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篩檢
」 癌症 大腸癌 篩檢 子宮頸癌 國民健康署![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4/389924/sm-28c665703cce7408edf3af59f2df5f53.jpg)
韌性醫療很任性1/戰時醫療徵召藥師?學注射縫合醫、藥喬不攏
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聯會(藥師全聯會)為呼應賴清德總統的「韌性醫療」計畫,因應戰爭災難發生,規劃年後開課,訓練藥師學習外傷處理,包括縫合包紮等及簡易注射。不過,衛福部回應冷淡,僅表示目前無修法放寬藥師執行戰時急救計畫,據了解,衛福部的反應與醫界、尤其基層診所擔憂藥局將未來可合法注射縫合,瓜分生計有關;但藥師界也有話說,認為政府只在討論戰爭、災難等難題時才認真想到社區藥局,衛福部若真要強化「韌性醫療」,應先解決缺藥問題,才是當務之急。賴清德總統在去年10月31日於總統府,召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時,即引用《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區分精神、人力、物資經濟、財力、交通、衛生、科技及軍事等8大動員方案,其中的「衛生(醫療)韌性」由衛福部負責推動。規劃中的「韌性醫療計畫」傳出會納入社區醫療力量,一旦戰爭爆發,將即刻徵召全台8000多家藥局投入戰場緊急應處。外傳美國高度關切台灣一旦遇到戰爭的戰力保存及醫療救護議題,圖為壯闊台灣聯盟舉行的跨單位災害應變演練活動中的戰場傷患急救。(圖/黃威彬攝)藥師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向媒體透露,去年10月他與藥師公會幹部拜會賴總統時,雙方曾針對培訓藥師因應緊急狀態,包括進行外傷急救等工作做討論。全聯會後來決定呼應賴總統邀藥師加入「韌性醫療體系」,在農曆新年後,提供執業藥師學會簡易注射、處裡炸傷、割傷,快速止血包紮課程,並授與執照。但衛福部次長林靜儀隨後在臉書上貼文,指11月健康台灣委員會「未提到訓練藥師注射藥物及傷口縫合議題」,還說「謝謝會議上藥師公會主動提出協助推動癌症篩檢,共創健康台灣」。似暗指藥師全聯會迄今都未與衛福部討論,卻逕行開「韌性急救課」,衛福部未背書。也是醫師的衛福部部長邱泰源受訪時講得直白,他解釋「韌性醫療」初步規劃是先鼓勵新設公立醫院建置地下醫院,避談藥師在「韌性醫療」中角色。衛福部醫事司則回應,目前無修法開放藥師執行注射、包紮計畫,有藥師不滿形容「如熱臉貼冷屁股」。中華民國基層藥師協會理事長沈采穎說,她相信多數藥師都有「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認知,只是藥師養成訓練並無訓練麻醉包紮縫合,藥師法等法規也禁止藥師執行醫療行為,是否應先修改醫事法規,再讓藥師實習受訓,才可能應付戰時救援實務需求。衛福部部長邱泰源受訪時解釋,「韌性醫療」初步規劃是先鼓勵新設公立醫院建置地下醫院,未多談藥師在「韌性醫療」計畫中是否也要扮演重要角色。(圖/劉耿豪攝)沈采穎並建議,藥局有藥,戰時讓社區藥局成為臨時救援據點,在護理師、診所醫師支援下,搶救輕度傷患,是可思考的方向。但前提是藥局不缺藥,確保戰時有藥可用,若要將社區藥局成為「韌性醫療」一環,「不缺藥」是當務之急。近年坊間一直有訊息指稱,美方高度關切,當敵軍入侵「台灣能撐多久」,並指美方已悄悄與相關部會、大型醫院密商如何因應戰時醫療,保存台灣戰力,但「韌性醫療」欲徵召動員醫護、物資、設備、地點,一直被視為最高機密。醫師立委陳菁徽說,他曾向衛福部索資,欲瞭解「韌性醫療」規劃,包括醫療資源設備、醫護藥人員保險等動員概況,但被衛福部拒絕,沒料到最先曝光動員對象反而是藥師。她期盼韌性別成為「任性」,建議衛福部應多聽取醫護藥界意見,汲取實務經驗,而非紙上談兵、敝帚自珍。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5/387225/sm-12469ba38a18ccf34d98a93457e52e34.jpg)
抹片篩檢要求醫師填身分證字號 國健署:將回歸原有申報方式
衛福部國健署今年擴大四癌篩檢對象,其中子宮頸抹片下修5歲,更新增人類乳突病毒(HPV)病毒檢測。但有醫師反映,今年度抹片篩檢單竟新增「採檢人員身分證字號」欄位,恐有侵犯個資的疑慮。國健署2日回應,為避免造成誤會,將回歸原有申報方式。為防範子宮頸癌,今年起抹片篩檢年齡增列25到29歲女性,並新增35歲、45歲及65歲女性HPV檢測服務。兩項檢測都是以子宮頸抹片局部採樣,由婦產科或家醫科醫師執行。不過,近日有醫師在社群平台上發文表示,今年度的抹片篩檢單上須填寫採檢人員的身分證字號,「這跟罷免須附身分證影本是不是同個意思?」並標記婦產科醫師出身的林靜儀。林也留言回應「已提醒國健署,不要因為行政業務方便影響執行者的隱私」。林靜儀指出,自己過去也有參與抹片採檢工作,僅需填寫醫療院所和醫師代碼,並且蓋上醫師章,交由醫院行政人員,由醫療院所向衛福部申報。針對今年新增採檢人員身分證字號欄位一事,林靜儀表示,已向國健署了解,由於醫療院所須和衛福部申報,也會給予獎勵,需要勾稽是哪些醫療人員執行。林靜儀指出,原先目的是將國健署「癌症篩檢與追蹤管理資訊整合系統」與醫事司「醫事人員系統」介接,新增欄位是為確認採檢人員資格,不過國健署有收到一些醫事人員反映,因此正在評估調整。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回應,為避免造成誤會,將回歸原有的申報方式。過去是否有不符資格的醫事人員執行採檢?她表示,抹片服務行之有年,醫療院所對相關規定都非常清楚,如有非家醫科或婦產科醫師執行採檢,即不符合資格,將核扣預防保健費用。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6/386586/sm-1f0b1f663e6145ad288d7893fc4bdea4.jpg)
2025年新制上路 6大領域22項目「基本工資上漲」
目前時序已經來到2024年12月31日,明日就準備進入2025年。而在2025年開年之初,就有6大領域22條新制準備上路,涵蓋範圍從薪資調整、醫療健保到交通、環境與教育,每一項都與民眾的荷包和生活息息相關。薪資與勞動條件調整1.基本工資調漲每月工資從27,470元上調至28,590元,時薪從183元調升至190元。受惠人群約189.5萬人,其中本國籍勞工152.7萬人,外籍勞工36.8萬人。但同樣的也會因此帶動勞保費和健保費的增加。勞保費部分,勞工每月負擔增加56元。雇主每月負擔增加195元。健保費部分則有771萬人會受到影響,平均每人每月多繳21元。但此舉也讓每年增加健保收入約53億元。2.軍公教調薪軍公教薪資調整3%,是自2018年來第4次調薪,實質薪資累計提升14.7%。而中央機關約僱人員、工友及約用人員月薪調整至不低於最低工資的1.1倍(約31,449元)。3.勞保與職災保險給付增加配合基本工資調漲,月投保薪資最低級由27,470元提升至28,590元。勞工退休金月提繳基數也隨之調整,約124萬人受惠。醫療健保改革1.健保住院自付額調整單次住院上限增至51,000元,全年累計最高為86,000元。這項改變不影響經濟弱勢或重大傷病患者,但中高收入者將面臨更高的負擔。2.癌症篩檢範圍擴大大腸癌的篩檢年齡降至45歲(有家族病史者降至40歲);乳癌方面,女性篩檢年齡擴至40至74歲;子宮頸癌方面,篩檢對象年齡降至25歲以上;肺癌方面,有重度吸菸者與具家族病史者將納入篩檢;胃癌方面,從2025年起將提供45至74歲民眾幽門桿菌檢測。3.全民免費流感疫苗流感疫苗對所有6個月以上民眾免費接種,開放至疫苗用罄為止。4.公費HPV疫苗接種35歲、45歲、65歲女性適用公費HPV檢測。國中男生自2025年9月起納入公費接種對象。5.幼兒A肝疫苗接種時程調整滿18個月和27個月分別接種一劑A型肝炎疫苗,與其他疫苗接種時程搭配,提升便利性。