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時鐘
」 癌症別害怕急轉彎挺核 吳宗憲喊話民進黨:該轉彎就轉彎
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童子賢、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顧問李遠哲,兩人日前皆表示挺核。童子賢日前說,30多年前反核,最近幾年才發現,地球暖化才是人類公敵,而核能不是。國民黨立委吳宗憲今日表示,對於民進黨挺核,自己支持這樣的急轉彎,該轉彎時就轉彎,只要對人民有幫助的,朝野都會支持。吳宗憲指出,2016年,李遠哲曾說,因為電力吃緊,台電申請核一、核二重啟,他要民進黨,廢核口號要說到做到;8年後,他擔任國家氣候變遷政策委員會顧問,支持童子賢的擁核立場,他說核能雖危險,但比起溫室氣體排放造成人類滅絕的大災難,目前還是有需要的。吳宗憲表示,無論從溫室氣體的減量,到氣溫逐年飆高,再到產業用電量大,都透露一個需求,我們需要更多的電,經濟部就曾評估全國用電需求將年增逾2%。在用電量不斷提升下,綠能發展確定無法跟上,能源署曾說要在2025年時將燃煤發電占比從46%到27%,現在恐怕連下降到30%都是夢想。核電沒了,到最後還不是火力全開,廣大的台灣人民繼續用肺發電,癌症時鐘將會快轉不知道幾分幾秒。吳宗憲怒批,廢核是民進黨的神主牌,但不該綁架人民用命來換,理想很豐滿,也請要看看現實很骨感,該轉彎就轉彎,只要對人民有幫助的,朝野都會支持,如同先前民進黨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說,如果民進黨換人執政後要改變立場、擁核,就光明正大講出來!吳宗憲呼籲,執政者應以蒼生為念,錯誤能源政策不僅傷害環境、產生通膨等成本,更會傷害人民生活。詢問總統賴清德,一個是讓核電廠延役,一個是發展核能,要哪一個?
癌症時鐘首見「暫停」 專家估「明年恐校正回歸」⋯新發生個案數將反彈
國健署公布110年最新癌症登記報告,國人平均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和前一年一樣,此外蟬聯15年癌王大腸癌被擠下,肺癌成為新癌王,胰臟癌則前進2個名次,殺進前10名。公衛專家認為,因110年爆發新冠本土疫情,明年的111年癌症登記報告可能會出現類似「校正回歸」的情形,一度暫停的癌症時鐘也會跑更快。依據最新衛生福利部110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2萬1762人,較109年減少217人,全癌症的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06.5人,較109年下降4.8人。至於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男女合計)依序為,(1)肺癌(2)大腸癌(3)女性乳癌(4)肝癌(5)口腔癌(含口咽、下咽)(6)攝護腺癌(7)甲狀腺癌(8)胃癌(9)皮膚癌(10)胰臟癌。國健署指出,與109年相比,除了肺癌與大腸癌序位互換、胰臟癌前進2個名次,其餘排序與109年相同;至於十大癌症排序,男性與109年序位相同、女性皮膚癌與胃癌順序互換、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序位往前,其餘與109年序位相同。根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表示,110年國內爆發新冠本土疫情,民眾外出、就醫都受到限制,檢視四癌篩檢人數也大幅下降,隔年人數又衝回來,出現遞延效應;因此他認為,明年的111年癌症登記報告可能會出現類似「校正回歸」的情形,一度暫停的癌症時鐘也跑更快,大家別覺得奇怪。
