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家族史
」 癌症28歲女罹患大腸癌 竟是每日吃「這一物」釀禍
如果想要身體健康的話,每日的飲食真的都十分重要。近日大腸直腸外科醫師糠榮誠在出席節目時分享2個個案,1人是每日必吃一包鹹酥雞,結果吃了一年後發現罹患大腸癌。另外一名女子則是熱愛飲酒,時常會喝客人剩下的酒,同樣也是喝了一年多之後,發現是第3期大腸癌,2人現在都在進行化學治療中。根據媒體報導指出,大腸直腸外科醫師糠榮誠在出席「聚焦2.0」節目錄影時分享2個案例,這2名28歲女性雖然都沒有癌症家族史,但都擁有相似的不良生活習慣。第一名女子長期便秘,且經常熬夜,每天都要到凌晨一點多才入睡。他一年多前在知名補習街工作,每天下班後總會順路買一包鹽酥雞回家吃。後來,他因大便帶血就醫,經大腸鏡檢查後確診為第3期大腸癌,並進行了手術和化學治療。第二名女子則在舞廳擔任服務生,除了有抽菸的習慣外,還經常喝客人沒喝完的威士忌。該名女子這樣喝了大約一年多後,因上腹疼痛而就醫。經過大腸鏡檢查發現腫瘤的存在,病理報告顯示是第3期大腸癌,目前也正在進行化學治療。糠榮誠解釋,要罹患大腸癌通常需要三個條件:首先是腸黏膜受損,其次是帶有致癌基因,最後則是接觸到致癌物質。上述兩名女子很可能都具備這三個條件,再加上不良的飲食習慣,如愛吃油炸食物和飲用烈酒,使得她們在年紀輕輕時就罹患了大腸癌。此外,糠榮誠還指出,臨床上有不少患者會將腸癌引起的血便誤認為是痔瘡。他提醒,痔瘡的出血通常發生在肛門口1公分的位置,並且是在排便後流出鮮紅色的血跡,而腸癌引起的血便,則多是在糞便中發現暗紅色血跡。他強調,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應立即就醫檢查,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汪建民病逝/X光照不出!醫曝8症狀常被誤認感冒 7成5發現已晚期
藝人汪建民先前透露自己罹患肺腺癌第四期,且癌細胞已擴散到腦部,經過7個月的治療後,仍於昨(7日)晚間離世,享年56歲。依據國健署公布2021年癌症登記報告,連15年居首位的大腸癌,被過去位居第2位的肺癌擠下,肺癌躍升發生人數最高的癌症,成為新癌王。對此,醫生提醒,肺腺癌初期症狀並不明顯,易被誤認為是感冒,且有將近75%的病患,發現時已到了第4期。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外科程建博主任指出,肺癌可分為幾個不同種類,其中肺腺癌是目前肺癌中人數最多的,大約有超過6、7成,而肺腺癌初期症狀並不明顯,也常容易被誤認為是感冒,有將近75%的肺癌病患,發現時已到了第4期,且有很多人等有症狀再檢查時,都可能已接近晚期,僅約2成能手術切除,存活率在癌症當中算較差的。程建博強調,民眾一旦出現咳嗽持續2週以上、有氣喘、胸痛、背痛、頭痛、喉嚨痛、聲音沙啞、咳血等症狀,應盡早就醫,且若有吸菸史者(含二手菸)、長期暴露在油煙環境的廚師及家庭主婦、暴露工廠廢氣或特殊汙染環境者(如建築工人、油漆工人、礦工等)、肺結核病史、肺纖維化、癌症家族史等都是高危險族群,要定期做肺部檢查。另外,胸腔科名醫蘇一峰也曾透露,一般肺癌要大於1公分以上,才有機會透過胸部X光發現,但仍有許多死角無法看清,例如心臟縱膈前後、肺門大血管處、肺尖處或橫膈下方等,這些地方的腫瘤即便長到4、5公分,仍不易被X光發現,但只要大於1公分就有轉移可能,因此不少肺癌患者明明才照過胸部X光,時隔1年卻被診斷為肺癌末期。
「2種癌」常同時出現在1病人身上! 醫授7招有效防範
