瘂弦
」「文壇永遠的母親」聶華苓過世 曾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文訊》雜誌社21日晚間在臉書發文指出,因創辦國際寫作計劃而有「世界文學組織之母」、「文壇永遠的母親」美譽的資深作家聶華苓,在即將滿百歲之際,於台北時間21日下午3點半在美國愛荷華家中過世,這消息是聶華苓的次女王曉藍告知。聶華苓1925年1月11日出生於武漢,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外文系,1949年抵台定居,並從事創作。1960年加入雷震創辦的《自由中國》半月刊擔任藝文版主編,直至該刊被迫停刊。聶華苓先後應臺靜農之邀赴台灣大學任教、徐復觀之邀前往台中東海大學兼課。1963年與訪華的保羅‧安格爾於酒會相識,受其邀請赴美訪問,隔年即定居美國,任教於愛荷華大學,兩人並於1971年結婚。聶華苓與保羅‧安格爾最廣為人知的,莫過於兩人於1967年創辦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IWP),透過「愛荷華作家工作坊」集結來自世界各地的作家,以期促成創造性寫作。參與過這項計畫的作家,例如中國大陸的莫言、王安憶、殘雪等人,台灣的瘂弦、王禎和、商禽、陳映真、向陽、楊青矗、吳晟等人,甚或是日本的芥川賞得主柴崎友香、土耳其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罕·帕慕克等等,形成龐大的文學促進網絡。聶華苓對國際文化交流貢獻卓著,更因連結世界各地作家、推動世界各國交流與往來,而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由此而被眾多作家譽為「文壇永遠的母親」、「世界文學組織之母」,感念她對文學的努力與奉獻。聶華苓著有《失去的金鈴子》、《桑青與桃紅》、《千山外,水長流》、《三輩子》等二十餘部作品,文類包括小說、散文、翻譯。1990年,她的小說《桑青與桃紅》英文版獲頒「美國書卷獎」(American Book Award);2012年香港導演陳安琪推出傳記電影《三生三世聶華苓》紀錄她傳奇的文學人生。國內知名詩人林淇瀁(向陽)也在臉書發文說,聶華苓的一生對文學忠誠奉獻,對來自台灣的作家真摯疼惜。儘管前些時候已被告知她的病況,但收到她過世的訊息,依然感到震驚。
暑期檔國片票房衝破3.6億! 徐若瑄《乒乓男孩》、張艾嘉《女兒的女兒》接力上檔
YT連結:https://youtu.be/6ImFrSjgxc4「國片起飛PLUS」由文化部影視局委託台北市影片商業同業公會執行,推出電影總預告,找來曾以《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預告奪下台北電影節最佳預告片的剪接師吳梵霖操刀,將12部精彩預告濃縮120秒,鼓勵觀眾進戲院觀賞秋冬檔等多檔國片。今年暑假檔7、8月上映國片共11部,包括《角頭:大橋頭》、《鬼才之道》及《夏日的檸檬草》帶動不少觀眾進戲院,至9月底止總票房超過3億6400萬票房,文化部影視局希望藉由「國片起飛PLUS」企劃,希望繼續帶動秋冬檔國片熱潮。除了總預告中曝光的12部電影外,共推動15部國片,劇情片部分包括剛獲得第29屆釜山國際影展的「金智奭大獎」的《小雁與吳愛麗》,夏于喬與影后楊貴媚精彩母女對手戲備受好評。金獎導演鍾孟宏的第7部劇情長片《餘燼》,由張震與莫子儀主演,透過一樁謀殺案揭開台灣歷史的疤痕。