民生與補助措施1.租金補貼擴大補貼戶數提升至75萬戶,針對無自有住宅個人或家庭提供補助。這項政策將延長至2025年後,中央預算達300億元。2.文化幣發放16至22歲每人可領取1,200點。除此之外,還新增13至15歲每人可領取600點,用於觀看表演、購書等文化活動。3.生育津貼加碼台北市方面,第一胎補助40,000元,第二胎45,000元,第三胎50,000元。而在花蓮縣富里鄉當地,每胎最高補助120,000元。交通與觀光政策1.汽機車噪音檢測未通過噪音認證的改裝排氣管將被罰款900至1,800元,累犯最高可罰30,000元。2.機車駕訓補助原有1,300元駕訓補助,新推出3.0計畫,持學習駕照者參加課程最高可獲補助2,500元。3.旅宿業限用一次性備品旅宿業不得提供小於180毫升的瓶裝盥洗用品,違者最高罰6,000元。鼓勵消費者自備用品,並提供可重複使用的大瓶裝。4.TPASS 2.0常客優惠為鼓勵公共運輸使用,累計乘車次數可享月度回饋。5.觀光優惠台灣好行「花蓮路線」免費搭乘,其他路線半價。台灣觀巴部分行程1折起,部分地區2人同行1人免費。環境與新規1.碳費徵收每噸碳排放起徵價300元,2026年正式繳費,涵蓋281家公司。2.手機回收新規手機製造商須設置回收設施,並標明分類回收標誌。3.寵物登記強制為貓咪植入晶片,未登記者最高罰15,000元。出國與護照便利1.自動通關系統使用年齡降至10歲以上,身高限制降至120公分以上。2.線上換發護照提供有條件式線上申換護照,減少民眾往返不便。3.日本入境事先確認桃園機場實施日本入境資料預確認,縮短入境排隊時間。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0/385700/sm-7036f0642f2efc29ac99c17a2acb9fbb.jpg)
元旦新制來了!最低工資調漲至28590元 2025年「17項新制」一次看
2024年已經走到盡頭,行政院綜合業務處今(26)日於院會報告「2025年元月起實施之重大政策及惠民措施」,內容包含「照顧」、「發展」兩大方面,內容包含勞工最低工資上路並調漲、軍公教調薪3%、調高2024年度免稅額等稅制優化措施、擴大發放文化禮金(文化幣)、提高重要癌症篩檢率、續辦300億元中央擴大租金補貼等總共17項政策。行政院也強調,惟因立法院預算審議尚未通過,且「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案三讀通過後,部分政策可能受影響。「照顧」方面:第一、勞工最低工資上路,同時為連續第9年調漲,明年月薪將由27470元,調整至28590元;時薪由183元調整為190元,約257萬名勞工受惠。第二、軍公教人員調薪3%,係自2018年來第4度調薪,實質薪資提升14.7%;另中央機關約僱人員、工友及約用人員之月薪調整至不低於最低工資1.1倍(約31449元)。第三、調高2024年基本生活費用及2024年度綜合所得稅免稅額、標準扣除額、薪資所得、身心障礙、幼兒學前、房屋租金支出特別扣除額等減稅優惠,約687萬戶受惠,明年5月申報綜合所得稅時適用;因應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調高2025年遺產稅、贈與稅之課稅級距金額;調增小規模營業人營業稅起徵點,「銷售貨物」業別由8萬元調高至10萬元,「銷售勞務」業別由4萬元調高至5萬元,約12萬家受惠;延長購買復康巴士及載運輪椅使用者車輛免徵貨物稅至2029年。第四、推動「青年百億海外圓夢基金計畫」,透過「築夢工場組」、「海外翱翔組」、及「年度旗艦計畫」3大實踐途徑,提供大專校院學生及青年海外學習機會,鼓勵青年開拓國際視野。第五、提高重要癌症篩檢率,擴大肺癌、乳癌、子宮頸癌及大腸癌等之公費篩檢對象及年齡範圍,並新增婦女人類乳突病毒篩檢項目。第六、延長300億元中央擴大租金補貼至2026年,補貼戶數並由50萬戶提升至75萬戶。第七、提高托育人員薪資、準公共托嬰中心及準公共居家托育人員獎助金額。第八、放寬自動查驗通關系統申請及使用資格,有戶籍國民申請使用自動查驗通關系統年齡自12歲以上調降至10歲以上,身高限制自140公分以上調降至120公分以上,並開放無戶籍國民得以「免許可」申請及使用自動查驗通關系統;在臺設有戶籍且已成年人,護照已逾期且資料頁記載事項不需變更之民眾,可全面使用自然人憑證(或行動自然人憑證)上網申請換發護照。「發展」方面:第九、延長實施現股當沖證券交易稅稅率減半(1.5‰)3年至2027年,並自2025年1月6日起,取消創新板投資門檻,可交易人數由30萬戶增加至1,300萬戶。第十、續推動「投資台灣三大方案」至2027年,並擴大適用全球臺商及外人投資企業,聚焦五大信賴產業、服務業及大健康產業,以及要求具備AI運用元素,預計3年可創造投資金額6,000億元及4萬個就業機會。第十一、推動「中小微企業多元振興發展計畫」,以「3策略、3配套、1窗口」,協助中小微企業落實數位轉型、淨零轉型及發展通路,同時提供普惠貸款、租稅優惠及信保機制等配套措施,並建立單一服務窗口。第十二、推動「1集、2轉、3加3」稻米產業精進措施,鼓勵農民加入稻米產銷契作集團產區,加碼獎勵雜糧旱作,目標於3年內,提高產地乾穀價格每公斤3元。第十三、持續發放16至22歲青年1,200點文化幣,並推動13至15歲試辦發放600點文化幣。第十四、為振興花蓮觀光,自2025年1月1日至10月31日,持電子票證搭「台灣好行」(含行動支付),可繼續免費搭乘花蓮路線,其他路線則享半價優惠;「台灣觀巴」花蓮地區套裝行程推出1折優惠,其他地區則享2人同行1人免費優惠。第十五、實施碳費徵收制度,2025年排放量正式納入碳費徵收計算,2025年試申報不繳費,2026年起,收費對象約281家公司(計500廠),將依據2025年排放量及適用之費率進行繳費,預估至2030年可減量3,800萬公噸CO2e(二氧化碳當量)。第十六、觀光旅館業、旅館業、民宿及其他住宿業不得提供容量180毫升以上之洗髮乳、潤髮乳、沐浴乳及乳液,亦不得於營業場所陳列梳子、牙刷、牙膏、刮鬍刀、刮鬍泡及浴帽等個人衛生用品供消費者自由取用,鼓勵消費者自備。第十七、改裝排氣管(替換用消音系統)認證管理規範上路,民眾安裝非原廠(改裝)排氣管,可購買噪音合格認證排氣管,或自費委託環境部許可噪音實驗室進行噪音檢測;如未辦理排氣管變更登記,將處900元至1800元罰鍰。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8/385038/sm-b19214cca34dba426b5c3cd83b746ae1.jpg)
本土牙醫控「放寬波波醫考照」已放水百人 邱泰源駁「絕對不可能」:歡迎舉發
「波波醫師」爭議延燒後,至今仍受到關注,衛福部先前公告修正《醫師法施行細則》,但本土小牙醫今(24)日上午再度批評衛福部「放寬波波考照資格」,新法適用的第1批放水波波已百人通過,質疑醫生總統賴清德承諾12天就跳票。對此,衛福部部長邱泰源受訪時回應,放寬學歷資格絕對不可能,如各界有發現學歷異常狀況,歡迎進行舉發。本土小牙醫聯盟與時代力量主席王婉諭召開記者會,主題為「波波醫師國考大門已開!醫生總統賴清德承諾12天即跳票」,說明賴清德在11月13日承諾,針對國外學歷的審查會更加嚴謹,將函授、遠距教學以及未對外公開招生等學歷資格予以排除,提高參加國家考試的門檻;11月24日,5千人上街「反波波大遊行」,訴求之1就是波波考醫師執照的門檻不能降低。本土小牙醫聯盟指出,衛福部11月25日就公布《醫師法施行細則修正案》,卻愈修愈寬鬆,放寬波波考照標準;考選部、衛福部還在11月28日召開審查會議,立即採用新法,而第1批放水波波約百餘人已通關,等於說賴總統的承諾僅12天就跳票。本土小牙醫也直言,「降低國外學歷審查標準,回到初代波波水準」、「來全台灣民眾的醫療品質,民眾自求多福?」、「拿人民的生命健康開玩笑」。根據《三立新聞網》報導,邱泰源今日出席國健署「健康台灣-114年起擴大癌症篩檢 您的健康政府來顧」記者會受訪表示,寬學歷資格是絕不可能的,修法是大家所共識,這次細則也提高到法律位階,是20年來最嚴格的規定,也有把新的規定給考選部,會由他們的審查會做審查,「過程是非常嚴格,當然如果各界有發現學歷有狀況,歡迎舉發」。至於有關「第1波的波波牙醫在新法適用前放水通過了」之質疑,邱泰源回應,這已經是考選部審查會議審查過,他們多年來是有制度在審查,加上現在新法通過了,考選部審查會將按照嚴格規定進行。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5/383915/sm-083f69a03b0679199ffc5f261682c3de.jpg)