癌症治療有無新方案、醫師說法不同? 7成癌友尋求第二意見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罹癌要找哪位醫師好?」、「不同醫師講的不一樣?」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111年癌症死亡時鐘比110年再快轉3秒,平均每10分7秒就有1人因癌症死亡。面對癌症時鐘又快轉,如何篩選正確的資訊,成為癌症患者的重要課題,多位醫師齊聚「超預防醫學 細胞治療暨台灣百大認證名醫線上諮詢平台」為癌友解惑,掌握「細胞治療」先機。看醫生比想像中還辛苦?癌症已連續41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榜首,每年奪走5萬多條人命,佔總死亡人數24.9%。但排隊掛號3小時,卻只見到醫師5分鐘?醫師在外縣市,還要規劃請假、交通、住宿?造成癌友諸多不便與困境。醫師說的內容我還是有很多疑惑?有沒有其他治療可能?病況複雜,現在的醫師不一定是這領域的專家…現在看的醫師和之前看的醫師給出不同的治療方案?遲遲無法決定治療方案…細胞治療兩大應用領域:癌症治療與再生醫療早年只要被診斷為癌症,彷彿被宣判死刑,只剩無法逆轉的併發症與癌細胞擴散。隨著醫學進步,除了傳統手術切除、放射治療與化療,現今細胞治療運用人體自身幹細胞再生能力,可自行修補受損組織。隨著醫學進步與台灣再生醫療法規鬆綁,細胞治療的管道越加多元。有別於傳統治療的侷限性,細胞治療主要可分為癌症治療與再生醫療兩方面。癌症治療運用在分化免疫細胞上,利用免疫細胞的特性來治療癌症,讓患者降低療程的副作用,並維持原有的生活品質。再生醫療利用幹細胞進行組織修補與替換,並抑制體內的發炎反應,目前多運用於退化性關節炎的軟骨修補、大面積燒燙傷的皮膚修補、脊隨損傷或中風、神經系統受傷等。此外,細胞治療及再生醫療對於醫學美容臨床治療也有相當大的助力,賴輝元醫師表示:「像是由血液離心萃取出高濃度血小板血漿而製成的生長因素凍晶,就可在術後搭配使用,讓血小板進到皮膚發揮作用,目前衛福部也有核可細胞治療在皮膚缺陷如皺紋、凹洞及疤痕之填補及修復等,相信未來兩者會是醫學美容發展的重點之一,帶來更多的可能性。」▲賴輝元醫師表示,目前衛福部也有核可細胞治療在皮膚缺陷如皺紋、凹洞及疤痕之填補及修復等,是未來醫美發展的重點。(圖/醫美集團提供)對於有罹癌高風險、家族病史者、曾做過健檢但久未追蹤等情況,可依據個人需求至線上尋求專家意見。平台集結台中榮民總醫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奇美醫院等多位醫師,只要發現癌友有問題,即可開啟「綠色通道」立即至門診接受進一步治療。超預防醫學 從特管法開始2016年政府修正《人體試驗管理辦法》(又稱恩慈條款),對於癌末或嚴重失能患者,若國內尚無有效藥物可治,可自費參與免疫細胞療法試驗治療。2018年政府公布特管法(「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修正條文),其後衛福部官網宣導特管法規範內之細胞治療內容、價格與執行機構、醫院、醫師等資訊。細胞治療邁向合法、公開、透明之路。另有媒體於2023年4月報導,總收案人數已達約950人。細胞治療協助解決3大問題保養修護幹細胞擁有強大的自我更新與分化功能,可進行身體組織的修復。健康存摺細胞治療是未來大健康趨勢,及早儲存健康細胞,成為疾病治療新選擇。延緩衰老細胞將隨著年紀退化,回輸健康細胞有助於對抗衰老與調節免疫系統。醫美集團創執行長林信一分享,罹患一個癌症不只一個部位有症狀,癌細胞會全身跑,癌症治療相當仰賴醫師專業經驗。然而,身處資訊爆炸的時代,訊息繁雜又快速,資訊量龐大且碎片化,民眾難以區分真假,尤其是艱澀專業的醫療領域,常有「我得了癌症要找誰治療?到哪家醫院治療?」的疑惑,不少癌友延誤治療而喪命。如何更精準、有效且降低副作用的方式治療癌症,精準醫療與預防醫學成為醫學界關注焦點,更是未來大趨勢。
蕭敬騰擔任癌症關懷大使 片場成暖心大哥哥歡笑不斷
