瘜肉
」 大腸癌 大腸鏡 瘜肉 癌症 直腸癌突破舊框架!新一代生物製劑健保給付,嚴重氣喘控制再升級
【健康醫療網/呂佳恆報導】氣喘的臨床表現多樣化,為治療帶來諸多挑戰。然而,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現代醫學已成功開發出精準治療的生物製劑。由於不同患者的體質與誘發因子差異顯著,加上環境變遷的影響,氣喘的臨床表現變得愈加複雜。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彥甫指出,過去的生物製劑治療主要針對第二型發炎(Type 2 inflammation)患者,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對於非第二型氣喘(Non-type 2 inflammation)患者的效果相對有限。隨著新一代生物製劑的問世,不僅能有效控制第二型及非第二型氣喘,甚至對於具有複雜混合型氣喘的患者,也展現出卓越的治療效果,為患者帶來更多希望。治療合併肥胖、鼻瘜肉及混合型複雜的氣喘患者 新一代生物製劑展現療效目前臨床上,透過生物標記已能為嚴重氣喘(Severe asthma)患者選擇合適的生物製劑治療方案。然而,由於氣喘的複雜性,例如患者抽菸、合併肥胖、鼻瘜肉、皮膚過敏或黏液栓塞(mucus plugging)等因素,生物製劑的治療效果在某些情況下仍然面臨挑戰。陳彥甫醫師指出,有些嚴重氣喘患者的生物標記指數並非每項都特別高,甚至可能所有指數都不顯著升高。然而,新一代生物製劑的問世,為非第二型氣喘及混合型氣喘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療選擇。陳醫師進一步說明,特別是合併肥胖的嚴重型氣喘患者,其病情難以控制通常與嗜中性球發炎密切相關。新一代生物製劑能有效控制非第二型氣喘,對於合併肥胖的氣喘患者也能展現療效,為這類患者帶來全新的治療希望。年輕媽因氣喘發作常跑急診 新一代生物製劑助控制氣喘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彥甫分享,臨床上曾遇到一名30多歲的年輕媽媽,體重約90公斤,屬於第二型嚴重氣喘患者。她幾乎每個月都因氣喘急性惡化頻繁前往急診室,主要症狀包括不斷咳嗽、痰多、喘息以及嚴重胸悶。特別是在生完孩子後,因孩子經常感染感冒,她也經常被傳染,進一步加重了氣喘症狀。治療過程中,她甚至一度需要依賴全身性類固醇來控制病情。考量到這名患者合併肥胖、鼻瘜肉,以及影像學檢查顯示多處黏液栓塞(mucus plugging)的情況,陳醫師為她申請了新一代生物製劑的健保給付。在接受治療一個多月後,患者的類固醇使用量逐漸減少,氣喘症狀也得到了顯著控制,不僅緩解了不適,還大幅提升了生活品質。陳醫師進一步指出,目前市場上的嚴重氣喘生物製劑均已通過嚴格的臨床試驗,證實其療效與安全性,並經由政府機構審核取得藥品許可證。然而,患者在接受治療時仍需留意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例如注射部位的腫脹或疼痛。若發生疑似藥物副作用,應儘速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新一代生物製劑擴增給付條件 嚴重型氣喘患者新福音目前健保對於嚴重氣喘生物製劑治療的給付條件仍存在一些限制,在臨床運用上可能帶來挑戰。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彥甫指出,有些生物製劑其健保給付規定要求患者必須使用半年以上的口服類固醇才能申請。然而,類固醇治療對部分患者可能引發不適的副作用,例如肥胖、水腫、血糖難以控制、骨質疏鬆,甚至增加感染風險,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影響。為了幫助更多嚴重型氣喘患者,健保今年進一步擴增了對新一代生物製劑的給付條件,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療選擇。陳醫師強調,透過早期使用生物製劑來有效控制氣喘症狀,不僅能減少口服類固醇副作用的累積,也能顯著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這樣的治療策略更加貼近臨床需求,為患者帶來更大的希望。控制氣喘不二法門 遵循醫師指示規律用藥「近幾年隨著更多新型生物製劑的問世,醫師在臨床治療上多了強有力的武器,能更有效地控制嚴重型氣喘。」陳彥甫醫師表示,生物製劑的進步,確實為不同嚴重型氣喘患者的治療帶來了顯著突破。然而,想要真正有效控制氣喘,關鍵仍在於患者是否能遵循醫師指示規律用藥,並結合戒菸、適當減重、規律運動,以及減少暴露於過敏原的環境,才能有效預防不可逆的肺部損傷。陳醫師進一步指出,生物製劑作為過去10年來嚴重氣喘的新型治療選擇,已有大量研究證實其對疾病控制的效果。然而,若患者中斷治療,氣喘相關的生物標記指數可能逐漸回升,並增加症狀惡化的風險。因此,他建議尚未完全控制氣喘的患者,應每3~6個月由醫師評估治療反應,根據病情調整氣喘藥物及生物製劑的使用方案,以確保疾病穩定。「氣喘雖然無法完全痊癒,但只要規律用藥,就有機會達到臨床緩解,並有效避免疾病進一步惡化。」陳彥甫醫師強調,規律用藥與持續治療是氣喘管理的核心,患者應積極配合醫師的治療建議,進而改善症狀,提升生活品質,重回正常生活。