最新十大癌症排行出爐!「肺癌」連2年蟬聯癌王 新發癌症年增逾8000人
衛生福利部公布最新「111年癌症登記報告」,國人罹癌人數增加,肺癌連續2年為首位,大腸癌則排第2位。由於癌症初期無明顯症狀,容易讓人忽略,政府目前提供5項免費癌症篩檢服務,國民健康署提醒符合條件的國人應積極參加篩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依據最新衛生福利部111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3萬293人,較110年增加8531人,全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23.3人,較110年增加16.8人。111年全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4歲,與110年相同,各主要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除了肺癌、皮膚癌及子宮體癌提早1歲,其餘與110年相同。部分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較全癌症年齡中位數(64歲)早的癌別,口腔癌為59歲、子宮體癌為56歲、乳癌為57歲、甲狀腺癌為50歲。十大癌症新發生人數(男女合計)依序為(1)肺癌(2)大腸癌(3)女性乳癌(4)肝癌(5)攝護腺癌(6)口腔癌(含口咽、下咽)(7)甲狀腺癌(8)胃癌(9)皮膚癌(10)子宮體癌,與110年相比,除了(5)攝護腺癌(6)口腔癌(含口咽、下咽)序位互換、(10)子宮體癌與(11)胰臟癌序位互換(110年胰臟癌第10名),其餘排序與110年相同。111年十大癌症排序,男性口腔癌及肝癌各往後1個名次、攝護腺癌前移2個名次,女性胃癌往後1個名次、子宮頸癌前移2個名次,其餘與110年序位相同。 111年男性新發癌症人數為6萬7,299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42.3人,較110年增加11.5人,男性標準化發生率順位與110年相比較,原為第5位之攝護腺癌前移2個名次至第3位,口腔癌及肝癌各往後1個名次,其餘序位與110年相同,111年依序為大腸癌、肺癌、攝護腺癌、口腔癌、肝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111年女性新發癌症人數為6萬2994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每10萬人口311.2人,較110年增加22.8人。女性標準化發生率順位與110年相比較,原為第11位之子宮頸癌前移2個名次,胃癌下降1個名次 (110年胃癌第9名、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第10名、子宮頸癌第11名),其餘序位與110年相同,111年依序為乳癌、肺癌、大腸癌、甲狀腺癌、子宮體癌、肝癌、卵巢癌、皮膚癌、子宮頸癌、胃癌。 男性及女性十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性別比差異較大的癌症別,男性食道癌與口腔癌(含口咽及下咽)標準化發生率分別為女性的12.5倍與9.9倍,研究指出嚼檳榔造成口腔癌的機率為未嚼者的28倍,吸菸造成口腔癌的機率為未吸菸者的18倍,嚼檳榔者罹患上消化道(口腔、咽、喉、食道)癌症風險,較不嚼檳榔者之風險增加5倍,若檳榔、菸、酒三者皆有使用習慣,罹患上呼吸消化道癌之風險更高達10.5倍。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戒除檳榔、菸、酒,可降低發生口腔癌前病變與癌症風險,而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提早發現口腔癌前病變,及時接受切片診斷與治療,有效阻斷癌前病變轉變為癌症。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8/383538/sm-cc47eaf6b18c9d140961302ff6f882a2.jpg)
「鉛筆屎」恐是大腸癌症狀 出現7大症狀快就醫
根據衛生福利部資料,2021年新增16,238名大腸癌患者,每十萬人就有38.4人得病。《麻辣鮮師》中飾演「Gina」的47歲女星林利霏日前無預警自爆罹患大腸癌第一期,且已完成手術,專家提醒,注意症狀才能早期發現大腸癌,其中,若是排便時發現「鉛筆屎」,也就是糞便過細就要特別當心。大腸癌分為0~4期,研究顯示,0期與1期時的5年存活率高達9成以上,2期為75%,3期降為40%~60%,4期則是30%以下,部分患者甚至只剩1成。若能及早治療,差異就如同天與地一般懸殊。因此早期發現症狀更加重要,國健署表示,大腸癌早期無明顯症狀,建議有瘜肉、大腸癌家族史或飲食、作息較不健康、排便習慣不正常的民眾,應提早關注自己的腸道健康。另外,若身體出現以下7症狀超過2周以上,應儘速就醫請醫師檢查:大便中有血、大便中有黏液、排便習慣改變 (一下子腹瀉,一下子便秘)、大便變細小 、經常性腹瀉或便秘、體重減輕 、不明原因貧血。國健署指出,大腸癌主要是由大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所造成,因此,如能早期發現腺瘤瘜肉予以切除,可以減少大腸癌的發生,每一至二年糞便潛血篩檢約可下降18%至33%的大腸癌死亡率。為降低發生率及死亡率,國健署吳昭軍署長提醒,50-74歲民眾每2年1次免費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經實證研究,每2年定期篩檢可降低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與35%死亡率;又癌症篩檢資料顯示,大腸癌篩檢結果為陽性者,每2人就有1人有大腸瘜肉,每20人就有1人有大腸癌,鼓勵民眾進行糞便潛血檢查,檢查結果如為陽性,務必到醫療院所進一步確認,絕不要錯過黃金治療期。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365304/sm-7765308d3f9206e301c8101d56229d18.jpg)
健保會總額協商破局!3大問題待解
健保會25日進行總額協商,4總額部門中,醫院、西醫基層均破局。其中醫院部門,醫界盼編列約247億元用於改善點值,另暫時性支付、罕藥、C肝、愛滋全改公務預算支應;西醫基層部門中,醫界代表希望編列6.5億用於護理師加薪。耗時數小時都未有共識,周五健保會將繼續討論。政院核定明年度總額範圍成長範圍介於3.521%~5.5%,不論低、高推估,明年總額都將突破9000億元。健保署曾試算,即便採高推估,安全準備金仍有1個月以上,尚不需調高保費。25日協商中,中醫、牙醫部門都取得共識,分別成長5.27%、4.679%,而醫院、西醫基層破局。社區醫院協會理事長朱益宏說,醫院總額中,醫界版本為5.565%,付費者代表為5.142%。最大差別在於,醫界盼落實1點0.95元的主決議,提出約247億元預算調整護理費、調劑費、診察費等,改善點數及點值,未獲支持。醫界也主張落實「總額瘦身」,不只癌症,其他藥品的暫時性支付都應移出總額,這部分約5.4億元。另151億元罕藥預算都應由政府負責支應,但付費者代表、健保署主張留下,並加碼至179億元。至於C肝22億元、愛滋用藥55億元,也不應再吃健保。西醫基層方面,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周慶明表示,醫界版本為5.5%,付費者代表則是3.999%,主要差距在護理師加薪計畫。去年、今年協商中,付費者代表都不支持,但衛福部同意才得以執行。該計畫為5年計畫,每年6.5億元,只要診所給護理師加薪,每日前30名病人的診察費都能加成。對於此次合計逾12小時的協商,付費者代表直言遺憾,批衛福部雖推動「總額瘦身」,卻將擴大癌症篩檢衍生費用等近35億元預防保健項目移入,是「假瘦身、真挪移」。對於點值,不斷補充點值,是治標不治本;此次協商,看到的是弱勢病人被排除、公務預算移花接木、支付衡平不解決3大問題。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9/362119/sm-7a38981be12a32074c1674a507fdcbc2.jpg)