金曲歌王蕭敬騰首次擔任癌症關懷大使,日前暖心拍攝公益廣告,為提升社會大眾了解飲食對防癌抗癌的重要性,基金會特別邀請蕭敬騰擔任關懷大使拍攝公益短片,期待能讓更多人重視正確的飲食觀念,減少癌症發生。在拍攝現場,蕭敬騰就像是暖心大哥哥,與癌童小榆兒玩畫畫猜謎,另一位癌童小東一直視歌王為偶像,尤其最喜歡〈阿飛的小蝴蝶〉,雖然害羞仍鼓起勇氣當場唱給偶像聽,讓蕭敬騰非常驚喜。在休息聊天時,蕭敬騰發現跟小東的興趣都是籃球及撞球,還對他說:「打撞球要小心,因為會有抬頭紋。」讓現場歡笑不斷。拍攝過後,蕭敬騰感性談到:「其實很難想像,面前活潑樂觀的兩位癌童,過去承受著劇痛的癌症治療,大家看到的是我幫助了他們,但小小年紀罹癌的他們,仍對人生保持積極的態度,給我更多啟發及正能量。」他更表示透過這次的拍攝,自己更加尊敬所有努力與疾病對抗的病友,「真心祝福所有癌友都能獲得妥善的治療及照顧,恢復健康」。癌症關懷基金會董事長陳月卿表示,大部分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的,「非常榮幸能邀請到蕭敬騰擔任關懷大使,也非常感謝由伍宗德導演帶領的願有情製作團隊,公益贊助本次拍攝,希望透過影片,能讓更多人重視及盡早落實健康飲食,預防疾病,逆轉癌症時鐘」。
疫情影響…72萬人中斷癌症篩檢 每10分鐘就有1人罹癌「連41年居死因之首」
2022十大癌症衛福部昨天公布2022年死因統計,癌症連續41年,高居死因之首,5萬1927人因癌症而死亡,癌症時鐘再度加快3秒,每10分7秒就有1人罹癌,肺癌則是第19年居十大癌症死亡率之冠。國健署表示,在新冠疫情影響最深的2022年,大腸癌、口腔癌、子宮頸癌、乳癌4癌的篩檢率下降了14%,多達72萬人中斷篩檢,成為癌症死亡攀升的最大殺手。癌症已連續41年高居國人死因之首,國內去年共有5萬1927人死於癌症,比前一年增加了271人,其中發生率最高的大腸癌,死亡數也比前一年增加了196人。胰臟癌、前列腺(攝護腺)癌以及卵巢癌三癌人數也上升。而十大癌症死因中,又以肺癌居首,去年共奪走1萬53條人命。第2至10名則依序為肝癌、大腸癌、乳癌、攝護腺癌、口腔癌、胰臟癌、胃癌、食道癌及卵巢癌,與前一年的十大癌症死因順位相同,沒有變化。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癌症死亡發生時鐘每年都在往前撥快,過去2年,從變快1秒、再到變快3秒。去年癌症死亡人數為5萬1927人,占總死亡人數24.9%,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222.7人,較前一年上升1.2%,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116.0人,下降1.8%。就年齡觀察,去年癌症死亡有8成7集中於55歲以上族群。賈淑麗表示,國健署去年開始,將大腸癌、口腔癌、子宮頸癌、乳癌4癌篩檢擴大至5癌,7月起提供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用於檢測早期的肺癌。若不將肺癌篩檢計入,去年4癌篩檢率比疫情前1年(2019年)下降了14%,等於有72萬人中斷篩檢。其中大腸癌篩檢的下降比率達13.5%,這些因素都會反映在日後的癌症死亡率。賈淑麗強調,從公布的國人死因更能看到篩檢數字的相關性,提醒民眾在疫情解封的今日,要重新注重篩檢的規律性。
綠委推動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 盼減輕病友家庭負擔
民進黨立委劉建國、蘇巧慧和余天辦公室今(26)日聯合舉辦「推動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立法公聽會」,與共同呼籲,病友團體與專家學者費時3年進行自主研究,參考英國制度與台灣現況提出「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TmCDF」規劃,希望在健保體制外另籌財源,為癌症家庭減輕負擔,今天召開公聽會凝聚立法共識後,將提出修法草案。今日出席公聽會團體,包括台灣癌症基金會、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臺灣病友聯盟等病友團體與醫界公衛專家。