瘤狀物
」孕婦罹「妊娠性牙齦瘤」產後即切除 再懷孕竟原位置復發
王小姐首胎懷孕6個月時,因左上牙肉長出瘤狀物經常出血而就醫,經口腔衛教與局部清潔後症狀改善,產後1個半月安排切除,術後癒合良好,經病理報告證實為妊娠性牙齦瘤。懷第二胎30週時,左上牙同一區域再度復發妊娠性牙齦瘤。俗諺說「生一個孩子,掉一顆牙」,懷孕期間可能會造成牙齒崩壞與產生牙齦炎或牙周病的症狀,不只造成孕婦的不適,口腔的感染甚至會影響肚子內寶寶的健康。臺北榮總牙周病科陳雅琪醫師表示,有些孕婦喜歡吃酸甜食物,孕吐易使口腔環境變成酸性,再加上進食次數增加,或因容易疲倦忽略口腔清潔保健,導致孕婦口中的蛀牙細菌增加,蛀牙機率大增,若忽略蛀牙,可能惡化導致牙髓炎。此外,懷孕婦女因體內荷爾蒙改變,造成血液循環豐富,對牙菌斑刺激更為敏感,可能造成牙齦發炎、牙齦瘤,甚至產生牙齒周圍骨破壞的牙周病。陳雅琪醫師說明,常見的妊娠牙齦炎,造成牙齦腫大與刷牙出血的情況,發生比例高達30-100%,一般在懷孕的第二與第三期牙齦的發炎會更為嚴重。妊娠性牙齦瘤是因牙菌斑與牙結石堆積造成的嚴重發炎而形成的肉芽腫,發生率為1.8~5%,在懷孕第二與第三期較為常見,牙齦瘤因富含血管容易出血,咀嚼或刷牙時不小心碰撞到腫塊,會造成表面潰瘍疼痛與出血,過大的腫塊也有可能影響孕媽咪吃東西與營養攝取。懷孕期間若肉芽腫生長快速而影響咀嚼,可能需要在生產前切除,切除後仍需須維持良好的口腔清潔與照護,否則仍有可能復發,其復發率約為15%。當懷孕婦女產生牙齦紅腫發炎,因刷牙會流血不舒服,不敢徹底清潔牙齒,繼而產生口臭與牙齦更加發炎,嚴重時甚至產生牙齒周圍骨吸收與牙齒動搖,出現妊娠性牙周炎。孕期若有嚴重的牙周病,所產生的發炎物質透過血流影響胎兒,也可能增加胎兒早產與新生兒體重過輕的機率,不可等閒視之。孕媽咪的口腔衛生,會影響胎兒的發育,也可能造成胎兒牙齒發育異常,孕婦有高蛀牙率時,蛀牙細菌會垂直傳給嬰幼兒,增加蛀牙的風險。臺北榮總兒童牙科施文宇主任提醒,婦女備孕時,除了身體的調養,更要注意牙齒的照護。孕婦可多攝取鈣(牛奶、乳酪、優格、青花菜)、磷(肉類、牛奶、穀類)、維生素D(鮭魚、鮪魚、適度曬太陽)及蛋白質(大豆、魚類、肉類)等營養。另四環素類抗生素會造成小寶寶的牙齒染色,應避免食用。研究也顯示,孕婦服用氟化物,並無法有效改善齒質及降低蛀牙率,一般不建議使用。臺北榮總牙周病科林怡君醫師指出,孕婦的口腔健康攸關孕婦與胎兒的健康,孕婦必須徹底刷牙與使用牙線,若因刷牙容易噁心,可以使用較小的刷頭,防止口腔感染,並進行產前牙科檢查,接受定期的口腔保養及諮詢:健保給付懷孕婦女每三個月的洗牙,提供較頻繁的牙齒檢查與保養,可及早發現與處理口腔問題;一旦發生妊娠性牙齦瘤,則建議於胎兒狀況較穩定的第二孕期或是生產完進行切除治療,切除後也應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避免復發。預防重於治療對準媽媽的口腔照護是相當重要的觀念!
蟹殼長出「多粒白色瘤狀物」超噁 內行人大讚:美味
許多民眾喜歡購買新鮮海產回家烹調美味的大餐,但須注意若買到不新鮮的食材恐會造成腸胃不適。1名網友6日在臉書社團「爆系知識家」PO文表示,自己買了螃蟹回家才發現,蟹殼上長著許多粒不明的白色小圓點,看起來十分噁心,讓他嚇得上網PO詢問,卻釣出專業網友表示,「這是人間美味!」原PO在臉書社團「爆系知識家」發文表示,自己日前買了一箱螃蟹回家,豈料打開一看才發現,幾隻墨綠色的螃蟹殼上面竟長出詭異的白色小圓點,遠看猶如瘤狀物,粒粒分明的密集黏在深墨綠色的螃蟹殼上方十分突兀與明顯。螃蟹殼上長出十幾粒超噁白色瘤狀物,內行網友卻大讚美味。(圖/翻攝自「爆系知識家」臉書)該名網友懷疑螃蟹莫名長出白色瘤狀物是否受到感染生病,擔心吃進下肚會生病,遂上網發文詢問,「請問螃蟹殼上一坨一坨白白的東西是什麼?」照片曝光後,許多網友紛紛留言,「頭皮發麻,密集恐懼症」、「超噁的…恐怖密集…」「藤壺,可以不用理會他,這螃蟹很懶惰都沒四處跑,殼上才會被寄生」、「藤壺,都寄生在螃蟹、海龜身上,因為他們動作緩慢」、「不只螃蟹,海龜、鯨魚、船底都會有」、「藤壺,拿刀子刮掉就好,小心別被藤壺割傷,他們也很鋒利」;另外也有網友提出專業解釋,「藤壺,這是海龜最討厭的生物,附著在身上吃浮游生物為生,黏在螃蟹身上沒有影響到螃蟹的美味,一樣可以安心的吃…東北角藤壺有些比較大顆肥美…對吃貨來說是人間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