當食道中的黏膜細胞積累突變嚴重時,可能會衍生食道癌。致癌原因仍有待釐清,一般認為除了年齡(中老年人居多)、性別(男性比女性多)等因素之外,日常生活對食道的各種慢性刺激,都可能導致食道癌。食道癌與口腔癌危險因子一次看食道癌的危險因子尚有:含亞硝胺食物(如醃漬、煙燻食物)、熱飲(超過攝氏65度)、肥胖(坐式生活)、慢性胃食道逆流、Barrett's食道炎、腐蝕性食道炎、食道弛緩不能及遺傳(Tylosis, Plummer-Vinson syndrome)等。口腔癌的危險因子尚有:口腔牙齒因素(不合適的假牙、齒齦炎和口腔衛生不佳等慢性刺激)及遺傳(Fanconi anemia, dyskeratosis congenital)等。口腔癌患者近4成同時罹患食道癌 50歲以下機率更高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耳鼻喉科主任賴建仲說,臨床發現,食道鱗狀上皮細胞癌常和其他的上呼吸消化道(口腔、口咽、下咽、喉、肺部)鱗狀上皮細胞癌同時或異時發生,且癌化的細胞帶有相似的基因變異。食道癌約有5~12%的患者,可能會同時罹患頭頸部癌症或肺癌,因此在診斷及追蹤時必須特別加以注意。反之,口腔癌(包括口咽癌及下咽癌)之患者中約有5~14%,甚至40%同時有食道癌。其中年齡小於50歲的初次患者同時得到二種癌症的機率更高。食道癌與口腔癌常見這些症狀癌症若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則功能保留較好,生活品質較好,且預後也較好。所以,一但出現下列症狀且持續數週,務必提高警覺,即時就醫檢查。口腔癌的症狀包括:口腔內持久不癒的潰瘍(同一位置、超過兩週以上)、白紅斑、不明腫塊、不明原因出血、咀嚼吞嚥時痛或耳朵疼痛、局部壓痛、感覺異常(麻木感)、舌運動受限、張口困難、吞嚥困難、構音障礙、口臭(腐爛味)、掉牙、體重減輕和頸部硬塊等症狀。食道癌的早期症狀通常不明顯,但隨著病情進展,可能會出現吞嚥時有異物感、漸進性吞嚥困難、吞嚥疼痛、飯後嘔吐、食物逆流、火燒心、體重減輕、胸痛、吐血、黑便、吞嚥時嗆咳、慢性咳嗽、反復肺炎、聲音沙啞和頸部硬塊等症狀。預防勝於治療 7個提醒要時刻留意賴建仲表示,食道癌與口腔癌大多是可以預防的。食道癌目前尚未有有效的篩檢工具,因此落實健康生活方式,遠離致癌因子是必要且相對有效的防癌步驟。拒絕致癌因子:避免菸、酒、檳榔、含亞硝胺食物(煙燻、燒烤、醃漬、加工肉品等食物)、超過攝氏65度的熱飲或湯品。執行均衡飲食,少吃醃製品,多食用原型食物、綠色蔬菜及新鮮水果。補充維生素 C 以減少胃內亞硝胺的形成。控制體重:適度且規律的運動,避免肥胖帶來身體的負荷。定期篩檢(口腔黏膜檢查、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特別是有癌症家族史以及癌症風險因素者。定期牙科檢查,並及時解決任何口腔問題(牙齦炎、牙周病)或不合適的假牙。考慮接種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尤其是年輕人。有助於預防與 HPV 相關的口腔癌、食道癌。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發現疑似症狀,請及早就醫診治。
部落客星希亞不敵肺腺癌!醫曝「8症狀」常被誤認感冒 示警:75%發現已晚
44歲部落客星希亞於2012年得了肺腺癌第四期,和病魔對抗10多年,21日晚間她的臉書粉專突發文「珍重!Cincia要開啟另一個旅程了」驚傳病逝,令粉絲相當不捨。事實上,依據國健署公布2021年癌症登記報告,連15年居首位的大腸癌,被過去位居第2位的肺癌擠下,肺癌躍升發生人數最高的癌症,成為新癌王。對此,醫生提醒,肺腺癌初期症狀並不明顯,易被誤認為是感冒,且有將近75%的病患,發現時已到了第4期。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外科程建博主任指出,肺癌可分為幾個不同種類,其中肺腺癌是目前肺癌中人數最多的,大約有超過6、7成。程建博提醒,肺腺癌初期症狀並不明顯,也常容易被誤認為是感冒,有將近75%的肺癌病患,發現時已到了第4期,且有很多人等有症狀再檢查時,都可能已接近晚期,僅約2成能手術切除,存活率在癌症當中算較差的。程建博強調,民眾一旦出現「咳嗽持續2周以上、有氣喘、胸痛、背痛、頭痛、喉嚨痛、聲音沙啞、咳血」等症狀,應盡早就醫,且若有吸菸史者(含二手菸)、長期暴露在油煙環境的廚師及家庭主婦、暴露工廠廢氣或特殊汙染環境者(如建築工人、油漆工人、礦工等)、肺結核病史、肺纖維化、癌症家族史等都是高危險族群,要定期做肺部檢查。