大突破!醫生靠「電玩手把」動手術 跨9300公里取得豬胃壁活組織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聯同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全球首次利用豬模型,成功進行遙距磁控內窺鏡手術,並取得胃壁活組織。這項跨越9,300公里距離的手術,由分別身處香港手術室的醫生負責現場監督,並由身處瑞士蘇黎世的專家經控制台遙距操作。中大表示,研究成果凸顯了這項嶄新技術的效用和潛力,能為偏遠地區的病人爭取更快的診斷和手術治理,對缺乏相關醫療專家或服務的地區尤有幫助。研究已於國際期刊《Advanced Intelligent Systems》發表。在遙控系統中,操作員能夠透過控制台操作和監察系統,醫療機械人則將操作員的指令轉換成手術的實際步驟,兩者之間必須由可靠且高速的網路連接。這項研究由中大醫學院與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聯手進行,團隊在香港手術室手術台旁邊放置了一部伺服器電腦,並透過有線網路連結名為「Navion」的可臨床使用便攜式磁性導航系統,以及可磁控的內窺鏡兼整套機械人系統。在蘇黎世的控制台上,操作員透過可提供實時數據傳輸的網路傳輸協定「WebSocket」,與位於香港手術室內的機械人系統溝通。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聯同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全球首次利用豬模型,成功進行遙距磁控內窺鏡手術。(圖/翻攝自香港中大官網)整套機械人系統放置在香港「醫療機械人創新技術中心」的混合手術室(HybridOperating Room)。該中心是中大在香港特區政府InnoHK資助下成立的研究中心之一,其混合手術室專門為研發新型手術機械人及醫療設備而設,為全亞洲獨有的設施;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則是該中心的海外合作機構之一。這次研究中,蘇黎世的操作員透過當地電腦控制香港手術室內的內窺鏡,同時透過視訊監督過程。術後X光影像顯示,系統使用的磁控內窺鏡能夠在豬模型的胃內完成「後屈」(retroflexion)。「後屈」是內窺鏡檢查成功與否的一項重要指標,因為大幅度屈曲是磁性內窺鏡的一大挑戰,成功「後屈」反映其克服了操作限制,並能夠如標準設備般於體內流暢地移動。此外,團隊順利於研究中利用系統取得足夠體積的胃壁組織進行活檢。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助理教授陳詩瓏醫生表示,「遙控內窺鏡技術除了有助進行跨地域的外科訓練和指導外,更可為偏遠地區病人提供迅速的診斷和手術護理,缺乏有關外科技術的地區尤其受惠。透過此平台,經訓練的護士甚至可在專家遙距指導下執行所需程序。隨著內窺鏡技術的普及化,全球數以百萬計的消化道癌症患者有望能獲得更快的診斷和治療。」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聯同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全球首次利用豬模型,成功進行遙距磁控內窺鏡手術。(圖/翻攝自香港中大官網)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機械人與智能系統研究所所長納爾遜(Bradley Nelson)補充,「我們將繼續發掘遙距內窺鏡技術的潛能,下一階段的研究將使用人的胃部進行。我們希望透過進一步研究,繼續將相關技術擴展到更多方面,除了癌症篩檢的內窺鏡檢查外,還可應用於消化道的其他器官、神經血管系統,以及進行胎兒手術等。」中大醫學院院長、信興教育及慈善基金機械人外科教授趙偉仁教授總結,「透過建立一個機械人平台網絡,遙距手術能夠大大提高醫療服務的普及性,促進全球外科專家知識和專業技能的交流合作。今次中大醫學院與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聯合進行的研究,不只為推動醫療技術創新提供了一個合作平台,亦彰顯了兩所院校的專業實力,將研究轉化至臨床應用,為病人福祉帶來重大貢獻。」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聯同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全球首次利用豬模型,成功進行遙距磁控內窺鏡手術。(圖/翻攝自香港中大官網)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1/348961/sm-93153e9f5a9b3f6257b1bd286668da13.jpg)
政院敲定百億癌症新藥基金 5癌症篩檢明年齡下調
衛福部健保署11日於行政院會報告「提升癌症新藥可及性暨百億癌症新藥基金規劃」,行政院擬將明年癌症篩檢預算由原28億元增為68億元,更擴大上述5項癌症的篩檢及胃癌篩檢試辦。健保署長石崇良指出,賴清德總統的強化國家癌症防治計畫,包含應提升「早期癌症篩檢」、「聚焦基因檢測與精準醫療」,「成立癌症新藥基金」提升癌症新藥可及性。針對擴大篩檢服務對象年齡,石崇良表示,大腸癌原50至74歲,將擴大至45至74歲、40至44歲具家族史;子宮頸癌原是30歲以上,將擴大至 25歲女性;乳癌由原45至69歲擴大至40至74歲女性;肺癌則對於重度吸菸者,一年大於三十包降低到一年二十包吸菸史及家族史;胃癌擴大全國45至74歲辦理幽門桿菌糞便抗原檢測。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胃癌是擴大全國45至74歲辦理幽門桿菌糞便抗原檢測,胃癌將會明年試辦,若試辦流程指引完整,後年就會全面執行。此外,在提升新藥可近性方面,規劃成立行政法人國家醫療科技評估中心、推動平行審查機制及成立癌症新藥基金,透過3項重要施政基石,滿足癌症病友的新藥需求,也規劃於今年底完成「癌症新藥暫時性支付專款作業要點」,讓專款運作具可預測性及透明度。針對百億癌症基金,石崇良補充,將盡速落實,明年會先以50億元健保基金專款專用,另外考量使用情形和需求之後會逐年擴大,預估3年後會達百億元,後續將是每年100億的基金規模,目前規劃是以公務預算為主。衛福部表示,期待達到共創「改善癌症存活率」、「提升治療成效」、「吸引藥廠引進或投入新藥製造」、「政府與廠商共同承擔基金風險,減輕健保及民眾財務負擔」四贏目標。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0/346630/sm-de49cba12fbf2b452164bb04989836ab.jpg)
連17年舉辦!逾500人響應捐髮助癌友 他一家三口已捐12次