「鉛筆屎」恐是大腸癌症狀 出現7大症狀快就醫
根據衛生福利部資料,2021年新增16,238名大腸癌患者,每十萬人就有38.4人得病。《麻辣鮮師》中飾演「Gina」的47歲女星林利霏日前無預警自爆罹患大腸癌第一期,且已完成手術,專家提醒,注意症狀才能早期發現大腸癌,其中,若是排便時發現「鉛筆屎」,也就是糞便過細就要特別當心。大腸癌分為0~4期,研究顯示,0期與1期時的5年存活率高達9成以上,2期為75%,3期降為40%~60%,4期則是30%以下,部分患者甚至只剩1成。若能及早治療,差異就如同天與地一般懸殊。因此早期發現症狀更加重要,國健署表示,大腸癌早期無明顯症狀,建議有瘜肉、大腸癌家族史或飲食、作息較不健康、排便習慣不正常的民眾,應提早關注自己的腸道健康。另外,若身體出現以下7症狀超過2周以上,應儘速就醫請醫師檢查:大便中有血、大便中有黏液、排便習慣改變 (一下子腹瀉,一下子便秘)、大便變細小 、經常性腹瀉或便秘、體重減輕 、不明原因貧血。國健署指出,大腸癌主要是由大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所造成,因此,如能早期發現腺瘤瘜肉予以切除,可以減少大腸癌的發生,每一至二年糞便潛血篩檢約可下降18%至33%的大腸癌死亡率。為降低發生率及死亡率,國健署吳昭軍署長提醒,50-74歲民眾每2年1次免費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經實證研究,每2年定期篩檢可降低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與35%死亡率;又癌症篩檢資料顯示,大腸癌篩檢結果為陽性者,每2人就有1人有大腸瘜肉,每20人就有1人有大腸癌,鼓勵民眾進行糞便潛血檢查,檢查結果如為陽性,務必到醫療院所進一步確認,絕不要錯過黃金治療期。
GJ蔣卓嘉聲帶長出血性瘜肉 感到疼痛動手術被迫噤聲
GJ蔣卓嘉推出全新音樂計畫「早C晚A三部曲」,不過他在8月時發現唱歌和講話會出現沙啞情況和異物感,伴隨著疼痛,因此馬上就醫,發現是聲帶長出血性瘜肉,於日前進行手術治療,目前復原情況良好,預計下週一就要重返DJ工作,跟大家在空中相會。由於這段期間必須噤聲,幸好大部分時候都可以靠訊息來溝通,如果要與人對話時,他就是靠手來比劃,不然就是用Google翻譯來發聲,沒有太大的溝通問題,讓他順利度過不能講話的時期。身為歌手,他也開始嘗試一些發聲練習,「不過現在還是會明顯感覺到聲帶有點緊和乾澀,也跟醫生反應過,醫生說還需要一點時間才可以恢復正常。」新歌〈When the Night Falls〉是一首抒情的R&B歌曲,GJ蔣卓嘉刻意用簡單的編曲,讓西班牙吉他的溫暖和弦作為主軸,搭配溫柔歌聲,營造出浪漫又有情調的氛圍。身為歌曲製作人,他在錄製這首歌時,全心投入在畫面感的建構中,腦海裡持續浮現日落的景象、晚霞的綿延、海灘的寧靜和星空的璀璨,夜晚對於他來說,不僅僅是一天的結束,也是將日常的煩憂拋諸腦後、重新沉浸在純粹情感中的時刻。
GJ蔣卓嘉喉嚨出狀況忍痛開刀 坦言「不確定聲音會不會改變」
音樂人GJ蔣卓嘉推出「早C晚A三部曲」,釋出最新單曲〈咖啡因〉,他平時的日常不是在錄音室,就是在往錄音室的路上,沒想到受到錄音室夥伴們的影響,踏上玩咖啡之路。不過在完成音樂計畫後,他發現唱歌和講話時出現沙啞情況和異物感,伴隨著疼痛,因此馬上就醫,發現是聲帶長出血性瘜肉,看了兩三家醫院後,才痛下決心開刀治療,暫停了宣傳和電台DJ的工作,表示需要休息一個月再回到電台和大家相聚。長時間待在錄音室的GJ蔣卓嘉受到身邊錄音室經理、錄音師,和助理的影響,漸漸對咖啡產生興趣,他發現製作義式咖啡的過程雖然繁複,卻充滿樂趣。在大家的推薦下,他一口氣購買十幾樣入門咖啡器材,正式開啟「義式咖啡之旅」,徹底展現他的職人精神。他一頭栽入義式咖啡機、手搖磨豆機、萃取量杯、電子秤這些器具之間,透過每個步驟的細微變化,煮出一杯杯層次各異的咖啡,更淬取出許多音樂靈感。不過GJ蔣卓嘉在8月時發現喉嚨出現異狀,就醫後發現聲帶上有一顆紅色異物(出血性瘜肉),他先以吃藥的方式治療,但瘜肉並未消失,在遍訪名醫之後,終於決定手術治療。他表示手術後無法確定聲音會不會有改變,但他會好好休養,按照醫生指示噤聲一個月,他樂觀面對目前的情況,笑說:「希望回歸後,我的聲音更有磁性、歌聲更性感。」
連中2次新冠肺炎狂瘦18公斤「脖子暴青筋」 錢小豪親曝身體近況
香港資深藝人錢小豪近期接受媒體訪問時,自爆自己過去數個月內連中兩次新冠肺炎,導致胃口變差,只能每天吃一餐。他現在的體重比最高峰時減少了40磅(18公斤),並且有腰痛復發的問題。這些身體的變化讓錢小豪看起來十分瘦削,脖子甚至暴青筋,引發了外界的擔憂。根據《頭條日報》報導指出,對於健康問題,錢小豪坦言曾做過多次檢查,尤其在60歲前,當時為了購買醫療保險,曾做過全面檢查,結果意外發現大腸有兩粒瘜肉、胃有幽門螺旋菌、眼睛也有輕微青光眼。最近錢小豪還對肝膽胰腎、心臟、甲狀腺做全面檢查,結果顯示一切正常。至於先前外界傳聞錢小豪被誤認罹癌一事,錢小豪解釋,是因為幾個月前剃光頭抽取組織化驗,結果引發外界誤會。錢小豪也提到,他現在的飲食非常清淡,不吃油炸食物,以湯為主。目前雖然沒有糖尿病,但有輕微高膽固醇和高血壓,需要吃藥控制,但現年61歲的他經常忘記吃藥。錢小豪也強調,現在的生活狀態讓他感到輕鬆自在,即使網友對他的身材和健康狀況有各種猜測,但是他本人並不在意。目前從影多年的錢小豪已將重心轉向家庭,現在計劃減少拍戲的工作。錢小豪透露,與妻子丘倩鳴結婚多年,目前已經分房睡,現在生活重心放在兒子身上,希望以更健康的方式生活。