6旬男「半夜頻尿」遭判死!醫一查癌末:剩2年可活 小心6大症狀
半夜頻尿小心恐罹癌!一名60歲的鄭姓男子出現血尿、夜尿等症狀前往醫院看診,怎料竟被醫師診斷出罹患「攝護腺癌」第4期,且癌細胞已經擴散。對此,醫師示警,若發現排尿困難、血尿、射精疼痛、半夜頻尿及骨頭疼痛等症狀,恐是攝護腺癌找上門。鄭姓男子經常半夜起床上廁所,某天竟驚覺尿出「一條蟲」,定睛一看才發現是血絲,連忙到泌尿科就醫,沒想到檢查後卻被醫師告知,診斷出攝護腺癌第4期,且癌細胞已經擴散至淋巴系統及骨頭,只剩不到2年的壽命。詢問患者病史才得知,原來家族有肺癌、胃癌等癌症家族史,進行基因檢測後確認有BRCA基因缺陷,使用PARP抑制劑進行治療後,鄭男已與攝護腺癌共存了4年多,有效延緩疾病惡化、增加存活期。對此,泌尿科權威黃昭淵表示,50歲以上男性及有家族病史者均是攝護腺癌的好發族群,另外像是抽菸、不良飲食習慣等也會提高罹癌風險,提醒民眾攝護腺癌初期不易被察覺,若出現排尿困難、尿液或精液帶血、射精疼痛、半夜頻尿、骨頭疼痛或PSA指數上升等6大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
男子患B肝卻不以為意 檢查後驚見肝臟「變粗糙不平整」
一名55歲男子年輕時曾檢驗出罹患B型肝炎,不過他卻忽視B肝的嚴重性,未持續進行追蹤檢查。直到一次健檢才發現,肝臟已經出現脂肪肝、肝硬化的情況。對此醫師指出,肝臟是沉默的器官,初期病變不會出現不適感,若病毒長期在肝臟發炎,會導致肝硬化,嚴重還可造成肝癌。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表示,自己一名55歲男病患罹患B型肝炎,不過對方卻忽視B肝的嚴重性,未持續進行追蹤檢查。直到與妻子一同前往健檢才意外發現,肝臟已出現脂肪肝現象;另外病患肝臟的體積偏小、肝臟紋路較粗糙、肝表面不平整,顯示肝臟也有肝硬化情況,幸虧經過檢查後,並未發現腫瘤。對此梁程超指出,由於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分布,所以初期病變毫無不適感,對於大多數B肝患者來說都是一樣。因此要是長期疏忽未進行追蹤檢查,使得肝臟長時間的反覆發炎、肝臟細胞發生纖維化,就會導致肝硬化情況發生。梁醫師分析,引發肝癌的原因除了慢性病毒性肝炎(B型、C型肝炎)外,黃麴毒素及酗酒也是可能的原因;食品若保存方式不當容易遭受黃麴毒素汙染,黃麴毒素被認為是肝癌致癌物之一,常見如:花生、高梁等。另外,長期過量飲酒或有酗酒習慣容易引發酒精性肝炎及肝硬化,也會增加罹患肝癌的機率。除此之外,有肝癌症家族史、脂肪性肝炎、肥胖、抽菸皆為罹患肝癌的危險族群。梁程超也表示,早期肝硬化症狀通常不明顯,僅在嚴重時才會發生疲倦、虛弱、噁心、食慾不振、體重減輕、腹痛、腹脹、皮膚出現黃疸變黃或蜘蛛狀血管瘤等症狀。不過若是此時才就醫檢查,肝臟多半已處於肝硬化情況,要是後續未再妥善控制,就會走向肝病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事實上,依據衛福部死因統計,每年約13,000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為全國主要死因的第10位,肝癌則為全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 國人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的肇因主要為B型肝炎及C型肝炎,據調查,死於肝癌的病患中,約有70%的人為B型肝炎帶原者,而20%為慢性C型肝炎感染者。感染後每5人有1人會發展成肝硬化,肝硬化後每20人有1人會併發肝癌,是造成慢性肝病與肝癌死亡的主要原因。