立委萬美玲連續17年舉辦「義捐秀髮 美麗重生」活動,今有逾500人響應捐髮。信義國小5年級的李宇馨,幼稚園時不捨母親罹癌掉光頭髮而要「借髮」給媽媽,今和母親一同捐出6年長髮。信義國小5年級的李宇馨,幼稚園時不捨母親罹癌掉光頭髮而要「借髮」給媽媽,今和母親一同捐出6年長髮,父親、哥哥也一同見證。會稽國小的蔡昕紘和父親蔡佾臻和父親一同捐髮,一家三口已捐髮12次。立委萬美玲和桃園市兒童少年保護協會連續17年舉辦「義捐秀髮 美麗重生」活動,今有逾500人響應捐髮,包括7名男性,其中一對父子檔已累計捐9次,另外信義國小5年級的李宇馨,幼稚園時不捨母親罹癌掉光頭髮而要「借髮」給媽媽,也和母親分別捐出6年和5年的長秀髮。立法委員暨桃園市家長會長協會理事長萬美玲表示,義捐秀髮已經邁入第17年,今日約有320位捐髮者至現場響應,另有近200位捐髮者已自行完成剪髮祭悼服務處義捐,她提到,捐髮者不分性別、年齡,甚至已多次響應,令人十分感動。今有30組家人一同報名,包括17組母女檔、11組姊妹、1組姊弟,更有7名男性,其中1對父子檔是來自會稽國小的蔡昕紘,自小一開始年年捐髮,至今已第5度響應,笑說同學和老師都知道他是為了做善事而留長髮,都能體諒也會幫忙解釋,不覺得有困擾。父親蔡佾臻則為當兒子楷模,示範小孩也能對社會做有意義的活動,沒想到一捐就是連續4年,不諱言蔡昕紘在外如廁常被誤認是「妹妹」而被提醒走錯男廁,都要解釋為了做公益,爸爸笑說外出會刻意叫「兒子」而非名字避免被當女生。蔡佾臻也提到自己是工地主任,長髮比較不便,大家都很輕便只有他一頭長髮,尤其日前換工作時,會受到老闆異樣眼光,他都要帶著捐髮感謝狀釋疑,笑說父子已捐9次、妻子也捐3次,全家已累計12次。「我要把頭髮借給媽媽!」信義國小5年級的李宇馨,則因2018年還在讀幼稚園時母親黃雅玲罹癌,化療掉光頭髮,她不捨表示要把頭髮借給媽媽,不再動刀剪短,讓媽媽好感動,母親隔年病癒也跟著開始留長髮,今母女一起捐出一頭秀髮,李宇馨長及膝蓋的秀髮由爸爸、媽媽、哥哥各剪下一撮見證,別具意義。來自桃園同德國中及同德國小的蘇家三姊妹蘇榆情、蘇榆涵、蘇渝文,兩位姊姊是第4次捐髮,妹妹則是第3次捐髮。萬美玲說,癌症長年威脅著我們的健康,而若不幸罹癌的病友,在治療及復健的過程相當辛苦,承受著身體上及心理上的折磨,尤其化療中會掉頭髮,對於外貌上的改變,會造成心理上影響,在回歸家庭與社會過程中,若有一頂假髮,將對於建立自信心有相當大的幫助,這17年來大家所捐的頭髮與經費,都由長庚醫院製作成假髮,免費提供給癌症病友,她感謝長庚醫院為癌症病友製作假髮,以及所有協助活動的美髮師、設計師及志工夥伴等,陪伴癌友們在復健路上更加順遂。市長張善政表示,義捐秀髮活動非常感人,要達到捐髮長度的25公分,至少要留1年半以上,很感動有這麼多人響應,他提到去年桃園市有20萬人參加癌症篩檢,1600名確診,人數持續攀升,且治療過程多會經歷化療及掉髮,難免影響其社交信心,感謝所有捐髮者的愛心,捐出平時悉心照顧的秀髮,給予癌友充分支持,讓病友擁有自信回歸社會。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賴瓊慧表示,感謝萬美玲及桃園市兒童少年保護協會發起此項極具意義的捐髮活動,長庚醫院體系照護全台約1/4的癌症病患,並成立癌症資源中心提供癌友充分資源,包含免費秀髮、頭巾帽及氣切領巾等,協助癌友度過難關,邁向康復之路。衛生局表示,桃園今年截至6月15日共完成22萬6601人次的五大癌症篩檢,包含肺癌、子宮頸癌、乳癌、大腸癌及口腔癌,其中1654人確診,平均每篩檢137位即找出1位癌前病變或癌症個案,呼籲市民朋友主動受檢,透過早期治療避免嚴重個案發生,為自身健康把關。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1/322761/sm-4ce8955bb85888410318793650a81d2b.jpg)
男子糞便潛血檢驗陽性! 就醫大腸鏡檢查揪數顆瘜肉
50歲陳先生身體健壯,有著規律慢跑的好習慣。今年初接受政府補助癌症篩檢計劃中的大腸癌篩檢,因糞便潛血檢驗呈現陽性反應,建議陳先生接受大腸鏡檢查,在檢查過程中發現陳先生大腸中有數顆瘜肉,於是依照標準流程進行瘜肉切除術並將檢體送交化驗,結果為良性大腸腺瘤,並仔細叮囑需要定期接受追蹤。四大癌症防治原則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胃腸肝膽科林彥廷醫師表示,癌症防治原則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國民健康署推廣「免費四大癌症篩檢服務」包含大腸癌、口腔癌、乳癌及子宮頸癌。而大腸癌篩檢的補助對象是50-74歲民眾,每兩年可做一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檢查糞便表面是否有肉眼看不出來的出血跡象。這項檢查不需要飲食限制,僅需要使用專門的容器與採集勺取得適量糞便後,放入專門的採集管後儘速送回醫院。糞便潛血檢查非百分百準確 出現這症狀應就醫林彥廷醫師強調,糞便潛血檢查是安全且方便的篩檢工具,然而這項檢查準確度並非百分之百。除了糞便檢查出現異常結果之外,如果個人有大腸癌家族史、發現大便中有血、有黏液、排便習慣改變(時而便秘,時而腹瀉,或大便口徑改變)、體重異常減輕或持續貧血,都應視為健康的警訊,建議提早就醫接受評估,把握治療黃金時機。大便潛血陽性 再安排大腸鏡林彥廷醫師說,若糞便潛血檢查呈陽性,應儘速至消化系內科、胃腸肝膽科或消化系外科就醫,由醫師評估後安排大腸鏡檢查。大腸鏡檢查的價值在於除了可以直接觀察腸道內狀態,醫師亦能即時對於潰瘍或瘜肉等可疑的癌前病變進行切片或切除。檢查結果粗略分為:正常(不需治療,依照癌症篩檢計畫追蹤即可)、發現瘜肉或其他病灶(依照專科醫師指示追蹤),以及發現大腸癌(依照專科醫師安排接受治療)。根據統計資料顯示,第一期大腸癌接受妥善治療後,五年存活率高達九成。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9/311599/sm-db80536311e1b04b2b7aaa9c1796c5aa.jpg)
他聲音沙啞沒好,確診「下咽癌第四期」! 醫揭警訊症狀
一名63歲王姓男子,一直覺得聲音沙啞、喉嚨卡卡,甚至快喘不過氣,到醫院看診求助,醫師發現王男講話聲音沙啞,發出急促喘息聲,察覺不太對勁,經內視鏡檢查,發現喉嚨一顆近3公分大的腫瘤幾乎要掩蓋呼吸道,情況危急,進一步診斷為下咽癌第四期!拒絕手術治療返家 無法呼吸緊急氣切救命不過王男在聽聞醫師建議後,一時難以接受,拒絕手術治療便自行返家。卻在3天後,因感覺快要無法呼吸,被送至澄清醫院急診室氣切急救才保住一命,切片診斷為下咽癌第四期,目前正在血液腫瘤科做放射線治療清除腫瘤,情況穩定。沙啞症狀發現罹癌 這些情況應特別注意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耳鼻喉科醫師林奐宇強調,像是一般感冒的沙啞一周左右就會好,如果沙啞持續兩周以上,應儘速就醫進一步檢查。門診中因沙啞症狀發現罹患癌症的患者不在少數,也曾遇過一名72歲的伯伯聲音沙啞、氣音持續2周以上未好轉,發現疑似左側脖子有凸起腫塊,內視鏡檢查為左聲帶麻痺,進一步診斷為肺部腫瘤轉移到頸部淋巴,至少已經是肺癌第三期。因此,聲音沙啞是罹患肺癌、喉癌、下咽癌、食道癌等癌症的其中一種表現警示,甚至會伴隨吞嚥困難、呼吸不順,需要特別注意。不良習慣應戒掉 定期健康檢查保健康澄清醫院癌症防治中心主任暨血液腫瘤科醫師陳仁亮也呼籲,造成肺癌、喉癌、下咽癌、食道癌等癌症,常見都與習慣性抽菸、喝酒、吃檳榔等不良嗜好有關係,尤其是口、咽、喉部癌症好發於40至60歲的男性,初期並沒有明顯的症狀,有時有症狀已經是晚期,提醒除了不要輕忽沙啞等警訊外,定期健康檢查與癌症篩檢是最重要的!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3/307753/sm-d65024e1dc08329bae2d5cedbbe2d5ee.jpg)
政見辯論會柯文哲先為不幸過世國中生默哀 強調應集思廣益確保校園安全
