突然改變姿勢等,都可能出現暫時性的蛋白尿,有時前一天蛋白質攝取太多,也會發生「生理性」蛋白尿,又或是尿液檢體置放太久、被污染導致的「假性」蛋白尿,「當然也有可能真的是腎臟出問題了」。醫師建議,若尿液有泡泡,可以先簡單等待15至30秒,看泡泡是否退去,若仍存在則比較有可能是「病理性」的蛋白尿,需要找腎臟科醫師做進一步的檢查,而腎臟出問題容易有的症狀包括疲倦、水腫、喘、抽筋、沒胃口、尿尿頻率改變等。李思賢強調,「在判讀尿蛋白的報告時,務必搭配『腎功能』以及『症狀』一起判讀,才不會失真。以前在檢驗尿蛋白往往需要24小時收集的尿液,但是現在有ACR/PCR的檢驗可以大大降低尿液收集的難度,提供給大家參考」。
肚腩驚人!婦人以為是發胖 呼吸超喘「竟藏40公分腫瘤」
一名50多歲的婦人,最近半年被發現明顯變胖,坐著看電視、躺著睡覺都呼吸困難,於是前往醫院就診。經超音波及電腦斷層掃描發現,是40公分乘以20公分的巨大卵巢囊腫,壓迫組織,必須進行手術治療,礙於腫瘤指數升高,擔心有惡性腫瘤情形,選擇剖腹手術,術後恢復健康狀態,取出卵巢囊腫甚至超過7公斤。病理組織報告指出,婦人的卵巢囊腫是黏液性囊腫,當囊腫愈大,手術風險愈高。一般卵巢囊腫剛開始長大症狀不明顯,不太容易被發現,但若超過10公分的巨大囊腫,極可能壓迫周圍器官,出現腹脹、腹痛、最嚴重恐致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婦產科主任鄭志堅指出,卵巢腫瘤是女性生殖器常見的腫瘤,因卵巢位於骨盆腔深部,腫瘤不容易及早發現,而卵巢腫瘤以型態則可分為:一、非贅生性之卵巢囊腫:如功能性囊腫、子宮內膜異位瘤等等。二、贅生性卵巢囊腫:如畸胎瘤、漿液性卵巢囊腫、黏液性卵巢囊腫等。三、惡性卵巢腫瘤。卵巢良性腫瘤通常在早期較小也多無症狀,因此往往在婦科例行性檢查時才偶然發現到。等到腫瘤慢慢增至中等大小(約4~8公分以上時)才開始感腹脹或腹痛甚至腹部腫塊,若腫瘤長大到骨盆腔及腹腔時即可能產生壓迫症狀,如頻尿、便祕等等。卵巢腫瘤危險因子為:肥胖者、初經年齡較早者、不孕症患者、有家族史者等。超音波是檢查婦女生殖器腫瘤最常用、最方便,且是快速及高準確性的工具。若再配合血液腫瘤標記的檢查,可提供參考區分是良性腫瘤或是惡性腫瘤。此外,電腦斷層及磁振造影檢查也是很好的診斷工具。另外,卵巢腫瘤大於20公分以上者,巨大卵巢瘤一般而言非常少見,尤其是大於20公分以上者。患者會有如此巨大的腫瘤原因可能是症狀不太明顯、患者警覺性不夠。而本案例是黏液性囊腺瘤,是卵巢瘤中最容易形成巨大腫瘤者。黏液性囊腺瘤好發於30~50歲的女性患者,大多為單側性,只有5~10%為雙側性,一般較大,容易發生壓迫徵狀。鄭志堅說,黏液性囊腺瘤通常為圓形或橢圓形、切面常為多房有分隔,腫瘤表面大多灰色有光澤、囊壁較厚、有彈性。囊內容物為黏液性、不透明、黏稠液看似膠凍。黏液性囊腺瘤絕大多為良性(超過80%),但有10%為邊緣性惡性,不到10%為惡性。鄭志堅表示,卵巢瘤在治療上還是以手術為主,手術種類主要為囊腫切除術及卵巢全切除術兩大類。至於該執行何種手術,基本上依患者年齡以及是否要保留生育功能為主要考量。若是要保留生育力,則以囊腫切除術為主。而手術途徑分傳統開腹手術和腹腔鏡手術,及機器手臂輔助下的腹腔鏡手術,因為極少數卵巢囊腫為惡性,當血液腫瘤標記的檢查升高或是高度懷疑有惡性可能,建議用開腹手術。不過,透過腹腔鏡或是機器手臂輔助,傷口小,較不影響美觀。關於術後恢復時間,傳統開腹手術因肚子肌肉被拉扯,比微創手術多一些時間才能夠恢復。針對大多數卵巢良性腫瘤病人使用腹腔鏡手術即可,若有巨大卵巢囊腫或是懷疑為惡性腫瘤者,還是建議剖腹手術,安全性較高。若想避免卵巢囊腫復發,要建議女性朋友,培養規律的生活作息,避免攝取過多富含荷爾蒙的食物例如油炸類和皮下脂肪多的食物種類,可降低卵巢病變風險。至於少數病理性卵巢囊腫與遺傳基因有關,加上症狀不明顯,建議女性安排健康檢查,當做完子宮頸抹片檢查後,再加做婦科超音波檢查,可及早發現和治療。
她突變胖呼吸會喘 肚內驚見「40公分巨大卵巢囊腫」…重達7公斤