劉建國表示,台灣癌症時鐘不斷快轉,每4分20秒就有1人罹癌,人數逐漸攀升,病友等待新藥獲得健保給付的空窗期,癌友家庭得先面對龐大醫療費用支出、苦不堪言,呼籲政府應儘速解決癌友的新藥困境與需求。蘇巧慧說,癌症治療新藥近年發展迅速,加上台灣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人口結構劇烈改變,政府應投注更多資源在癌症健康。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指出,為強化健保永續經營,健保署陸續提出多項改革方案措施,然而癌症新藥等待健保給付的時間仍遠高於其他新藥,且往往只有部分適應症能獲得給付,癌友面臨看得到、用不到的困境。她期待,「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能對癌友家庭提供過渡型的支持機制,讓癌友能及早用藥,並減輕自費負擔。依據台灣癌症基金會2019年對千個癌症病友家庭的調查,若能將每月動輒1、20萬元的自費負擔減輕到2至3萬元以下,大多數癌症家庭可以接受,而針對經濟弱勢家庭則應考量全額補貼。蔡麗娟強調,台灣面對長期高居10大死因首位的癌症,應以國家戰略思維,思考創新制度,盡速成立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降低癌症家庭的經濟負擔,縮短癌友與新藥的距離。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表示,乳癌是非常複雜的癌症,但用藥選擇多元,只要透過適當治療策略可以大幅增加存活,同時還能兼顧生活品質,並維持家庭、經濟和工作職場等經營,而這一切先決條件是「藥要及時」。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說,年輕病友通常有3個經濟特點,包括低薪資、低存款、低保額,絕大部分必須自費的癌症新藥,年輕病友都難以負擔,且癌症新藥進入台灣健保多半已落後歐美5到10年,對病人往往為時已晚。她強調,隨著科技創新,許多年輕病友在治療後都能回歸職場,都是國家的勞動生產力,期望透過制度創新幫助病友及時活下來,也確保病友人生道路能有更多的機會與選擇。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擇補充,協會長期服務的病友涵蓋20到64歲勞動族群,現在健保體制中可用到的藥物對病友副作用相對大,很多病友在治療中,需要中斷個人職涯,導致家庭經濟收入中斷。他認為,無法取得新藥的情況下,勞動力持續流失,若能成立基金,就能讓病友快速取得療效更好、副作用更低的新藥,而且現行新興免疫治療對肺癌、胃癌和食道癌等,都有突破性療效,只是礙於健保財務問題,這一類病友很難取得更好的藥物,希望能成立基金協助病友在低財務負擔的情況下使用新藥物。台灣社區醫院協會理事長朱益宏表示,全民健保近年總額支出成長率為4%至5%,雖然遠高於GDP的年增率,但總額包山包海,加上高齡化社會,新藥新科技費用高昂,終致健保財務不堪負荷,新藥新科技引進大幅受限;新基金有其必要性,且應在健保外由政府每年編列適當預算,加上民間捐助與商業保險補充成立,應可加速未納入健保給付前的癌症新藥引進。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理事長吳卉汝也提醒,未來基金應由非健保的第三方獨立機構運作,避免與健保制度疊床架屋,反而導致新藥給付更曠日廢時。
新國民肥病2/找名醫做大腸鏡檢查嗎? 不如先查「這數據」更有用