第三場總統候選人電視政見發表會,今天晚間7時登場,民進黨賴清德、國民黨侯友宜、民眾黨柯文哲等三位總統候選人,在選前最後一次於公辦政見會提出各自政見,因為本月25日新北一名國中生遭同學割頸,昨晚不幸過世,引發社會高度關切校園安全事件,外界原先就預期三方都會在政見會中提到校園安全問題。首先發言的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一上台就帶領現場及電視前的觀眾,為罹難國中生默哀,他強調大家應思考「預防重於治療」的校園安全機制,雖然這個問題複雜,跨越多部會、民間協助,還要民間公益團體幫忙。而不論是罹難者或者持刀殺人者都是國中生,為何國中生會如此?待刀去學校為何不能被發現?還是發現也不能被阻止?社會是否缺了什麼沒做?社會安全網夠嗎?他也邀請其他候選人一起思考。柯文哲接著針對他今天準備的健保勞保問題發言指出,表面上民眾對健保滿意度高,但實際上去檢視內涵,民眾罹病死亡率比日韓高,凸顯醫療品質不好,醫療人員也因為健保滿意度建立在對他們的壓榨上,非常不滿意,壓榨不能長期持續下去。他說,健保總額導致血汗醫護長期難解決,台灣醫療制度應該深入體檢,先救健保,提高醫療支出到GDP的8%,1. 提高醫療衛生支出達到GDP 8 %,目前只有6.6%,讓醫院可以收支平衡,醫院不必靠停車場、美食街賺錢來補貼醫療本業的虧損。另外,提高護理薪資、保障醫師合理點值。第三,增加公費疫苗種類,如輪狀病毒、腸病毒等,第四建立「全責醫護」制度。柯文哲主張,應該建立一個制度由政府跟民眾共同負擔,由醫護人員帶領受過訓練的看護來協助家屬照顧,既有專業,又避免家屬手忙腳亂,解決家屬的負擔。另外,巴氏量表不應為唯一標準,應採取簡化的多元評估方式、協助國人。而預防勝於治療,其實健康比醫療重要,所以應提高國民健康預算,讓國民過更健康的生活,包括運動、減重、戒菸、癌症篩檢、體檢,三高防治,並且對65歲以上長者健保費補助,比照台北市的制度,我們希望長者健康,也減輕三明治世代的負擔。至於「長照」問題,柯文哲反對只用菸捐、房地合一稅跟遺贈稅來補充,他主張全面推動「長照保險」,由政府、雇主、人民共同負擔,平時負擔一些,未來就可以享受國家提供長照服務。包含居家服務、夜間照顧、家庭托顧,就算聘用外籍看護者,也仍能享有長照基本保障、提供喘息服務。另以GDP 1%為目標,政府要建立2300億長照產業服務鏈,讓長照「財源穩,服務多,涵蓋率就會廣」。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8/307328/sm-fb3999ec7e0fc841d5253dbe9202deba.jpg)
陳超明7大願景政見連發 苗栗縣長鍾東錦到場力挺
苗栗縣第1選區立委陳超明政見連發,繼前日公布願景行動地圖後,(27日)再公布「願景7箭」;陳超明說,願景7箭主軸從小顧到老,並照顧婦幼、勞工和農漁民,也要充實社福醫療條件,讓青年放心扎根苗栗合計43項,未來將搭配48項的願景行動地圖各鄉鎮政見,結合苗栗縣長鍾東錦的施政方向,打造幸福苗栗願景。苗栗縣第1選區立委陳超明公布「願景7箭」政見,願景7箭主軸從小顧到老,並照顧婦幼、勞工和農漁民,也要充實社福醫療條件,讓青年放心扎根苗栗合計43項。(圖/陳超明提供)陳超明表示,從小顧到老,代表從孩子出生、受教育、出社會到退休養老,每個階段都有更完備的照顧,願景7箭中的友善婦幼,包含補助女性凍卵、提高育嬰留職津貼、幼兒園學費減免及補助、提高祖父母帶孫津貼,以及提供學齡前的家長更友善環境。至於教育優化部分,陳超明說,自已立委任內爭取中央補助超過15億元教育經費,包含校舍重建、跑道翻新、風雨球場興建、老舊廁所更新及校園設施設備改善等等,接下來除了持續改善學校運動場及校園環境外,將要求重新檢討雙語政策、爭取半導體學院、強化技職教育、制定營養午餐專法、建構健全3級體育培訓制度,協助小學至大學的苗栗學子,有更好的受教場域。陳超明也說,農業是苗栗縣主要產業,過往天災發生或政策有不合理之處,他都極力向中央爭取與反映,像是大區輪作取消影響一期稻作無法繳交公糧、極端氣候造成的農損、春耕放水量不足等。這次願景七箭的興農豐漁,內容有一港口一特色、提高公糧收購價格、提高老農津貼、提高農路預算、滾動檢討保安林政策、改善農漁會設施、檢討低丘緩坡法令、擴大抗逆境作物種植地區,以及檢討農業保險啟賠標準等。陳超明強調,「一定會與農漁民站在一起,與鍾東錦縣長攜手做農漁民的靠山。」另外,有關醫療平權部分,陳超明表示,他首要推動部立苗栗醫院改制為台大醫院分院,提升苗栗地區的醫療量能,不讓就醫存在城鄉差距。他也會持續推動65歲以上長者、55歲以上原住民免繳健保費,同時爭取設立癌症基金、推動降低癌症篩檢年齡,還有增加免費成人健檢次數與項目,保障鄉親健康。與醫療平權相輔相成的社福政見,陳超明說,苗栗縣老年人口佔全縣人口超過18%,因此必須持續擴增長照人力與平價長照機構,且培訓二度就業人口投入長照行列,並提升所得稅長照扣除額至20萬元,健全苗栗的長照環境。同時,陳超明呼應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提出的放寬取消巴氏量表政見,與減輕照顧者的負擔。面對身障者的需求,陳超明也說,將持續爭取補助擴增縣內的輔具據點及便利站,讓苗栗能更友善。青年方面,陳超明表示,讓苗栗子弟不用南漂、北漂,這是他持續努力的目標,因此要將青年創業指揮部與地方創生結合,青年子弟創業更便利,也會持續和鍾東錦在中央爭取青年住宅、同時,吸引國際大廠投資苗栗,而居住、就業一同併進。陳超明也注意到青年運動及毛小孩活動的需求,未來將持續完善運動場設施及增加寵物友善公園,苗栗在地就有好的休閒環境。為減輕青年朋友負擔,他也特別提出提高扶養年幼子女扣除額、低薪上班族所得水減半等政見,一來鼓勵生育、二來減輕負擔。至於勞工政策部分,陳超明說,將持續推動讓勞工朋友選擇退休金領取方式時能有猶豫期、改善單身勞工遺屬年金請領方式、逐步調高基本工資、督促勞動部調整勞退新制雇主提撥率及5.提高無薪假薪資補貼,提供勞工朋友更全面的照顧。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9/304979/sm-3904ba19456f44a2a8f8c599105072a8.jpg)
子宮頸癌篩檢前注意5事項 篩檢「陽性」別驚慌!下一步怎麼做看這邊
根據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110年子宮頸癌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7人。國健署表示,子宮頸癌主要與持續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有關,HPV持續感染者可能會在日後發生子宮頸癌前病變、子宮頸癌。衛福部提供子宮頸癌篩檢公費補助,鼓勵民眾早期篩檢、早期治療。不過許多民眾在發現篩檢結果為「陽性」後常會感到相當不知所措。國健署表示,子宮頸抹片檢查結果為陽性,其實並不代表罹患癌症,女性朋友應遵循醫師指示接受進一步檢查,並依醫囑回診追蹤及診治。最佳篩檢工具「子宮頸抹片」 民眾應落實3早原則子宮頸癌早期通常不會有明顯症狀,不過透過定期篩檢有機會早期發現異常病灶。目前,國際證實最佳的子宮頸癌篩檢工具就是「子宮頸抹片檢查」,而台灣自民國84年便開始補助30歲以上婦女定期子宮頸抹片檢查。根據國健署資料顯示,6年以上未做過子宮頸癌篩檢者,罹患子宮頸癌(1期以上)的風險,是3年內曾做過子宮頸癌篩檢者的3.4倍。因此,國健署呼籲,民眾應落實3早原則「早篩檢、早發現、早治療」。國健署表示,經由子宮頸癌篩檢,發現子宮頸異常的婦女中,癌前病變及早期(0+1期)個案比率高達97%;沒有接受篩檢而發現子宮頸異常者,早期(0+1期)個案比率僅29%,因此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很重要,有助於阻斷子宮頸癌的發生。篩檢前注意5事項 結果出爐後記得「這樣」做因此,符合子宮頸癌篩檢資格的婦女應每3年至少接受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國健署提醒,檢查當天攜帶健保卡及身分證至健保特約具婦產科、家醫科的醫療院所,或洽當地衛生局所,即可諮詢並接受篩檢服務,不過在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前要注意以下5事項:避免盆浴不要沖洗陰道勿放置塞劑前一夜不要有性行為避開月經期間若子宮頸抹片檢查結果為陽性,民眾不須太過驚慌,國健署表示,篩檢陽性並不代表罹患癌症,而且早期(0+1期)子宮頸癌個案經治療後的5年存活率可高達9成以上,另外即使檢查結果正常,若有任何異狀仍應儘速就醫。國健署表示,民眾可利用健保快易通APP查詢前次檢查時間,確認是否符合補助資格;亦可透過全國癌症篩檢活動暨醫療院所資訊查詢網站(https://escreening.hpa.gov.tw/Home) 查詢住家附近的篩檢活動或醫療院所資訊。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7/302977/sm-3eab8e299b40d680ba2b8441c72286f9.jpg)