男性食道癌「風險飆16倍」!營養師曝7類人要小心:這些警訊易忽略
台灣男性十大癌症位居第6、每年奪走近2000條人命的疾病,就是早期不易被發現的「食道癌」,且男性的發生率更是高出女性11~16倍。對此,營養師李婉萍提醒,包括具有吸煙飲酒習慣、肥胖以及60歲以上長者等7類人,均是容易罹患食道癌的高風險群。李婉萍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食道位於氣管和脊椎中間,主要功能是將食物、液體送往胃腸進行消化,而「食道癌」分為發生在食道上段和中段的「鱗狀上皮細胞癌」,與最常發生在食道下段的「腺癌」2種類型。李婉萍指出,目前雖尚無可知發生食道癌的確切成因,但以下7類人是罹癌的高風險族群:第一、年齡:60歲以上罹癌的人比60歲以下的族群更常見。第二、吸煙:無論是傳統紙菸、雪茄或無煙菸品的使用,將使食道表皮細胞內的DNA受損,引發細胞產生異常變化。第三、喝酒:長期或(和)大量飲酒,會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風險。第四、巴瑞特氏食道炎(Barrett’s Esophagus):這是由長期且未經治療的胃食道逆流所引起的黏膜變化,被視為食道癌的癌前病變。第五、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HPV不僅可能導致子宮頸癌,現在有研究證實此病毒也是食道癌的重要危險因子。第六、癌症病史:有癌症家族史或本身患有頭頸部癌症的人,罹患食道癌的風險更高。第七、肥胖:超重或肥胖族群患有食道癌的機率較高,有一部分原因是他們更容易發生胃食道逆流。對此,李婉萍提醒,食道癌患者因初期症狀不明顯或表現輕微,容易與其他疾病重疊而被忽略,若是出現吞嚥困難或發生疼痛、體重不明原因下降約10~15%、持續咳嗽與聲音嘶啞、胸骨後方感覺疼痛、消化不良及胃灼熱等症狀,應盡速向醫師尋求協助。
她40歲「有乳癌家族史」…檢查卻見「癌王」轉移 醫曝「這症狀」罹癌初期常見
癌症是人類健康的殺手,身體一有不適就應盡快就醫,以免錯過最佳的治療時間。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在臉書粉絲專頁發文分享,日前收治一名有乳癌家族史的40歲女病患,對方稱半年來因背痛、肚脹,吃藥不僅未改善症狀,之後身體的不適感還愈發明顯;事後經醫師檢查發現,該名女病患竟罹患胰臟癌,且癌細胞已擴散至肝臟。林相宏在臉書粉絲專頁發文分享,日前收治一名有乳癌家族史的40歲女病患,對方不菸不酒,生活起居一切正常,不過卻說近半年來有背痛、肚脹等症狀,雖然體重和食慾沒有受到影響,但由於之前去多家醫療機構,安排了胃鏡和超音波都未檢查出異狀,開始服用一些藥物也越吃越沒效,肚子還越來越脹,無奈之下只好再次就醫。林相宏臉書貼文。(圖/翻攝自臉書/胰臟醫師 林相宏 禾馨民權內科診所)林相宏表示,起初女病患來到診所僅做了抽血,發現血糖有點上升,做了癌症指數的血液化驗,發現胰臟癌的指標已超過正常值。之後女病患急忙找他求診,幾個月後做了超音波檢查;檢查報告顯示,女病患的胰臟長了一顆3公分的腫瘤,而胰臟癌的癌細胞已轉移,導致她的肝臟也布滿了許多顆腫瘤。林相宏指出,希望透過此案例提醒民眾,一定要特別留意癌症的「家族史」,女病患的家人過往雖有乳癌病史,但確診胰臟癌的風險並非只有相關的家族史的人才有。他透露,若家族有罹患胰臟癌的基因,同時也易患有乳癌、卵巢癌、大腸癌,「所以有以上癌症家族史者,建議要做基因篩檢,釐清胰臟癌的風險。」林相宏說,胰臟癌的患者初期有7成是無症狀,另外3成有症狀的患者中,3成會出現腹痛及腹脹,1成會有背痛的症狀,「胰臟尾部腫瘤的病患,幾乎都會提到背痛。」他提醒,「血糖上升」也可能是胰臟癌早期的症狀,若家族沒有糖尿病史,血糖卻無故上升,記得就要去醫院檢查胰臟。
破除家族詛咒4/超前部署!好萊塢女星切乳 醫:只是降低為一般人的罹癌率