由侯孝賢與張艾嘉共同監製,拿下多倫多影展頒發特別榮譽提及獎的張艾嘉主演《女兒的女兒》,飾演叛逆女兒的劉奕兒,造型與演技都有突破性的表現;喜翔、楊貴媚主演的《春行》,全片以超16釐米底片拍攝,兩位導演更雙雙入圍金馬新導演;高宇蓁監製與主演《鳳姐》,改編自真人真事,見證臺灣早期雛妓文化及人口販賣;以及由金獎剪接師廖慶松打造的少年純愛電影《為我辦一場西式的喪禮》,當紅樂團告五人量身打造主題曲〈就說你想說的〉引起廣大迴響。由張艾嘉主演《女兒的女兒》即將於11月22日上映。(圖/《女兒的女兒》提供)《小雁與吳愛麗》夏于喬與影后楊貴媚精彩母女對手戲備受讚譽。(圖/《小雁與吳愛麗》提供)此外,還有以運動作為推動故事發展的熱血電影,由《孤味》徐若瑄、《角頭2:王者再起》鄭人碩主演,以桌球為主軸的《乒乓男孩》,桌球小將矢志成為頂尖桌球國際賽選手的熱血故事。以「擊劍」運動為元素,由劉修甫、曹佑寧、丁寧主演,曾入選捷克卡羅維瓦利國際影展主競賽片的《刺心切骨》。由徐若瑄、鄭人碩主演,以桌球為主軸的《乒乓男孩》預計10月25日上映。(圖/《乒乓男孩》提供)喜翔、楊貴媚主演的《春行》,全片以超16釐米底片拍攝。(圖/《春行》提供)近年備受喜愛的驚悚犯罪懸疑類型,則有億萬導演柯汶利執導《默殺:無聲之地》;李康生和巫建和主演,曾入選第81屆威尼斯影展正式競賽單元角逐金獅獎,並受邀為本屆金馬影展開幕片的《默視錄》;以及取材自都市傳說,由尹馨、曹佑寧、白靈等主演的靈異鬼片《鬼們之蝴蝶大廈》。紀錄片方面則有4部,《念念眷村:文學裡的眷村故事》記錄眷村文學作家心路歷程,「詩壇鐵三角」洛夫、張默、瘂弦共同創辦《創世紀》詩刊,影響臺灣詩壇半世紀。被譽為「台灣現代詩啟發者」的詩人瘂弦於上週五(11日)辭世,電影中留下祂寶貴且情感充沛的最後身影;記錄重要文化資產傳承的還有優人神鼓歷經大火重創後重生的紀錄片《非想非非想》;此外還有充滿正能量的《台灣超人》,記錄在病痛中堅強的「台灣超人」的生命故事,台詞「超人就是不會被困難打敗,勇敢地克服」非常激勵人心;以及歷時10年、橫跨台美拍攝的紀錄片《愛子歸來》,帶領觀眾見證深刻的歷史與人物。紀錄片《愛子歸來》歷時10年、橫跨台美拍攝,帶領觀眾見證深刻的歷史與人物。(圖/《愛子歸來》提供)文化部也鼓勵16-22歲青年在年底前,可以利用文化幣「金馬套餐」優惠,享用主餐1「單片回饋100點」,使用文化幣看國片,單片消費滿 200 點,即可獲得回饋 100 點;主餐2「結伴看國片」,只要其中1人使用文化幣當次消費滿350點,可再額外獲得回饋100 點,另外還可抽限量「金馬福袋」。
台灣現代詩啟發者離世 瘂弦享耆壽92歲
台灣現代詩啟發者、知名詩人瘂弦,近年來一直居住在加拿大溫哥華。而如今有消息指出,瘂弦於11日上午在家中過世,享耆壽92歲。據了解,1932年出生的瘂弦,本名為王慶麟,於1949年隨中華民國國軍抵達台灣,1953年畢業於復興崗學院影劇系,後分配到左營軍中廣播電台。同年與張默、洛夫創立創世紀詩社,發行《創世紀》詩刊,被稱為詩壇「鐵三角」。1962年,瘂弦任教復興崗學院,1966年以少校軍銜退伍,赴美參加國際寫作計畫兩年。返台後任《幼獅文藝》主編,拒絕其他職務,致力文藝推廣。1976年再赴美進修,取得威斯康辛大學東亞研究碩士。1977年起擔任《聯合報》副刊主編21年。退休前為幼獅文化期刊部總編輯、《聯合報》副總編輯兼副刊主任。移居加拿大後,2001年應邀擔任國立東華大學駐校作家。2007年應邀擔任香港浸會大學駐校作家三個月,2012年榮獲第二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貢獻獎。其創作紀錄片《如歌的行版》由目宿媒體公司出品,2015年於台北電影節獲三項技術大獎。