蟬連19年女性殺手 勿輕忽這一型乳癌的高復發風險
乳癌連續19年攻佔女性十大癌症之首,一般認為荷爾蒙接受體陽性(HR+,HER2-)早期乳癌預後較佳,但其中的「高復發風險族群」絕對不可輕忽,一旦復發預後和三陰性乳癌一樣糟!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趙大中呼籲女性定期篩檢、及早治療,荷爾蒙接受體陽性早期乳癌治療重點是在尚未復發之前就予以預防,預防復發的輔助性治療新趨勢為荷爾蒙治療加上細胞週期抑制劑,可降低32%的復發風險,效果顯著。乳癌是台灣女性最好發的癌症,近30多年來發生率持續上升,台灣每年新增約1萬5千名患者。根據國健署最新十大癌症顯示,乳癌發生年齡中位數為57歲,較全癌症年齡中位數(64歲)更早發生。當心這些特徵有高復發風險 一旦捲土重來就難纏!乳癌依據荷爾蒙接受體(ER/PR)以及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HER2),分為多種亞型,每一型之臨床特徵、存活率和治療策略各不相同。其中,最大宗為荷爾蒙接受體陽性(HR+,HER2-)占約6成。一般認為荷爾蒙接受體陽性早期乳癌預後較佳,但若是高復發風險族群,其預後與惡名昭彰的三陰性乳癌一樣棘手,不可不慎。 趙醫師說明,乳癌亞型中的管腔B型患者儘管是荷爾蒙接受體陽性,但復發風險比較高,無論管腔B1型或管腔B2(三陽性)型都比管腔A型預後差。其中荷爾蒙接受體陽性早期乳癌患者中的高復發風險族群佔所有乳癌患者約2-3成。研究顯示,復發患者中約8成以上在手術後5年內發生,約3成是在手術後2年內就復發。目前乳癌的標準治療流程是先切片檢查確認病理報告,接著進行手術治療,但若腫瘤較大者常會先進行手術前輔助化學治療,手術後接續評估復發風險。高復發風險族群特徵如下,建議及早與主治醫師討論治療策略:淋巴結轉移4顆以上淋巴結轉移1-3顆加下列其中1項條件:腫瘤≥5公分、腫瘤分化程度第三級、Ki-67指數大於20%。細胞週期抑制劑加上標準荷爾蒙治療 手術後輔助治療預防復發趙醫師表示,無論復發風險高低,治療重點是在患者尚未復發之前就予以預防,在完整的手術後,對於高復發風險族群,就有下列輔助治療策略:第一、化學治療現今醫學發達,化療被列為標準治療的一環,有助降低復發風險。第二、荷爾蒙治療若患者能耐受副作用,可進行5-10年療程,可依復發風險決定服藥多久。第三、局部放射治療若腋下淋巴結轉移超過4顆、腫瘤大於5公分,以及接受標準乳房保留手術的病患,建議在化療後接受放射治療。第四、細胞週期抑制劑最新發展出的細胞週期抑制劑可與荷爾蒙治療合併使用,也可算是標靶治療的一種,療程為2年。完整的荷爾蒙治療加上細胞週期抑制劑,根據研究可再降低32%的復發風險,效果非常顯著,優於僅使用荷爾蒙治療,因此細胞週期抑制劑扮演了關鍵角色。此療法目前為自費,猶如預先買保險,治療越完整,復發風險就越低。2年1次乳癌篩檢+個人化精準治療 綻放粉紅人生「每個病人都非常珍貴」,趙大中醫師呼籲,女性身為家庭、社會、職場的中堅分子,面對乳癌頭號殺手,應定期接受乳房X光攝影及乳房超音波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台灣乳癌患者9成為早期,可跟醫師討論個人化治療策略,且台灣治療技術先進,醫療團隊會盡其所能讓患者接受最完整的治療。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實證醫學證明,癌症篩檢可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及提高存活率。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分析顯示,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並可減少30%的晚期乳癌發生率 。政府針對下述女性同胞也有補助2年1次乳房X光攝影篩檢服務,國人應善加利用。45-69歲婦女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297304/sm-a780cb4bb0950dd0facd028c410b6b94.jpg)
肺癌擠下大腸癌成新癌王 晚期才篩出來存活率僅一成
國民健康署10日公布2021年癌症登記報告,過去連續15年位居首位「奪命癌王」大腸癌,被肺癌超車退居第二,首度成為國人癌症發生人數第一位,癌症初期難以察覺,等到症狀被發現至醫院檢查,可能為時已晚,根據近五年透過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結果,若早期發現五年存活率高達九成,拖至第四期才被發現存活率僅一成。根據《TVBS》報導,在2021年共有1萬6000多人罹患肺癌,肺癌成為新癌王,另外在台灣平均每四分十九秒就有一人罹癌,因此透過定期癌症篩檢,將有助於早期發現,進一步治療阻斷發生變異的細胞發展為癌症。儘管現今治療肺癌有許多藥物選擇,但若想有效遏止肺癌,只能靠定期篩檢,近五年透過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肺癌新發現人數雖有一萬多人,若早期發現五年存活率高達九成,若是第四期才發現存活率僅剩一成。成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李純慧表示,「在人類壽命越來越長的同時,空氣環境條件也越來越惡化,現在在治療肺癌有很多的藥物選擇,但是如果希望是有效遏止肺癌,能依靠的就只有篩檢。」目前政府提供家族史有肺癌及重度吸菸等高風險族群,補助每兩年一次的免費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彰化秀傳醫院家醫科主任李育慶表示,「如果說像是居住在空污地區比較嚴重的居民,或者是他工作當中有可能會接觸到一些特別的工業化學物質,比如說砷、鉻酸、鎳或者是石棉的話,也會建議可以自費安排檢查。」成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李純慧也建議,「符合篩檢資格的民眾,應該定期接受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乳房X光攝影、糞便潛血檢查、口腔黏膜檢查或子宮頸抹片檢查,但民眾如果收到篩檢異常的結果,不須要驚慌。」過去連續15年位居首位的大腸癌,病人往往被診斷出來時已經第三期或第四期,因而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因此民眾在大腸癌篩檢意識上仍要持續進步,成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鍾秉軒指出,「目前政府補助50-74歲民眾,每二年一次可以做糞便潛血檢查,在這樣的政策執行下,有越來越多的大腸癌被提早發現,整體大腸癌的死亡率也有明顯下降的情形。」針對曾有罹患乳癌的女性,彰化秀傳醫院家醫科主任李育慶建議,「40歲便可以做乳房攝影的篩檢,每兩年可以做一次免費的乳房攝影檢查。」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3/296693/sm-00336fac1934f2acca81fd6b28e38d21.jpg)
國人十大癌症排名重新洗牌 胰臟癌首度進入前十名!