國健署1/13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2019年台灣新發癌症人數為12萬1254人,較2018年增加5123人,相較於前一年,癌症時鐘再度快轉11秒,相當於每4分20秒就有1人罹癌,而大腸癌連續第14年盤踞十大癌症之首,這也與近年肥胖人口增加有關。「9成的大腸癌都是從腺瘤型瘜肉而來!」永越健康管理中心腸胃肝膽內科醫師陳炳憲表示,大腸瘜肉主要分為腺瘤型瘜肉與增生型瘜肉,國際研究顯示,肥胖與腺瘤型瘜肉及早發現性大腸癌(50歲前發生)息息相關,根據永越健康管理中心的2020年健檢數據顯示,相較於體重正常者,BMI(身體質量指數)大於25kg/m2的人的人多出1.5倍得到腺瘤型瘜肉的機會。陳炳憲進一步透露,2744位50歲以下的民眾中,發現腺瘤性瘜肉的比例竟高達26.6%,相當令人吃驚,由此可印證年輕化的趨勢。目前國健署針對50歲以上民眾免費提供每2年一次的糞便潛血篩檢,國泰健康管理預防醫學部部長陳皇光說,糞便潛血檢查絕對有其必要性,但要依賴作為唯一篩檢方式,偽陰性仍然過高。陳皇光說,根據國泰健康管理健檢資料顯示,75%大腸癌患者進行糞便潛血檢查時無異常,但進行大腸鏡檢查卻發現惡性腫瘤,其中72%甚至毫無消化道症狀,相較之下,大腸鏡檢查更加精細。但並非做大腸鏡檢查就能高枕無憂!「如果想要預防大腸癌,關鍵在於良好的大腸鏡品質及能否找出腺瘤性瘜肉。針對大腸鏡檢查的品質,國際上制定“腺瘤性瘜肉偵測率”為主要指標,最低標準為25%左右,意思為大腸鏡執行醫師為每4位受檢者檢查,就必須至少發現一位大腸腺瘤,若低於此標準,表示此醫師的大腸檢查品質不佳,無法有效預防大腸癌。」陳炳憲說,以永越為例,2020年50歲以上受檢者的腺瘤性瘜肉偵測率為46.4%,建議民眾至少要找偵測率高於30%以上的醫療院所檢查,一旦檢查出腺瘤性瘜肉就要立即消除,才能減少大腸癌風險。研究顯示,肥胖與大腸癌非常相關,一旦體重過重,就算是年輕人也有很大的機率會有腺瘤性瘜肉。(示意圖/非當事人,報系資料庫)陳皇光說,腺瘤性瘜肉的癌變風險相當高,若是體積大於1公分、或是超過3顆以上,更需要提高警覺,建議要密集追蹤,就能大幅降低罹癌風險。陳皇光也提醒,雖然大腸癌受到遺傳家族史的影響很大,但卻並非必然,根據國泰健康管理數據顯示,確診大腸癌的患者中,僅有8%的人具有家族史,也就是92%患者沒有相關家族史,卻依舊罹患大腸癌,提醒民眾不要「靠勢」沒有家族史的危險因子,而忽略大腸癌風險。由於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陳炳憲認為若屬於高風險族群,如肥胖、患有糖尿病、有家族史,建議提早到40歲就要進行大腸癌篩檢。陳皇光則建議再早一點,他表示,50歲之後是大腸癌的高風險時期,如有家族史,30歲後可開始考慮進行大腸鏡檢查。若無家族史則可延後到40歲後,但若是有排便習慣異常等症狀,就要立刻趕緊就醫,早期大腸癌的五年存活率超過9成,若是拖延到第四期就僅剩1成,相差甚多,建議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癌症時鐘快轉11秒 「每4分20秒就有1人罹癌」...這病連續14年登癌王
國民健康署今天公布108年癌症登記報告,我國每4分20秒就有1人罹癌,癌症時鐘較107年快轉11秒;而大腸癌連續14年登上十大癌症首位,108年新發生人數高達1萬7302人。十大癌症發生人數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胃癌、子宮體癌,與107年排序相同。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指出,108年全國癌症新發生人數高達12萬1254人,相較107年上升了5123人,反映出人口老化、不健康的生活型態2大因素。她強調,十大癌症中包括攝護腺癌、乳癌、肝癌、甲狀腺癌等都和肥胖有直接相關,國人肥胖及過重比例高達47%,而根據國際研究,肥胖者罹患這些癌症的風險比一般人高2到4倍。男性方面,108年癌症新發生人數為6萬4109人,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45.4人。依發生率排序為大腸癌、肺癌、口腔癌、肝癌、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107年相比,口腔癌超越肝癌登上第3位。