AI大腸鏡一照「息肉超驚人」 醫:所有員工直接尖叫
近日胃腸肝膽科醫師林相宏分享AI大腸鏡照息肉的畫面,息肉多到AII差點當機,「內視鏡室所有員工,看到這個影像都是直接尖叫出來。」林相宏在臉書發文,「恐怖啊,有密集恐懼症者慎入,最近AI話題很夯,我們的AI大腸鏡,來當我的員工真的很辛苦,這次息肉多到感覺AI差點當機,內視鏡室所有員工(包括我)看到這個影像都是直接尖叫出來,每一個框框全部都是息肉喔,想知道到底是什麼疾病呢?大家可以猜猜看。」此文一出,大家紛紛留言「這個是檢查大腸鏡,就會一起檢測出是嗎」、「應該和之前林醫生分享文章提到的#家族性腺瘤性瘜肉症是一樣的吧」、「太嚴重了吧」、「醫生請問這個狀況要怎麼治療」。林相宏在留言區解答,「答案是小腸淋巴增生(terminal ileum lymphoid hyperplasia)最常發生在小腸末端的迴腸,內視鏡會看起來有無數0.5公分大小的結節很像息肉,大部分沒有症狀有些人會腹痛、腹瀉、出血、腸阻塞,可能與一些免疫力不全、寄生蟲感染相關,沒有症狀可以觀察追蹤即可,要小心可能與後續淋巴瘤病變可能有相關,重點在找出源頭問題例如治療感染、免疫問題。」
她難懷孕又經期異常 「子宮鏡冷刀手術」成功治療!順利懷孕
32歲的怡玲,結婚2年卻一直無法懷孕。最近1個月經常有血塊,而且經期都會超過1週,接受健康檢查發現貧血,進一步到醫院門診就醫,經由超音波檢查發現疑似子宮內膜有1.5x1.2公分腫瘤。醫師安排軟式子宮鏡檢查,確認病灶是長在子宮腔內膜的瘜肉,於是安排子宮鏡冷刀門診手術,術後經期和經血量恢復正常,3個月後月經過期,驗孕發現自己懷孕了,喜迎新生命!子宮腔如有病灶 難懷孕也易流產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生殖醫學中心主任賴宗炫表示,子宮是孕育生命的秘密花園,尤其子宮腔如果有病灶,像是子宮內膜瘜肉、粘膜下子宮肌瘤、子宮腔沾黏、子宮內膜增生等等,都會影響月經甚至造成胚胎不易著床而發生流產和不孕。子宮鏡手術治療 有效恢復生機還好這些子宮腔內的病灶,都可以經由子宮鏡手術處理恢復生機。子宮鏡手術又稱子宮內視鏡手術,屬於門診手術,採用靜脈舒眠麻醉,手術時間僅需15至60分鐘完成。除非病灶太大、操作困難、手術時間過長或有水負載過度狀況需要住院觀察外,一般不需住院,手術完成麻醉消退後即可回家。 熱刀與冷刀 各有適應症與優缺點傳統熱刀傳統熱刀是指使用線圈通電導熱來切除病灶,切除速度快止血容易,適用於病灶較大且硬,像是粘膜下子宮肌瘤。但是熱刀對於子宮內膜有燒灼作用,如果病灶包含太多子宮內膜範圍,很容易造成內膜受傷結疤沾黏,可能影響胚胎著床機會。子宮鏡冷刀子宮鏡冷刀可以細分為螺旋刀、剪刀和線圈冷刀3種。螺旋刀類似電動刮鬍刀原理,採用機械式來回旋轉將病灶袍除,操作簡便迅速,對於水進出子宮腔有效控管,不易有水負載過多,安全性佳。缺點是需要自費。至於剪刀和線圈型冷刀適用於較小病灶處理,操作簡便,有健保給付。對於子宮腔沾黏、帶柄瘜肉和粘膜下小肌瘤,使用剪刀式冷刀處理,手術效果良好。對於年輕未婚或是正在備孕女性,選擇使用冷刀子宮鏡手術處理病灶,可以減少子宮內膜灼傷機率。月經異常、不易懷孕快就醫 揪出病灶對症下藥賴宗炫呼籲,有生育需求的未婚女性和已婚正在備孕女性,如果有月經異常和不易自然懷孕狀況,應該至婦產科門診檢查是否有子宮腔病變,如果有上述子宮腔病灶,建議儘可能使用子宮鏡冷刀手術來處理,可以迅速恢復懷孕生機。子宮鏡手術器械類型比較類型冷刀(機械刀)熱刀(電刀)工作原理機械刀切除通電導熱切除器械種類螺旋刀、剪刀、無電線圈通電線圈或L型鐵勾優點不傷子宮內膜、出血少切除速度快、容易止血、健保給付缺點大病灶不易切除、螺旋刀需自費電燒過度恐傷子宮內膜造成子宮腔沾黏
癌細胞跑肝臟 「整形皇后」爆直腸癌第4期
57歲「整形皇后」顧婕患直腸癌,4月底住院摘除惡行腫瘤,怎料15日又傳出癌細胞擴散,已是第4期。顧婕表示,17日她會公開病況。據悉,顧婕之前做過手術,切了結腸和惡性腫瘤,發現癌細胞到肝臟,再進行肝電燒手術。顧婕血便1年,脹氣30年,便秘也20多年,她靠軟便劑加浣腸,輕忽問題,身體漸漸亮紅燈,而顧婕又愛吃烤肉,近期大便要花1小時,擠壓腹部才能排便,發現腫瘤後病況又惡化。食藥署指出,2006年發生人數首次超越肝癌,成為我國癌症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108年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42.9人,發生人數已超過17,000人,標準化發生率上升87.3%。食藥署說,如果糞便潛血檢查呈陽性時,應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其好處是檢查過程如有發現病兆或瘜肉時,可以直接取樣做切片或是將它切除。另,國人飲食攝取過多紅肉及缺乏運動,是大腸癌發生快速攀升的主要原因。食藥署表示,世界衛生組織轄下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已宣布將加工肉品列為一級致癌物(充分證據顯示對人類致癌),並指出加工肉品及紅肉的攝取會提高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呼籲民眾避免吃加工肉和少吃紅肉。為預防大腸癌的發生,除要多攝食蔬果等高纖維飲食與規律運動外,50-74歲民眾每2年至少應有1次糞便潛血檢驗(FIT),以早期發現大腸癌病變,以早期診治。