一名50多歲婦人,最近半年被發現明顯變胖,坐著看電視甚至躺著睡覺都呼吸困難,於是前往醫院就診。經超音波及電腦斷層掃描發現,肚內有一個40公分乘以20公分的巨大卵巢囊腫。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婦產科主任鄭志堅表示,擔心有惡性腫瘤情形,選擇剖腹手術,術後恢復健康狀態,取出卵巢囊腫甚至超過7公斤。鄭志堅指出,病理組織報告顯示,婦人的卵巢囊腫是黏液性囊腫,當囊腫愈大,手術風險愈高,一般卵巢囊腫剛開始長大症狀不明顯,不太容易被發現,但若超過10公分的巨大囊腫,極可能壓迫周圍器官,出現腹脹、腹痛、最嚴重恐致死。鄭志堅表示,本案例是黏液性囊腺瘤,是卵巢瘤中最容易形成巨大腫瘤者,黏液性囊腺瘤好發於30~50歲的女性患者,大多為單側性,只有5~10%為雙側性,一般較大,容易發生壓迫徵狀。至於黏液性囊腺瘤,通常為圓形或橢圓形、切面常為多房有分隔,腫瘤表面大多灰色有光澤、囊壁較厚、有彈性,囊內容物為黏液性、不透明、黏稠液看似膠凍,黏液性囊腺瘤絕大多為良性(超過80%),但有10%為邊緣性惡性,不到10%為惡性。鄭志堅提及,卵巢瘤在治療上還是以手術為主,手術種類主要為囊腫切除術及卵巢全切除術兩大類,至於該執行何種手術,基本上依患者年齡以及是否要保留生育功能為主要考量,若是要保留生育力,則以囊腫切除術為主,針對大多數卵巢良性腫瘤病人使用腹腔鏡手術即可,若有巨大卵巢囊腫或是懷疑為惡性腫瘤者,還是建議剖腹手術,安全性較高。若想避免卵巢囊腫復發,他建議女性朋友,培養規律的生活作息,避免攝取過多富含荷爾蒙的食物例如油炸類和皮下脂肪多的食物種類,可降低卵巢病變風險;至於少數病理性卵巢囊腫與遺傳基因有關,加上症狀不明顯,建議女性安排健康檢查,當做完子宮頸抹片檢查後,再加做婦科超音波檢查,可及早發現和治療。
新冠病毒後遺症 港大研究:20到50%骨質流失
香港大學醫學院在19日公布一項研究報告,指出感染新冠病毒會出現20%至50%不等的骨質流失,且會持續較長時間,在染疫完全康復情況下仍持續流失。研究結果證明,新冠病毒引發的病理性骨質流失可能是一種被忽視的併發症,未來需要持續跟進。相關研究結果已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發表。此項研究,由臨床醫學學院楊偉國教授和陳福和醫生共同領導,為「全球首次」利用接近人類感染新冠病毒狀況的敘利亞倉鼠進行實驗。研究團隊發現感染新型冠狀病毒 (SARS-CoV-2)可誘發破骨細胞(分解骨頭組織)的炎症,在患上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及康復後期造成嚴重的骨質流失。這項研究為新冠肺炎在骨骼系統上的長期併發症提供了新見解。感染新冠病毒的倉鼠(圖右)小梁骨密度明顯低於未感染病毒的對照組(圖左)。(圖/翻攝自香港大學官方網站)為研究新冠病毒對骨組織代謝的影響,研究團隊在敘利亞倉鼠模型鼻內注入新冠病毒,收集牠們受感染後的骨組織樣本。通過三維微米級計算機斷層成像技術,團隊發現感染新冠病毒會引起長骨及椎骨等部位內的小梁骨結構,出現20%至50%不等的嚴重骨質流失。急性感染所引起的骨質流失,會持續較長時間。研究進一步發現骨質流失與因感染新冠病毒導致細胞因子失調有密切關係。這種病理上的骨質缺乏與破骨細胞(一種負責骨組織吸收的細胞)的炎性息息相關;由感染新冠病毒引起的細胞因子失調不單影響破骨細胞分化,還在骨骼組織中引起炎症反應,增強其促進破骨細胞生長的影響。楊國偉教授表示,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對手腳的長骨的影響較大,對腰骨等椎骨的影響較小,因此手與腳骨質流失的可能性較高。曾有中年康復者在複診時,表示大腿位置的骨骼有持續疼痛感,楊國偉推斷與嚴重骨質流失有關,呼籲有相關症狀的康復者要持續留意。後續將研究可否透過藥物,阻止染疫後骨質流失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