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指出,近30年來口腔癌發生率持續增加,近10年呈現上下震盪趨勢,108年男性標準化發生率來到41.8,並提醒男性朋友應遠離嚼檳榔、吸菸、喝酒等危險因子,並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根據國健署統計分析,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嚼檳榔或吸菸習慣的男性26%口腔癌死亡風險。而女性108年癌症新發生人數為5萬7145人,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292.7人。十大癌症以乳癌居首位,其餘分別為肺癌、大腸癌、甲狀腺癌、子宮體癌、肝癌、卵巢癌、皮膚癌、子宮頸癌、胃癌,和107年相比,子宮體癌超越肝癌居第5位。林莉茹指出,近年子宮體癌標準化發生率呈上升趨勢,常見危險因子包括肥胖、高熱量高油飲食、荷爾蒙因素、老化、缺乏運動等,近親或自身有子宮體癌或大腸癌家族史、乳癌或卵巢癌、子宮內膜增生者,亦是子宮體癌高風險族群;女性朋友如出現不正常出血警訊,應盡速就醫檢查。目前國健署提供四項防癌檢查,包括子宮頸抹片、乳房X光攝影、糞便潛血檢查、口腔黏膜篩檢,全台約7000家醫療院所皆可提供服務,民眾可至國健署「全國癌症篩檢活動暨醫療院所」網站(https://escreening.hpa.gov.tw/Activity)查詢;如不清楚自身是否符合癌症篩檢補助資格,可透過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健康存摺APP」查詢,或請醫療院所代為查詢。★中時新聞網關心您:喝酒過量,有礙健康!★中時新聞網提醒您:酒後不開車,安全有保障★吸菸有害健康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戒菸專線:0800-636363
癌細胞竟非兇手! 癌症患者每5人就有1人死於營養不良
根據衛福部公布最新國人十大死因,癌症位居榜首連續38年,光是去年就奪走5萬多條人命,平均每4分42秒就有1人罹癌,再次刷新「癌症時鐘」的紀錄,其中大腸癌蟬聯12年十大癌症之首,不容小覷。台灣腸癌病友協會榮譽理事長王輝明表示,癌細胞會造成身體機能失衡,當身體的分解速度大於合成速度,肌肉量不斷分解,人就不斷消瘦下去,根據國外研究調查顯示,約80%癌症病患都曾有營養失調的問題,進而被迫中止治療或降低用藥劑量,使治療效果大打折扣,甚至臨床中每5人就有1個癌症患者是死於營養不良,並非癌症本身,此外,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研究顯示,有50%癌症病人會有惡病質症狀,惡病質會讓病人營養狀況變差,其中有近40%的患者因惡病質而死亡。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糠榮誠秘書長指出,癌症治療過程中,最重要的關鍵就是營養介入,且介入的時機也非常重要,癌症患者是否能順利度過抗癌期間,就是有沒有正確的補充營養,因此透過治療前後的營養狀態評估,擬定自身所需要的營養需求策略非常重要,目前市面上有許多專門為了癌症患者量身訂製的癌症配方營養補充品,其中最重要的三大關鍵就是低醣、優脂、高蛋白,癌細胞的熱量來源都是從醣類(碳水化合物)來的,碳水化合物建議攝取佔總熱量來源的30%~40%,且多數癌症患者,常有高血糖的問題,主因是癌症會造成胰島素阻抗性,影響胰島素功能,故不建議攝取過多的醣類。此外,癌細胞會釋放一些促炎細胞因子及腫瘤因子,使脂肪、蛋白質消失,造成癌症患者肌肉萎縮,因此建議攝取優脂及高蛋白才能協助組織再生及避免營養不良的情形發生,像是脂肪的部分建議攝取佔總熱量來源30%~50% ,其中深海魚油EPA是屬於Omega-3不飽和脂肪酸成分,具有抑制、降低發炎反應產生。糠榮誠秘書長強調,照顧癌友的過程中發現,手術或化放療造成的食慾不振也是造成營養不良的兇手,因此營養補充不能馬虎,日常持續性的營養介入,可讓治療過程順利,幫助癌症患者打造更強韌的後盾。
治癌這樣吃1/同樣罹病生死卻迥異 醫師:關鍵在發炎指數!