男長期鼻塞!呼吸困難「無法平躺睡」還常流鼻血 醫一查竟是鼻瘜肉作祟
彰化一名54歲的黃姓男子,右側鼻子長期鼻塞,因以為是慢性鼻竇炎或鼻瘜肉而未在意,直到1個月前感冒後,右鼻常常流血,晚上更是呼吸困難無法平躺入睡,檢查才發現右鼻腔鼻竇被10公分的良性鼻腔鼻竇乳突瘤塞滿,經手術取出後,黃男終於再次體驗了呼吸順暢的快感。黃男表示,手術醒來後頓覺呼吸順暢,真是久違的舒服感受!他說,他右側長期鼻塞,以為是慢性鼻竇炎或鼻瘜肉,但還有左鼻可呼吸,所以一直沒有理會,直到1個月前感冒,右鼻開始流血,常要用衛生紙塞住鼻孔,呼吸更不順,晚上因此無法躺平入睡,只好坐著睡覺。黃男到某醫院就醫,排定2週後手術,要取出鼻瘜肉,縣議員黃千宴發現他都快無法呼吸了,面容憔悴不堪,勸他不能再等,引介他到衛福部彰化醫院,在就診隔天進行手術。黃先生的電腦斷層顯示,他的右鼻腔(紅圈處)全被塞滿,經病理冷凍切片確診為乳突瘤,所幸為良性。(圖/彰化醫院提供)衛福部彰化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許嘉方表示,電腦斷層顯示黃先生右側鼻腔鼻竇幾乎塞住,很像常見的鼻瘜肉,但一直流血,有別於鼻瘜肉流血不多的情況,而且是單側阻塞,這是鼻腔鼻竇乳突瘤常見的病徵,經病理冷凍切片確診為乳突瘤,立刻以內視鏡微創手術取出長達10公分的乳突瘤,所幸是良性。許嘉方說,鼻腔鼻竇乳突瘤和鼻瘜肉外觀很相似,但臨床表現常是單側,而且較易流血,有惡性轉變的可能,造成此鼻部腫瘤的原因並不明確,除了單側鼻塞、流鼻血之外,也可能造成鼻蓄膿、臉部脹痛、頭痛等。鼻腔鼻竇乳突瘤有5%至12%會轉變為惡性腫瘤,而且復發的可能性也很高,不可輕忽,術後需定期追蹤。許嘉方強調,鼻塞有可能是鼻子過敏、鼻竇炎、鼻瘜肉、鼻中膈彎曲、鼻甲肥厚等多種可能,很多人總認為因台灣氣候潮濕之故,鼻塞很正常,沒什麼大不了,但如果鼻塞超過2週,還是要就醫詳查,以免有腫瘤而不自知。
基因突變「密密麻麻息肉」!照胃鏡圖曝光 醫嚇呆:跟她媽媽一個模子刻出來
基因檢測真的好準!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近日分享,有母親基因異常,造成她的胃和大腸有密密麻麻、數以千計的息肉,結果有女兒又好死不死遺傳到她的基因突變,於是林相宏幫這位女兒做腸胃鏡篩檢,「我真的嚇到了,我眼前胃鏡的畫面,真的跟她媽媽一模模一樣樣,胃裡面有數以千計的息肉」,連息肉的位置、大小、長相、顏色也如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林相宏也說明,這疾病叫「家族性腺瘤性瘜肉症」,子女約有一半機會遺傳。林相宏昨(15日)在臉書粉專《胰臟醫師 林相宏 禾馨民權內科診所》發文表示,「今天來說一個鬼故事,如果跟你說一個抽血檢測,能預知你的未來,而且很準,你願意嘗試來做嗎?因為有些事情,其實是命中已注定。」林相宏表示,故事中的母親,其實已知道自己有遺傳基因問題,她的基因異常,造成她的胃和大腸有密密麻麻、數以千計的息肉,所以每年都會定期來做息肉切除,「我告訴她,這個疾病是會遺傳給子女的,建議她把子女都帶來做基因檢測。」結果不幸中的大幸,所有子女中只有一位真的遺傳到媽媽的基因突變,媽媽還開玩笑說,「這個小孩真的從小跟我比較像」,於是林相宏也建議小孩要做胃腸鏡篩檢。「胃鏡做下去的那刻,我真的嚇到了!」林相宏形容,「我眼前胃鏡的畫面,真的跟她媽媽一模模一樣樣,胃裡面有數以千計的息肉,連最大顆胃息肉的位置、大小、長相、顏色,也跟她媽媽一模一樣,我真的心中發麻,驚嘆小孩真的是跟媽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林相宏也驚呼,他對基因檢測的準確感到莫名害怕,他也接著補充說明,這種疾病叫「家族性腺瘤性瘜肉症」,簡稱「FAP」,是一種顯性的遺傳性疾病,子女約有一半機會遺傳,且患者一生中得到大腸癌的機率高達70%。林相宏續稱,突變的基因稱為APC gene,好在病患基因突變的點位,還不是最嚴重那種,從20歲開始全身上下都很容易長出腺瘤,尤其是胃部、大腸、12指腸,平均55歲得到大腸癌。其他癌症的機率也會上升,包括胃癌、胰臟癌、乳癌、小腸癌、甲狀腺癌、肝癌、神經系統癌症,因此建議從18歲開始,每1至2年都要做胃腸鏡篩檢。婦產科名醫蘇怡寧也在貼文底下留言補充,「這些癌症基因就跟大家熟知的乳癌BRCA基因一樣,都是顯性遺傳,不分男女,下一代遺傳機率都是1/2。」有網友也好奇,「比較驚訝的是,這麼多怎麼清!」林相宏則回應,「其實這種疾病得胃癌機率不高,只要先處理大顆胃息肉,反倒是大腸息肉切除會比較辛苦一點,需要斬草除根。」
29歲女子「經期長達4個月」 微創手術留住受孕機會