而在12日凌晨3點多時,瘂弦的FB粉絲專業突然發文表示「瘂弦安然自如的於溫哥華時間11號早晨回到神的家中」,文章中還節錄1954年,瘂弦首篇發表詩作《我是一勺靜美的小花朵》的片段:…於是,我閉著眼,把一切交給命運,又悄悄的墜落,墜落,我是一勺靜美的小花朵。終於,我落在一個女神所乘的貝殼上。她是一座靜靜的白色的塑像,但她卻在海波上蕩漾!我開始靜下來。在她足趾間薄薄的泥土裡把纖細的鬚根生長,我也不凋落,也不結果,我是一勺靜美的小花朵。在瘂弦逝世的消息傳出後,作家蔣勳也在FB粉絲專頁發文哀悼,蔣勳哀悼全文如下:敬悼 瘂弦寒露過後,大坡池一片秋天荷葉,從綠,一夕之間,彷彿雕塑,轉成金屬的古銅色。詩人凋零,大概也是如此,肉身成為他們自己不朽的詩句。敬悼少年時啟發我的詩人瘂弦,永遠記得他溫婉寬容的美好聲音。「我也不凋零,我也不結果」
桃園電影節8月登場 雙開幕片單橫跨台灣、義大利
第11屆桃園電影節將於8月16日開幕,今(1日)公布開閉幕片陣容,緊扣今年的「遷徙」主題,有文學角度描述流離歷史的紀錄片《念念眷村:文學裡的眷村故事》、創下票房奇蹟的《我們還有明天》(There's Still Tomorrow),以雙開幕片的華麗姿態拉開序幕;閉幕片更由威尼斯影展正式競賽片《流浪吉普賽》(Lubo)劃下完美句點,保證讓影迷熱情沸騰,直到最後一秒。桃影公佈主視覺海報,以鮮豔濃烈的螢光桃紅,加上隱藏的數字「11」,巧妙呈現「桃」園獨有「特色」。開幕片《念念眷村:文學裡的眷村故事》是本屆桃影開幕片的台灣代表,由知名資深紀錄片導演黃玉珊、陳堯興執導。全片以情感充沛的文學視度,重新回顧解讀外省族群70多年以來,寄託於簡陋眷村之中的顛沛流離命運。片中不僅引用大量的文學片段,更訪問到許多出身眷村第一代、第二代的重量級台灣作家,其中包括高齡逾90歲的瘂弦、張默、被譽為「鬼故事大師」的知名作家司馬中原等。此片之意義不只是從作家感性之眼,重新梳理眷村歷史,更在於與時間賽跑,留下了珍貴的精神面貌與時代記憶。《我們還有明天》是本屆桃影開幕片之國際代表,創下台幣10億冠軍票房紀錄。(圖/桃園電影節提供)頂著羅馬電影節三項大獎、義大利影協「銀緞帶獎」年度最佳電影大獎肯定的《我們還有明天》,是本屆桃影開幕片之國際代表。本片是義大利知名女星寶拉寇提莉絲(Paola Cortellesi)的導演處女作,並且由她本人自編自導自演。故事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一位平凡的義大利母親在戰敗後的百廢待舉、無能丈夫頹廢擺爛的雙重夾擊之中,獨自扛起整個大家庭的感人故事。導演以祖母真實人生故事為原型,大膽以黑白形式展現家族歷史,卻能夠在上映時凌駕好萊塢大片《芭比》、《奧本海默》,創下如同奇蹟般的新台幣10億冠軍票房紀錄。義大利最大媒體「晚郵報」盛讚此片「超級非凡」,是導演「野心和創意的結晶」。閉幕片《流浪吉普賽》曾入選2023年威尼斯影展主競賽單元,該片以流浪的吉普賽街頭魔術師為主角,揭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殘酷的種族歧視真相,男主角耗費半生、跨越半個歐洲,只為找尋被政府帶走的親生孩子,爭取一個公道。德國男星法蘭茲羅戈斯基(Franz Rogowski)是目前國際影壇備受矚目之上升新星,在本片從年輕演到中年,真情執著扣人心弦。桃影閉幕片《流浪吉普賽》以流浪的吉普賽街頭魔術師為主角,揭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殘酷的種族歧視真相。(圖/桃園電影節提供)
70年《幼獅文藝》12月停刊 最悠久文學月刊畫上句點