衛生福利部日前公布108年度國人十大死因,其中癌症連續38年高居死因之首,平均每10分鐘27秒就有人因癌症死亡,比107年的癌症時鐘快轉12秒。研究顯示,無論是哪種癌症,患者營養不良比例均偏高,高達75%癌友確診時已被診斷出營養不良。基隆長庚醫院林奕岑營養師說,「多數患者都是沒有食慾、體重下降才就醫,因此才發現罹癌,其實這時候身體已經處於發炎狀態。」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王照元醫師說,正是身體發炎才導致罹患癌症,若是沒有改善,還會影響藥物治療效果。(圖/馬景平攝)「以發生率第一名的大腸癌為例,大概每2位就有1位患者正處於發炎狀態。」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王照元醫師說,由於白血球中的「嗜中性球」負責吞噬病菌,當身體發炎時,嗜中性球會大量增加,淋巴球則會減少,因此經抽血檢查,若嗜中性球數量為淋巴球數的三倍以上,就顯示身體正在發炎。研究顯示,若是發炎指數愈高,癌症患者的存活期就會愈短,這也是為何一樣罹癌,有些患者治療效果好、有些則較差的原因,而結果往往就是生死兩途。抽血檢查後,若發現白血球中的「嗜中性球」多於「淋巴球」太多,就顯示身體正在發炎,也會使癌友的存活期縮短。(圖/羅東博愛醫院提供)除了利用抽血得知是否發炎之外,體重也是一個觀察指標。「我當時吃不下、體重驟降,所以醫師就趕緊幫我安排營養門診。」48歲的簡小姐罹患大腸癌,一確診就立即手術切除腫瘤,但因為厭食而瘦了一大圈,根本沒辦法進行後續的化療。若一個月體重降1%、六個月降10%以上就是警訊,而食量降低1/3、疲倦也都是相關症狀,後來經過抽血檢查,簡小姐的發炎數值果然超標,於是林奕岑便著手安排營養改善計畫。體重下降是癌友身體發炎的症狀之一,尤其進入治療階段,情況可能更加惡化。(圖/123RF)「簡小姐有個迷思,她認為反正活動量不多,所以也不必吃太多,還可以餓死癌細胞,但這是錯誤觀念。」林奕岑說,癌友所需的營養與一般人不同,需要高熱量、高蛋白、EPA脂肪酸、適醣、適脂,簡稱「5好」飲食原則。在這樣的原則下,簡小姐挺過種種不適與副作用,目前進行到第17次的化療,即將抵達治療的終點站。
【舒心BAR】吳若權:遠離癌症要靠自己
醫學上的角度來看,可能致癌的因子,包括:基因、飲食、作息、生活習慣,以及種種汙染。但最關鍵的原因,其實是免疫力降低。癌症時鐘快轉,每年罹癌人數不斷的增高,罹癌的年紀也在逐年下降。我身邊有很多年輕的朋友,三十幾歲就罹癌,甚至失去寶貴的生命。幾年前我的母親,也在一夕之間,被診斷出癌症的末期。幸好及時接受最先進的西醫治療,再配合中醫調養,目前病情獲得很好的控制。也許你跟我一樣,有類似的經驗,常常聽到癌症這個名詞。但直到它發生在我們最近的親友、甚至是自己身上,才突然驚覺原來癌症離我們這麼近。依循醫囑 提升免疫《癌症的真相》一書作者泰‧波林吉(Ty M. Bollinger),在一九九六至二○○四年期間,有七名家庭成員因癌症過世。他因此走遍全球,訪問醫生、科學家和癌症存活者,盡可能地學習不同種癌症的治療方法,同時汲取醫療產業相關知識。其中包括各種另類、自然療法。他認為:絕大多數的疾病包含癌症在內,可以很容易地預防,而且有機會痊癒。很多罹癌患者,一旦被確診為癌症之後,心中會浮現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是我?」就醫學上的角度來看,罹癌的原因,不外乎是接觸到一些可能致癌的因子,包括:基因、飲食、作息、生活習慣,以及種種汙染。但真正會讓癌細胞形成、發展成腫瘤,甚至帶來致命的威脅,最關鍵的原因,其實是免疫力降低。因為只要人體免疫系統低下,導致無法杜絕不正常的細胞萌生,也無法在這些不正常細胞發展為成熟的惡性腫瘤之前消滅它們。最近這幾年,正逐步興起而且受到醫學肯定的免疫療法,之所以能夠產生非常明顯的療效,就是基於這樣的理論,而挽救某些病人的生命。