一名29歲未婚女性,以前月經都正常,沒有不良生活習慣亦無家族病史,近4個月月經血量增加,而且應該經期結束的時候仍然血流不止,整天都必須使用護墊或衛生棉造成生活不便,也擔心是否腫瘤癌症而焦慮擔心,雖然服用調經藥,但症狀沒改善。女子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婦產科吳秉忠醫師,以超音波及門診子宮鏡診斷,子宮腔內已經長了3公分瘜肉,經過醫病溝通,病患接受無創冷刀子宮鏡手術,手術約花10分鐘,手術結束後觀察一小時即返家休息,不需住院、隔天正常上下班,目前經期以及經血量已經恢復正常。吳秉忠醫師表示,冷刀子宮鏡有別於傳統不精準的搔刮術,或是電燒子宮鏡,術中僅用5mm細長器械,慢慢通過陰道,伸進子宮腔,故不需以藥物或器械撐開子宮頸。器械尖端有安全刀片,在不傷害正常組織下,迅速切除、吸取檢體,手術約10分鐘,僅需輕度舒眠麻醉即結束療程,術後幾乎無疼痛感。術式具有避免子宮熱傷害,避免子宮腔內沾黏,保留受孕機會等優點,可迅速解決非經期滴滴答答的問題,並且提供檢體以供化驗,還給患者健康子宮腔助好孕。 吳秉忠醫師指出,子宮瘜肉好發於30~60歲女性,以40~50歲發生率最高,具子宮瘜肉病史、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長期接受女性荷爾蒙補充療法者、肥胖女性皆為高好發族群。除了控制體重外,應定期接受超音波健檢,並紀錄月經週期,留意不規則的陰道出血。吳秉忠醫師提醒,有些瘜肉會隨月經自然剝落排出,但有些則頑強存在於子宮腔內,造成不規則出血、經血量增加、並降低受孕率導致不孕症,少數情形甚至會變成惡性腫瘤,所以一有症狀,一定要儘速就醫,避免延誤病情。
男子糞便潛血檢驗陽性! 就醫大腸鏡檢查揪數顆瘜肉
50歲陳先生身體健壯,有著規律慢跑的好習慣。今年初接受政府補助癌症篩檢計劃中的大腸癌篩檢,因糞便潛血檢驗呈現陽性反應,建議陳先生接受大腸鏡檢查,在檢查過程中發現陳先生大腸中有數顆瘜肉,於是依照標準流程進行瘜肉切除術並將檢體送交化驗,結果為良性大腸腺瘤,並仔細叮囑需要定期接受追蹤。四大癌症防治原則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胃腸肝膽科林彥廷醫師表示,癌症防治原則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國民健康署推廣「免費四大癌症篩檢服務」包含大腸癌、口腔癌、乳癌及子宮頸癌。而大腸癌篩檢的補助對象是50-74歲民眾,每兩年可做一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檢查糞便表面是否有肉眼看不出來的出血跡象。這項檢查不需要飲食限制,僅需要使用專門的容器與採集勺取得適量糞便後,放入專門的採集管後儘速送回醫院。糞便潛血檢查非百分百準確 出現這症狀應就醫林彥廷醫師強調,糞便潛血檢查是安全且方便的篩檢工具,然而這項檢查準確度並非百分之百。除了糞便檢查出現異常結果之外,如果個人有大腸癌家族史、發現大便中有血、有黏液、排便習慣改變(時而便秘,時而腹瀉,或大便口徑改變)、體重異常減輕或持續貧血,都應視為健康的警訊,建議提早就醫接受評估,把握治療黃金時機。大便潛血陽性 再安排大腸鏡林彥廷醫師說,若糞便潛血檢查呈陽性,應儘速至消化系內科、胃腸肝膽科或消化系外科就醫,由醫師評估後安排大腸鏡檢查。大腸鏡檢查的價值在於除了可以直接觀察腸道內狀態,醫師亦能即時對於潰瘍或瘜肉等可疑的癌前病變進行切片或切除。檢查結果粗略分為:正常(不需治療,依照癌症篩檢計畫追蹤即可)、發現瘜肉或其他病灶(依照專科醫師指示追蹤),以及發現大腸癌(依照專科醫師安排接受治療)。根據統計資料顯示,第一期大腸癌接受妥善治療後,五年存活率高達九成。
9周胎兒不保!38歲女心碎流產 中西醫聯手助攻產子
38歲的許小姐一開始自然懷孕,但9週後產檢發現胎兒心跳停止,而開始了漫長的求子之路。他從南到北尋找許多中醫師,最後經由台北宜蘊中醫院長陳玉娟院長診斷與轉介生殖醫學科檢測後發現AMH僅0.45(正常值為2-5之間),且發現子宮內有瘜肉需透過西醫協助切除,因此開始了中西醫的共同治療。「AMH小於0.5代表嚴重的卵巢衰退,極有可能取不到卵。」台北禾馨宜蘊院長廖娸鈞醫師說,許小姐第一次只取到2顆卵子,試管嬰兒成功機率低。但在陳玉娟院長的持續調理下,第二次取卵竟取出9顆,其中5顆更是高品質!植入後的成功懷孕並沒有讓許小姐放下擔憂的心,因高危妊娠、且為高風險群子癲前症,到生產之前還是請陳玉娟院長持續性地進行中醫調理身體,最後終於成功產下一名健康男寶寶,令人感動。劉小姐則是一位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個案,雖然取卵數多,但成熟卵比例少,受精率低,因此努力很久皆失敗後才尋求醫師的幫助。劉小姐說兩位醫師非常專業也用心,中醫幫助她將卵養好,西醫則以科學方式告訴她目前子宮、胚胎的狀況,醫師們也在每次門診提醒她應注意與下一步該進行的事項,深怕錯過每一個「做人」的黃金時機。不孕症權威、禾馨宜蘊生殖中心醫療總顧問劉志鴻醫師表示,中西醫合療在備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西醫技術可以提供現代化的診斷和治療手段,台灣的生殖技術更是世界數一數二,在技術這塊民眾們可更加放心將希望的種子交給專業醫師。而中醫則著重於整體性調理,通過中西合療可以有效縮短備孕時間,提高成功率,為患者帶來更全面的照顧。
處理「澎湃」痔瘡後竟直接領重大傷病卡! 醫示警:拖延看診壞東西都不小