台灣歷史最悠久的文學月刊《幼獅文藝》,宣布將於2023年的12月停刊,該文學雜誌自1954年3月創刊至今,在邁入70週年之際,面對網路興盛,紙本刊物經營面臨挑戰時刻,幼獅文化總經理洪明輝也坦言「心中萬般不捨」,但仍要道別。根據《幼獅文藝》公告表示,出版盛世不再,紙本雜誌生存嚴峻,但《幼獅文藝》仍曾經試圖透過改版,回應當下讀者對文藝雜誌的需求,也從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美學等領域出發,擴及電影、表演藝術、當代藝術等,「期待讀者在閱讀新知的過程中,也能尋找並開拓自我」。公告還表示,編輯團隊日後將透過幼獅文化圖書,繼續將人文新知、文學美感帶到讀者眼前。帶著數十年來發行《幼獅文藝》的經驗與收獲,繼續陪伴,也希望讀者支持幼獅文化,包括幼獅文化總經理洪明輝表示,「雖然心中萬般不捨,《幼獅文藝》仍需向長年支持的讀者與師長朋友們告別,思及此,我們由衷感到抱歉」。據文化部介紹,《幼獅文藝》於1954年3月29日創刊,是中國青年寫作協會的文藝刊物,中國青年寫作協會是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所輔導的青年文藝團體,由當時救國團主任蔣經國主理,原本是宣揚愛國思想的青年文藝,經過主編朱橋改版以及瘂弦接手後風格逐漸轉變成文藝雜誌。對於《幼獅文藝》將停刊,不少作者、讀者也表示惋惜,表示小時候都會去買這份雜誌,從中而讀到不少文學作品,「謝謝幼獅給我們這些還未被看見的新人,一個被看見與說話的平台」、「對很多文藝少年來說,這是一本啟蒙般的文學雜誌」、「感謝《幼獅文藝》對台灣藝文領域的耕耘」。
「國民詩人」吳晟隔8年重逢恩師 相擁淚別流下男兒淚
紀錄片《他還年輕》以「國民詩人」吳晟為傳記主角,吳晟在拍攝期間特別與劇組團隊飛赴加拿大溫哥華,拜訪亦師亦友的「文壇伯樂」瘂弦。吳晟表示寫詩讓他認識了一輩子的師友瘂弦,在自己的文學之路中,有瘂弦老師的提拔賞識是他極為重要的伯樂,片中也紀錄下兩人的久別重逢與珍貴對話,話別時紛紛落下男兒淚,場面相當動人。吳晟相當感謝「文壇伯樂」瘂弦當年的提拔與賞識。(圖/目宿媒體提供)吳晟在學生時代便與瘂弦相識, 1970 年寒假吳晟參加救國團舉辦「大專院校期刊編輯人研習營」,當時擔任營主任的瘂弦,一看到吳晟便認出:「你不是寫詩的吳晟嗎?」看到吳晟相當驚訝,瘂弦才表示,當時吳晟投稿文星雜誌的詩選是他主編,還特地選了多達三首詩作。營隊期間吳晟天天請益詩學,瘂弦看見農村青年吳晟身上獨特的光芒,鼓勵吳晟整理詩作寄給他看並持續投稿。1972年,吳晟十三首系列詩作〈吾鄉印象〉在時值《幼獅文藝》主編瘂弦的大力提拔之下被全組刊登,讓吳晟受到莫大的鼓勵,自此創作不輟,持續有強烈的寫作動力。繼2014年瘂弦紀錄片《如歌的行板》兩人於溪州短暫相會,時隔8年,兩人於溫哥華再度重逢,相見歡後依舊話當年,吳晟表示自己40多年未再出國,這次托瘂弦老師的福總算在國外碰面,笑說瘂弦總自稱有特殊本領「可以聞到天才的香味」,他說:「我不是天才,但老師的另外本能是聞得出土味(鄉土氣息)」瘂弦則大讚〈吾鄉印象〉是非常成功的新聲音,有別於當時兒女情愛的詩風,特別令他印象深刻。兩人在短暫的一個午後暢聊當年,也在樹林中相偕而行,然而離別時刻則顯得特別感傷,瘂弦忍不住落淚,與吳晟擁抱後只能說出:「你保重啊!常來玩玩。」而吳晟與恩師話別後更是忍不住老淚縱橫,兩位詩人亦師亦友的友誼到白頭依舊持續。《他還年輕》將於9月2日全台上映。吳晟話別恩師瘂弦 回程感傷落淚遠望沈思。(圖/目宿媒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