我認為,無論病人罹患哪一種的癌症,不妨盡速諮詢二位以上醫生的意見,再從中選擇自己最信任的醫療處理方式,開始治療。等到西醫診斷明確,治療方式確認後可以用中醫輔助。或許每個醫生建議的療程、用藥,都有他的主張。病患或家屬也可能有不同角度的意見,但只要回到以「保護免疫系統,可以正常運作」為最核心的思考,就可以在茫然中找到對治的方向。除了醫藥的協助,充足的營養、睡眠,適當的運動,尤其「保持樂觀的精神,每天開懷大笑!」是提升免疫系統最珍貴,也最不花錢的處方。肯定自己的努力,感恩別人的付出,學習以正念度過療程,終必走向康復的道路。輕量多動 流汗排毒此外防癌最有利的武器是運動。我為你節錄《癌症的真相》書中有關運動的四個觀點,最後第五個觀點,是我陪媽媽治療癌症過程中,實際運動經驗的分享:一、流汗可排除身體的神經化學毒素運動可以讓身體大量流汗,而流汗是身體排毒的重要方式之一。身體有兩種不同的汗腺,包括遍及全身的「外分泌汗腺」,和只存在於頭皮、腋下及生殖部位的「內分泌汗腺」。流汗除了可以「排毒」,也能釋放出抗菌物質二、有氧運動使血液和氧氣流動透過激烈運動用盡全身力氣時,能夠提升心跳率,也能將攝氧量最大化,對於心臟、肺、血管有所幫助。無論騎腳踏車、走路、跑步、游泳,甚至是跳舞,一天進行不間斷的體能活動至少二十分鐘,一個星期三次,每次達到最大心跳率的六○%(或更多),能讓你睡得更安穩、想法更正面。三、反覆彈跳有助去除毒素和癌細胞反覆彈跳,是比較激烈的有氧運動,對淋巴特別有幫助,因為它在活化淋巴系統的同時,也能最大化的去除毒素和癌細胞。「淋巴球」是淋巴系統的初級細胞,占白血球約二五%,它能帶出並清除異常的身體細胞,包括癌細胞。四、重訓鍛鍊肌肉、減少身體缺氧只要持續、適當地做有氧運動,並結合重量訓練,不但能有效增強心臟、肺和免疫系統,還能製造肌肉和消除肥胖。透過重訓器材,做一段不超過四十五分鐘的循環訓練,以較輕的重量做較多的次數,一次約二十下,它能增加心跳率並增長肌肉,同時減少身體缺氧。如果你想要避免癌症和慢性病,建議每日做較低強度,連續多次的訓練會比較好。五、若無法做激烈動作,打太極也很不錯我媽媽是一位曾經二度中風的患者,二十年前就失去自由行動的能力。她兩年前罹患癌症,在榮總接受西醫的免疫治療後,惡性腫瘤獲得很好的控制而消失,但後續有些副作用需要長期調養。我陪媽媽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院區接受日間照護,清晨每天都要打太極,儘管媽媽是坐在輪椅上,用手跟著螢幕上的網路影片比畫,加上現場有醫師親自帶領示範,二十分鐘下來,也能流出滿身汗,是個很有效的運動。以上所分享的運動觀念,不只是可以幫助到癌症患者,以及相關親友,其實對每個人的自我保健,也都適用喔。———————————————《癌症的真相》作者走遍世界,訪問醫生、科學家和抗癌成功者,發現許多替代性自然療法具有驚人功效,並使上千個幾近癌末的患者有顯著的復原成果。———————————————吳若權身兼暢銷作家、廣播節目主持、企管顧問、生涯顧問、情感與親子專家,以清新動人的文字風格廣受讀者歡迎,為無數人帶來激勵與療癒的力量。吳若權的幸福書房: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gx3BZdsZi_BlT-Ub6R58eg看更多↓↓《舒心Bar》吳若權:逆轉變調人生《舒心Bar》吳若權:憤怒中療癒痛苦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最新出刊276期《周刊王》和2162期《時報周刊》。《周刊王》與《時報周刊》聯姻,一套雙雜誌「旺透價39元」,2019/07/24全省4大超商、全聯及美廉社強勢上架。想追蹤周刊王最勁爆消息、想掌握時報周刊最Fashion、最IN的娛樂流行資訊,請點讚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want.c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