相信許多人常常聽到「我又沒有不舒服,幹嘛要做檢查」這句話。然而,秀傳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林安仁分享,有名病患起初以為自己老花,便去看眼科想配新眼鏡,結果竟意外檢查出糖尿病,而後想乾脆去處理痔瘡,豈料又發現得了直腸癌,還領了重大傷病卡回家。對此,醫師表示,事實上,等有不舒服的時候,壞東西的份量都不小,因此要時時關心自身健康。林安仁在臉書專頁「痔瘡專科中部唯一女醫 - 林安仁」發文指出,有名男性患者認為年紀大了體力比較差,人比較累也很合理,起初因為視力下降,以為自己老花,便去看眼科想配新眼鏡,結果竟意外檢查出糖尿病。幸好在積極控制下,很快穩定了血糖,這一意外收穫也讓他知道該正視自己的身體警訊,於是到大腸直腸外科門診就診,經肛門鏡檢查竟看到很澎湃的痔瘡組織,他則很乾脆的約了微創痔瘡手術以及大腸鏡檢查。 到了檢查當日,醫師在直腸看到1顆小瘜肉,用大腸鏡摘除掉,後續痔瘡手術很順利,隔天輕鬆返家。 誰也沒想到,過了2天,醫師的手機收到醫院簡訊「異常值通知」,上面寫著該名患者的瘜肉竟然是初期癌症。 當患者回診時,醫師告知這個消息,當下患者乍聽這個消息非常震驚,但很快就釋懷的說「還好我有來看痔瘡呢!不然要這壞東西要長到多大顆? 」而針對小而表淺的初期癌症,在用內視鏡切除乾淨,佐以積極追蹤後,完全沒有恢復期,也沒有任何腹部傷口。對此,林仁安表示,很多人尤其長輩都會說「我又沒有不舒服,幹嘛要做檢查?」但事實上,等有不舒服的時候,壞東西的份量都不小了。因此針對這個病例,應及早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或是大腸鏡檢查,小小的瘜肉只要內視鏡就可以處理,就能杜絕以後癌變的可能。
大啖山珍海味竟引爆右上腹痛! 當心膽結石作怪
歲末年終聚餐行程滿檔,大啖山珍海味容易讓膽囊加班、結成一顆顆膽結石,腹痛接踵而來!但若要切除膽囊取出膽結石,恐留下明顯疤痕,該怎麼辦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主任彭正明表示,治療膽結石建議採取手術,以預防膽結石復發或避免併發症。他開創「保膽手術」,利用機械手臂輔助手術,可精準下刀與縫合,傷口小,也不會造成膽汁滲漏,可減少術後疼痛,維持生活品質。肚子痛、發燒嘔吐要當心 發炎恐危及生命膽囊是位在肝外面的器官,連接肝臟、膽道以及周圍組織,主要作用是儲存跟濃縮肝臟分泌的膽汁。膽汁的功能是乳化脂肪,當人們攝取的飲食中含有高脂肪食物時,膽囊就會收縮膽汁,幫助水解跟吸收脂肪。過多的膽固醇一旦結晶,就形成膽結石,其成分為膽固醇、膽色素、碳酸鈣等,從外觀跟顏色可以分成膽固醇結石、黑色素結石、褐色素結石。彭正明醫師表示,國人罹患的膽囊疾病中,最常見的就是膽囊炎與膽結石,另外還有少見的膽囊癌。膽結石多數沒有症狀,當膽結石摩擦膽囊壁,會造成輕度悶痛或嚴重膽絞腹痛,而且伴隨發燒、噁心、嘔吐、黃疸等症狀,恐引起急性膽囊炎或者是膽管炎,甚至膽石性胰臟炎可能危及生命。提醒上了年紀、有免疫疾病、內科疾病的患者,出現上述症狀要及早治療。膽囊痛還是胃痛作怪? 4點關鍵揪出元兇肚子痛究竟是膽結石疼痛還是胃痛呢?醫師指出,膽結石症狀跟胃痛相似,容易搞混,因此許多患者延誤就醫,或誤當成胃潰瘍治療。鑑別關鍵在於下列4點關鍵:時間胃痛多發生於吃飯前;膽結石疼痛好發於飯後,甚至晚上可能睡到痛醒。位置胃痛大多在腹部中間偏左邊;典型的膽結石疼痛發生在右上腹,有時也會延伸到右肩、後背。頻率胃痛為周期性發作,有悶悶的灼燒感;膽結石疼痛則是偏向間斷性疼痛。藥物療效9成胃痛患者服用市售胃藥可改善症狀;膽結石疼痛吃胃藥只能緩解,無法根治長期疼痛。擺平膽結石 保膽手術防復發或避免併發症針對治療膽結石,彭正明醫師建議採取手術治療,主要目的是預防膽結石復發或避免併發症,主要術式包括下列幾種:開放手術腹腔鏡手術機械手臂輔助手術另外還有內視鏡乳突切開取石術、經皮穿肝膽道取石手術等。不少患者擔心,切除膽囊會不會很可怕?彭正明醫師表示,膽囊是消化器官,摘除膽結石後,脂肪代謝耐受度會變差,易造成腹瀉、消化不良,是治療時需留意的部分。且許多患者希望保留器官,他因此開創「達文西膽囊切開取石手術」,也稱「保膽手術」。機械手臂輔助手術是治療新趨勢,以達文西手術為例,術中利用3D-HD超高解析度視覺影像,讓醫師視野能放大10倍倍率;仿真人手腕設計的器械有540度靈活旋轉角度,讓醫師可於膽囊精確下刀與縫合。傷口僅1-2公分較美觀,最大可取出5公分的膽結石。失血量少、不傷害膽道,也不會造成膽汁滲漏,可減少術後疼痛,術後數小時即可進食,住院天數僅2-3天,維持患者術後生活品質。彭正明醫師提醒,機械輔助手術的禁忌症為膽囊超過0.5公分、膽囊腺肌症患者、膽囊瘜肉大於1公分以上、膽囊萎縮者。患者若考慮保留膽囊器官,建議與醫師諮詢確認適應症,再考慮是否自費接受治療。「白天痛、晚上也痛」一位43歲陳姓大學教授就醫檢查,竟發現是2顆膽結石作怪,分別是2公分和2.5公分,然而跑遍各大醫院,都被判定「要切掉膽囊」!無助之下透過朋友介紹至中部求醫,進行保膽手術,手術僅30分鐘,加上麻醉共1小時就完成,也沒有腹瀉、腹痛或晚上抽痛等後遺症。陳教授順利回歸杏壇感激不已,醫師也相當欣慰。避免膽結石生成是治療之本,彭正明醫師最後提醒患者,限制攝取高油脂、高糖的食物,並且多喝水,有家族史者更要注意日常保養,才能從根本上預防膽結石。
資深男星不敵喉癌逝世享年66歲 經紀人悲痛證實噩耗