安潔莉娜裘莉發現自己遺傳BRCA1基因的突變之後,便預防性切除乳房、輸卵管及卵巢。中國附醫乳房外科鄭伃書醫師說,就算安潔莉娜裘莉如此「超前部署」,但也不過是將原本85%的乳癌機率,降低到一般人的10%機率,「還是可能會罹癌!」所以還是要定期篩檢追蹤。好萊塢女星安潔莉娜裘莉發現自己遺傳BRCA1基因突變後,選擇預防性切除乳房、輸卵管、卵巢。(圖/Celine提供)常見的遺傳性癌症類型有乳癌、大腸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多發性內分泌腫瘤等,根據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遺傳性癌症的定義是單基因發生致病性突變,例如BRCA1基因、MEN1基因突變等。至於常聽到的癌症家族史,則不屬於遺傳性癌症,可能一部分是先天基因遺傳,同時又與後天環境因子交互作用而形成,雖然可作為罹癌的危險因子,但較不確定,風險也相對較低。每個人都有23對染色體,其中都有遺傳自雙親的獨特特徵,但有缺陷也不代表一定會致病,須由醫師進一步判斷。(圖/123RF)不過,安潔莉娜裘莉的例子依舊影響許多乳癌患者的決定,鄭伃書說,臨床上有一些乳癌患者原本不需要切除乳房,但因為恐懼復發,所以希望進一步做乳房全切手術。「站在醫師的角度,實在很難告訴患者不需要全切,這時候就可以建議她做一下基因檢測,從科學數據上來分析是否需要。」鄭伃書說,這也是精準醫學的好處,可以減少患者不必要的恐懼。林口長庚一般外科系系主任葉俊男醫師說表示,基因檢測能了解自身健康風險,如果確認有遺傳性基因,可以提早預防或是安排相關保險與財務規劃,但就算確認不具遺傳性癌症基因,也不能掉以輕心,畢竟一個人罹癌除了先天基因的因素之外,後天的環境、飲食習慣也都極為相關,所以仍然需要定期篩檢、健檢。基因檢測無異常者,並不代表一定健康,還是要靠運動等良好生活習慣,來降低罹癌風險。(圖/林士傑攝)
永遠的「香港女兒」!梅艷芳罹子宮頸癌40歲病逝 亞洲演藝圈的損失
已故香港天后梅艷芳病逝17年,她是香港演藝界首位取得「歌后」及「影后」級非凡殊榮的女藝人。梅艷芳的影響力不只在演藝界,更代表了整個香港及華人社會,她去世後被傳媒譽為「香港的女兒」,梅艷芳生前常出席公益活動,挺力相助,台灣921大地震時,她也是第一個抵達台灣的香港藝人,並協助災民募款,可惜梅艷芳最後因癌細胞擴散導致肺功能衰竭病逝,享年40歲。梅艷芳罹子宮頸癌,2003年過世,震驚亞洲。(圖/報系資料照)梅艷芳在2003年9月對外宣布證實患上子宮頸癌,據《三立新聞網》指出,梅艷芳有癌症家族史,大哥梅啟明大腸癌、三姐梅愛芳2000年因子宮頸癌病逝、二哥梅德明在2015年因喉癌病逝,而她在病逝2年多前就已診斷出病情,當時若接受局部組織切除,治癒率幾近百分之百,但她以工作繁忙為由拒絕就醫,導致病情惡化。還記得梅艷芳在親友和徒弟的陪同下堅定地表示,「這場仗我一定打贏」!就算她的健康狀況轉為惡化,梅艷芳仍堅持抱病舉行演唱會,在演唱會之後,梅艷芳還赴日本拍攝美容廣告,原先她還打算接拍張藝謀執導的電影《十面埋伏》,不過在眾多親友和醫生極力勸說下才辭演。梅艷芳的辭世震動港台。(圖/報系資料照)2003年12月初,臥病的梅艷芳就已私下訂立遺囑,卻始終沒有放棄繼續登台演出的希望。她在最後一次演唱會上曾說,遺憾自己沒有結婚,無兒無女,她特地換上由劉培基設計的婚紗,完成了「嫁給舞台」的心願。演唱會結束沒多久,2003年12月30日凌晨2點50分,梅艷芳因癌細胞擴散導致肺功能衰竭,於養和醫院逝世,生前眾多好友,在病榻前陪她到最後一刻,好友透露,梅艷芳走得很安詳,雖然很累,但她離開時樣子還是很甜美。梅艷芳的辭世震動港台。(圖/報系資料照)(圖/報系資料照)2003年,正巧是SARS爆發的一年,4月1日張國榮逝世、知名填詞人林振強也遺憾辭世,加上梅艷芳的病逝,宛如樂壇「一個時代的終結」,梅艷芳的辭世震驚港台,香港多家華文報章紛紛推出特輯悼念這位天后,包括環球唱片也在譚詠麟網頁發表聲明,表示梅艷芳的去世是亞洲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