國健署112年11月10日公布最新110年癌症登記資料分析結果,110年癌症發生人數近年來首度下降,平均每4分19秒有1人罹癌,而十大癌症排名也洗牌,第一名不再是蟬聯寶座15年的大腸癌,肺癌已成為新「癌王」,而值得關注的是胰臟癌在此次排名為第10位,是近年來首度進入前十名。癌症發生人數首度下降 110年國人十大癌症排名曝根據最新衛福部110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110年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2萬1,762人,較109年減少217人,是近年來首度下降,而全癌症的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06.5人,也較109年下降4.8人。不過國健署表示,未來是否會持續下降,仍需長期觀察趨勢變化。另外,若將各癌症的標準化發生率分別來看,110年大腸癌、肝癌、口腔癌、胃癌、甲狀腺癌、皮膚癌、子宮頸癌及食道癌發生率確實有下降,但是乳癌、肺癌、攝護腺癌及子宮體癌發生率則為上升。而110年國人十大癌症排名,以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男女合計)做排序,依序為:肺癌(16,880人,發生率39.7/105)大腸癌(16,238人,發生率38.4/105)女性乳癌(15,448人,發生率82.5/105)肝癌(10,775人,發生率25.0/105)口腔癌(8,211人,發生率21.6/105)攝護腺癌(7,481人,發生率35.3/105)甲狀腺癌(4,626人 發生率14.7/105)胃癌(4,060人,發生率9.3/105)皮膚癌(3,954人,發生率8.7/105)胰臟癌(3,190人,發生率7.4/105)與109年相比,肺癌由第2名上升至第1名,大腸癌則由第1名退居第2名,胰臟癌則前進2個名次,在109年胰臟癌時為第12名,此次為近年來首度進入前十名,而其餘癌症發生人數排序皆與109年相同。新發生數多在「這族群」 70-79歲人數增加最明顯若以年齡來看,癌症新發生人數多集中於50歲以上的族群,占8成3,而癌症發生人數增加則以70-79歲較明顯,減少以50-69歲較明顯。全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4歲,與109年相同。而各主要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除了女性乳癌及肝癌延後1歲外,其餘皆與109年相同。不過,口腔癌(59歲)、乳癌(57歲)、甲狀腺癌(50歲)的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較全癌症年齡中位數(64歲)早。男、女十大癌症排名曝 差異最大為口腔癌、食道癌若以性別來看的話,男性110年新發癌症人數為6萬3,723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30.8人,較109年減少5.4人,而110年男性十大癌症發生率排序與109年序位相同,大腸癌蟬聯12年男性十大癌症首位寶座,其餘依序為:大腸癌(9,297人,發生率47.1/105)肺、支氣管及氣管癌(8,961人,發生率44.5/105)口腔癌含口咽、下咽癌(7,387人,發生率40.4/105)肝及肝內膽管癌(7,448人,發生率37.6/105)攝護腺癌(7,481人,發生率35.3/105)食道癌(2,614人,發生率13.7/105)胃癌(2,413人,發生率11.8/105)皮膚癌(2,127人,發生率10.3/105)白血病(1,588人,發生率10.0/105)非何杰金氏淋巴瘤(1,727人,發生率9.4/105)女性110年新發癌症人數為5萬8,039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每10萬人口288.4人,較109年減少4.4人。110年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排序與109年相比,原本第9位的皮膚癌和原本在第8位的胃癌排名互換,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前則移至第10位,其餘序位與109年相同,依序為:乳癌(15,448人,82.5/105)肺癌(7,919人,36.0/105)大腸癌(6,941人,30.7/105)甲狀腺癌(3,497人,22.1/105)子宮體癌(3,181人,17.0/105)肝及肝內膽管癌(3,327人,13.6/105)卵巢癌(1,793人,10.2/105)皮膚癌(1,793人,7.3/105)胃癌(1,647人,7.2/105)非何杰金氏淋巴瘤(1,438人,7.1/105)男性、女性十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差異較大的癌症為,口腔癌(含口咽及下咽)、食道癌,男性標準化發生率分別為女性的10.4倍、11.4倍,國健署分析這與吸菸、嚼檳榔等習慣有關。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雖然110年與109年比較下,整體癌症人數有下降,但未來是否為下降趨勢還不一定,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癌症篩檢要下降的情形,但現在已經恢復,提醒民眾衛福部提供5癌篩檢服務,若符合資格應盡早前往篩檢,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降低風險、死亡。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1/294051/sm-ee996303b7425b05319b8eafa27ef6b6.jpg)
台灣飲食重油重鹹!最新癌症發生率報告 大腸癌連15年穩坐癌症之首
台灣普遍重油、重鹹的飲食習慣,再加上外食文化興盛,常對國人身體健康帶來負擔,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健署)近日公布最新的癌症發生率報告,大腸癌連續15年穩坐癌症之首,專家警告,大腸癌在今年的罹患率可能會有彈跳式成長。營養學博士吳映蓉就多次在媒體上表示:「大腸癌是吃出來的!」她曾在《聚焦2.0》節目上提及,有研究發現吃越油越容易罹患大腸癌,自己的女性親戚特愛吃梅干扣肉,已經到天天必吃的程度,而且一定會撈油湯拌飯,吳映蓉指出,梅干扣肉又油又鹹,果然,該名長輩因便祕多日就醫時被檢查出大腸癌第2期,半年後,她的先生同樣也確診,推測是相同飲食習慣所致。另外,吳映蓉也直言,路邊小吃攤若沒定期的更換鍋油,鍋油裡面的劣變物質就會變得非常多,「對身體的傷害非常大」,且油炸時會產生終端醣化產物(AGEs)這東西到身體裡面,等於是一把鑰匙開啟慢性發炎的鎖,所以高油、油炸這樣的飲食,會讓身體慢性發炎反應持續地發生,最終導致癌症。另外,營養師余朱青也在臉書上撰文提到,預防大腸癌應該從日常飲食中開始下手,除了避免攝取過多加工、高糖、高脂肪的食品外,可以多攝取富含膳食纖維的新鮮蔬果,不僅可以促進排便、幫助腸道蠕動,同時還能降低食物因待在腸道過久,而產生變質的機率。國健署「癌症登記報告」中顯示,109年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2萬1,979人,平均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由於初期並無明顯症狀,常常要等到身體發生警訊時才為時已晚,國健署表示,要預防癌症的最好辦法,除健康的生活作息外,也要定期做癌症篩檢,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阻斷變異細胞發展成癌細胞,大幅減少死亡率。為了降低國人罹癌率及死亡率,中央健康保險署與國健署攜手推動「全民健康保險癌症治療品質改善計畫」,建立從篩檢、追蹤到確診的完整機制;透過醫療院所共同合作,針對大腸癌、口腔癌、子宮頸癌、乳癌及肺癌五項癌症篩檢結果為疑似異常之個案,主動向民眾進行健康指導及說明後續檢查相關注意事項,並依民眾就醫意願協助妥適安排,完成進一步就醫診斷。