曾在《激戰》、《我的兄弟叫順溜》等多部抗戰題材陸劇飾演日本軍官的男星馬衛軍,驚傳因患癌症搶救無效逝世,享年66歲。隨後他的經紀人、演藝圈好友證實此事,也讓許多網友直呼不捨。經紀人表示,馬衛軍之前發現喉嚨長了一個小塊瘜肉,經由診斷判定罹患喉癌,9月13日在日本東京一間醫院搶救無效過世,享年66歲。而在治療期間,工作團隊都有送上關心,期盼他盡快康復。得知馬衛軍過世的惡耗,導演張文卓也在微博悼念,「真的接受不了這樣的事實,馬老師一路走好!願天堂沒有痛苦!繼續在天堂裡演戲。」演員劉剛也說,之前曾在橫店影視城見過馬衛軍,「老哥一路走好,天堂無病痛!緬懷!」(圖/翻攝自微博/張文卓小龍)其實,馬衛軍今年才在趙露思、吳剛、羅一舟主演的電視劇《後浪》飾演「邱師」,怎料成為他的遺作,也讓不少網友非常不捨,直呼「一路走好」、「這位是日軍軍官的專業戶」、「看過他的作品,確實很遺憾」、「老戲骨又走一位了」、「太突然了吧」。
肝長20公分腫瘤竟是大腸癌引起! 使用標靶藥物抗癌突破5年存活期
「過往大腸直腸癌晚期患者的平均存活期很難突破2年,患者從罹病到身故的時間之短,往往讓患者與家屬留下深深遺憾」,高雄長庚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李克釗教授表示:「目前在標靶藥物協助下,存活期已大幅度突破,以我門診的一位65歲老翁為例,其某天發現自己腹部腫大,超音波掃描看到肝臟有20公分腫瘤,原以為是肝癌,切片檢查才驚覺是原發癌症—大腸直腸癌之癌細胞轉移引起。所幸,今日可先透過標靶藥物合併讓腫瘤縮小,提升手術切除腫瘤的可行性。該患者就是透過精準治療的幫助,擺脫晚期大腸直腸癌陰霾,至今奇蹟似的突破5年存活期。」大腸癌初期幾乎無異狀 察覺症狀才檢查恐怕已到二期以上李克釗教授表示,大腸直腸癌病程發展速度莫測,從大腸瘜肉進展成大腸直腸癌,短則1至2年,長則5到10年。且症狀不典型、難察覺,當病人發現身體有異常主動檢查時,大腸直腸癌症往往已經發展到二期以上,甚至是以三期為居多。然而,一旦發展至四期,往往也會伴隨肝臟、肺臟、骨頭等轉移,治療難度提升。晚期大腸癌已標靶藥配合化療為主要手段 治療前須檢驗癌細胞基因李克釗教授說,大腸癌晚期患者也無須灰心,今日的主力治療為標靶藥物搭配化療,建議患者在接受標靶治療前,先檢測癌細胞RAS基因(KRAS與NRAS),以及BRAF基因是否突變。一旦確認RAS基因未突變,就能在化療療程中,加入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單株抗體標靶藥物,有望縮小腫瘤大小,提升手術切除的機會。李克釗教授鼓勵,在標靶治療時代,大腸癌晚期患者平均存活期能夠長達3年,如果轉移腫瘤能夠明顯縮小,經醫師判定可以外科手術切除,平均存活期有望突破5年,以高雄長庚經驗而言,當原發腫瘤跟轉移的腫瘤經治療後都能完全切除,每2位患者就有1位可以存活超過5年。規律檢查才能及早發現癌病變 高風險族群更應提早開始檢查李克釗教授提醒,由於早期大腸癌幾乎沒有症狀,很容易讓人忽視,當發現自己有疑似大腸癌症狀時,例如排便習慣改變、糞便可看出明顯鮮血、或貧血等,有可能是大腸癌導致,一定要趕快到醫院安排檢查確認原因,然而想要趁早發現早期大腸癌,規律檢查非常重要,才能找出無症狀時期癌細胞腫瘤。李克釗教授呼籲,國健署提供年50至74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先化驗糞便中是否有看不見的潛血,初步判別大腸內是否有異狀,如果直系親屬有大腸癌病史,一定要把檢查提前10年開始,一旦發現糞便裡有潛血,醫療端會利用大腸鏡檢查是否有息肉或癌病變,越早發現治療效果越好。
爸爸要保重2/「吃宵夜少喝水」老北10大壞習慣曝光 這項最要命!恐致9疾病
健檢機構根據檢查數據歸納,整理出「爸爸十大危險生活型態」,包括愛吃宵夜、少喝水、抽菸、喝酒、愛吃肉、重口味飲食、常熬夜應酬、喝咖啡加奶精、常加班壓力大、不愛運動,而這些惡習也會導致許多疾病,其中又以重口味飲食引發的疾病最多,足足有9項!專家表示,雖然許多壞習慣已經積習已久,但只要循序漸進調整,相信一定能重拾健康。10大惡習,你家爸爸中了幾項?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觀察男性健檢數據,進而整理出爸爸可能有的10大危險生活型態,其中以重口味飲食最傷身體,健檢機構列出9種可能引發的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高血壓、腸瘜肉、大腸癌、胃炎、胃潰瘍、胃食道逆流、脂肪肝。營養師程涵宇表示,重口味飲食最大的問題就是攝取過多的鈉,會直接導致高血壓,進而導致心肌梗塞、腎衰竭或腦病變,都具有致命風險。相較女性,男性似乎更少喝白開水,大多喜歡喝茶或咖啡、酒,很容易引發腎臟相關疾病。(示意圖/非當事人,黃威彬攝)而宵夜除了會造成肥胖,由於會影響生理時鐘,因此會引發一連串的惡性循環,包括睡眠時間縮短、新陳代謝失調,如果再加上熬夜應酬,就會直接影響肝臟健康。「睡眠時間6小時的人,24%的機率肝功異常及33%的機率有脂肪肝。如果睡眠小於5小時,肝功異常機率更增加為35%,脂肪肝機率也增加為45%。」程涵宇說,再加上許多爸爸們都愛吃肉、缺少運動,更大大增加脂肪肝風險。爸爸們同時也不愛喝水,扣除掉咖啡、茶、飲料等,健檢機構發現許多男性一天喝不到2000c.c.。程涵宇表示,如果體內水分過少,不只肌肉質量會下降、身體脂肪比例增加,腎功能也會相對退化,除了可能造成腎功能衰竭,也可能引發尿路感染、意識混亂、傷口癒合較慢等問題,建議每天至少要喝1500~2000c.c.的水。程涵宇說,「生活習慣很難一下子就改變,但可以試著循序漸進。」以重口味飲食為例,可以先從醬汁著手,例如漢堡不要加美乃滋,或要求店家醬汁與餐點分開提供,例如生菜沙拉的醬另外放,燴飯醬汁與飯分開放。沒辦法天天運動,就空出一兩天時間多活動一些,只要一周運動達150分鐘即可。其他如宵夜、菸、酒則是盡量避免,只要持之以恆,一定能找回健康,才能陪伴家人長長久久。
終結癌症3/AI大戰大腸癌!即時偵測消滅瘜肉 不讓「壞東西」有機可趁
癌症盤據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已40年,其中大腸癌蟬聯15年居十大癌症排行首位,根據國健署2022年資料顯示,台灣每年有近1萬7000例大腸癌新發生個案,治療雖重要,但若能早一步預防更棒,而及早發現大腸瘜肉就被視為關鍵。過去,醫師僅憑肉眼仔細尋找大腸瘜肉,還要靠經驗判斷瘜肉類型,如今有了AI加持,一邊做內視鏡檢查的同時,就能即時偵測與消滅大腸瘜肉,預防癌變更有效率。亞東醫院超音波內視鏡中心鍾承軒主任表示,大腸瘜肉是大腸黏膜細胞異常增生形成的突起病灶,當大腸瘜肉小於1公分或組織學為增生性者,屬良性病灶,不會有明顯症狀或惡性病變;但若瘜肉超過1公分或發生細胞腺體病變,就有癌化的可能,初期不會有明顯症狀,待瘜肉夠大或癌化轉移出現症狀時,通常為時已晚。鍾承軒說,研究顯示,利用大腸內視鏡早期偵測並切除瘜肉,可降低大腸癌死亡率53%。此外,每增加1%的大腸內視鏡瘜肉偵測率,就可降低罹癌風險3%。近年來,人工智慧在消化道內視鏡方面的發展日新月異,鍾承軒說,過去醫師檢查大腸瘜肉時需依經驗以肉眼判讀狀況,現可在內視鏡檢查期間「即時偵測」大腸瘜肉,並「自動判讀」區分瘜肉種類,大幅提升診斷精準度,並提供是否切除治療的指引。以亞東醫院為例,引進的人工智慧內視鏡系統利用超過25萬張大腸鏡圖像進行AI深度學習,檢查過程中,系統利用白光影像和連動彩色影像模式進行偵測,當發現異常時,會以藍色框提醒醫師疑似的瘜肉或腫瘤,靈敏度可達94%至96%,優於過去經驗判讀。另外, AI功能也能即時診斷和鑑別瘜肉表面結構,將其分類為增生性瘜肉或腫瘤性瘜肉,增生性瘜肉日後轉變為惡性腫瘤的機率較低,腫瘤性瘜肉未來癌化的風險相對高,則建議切除。人工智慧內視鏡系統發現異常時,會以藍色框提醒醫師疑似的瘜肉或腫瘤,靈敏度可達94%至96%。(圖/亞東醫院提供)台大醫院、國泰醫院、雲象科技也共同研發「大腸鏡即時AI瘜肉偵測」,跨兩院共收集超過3000位病患、逾40萬張影像資料提供人工智慧訓練,包括一般肉眼不易觀察到的瘜肉,皆能被AI捕獲,準確度高達95%。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暨綜合診療部主任邱瀚模表示,就算是經驗豐富的醫師,對於小於5毫米的瘜肉遺漏率仍可達23%,但若有AI工具的輔助,精準度就可達9成以上,甚至是難以察覺的扁平型、凹陷型的大腸瘜肉也難逃過AI偵測。國泰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洪志聖認為,未來醫師執行大腸鏡檢查時若搭配此AI系統,即可以每秒30張的影像辨識能力偵測腸道並標示出瘜肉,即時、有效判讀大腸鏡檢查影像,不僅更有效率,也能解決醫師間偵測診斷能力的落差問題,讓患者獲得更好的醫療品質。
國人罹患大腸癌機率居高不下! 醫曝:維生素D不足也中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大腸直腸癌是臺灣最多人罹患的癌症,平均約31分鐘就有一人被診斷為大腸直腸癌。醫師提醒,要遠離危險因子,少吃紅肉、避免久坐不動,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早期發現並治療,大腸癌是治癒率很高的癌症。右側腸癌常見腹脹痛、貧血 左側以大便習慣改變為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消化內科主任蕭奕宗指出,大腸為ㄇ字型,大腸直腸癌依發生位置可略分為右側大腸癌(升結腸、盲腸)、左側大腸癌(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癌,症狀有些許不同。右側大腸癌以腹脹、腹痛、貧血最常見;左側大腸癌則以大便習慣改變、細便、血便為主,因阻塞關係會有腹痛表現。直腸離肛門近,最常見的症狀是出血、排便改變等,一般人容易誤認為痔瘡,因而延誤就醫。久坐不動、少曬太陽 罹癌風險高為什麼國人罹患大腸癌機率居高不下?有幾項危險因子要注意,包括有大腸癌或大腸瘜肉家族史、肥胖、抽菸。飲食方面,應避免油炸燒烤的烹調習慣,並減少紅肉與加工肉品的攝取,可多補充蔬果以及膳食纖維,刺激腸胃蠕動。要注意的是,「久坐不動」也是致癌危險因子。根據研究顯示,每天增加2小時坐著的時間,會讓大腸癌風險增加8%、肺癌增加6%、子宮內膜癌增加10%。此外,長時間待在室內,會減少曬太陽的頻率,人體中合成的維生素D就會缺乏,而維生素D已被證實可保護腸道、降低腸炎或腸癌發生的機率,建議上班族要抽空起身動一動,午休到戶外曬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瘜肉最好切除 逾40歲定期糞便潛血篩檢大腸直腸癌幾乎都是從瘜肉演變而來,如果發現瘜肉該不該切除?蕭主任說,瘜肉分為增生性、發炎性及腺瘤性,其中腺瘤性瘜肉最有可能癌變,若發現超過1公分的瘜肉,建議都要切除,尤其年紀愈大,腺瘤性瘜肉的機率愈高。此外,建議40歲以上每年就要做糞便潛血篩檢,目前政府補助方式為50至74歲每2年免費一次糞便潛血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